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法官角度
『壹』 庭審中與法官辯論技巧
法官在開庭時的正常心態是什麼?法官不希望長時間坐庭,希望庭審能夠按照既定的節奏有序進行、不希望庭審過程鬆散拖沓,更不希望庭審中節外生枝出現其他意外情況。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關於庭審中與法官辯論技巧,歡迎借鑒參考。
刑事庭審辯論的錯誤、禁忌與盲區
1、法庭辯論3大錯誤
錯誤一:與法官盲目辯論
在我國的庭審實踐中,法官不是法庭辯論的一方,法官是法庭辯論的主持者。這是我們應該清晰明白的法官角色與職能。實踐證明,與法官進行辯論雖然可能會獲得些許所謂的律師的尊嚴,但往往是以犧牲委託人的利益為代價的。有些時候,由於律師的強悍往往造成對被告人量刑過重。有些時候,被告人、被告人家屬解除對強悍的律師的委託也是權衡利弊、認真考量過的。當然,不排除例外,對於重大冤、假、錯案,如果主持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辯護人則必須據理力爭、堅持到底、強硬辯護也不失為一種上上策。
錯誤二:忽視法官的提問
按照審判心理學原理,法官是裁判者,法庭辯論的目的是要說服法官採納自己的有效辯護意見。由於在我們的庭審制度中,法官在法庭上具有主動調查的職權,他們會主動就一些自認為非常重要的問題、爭議性大或者沒有查清的、需要加強自由心證的事實與證據進行補充發問,這些發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法官的關注點,從這些關注點中,結合案件的爭議點甚至可以判斷出法官可能的傾向性意見。因此,辯護人在庭審時,應如雷達一般時刻留意法官的每一個提問。就猶如司機開車,我們倒車時車載雷達都亮紅燈、滴滴滴滴的響個不停了,你還不踩剎車,則必然會剮蹭或者撞車。
概言之,精準記錄並快速、高效分析法官的庭審發問——逆向推理、捕捉出法官的審判思路,也是辯護人綜合素養的集中體現之一。
錯誤三:誇誇其談不拋重點
回歸到話題,法庭辯論階段,律師的核心表達是什麼?我總是以為,在這個階段,律師的核心任務是讓法官聽清楚你想表達的核心問題是什麼,而不必著急於論述你提出的問題(觀點)。很多時候,辯護人連問題都沒有提煉精準、問題都沒有聚焦、病根都沒有把脈好,卻開始誇誇其談,照著稿子念了10分鍾。該猶如長跑比賽,還沒有吹哨他已經先拔腿就跑出去了300米,豈不要重新再跑回來重跑一次。換言之,問題未提出,卻急於論述——出師未捷身先死。有時,在法庭上學會讓子彈飛一會也是辯護律師的執業素養的集中體現。
大部分刑事案件,經過冗長的開庭程序,多數時候,其實法官已經“倦怠”了。而且,我們也幾乎沒有實質性意義的當庭宣判。所以,法庭辯論,重中之重,是讓法官聽明白你提出的問題,並從內心上,認為這可能是一個問題。如果他get到你提出的問題,並初步認可你的問題,然後你的論證才更有力量、更容易被接受、讓法官眼睛發亮——有效辯護、影響裁判。
2、庭審辯護的4大禁忌
禁忌一:催眠式辯護
在法庭上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法庭辯論環節,有時辯護人只是照本宣科地宣讀一遍事先列印好的辯護詞,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此,我個人認為法庭辯論階段僅僅宣讀書面的辯護詞,達不到應有的辯護效果,甚至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辯論。首先,單純地宣讀辯護詞,難以吸引法官。觀察庭審表現,發現在辯護人低頭宣讀辯護詞時,多數法官心不在焉,當如此宣讀超過半個小時後,有的法官甚至會瞌睡連連。法庭辯護的目標在於說服法官,宣讀辯護詞這種催眠法官的辯護方式,要盡量避免。
其次,單純地宣讀辯護詞,難以實現法庭辯論的功能。按照現行的庭審程序,案件證據的舉證質證、案件事實的調查應當在法庭調查階段完成,法庭辯論階段的功能主要是對已經調查清楚的事實進行總結歸納並在其基礎上對行為的性質與法律適用提出意見。不根據法庭調查情況提出辯護意見,而單純地宣讀庭前准備好的書面辯護詞,法庭辯論將無法起到總結分析法庭調查情況的作用,法庭辯論與法庭調查完全兩張皮,法庭辯論淪落為只是完成規定動作的一個程式而已。因此,新一代辯護人在庭審辯論是忌照稿念辯護詞。
有些案件涉及到很復雜的理論闡述或者證據分析的,律師完全可以在庭下將詳細的書面報告提交給法官,庭審中可以將相關觀點提煉拋出來即可,盡量做到通俗易懂。律師在這樣營造庭審效果的前提下,法官會願意聽、喜歡聽、聽的進,會更容易接受到律師的觀點,才有可能仔細去思考律師提出的問題。
禁忌二:長篇大論
我們似乎需要深入反思一個問題,或者多跟經驗豐富的法官在案件之外請教一下:為什麼經常會出現法官打斷律師發言的情形?法官的回答也許會如下三點:答非所問;反復重申已經闡述過的觀點;說了五句話以上,還沒進入主題。換言之,刑事庭審辯護的一切表達,都要圍繞著以下幾個核心要素:第一,焦點(問題是什麼);第二,效率(短時間傳遞);第三,清晰(有效傳遞)。簡言之,就是一切技術,都是為了能夠用最短的時間,把你想表達的問題,清楚的傳遞給受眾(法官)。
對於此,辨認人應該有意識的訓練如下思維方式——鍛造、雕刻自我:如果給你十分鍾,你就要想清楚,這十分鍾你想、你該怎麼表達;如果給你五分鍾,同樣的問題,你就要想清楚,這五分鍾,你想、你該怎麼表達。所以,針對同一個問題,給你不同的時間,你就要有不同的表達方式,這時候,必然會涉及到“主次”的問題。最重要的,最核心的,肯定要最優先、最簡潔、最有效的表達。切忌長篇大論,宛如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硬,法官不打斷你發言那說明法官能忍,換位思考,何來有效辯護?
禁忌三:全面出擊
辯護人庭審辯論,不僅要結合庭審前精準提煉出的有利證據和不利證據在法庭上做比對分析、研判、論證,因不利證據正是公訴人的論證素材,更要全面、准確提煉!進一步,辯護律師要敏銳察覺到“核心證據和關鍵證據”,卷宗中到底有哪些“關鍵性”證據毒瘤,要集中火力猛轟、思考、反復推敲,因為有時拆掉一塊磚或幾塊磚就會大獲全勝,辯護律師並不需要拆掉整面牆——長篇大論、面面俱到有時反而淹沒、稀釋掉了“關鍵軟肋”。當然,刑事辯護往往“一擊致命”的很少,但是“核心組合拳”卻是我們的“技術體現”,誠然,這需要辯護律師的敏銳嗅覺與強大周密的推理論證能力。
總之,司法實踐中,95%的犯罪案件並不需要全面出擊——辯護人不需要拆掉整面牆。辯護人只要提煉出爭議問題,圍繞爭議問題設置關鍵詞,精準火力論證(凡是與該關鍵詞不相關的事實將被法庭忽略,凡是不能被法庭快速檢索到的論述,都有被忽略的風險)。因此,律師的法庭論述必須以“爭議問題”為核心,這是提升法庭說服力的前提——不需要面面俱到,全面出擊(卵用)。
禁忌四:煽情過猛
法庭是說理之地,應以理性言說為主。不能混淆“情理辯護”與“情緒化表達”,二者不是同一概念。“情理辯護”中的“情理”,是指“常情”,即普通國民的正常情感。本質上,“情理辯護”仍然是理性的言說。過多的情緒化表達會使法官感到反感,感到律師的作秀成分太多,從而打斷律師的“表演”。因此,辯護人要精準裁量、研究個案,證據、事實、法律、情理的比例要布局調和好,做到有血有肉、有骨架有靈魂。
3、法庭辯論3大盲區
盲區一:角色錯位
例如,某些辯護人在質證階段會為證據“點贊”,說“這份證據恰恰證明了我當事人……”所謂質證,是指對該份證據有無的否定性意見——證據合不合格——靜態的論證分析;利用該證據證明某項事實,屬於對證據的運用——怎麼用——動態的運用,應該在法庭辯論階段發表。這也就不奇怪法官會打斷並提醒辯護人:你聽清了,現在問你的是有沒有“異議”,此乃角色定位的盲區錯誤之一。
盲區二:第二輪辯護
有的辯護人認為只需要一輪辯護即可,或者喜歡將自認為重要的辯護意見反復說多遍,或者在第二輪辯論再重復一遍,從而引起法官的重視。法官一般會制止重復表達,原因在於真理不需要重復一萬遍,你只說一遍,它也是真理。除非你表達的是謬誤——庭審效率的兼顧與精準表達很重要。
有針對性的對第一輪浮現出的爭議焦點進行細節化、體系化、結構化的剖析與反駁更重要。辯護人無法對更加具體的、更高一層級的第二輪辯護發表針對性的回擊觀點與論證剖析,似乎都是在浪費時間和表演。
盲區三:爭議焦點
庭審一分一秒都珍貴,辯護人不要脫離爭議焦點進行辯論,緊緊圍繞主線。實踐中,辯護律師往往自戀其中,迷之自信,按照自己既定的方向和主線往下推進,而且慷慨激昂,殊不知已經在渾然不覺中偏離了法庭調查的核心爭議焦點——法官、公訴人、辯護人總結的爭議焦點沒有交織——兩張皮,豈不荒.唐與悲矣。
法庭辯論雖然是辯論,但不是大學校園里的花式辯論賽,一定要緊緊抓住主攻方向,不要偏離主題,要抓住起訴書的核心雷區和薄弱點——指控的被告人犯罪事實、證據及法律適用進行辯論。對於與定罪量刑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沒有必要進行辯論。換言之,盡管很多刑事案件比較復雜、案卷浩如煙海,但辯護人只要有爭議焦點思維,徹夜不眠、直擊靶心,翻閱卷宗、細致打撈“卷海”中的“靈魂證據體系”,你會發現真正影響定罪量刑的情節未必有多少。概言之,刑事辯護如下象棋,捉住老將就獲勝了,至於剩下多少棋子,沒有意義。進一步,辯護律師開庭前及庭審時要有精準提煉爭議焦點的技藝,提煉出的爭議焦點一定是與法官認為的爭議焦點相吻合的,誠可謂:不謀而合才是辯護的真功夫。
最後闡述刑事辯護8字心旨:理解、良心、專業、坦誠。此8字順序不可顛倒,不可錯亂。理解是相互的,是雙方的;良心是單的,但是是首要的,律師要是沒有良心,就如黑心醫生,醫術越高明,危害越大;專業是單方面的,專業是我們全力以赴的良葯;坦誠也是雙方的,只有雙方信息對稱,信息坦誠,才能贏得對方的信任,說服第三方,才能精準打擊,精準辯護——因為,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我們無時無刻不想讓家屬重獲自由,辯護人投入到下一個案件的戰斗中——為生命辯護、為自由吶喊。
從法官的角度談律師如何參加庭審
知己知彼,一名好的律師在代理當事人參加訴訟庭審前,首先要對庭審法官的心態有所了解。這里講的法官心態,是指通常情況下站在公平立場上審理案件的普通法官的心態,不正常的心態不在此列。了解庭審法官心態,不是說要律師來揣摩法官對案件的審判思路,而是講的法官在開庭時他希望律師怎麼做。
法官在開庭時的正常心態
法官在開庭時的正常心態是什麼?法官不希望長時間坐庭,希望庭審能夠按照既定的節奏有序進行、不希望庭審過程鬆散拖沓,更不希望庭審中節外生枝出現其他意外情況。應當說,對常年坐庭審案的法官來說,這是一種正常的心態,庭審是法官職業生涯中一項經常重復的日常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庭上機械地重復這些程序,而這些庭審程序又是必不可少的,當然希望盡快走完程序,盡快進入正題,他希望律師在庭審中的發言能夠直截了當闡明觀點,主題明確,論證過程簡潔明了,減少不必要的空話。法官最不願意看到的是回答問題七繞八繞,發言長篇大論看似洋洋灑灑,古今中外法學論述一大堆,但是沒有幾句與案件爭議焦點有關,有些律師明知說的都是不著邊際的廢話,但是為了讓當事人感受到他在用心負責任地代理案件,不惜花費精力寫了長篇的代理詞,並在庭上慷慨激昂地宣讀,表面上取悅了當事人,實際上沒有任何意義。
如何做一個合格的訴訟律師
年輕律師初涉律師行業,不要學大律師、名律師的做派,要兢兢業業認真做案件。當然不是說大律師不好,而是大律師、名律師都是從過去兢兢業業做起的,現在有了多年打拚的基礎,不需要再像過去那樣做小案子了,有的專做大標的經濟案件,有的專做重大刑事案件,有的已經轉入非訴訟領域,對普通案件很難投入全部精力去做。即使礙於朋友情面出面代理普通的小案子,很多事也都是安排助手做。
要做一個合格的訴訟律師,第一要具備敬業精神,這種敬業精神體現在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案件,為委託人爭取應得的權利,讓委託人感受到你是真正地服務於他的利益,代理費交的值,這樣口口相傳,贏得委託人的信任,才能承接更多的案件。第二要具備專業的法律素養,敬業只是做一個合格訴訟律師的基本條件,要真正達到合格,還必須熟悉掌握運用相關法律、法規,具備鑽研精神。這里講的法律素養,不是單純的看有沒有法律碩士、博士學位,有沒有發表過學術論文,而是看將掌握的法律運用到實務中的能力,也就是通常講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
一、庭前
庭前准備工作是否充分,是律師能否自如應對庭審的關鍵。
第一步是了解案件基本情況——這是律師參加庭審前需要做的基礎工作。一審庭審前要了解基礎案情,如果沒有參加一審代理直接參加二審代理的,庭前要閱卷了解一審庭審情況,以免出現二審庭審時重復提出一審庭審已經解決的問題,或者重復調查事實浪費精力。
第二步根據已了解的案情,結合自己對法律的理解,整理案件爭議焦點。法官要整理爭議焦點,律師代理案件,當然也要明確自己代理的案件主要爭議的是什麼,只要找對了爭議焦點,才能有的放矢去做必要的調查,圍繞爭議焦點,對不能確定的事實,該調查的調查,該申請調查令的要申請,該申請法院調查的申請。庭前的第二步工作實際上是最能體現律師作用的,例如有些案件由於律師根據自己的法律理解,會指導當事人申請法院證據保全,如果不及時保全,對當事人有利的證據就可能被轉移、滅失;律師指導當事人在第一時間申請訴訟保全或者訴前保全,使當事人的實體權利可以得到保障,這就是律師的作用,律師對當事人指導錯誤,就會導致當事人實體權利的損失。
第三步站在公正的角度來考慮法官庭審中可能會對那些事實提出疑問,以便庭審中可以作出有針對性的回答,而不至於一問三不知。
第四步是完成庭審代理意見,有了前面三步的基礎,就要根據掌握了解的案件基本情況,抓住核心問題言簡意賅地完成庭審代理意見。
二、庭中
庭審是體現律師代理水平、檢驗庭前准備是否充分的考場。律師參加庭審的基本態度要求是專注,業務要求是熟悉庭審程序,回答問題簡潔明了,圍繞案件事實提問,辯論意見緊扣爭議焦點,觀點明確不跑題。
--專注,是律師參加庭審的基本態度要求。專注即體現律師對法官的尊重,也體現出律師對委託人委託事項的重視、認真做事的態度。有的律師在庭審中不知道在想什麼,對法官在庭審中宣讀的一些事項根本就沒有聽進去,對法官的一些提問回答不知所雲。有的律師在法官詢問對一審判決查明的事實有無異議的時候,回答是有異議,但講的都是對判決中法院對事實認定中的異議,而不是對查明事實本身的異議,說明他沒有聽清和理解法官的提問。
--熟悉庭審程序,是律師能夠配合法庭按照正常節奏完成庭審程序的基礎。所謂熟悉庭審程序,不是要求律師把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規定的程序都背下來,而是要求出庭律師根據法庭的庭審進程參與到庭審中。有的律師在庭審中不管庭審進行到哪個階段,都按照自己的思路來進行。在法庭調查階段,法官要求對對方提出的證據進行質證,這時只要圍繞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陳述認可或者不認可對方的證據就可以了,但他總是要先反駁對方的證據,急於把自己准備好的辯論意見發表出來,而到了辯論階段,又想起有問題要詢問對方,而發表的辯論意見都是前面已經講過的意見,沒有任何新意,這就是對庭審程序不熟悉的表現。
--回答問題簡潔明了。對法庭有關案件事實的提問,或者對方當事人的提問,要直截了當地回答,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清楚的就說不清楚,切忌:
(1)阻止委託人自己回答與其相關的一些問題。糾紛的過程當事人是最清楚的,有些問題只有當事人本人才能作出回答,而有些律師擔心當事人對一些問題的回答會使法院的事實認定產生對其代理的當事人一方不利的影響,因此會當庭阻止當事人回答,要求由代理人來回答,這樣反而會讓法官產生懷疑,認為律師要隱瞞一些事實。解決的方案也很簡單——律師在庭前應當對相關問題與當事人充分溝通。
(2)回答與案件事實相關的問題模稜兩可、似是而非。
(3)要相信自己對案件事實和法律適用上的認識,不要盲目猜測法官問話的審判意圖。有的庭審中,法官問一方的問題較多,律師就會猜測法官可能會傾向哪一方,經常聽到有些律師開完庭後說,今天庭審中法官問的問題對方沒法回答,我們也把對方問倒了,看來法官的判決會對我們有利,對於這種猜想,只能是呵呵了。
--圍繞案件事實提問。庭上所有提問的問題都應當是與案件的事實存在關聯性的問題,提問的目的是為了使案件事實更清楚,通過細節的問答來還原案件事實真相。千萬不要別出心裁去問一些拐彎抹角用於推理的問題,那是浪費大家的時間,當今中國法律是依據證據定案,不會相信所謂的推理來認定案件事實;也不要問一些涉及對方隱私或者帶有侮辱性的問題,這種引起對抗的方式只會引起法官不必要的反感。
--辯論意見緊扣爭議焦點,觀點明確不跑題。法庭辯論最能體現律師的法律實務功底,法律條文大家都了解,訴訟律師真正的本事是能夠將掌握了解的法律和審判實務結合起來,圍繞爭議焦點提出自己明確的觀點,用庭審查明的事實和相關法律條文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只要就事論事,簡單明了說明觀點就行了,不需要宏觀大論,古今中外法律、案例列舉一大堆。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法庭辯論可不是辯論大賽,沒必要言語犀利處處針鋒相對,法官詢問時會明確問“雙方有沒有新的辯論意見?”有的律師看對方說了新的意見,就一定要自己再說說,但講出來的還是前面講過的辯論意見。實際上,不要認為說的越多越好,不重復反駁不等於認可對方的觀點。對方重復講過的觀點,你在前面已經陳述過自己的相反觀點,並且已經反駁過對方的觀點,就沒有必要再重復反駁對方的觀點。
三、庭後
『貳』 舉例說明法官是如何構建自己的大小前提和裁判邏輯的
在法米電米受米惠米聯少多少a米量米惠米聯米受米fe聯b量惠曉e多b受惠e曉受曉曉曉曉曉電米曉米曉曉聯律人之中,法官和律師扮演著兩種不同的角色。法官是代表著國家審判機關,行使的是國家的公權力,進行裁判定奪案件,維護法律的尊嚴,捍衛國家的政權,保持當事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律師代表的是當事人的根本利益,他的職責是協助法院查明案件事實,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兩者的身份地位、權利義務是不相同的,在維護社會主義法制事業的進程中發揮著各自的效用,正確處理法官與律師之間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它關繫到司法審判的權威性,以及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司法公信力和案件的公平公正,所以我們應慎之又慎,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使之發揮最大的司法效用。
一、兩者的權利、義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可知,法官是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助理審判員。法官的職責是依據法律和事實,定紛止爭,化解矛盾糾紛,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和法律的尊嚴,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但法官的義務是在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基礎上,維護當事人雙方的合法權益,法官的一切行為都應在法律的允許范圍內,否則就是違法,要受到法律的追究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可知,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託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律師應當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律師的職責是在當事人授權范圍內,行使岱理權、辯護權、以及調查取證的權力,他的一切行為都是在授權范圍內,律師在法庭上發表的岱理、辯護意見不受法律追究,但是,發表危害國家安全、惡意誹謗他人、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言論除外。律師的義務是協助法官查明案件事實,依法行使自己的岱理許可權和辯護許可權,維護自己岱理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的尊嚴。 由上可知,法官與律師在職責、義務方面是有區別的,法官是直接依據憲法、法律行使自己的審判權,處於居中裁判者的地位,維護的是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的是法律的尊嚴,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而律師是依據當事人的委託授權,在法律的允許范圍內,協助法官在查明案件事實的基礎上,維護自己所代表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平與正義。
二、 二者的關系。
法官與律師是維系司法公正和保障當事人合法權利的重要角色,兩者的關系不是隔絕、緊張、對立、防範,而是互相協作,理解和包容、相互交流。法官和律師雖在法律活動中扮演不同角色,但同為法律人,應在各自實踐中同守一條底線,共擔一份責任,實現良性互動。為此,應在完善制度、倡導誠信、夾強溝通、互相監督等方面作出細致努力。英國著名思想家培根說過:法官與律師的關系不可太密,否則就難免有不公正的嫌疑。但兩者的關系不是隔閡,而是理解;不是緊張,而是交涉;不是對抗,而是包容;不是防範,而是交流。法官和律師雖在法律活動中扮演不同角色,但同為法律人,應在各自實踐中同守一條底線,共擔一份責任,實現良性互動。
完善制度是構建法官和律師良性互動關系的前提。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律師的執業保障制度、司法獨立制度,這是理順法官和律師之間的關系的前提。首先要從司法體制上確立律師應有之地位和權利,保障律師意見的充分表達與被聽取。其次要切實依法保障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改革法院目前的財政撥款體制,取消法院行政級別,防止司法行政化,等等。
倡導誠信是構建法官和律師良性互動關系的基礎。法官和律師不是天生的親家,也不是天生的冤家,而是同為法律人的本家。管子曰:誠信,天下之結也。意思是說,誠實和信用是聯結天下所有人的紐帶。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提出,要緊緊依靠學術界和律師界攜手建設司法,因為如果建設司法不靠學術界和律師界的貢獻,律師和法院對立,法律根本不可能健全。 夾強溝通是構建法官和律師良性互動關系的渠道。建議藉助法官協會與律師協會,積極搭建平台,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比如相互協助開展法官、律師評議活動,相互通報違法違紀查處情況,開發利用法學教育資源,互派專家開展培馴、研討活動,探討研究共同關心的法律理論與司法實踐,提高法官和律師的業務能力,舉辦有關聯誼活動,以此不斷增進法官和律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實現工作互聯、資源共享、載體互融。
互相監督是構建法官和律師良性互動關系的保證。隨著法治進程的逐步推進,在未來司法體系中,律師不僅是不可替代的參與者和游戲規則的議定者,還是司法主體的人才和智慧來源,更是司法公信力的職業監督人。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聯發的《關於規范法官和律師相互關系維護司法公正的若干規定》明確規定:律師對於法官有違反本規定行為的,可以自行或者通過司法行政部門、律師協會向有關人民法院反映情況,或者署名舉報,提出追究違紀法官黨紀、政紀或者法律責任的意見。反之,法官同樣可以將發現律師的問題反映到司法行政部門、律師協會。進一步完善這一規定,使之更具體、便捷、可操作,力求把拓寬監督渠道、夾強制約的力度落到實處。
三、法官和律師應保持一定的距離。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科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互聯網已成為當今信息傳遞的重要平台,法官與律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為被炒作的對象,特別是法官的言行舉止,代表了法院的形象,我們的使命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在新時期的新要求、新期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百姓對我們的期盼是很高的,正如最高院院長周強同志在全國法官紀律作風電視會議上所講的:我們要讓老百姓在每一個案件當中都感受到公平公正。我們在辦案時,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不能在辦案當中給當事人合理懷疑的空間,我們與律師距離太近,或者過度接近的,就會給當事人懷疑的空間,即使我們之間是正常的工作需求,我們與律師之間的合作應是公開、透明的,要經得起群眾的眼睛的考驗,司法公信力需要我們法官與律師共同維護,要擺正各自在工作中的位置,共同維護法律的實施,共同維護法律的尊嚴,維護公平與正義。
總之,正確處理好法官與律師的關系,是構建法治社會的需求,我們要依法治國,沒有法官與律師的良性互動是不行的,夾強兩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法制事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共同推動社會的繁榮穩定與和諧,為著我們偉大中國的復興之夢,各自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這是社會之福,也是人類之福,我們的中國夢一定會早日實現。
『叄』 民事法官的裁判理念和方法大全範本
民事法官的裁判理念和方法大全範本做好民事審判工作,提升法官的專業化水平,既要解決功能定位問題,堅定理想信念,也要處理好具體案件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問題,努力讓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關於民事法官的裁判理念和方法,歡迎借鑒參考。
一、職業理念:矛盾糾紛的有效解決
隱氏司法的功能定位不能脫離其所處時代的社會形態、文化傳統以及社會的要求和期望。
當前,我國廣大農村社會的存在、法治文化正在建立的階段以及司法權在現有政治架構中的實際權力運行狀況是當代中國司法所處的社會環境,社會公眾對實質公平的追求與需要是當代中國司法所必然回應的需求,這些決定著應當將當代中國司法的功能定位於解決糾紛,並通過解決糾紛實現其維護社會秩序的社會控制功能。
隨著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和社會分工趨於細密,法律的專業性變得越來越強,距離普通群眾也越來越遠,當事人因為在經濟、文化、知識、經驗等方面存在差異,其訴訟能力差別較大,在訴訟時也往往實際處於不平等的地位。這就要求在堅持和維護程序公正、形式公平的同時,應當最大限度地保障那些真正享有權利的人通過訴訟使其權利得到法院的確認和保護,而那些違約者、侵權者則被追究相應的民事責任。絕不能只強調程序、形式而忽略了程序所服務的實體內容,離開灶搜散了對當事人實體權益的保障,民事訴訟制度就如同是一艘在河上漂流的沒有目的地的航船。
為此,法官審理案件應以依法辦案、實質公平、化解矛盾為目標追求,通過程序公正實現實體公正,從四個方面實現實質公平:一是把握利益訴求,正確認定事實;二是契合法律精神,准確適用法律;三是堅持換位思考,妥當平衡利益;四是依法服務大局,服從大局要求。法官應當通過訴訟指導、依職權調查取證、公開心證等方式,努力減少當事人之間訴訟能力的差距,確保雙方當事人富有實質意義地平等參與訴訟,避免當事人訴訟能力和技巧的差異成為案件審判結果的決定性因素。
法官不僅要信仰法律,熟諳法條和技巧,還要把握國情、社情、民情和大局,善做調解和解工作;不僅要追求個案的公正,還要滿足公眾和社會整體對司法的需求,回應社會對公平正義的期盼。
一名優秀的法官,應當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完備的法律知識、精湛的庭審技巧、豐富的社會經驗、嚴格的職業操守、高尚的人格情懷,缺少哪一項都難以勝任審判工作。在當前的司法環境下,法官尤其應當在以下三個方面提升個體素質:
(一)樹立正確的職業態度
法官對職業、專業應當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時時刻刻想到法院的職能是什麼,當事人到法院來要得到什麼,我該怎麼做。
各國法官的專業領域和職業倫理有共通之處,《美國聯邦新任法官工作指南》對法官提出了九個方面的職業規范:一是充滿仁愛之心,二是富有耐心,三是保持莊重,四是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五是懶惰的法官是差勁的法官,六是不要害怕判決被撤銷,七是沒有不重要的案件,八是迅速高效,九是牢記常識。其強調的仁愛、耐心、莊重、謙遜、勤奮、勇氣、尊重、效率、常識等法官最基本的職業素養,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在公正辦案、廉潔自律的同時,一方面要處事嚴謹,法官的思維與言行,事實證據的分析判斷,裁判方案的謀劃,都應嚴謹縝密,瞻前顧後,一絲不苟,來不得半點隨意和馬虎。另一方面要講話親和,待人接物外松內緊,措辭謹慎,舉止得體,讓當事人感受到尊重、理解和關懷。不能信口開河,也不能疏忽簡單。注意用親和、理解的態度,通俗的語言,盡量讓那些缺乏法律知識的當事人聽得懂,使其能夠針對詢問准確發表意見。
(二)注意積累經驗和持續的學習
漏做法官職業是一個厚積薄發的職業,他需要淵博的知識、人生的歷練、司法的經驗,閱歷和經驗是法官的資本,積累越多對是非判斷和公平公正的把握越精準。
堅持學習,勤於思考,提高修養,是每個法官履行職責的第一需要。
一方面,應加強對裁判方法的學習,如王澤鑒老師的《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梁慧星老師的《裁判的方法》,鄒碧華法官的《要件審判九步法》等,認真研究請求權分析和法律關系分析方法,從開始辦案時就形成科學、規范的工作方法,自信而獨立地履行審判職責,保證法律運行的確定性。
另一方面,民事審判覆蓋面大、涉及領域廣、專業性強,每類案件都有其審理規律,以財產訴訟和人事訴訟為例,前者以財產爭議為訴訟標的;後者以身份關系爭議為訴訟標的,包括婚姻、親子關系訴訟等案件。前者一般不涉及社會公共利益,奉行私權自治理念,當事人對其權利可以自由處分;後者事關社會倫理等公共利益,奉行實質平等、保護人權理念,不容許當事人任意處分或變更。財產訴訟以形式真實主義、處分權主義、辯論主義、裁判相對效力原則為訴訟原理,人事訴訟則以實體真實主義、職權主義、職權探知主義、裁判絕對效力原則為訴訟原理。
抓住這些規律,歸納和使用好一類案件的審理要點,製作和使用好裁判文書模板,利用好共性,會大幅度提高效率。可以在掌握民法基本原理的同時,注意增強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積累,掌握與處理糾紛有關的領域行業知識、社會背景、政策要求,養成准確理解概念的法律人習慣,培養自己的擅長,在此基礎上達到一定熟練程度,努力成為某一個審判領域的專家型法官,再逐步擴展到新的領域。
(三)過好人情關
做法官,最難的是人情關。中國是個人情社會,領導過問、親朋說情、故交聚會、禮尚往來都是人之常情,如何處理好這些關系是一門藝術。
一是涉案當事人的錢財酒色不沾不貪,並真誠解釋緣由,爭取關系人的理解;二是對說情方的當事人要熱情接待,釋疑解難,指導幫助其在法律的框架內解決紛爭,消除其因拒收錢財而產生的擔憂和恐懼,爭取當事人的信任;三是不唯上、不唯親,用公心和良知依法公正處理案件,對不能滿足訴訟請求的說情方給予更多的判前判後解答,以理服人,以法勸人,做到公平公正,問心無愧。只要結果公正,絕大多數關系人最終都會理解當初的拒絕,而且內心深處會更加敬重清廉公正的法官;那些找關系期望獲得法外關照的當事人,面對公正的判決也無法挑剔和指責,尊重判決是其唯一的選擇。
同時,每個法官都應廉潔自律,嚴格遵守各項 規章制度 ,不泄露審判秘密,不推責任,出現這兩種情況無異於戰場上作戰的部隊出現了叛徒,出了事是要追究責任的。
二、認定事實:發現案件的事實真相任何法律問題無不以事實為基礎,審判實踐中多數案件產生糾紛往往源於事實問題上的對立,因而解決案件的主要矛盾在於解決事實問題而非法律問題。
不能迴避的是,由於一度法院認定的法律事實距離客觀事實甚遠,被裁判駁回的當事人纏訴的多了,不服判的多了,社會的不滿多了,法官的威信降低了。這樣的事情和後果讓法官不得不處在檢討中。
為此,法官絕不能片面強調法律事實而忽略客觀事實,不能單純強調證據規則的作用而機械理解和適用其裁判案件,尤其不能如同適用實體法律規范一樣,用死板的標准來衡量各種不同證據的證明力,應當充分發揮當事人參與訴訟和法官指揮推進訴訟的作用,發揮法官的主觀能動性,運用良知、邏輯規則、經驗法則等全面、客觀審核證據,對原告請求權涉及的要件事實作出認定。
法官適用證據規則認定的案件事實,應當盡可能與客觀事實相吻合,符合一般人的正義觀念,以實現程序保障和實質正義。適用證據規則認定案件事實,適用證據規則是實現解決糾紛的手段而非目標;合理轉換舉證責任比機械分配舉證責任更重要;運用證明標准規則裁判有嚴格的適用條件;運用經驗法則比簡單適用證據規則更重要;訴訟調解堅持“事清責明”原則有利於解決糾紛和防範虛假訴訟。也只有在努力查明事實真相的基礎上公正裁判,才能最終經受住公正檢驗。
准確認定事實,包括三層內涵:
(一)合理分配和轉換舉證責任
應根據相關實體法律規范對原告請求權發生及消滅構成要件的規定,確定當事人的舉證責任。主張權利產生的一方,應就權利產生的構成要件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反之,主張權利消滅的一方,應就該事實承擔舉證責任。法官應圍繞其對事實的判斷和確信程度,合理、及時地在當事人之間轉換舉證責任。
(二)規范法庭調查和辯論程序
應當注意的是,現行模式庭審與裁判之間實際是脫節的,表現在訴訟請求(裁判對象)←→權利依據(法律適用)←→要件事實證明(適用法律的前提)←→舉證質證這個邏輯鏈條上各環節之間相互脫節。
應對之策是合理分配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階段的功能,具體來說,法庭調查階段,僅要求當事人就證據能力和真實性發表意見,確定雙方對證據合法性、真實性無異議的證據,對有異議的證據要求出示原件並對證據來源等作出說明;法庭辯論階段,圍繞訴請對要件事實進行證明,要求當事人依次就訴訟請求、權利依據、事實、證據四個層次的問題提出主張、反駁和辯論,在前一層次問題上沒有異議則不必進入下一層次。當全部證明過程結束,法官根據是否就某要件事實形成心證,判斷適用原告請求權的全部要件是否均已滿足,並據此判斷當事人的請求與抗辯是否成立。
(三)加強釋明和公開心證
在訴訟過程中,法官注意依據職權向當事人提出關於事實和法律上的質問,促請當事人提出證據,澄清當事人所主張的某些事實,引導當事人圍繞法官確立的法律框架充分地舉證、質證和辯論,用盡證明資源和證明方法,避免作出突襲性裁判,確保雙方當事人平等而充分地參與訴訟,最大程度地發現案件的事實真相,實現糾紛的妥當解決和實質正義。突襲性裁判是指法院在未能使當事人充分利用程序法所提供的攻擊和防禦機會的情形下作出的裁判,包括對當事人發現案件真實的突襲、適用法律的突襲和促進訴訟的突襲。裁判突襲損害了當事人的程序利益,危害了當事人對司法的信賴,故應防止其發生。
三、適用法律:法律精神的准確把握“認識法律不意味摳法律字眼,而是把握法律的意義和效果。”
實踐中還存在個別法官簡單執法、機械判案的現象,如有的本來是一個簡單案件,因為審理不當,引發群體性事件;有的一味強調坐堂問案、片面強調當事人舉證責任,對超過舉證期限的證據不予審查,通過司法技巧迴避矛盾,使一些本應通過法官依職權調取的證據難以收集,通過釋明能夠予以彌補的案件也簡單地駁回,增加當事人訴累,引起當事人不滿。除個別法官枉法裁判外,關鍵還是部分法官過分恪守文義解釋,過於強調形式推理,機械解釋和適用法律條文,忽視了糾紛解決的法律和社會效果,案件辦出了問題甚至錯誤裁判。
應當明確,正確理解和運用法律,不是簡單地就法論法,需要立足於復雜的社會背景,真正理解法律精神原意,將普遍的法律規范恰當准確地適用於具體的個案中,依託法官豐富的社會知識和良好的法律素養作出裁判,解決實際問題,給予當事人實實在在的利益。
如在審理債權人以配偶一方借債系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要求夫妻共同還債案件時,就需要深入分析利益關系,准確把握當事人訴求,如系夫妻雙方惡意串通逃債,應判決夫妻共同還債;如債務真實,但系債權人與債務人惡意串通損害配偶一方利益,則應判決借債方個人償還債務;如查明系虛假訴訟,則應依法制裁當事人,構成詐騙、偽造證據等犯罪的,還應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適用法律,是針對原告的訴請,以具體的請求權為核心,從該請求權的構成要件出發,查明要件事實,將原告訴請、被告抗辯與要件事實進行分析比對,確定是否支持原告的訴請。具體包括五層內涵:
(一)固定原告訴訟請求
原告的訴訟請求應當明確、具體,便於實際履行。如請求給付錢款或實物的,應明確給付主體、種類、金額等;請求履行行為的,應明確履行內容和方式,是否便於執行;請求多被告承擔責任,應明確各被告承擔責任性質和份額等。
在此基礎上根據原告主張法律關系的性質確定案由。原告訴請不明確、不充分、不正確的,應首先釋明要求其明確訴請。在請求權競合時應依原告選擇的訴請確定案由和裁判;在原告訴請不明確或訴請、理由矛盾時,應釋明要求原告明確訴請,原告拒不明確的,裁定駁回其起訴;在原告訴請與法院認定法律關系性質不一致時,應釋明要求原告變更訴請,原告拒不變更的,判決駁回其訴請。
(二)依序查找法律規范
除請求權競合情形外,法官應依次依合同、無因管理、物權、不當得利、侵權責任請求權的次序確定請求權基礎規范。遵循以上順序,是因為在後請求權基礎的成立,一般須以在先請求權基礎的不成立為前提。
如合同關系一旦存在,即不存在無因管理、不當得利問題,一般也不存在侵權損害賠償和所有物返還問題。鑒於各個請求權的構成要件、時效、舉證責任和法律效果大多存在區別,主張何種請求權,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能否依法保護當事人權益,決定著能否准確確定審理思路,故為避免確定某特定請求權基礎時受到其他請求權基礎作為前提問題的影響,遵循一定的請求權基礎檢索順序是必要的。
當然,在請求權基礎競合時應允許當事人自行選擇。遵循上述請求權基礎檢索順序,可以確實維護當事人利益,並且養成邃密深刻的思考,避免遺漏,提高效率。
(三)正確解釋法律
有明確實體法規范,可以直接適用的,原則上直接適用;沒有明確實體法規范,需經法律解釋才能明確含義適用的,依次進行文義解釋、論理解釋(包括目的解釋、體系解釋、歷史解釋、比較解釋等)或社會學解釋方法;在存在法律漏洞時,應依公平、正義的基本法理念,通過類推適用、目的性擴張或限縮等方法予以補充。
應予注意的是,在法律條文適用個案存在多種解釋可能時,應重視運用目的解釋或社會學解釋方法消除各法條之間的“不完全性”或“不完整性”:前者是根據法律規定的目的來解釋法律,需要追溯到法的基本價值判斷,把握法律的精神實質;後者偏重於社會效果的預測及其目的的考慮,作出有利於促進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的價值判斷和選擇。
如北大方正公司等與高術天力公司、高術公司著作權侵權案,對於有爭議的“陷阱取證”的合法性,法律沒有明文規定,最高院再審判決根據原告取證行為目的的正當性、是否損害他人合法權益和公共利益、是否符合權利保護的實際以及是否符合政策導向等多種因素,肯定了原告取證方式的合法性,所採取的是一種利益衡量和社會學解釋方法。
在法律規范發生競合,即相關法律對同一問題有不同規定時,應綜合運用文義解釋、目的解釋等解釋方法合理選擇,一般來說,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特別法優於一般法,新法優於舊法,但不得在裁判文書中認定相關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
以如何界定夫妻共同債務為例,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對外舉債是否屬於夫妻共同債務,實踐中爭議較大。
一種觀點認為,《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24條規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於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情形的除外。”故除兩種例外情形外,只要債務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發生,均屬共同債務。
另一種觀點認為,根據《婚姻法》第41條的規定,應以舉債是否基於夫妻合意、是否用於夫妻共同生活為判斷標准,夫妻一方對外舉債以認定個人債務為原則,債權人應當舉證證明單方舉債為共同債務。
筆者認為,界定夫妻共同債務,應在夫妻財產與第三人利益保護之間尋求符合公平正義的平衡點。
《婚姻法》第41條明確了夫妻共同債務的本質特徵,即“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方為夫妻共同債務。《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24條系對《婚姻法》第41條的進一步解釋,規定以身份關系作為確定夫妻共同債務的唯一要素,其優點在於能夠有效保護債權人利益,避免債務人假離婚惡意逃債,缺點在於突破《婚姻法》第41條的內涵外延,缺乏上位法依據,有違意思自治原則和日常家事代理權法理(既然夫妻一方超出日常生活需要處分共同財產應當共同協商決定,則一方超出日常生活需要對外舉債也需要夫妻共同合意決定。)。而且司法解釋第24條中的兩種免責情形將舉證責任完全分配給非舉債配偶方,這種舉證責任對不知情的配偶過於嚴苛,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機械適用司法解釋的結果,就是非舉債配偶方可能未分享舉債帶來的利益,卻被要求承擔共同清償責任,這對完全不知情的配偶顯然有失公允,例如,一方舉債資助與其沒有法定扶養義務的親友,或在夫妻分居期間借債,甚至是一方為滿足私慾(賭博、嫖娼)所欠債務,也可能被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還會導致當事人為離婚時多分財產,虛構債務虛假訴訟,損害配偶利益。
因此,應將司法解釋限第24條縮解釋為:其雖然側重保護債權人利益,但與《婚姻法》第41條並不矛盾,除了第41條中的除外條款,如果夫妻一方能夠舉證證明,或者法院查明涉案債務並未用於夫妻共同生活,非借債的配偶一方未分享該債務帶來的利益,則不構成夫妻共同債務。
因此,應將夫妻共同債務限定為以下三種情形:
夫妻一方為夫妻共同生活對外舉債,或者因夫妻之間的共同意思表示、代理行為而舉債,或者該債務發生後,未舉債一方分享該債務所帶來的利益,構成夫妻共同債務。
實踐中,對夫妻單方意思表示形成的債務,可以按照以下規則認定:一是審查是否為夫妻共同生活對外舉債(如借款人是否存在賭博或吸毒等違法行為);二是審查夫妻是否有舉債的合意;三是審查夫妻是否分享了舉債所帶來的利益;四是審查債權人與直接債務人(直接借款的夫或妻)的身份關系;五是審查債務形成時夫妻關系的狀況(如舉債期間借款人夫妻是否存在分居或離婚訴訟);六是舉債的數額大小。
經審查如合理懷疑借款的真實性,則應重新分配舉證責任:要求債權人就其系善意出借人進行舉證,要求直接債務人對債務的發生、合理性及正當性進行舉證。如經過審查能夠確認系夫妻共同債務的,則應由夫妻共同償還;反之,則應由直接債務人自行償還。
(四)加強裁判說理
裁判說理宜遵循以下基本思路:規范說理,兼顧個案特性;繁簡區分,兼顧效率;充分說理,兼顧針對性;邏輯嚴密,語言准確;公開說理,兼顧效果。
(五)確定裁判結論
確定結論,遵循以下規則:一是以原告訴請為基礎,對其所有訴請作出支持、部分支持或者不予支持的明確結論,既不遺漏,也不超出其請求范圍;二是表述合法,語言規范,邏輯嚴密,與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在內在邏輯上具有一致性;三是內容簡潔精煉,明確具體,沒有歧義,便於執行;四是不超出法院管轄范圍。
『肆』 法官怎麼判案
法律分析:法官應當嚴格依照憲法和法律,根據事實和證據,秉公辦案,依法裁判,不得徇私枉法,依法保障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開庭審理流程:
1、正式開庭審理之前,由書記員查明原告、被告、第三人、訴訟代理人、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等是否到庭,並向審判長報告。同時宣布法庭紀律,告知全體訴訟參與人和旁聽人員必須遵守。
2、法庭調查;
3、法庭辯論;
4、當庭調解;
5、宣判。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
第十條 法官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
(二)秉公辦案,不得徇私枉法;
(三)依法保障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
(四)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維護個人和組織的合法權益;
(五)保守國家秘密和審判工作秘密,對履行職責中知悉的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予以保密;
(六)依法接受法律監督和人民群眾監督;
(七)通過依法辦理案件以案釋法,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八)法律規定的其他義務。
第四十六條 法官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應當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
(二)隱瞞、偽造、變造、故意損毀證據、案件材料的;
(三)泄露國家秘密、審判工作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
(四)故意違反法律法規辦理案件的;
(五)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結果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
(六)拖延辦案,貽誤工作的;
(七)利用職權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私利的;
(八)接受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利益輸送,或者違反有關規定會見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的;
(九)違反有關規定從事或者參與營利性活動,在企業或者其他營利性組織中兼任職務的;
(十)有其他違紀違法行為的。
法官的處分按照有關規定辦理。
『伍』 裁判官和法官有什麼區別
在英格蘭及威爾士的裁判法庭由三位太平紳士或裁判官共同負責執行簡易過犯的懲處(或作「循簡易程序審訊」):法庭可裁決刑期在六個月以下的監禁處分。裁判法庭設有一名有法律資歷的書記,負責向法庭提出相關法例的建議。太平紳士或裁判官的人選從各個地區、各個階層挑選。所有裁判官在赴任以前及在任期間,都要接受嚴謹的訓練。裁判官是非受薪的義務工作者,但可領取車馬費及生活費。一般的非專業裁判官每年需擔任最少26節(每節半日)的服務,但亦有人在一周至少要擔任一日服務。除了非專業裁判官以外,法庭亦有小量的「區域法院法官 (裁判法庭)」(舊稱「受薪裁判官」),都是有法律資歷的全職裁判處成員,可以單獨審理案件而無需其他裁判官在席。「區域法院法官 (裁判法庭)」與一判在郡法院審理案件的「區域法院法官」並不相同,這一點很重要。
現時,裁判法院可審理輕微違紀行為,可判處5000英鎊以下的罰款及不超過12個月的監禁,佔英格蘭及威爾士和北愛爾蘭超過95%的刑事案件。對於較嚴重的違紀行為,裁判官負責向皇室法庭提交公訴書。裁判官亦具有限民事司法管轄權,例如:處理發牌申請。不過根據牌照法案 (2003年),這些管轄權都已撤銷。
在法院法案 (2003年)正式執行以前,裁判官都限制在指定地區工作(參看:裁判法院委員會、案發地點、簡易法庭地區)。這規定現已變更,改為編配到各地方司法區。
太平紳士法案 (1997年)為現時太平紳士的委任訂立框架,由大法官以英女皇的名義委任;根據相同的機制,亦可用於太平紳士的撤銷。區域法院法官 (裁判法庭)在委任前必須要有七年的一般資歷,並由英女皇按大法官的建議而委任。
『陸』 為什麼在民事訴訟中要求法官保持中立立場
法官中立,即法官在審判過程中應客觀、公正、不偏不倚,持中立的立場與態度,通常被表述為法官中立地位、法官中立原則、法官中立形象,等等。法官中立是司法公正的關鍵,要求在整個訴訟過程中始終得到切實的保持和體現,因為法官作為裁判者對於司法公正起著決定性作用,法官中立不僅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證和前提,還常常是司法公正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尤其是社會公眾在感受、評價和確認裁判公正時,法官中立形象作為一種感性認識因素和情感因素,起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審判實踐中,許多案件做到了訴訟程序合法、實體處理正確,往往就因為法官中立形象存在缺陷,致使當事人難以心服口服,得不到裁判公正的具體感受和評價,有許多當事人還因此上訴或上訪。
法官中立主要有以下幾層含義:(1)從案件實體處理方面分析,是指裁判結果不應由與自身有利害關系的法官作出,裁判結果中不應包含法官個人利益,不應有支持或反對某一方的偏見。(2)從案件遵循司法程序方面分析,是指法官獨立無偏,嚴格按訴訟程序規定辦事,保障各方當事人享有的法律規定的訴訟權利得到平等、充分地行使,保證各方當事人不論民族、職業、宗教信仰、政治背景、社會地位、財富狀況的差別,也不論法官個人情感的好惡,而一律享有平等的訴訟地位。(3)從法官職業角色和行為准則方面分析,是指法官在審判過程中不偏不倚,以居間裁判者身份定位,不得對任何一方當事人有偏見或袒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第一次以規范性文件的形式把「法官審理案件應當保持中立」規定為法官基本的道德行為准則,並將其具體規定為法官「在宣判前,不得通過言語、表情或者行為流露自己對裁判結果的觀點或者態度」,「法官調解案件應當依法進行,並注意言行謹慎,避免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對其公正性產生合理的懷疑」。
在訴訟過程中,法官中立有以下基本要求:
1、被動啟動訴訟程序。訴訟的被動性是由司法權的本質決定的,也是審判活動區別於其他活動的重要特徵。我國的三大訴訟法也都體現了這樣一種立法精神。法官中立在司法被動性上的表現就是法院和法官對於社會生活的不主動干預。然而,在審判實踐中,法院經常主動出擊,上門服務挖案源,提前介入,參與聯合辦案,等等,這些現象不僅違背司法權被動性的要求,也與法院和法官的中立地位不相符。
2、堅持法官庭前排除預斷原則。即指開庭之前法官對案情不應有任何的傾向一方的或先入為主的或自我感覺正確的思考、判斷及情感、意志支配。法官在庭前的審查案件程序,雖然有利於提前熟悉了解案情,為提高庭審質量打好基礎。但由於控辯雙方庭前起訴與答辯及雙方提供證據材料的不均衡性,法官了解案情的不全面性,容易形成先入為主的思維和判斷,這必然使法官庭前的中立客觀性受到影響和損害。在目前法官隊伍整體素質偏低、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訴訟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實行庭前審判法官不接觸案件材料和證據以保證法官在庭審中客觀中立的辦法尚不切現實,但在庭前准備工作的程序設計上,應當本著貫徹庭前排除預斷的原則,使負責庭前調解、庭前交換展示證據、庭前依職權查證等工作的法官與審判法官相分離。
3、庭審中保持良好的居中裁判形象。法官中立在庭審中主要體現為不代表任何一方當事人利益居中裁判,這在民事、行政訴訟中十分明顯和普遍被認同。在刑事訴訟中,法官代表國家依法懲罰犯罪,但法官不代表國家行使追訴職能,也不代表國家為被告人進行辯護,因此,在刑事審判中也是居中裁判。法官在庭審中保持居中裁判形象,首先,法官要保證控辯雙方享有平等的訴訟權利。在法庭調查、辯論、調解的各階段,在組織舉證、質證的各環節,都要保障當事人充分地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有同等的機會陳述自己的主張和理由,絕不能因一方要敗訴使其行使權利的機會受到壓制、減少,也不能因一方當事人要勝訴而使其行使權利的機會得到關照、增加。北京二中院將答辯期、舉證期限、陳述和辯論時間等內容,採取雙方當事人時間對等原則,使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具體化。這種以時間對等保障權利平等的新舉措,有利於保證法官中立地位。當事人到法院打官司就是想找個說理的地方,要讓各方當事人把應說的話說完、說透,除非違反法庭紀律、影響法庭秩序、與案件無關的發言等,法官在開庭時不得隨意打斷,對那些確需制止發言的,應當隨即講明理由,並時刻注意耐心的引導,不得有任何不公正的說教訓導和不恰當的言辭。其次,法官的言行、表情要始終保持中立的形象。中立一詞,是對法官「好惡盡顯」、「感情外化」的排斥。在法庭上,有時法官對當事人的一個眼神、一種表情甚至言語聲調的高低剛柔的細微差別,都可能使當事人在心理上感到不夠嚴守中立。法官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深厚的涵養和高度的自製力。在法庭上,要做到形象莊重、態度平和,與當事人保持同等的司法距離,對案件保持超然的態度,成為名副其實的「中間人」,讓當事人始終在心理上感覺到面對的是一名代表國家利益和法律威嚴的不偏不倚的法官。第三,法官要始終以中立者的身份發表對證據、案件事實、法律適用及調解方案等的看法。不管是對證據、事實的認定分析,還是對當事人主張的評價,不管是對是非責任的區分確定,還是對法律適用的解釋說明,都要講求用事實和法律說話,多通過客觀細致地分析說理,讓當事人弄明白「為什麼是這樣」,少一些蒼白無力的直接下結論,只讓當事人知道「就是這樣」,使當事人感到是一名認真負責、講法說理的法官。特別是對一方當事人的說服教育,容易給人以與一方當事人「辯論」的感覺,應當在法庭調查、法庭辯論階段禁止,一般只能在法庭調解階段進行。
4、法官應與當事人和社會保持距離。法官與當事人、與社會保持距離,這是由法官職業的特殊性和訴訟活動的特點決定的,是法官中立地位的必然要求。法官主持下的訴訟活動結構,可以比喻為法官處於等腰三角形的頂點,要與兩個底角的當事人保持等距離,不親不疏,才能使當事人相信法官的裁判是中立、公正的。也可將訴訟活動比喻為一場競技,當事人是運動員,法官就是裁判員。法官絕不能參與到任何一方當事人的攻擊或防禦之中,就象競技比賽的裁判員,絕不能代表運動員的某一方或參與運動員同場競技一樣。(1)法官與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要保持嚴格距離。勿庸諱言,在法庭上法官要與當事人保持嚴格的等距離。同時,在法庭之外,在社會上,法官也同樣應當與當事人及其代理人保持嚴格距離。審判法官要避免在庭前、庭外與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接觸,應當禁止單方接觸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以免產生對法官不公正的合理懷疑和影響中立形象。現實生活中,一些法官參加當事人及代理人付款的宴請、娛樂性消費,有的交往親密有加,與當事人、律師成了牌友、酒友。這樣,如果法官與當事人之間沒有了距離,就沒有了權威、沒有了中立,更沒有了公正。(2)法官與社會要保持一定距離。西方法諺說:法官不能認識任何人,神與法官不能交友。法官職業的特性要求法官具備超然性,要成為與當事人、與社會保持一定距離的「隱士」,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嚴格約束自己的業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