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標志物
⑴ 法徽的華表指的是哪裡
華表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麥穗和齒輪象徵著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華表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天平象徵著公平與正義。
法徽既是人民法院的標志,也是法官的身份標志,體現著法官應代表國家依法行使審判權,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的深刻喻義。
華表是一種中國古代傳統建築形式,屬於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築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相傳華表是部落時代的一種圖騰標志,古稱桓表,以一種望柱的形式出現,富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相傳舜立木牌於交通要道,供人書寫諫言,針砭時弊 。遠古的華表皆為木製,東漢時期開始使用石柱作華表,華表的作用已經消失了,成為豎立在宮殿、橋梁、陵墓等前的大柱。
華表通常由漢白玉雕成,華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是蓮花座或須彌座,上面雕刻有龍的圖案,蟠龍柱上雕刻一隻蟠龍盤於柱上,並飾有流雲紋;上端橫插一雲板,稱為誹謗木;石柱頂上有一承露盤,呈圓形,因此對應天圓地方,上面的蹲獸為傳說中的神獸朝天吼,或稱為望天犼。
⑵ 人民法院法徽使用管理規定
2012年之前,人民法院的法徽圖案沒有統一的標准。針對標准不統一、使用不規范的問題,我們加強了法徽的標准化工作。2012年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54次會議批准發布《人民法院法徽》標准,並於2102年10月1日起實施。為了嚴格法徽的使用管理,最高人民法院還印發了《人民法院法徽使用管理規定》(法〔2012〕226號),對於法徽的使用作出了具體的要求。但是,由於宣傳不夠、落實不到位,當前在網站、出版物、證書、獎牌製作等方面確實存在使用法徽圖案不規范的問題,很多地方仍在使用舊有的法徽圖案,部分新聞媒體亦存在使用的法徽圖案不規范的問題。為此,我院將進一步加大對法徽標準的宣傳,對最高人民法院的報社、出版社、網站等相關單位提出規范法徽圖案使用的明確要求,向有關新聞單位提供新法徽圖案,供媒體在宣傳報道時使用。人民法治網訊(記者:李小強 周鐵鉗 通訊員:宋虎)近日,青海省都蘭法院在定期召開的政治業務理論學習會上,向全體法院幹警傳達了省高院《關於正確使用人民法院法徽的通知》內容,並組織學習了《人民法院法徽使用管理規定》和《人民法院審判制服著裝管理辦法》。
法徽既是人民法院的標志,也是法官的身份標識,體現著法官應代表國家依法行使審判權,通過審判工作化解矛盾糾紛,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的深刻寓意。法徽在使用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守法徽的製作標准和使用要求,通過此次學習使全院幹警重新認識到法徽作為法院的象徵,其所蘊含的深刻意義,同時掌握了法徽的正確使用方法和范圍。會後安排由院辦牽頭對我院法徽的圖樣及其使用范圍、懸掛位置、不得使用事項等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自查。
今後,我院將嚴格按照《人民法院法徽使用管理規定》,正確規范地使用和管理人民法院法徽及其圖案,增強其正規性和嚴肅性,堅決維護法徽的莊重庄嚴,樹立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
⑶ 法院門口的獨角獸叫什麼名字
獬豸
解豸(xiè zhì),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
獬豸高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人,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徵。
獬豸在我國古代法制監督史上仍有著非凡的涵義。由於獬豸是「法」的化身這一特性,從先秦到明清,「獬豸」形象被當成監察、審計和司法官員廉明正直、執法公正的象徵,在各種場合被經常使用並作為監察御史和司法官員等的重要標志。
在現代,法院門口常擺有一對獬豸雕塑,象徵司法公正。
(3)法院標志物擴展閱讀
法律象徵
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徵,獬豸一直受到歷朝的推崇。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製成冠戴於頭上,於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御史帶著這種冠,漢承秦制也概莫能外。
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尚一直延續下來。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綉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⑷ 香港標志性建築物介紹
說起香港標志性建築物,最為有名的就是凌霄閣、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立法會大樓、九龍清真寺等香港標志建築。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是僅次於紐約和倫敦的全球第三大金告神判融中心,與美國紐約、英國倫敦並稱「紐倫港」。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制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以下是中達咨詢為建築人士整理相關香港建築資料,具體內容如下:
香港標志性建築物——立法會大樓
立法會大樓簡介:
香港立法會大樓的前身是最高法院大樓,由立法局於1898年2月28日決議興建,大樓由英聯邦采辦處的顧問建築師亞士東·偉柏(Aston Webb)及英格里斯·貝爾(Ingress Bell)所設計。大樓於1900年開始動工興建,1903年奠基,由於缺乏石匠與合適的花崗岩,工程延至1912年才得以完成。
香港標志性建築物——立法會大樓
立法會大樓建築歷史:
香港立法會大樓,位於香港中環昃臣道8號,是現時香港立法會舉行會議之地。
1912年1月15日,最高法院由香港總督盧嘉主持揭幕。當時的首席瞎念按察司皮葛曾表示:「即使他日維多利亞城不復存在,海港被淤泥壅塞,香港會所坍塌湮沒,這座大樓仍將巍然矗立,如金字塔,為遠東的睿智留下見證。」由於英文的法院一詞「Court」與粵語的「葛」發音相近,最高法院大樓亦被俗稱為「大葛樓」。法院啟用初期僅設有3個法庭,曾被批評是極大的浪費。當時,法院由1名首席按察司和1名最高法院法官所主理,若任何人對他們其中一人的判決不服,則由二人組成合議庭進行上訴聆訊。
最高法院大樓於1983年至1985年期間進行改建工程,以供立法局進行會議及辦公之用,大樓外部並於1984年被列為法定古跡。立法局大樓於1985年10月30日由總督尤德主持揭幕及召開首次會議。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大樓隨著立法機關更名而改稱為立法會大樓。
香港日治時期,大樓被改為香港憲兵部本部,並加建拘問室等設施。戰後,法官人數大幅增加,最高法院於1970年代加建隔間,以容納共7所法庭,地方已不敷應用,最高法院因此計劃搬遷。1978年,受到地下鐵路在遮打道工程影響,最高法院大樓結構受損,需要關閉進行緊急復修。最高法院其後遷往維多利亞地方法院,1984年再遷往金鍾法院道現址。
香港標志性建築物——立法會大樓
立法會大樓建築特色:
立法會大樓採用新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仿效古羅馬及希臘的建築設計,四周築有約17米高的愛奧尼亞式圓柱,中央為圓頂建築,雄偉的外觀令人印象深刻。
同時,建築亦揉合中國建築特色,大樓的四坡屋頂以雙層中國瓦片鋪砌,並採用精心雕琢的中式柚木托架承托屋檐,別具風格。為配合香港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環境,大樓地下築有拱廊,一樓則築有露台,既可防止陽光直接照射大樓內部,同時有利通風,幫助散熱。
香港標志性建築物——立法會大樓
立法會大樓楣飾雕像:
立法會大樓面向皇後像廣場的中央門廊部分築有三角楣飾(新古典主義的建築特色),並刻有「Erected AD MDCCCCX」(公元1910年豎立)的題字。
窗戶頂部為英國皇家盾形紋徽:左上方與右下方各刻有三頭獅子,代表英格蘭;右上方的一頭獅子代表蘇格蘭;左下方的豎琴代表愛爾蘭。盾徽由英格蘭獅子及蘇格蘭獨角獸護持,頂襪改端雕有皇冠,下刻有最高統治者的銘辭「DIEU ET MON DROIT」(汝權天授)。倚在皇家盾形紋徽兩旁的雕像,則象徵憐憫及真理。
三角楣飾的頂部豎立一尊高2.7米,代表公義的泰美斯女神(英文:Themis;希臘文:Θ?μι?)雕像,女神右手持著代表公正的天秤,左手持著象徵權力的劍。女神蒙上雙眼,表示法律精神不偏不倚,公正嚴明。
大樓的最高點是青銅制的都鐸皇冠雕塑,是英皇愛德華七世於1902年採用的御冠。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
⑸ 在法院的大門內有一個雕塑,像獅子,但是頭頂上有個獨角。問:是什麼動物說法
一般是「獬豸」(音xie),能夠辨善惡與忠奸。是我國上古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頭上長著一隻角,故又俗稱獨角獸。在古代的法律文化中,一向被視為公平正義的象徵,它怒目圓睜,能夠辨善惡與忠奸,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當人們發生沖突或糾紛的時候,它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處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慄(見人斗,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後人視之為驅害辟邪的吉祥瑞物。
獬豸與法的不解之結,還可從古代「法」字的結構得到解答,古體的「法」字寫作「灋」,而「廌」即為獬豸,「廌法」二字合為一體,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為法律象徵的地位就這樣被認定下來。由「灋」到「法」,「廌」字雖然已被隱去,然而它象徵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並沒有消失。
畢竟是傳說,不曾有人親眼見識獬豸究為何物,因而引出人們諸多想像,有人認為它象鹿,有人稱它似牛,更多的說法還是羊。除了相關的古籍如《後漢書》、《論衡》、《五雜組》等記述之外,考古發現,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則出現在東漢之後。
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徵,獬豸一直受到歷朝的推崇。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製成冠戴於頭上,於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御史帶著這種冠,漢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尚一直延續下來。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綉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顯然,獬豸形象是蒙昧時代以神判法的遺跡。進入近代,仍將其視為法律與公正的偶象。
與此相類似,在西方,獨角獸也被認為是純潔的象徵。人們認為它的角的力量能夠壓制任何道德敗壞的事情。同時有貞潔的含義,是完美騎士的代表。
⑹ 法院和檢察院上邊為什麼只掛國徽
國徽的懸掛。根據國徽法的規定,人民法院應當按下列規定懸掛國徽;人民法院、人內民法庭的法容庭內法台後上方正中處懸掛國徽;與法院其他建築相對獨立的審判法庭正門上方正中處懸掛國徽;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庭機關正門上方正中處懸掛國徽;人民法院的審判委員會會議室內適當處懸掛國徽。
調解室、接待室內不懸掛國徽。國徽直徑的通用尺度為:基層人民法院、人民法庭:60厘米;中級人民法院:60厘米;高級人民法院:80厘米;最高人民法院:100厘米。人民法院如遇特殊情況需懸掛非通用尺度國徽時,應按國徽法的規定上報批准。
⑺ 法院前面的蒙面女士有何意義
呵呵,蒙面女士來是希臘神源話中的正義女神。
法院前面放置她的形象,表明,她始終只承擔裁斷職責,因此作為法院的象徵,古希臘、古羅馬的這位正義女神形象得以長期保留蒙目的形象。她是裁判之神,被動的、守株待兔的、後發制人的,只是用天平衡量訴訟雙方提出的證據,哪一方的證據充分就勝訴;哪一方的證據不足就敗訴,用寶劍加以處罰。她的職責是「裁斷」而不是發現,所以眼睛應該蒙上,不會因為看見訴訟雙方而有主觀上的傾向性,也不會因為受到各種干擾而難以實現正義,就如她身後的法諺所表明的,她為實現正義應該是無所畏懼的。
⑻ 法學院標志上面的動物是什麼
復制來的。。。。不過又來確實是這樣。
獬豸,為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頭上長著一隻角,故又俗稱獨角獸。 在中國古代的法律文化中,獬豸一向被視為公平正義的象徵,它怒目圓睜,能夠辨善惡忠奸,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當人們發生沖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處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慄。自古以來被認為是驅害辟邪的吉祥瑞物。 此處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於對中國傳統司法精神的繼承。 辭海解釋: 傳說中的異獸名,能辨曲直,見人斗即以角觸不直者,聞人爭即以口咬不正者,見《異物志》。 《後漢書·輿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後亦用以指執法者。 獬豸冠:古代執法官吏戴的帽子《後漢書·輿服志下》:"[法冠]執法者服之……或謂之獬豸冠。" 關漢卿《玉鏡台》第一折:生前不懼獬豸冠,死來圖畫麒麟像。 在西方法律文化中,正義女神忒彌斯是法律的象徵。從中世紀始,這位手持天平與利劍,蒙著眼睛的女神,就棲息在城市法院的屋檐之上,居高臨下,支撐著西方文明對於法律的信仰。在中國,法律的象徵則是獬豸(讀xiè zhì)。 出身——未解之謎 獬豸,也稱廌或解豸,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它頭生一角,追隨在中國首任「大法官」皋陶左右,能辨明善惡忠奸、是非曲直,遇到不平,則用角抵之,是最好的法官。正因為此,從誕生之日起,獬豸就與法結下了不解之緣,也成就各種法學教材對於「法」字的造字結構的解釋:古體的「法」寫作「灋」,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而「廌」,則為獬豸,遇到不直之人,則「去」之。獬豸作為法律象徵的地位就這樣被認定下來。可傳說畢竟是傳說,不曾有人親眼得見,獬豸的尊容自然引發了學者們無窮的想像力,也留下了幾個不同的版本。《史記集解》認為它是黃帝時代神仙所贈的神鹿,而《說文解字》則指稱它長相酷似牛,而後世流傳最為廣泛的還是神羊說。除了相關的古籍如《後漢書》、《論衡》、《五雜組》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考古發現——在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基本上都是一角之羊的造型,而其他形象如牛形獬豸則出現在東漢後,由此認定神羊說更接近事實。 在真身為何都不能確認的情況下,就認定獬豸的存在,不免有道聽途說之嫌。明代一位謝姓學者就對獬豸頗不以為然,他撰文說:很多法官沒有神獸傍身,卻仍有斷案如神之名。而作為他們前輩的皋陶,堂堂審判之神,居然要依賴神獸成就自己的名聲,豈不荒唐?按照這樣的邏輯,既有獬豸,又何用皋陶? 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徵,獬豸一直受到歷朝歷代的追捧。獬豸頻繁地出現在廟堂之上,風光無限。在春秋戰國時期,相傳楚王得一獬豸,並製成了獬豸冠,帶於頭上,取能辨曲直之意。這種獬豸冠呈現高桶狀,形如「鐵柱卷」。此後上行下效,這種樣式的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御史帶著這種冠,漢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為了衙門必備的裝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慣一直延續下來,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穿綉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獬豸作為「任法獸」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就連東坡先生也拿獬豸做文章。東坡先生的《艾子雜說》中就有「獬豸辨奸」的故事,故事的內容是齊宣王與艾子的一次聊天。 這天,齊宣王問艾子,先生可曾聽說古代有一種叫做獬豸的動物?艾子回答說,堯帝時代曾經有過這樣一種兇猛的動物,被飼養在宮廷之中。它最大的特點是能分辨忠臣與奸臣,如果遇到奸臣,就用角把它放倒,變成自己的大餐。接下來艾子的話則更為辛辣,他說,如果朝堂之上仍有獬豸這種神獸在,那麼它肯定不缺食物果腹。 東坡先生巧妙地借用獬豸的特性,來諷喻當時的吏治,可謂意味深遠。 由「灋」到「法」,獬豸雖然已在「法」字中被隱去,然而它象徵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卻不能被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