中國法官素質低下
Ⅰ 法院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歷史遺留問題,軍轉幹部的法官素質不高,法律素養不夠
二、經費問題,財政不獨立,受行政機關的牽制
三、制度問題,對法官獨立斷案的保護不夠
Ⅱ 公務員的素質為什麼都普遍低下,道德普遍敗壞
老實說,這個其實是一種假象,公務員也是人,你說這社會誰的素質高啊,大家普遍版都是低的,不過這職權業作為一種特殊職業,需要一個高尚的社會形象,所以人們對公務員要求高,但畢竟社會本身就是這么一種現象,再怎麼高也搞不到哪裡,你看看小悅悅就知道了,我們沒必要要求每一個工種人員都那麼高尚,只能通過提供錄用標准提升總體水平,無論古今中外,哪一個朝代不是如此,只有處於自發的道德才行,傳說中的「孝子工程」,強硬培養出來的,想想都知道行不通,屬於形象工程
不僅僅說公務員,設置說國民的道德,說到底了根本問題就是教育問題,為什麼國內富翁都要移民呢,主要是教育問題,君不知,教育不僅僅是技術、是生產力,還涉及道德等等領域問題,教育搞好了,道德還能差嗎,現在國內中小學教育確實辦的很不錯,可是大學的現象真是慘不忍睹,作為一個大學生,我也沒話說,可是大學教育涉及到每一個人的根本利益,大家都避而不見,所以說,中國道德問題,永遠都不可能得到解決的,這個也是為什麼那麼多富翁要移民的根本原因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採納吧
Ⅲ 為什麼說中國的法院和法官是依法治國的最大障礙
1、這是個偽命題。應該說,在依法治國進程中,中國法院和法官任重而道遠,有回很問題需要答改進。
2、中國法院是脫胎於行政管理體系,在建國之初,很多基層法院院長由縣長兼任,後期雖然不是兼職,也是作為政府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文革期間砸爛公檢法。法院名存實亡。
在改革開放後,法院的工作獲得長足發展。
當前,新一輪司法改革,正在淘汰不適應新時代需要的滯後思維和人員及管理制度,正在向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3、依法治國不是法院一家之事,而是全社會之責。
黨委領導制訂依法治國方針政策;
人大監督導依法治國方針政策落實;
政府執行落實依法治國方針政策;
監察委監察依法治國方針政策落實過程的違法違紀之事;
檢察院對依法治國方針政策的落實實行法律監督;
法院依法審判依法治國過程發生的各類具體糾紛。
Ⅳ 如何處理道德問題與法律問題。
凡事不可一概而論法律與道德在大眾傳播中扮演的角色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判斷作為傳媒工作者我認為必須作到嚴格遵守法律;同時進可能的不違背道德准則——至於這個程度問題我相信每個人都在心中有一個准確的天平 在大多數情況下平衡法律與道德的界限應該是立法者的使命;但現實生活卻經常把這樣的難題提交到法官面前毫無疑問法官在辦案中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正確適用和解釋法律而不能僅以道德或社會輿論作為判決的依據然而在立法出現空白或矛盾時法官就不得不依據經驗法則或道德良知作出判斷和利益平衡在處理民事案件尤其是家事糾紛之時道德和習慣等社會規範本身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成為民事法律淵源應用道德標准做出判斷即使對於當代法治社會的法官也並非絕對的禁忌近代法典編撰完成初期那種將法律與道德、立法與法律適用截然分開、不可逾越的界限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司法功能的擴大已經逐漸為實踐所淡化甚至填平在理念上也早已超越了這種機械的藩籬例如誠實信用原則從的單純的道德原則開始繼而進入到私法領域成為民法最重要的基本原則;當代它又不容置疑地滲入到了民事訴訟程序之中被逐步接受為民事訴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
美國大法官卡多佐認為法官有義務在他的創新權的限度之內、在法律與道德之間、在法律的戒律與那些理性和良知之間保持一種關系我認為在一定意義上確實從來沒有人懷疑過法官有這種義務然而有人有時感到分析法學的學者攪渾了這一點這些學者過分強調定義在語詞上的某些精微之處而相應地犧牲了對一些更深刻也更精緻的實體——目的、目標和功能——的強調不斷堅持說道德和正義不是法律這趨於使人們滋生對法律的不信任和敵對的東西 卡多佐在1921年的這番話今天即使在歐洲大陸也得到了法學界的普遍認同而我們的法學界卻正在急切地與拉開法律與道德的界限這是否是一種向早期分析法學的倒退或回歸抑或依然停留在那個陳舊的出發點中國法官的素質太低以致不能讓他們解釋法律或進行自由裁量
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必然得不到社會和公眾的認同而道德在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標准這些標准也會反映在法律規則及其適用中 道德的失落會導致社會凝聚力的渙散市場效率降低、風險增大違法行為的道德成本降低政府與司法機關的威信貶損……面對失落的道德如果法律拒絕援之以手我們對法律信仰從何而來為什麼法官不能理直氣壯地說社會的基本道德標准應當、而且必須在司法中受到重視呢——當法律規則與道德標准出現明顯斷裂時應當修正的也可能是法律;當法律規則曖昧不清時道德標准當然可以作為解釋法律的一種尺度如果連法律家們都對公共道德缺少起碼的信念和認同又怎能侈談把法律解決不了的難題留給道德去調整呢沒有宗教的約束和良心的譴責面對法律的無可奈何 很想討教那些為二奶鳴冤的法學家對於一種對社會尊嚴已構成嚴重冒犯的不道德行為連道德上的批判都不能容忍難道不是要將這些行為的代價或成本降低為零嗎很想大聲疾呼若要使法律成為社會的信仰每一個人尤其是法學院的學生應該從誠實、守信、善良、人道、責任、寬容等等道德規范學起從不作弊、不撒謊、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信守承諾這些微小的德行做起
Ⅳ 法官 也屬於高危職業打官司輸的一發會傾家盪產,於是自然記恨法官,於是法官就成了報復對象
肯定需要啊,實名反對樓上說法官都該死的(某說法官都該死的,活該的)。不過有意思的是,閱讀1贊成,看來群眾也不是這樣三兩句泄憤的話就能被蒙蔽的。我是一名要畢業的法學生,我碰到的法官,都是兢兢業業的。不敢說絕對公平,絕對是按照法律判的,有理有據。很多百姓不懂法,自己吃了虧,就埋怨怪罪法官?!未來大概率也會去當法官。但是,我必須得說一句,這不是我的第一選擇!我開始是非常極其不願意當法官的,又累,工資也不高。我同學也沒幾個說想當法官的。當律師雖然也累,但是有錢多了好吧。你以為律師水就不深?就沒有黑吃黑的?呵呵,其實不是中國的法官該死,是所有不如他意的人都該死,所有人都該為了他的利益赴湯蹈火。再說回來,為什麼想進司法系統,因為是女生考慮到工作還是比較穩定,以後好照顧家庭。現在的想法就是抱國家大腿,如果國家願意要我,我真的是願意奉獻啊。當然,既然選擇當法官,就沒有想陞官發財。中國社會各種人情,各種錢權,不獨在司法系統OK?起碼這幾年真的是好多了。我們實習的時候麻煩了法官等,還是正常那種。只是覺得天氣很熱,心裡過意不去,律師說,買幾盒盒切水果給法官解解渴,法官都不肯收。另外,法官經過層層篩選,以及案件的錘煉(要平衡各方利益),普遍上比律師素質要高(請考慮到那些對外說自己是律師的法律工作者,因為沒有資格證,所以素質參差不齊。並且請考慮到,律師群體的龐大,像十幾線小縣城裡墊底的律師素質並不高。)但是,即使是一個小縣城的法官,也絕對是有兩把刷子的。)而且,司法系統是越往上工作量相對更少,環境更透明,所以基層法官確實生存不易。
再說說判案吧,不懂法的人永遠不懂的,以為判決就是法官想怎麼判就怎麼判!這是最大的誤區好嗎?很多案子判之前就定下來了的,畢竟發生過什麼,有些證據存在否,都是確定了的。尤其中國大陸法官,裁量權真的不大,什麼都要按法條來。最後的判決無非就是在法條允許的度量之間。如果真的沒有那回事,法官是不能那樣去判的。另外,一場官司輸個傾家盪產,是馬上嗎?沒有執行時間嗎?可以上訴的啊,一審不行二審啊,二審不行再審啊,對方是多大權啊,這是多大的案子啊,至於買通到高院?也是真還買通了?再說證據,證據是公安和檢察院負責的,還需要買通公安和檢察呢,可真牛逼,買通了一省的公安檢察司法系統,牛逼牛逼。是什麼人才有這樣手眼通天的權利?是什麼樣一個案子至於讓這個手眼通天的人花這么大代價去做?即使當時真的沒查出來,也可以去舉報啊,案件都是終身責任制,任意的打殺就是對的了?不管什麼時候都是錯的好嗎?一旦開這樣的風氣,威脅到的是整個社會的安定好嗎?
我真的很想說,如果你非要認為司法系統如此黑暗,我想跟你說三點,第一,請問您懂多少法?您覺得黑暗到沒有一絲光明,請拿出證據來(起碼得說明百分之九十的案子都是亂判的,都是走了關系的)!不要滿嘴胡咧咧,信口開河!第二,司法是整個國家整個社會最後一道防線,即便曾經真有比較混亂的時候,整個體系還不夠完善的時候,那絕對不只是司法系統的事。不管您或者一些什麼都不懂卻叫囂著的人怎麼認為,最後一道防線由我們來守,我們會守好的。如果我們守不好,估計離滅亡不遠了。第三,請您以後不要再無根據地說這種污衊的話。題主有講是哪個法官嗎?您一句「活該」,正是吃人血饅頭的丑惡嘴臉。君不見,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的法官被無端牽連?您的「活該」正是建立在別人的血淚上,求您講點證據,做個人好嗎?
Ⅵ 法院實行司法體制改革後,案件質量越來差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您好,湖南天星教育為您解答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政治經濟形勢和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現行的司法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日益顯露出諸多的弊端,在很多方面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的需要。目前,司法改革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們對所謂的司法不公表現出的強烈不滿,為司法改革提供了難得的契機與動力。司法改革已經成為時下整個社會的強烈期待。。因此,盡快改革司法制度,使之最大限度地發揮司法職能為市場經濟服務,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一、當前我國司法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一)司法權地方化由於我國現行的地方各級人民法院是按行政區域設置的,司法機構的人、財、物等有形資源均由各級行政機關支配和管理,具體表現為:一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經費依靠地方政府供給;二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人員編制由地方政府決定,法官及院長由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和任免;三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工作條件的改善、裝備的更新依賴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批准。這種體制上的弊端導致司法機關在適用法律解決案件時受地方政府的干涉或者潛在的威脅。其後果是使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喪失了作為國家司法機關應有的中立性而淪為保護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的司法工具。使國家的司法活動地方化,使國家的某些法院成了「地方的法院」,不僅嚴重製約了審判工作的發展,而且破壞了國家法制的統一,直接影響國家法律的權威。(二)司法權行政化由於受到傳統文化的制約,我國的司法體制、運行過程帶有明顯的行政化色彩。一方面,在法院同其他國家機關的外部關繫上,法院往往被視為同級黨委、政府領導下的一個專門負責司法活動的職能部門,它和同級黨委、政府領導下的其他下屬部門之間只是分工不同,而抹煞了司法機關自身的特性。另一方面,從法院內部結構看,司法行政化表現為從檢察長(院長)、副檢察長(副院長)、處(科、庭)長到普通檢察官、法官形成一個等級體系,這種等級是按照行政官員的職級套用的。工資獎金也一律只與其行政級別掛鉤。行政性職級成為檢察官、法官能力與水平高低的計量器。從而使司法過程貫穿著強烈的行政管理色彩。法官在司法中難以獨立、自主的進行審理,必然影響司法公正的實現。(三)法官素質不高我國的法官隊伍基本上形成於《法官法》頒布以前。當時以工代乾的人可以成為法官,法院的司機、打字員能提成法官,還有復轉軍人等皆可輕而易舉地成為法官。《法官法》將法官入門的起點規定為大學本科以上。但目前,我國法院符合規定的卻不足三分之一。長期以來人們對法官職業認識上的偏差,導致了法官選拔標准與程序上的偏差,表現為:一是准入條件過低,導致法官精英程度不高。在我國,以往的初任法官考試和人大任命審判員考試內容難度尚不及律師資格考試,無論是否經過正規的法律教育,是否有從事法律職業的知識背景,是否從事審判工作,有無審判職稱等,都屬法官之列,一律叫法官,造成我國法官絕對數量龐大,與世界通行的法官精英化格格不入。二是任命格次較低,不利於法官地位的提高。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員由同級人大常委會任命,任命者格次不夠高。而且,助理審判員由本院院長任命,而助理審判員也屬於法官,這樣無疑削弱了法官任命的崇高性,實際上降低了法官的地位。低素質的法官給法院工作帶來了很不利的影響,直接產生兩個方面的惡果。一方面是錯案往往難免,由於一些法官素質不高,對法條理解能力偏低,對證據的判斷失誤,不能勝任高度專業化的審判工作;案水平低,超審限案問題依然存在;部分法官缺乏對審判技能的熟練掌握和運用,審判技能較差,無法獨立地、高質量地處理復雜案件,不能很好地履行法律賦予的公正司法的職責;另一方面是法官違法違紀情況時有發生。有的法官甚至貪贓枉法,「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殉私舞弊。這兩個惡果已嚴重危害了法院的權威性和司法的公正性。(四)審判方式不科學1.長期以來,我們實行的審判方式是法官職權主義,由法官一手操作立案、調查取證、審理、裁判等全過程。而這種操作往往又在「暗箱」里封閉進行,從而使審判權的行使得不到監督和制約,給法官偏袒一方創造了條件,這種「暗箱操作」難以保證實體公正的結果。2.在我國,合議庭和審判委員會都是審判組織。合議庭負責審理絕大部分案件,審判委員會則對合議庭審理的重大、復雜、疑難案件進行討論並作出決定。但在實踐中,許多合議庭只是負責審查事實,提出適用法律的意見,最終判決則是通過請示領導等方式得到了最終結論後才能作出和宣判,從而導致了「先定後審」的走過場現象;法官對案件只有審理的權力,而無裁判的權力,審判委員會集權太多,討論案件過多,而審判委員會成員又大多不參予具體案件的審理,這就形成了審者不判、判者不審,審判分離的現象;這不僅不利於調動審判人員的積極性,還人為地延長了審判時間,導致超審限現象的出現。由於集體討論,責任分散,出了錯案無人負責,違法審判的責任追究落實不了。3.法院的審判結果最終要體現在裁判文書上。而過去裁判文書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不講理,既不講判決的道理,也不講判決的法理,使當事人不信服,導致上訴、申訴居高不下。因此,為了實現審判結果的公正,體現裁判結果的法律文書的改革勢在必行。(五)「執行難」問題生效的判決應當執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應當受到保護,這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和法律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法院的一項重要職能。但多年來,法院「執行難」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已成為困擾法院工作,影響國家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突出問題。執行機構互不隸屬,力量分散,裝備薄弱,嚴重製約執行效率,影響執行效果;整個社會的協助執行觀念仍很淡薄,對生效的法律文書缺乏應有的尊重;少數領導幹部濫用權力,以權壓法,公然非法干預人民法院的執行工作,生效的法律文書得不到執行,就會動搖人民群眾對國家法律的信心,損害法律的尊嚴。當發生糾紛時,許多當事人要麼是「屈死不告狀」,自認倒霉;要麼是以私了方式解決;更有甚者,僱傭社會黑勢力,以「黑」對「黑」,因經濟糾紛引起殺人越貨、綁架勒索的刑事案件時有發生,「執行難」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大痼疾。(六)司法腐敗嚴重司法腐敗,是對當今社會危害最大的一種腐敗,因為它危害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公平正義的信念和追求。司法腐敗表現在個人身上,就是將公共權力私有化;表現在地方,是將公共權力地方化。國家賦予司法人員的職權,成為個人、地方謀取個人私利、部門利益、行業利益的手段,司法活動被用作權錢交易的工具。近幾年來一些法官吃、拿、卡、要,索賄受賄,執法犯法,貪贓枉法;有些法院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導致司法不公的問題較突出;這些司法腐敗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強烈不滿,不僅嚴重地損害了司法機關的形象和司法的權威,而且嚴重地敗壞了黨和國家的崇高威望。已經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二、關於我國司法制度改革的幾點思考(一)改革司法體制,確保司法獨立實現司法獨立是我們實現法治、追求司法公正的必要前提。國家的司法審判權只能有國家的司法審判機關來行使,其它任何機關均不得行使這項權力。為了使法院擺脫行政的束縛,就必須改革現有法院的組織方式、司法人員的任免程序和方式,改變各級地方司法機關的財政體制。首先要打破司法機關按行政區劃設置的體系,創制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可使司法機關免受利益誘惑和其他地方權力影響的司法體系。同時還必須改革現行司法機關的財政、人事體制,讓司法機關擺脫在經費上對地方上的依賴,在人事上受地方上控制。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在於:(1)改「平行管理」模式為「垂直管理」模式,收回各級行政機關對司法機關人、財、物的決定權和供應權,改由中央統一管理。地方不再負擔司法機關的經費。充分發揮中央對地方司法權的支配作用,從而實現國家法制的統一。(2)將法院的行政管理事務分中央和地方兩級進行管理。中央司法管理機關行使對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的管理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司法管理機關行使對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的管理權。(二)改革司法人事制度,提高司法審判人員的整體素質司法人事制度的改革,就是要從行政管理模式向依據審判規律而形成的模式轉換,全面提高司法人員的隊伍素質,建立嚴格的選拔制度和淘汰制度:一是要提高法官資格取得的難度,嚴格法官的任免程序,把好選拔關,要嚴格按照修正後的法官法、檢察官法和國家統一的司法考試制度,選拔、任用、管理法官、檢察官,要大力拓展經過正規高等教育的法律人才進入司法機關的渠道,建立一套從律師隊伍中選拔檢察官、法官的制度,堅決杜絕非專業人員進入司法隊伍從事司法工作。調離、辭退業務能力低下的檢察官、法官。推行法官逐級選任,縮減法官人數,實現法官精英化。二是要完善培訓機制,實行法官輪訓制,努力造就一批精通法律業務、熟悉國際貿易規則、懂外語的專家型法官。三是提高法官待遇,以吸引全社會的優秀人才充實到法官隊伍中來。在法院組織體系、人事體制改革方面逐步使地方法院與地方政府發生脫離,通過人事制度改革以減少或消除司法的地方保護主義現象。(三)改革審判方式,確保程序公正審判方式的改革首先應以審判公開為核心,公開審判的實質就是要當庭舉證、質證、認證和裁判,案件事實調查和認定的整個過程都應當在法庭公開。其次要改革審判方式:一是庭審方式要從詢問制向對抗制轉變,強調當事人舉證,加強對證據的質證和開庭辯論,充分發揮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參與訴訟的積極性。把開庭審理的過程真正變成調查案件事實、核實證據和雙方當事人說理辯論的過程;二是審判方式要採取法官的獨立負責的責任制,改革現行合議制與審判委員會制,建立主審法官制。改變現行中的審判集體負責制,要改變審者不判、判者不審,審與判脫節的狀況,取消層層審批制度,使參加案件審理的主審法官享有獨立裁判的權力,同時讓其真正獨立地負起責任。合議庭與審判委員會應對主審法官起監督和指導作用,但不能代替主審法官承擔責任,一旦出現錯案,應由主審法官個人承擔責任。同時還要確定法官獨立審判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並且對違反該行為規范的後果作出具體規定,從而在制度上確保審判是在嚴格遵循訴訟程序的前提之下實現的。三是簡化訴訟程序,真正體現「兩便」原則,避免重復勞動,以最少的訴訟消耗,取得最佳的審判效果。擴大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實現案件繁簡分離,從機制上確保案件審理的快捷高效,使一般經濟糾紛,能得以及時處理,及時解決。四是凡是能夠調解,當事人也願意調解的,開庭前可以調解,庭上庭下也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由審判庭予以受理和審判,不應久調不決。(四)切實解決「執行難」切實解決「執行難」,維護法律的權威,使審判的正義、高效、有序落到實處,必須加快建立執行工作的新體制和新機制,設立獨立執行局,對執行工作實行統一管理和協調,統一調度指揮執行裝備和力量,組織進行集中執行;確定執行重點地區、重點案件,組織、實施對重大案件的專項執行。各級法院還要積極探索解決執行難的有效途徑,強化執行措施,加大執行力度,依法懲處拒不執行生效裁判的犯罪行為,維護案件勝訴方的合法權益。規范執行程序和秩序,對秩序中應當公開的事項一律公開,增大執行工作的透明度,自覺將人民法院的執行活動充分置於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同時,加大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和執行救濟,提高執行的公信度。(五)強化司法監督機制,懲治司法腐敗懲治司法腐敗,實現司法公正,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要解決這個問題,根本措施是靠推進司法改革,完善司法監督機制,從制度上保證司法機關依法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我國的新聞輿論素來以正面報道為主,司法、行政、權力機關之間未形成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由於缺乏必要的監督和制約,必然導致司法權的專橫和濫用,司法腐敗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我認為加強和完善我國的司法監督機制,充分發揮司法監督的作用,應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努力1.加強人大司法監督力度根據憲法和地方組織法的規定,我國的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是各級國家權力機關,也是法律監督機關。我國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等都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其負責並報告工作,受其監督。雖然人大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履行了監督職責,但力度遠遠不夠,存在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監督機構不健全,對監督的保障沒有制度化,監督隊伍的素質不夠理想。因此,要盡快進行監督立法,建立專門的監督機構,確立監督責任。由於目前地方保護主義及裁判不公問題較為嚴重,因此要求加強人大對司法審判活動的監督的呼聲較為強烈。我認為,強化人大的監督確有必要,但是,人大的監督應是整體、抽象、一般的監督,即透過一個時期、一批案件所暴露出來的現象,發現問題,進行調查,以利決策;而不應是對個案的直接監督。在具體操作上,人大不應該過多地針對某個具體案件要求聽匯報、調案卷,甚至提出處理意見。即使是對個案的監督,也主要應是事後的監督。如果人大的監督特別是個案監督影響了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法院作為社會糾紛最終裁決人的地位,干涉了法院對具體案件的正當審理,違反了司法獨立的原則,從而使法院的獨立審判權實際上被干擾或剝奪;無疑是不可取的。要是人大發現法院或法官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確有違法行為,可以建議追究有關人員的法律責任,但並不能對案件進行任何的指示。加強和完善人大監督,有利於從宏觀政治角度保證司法工作符合國家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的意願,促進司法的公正性。2.建立有效的內部監督機制為了保障實現審判管理體制的正義價值,必須建立並實行嚴格錯案追究制度。權力的約束和制衡是防止司法腐敗的重要手段,隨著審判組織的獨立和法官職權的擴大,必須大力強化對審判主體的制約和監督,保障實體正確。對獨任審判員錯誤裁判,應由獨任審判員承擔責任。對合議庭成員評議案件時,故意歪曲事實,曲解法律,致使合議結果錯誤,造成錯判的,由導致錯誤結果產生的成員承擔責任。對審判委員會研究案件,違背事實,曲解法律,導致錯案發生的,由有過錯的審委會委員或主持人承擔責任。對院長、庭長工作不負責任,好人主義,知錯不糾,導致錯判的,要由院長、庭長與有過錯的法官分別承擔相應的責任。要客觀分析產生錯案的原因,准確界定錯案范圍,嚴格執行錯案追究程序。區分錯案性質、過錯程度,把錯案責任追究到人,保障實體正義價值的實現。對司法人員在司法程序中的職務犯罪行為,要根據刑事訴訟程序進行處理。3.強化檢察監督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依法對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負有監督的職能。人民檢察院的監督,是一種來自法院外部的監督,它體現了檢察權與審判權的互相制衡,這種制衡,不僅要體現在刑事案件的審理上,同樣也應在民事、經濟案件中得到落實。監督僅僅出自內部是肯定不夠的,如果缺乏來自外部的、直接針對個案的監督,並不足以保障當事人所應該享有的權益。人民檢察院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其監督應當觸及司法活動的各個領域,對少數法官在訴訟過程中的吃、拿、要、卡、貪、占等行為應及時追究其法律責任。同時,改革檢察監督系統,健全檢察監督制度,改變目前檢察監督軟弱無力的局面。4.加強和規范輿論的監督對司法活動的監督除了立法權的監督外,還應當受到輿論的監督,所謂輿論監督,是指輿論界(主要指新聞界)利用新聞媒體對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予以報道、傳播、評論,以行使監督的權利。西方一些國家將輿論監督視為除立法、司法、行政以外的第四種權力。近年來,國外的一些重大腐敗案件大多是被新聞媒體披露出來的,如美國的「伊朗門」事件、日本的利庫路特案等。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在全國法院教育整頓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法院要自覺接受輿論監督,各類案件除涉及國家機密、公民個人隱私、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法律另有規定不予公開審理外,一律實行公開審判制度,不許實行「暗箱操作」。允許新聞機構以對法律自負其責的態度如實報道。司法****產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某些審判人員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著各種庭前、幕後的非法交易和操作,使原本應該公開的審判活動變成了一種「暗箱操作」,新聞輿論監督可體現為客觀、公正、全面地報道案情,使廣大民眾和社會各界都能了解法院的審理經過和判決結果,這對司法就是一種約束,可以防範司法人員暗中弄虛作假,任意枉判。,從而形成有效的監督機制,杜絕司法腐敗現象的發生。我們在肯定輿論和媒體的監督的正面作用的同時,也應當看到過濫的渲染性報道的負面影響。要使輿論和媒體的監督發揮正面作用,必須使其規范化起來。現實情況是,一方面新聞輿論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力度不夠,尚未形成足夠的社會壓力;另一方面過濫的渲染性報道又可能造成對司法活動的不公平影響。損害司法獨立和司法活動的中立性。因此我們必須通過立法對新聞監督予以規范,遏制和減少其監督過程中的非規范行為,以避免其產生錯誤的導向,干擾司法獨立。保障人民法院審判權的正確行使,必須強化監督機制。尤其是隨著法官獨立審判和實行責任制的實施,法官權力進一步擴大。權力若不受監督和制約,必然導致專斷和濫用,必然導致司法腐敗。但在強化監督的同時,我們必須堅決反對對司法審判活動的亂干預,個別領導幹部以言代法、干預法院獨立案的行為,不僅不是正當的監督,而且是違法的,應堅決糾正。
Ⅶ 為什麼中國的法官不專業,我有證據法院為什麼就還採信不公正的責任認定呢
什麼的責任認定?交通事故的?這個問題上,法官還真不專業。法官是法律的專業人員,不是交通事故的專業人員,所以,他們一般就按照由交通事故的專業人員交警認定人員出具的責任認定書了。
Ⅷ 論司法獨立
論司法獨立
內容提要:司法獨立是法治社會的內在要求,對保證司法裁判的公
平、正義,維護社會秩序,滿足社會成員對效益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
義。司法獨立是司法改革的中心環節,要求圍繞這一中心進行必要的
制度重構。司法獨立和對司法的監督不存在根本性的對立,兩者的出
發點都是要實現司法程序和實體的公正,在堅持司法獨立的前提下完
善對司法的監督是處理好兩者關系必須遵循的原則。
關鍵詞:司法獨立制度構建司法監督
一司法獨立的含義概述
對司法獨立含義的理解,關系著司法獨立原則的貫徹,而要全面正
確地理解司法獨立,必須知道什麼是司法。在其他國家,普遍的觀點
認為,司法、司法權和司法機關既不同於立法、立法權和立法機關,
也有別於行政、行政權和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即審判機關或法院,司
法權即審判權或法院的職權,司法即審判。例如,美國《聯邦憲法》
第3條第1款規定:「合眾國的司法權屬於最高法院及國會隨時制定與
設立的下級法院。」日本《憲法》第76條第1款規定:「一切司法權
屬於最高法院及由法律設置的下級法院。」[1]正因為如此,司法
獨立也稱為審判獨立。我國學術界一般認為,司法機關有狹義和廣義
之分,狹義的司法機關指法院或國家審判機關,但對廣義的司法機關
的范圍認識卻不統一,主要有三種不同的理解:第一種認為除法院
外,還包括檢察機關;第二種認為行使國家審判權、檢察權和管理司
法行政工作的機關都是司法機關;第三種認為除了第二種觀點以外,
還包括公安機關。綜觀我國高等院校中的所有法學教材,一致認為中
國法中的司法權既包括審判權,也包括檢察權,我國的司法體制也體
現了這一點,稱法院、檢察院為司法機關,這在中國是約定俗成的。
狹義的司法含義沒有爭議,也體現了司法改革的方向和意義,故本文
所稱司法採用狹義,界定為:國家確權的中立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按照
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方法對沖突事實適用法律的活動。
要給司法獨立下一個定義,其實並非易事。德國學者將獨立而不受
干涉具體界定為八個方面:1.獨立於國家和社會間的各種勢力;2.獨
立於上級官署;3.獨立於政府;4.獨立於議會;5.獨立於政黨;6.獨
立於新聞輿論;7.獨立於國民時尚與時好;8.獨立於自我偏好,偏見
與激情。[2]從中不難看出,司法獨立意味著一個社會中特定司法實
體的法律自主性,而這種自主性以排除非理性干預為內容、為標志。
所以,筆者這樣表述司法獨立的含義:經國家確權的中立機關及其工
作人員在按照法定程序和方法對沖突事實適用法律的過程中排除任何
非理性干預的法律自主性。
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
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美國法學家亨利?米斯也認為:
「在法官作出判決的瞬間,被別的觀點,或被任何形式的外部權勢或
壓力所控制或影響,法官就不復存在了┅┅法院必須擺脫脅迫,不
受任何控制和影響,否則他們便不再是法院了。」[3]憲法從審判權
(狹義的司法權)運行的角度確定司法獨立原則,而亨利?米斯則精
闢地表述了法官獨立、法院獨立的重要性。從中外學者的基本觀點來
看,司法獨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含義就政治層面而言,司法
獨立指司法權獨立,源於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原則;第二層含義是法
院獨立,法院獨立是司法權獨立的制度表現,包括法院獨立於非法院
機構和法院之間相互獨立;第三層含義是法官獨立,既獨立於其他職
業的公民,又須特別強調法官與法官之間的自主性,法官獨立是司法
獨立的最高形態。法官個人獨立與法院獨立是司法獨立不可分割的兩
個方面,沒有法院獨立,單個法官無法履行其職責;同樣,如果法官
不能免於其獨立審判可能會帶來的種種擔心,就不可能有獨立的審理
與判決,也就不可能有司法獨立。法院獨立審判與法官個人獨立之間
的關系就如同結構與其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沒有一個好的結構,組
成部分豪無根據,沒有組成部分,結構毫無意義。[4]正因為如此,
絕大部分國家的司法獨立都十分強調這兩個方面,據對世界142部成
文憲法的統計,有105部憲法規定了司法獨立和法官獨立。[5]如德
國基本法第97條規定:「法官具有獨立性,只服從憲法和法律」;日
本憲法第76條規定:「所有法官依良心獨立行使職權,只受本憲法和
法律的拘束」。保障法官獨立也是現代西方國家司法制度尤其是法官
制度的核心,對於法官的資格、任命、任期、薪俸、懲戒、免職、退
休等各個方面都作了詳細規定,主要的制度和措施有:一由法律家充
任法官;二高度集中的任命體制;三法官的身份得到法官不可更換
制、高薪制、專職制和退休制等制度的切實保障;四嚴格的彈劾懲戒
程序。[6]而我國,雖然法官法第八條與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為法官獨
立行使職責提供了保障,並也已正式簽署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
利國際公約》,承認法院內部實行法官獨立審判,以順應世界潮流。
[7]但實際上法官並未能夠獨立。不論是從法院的內部結構還是從審
判方式來看,包括上下級法院的關系及法官個人和法院的關系,中國
的司法制度基本上建立在機構獨立與統一的觀念之上,法官個人獨立
在整個制度中並沒有得到承認。
二司法獨立的意義分析
(一)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必要條件。司法獨立作為司法活動的
一項原則,其本身又是由司法活動的本質所決定和要求的。所謂本
質,指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內在規律。而事物總是在一定范疇之
內才能進行區別。按照現代政治學的劃分,國家的職能大致分為立
法、行政、司法三大塊。立法以議事、決策和立制為特徵;行政以命
令、統籌和執行為特徵;司法以中立裁判為特徵。這些不同的特點既
是不同事物的本質特點,又使這一事物不同於其他事物而成為這一事
物,而司法活動不同於立法、行政活動的本質就在於裁判。耶林說:
「法律的立場,就如一位公正的調解人,是要評判所有互相競爭的需
要及主張。」[8]公正對於司法裁判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法哲學
家們通常認為公正在解決沖突這一特殊過程中具有更高的價值」,
[9]而不公正的司法對一個法治社會的損害無比嚴重,「一次不公正
的(司法)判決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
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斷則把水源弄壞了。」[10]為保證具有
如此重要價值的司法裁判的公正性,要求行使該權力的機關和個人必
須中立於爭執雙方,與爭執雙方及所爭執的問題沒有感情和利益的糾
葛,更不能從屬於或受制於其中的任何一方。美國學者福布森指出:
「不論成敗,也不論好壞,裁判總是法官的使命。不過裁判的正義總
是與中立者聯系在一起。」[11]確實,中立並不必然通向裁判正義,
但裁判正義必然要求中立,中立是實現裁判正義的必要條件,沒有裁判
的中立性,就不存在公正的判決。雖然中立與獨立不是同一含義,但實
現中立要求司法獨立。司法不獨立,卻從屬於或受制於他人,法官不
得不服從權勢者施加的種種壓力,司法豈能保持中立?裁判者的居中立
場一旦被動搖,公正的判決從何而來?我們知道,公正的裁判以裁判者
中立為必要條件,裁判者中立又以裁判者獨立為必要條件,換言之,公
正的裁判以裁判者獨立為必要條件,無法保障裁判者的獨立地位就不
能保證裁判的公正。
(二)司法獨立有利於定分止爭,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
法院和法官不僅是私人之間所生爭執的公斷人,而且還是行政權力乃
至立法權力的「憲法裁決人」。[12]司法真正獨立能夠緩解諸多矛
盾,維持社會穩定;司法不獨立,導致的結果必然與我們希望和追求
的效果背道而馳,南轅北轍。在司法不獨立的情況下,當事人只要不服
法院的裁判,就可以不斷地通過上訪改變對其不利的裁判;允許當事人
向司法機關以外的機關和部門申訴,其結果可能是使一方當事人暫時
獲得他原來的期望的滿足,但是另外一方當事人也可以通過同樣的手
段獲得自己願望的滿足,於是糾紛就這樣永無止境地進行下去,最後獲
勝的絕不是掌握真理或代表正義的一方,而是在訴訟方面更有耐心和
更有毅力的一方。[13]這樣不僅無法解決矛盾,反而促使矛盾的激
化,長期惡化下去,法律在廣大群眾的心中,只會一紙空文,「三級法
院四個判決八年官司一張白紙」[14]的事例也將比比皆是,
法律的終極權威性將不復存在,法律不再是社會控制的有效手段,人
們將寄希望於非法律途徑解決本應按法律程序解決的問題,社會的動
盪不安可想而知。只有司法能夠獨立,才能在公民心目中形成權威,
法院才能成為任何團體和個人在受到他人或政府的不公正待遇時的最
後選擇,獨立公正的審判,使敗訴方承認失敗並接受最後的結果,這
就緩和社會的矛盾和沖突,維護社會的穩定。
(三)司法獨立能夠使社會或人們以較少的投入獲得較大的產出,
以滿足人們對效益的需要。「在資源有限的世界中,效益是一個公認
的價值。表明一種行為比另一種行為更有效當然是制定公共政策的一
個重要因素。」[15]在司法過程中,法院、當事人都要投入一定的
人力、財力、物力和時間,它們構成了審判成本,而通過獨立公正的
審判,迅速有效地解決社會糾紛的數量和質量就是審判效果,以盡量
少的時間消耗和物質的投入,實現更大意義上的公正已成為現代司法
一個綜合的理想要求。司法獨立,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力投入,消除了
許多不合法的影響裁判的因素,節約了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降低了
訴訟成本,並能夠在更大程度上保證裁判的公正和高效。顯然,愈接
近於獨立的司法愈有利於公平、效率的優化配置;反之,如果司法獨
立還只是一個遙遠的理想,司法效益的實現必將受到很大影響。
在司法改革的各個環節當中,司法獨立處於核心地位,猶如文章的中心
思想,文章的各個部分不能偏離中心思想,同樣,司法改革的各項措
施都與司法獨立存在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都圍繞並體現著司法獨
立的精神。可以說,司法獨立是真正實現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在
中國這樣一個缺乏司法獨立的歷史傳統並十分看重「關系」的國度,
司法獨立顯得尤為重要。當打官司被戲稱為「打關系」,我們在付之
一笑的同時,更應該挖掘這種不合理、不合法現象的制度根源。權大
於法,以權壓法的事例也並不鮮見,這些絕不是文明的法治社會所可
以容忍的。
黨和國家早已敏銳地認識到司法獨立的重要價值和深遠意義,鑒於我
國保障司法獨立的制度尚不健全,黨的十五大報告確立了依法治國,推
進司法改革,建立健全司法獨立制度的宏偉目標。實現依法治國方略,
司法改革是重點環節,不僅要改造和建立健全相關制度,而且要引導包
括司法人員在內的廣大公民樹立正確的法律理念。雖然制度的改良不
能一蹴而就,但相對於意識形態的變遷而言,畢竟容易得多,況且制度
的建立必然有利於與之相適應的思想的推廣和普及。
三司法獨立的制度構建與設想
司法活動對於立法、行政而言,具有明顯的軟弱性和被動性。法院
實行不告不理的原則,法官是在被動地適用法律。「行政部門不僅具
有榮譽,地位的支配權,而且執掌社會的武力.立法機關不僅掌握財
政,而且制定公民權利義務的准則。與此相反,司法部門既無軍權,
有無財權,不能支配社會的力量和財富,不能採取任何主動的行為。故
可正確斷言:司法部門既無強制,又無意志,而只有判斷,而且為實施其
判斷亦需要藉助於行政部門的力量。」[16]司法部門的弱小必然招
致其他部門的侵犯,威脅和影響,卻無從成功地反對其他兩個部門。正
如德國法學家沃爾夫甘?許茨所說,「行政侵犯司法,特別是侵犯法官
的獨立,在任何時代都是一個問題。」[17]如果不具備切實可行、
堅強有力的制度保證司法部門不受非法干擾,司法活動處於無法「自
保」的尷尬境地,主持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土崩瓦解,社會將一片
混亂,就無法克服朱總理曾痛心疾首地指出的「司法不公,而國危矣」
的危險局面。因此建立完備的制度來保障司法獨立的實現就顯得尤為
重要。
(一)改革法院設立體制,確保司法權完整運行,擺脫司法權的地
方化,克服地方保護主義。眾所皆知,由於司法機關的組織體系、人
事制度以及財政制度等都受地方政府的管轄和控制,國家在各地設立
的法院已逐漸演變為地方法院,由此而產生的地方保護主義以及相應
的徇私枉法、任意曲解法律、彎曲或掩蓋事實真相的現象不斷蔓延升
級,使司法的統一性遭到嚴重破壞。在地方各級黨委或組織部門的領
導掌握司法人員升降去留大權的情況下,同級司法機關要依法行使職
權而不受黨委或組織部門領導的某些干涉,顯然是不可能的。司法人
員有時難免處於要麼堅持原則,秉公辦案而被撤職、免職或調離;要
么聽之任之,違心辦案而保住「烏紗帽」的兩難境地!要消除這些弊
病,根本的辦法是改變法院的整體構成和運作機制。章武生,吳澤勇
兩學者從整體性的角度提出了法院體制改革的具體方案,認為全國各
級法院可以這樣設置:
1.最高法院的改革著重於以下三點:第一,借鑒外國經驗,對向最
高法院上訴的案件進行限制;第二,最高法院審理上訴案件不作事實
審只作法律審;第三,取消最高法院對具體案件的批復。2.高級法院
的改革,一是嚴格控制受理一審案件的數量,使其主要精力放在上訴
案件的審理上;二是完全打亂現行的司法區與行政區重合的法院設置
模式,按照經濟、地理、人文等客觀因素,從方便公民訴訟的角度出
發,重新劃分,全國可以設10個左右的高級法院為普通案件的上訴法
院。高級法院之下可設兩個左右分院,這樣現有的高級法院機構實際
上可以得到保留,又可以排除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3.中級法院的改
革,應當作為普通案件的初審法院來設置,並應當精簡數量,但可設
派出機構。4.對於基層法院應當設簡易庭和普通庭兩種審判機構,但
以簡易庭和簡易程序為主;法律規定范圍的簡易小額案件由簡易庭適
用簡易程序審理,超出該范圍的案件,當事人可選擇向基層法院的普
通庭起訴,也可以選擇向中級法院起訴。5,對於人民法庭,應當是
基層法院的派出機構,其職權是審理一般民事案件和輕微刑事案件,
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進行法治宣傳。[18]這種構想能在很大
程度上克服司法權的地方化影響,具有極大的參考作用,在改革法院
體制時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完善。
(二)建立法官任期終身制度和司法經費的全國統籌制度。前述方案
雖然能夠較大程度的解決司法權地方化的不良影響,但由於要大面積
地重構法院體制,工程巨大,在短期內難以實現。[19]在今後一段
時間內,我國的審判機關按行政區劃設置的格局以及在人財物方面受
制於地方的體制不會發生大的變動。因此,建立法官任期終身制是較
為可行的方案。在實行司法獨立的大多數西方國家,其法官都是由總
統或內閣任命,一旦被任用,只要沒有法定的失職和違法犯罪行為就
一直任職到退休,任何機關和個人非依法定條件和非經法定程序不得
降低、撤換其職務或者對其職務作出不利於他的變動,我國也可以借
鑒這樣的制度。對法官的彈劾應有其所在法院提出,對法院院長的彈
劾由同級人大常委會提出,這樣法官可以依法獨立行使職權而無後顧
之憂。這種制度一方面解決了地方黨政隨意更換「不聽話」的院長、
法官的老大難問題,使司法獨立在人事上有了切實的制度保證,另一
方面也無需增加新的的審判機關,無需新增大量司法人員。二是建立
司法經費的全國統籌制度,具體方案是每年初由地方各級政府按照上
年度國民生產總值或財政收入總數的一定比例逐級上繳中央財政,然
後由中央財政部門全額劃撥最高人民法院,再由最高人民法院按人數
和地區情況逐級下撥地方各級人民法院。這樣做雖然給財政部門和中
央司法機關增加了一些工作量,但切斷了地方政府部門藉此干涉和影
響司法工作的渠道,為地方各級司法機關保持獨立地位提供了可靠保
證。
(三)理順上下級法院之間的關系,切實貫徹審級制度。我國憲法
規定的上下級法院之間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不僅在實質上是自己監督
自己,在具有一定利益關系的情況下根本發揮不了任何積極作用的內
部監督,而且也是被打上了行政化的烙印,實際上架空了審級制度,
取消了二審程序,使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上訴沒有意義的症結所在。現
實中,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請示匯報的現象比較常見,最高人民法院
也常以「批復」、「復函」、「解答」等方式「指導」下級法院處理
具體案件,其實質仍然是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審理案件的具體審判行
為的直接指導,[20]有違法院之間相互獨立的司法獨立要求。其
實,法院等級的不同只是審級的不同,受理許可權的不同,裁決終極效
力的不同,而不是上級法院應對下級法院審理案件的活動進行指導、
約束。上級法院可以改變下級法院的判決,是為了糾正下級法院已經
出現的錯誤,並不意味著後者成為前者的下屬。尤為重要的是,上級
法院對下級法院的糾錯程序是以上級法院不幹預下級法院的審判為前
提的,如果上級法院經常提前介入下級法院的審判,則下級法院的判
決體現的就是上級法院法官的意志,在這種情況下,二審程序不可能
實現糾錯的功能。也難怪越來越多的人對上訴失去了信任和興趣。因
此,必須從制度上消除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請示匯報的可能性,實現
各級法院之間的真正獨立,讓審級制度發揮應有的功能和作用。
(四)改造審判委員會的運作機制,保證法官獨立和司法公正。審
委會制度在歷史上對保證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以及保證
案件的審判質量發揮過重要作用。鑒於目前審判人員的業務素質總體
上仍不高,在遇到重大疑難案件時確實難以作出決斷,在杜絕向上級
法院請示匯報時,難免會在如何裁判上猶豫不決,特別是新形勢下,
各種社會關系日益復雜,法院又必須作出處理,調解也常達不成一致
意見,在這樣的情況下,讓一個由工作經驗比較豐富,學識相對較高
的法官們組成的審委會來作為人數眾多的合議庭對案件進行審理,確
實能起到集思廣益,兼聽則明的作用。但審委會的組成大部分為外
行,了解案情的內行――該案的承辦人卻沒有表決權;其討論決定案
件的程序和過程不具有最低限度的公正性,換言之,其是通過剝奪原
告、被告與其他當事者的基本權利――獲得公正審判的權利來運行
的;由於審委會會議由院長或副院長啟動和討論,討論案件的范圍存
在任意擴張的可能性,討論的案件越多,對單個案件討論所花費的時
間和精力就越少,出現錯誤的可能性就越大,其實施結果無法使人滿
意。[21]成員們不參加庭審,只依賴承審法官的匯報就對重大復雜的
疑難案件作出決斷,確有武斷之嫌,如果承審法官在匯報時由於主官
或客觀的因素而對案件的把握有所偏誤,無疑會造成錯判,浪費了訴
訟資源,降低了工作效率,既非公正,又不高效。更嚴重的是,由於
審委會成員都是院長、庭長,常過問法官對案件的審理,以其高人一
等的身份干涉法官獨立辦案。所以必須重新制定審委會規程,確定其
合理許可權,嚴格限定其討論決定案件的范圍;規范其工作程序,使審
委會審理案件不能游離於審判規則之外,也必須按照法律規定的審判
程序進行,在親自體驗和個別感悟之上建立內心確信,而不是聽聽匯
報就隨意作出判決。同時要提高審委會成員的業務素質要求,避免誰
行政職別高誰就是其成員的弊端,應以法律意識、專業知識、辦案能
力,工作經驗的綜合水平為選拔標准。這樣才能避免其短,發揚其
長,維護司法獨立,提高審判質量。
(五)建立法官平等化、專家化制度,確保法官之間互相獨立。我
國法官隊伍雖然龐大,但素質確實不高,而且個體之間也參差不齊,
這是不爭事實。第一,但一型的人多,復合型的人少;第二,經驗
型的人多,知識型的人少;第三,成人教育培養的人多,正規院校培
養的人少。[22]這樣的整體構成使眾多的法官缺少深厚的人文素
養,缺乏扎實系統的理論功底,難以養成以法律的概念去思考問題的
習慣,更不能形成良好的繼續學習的氛圍,缺乏敬業精神。也許正是
為了適合素質不高的狀況,法官之間人為地出現了不同的等級,使法
官之間無法平等。在同一審判中,由於等級不同,對案件的意見得不
到同等的對待等奇怪現象,也就有制度根源可尋了。出現這些情況確
實不足為怪,卻使合議庭在較大程度上變相成為獨任審判。等級有別
是行政權的特徵表現,目的在於使下級服從上級,保證行政命令的傳
達與執行,與法院的運作要求完全背離,法官被劃分為三六九等,無
疑是司法獨立、法官獨立所不容的。正如賀衛方所言,等級的劃分過
於細致和繁瑣,可能造成法官對級別問題過於敏感,產生嚴重的級別
意識,法官是一種反等級的職業,法官最重要的品格是獨立,如果在
相關的制度安排方面過分強化人們的級別意識,導致法官過於關註上
級法院或本院「領導」的好惡,就很可能破壞司法獨立。[23]
法官獨立是司法獨立的要求,而法官獨立也需要法官具有獨立判斷
的經驗和智慧。「法官的責任是當法律適用到個別場合時,根據他對
法律的誠摯的理解來解釋法律。」[24]法官要勝任這樣的工作,非得
有大智慧高素質不可。而我國對法官的任職條件要求太低,加上一些
政策性的任命,法官距離專家化的差別很大。由不合格的人充當專業
性、實踐性要求很高的法官,司法裁決的低劣質量以及司法的不公和
腐敗可想而知。我們的一些法官逐漸失去民眾的信任,其素質低下是
一大原因,也正是法官群體這種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點使他們自己無法
意識到獨立的價值,根本不能、不願去追求自己的獨立意志,成為制
約法官獨立的存在於法官群體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六)制定傳媒活動的規則,科學處理新聞自由與司法獨立的關
系,建立新聞審查和司法記者資格考試制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
各類新聞媒體迅速發展,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宣傳、引
導、監督作用;同時,我們也經常看到某些報道干擾了司法獨立,制
定科學的規則對司法獨立和新聞輿論對司法的監督都有積極意義。
在傳媒與司法的關系問題上,新聞自由與公平審判是一對矛盾,矛
盾並不只意味著此消彼長的簡單對立,而是對立與統一的有機結合。
確實,新聞自由與審判公平既具有正相關關系,又具有負相關關系;
其正相關關系,是指負責任的報刊媒體應當是公正有效的司法運轉所
必不可少的輔助機構;其負相關關系,是指新聞自由在追求自由報道
的過程中有可能對公平審判構成的侵害,以及司法機構為避免因相關
報道使自身的運作陷於癱瘓而設計並採取的限制媒體采訪和傳播功能
的措施,以及由此引發的與新聞自由的沖突。[25]新聞自由發揮推
進公平審判的作用,還是造成妨礙司法獨立的影響,其實不在於新聞
自由本身,對新聞報道司法的活動勒令禁止未必是科學的舉措。提高
新聞工作者的素質,制定可行的規范,使新聞自由按章運行,完全可
以發揚新聞對司法的促進功能,避免其與司法的負相關關系。只要使
這樣的負面作用失去了興風作浪的條件和基礎,新聞自由能夠達到對
司法有利而無害的境地。
新聞講究真實、及時,真實需要一定的時間去調查事實真相,而及時
性的特點對調查的時間作了較大限制,兩者可謂此消彼長,不可兼
得。優秀的新聞記者應採取科學的態度,根據不同的情況和要求對兩
者的關系作不同的處理和協調。某些情況下,新聞報道的輕微失實無
法避免,這也可以諒解,但如果是關於庄嚴的法律方面的報道就不能
不採取慎重的態度,應該更多地關懷真實。在當代信息社會,報紙的
法律專欄、電視的庭審直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法律意識也相應提
高,是件大好事。也正是如此,如果法律報道不真實,將對當事人和
法院乃至法律的權威造成極大損害,甚而影響社會穩定。而在法律報
道過程中,有些記者在案件尚未審結時就采訪專家、發表評論,甚至
根據自己的意願修改專家的專業化表述,由於新聞的影響范圍廣、程
度深,已給司法的正常運行造成不少障礙。因此,非常有必要制定相
應的規范使新聞和司法兩全其美,對涉及法律問題的報道各新聞單位
應該嚴格把關,設立合法性審查制度,以確保其真實有據、合理合
法。
鑒於我國部分記者的法律素養對於司法報道的要求仍有需提高之
處,可以嘗試建立司法記者資格考試制度,讓一些素質高的記者專門
或主要負責法律方面的報道,沒有取得資格證書的記者不得進行這方
面的報道,這既有利於對司法進行有效的監督,又可以盡可能的不影
響司法獨立。從長遠來看,有必要培養專業的司法記者隊伍,應開設
司法記者專業的大學課程,使這些學生既懂法律,又掌握新聞知識,
由這些經過專業訓練的人才擔任司法記者,將在保證司法獨立的情況
下發揮巨大的監督作用。
Ⅸ 我國司法獨立的困境是什麼
1、司法機關與黨政機關的關系:
在我國,司法獨立是黨領導下的「獨立」,各級黨委及其政法委員會領導和協調公、檢、法工作的機制一直在運行,這在事實上形成了我國司法領域中「一個家長,三個孩子」的制度現實。雖然現在各級黨委、政法委審批案件的做法已大為減少,但一些「重要」案件的處理還是必須要向黨委或政法委請示或者接受其「過問」。
雖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但是不能脫離黨的領導,無論是司法機關還是行政機關所有的領導幹部基本屬於黨的成員,因此其受黨的領導和管理是必然的問題。如此一來,司法機關是不可能脫離政黨對其的干預,無論是在有形還是無形,都不可避免的造成干擾。
2、司法機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檢察院在人、財、物的配置上受制於同級地方黨委和政府,這不僅包括司法機關的日常經費開支,更包括了司法機關的工作人員的工資、獎金等現實的開支,具體的數額和項目都是由地方政府自己預算的,缺乏獨立性,經濟保障不足且財政供應體制不順,有時難以避免手捧帽子向自己的當事人乞討的尷尬。
由於地方各級法院的人、財、物均掌握在地方,從而使得我國這樣一個統一的單一制國家,司法卻不能獨立於地方。我們的司法機關在人事、財政上嚴重地依賴於地方,地方法院和檢察院都同在一個地方政府制約下,檢察院的法律監督職能不能充分發揮作用,也不可能不受當地經濟利益的左右。辦金錢案、人情案,司法活動中的腐敗現象突出。
3、司法機關與人大的關系:
我國憲法在確立司法獨立原則時,沒有規定司法機關有權獨立於權力機關。我國憲法採用的是議行合一的政體,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全部國家權力由人民代表大會即權力機關行使,司法機關由國家權力機關依法產生,司法機關應該對權力機關負責,並接受其監督。
由於憲法第一百二十六條未排除人大對法院審判活動的事前干預,現實中已出現了多起人大代表在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過程中進行「個案監督」的事例,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人大對司法的監督機制還有待完善,而且缺乏有效地制約。實踐證明,不講究黨的領導方式和人大監督機制的合理化,必然會影響司法獨立的實現。
4、公、檢、法之間的關系:
我國憲法和法律規定,檢察機關是法律監督機關,負有審判監督的職責。這種監督的方式和程度雖然受到法律的嚴格制約,而且目前看也有弱化趨勢,但畢竟與法院形成一種監督上的上位與下位關系。
而且就刑事案件辦理,憲法第一百五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要求人民法院與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在辦理刑事案件時「互相配合」,這種平等的配合制約關系,使得以審判至上為前提的司法獨立難以有效貫徹,很明顯與司法獨立的核心要求是不相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