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的敬畏

法院的敬畏

發布時間: 2023-09-22 06:07:31

1. 為什麼法院工作人員要面向憲法庄嚴宣誓

向憲法庄嚴宣誓可以強化被任命人員依法執政的理念,增加其履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其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權力是由人民賦予的,由憲法具體表現出來的。被任命者擁有權力後,憲法宣誓制度可以通過看得見的儀式,表示其會如何對待責任和職權,培養被任命者對法律的敬畏,強化被任命者對自己的約束。

同時宣誓本身也代表了宣誓人內心的認同和良心上的約束。宣誓人也會因為想到表過態、宣過誓而提醒自己應該履行自己的誓言。

(1)法院的敬畏擴展閱讀

誓詞內容:

我宣誓,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憲法職責,恪盡職守、廉潔奉公,忠於祖國、忠於人民,自覺接受監督,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努力奮斗!(2015年6月24日擬定)

我宣誓:忠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法定職責,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接受人民監督,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努力奮斗!(2015年7月1日通過)

我宣誓:忠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法定職責,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接受人民監督,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努力奮斗!(2018年2月24日通過)

2. 敬畏法律從我做起的徵文600字

敬畏法律,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前提。但是,就是有那麼一些人,總覺得自己就是法,就是天,想做什麼做什麼。即使自己違法犯法,也還是理直氣壯。10月6日晚,四川省綿竹市人民法院副院長宋輝因為酒駕被查,不但口出狂言,甚至還訴諸暴力,與巡警大隊隊員發生肢體沖突,並多次毆打協警。雖然其職務已被暫停,當地紀委已展開調查。但是,作為法院副院長,對法律絲毫不敬畏的言行,帶給我們的思考是多方面的。
作為法院的副院長,如果說宋輝不懂法那肯定是小瞧人家。如果人家不懂法,怎麼能當上法院副院長呢?即使人家原來真的不懂法,但是在法官群里生活久了,整天耳濡目染,對法律說不上精通,也該略知一二啊。那麼為什麼明明自己違法,不但不接受處罰,反而做出口出狂言、毆打協警的事情呢?這說明,在這位法院副院長的內心深處,法律是讓別人遵守的,自己不應該包括在內。一旦有人讓自己遵守法律,就是對自己特權的藐視。宋輝懷著這樣的特權思想,焉有不動怒之理!宋輝不是個案,時下像他這樣對法律毫無敬畏之心的大有人在。他們中間既有官員,也有平民百姓。只不過是表現不同而已。同樣是酒駕,如果當事人換成平民百姓,他喝得再多,也絕對不敢口出狂言、毆打協警。而是習慣地打開手機,找關系來擺平。形式雖然不一樣,但性質卻是一致,就是藐視法律。我們在譴責宋輝這樣的官員對法律缺少敬畏的同時,更應該問一下自己是否敬畏法律。依法治國,要求每一個人都必須在思想上劃出紅線、在行為上明確界限,真正敬法畏紀、遵規守矩。敬畏法律要從我做起!

3. 法院工作為什麼要守住法律底線

中華民族是講底線的民族,上至政治的大是大非,下至做人的原則氣節,都有一個底線不可破的前提。對法律的忠誠是法官的底線,堅守法律底線,捍衛司法公正,應融入法官的血脈,成為法院文化的內核,成為法官最根本的職業認同。
一、法治逐漸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堅守底線的客觀標准
無論是中華浩瀚的歷史進程,或者是黨領導人民推動的革命、建設及發展事業的每個進步,都離不開對底線的堅守和對規律的捍衛。黨帶領人民推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過程,正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堅守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不斷探索、捍衛黨的建設規律的過程。事實上,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就是堅守底線。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確提出依法執政理念,強調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法治,逐漸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堅守底線的客觀標准。法治之所以能夠成為黨堅守底線的客觀標准,是因為法律是黨的意志和人民利益的集中體現,堅守法律底線,捍衛法治尊嚴,就是在維護黨的權威,就是在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最根本利益;是因為法律是人類行為和社會道德的最低標准,而不是最高要求,法治既是治國理政的最佳形式,也是社會治理的底線。觸碰法律底線,就是在挑戰黨的依法執政,就是在背離社會公共道德;是因為這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法治化,法治的客觀性、規范性、穩定性及可預測性,與實事求是有著深刻淵源,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法治原則更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在法的領域的直接體現,可以說,強調實事求是,就是強調法治。
二、對法律的忠誠是法官的底線
法官對黨、國家和人民的忠誠,落腳於對法律的忠誠。對法律忠誠,就是對黨、國家和人民忠誠。法官對法律的忠誠體現為信仰法律、敬畏法律、堅守法律。信仰法律是精神靈魂,敬畏法律是內心准則,堅守法律是客觀實踐。只有真正信仰法律、敬畏法律,才能真正地堅守法律。只有在司法審判活動中實實在在地堅守法律,才是真信法、真敬法。
(一)信仰法律
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將形同虛設。如果法律不被信仰而只是僵死的法條,秩序、理性和正義就會盪然無存。對法院和法官而言,對法律的信仰,就是在審案做事過程中,心裡時刻裝著法律,以法律為做人、做事、做官的底線。
第一,法律應成為做人的准則。法律的本質天然蘊含了公正與善良的成分,暗合了人性善與美的本能。沒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任何人都不能享有法外特權,這是大是大非的法律底線問題。
第二,法律應成為做事的規則。法官、法院領導幹部做事首先要守法,在業內外活動中做守法的楷模,心懷法度,善守其本,不做違法之事。在辦案過程中更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始終保持高度的司法理性。法官不依法,天地難容。
第三,法律應成為做官的法則。法官不是官,與普通法官和行政官員相比,法院領導更應做信仰法律的典範。法院領導尤其是院長要做法律的堅強捍衛者,擁有更堅定的崇法精神和更純粹的護法品格,敢於維護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的憲法原則,善於以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為武器抵制踐踏法律、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的錯誤行為,勇於支持法官依法履行職權,院長不能讓法官個人或者是庭長、法院副職個人承受獨守底線的壓力,而應以院長之職集法院之力共守底線。
第四,法律應成為全社會的共同信仰。法律不僅應在法律職業共同體內形成職業信仰、職業認同,還應被社會所信仰。在法律信仰相對缺失的社會環境中,法官不僅應帶頭尊崇和信仰法律,還要在實踐中傳播法治精神。
(二)敬畏法律
有敬畏才能善守信仰。對法律無所敬畏,不把黨紀國法當回事,甚至違法亂紀,只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作為法官,只有對法律心存敬畏,才能有底氣、有勇氣、有力量同損害黨、國家和人民利益的現象和行為作斗爭。
第一,敬畏法治精神。法治精神在司法領域主要體現為:司法公正的價值追求、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憲法原則、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基本要求、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並重的指導思想、三機關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互相監督的刑事訴訟基本架構等。這些法治精神,對法官來說就是金科玉律,就是精神和行為的雙重底線。法治精神是永恆的、最有威懾力的,最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個人意志一時可以遮天蔽日,個人權力一時可以無邊無際,但遲早會被國法釘在歷史恥辱柱上,這是歷史無數次應驗的真理。到頭來,底線失守的人才會真正體會到法治精神的無限力量。唯有堅定對法治精神的敬畏之心,才能勇於抵制無良之人、無良之事,才不會玩法弄法,背離法律公義,司法事業才能堅守正確方向。
第二,敬畏司法程序。法律程序、訴訟程序的設置,既是對權力的約束,也是對人權的保障。馬克思認為,「審判程序和法有同樣的精神,審判程序不僅是法律的生命形式,也是法律的內部生命的表現」。當前忽視程序正義現象仍然存在,有的視訴訟程序為走形式,認為審判是「演木偶戲」,忽視三機關相互監督制約的制度安排與程序設置;甚至把法律嚴格規定的訴訟程序視為障礙,利用慫恿領導干預、煽動民意圍攻、非法人身攻擊等不良手段,想方設法干擾正常審判活動。程序失守就是底線失守,不制約、制約不到位必然產生冤假錯案,無原則的退讓不僅褻瀆法律,也會使工作更加被動,還會使當事人和社會對程序公正甚至民主法治失去信心。務必嚴格履行審判把關職責,恪守程序正義,反對一味遷就,將錯就錯就會釀成大錯。
第三,敬畏法律後果。法律之所以威嚴,是因為法律精神正義,法律程序嚴謹,法律後果嚴肅。法官敬畏法律威嚴,尤其應對法律後果心存敬畏。清醒認識法院作為社會公平正義最後一道防線的最終責任,如果因為沒有堅守底線、堅持原則導致冤假錯案,法院難辭其咎,必然承擔審查不嚴、把關不力的責任,最終的批評和質疑依然集中在法院。法院和法官底線失守,自身腰板不硬,最終還是會自食其果。
(三)堅守法律
信仰法律、敬畏法律最終落腳於堅守法律。對法律的堅守是法院的立院之基、法官的立身之本。法院、法官辦案要追求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但前提必須依法。
首先,堅守法律體現在關鍵時刻、特殊環境及重點案件上。在日常工作、通常情況及一般案件審理中嚴格依法辦案,是基本功;在關鍵時刻、特殊環境對重點案件的處理,才見真本事。堅守底線的底色純不純,底氣足不足,底蘊夠不夠,這個時候就會一清二楚。具體來說,就是敢於堅持原則,始終保持高度司法理性,以極大的勇氣和智慧,敢於對明顯有問題的案件說不,對違法的行為說不。這樣的法官才有底氣、有骨氣,法院也才能健康持續發展。
其二,堅守法律體現在實事求是上。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人民法院嚴格依法辦案,堅守法律底線的精神支柱和理論武器。人民群眾對法院和法官的要求是司法公正,司法公正要通過實事求是的辦案來實現。嚴格定案的依據、標准和程序,不管什麼案件,定案的標准只能是「國標」,依據是事實,形式是法定程序,而不是「地標」、「土政策」,更不是長官意志,否則就亂了法度。辦案堅持實事求是就是要善於發現事實、發現真相、去偽存真。一個案件可以調解解決,也可以依法判決,主要是根據當時當地具體情況,前提是標准不能亂,證據不能虛構,不能根據人為需要預設判決結果。
其三,堅守法律體現在依法獨立審判上。從黨的十四大至十七大報告,均明確提出「依法保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存在兩個邏輯層次,一是審判權只能由法院行使,其他任何機關、團體、組織或個人不能也無法代替,否則就沒有設立法院的必要。二是審判權應當由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否則法院將不成其為法院。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不是為了實現法院自己的利益,而是在為黨、為國家、為人民盡責。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是在捍衛黨的權威尤其是中央權威。我國是單一制的社會主義國家,地方法院是國家統一司法體系中的組成部分,地方法院不是「地方化」的法院,應從維護中央權威和國家法制統一的高度捍衛憲法法律權威。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是在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職責。憲法賦予法院依法獨立審判地位,是為了保障在審判中獨立判斷、獨立思考,敢於對違法、失范和不道德行為作出否定性評價。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是在最大限度實現群眾利益。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法律是最大的民意。如果法院在敏感重點案件處置中不負責任、不敢擔當,既傷害司法本身,也不能實現民意。一方面尊重和合理吸納民意,遵循社會公認的價值觀和道德標准;一方面保持高度司法理性,在公眾意見面前敢於獨立行使職權依法裁決。
其四,堅守法律體現在自身廉潔上。知廉恥才會知邊界知底線、知善惡知美醜、知責任知正義。突破底線和底線失守的人是廉恥泯滅的人。只有自身廉潔、無懈可擊,才有和不良之人、邪惡之事作斗爭的底氣和底色;如果自身不正,連自身廉潔的底線都守不住,堅守法律底線只能是一種奢談和妄想,最終只能是同流合污。法官自身廉潔的底線是「不貪贓、不枉法」,這是最基本的底線,也是一種很高的要求。
三、堅守法律底線需要司法勇氣和智慧
堅守是一種信仰、一種境界、一種能力,是成就事業的基礎。堅守法律是法官最大的美德,是法官永恆的事業。
堅守法律底線需要講氣節。首先堅定。在事關全局、事關根本的原則問題上,立場堅定,旗幟鮮明,毫不含糊,最重要的是與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時候都不搖擺、不刮風、不跟風,不投機取巧、陽奉陰違。其次明斷。對中央政策的了解和實踐做到全局於胸,做到明察。在此基礎上周密思考,英明決策,做到明斷。然後就是把握機遇,大膽實踐,做到明決。再次正派。堅信邪不壓正,敢於堅守真理、維護正義,勇於並善於排除不當干擾和阻力。
堅守法律底線需要講方法。有了氣節,就有了堅守底線的底氣,但最終效果還與方法密切相關。首先,該碰硬時必須堅決碰硬。對於罪與非罪、未審先定、違反基本訴訟程序、突破法律原則等涉及到法律底線的重大原則性問題,沒有任何商量餘地,沒有任何迴旋空間,應堅決依法抵制,堅持依法辦理。其次,善於以柔克剛。法院、法官堅守法律底線,不僅要敢於碰硬,也要善於以柔克剛,需要剛柔相濟。公開是「以柔克剛」抵制不當干預的最佳方式。對於重大敏感案件的審判,越公開越有利於公正。將庭審盡可能的公開,讓媒體記者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旁聽,同時讓被告人和辯護人充分發表意見,讓一切道理在陽光下說透、說清、說明,廣泛接受本地甚至全國方方面面的監督,這是挑戰法律底線的人最忌憚的,也是對其最大的制約和限制。最後,善於運用法律技術。法律底線堅守得好不好,還取決於法院對法律理解得准不準。對於破壞法律底線的人和事,找准法律硬傷並一擊到底,讓其在法律適用上無話可說、無理可占,同時靈活運用法律解釋方法,闡明堅守法律底線的依據和理由,爭取使其改變觀點。
堅守法律底線應當成為法院文化的核心內容。堅守法律底線的歷程,建立法治國家的道路,註定是充滿荊棘和坎坷不平的。當堅守底線卻遭受質疑、遇到打壓乃至基本權益受到侵害之際,甚至遭遇困難和暫時挫折的時候,依靠個人意志的堅忍不拔個人品格的獨善其身是不夠的,更需要在法院文化的滋養中獲取力量。文化最能凝聚共識,統一思想,振奮精神,提升戰鬥力。對法律的信仰和忠誠,是法院文化的精神核心。可傳承的文化積淀的形成,在於突出司法的公平正義價值,提升法官的法律信仰,鑄造法官對法律的忠誠,培育堅強的守法精神和勇敢的護法品格,形成以高尚法官人品為內涵,以良好司法技能為手段,以嚴謹司法程序為保障的司法職業文化並代代薪火相傳,真正實現對司法職業的理性認同和全心投入。

4. 作為一名法官,談談如何依法治國

回首自己初任法官的這幾個月,感受頗多,細細品味,發現自己在不經意間成熟了許多,自己更加了解了法官的職業,也更加深刻的知道,要成為老百姓心目中的好法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這就要求自己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領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法院的權威、法律的權威。 首先,成為一名好法官,要對黨和人民有著一顆忠誠之心,黨和人民把法官的權力交給了我,就一定要對黨和人民負責,始終心懷敬畏之心,不然,就千萬不要隨意接過法官的法槌,一個好的法官,必須始終堅持中立的形象,做到表面和實際都不偏私,只有這樣,才能增強人民對法治的信心,才能做到,依法治國,才能宣揚法治精神,才能夠伸張正義,才能夠忠於法律,維護法官形象。宋魚水法官說過一句話:「法律人要甘於寂寞,要始終保持一份內心的安靜,甘於寂寞就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遵守自己的職業的操守,忠於事實,忠於法律,清正廉潔,默默奉獻。只有有了這種境界,才能在審理案件時有了方向感和主心骨,才能懂得權為民所給,一定要權為民所用,利一定為民所謀,情一定要為民所系,有了這種的境界,才能忠於法律事實,不為情所惑,不為利所誘,不為勢所嚇,堅持法律不放鬆,只用這樣才能精確剖 析形形色色的社會矛盾,為民解憂,為社會解難,實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我們作為新時期的法官,一定要弘揚這一精神,展現當代法官化解糾紛,實現司法為民的宗旨,我們一定要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工作,沒有驚天動地,沒有豪言壯語。只有這樣,法律才能夠最真正保護人民的利益,法官才不再是「官」,而是真正的使者,是陽光下最干凈的職業。其次,要想成為一名好法官,要准確並嫻熟運用法律的每一個條款,做到洞察秋毫、不錯判、漏判、誤判、公平公正,要加強自己業務能力學習,把自己承辦案件,都當做一篇論文來做,細細研究,做一名知識型、學者型法官,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掌握先進國內外法律理念,把終身學習當做自己的人生目標,做為一名初任法官,承擔著處理,決斷社會各種紛爭的歷史重任,是捍衛文明的使者,是公平正義化身,是良知的守護神,法官的能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法律實施的效果,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人民法院審理的涉外經濟糾紛增加,這就對新時期的法官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為新時期的法官,唯有不斷學習豐富知識、提高本領,不斷改造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才能適應新時期對法官的要求,才能為市場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務和有力的司法保證。新時期的法官,所應具備的政治、業務理論知識應該是綜合多方面的,只有掌握了豐富的理論知識才能適應新時期對法官的要求,完成歷史賦予法官的使命。作為一名初任法官,要加強法學基礎理論學習,形成完整法律思維,掌握正確法律方法,對實踐中各種法律現象抽其表象,看其本質,正確認知新生事物,發展理論,並形成自己的學術觀點,從而正確運用裁量權做出合理公正判決,要堅持學好、掌握好新的法學觀點和理論,提高審判質量和效率,從而樹立法官的形象,贏得社會尊重和信任。再次,作為一名好法官,還要學會換位思考,尤其是要站在弱勢群體的位置上進行分析和判斷,在審理案件時,不能讓有理的當事人因為不懂怎樣打官司而吃虧,而且要快審快結,要法律陽光盡早撫慰弱者的心靈。法官是公正和愛心的化身。法官應當做有利於當事人的換位思考,使法院各項工作能從當事人的利益出發,減少當事人的訟累,提高每一次開庭的效率,認真把握每一起案子事實,正確運用法律做到程序和實體並重,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統一,辦鐵案,無錯案,提高案件質量和效率,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使每一名當事人都帶著問題來,而帶著微笑走,做到案結事了,用誠信正義及一顆愛民的心來抒寫法官的情懷,讓法院成老百姓最值得信賴、最講公平、最講道理的地方。我們是人民的法官,一定要把握正義天平。作為一名初任法官,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做一名「平民」法官,感同身受體會百姓的酸甜苦辣,拉近法官與群眾的距離,走群眾路線,虛心聽取群眾的意見,脫下身上的法袍,放下手中的法槌,深入到群眾中去辦案,用群眾聽的懂的語言,接受得了的方式,把司法的關愛和溫暖送到百姓的心間,讓司法更加貼近百姓,讓司法與百姓心連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生道路非常漫長,而同樣當一名知識型、學者型好法官,也同樣漫長,只有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和才能,才能擔當起人民對於法官的重託。

5. 法官職業的尊榮感在哪裡

今天下午,有機會和一些法官探討法官的尊榮感問題。這是一個我長期以來一直在關注的問題,我每年都要為在職法碩上課,由於這些同學大多是來自法院、檢察院的法官、檢察官。我每次都要問他們:對法官、檢察官職業有什麼體會和感受?是不是有某種尊榮感和自豪感?每當他們聽到我提問時:一般是會心一笑,進而告訴我說,怎麼可能有尊榮感?怎麼從來沒有感覺? 也許是現實司法體制的無奈使得他們無從感受,也許是繁重的辦案生活,使得他們似乎已經失去了對自己職業尊榮感的體驗,他們似乎都變成了一個個辦案的機器,根本沒有心情停下腳步去考慮這個職業的社會地位和職業尊榮感問題。 在下午的發言中,我提到:法官是正義的最後守護神,是俗世正義事業的最終裁判者,法官應該像宗教裡面的神職人員那樣,能夠贏得公眾的認同、信任以及敬畏,否則,法官職業的尊榮感無從體現。周大偉老師在《法治的細節》一書中說,每當美國穿著黑袍的法官出庭的時候,當事人都會認為好像是上帝派來的使者,心中頓時產生一種敬畏感!這是因為在美國,法官是正義的最終守護神,不像在中國,黨委才是正義的最終守護神,黨委似乎才是代表了法律的正義。但要知道,黨委往往被某個書記或者其他領導所操控,最終都會淪為個人專斷的人治。 大家知道,英美法系的法官往往深居簡出,一般不會在酒店、娛樂場所等地方拋頭露面,法官唯一可以去,也是喜歡去的地方,就是大學的法學院。法官如果去法學院授課,不會引起公眾對司法公正的不合理懷疑,相反,公眾還會認為,法官去法學院授課,能夠熏陶在校學生的法律人格,有利於推進司法正義的實現。這樣,民眾對法官就會保持著一種神秘感,就如對上帝保持一種神秘感那樣,進而就會產生中深深的敬畏感,這種敬畏感就會進一步提升法官對自己職業的尊榮感。換言之,法官需要與民眾保持著某種距離,而不能走的太近,也才能保證裁判的公正性。 但在當下的中國,往往強調法官要走群眾路線,要與群眾打成一片,尤其是強調調解時,法官更需要與雙方當事人多多接觸,這種接觸是否會導致當事人對法官的不信任感呢?這種接觸是否就消除了法官與當事人之間的距離感,進而無法讓他們在心中產生一種尊重和敬畏之心呢? 事實上,法官職業的尊榮感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法官自己對自己職業的認同感,法官首先要認識到自己是法律的代言人,是正義的裁判者,自己要保持對法律的敬畏之心,自己要有自尊自重;另一方面來自社會公眾對法官的信任感和尊重感,社會公眾,包括當事人、律師始終要保持對法官應有的信任和尊重,如果沒有應有的信任和尊重,那麼,法官職業的尊榮感也無法體現。 而要實現上述目標,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尤其是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將法官變成是國家的法官,而不是地方的法官,法官代表的是國家的法律,而不是代表地方黨委、政府的利益,法官是來自於國家層面的任命,而不是來自地方人大或者黨委的任命,這就需要真正實現司法的真正獨立,將整個法院系統從國家行政機構系統中剝離出來,在財政和人事上保持應有的獨立,實現法院的去行政化。 目前,法院在編人數很多,但真正在第一線辦案的法官卻不到一半,許多法官當了領導(庭長和院長)之後,就不辦案,但又可以指揮別人辦案,從而出現了司法實踐中「參與審理的卻不能決定,決定的卻沒有參與審理」奇怪現象。中國法院的功能早已經異化了,法院不是一個純粹的裁判社會糾紛,實現司法正義的機構,而是變成了可以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包括維穩在內,承擔執政者統治職能以及應對各種社會任務的國家機構,這對法院而言,實在是一個不可承受之重,不當地加重了法院的負擔,削弱或者分散了法院實現正義的功能。 我一直認為,法院的唯一功能就是裁判糾紛,實現司法公正,維系社會交往的主流價值,就此而言,法院內部的許多機構都應該撤銷掉,將那些編制騰出來給辦案的法官。只要每個法官能夠辦好每一個案件,在每個案件中實現司法公正,就能為社會交往樹立一種公正的價值導向,就能夠贏得公眾對司法的信任和認同。 從法官個人而言,要讓法官感到自己職業的尊榮感,不僅需要提高法官的待遇,包括工資水平,例如,台灣地區法官的薪酬水平就達到了島內政府副部級待遇,還包括法官職業的終身制,除非有故意犯罪,或者有意地徇私枉法、枉法裁判,否則,不能隨意罷免法官的職務。同時,要保持他們有公平、公開、公正晉升的通道,他們的晉升不是由某個領導決定的,而是由資深的普通法官組成的晉升委員會決定的。 在提升法官職業的尊榮上,一定要實現徹底的司法獨立,要讓法官能夠真正憑借自己的法律專業知識和良心對案件作出自主的判斷,他們在案件的裁判上具有「獨立之思想,自由之意志」的人格精神。只有讓法官具有獨立的人格,而不是那種沒有獨立人格,受人擺布的工具,他們才能從內心產生對自己職業的自豪感和自尊感。當然,法官的獨立並不意味著法官可以不受監督,可以恣意妄為,法官的獨立僅僅意味著法官只需對法律和良心負責,每個法官也要對自己做出的裁判承擔責任,都要同時接受當事人、律師、上級法院的監督以及新聞媒體的監督。 目前,由於我國沒有實現法院獨立,更沒有實現法官獨立,導致法官對許多案件的無法作出自主性的判斷,這種缺乏自主性的判斷就會影響他們對自己職業價值的認同和嚮往,會讓他們認為僅僅是執政者維護統治的一種工具,而不是正義事業的裁判者和維護者。既然僅僅是工具,當然也就毫無尊嚴可言了。 當下中國的社會交往已經進入了一個惡性的循環系統,法官與民眾之間、法官與律師之間互不尊重,互不信任,法官不尊重律師,律師也不尊重法官,當事人不信任法官,法官也不信任當事人,加上個別法官的司法腐敗,加劇了民眾對司法公正的懷疑,司法的公信力大大喪失,這樣的社會交往系統已經出現了紊亂狀態。而要改變這種紊亂局面,唯一可行的就是重新洗牌,整個司法體制推倒重來,按照司法規律重建我國的司法體制,才能保證整個社會交往,尤其是法律交往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狀態。

6. 底線法官為什麼都是好人

最佳回答:因為在我們的映像中,法官總是一副嚴肅冷漠的面孔,他們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存在。但《底線》卻想要中並擾告訴我們,法賣旦蔽殲官也是普普通通的人

7. 法院司法為民演講稿3篇

司法為民,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包含了人民群眾對人民法院的厚重寄託與殷切期望,而承載著這寄託與期望的人民法官,更是把司法為民當成了對人民群眾的莊重承諾。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法院司法為民 演講稿 3篇,歡迎大家閱讀。
法院司法為民演講稿篇1
每天,看著一撥撥當事人或怒氣沖沖、或傷心無奈走進法院;每天,跟著我們的法官跋山涉水、走村串戶去調查取證;每天,聽著清脆的法槌在審判庭敲響,聽著我們的法官釋法明理、苦口婆心進行調解;每天,望著我桌上的案卷從幾頁增加到幾十頁,我曾想,這個工作真是辛苦。但每每看到當事人的怨氣消了、怒氣沒了,換之以真誠的笑臉、感激的握手,我的心又釋然了、理解了,因為我們頭頂著的是法徽,維護的是公平、正義。

十年的工作經歷,讓我深切體會到,我們所從事的審判工作,是怎樣的光榮,又擔負著怎樣的責任,司法事業關系的,豈止是我們個人或者法院的榮辱?作為法律實現的終極環節,人民權利保護的最後屏障,法院生殺予奪大權之下的,是當事人的身家性命,是公眾的道德情感,是社會的是非標准。英國大法官培根的比喻盡人皆知:一次不公的裁判的惡果超過十次犯罪,犯罪只是觸犯法律,好比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卻毀壞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的源頭。在他眼中,失敗的司法,竟然是比犯罪更大的邪惡!我們的法院是人民的法院,我們的法官是人民的法官,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是我們的天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就是我們義無反顧的選擇和使命!當你被稱作法官,就必須兩袖清風、一身正氣,心如止水、超然物外;當你被稱作法官,就沒有勛章沒有綬帶,只有平凡和普通;當你被稱作法官,就沒有鮮花沒有喝彩,只有朴實和無華。“一心為民”這根支柱一旦倒塌,法官便將淪為私利的俘虜,司法也將成為違法者的幫凶。

崇高的事業,始於平凡的努力。我能夠看到,我從前的戰友、現在的前輩,在平凡崗位上不平凡的奉獻:省十佳政法幹警劉詩才同志,二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在法庭,在基層第一線堅持到退休,認真對待每一起案件,耐心調解每一方當事人,堅持把化解矛盾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即使是判決,也讓當事人“勝得理直氣壯、輸的心服口服”。正是這平凡的努力,正是這點滴的公正,匯聚成新時期人民法院司法為民的壯麗進行曲。

風蕭蕭一肩霜雪,路漫漫萬里征程,這是一個波瀾壯闊生機無限的時代,這是一項充滿艱辛充滿成就的事業。實現公平與正義,人民法院任重道遠;落實司法為民要求,人民法官當仁不讓!在善與惡、正與邪的較量中,願我們的法官們都能站立成一個精準的座標,捍衛人間正道,留住世間溫情,以行動證明我們無愧於神聖的審判事業,無愧於偉大的法治時代!
法院司法為民演講稿篇2
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 報告 中指出:“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司法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一環,是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的重要防線。“公正司法,一心為民”作為當前和今後人民法院工作的指導方針,是一個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體現了司法的人民性、科學性和權威性。公正,是司法工作的根本要求;為民,是人民司法的本質特徵。今日的中國朝氣蓬勃,正堅定的向法治社會邁進,社會轉型階段的利益重組過程中,是否建立健全公正、高效、權威的審判體系尤為重要!它關乎民心向背,關乎黨和政府形象,關乎社會穩定,關乎人民群眾利益,關乎社會主義法治事業的走向和進程。

就像德沃金在其不朽名著《法律帝國》中的描述的那樣:法律帝國的首都是法院,而法官們,則是帝國的王侯將相。今天的我們,在人民法院工作,是一種光榮,我們平凡的工作背後,是崇高的事業,神聖的使命。與光榮同在的,是責任!人民群眾是司法公正的最大受益者,人民群眾也是司法不公的最大受害者。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建立法院,不是為了建一座宏偉壯觀的帝國之都;人民賦予法官獨立的審判權,也不是為了法官的尊榮顯貴。如果不能用手中的法槌擊出公平與正義的時代最強音,如果不能以信念之火讓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熠熠生輝,法院與法官,就會在當今偉大的時代,失去存在的價值。

肖揚院長曾經說過“一心為民‘‘是公正司法的精神支柱,這根支柱一旦倒塌,法官將淪為私利的俘虜,司法將成為違法者的幫凶。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是司法的根本目的和要求。廣大法官應當始終堅持“公正司法,一心為民”的指導方針,始終不渝地把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司法工作永恆的價值追求和道德底線。

天視我我民視,天聽我我民聽。公正司法,一心為民。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我們義無反顧!司法為民不是一個裝點門面的宣傳 口號 ,需要我們用熱血和汗水去兌現。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是人民法院的時代責任,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是人民法官的神聖使命!

落實司法為民,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是關鍵。崇高的事業,始於平凡的努力。一位智者曾經這樣說過:把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好就不簡單,把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不平凡。司法為民,就是對日復一日平凡甚至瑣碎的工作毫不懈怠;司法為民,就是在一個個案件中為點滴的公正奔波操勞。正是這平凡的努力,正是這點滴的公正,體現著新時期樹立崇高社會主義榮辱觀、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法官新風貌,匯聚成新時期人民法院司法為民的壯麗進行曲。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是一個波瀾壯闊生機無限的時代,這是一項充滿艱辛充滿成就的事業。還有什麼比經歷和享受奮斗的過程更令人鼓舞?還有什麼比見證並參與一個偉大的時代最偉大的事業更激動人心?實現公平與正義,人民法院任重道遠;落實司法為民要求,人民法官當仁不讓!一生僅此日,萬里是行程。這一路上所有的平凡,所有的瑣碎,所有的艱難與險阻,都是我們前進途中的風景。且讓我們在時代的大潮中,乘風破浪,以行動證明我們無愧於神聖的審判事業!無愧於偉大的法治時代!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真誠的謝謝大家!
法院司法為民演講稿篇3
6年前,我剛剛參加工作,作為律師第一次來省法院,當我步入大門時,注目那庄嚴高懸的共和國國徽,仰望那迎風飄動的五星紅旗,一股神聖感與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時也感受到一絲敬畏,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曾經不止一次的問自己,這種感受來自何方?是法院名頭的煊赫?還是司法本身的威嚴?最終我意識到,這些都不是,這神聖、自豪、敬畏與責任,來自於人民法院所擔負的--人民的囑托,人民的信任,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正因為對人民法院這種發自內心的嚮往,去年,我放棄了曾經傾注我全部心血的律師工作,選擇成為省法院的一名新兵。

過去的工作經歷,讓我深切的體會到,人民司法事業,是怎樣的光榮,又擔負著怎樣的責任。今天的中國,正堅定的向法治邁進,社會轉型階段的利益重組過程中,是否有公正、高效的審判體系尤為重要!它關乎穩定大局,關乎民心向背,關乎法治事業的走向和進程。就象德沃金在其不朽名著《法律帝國》中的描述:“法律帝國的首都是法院,而法官們,則是帝國的王侯。”所以說,今天的法院,所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時代挑戰、前所未有的歷史責任。今天的我們,工作在人民法院,是一種光榮,我們平凡的工作背後,是崇高的事業,神聖的使命。與光榮同在的,是責任!肖揚院長的論斷振聾發聵:“人民群眾是司法公正的最大受益者,人民群眾也是司法不公的最大受害者。”我們是人民共和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建立法院,不是為了建一座宏偉壯觀的“帝國之都”,人民賦予法官審判大權,也不是為了法官們的尊榮顯貴。如果不能用手中的法槌敲出公平與正義的時代最強音,如果不能以信念之火的鑄冶讓法律在現實中熠熠生輝,法院與法官,就會在法治時代,失去存在的價值。面對肩負重大使命的光榮,面對實現公平、正義這一大得無法想像的責任,人民法院責無旁貸,人民法官義不容辭。

司法事業關系的,豈止是我們個人或者法院的榮辱?作為法律實現的最終環節,人民權利保護的最後屏障,法院生殺予奪大權之下的,是當事人的身家性命,是公眾的道德情感,是社會的是非標准。司法的後果往往連法官都會為之不安,英國大法官培根的比喻盡人皆知:一次不公的裁判的惡果超過十次犯罪,犯罪只是觸犯法律,好比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卻毀壞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的源頭。在他眼中,失敗的司法,竟然是比犯罪更大的邪惡!誠非虛言,中國古代的司法就不乏這樣的例子,很多時候,“屈死不告狀”竟然成了 經驗 之談,這經驗背後,有多少驚心動魄而又無人問津的苦難?明朝成化年間的刑部尚書劉鐵齋號稱鐵石心腸,但他在看到三法司門前以頭搶地、輾轉呼號的百姓時,也不禁為之動容,嘆一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司法公正所具有的巨大的社會價值,要求我們為之付出全部心血。而在現實中,盡管人民法院的公正高效有目共睹,公眾高度評價,但並非盡善盡美。人民群眾的期望與司法環境的滯後、司法體制本身的缺憾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特殊情況下,還會激發。前一時間發生的“寶馬車撞人案”就是一個尖銳的例子,公眾對司法公正的關注,超出了司法界的想像,洶涌民意,隱含著對人民法院工作的更高要求。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人民有要求,法院就必須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去回應。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就是我們義無反顧的選擇和使命!於是,就有了司法為民的要求,從最高法院的提出,到省法院的落實,無不體現人民法院的人民意識;從人民群眾的熱切反應,到兩會代表的高度評價,無不彰顯人民司法的人民本質。

目標確立後,行動就是關鍵。司法為民不是一個裝點門面的宣傳口號,公正與效率也決不是一張空頭支票,它需要我們用熱血和汗水去兌現。抓住機遇,直面挑戰,是人民法院的時代責任!落實司法為民,捍衛司法公正,是人民法官的神聖使命!

落實司法為民,人民意識是行動指南。如果說司法為民是一首交響樂,那麼,人民意識就是它的第一樂章。正如周溯院長所言:“裁判不公、效率不高,問題的思想根源就在於背棄了應有的政治立場。”我們的法院是人民法院,我們的法官是人民法官,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是我們的天職!惟其如此,才能沿著人民司法的方向高歌猛進。

落實司法為民,制度落實是核心。孟子曰:“徒善不足以為政。”鄧小平同志也說過:“制度問題具有根本性。”對於系統而言,制度從內部決定其運行方式;對於個人而言,好的制度能夠避免人性的弱點。法院作為一個龐大的系統,全局性的問題不能簡單的歸因於成員的個人品質或者是主觀意識。法院在制度性的運行機制上確保公正與高效,人民的利益,自然就會得到實現,司法為民的落實,自然就會水到渠成。

落實司法為民,做好我們自己的本職工作是關鍵。崇高的事業,始於平凡的努力。我能夠看到,我從前的偶像、現在的同行,在平凡崗位上非凡的奉獻:廣東的陳麟基法官,才38歲,就經受了生與死的嚴峻考驗,病逝在工作崗位上,演繹了新時代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四川的唐漢華法官,對當事人的不幸感同身受,以實現公平為己任,長期超負荷工作,英年早逝,留給家人的,是九萬多元的債務;陝西的李增亮法官,不計名利,15年如一日奉獻基層,以青春、熱血成就“鐵案法官”風采;就在前幾天,我們執行局兩位可敬的女法官,接待上訪時,整夜陪護照料一位癱瘓的女孩,拿自己的衣服給她禦寒。什麼是司法為民,這就是司法為民。司法為民,就是對日復一日平凡甚至瑣碎的工作毫不懈怠;司法為民,就是在一個個案件中為點滴的公正奔波操勞。正是這平凡的努力,正是這點滴的公正,匯聚成新時期人民法院司法為民的壯麗進行曲。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是一個波瀾壯闊生機無限的時代,這是一項充滿艱辛充滿成就的事業。還有什麼比經歷和享受奮斗的過程更令人鼓舞?還有什麼比見證並參與一個偉大的時代最偉大的事業更激動人心?實現公平與正義,人民法院任重道遠;落實司法為民要求,人民法官當仁不讓!一生僅此日,萬里是行程。這一路上所有的平凡,所有的瑣碎,所有的艱難與險阻,都是我們前進途中的風景。且讓我們在時代的大潮中,乘風破浪,以行動證明我們無愧於神聖的審判事業!無愧於偉大的法治時代!!

看完“法院司法為民演講稿3篇”的人還看:

1. 法院愛崗敬業演講稿3篇

2. 法院法官愛崗敬業比賽演講稿3篇

3. 法院司法廉潔演講稿3篇

4. 法官職業道德演講稿3篇

5. 法官先進事跡演講稿3篇

熱點內容
華東政法大學東方法學 發布:2025-01-11 23:36:41 瀏覽:222
司法部公證管理規章有哪些 發布:2025-01-11 23:03:26 瀏覽:269
法人變更了還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22:45:01 瀏覽:485
關於黨支部上牆張貼的規章 發布:2025-01-11 22:11:03 瀏覽:146
在職法律碩士報名條件 發布:2025-01-11 22:10:51 瀏覽:764
醫生的診斷證明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1 22:04:02 瀏覽:647
江蘇省法律援助機構接待的來訪咨詢量 發布:2025-01-11 21:56:07 瀏覽:884
環境法律責任的內容包括 發布:2025-01-11 21:24:29 瀏覽:906
泰州法院颶風行動 發布:2025-01-11 21:24:21 瀏覽:349
行政法原則口訣 發布:2025-01-11 21:15:06 瀏覽: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