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三同法院

三同法院

發布時間: 2024-01-07 21:36:12

⑴ 如何做好人民法院紀檢監察信訪舉報工作

人民法院信訪舉報工作既是紀檢監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黨的人民信訪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信訪舉報已成為現階段民意表達的重要管道,是黨和人民法院密切與人民群眾聯系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但是,隨著體制轉軌、社會轉型和法治建設的深入推進,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進一步增強,人民法院信訪舉報工作面臨著更多更新的任務與挑戰。本文試就當前紀檢信訪舉報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尋找加強此項工作的對策措施。
一、人民法院信訪舉報工作現狀

(一)信訪舉報總量減少。以龍南縣法院近三年紀檢信訪舉報數量為例,2007年6件,2008年12件,2009年3件,2010年1至3月1件。其主要原因:一是法院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源頭治理措施力度加大,特別是實行「五個嚴禁」規定以來,幹警廉潔自律意識進一步增強。二是信訪舉報渠道進一步拓寬,一些信訪問題已在萌芽狀態得到化解,舉報數量減少。三是法院辦案程序進一步完善,司法為民的理念得到體現。四是基層法院建立了機關作風效能建設領導機構,進一步加強了對機關效能和作風建設的監督,機關工作作風明顯好轉,特別是窗口單位服務質量明顯提高。

(二)信訪舉報反映的問題復雜,重信重訪增多。信訪舉報人主要是反映對法院判決不服、對強制措施以及對訴訟和程序、執行的不滿等問題,涉及紀檢監察處理的問題相對集中在:反映幹警違反廉潔自律規定的行為、違反訴訟程序和裁決不公等問題。從龍南縣法院近年來紀檢信訪舉報的基本情況來看,基本上屬於一信多投、重信重訪,這也成為信訪舉報活動的一個顯著特點。

(三)傳統的信訪舉報方式已逐漸被對法院網路舉報所替代。現代社會網路快速發展,網路訴求渠道更為便捷,也更容易引起關注。

(四)信訪舉報人一般為當事人或其親屬,被反映對象主要為承辦案件的審判員、執行員,對書記員、法警等人員的信訪舉報較少。主要起因往往是當事人及其親屬對案件的處理不服。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信訪舉報渠道不寬。法院紀檢監察機構獲得信訪舉報的來源主要是上級機關批轉的舉報信或信訪部門轉來的網路舉報件,群眾直接信訪或直接來訪的較少。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法院紀檢監察部門職能虛化。當群眾發現問題的最終解決權掌握在有關職能部門手中時,他們就乾脆直接尋找有關部門或上級部門解決問題,這是造成越級信訪舉報上升的重要原因。如當前已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的群眾告「御狀」問題,即越級上訪和進京上訪問題。二是上級部門按規定不直接處理信訪舉報問題,即使有人來信來訪,也只是告知信訪舉報人到有管轄權的部門投訴,或是將信訪舉報件轉到有關基層部門處理。三是法院紀檢監察機構對職能部門缺乏必要的約束力。

(二)信訪舉報反映問題出現復雜化趨勢。有的信訪舉報問題受歷史原因、體制改革等因素的影響,往往同時涉及體制問題、政策問題和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又因相應的政策、措施不完善,一時難以解決。在實踐中還有既屬行政問題,也屬涉法問題,如征地拆遷賠償、山林糾紛等,這些問題本可以通過司法途徑解決,但信訪人堅決要求通過信訪途徑來解決,這類信訪件佔了整個紀檢監察信訪總量的一定比重,給解決信訪問題和查辦案件增加了難度。

(三)法院紀檢監察機構設置及人員配備亟待加強。在實際工作中,有的法院尚未設置監察室,有的紀檢監察幹部身兼數職,真正投入到紀檢監察信訪的精力不夠。有些紀檢監察幹部因業務不熟及個人素質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致使信訪舉報處理工作不規范、處理不及時,許多矛盾沒有在第一時間及時化解,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紀檢監察信訪工作。

(四)群眾缺乏依法信訪的意識,信訪舉報活動出現多頭化趨勢。許多信訪群眾認為,多向幾個機關舉報,多找幾位領導反映問題,總有一次能得到受理,或許向領導反映更能引起重視。帶著這樣的心理,許多信訪群眾要麼不舉報,要麼一下子發出許多舉報。一些群眾對信訪舉報工作不了解,盲目信訪舉報的現象比較多。一些群眾為達到個人目的和得到個人私利,借信訪來發泄對法院幹警的不滿情緒;有的信訪人對一些不規范的操作心存疑問,就帶著猜測進行信訪舉報,實際信訪當中,許多問題都是空穴來風;有的信訪舉報問題本身可以通過司法途徑解決,但由於信訪人缺乏法制意識,習慣於通過信訪舉報來解決問題。由於這些因素的存在,加上問題往往一時無法解決,這些信訪舉報人在得不到滿意的情況下,反復信訪,一信多投,致使重信、重訪量不斷上升。

三、對策措施

(一)健全領導責任機制,暢通舉報渠道。從實踐看,信訪舉報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構建新的信訪舉報工作機制,首先應建立信訪舉報工作領導責任機制,完善領導是信訪舉報工作第一責任人的制度。要把基層法院紀檢監察信訪舉報工作列入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重要內容,不僅要把基層主要領導作為信訪舉報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而且要作為信訪舉報工作的第一知情人和協調人,確保重要信訪舉報問題領導親自關注,親自過問,親自解決。與此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基層信訪舉報網路,做到層層建立信訪舉報工作網路,並注意通過培訓等手段切實提高信訪幹部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

(二)健全組織協調機制,形成任務分流、資源共享。目前法院設有紀檢監察信訪舉報機構和立案信訪機構,信訪舉報人反映對法院判決不服、對強制措施以及對訴訟和程序、執行的不滿等問題,一般通過法院立案信訪部門努力是可以處訪息訴的,對於信訪舉報人反映幹警違法違紀問題的,則由紀檢監察機構進行處理。一個信訪問題的解決往往要涉及到多個問題,牽涉到多家部門單位,單靠紀檢部門一家是根本無法解決的。因此,對一些重大涉及到幾個部門的信訪問題,要確定牽頭和參加單位,來共同處理解決。應當由紀檢部門牽頭處理的問題,紀檢部門就應主動承擔起牽頭責任,主動協調各部門,做到互通情報,加強協作,整合資源,共同研究信訪問題,制定解決處理方案。實踐也證明有些信訪問題必須在協作情況下才能解決。同時,紀檢監察機構與法院內部各職能室之間,也要搞好溝通協調,相互配合。

(三)健全監督制約機制,加強源頭防範。把內部監督與上級監督、社會監督結合起來,形成監督合力,做到既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又積極探索治本之策,逐步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努力從源頭上防範和減少群眾上訪,特別是越級訪和群體訪。

針對網路舉報已成為反腐的一個越來越常用並行之有效的手段,要大力加強網路舉報工作的硬體和軟體建設,採取有力措施,盡快實現網路舉報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正確引導,快速反應。要指定專人負責網路舉報監督線索的收集和整理,建立一套快速有效的篩查、甄別、調查、處理以及反饋信息的程序。建立網路舉報監督發言人制度,對經查證屬實的予以迅速處理和回應,准確、及時、詳細地在網上公布所掌握的信息,遏制虛假信息的泛濫。

(四)健全宣傳教育機制,規范信訪舉報。宣傳教育是導向,普法宣傳教育是做好信訪的基礎性工作。一要將中紀委、監察部《控申條例》、《監察機關舉報工作辦法》和國務院《信訪條例》納入基層普法計劃,增強群眾依法信訪和幹部依法辦理信訪問題意識;二是開展信訪法律法規的宣傳咨詢活動,認真落實紀委監察機關信訪舉報工作「分級管理,歸口辦理」的原則,促進建設有序、規范、高效的信訪工作秩序,努力控制集體訪、越級訪和重復訪;三是大力開展警示教育,對一些典型案件要進行深入破析,以案說教,以案促教,從源頭上有效預防腐敗問題的發生。

(五)健全信訪辦理機制,及時化解矛盾。首先,堅持逢訪必理的觀念,做到快核實、快上報、快批示、快催辦、快協調、快處理。其次是建立督查回訪制度。注重信訪的處理落實情況,重點審核問題調查是否徹底,定性是否准確,運用法規是否到位,回訪時群眾是否滿意,對落實不清、定性不準、處理不到位的一律要求重新處理,決不遷就。第三,探索建立紀檢組交流辦信制,提高信訪舉報案件的公正性。

(六)加強隊伍建設,強化責任追究機制。針對社會各界對法院的期望,法院應突出重點,著力解決好法官職業道德方面存在的問題,重點檢查是否存在「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的問題,是否與當事人有「三同」問題,是否有「吃、拿、卡、要」和違法審判違法執行的行為。只要隊伍建設沒有問題,也就不存在針對法院幹警提出信訪舉報的現象。同時,法院還應強化信訪責任追究制,建立信訪獎懲機制,讓每位法官都增強了事業心和責任感,不僅力爭把正在審理的案件辦成「鐵案」,而且都主動做好當事人的服判息訴工作,真正做到「案結事了」。

參考:加強人民法院紀檢信訪舉報工作的幾點思考
http://lnxf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466

⑵ 民事訴訴中如何理解一案一訴

「一事不再理」原則起源於羅馬法的「一案不二訴」制度,這一制度的理論基礎是「訴權消耗」理論。所謂「訴權消耗」,是指所有的訴權都會因訴訟而消耗,對同一訴權或請求權,不允許二次訴訟。目前學界關於一事不再理有狹義說和廣義說之分,狹義說將一事不再理等同於既判力的消極作用,認為「裁判應以一次性為限,並以此作出判斷民事裁判既判力的基礎就是作為一般指導思想的一事不再理的要求」[i]。廣義說則仍將禁止重復起訴和既判力的效力視為一事不再理的兩重內涵。[ii]

一、關於一事不再理原則的基本認識

現在民事訴訟理論上的「一事不再理」原則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訴訟系屬效力,即對於已經起訴或正在訴訟中的案件,當事人不得再行起訴,即使再行起訴法院也不得受理;第二,一個案件在判決生效之後,產生既判力,當事人不得就雙方爭議的法律關系,就同一事實和理由,再行起訴。由於這個同一事件已在法院受理中或者已被法院裁判,不得再起訴,法院也不應再受理,既避免作出相互矛盾的裁判,也避免當事人糾纏不清,造成訟累。

「一事不再理」一向被視為民事訴訟的一項「原則」,司法實踐中,法院的判決也都以一事不再理原則進行說理, 但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 並沒有關於一事不再理的明確、具體規定。因此,實踐中對一事不再理涵義的把握和運用比較混亂, 不同的法院、甚至同一法院的法官在對待何為「一事」、怎樣「不再理」的問題上, 並未形成統一的認識和規范的操作,這一原則適用不當,既有可能影響既決案件的既判力,也有可能妨礙當事人正當訴訟權利。

二、關於一事不再理原則的理解

對於一事不再理如何理解,主要涉及兩點:1.何為「一事」;2.怎樣「不再理」?

(一)何為「一事」

「一事」的語義理解就是「同一件事情」或「同一事實」,由於「一事」引發的糾紛,經過法院的實體處理,就得到了終局解決,其後,針對該事實再向法院請求處理,法律予以禁止。

關於「一事」如何認定,最高人民法院在1989年下發的《全國沿海地區涉外涉港澳經濟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以下簡稱為《紀要》)中載明「當事人不得就同一法律事實或法律行為,分別以不同的訴因提起兩個訴訟」。該《紀要》表述判斷「一事」的標准為「同一法律事實或法律行為」,筆者認為,「同一法律事實」即案件具體事實,包含具體的時間、地點、當事人、當事人的行為等要素。包括產生產生當事人實體法上權利義務的法律事實,和產生訴訟權利義務的糾紛事實,比如侵權事實(使受害人獲得侵權賠償請求權等)、違約事實(使當事人獲得違約賠償請求權等)。這兩類事實中,前者是基礎和前提,若無後者則無訴的利益,也就不能請求訴訟救濟(即無民事訴權)。如果後訴與前訴產生民事實體權的法律事實和產生民事救濟權的糾紛事實均相同,則原告再次將被告訴至法院,即構成一案二訴,因而對於後訴,法院應「不再理」。

(二)怎樣「不再理」

「不再理」是從法院的角度出發而作的一個表述。「理」是指法院的受理,因而「不再理」的含義應是法院不再受理,表明對原告的起訴行為,法院不予支持,是否定的態度,因為原告的起訴的事實經過了前一訴的處理,法院已經做作出了裁判,如果再次受理,予以處理,不僅增加當事人訴累,也浪費司法資源,可能會作出相互矛盾的裁判。

因而,如果原告的起訴違反了一事不再理原則,法院則應採用裁定的形式作出處理,如果是立案之前發現不應受理,裁定不予受理,如果是立案之後發現不應受理,就應裁定駁回起訴。

能否判決駁回訴訟請求呢?筆者認為,不能,因為判決是對案件作出實體處理時所用;裁定是對案件程序問題所作出處理所用,不涉及當事人的實體權利與義務。判決駁回訴訟請求,是對當事人實體權利的處理,而針對同一個案件實體事實,當事人的實體權利,法院已經做出了一次處理,不應再做處理。因而,應當採用裁定的形式,對當事人此訴予以程序終結。《最高人民法院公報》登載的《徐州市路保交通設施製造有限公司與徐州市華建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第三人尤安慶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中對此進行了明確。

三、關於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的認定要素

「一事不再理」原則是從法院的角度所做的表述,這一原則還有從當事人角度所作的表述「一案不二訴」,這清楚的表達了一案只能一訴的意思,因而,是否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的判斷標准即為後訴與前訴是否構成同一訴。判斷後訴與前訴是否構成同一訴則應以訴要素為依據,民事之訴的三個基本要素是指當事人、訴訟標的、具體案件事實,故要判斷是否一訴,應根據當事人相同、訴訟標的、具體案件事實相同的「三同」標准。

(一)當事人

一般情況下,前訴與後訴的當事人不同,包括原告不同、被告不同,原被告地位互換(本訴與反訴),都不構成同一訴。特殊情況下,當事人雖然發生了變更,但仍然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

1.原被告地位互換:雖然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發生了變更,但依然是原訴。《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刊登的《奉化步雲公司與上海華源公司商標所有權轉讓糾紛不予受理案》的裁判摘要中載明:「人民法院經依法審判民事案件,作出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後,該案的被告又就同一事實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雖然不屬重復起訴,但依據「一事不再理」的原則,人民法院仍應當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

2.當事人分立、合並等:因法人的分立、合並、被注銷或自然人的死亡而產生的對原來的原告具有權利義務繼受關系的人,或因合同的轉讓或標的物的轉移等而產生的其它與原來的原告具有相同權利義務關系的人等,這些人往往不是被列在生效裁判文書上的原告,但因其在實質上取代了原來的訴訟當事人在實體上和程序上的地位,亦應受原來的裁判的既判力的拘束,如其再行起訴,法院也不受理。

3.必要共同訴訟中,分別對部分必要共同訴訟人提起的訴訟或者不同的必要共同訴訟人依據同一案件事實對被告提起的訴訟,同樣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

(二)訴訟標的

若前訴與後訴的主體相同,則需根據訴訟標的,來區分是否構成同一訴。一般認為訴訟標的是指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之間爭議的請求法院審判的民事實體法律關系或民事實體權利。訴訟標的是任何一個民事訴訟案件都必須具備的,是區別此訴與彼訴的本質要素。[iii]訴訟標的決定了案件如何審理裁判的一切訴訟程序問題。換句話說,訴訟標的是整個訴訟的核心,一切訴訟活動都是圍繞著訴訟標的來展開的。缺乏訴訟標的,該糾紛就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訴,向法院提出。一般情況下,如果當事人提出的訴訟標的與以前法院已經裁判過的另一案件的訴訟標的相同,無論該當事人提出了與前案如何不同的訴訟請求,法院同樣會以後案與前案訴訟標的相同而裁定"一事不再理";相反,如果當事人提出的訴訟請求與以前法院裁判過的另一案件的訴訟請求完全相同,但只要訴訟標的不同,法院仍然應當作為新訴予以受理。如何判斷訴訟標的是否相同呢?

首先要確定各個訴的訴訟標的是什麼,如果兩個訴的訴訟標的不同,則構成不同的訴。確定訴的訴訟標的則要根據民事實體法律關系的具體內容判斷。

1.確認之訴,是原告請求法院確認其與被告間存在或不存在某種民事法律關系的訴,其訴訟標的可以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確定。但消極確認之訴是原告否認被告的請求,故訴訟標的要根據被告的請求確定。

2.形成之訴,又稱變更之訴,是原告請求法院改變或消滅其與被告之間現存的民事法律關系的訴。因此,訴訟標的是雙方現存的民事法律關系。

3.給付之訴,是原告請求法院判令被告給付一定物或行為之訴。給付之訴中應當以原告主張給付的請求權基礎作為給付之訴的訴訟標的。

(三)具體案件事實

若此訴與彼訴的訴訟標的相同,則應根據具體案件事實來識別訴。

1.人事訴訟。如甲以乙賭博成性為由,提起與乙離婚之訴,敗訴後6個月內,以受乙虐待為由,再次提起離婚之訴。問:法院應否受理後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第七項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但此例中,前訴與後訴的主體、訴訟標的相同,但後訴提出了新的事實理由,構成不同的訴,故應該受理。

如甲對乙提起離婚之訴中,同時提出乙有賭博惡習、受乙虐待兩個理由,是否包含兩個訴?在此例中乙有賭博惡習、甲受乙虐待構成同一個案件事實,上例中乙有賭博惡習,甲受乙虐待,分別構成一個案件事實,故此列僅是一訴。

2.給付內容相同之訴。如果訴訟中當事人、訴訟標的相同,如原告曾先後與被告兩次簽訂買賣車輛的合同,原告均履行了交付貨物的義務,被告均未支付貨款。原告先後提起的兩次訴訟是否為同一訴?在這兩個訴中,當事人、訴訟標的均相同,但具體案件事實不同,故構成兩個訴。

3.因主從合同引起訴訟。債權人分別依據主從合同對相對人提起的訴訟,例如甲向乙借款一萬元,丙為連帶保證人,乙先依據保證合同將丙訴至法院勝訴後,又依據借款合同將甲、丙訴至法院,雖然兩個訴中當事人不同,訴訟標的也不同,但案件事實相同,同樣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

4.請求權競合。在旅客運輸合同關系中,由於承運人的過失,造成旅客身體受到傷害。在此案中旅客受傷的事實,經過合同法規范評價,承運人違約;經過侵權責任法評價,承運人侵權。則旅客可以提出違約之訴和侵權損害賠償之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具有選擇權,又避免兩次起訴均獲勝的弊端。

(四)後發性損害賠償請求問題

後發性損害賠償請求,是指在前訴判決中沒有被認定而在後訴中受害人提出的基於傷害後遺症的賠償請求。此類訴訟大多發生在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受害人受傷後不能預測其有可能產生後遺症,或者住院治療後,採用特殊的醫療技術必須經過一定的時間後再次住院治療。當受害人第一次出院後就已經發生的損害起訴過後,又對第二次住院治療產生的相關費用起訴,雖然兩次訴訟的當事人、訴訟標的相同,但具體情況不同,依然不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

司法實踐中,還存在兩類特殊案件:一類是關於子女撫養費的判決生效後,由於物價上漲因素,增長撫養費用請求案件;另一類是侵權糾紛中另行起訴精神損害賠償的案件。對第一類案件,司法實踐中按另案受理,不受前訴既判力約束,第二類案件,司法解釋規定「不予受理」。

(五)對執行和解協議提起的訴訟

甲與乙買賣合同糾紛一案終審宣判:乙應在十天內支付甲貨款五萬元。判決書生效後,甲申請執行,在執行過程中,雙方達成執行和解協議。後甲以乙不能按照執行和解協議履行全部義務為由,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判令被告履約。法院是否受理。

執行和解協議並非一個新的契約,這種協議不屬於訴訟契約,因為訴訟契約是指以產生訴訟法上的效果為直接目的的當事人之間的合意,其既可以在訴訟過程中形成,也可以在訴訟之前形成……但決不能在訴訟結束之後形成,這種契約式實體法上的契約。[iv]執行和解協議在當事人之間並未形成新的權利義務關系,故如允許當事人依據執行和解協議提起新的訴訟,顯然有違一事不再理的原則。從性質上講,執行和解協議只是履行生效判決的一種方式,在執行案件中,申請執行人與被執行人達成執行和解協議,並不是案件的終結,該案件的執行程序實際上是處於一種暫停的狀態,如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和解協議的,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一條第二款的規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恢復對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也就是說,當事人的權利仍可以在第一個訴訟程序中得到救濟,故無啟動第二個訴訟的必要。

在一事不再理的問題上,應注意的是執行和解協議與另一類「和解協議」的區別。如丙因借款糾紛向債務人丁提起訴訟,勝訴後丙未在執行申請期內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超過申請期後,丙與丁就該筆債務的清償又達成新的和解協議。現丙以丁未履行和解協議為由,再次提起訴訟。雙方達成新的和解協議雖然內容上是原債務的延續,但應視為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是一個獨立的民事法律行為,事實上通過該約定使丁負有新的履行責任,而且這一責任與原來判決所確定的責任有可能是不一致的。因此它與以前的債務在性質上不再具有同一性。因此,丙並非基於「同一關系」再起訴,其新的起訴應視為對一個新債權的主張,並不違反一事不再理的原則。

四、關於一事不再理原則體現的訴訟理念

一事不再理體現了訴訟技術專業化、不可逆化的性質。[v]對於當事人來說,訴權的行使必須謹慎、慎重,一些訴訟技巧有賴於律師、法律工作者等專業人士的服務。訴訟相當於一架結構精巧的機器,對於當事人、法院來講訴訟一旦啟動,不會因原告、被告、法院任何一方單方面的原因而停止(即使當事人申請撤訴,也需要法院裁定準許),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紕漏都可能導致敗訴或者違法的嚴重後果,敗訴當事人只能「認賭服輸」。

如果允許當事人就同一事實反復訴訟,則敗訴方相信他們可以再次提起訴訟,他們就永遠不會尊重法院的判決,並頑固地拒絕執行對其不利的判決,採取無休止的訴訟,同時更刺激了對法院的不尊重,從而嚴重削弱了訴訟的效率,不符合訴訟的價值目標。遲到的正義非正義[vi],反復訴訟也會使當事人的正當利益不能及時得到保護,也不符合公正的價值目標,違背了審判中效率與公正兩大准則。同時對於被告來說,因為同一事實屢次應訴,訴訟之火永不得熄滅,也是不公正的,對於法院來說也浪費訴訟資源。「一事不再理」原則,表示法院的生效裁決對於同一訴訟的各方當事人都是終局的。該原則鼓勵而且要求當事人根據法律賦予的權利在初次訴訟中,窮盡他們的能力,已達到他們的目的,防止他們不尊重訴訟權利,浪費有限訴訟資源,以訴訟拖累對方當事人。

五、關於一事不再理原則的立法缺陷與建議

我國至今尚未建立起一事不再理制度。筆者認為我國目前關於一事不再理原則的立法缺陷有三:一、我國《民事訴訟法》並未對一事不再理原則予以明確,尚未全面界定該原則的含義,法律原則表述方面存在缺陷;二、司法實踐中大多以《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第(五)項的規定作為一事不再理的法律依據,但該法條只是既判力消極效果的規定[vii],不能涵蓋或代替一事不再理原則本身,而且使得法官們對該原則的基本內涵和適用范圍有著不同的理解,致使法院在對許多同類案件的處理上存在巨大差異,影響了法院的權威,也損害了法律的尊嚴;三、「但書」條款內容單一,沒有包括其他可以重復訴訟的情形,立法技術方面尚存在缺陷。

故而筆者建議應在《民事訴訟法》總則部分規定一事不再理原則,將該原則明示為民事訴訟的一項原則,准確且全面界定該原則的含義,盡快確立該原則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的基本原則地位。另外,應在分則中對該原則給予制度上的支撐,明確該原則包含「訴訟系屬效力」和「判決既判力」兩方面內容,即在起訴和受理中規定,對於正在法院系屬中的案件,當事人不得重復提起訴訟,同時對於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生效裁判包括判決書、調解書、裁定書等,當事人也不得起訴。

⑶ 異地強制執行怎麼弄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六條的規定,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而對於具體向哪個法院申請,民訴法第二百二十四條中做出了如下規定:「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或者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也就是說除了向原一審法院申請之外,還可以向被執行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至於向財產所在地法院強制執行的具體過程基本同向原一審法院申請執行(當然實踐中很多法院拒絕受理其他法院的執行案件,因為本地案件數量太多,法官負擔較重,不願意再接手其他法院的案子,這個就是具體實際層面的問題了)
一、步驟:准備好強制執行申請書、原告的身份證明、判決書原件、判決文書生效證明到法院的立案庭去進行執行案件立案。立案受理之後,強制執行申請就算是完成了。
二、申請強制執行的時間:在判決書生效之後要求被告或者第三人自己主動履行義務的期限屆滿之後就可以申請強制執行了。
舉例:一審判決書一般是送達之後15日內不提起上訴就會生效,如果一審判決書里是載明被告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向原告歸還借款10萬元。假設判決書是6月1日送達給被告的,那麼15日內被告沒上訴,6月16日一審判決正式生效,這時候還有10天時間讓被告自己主動履行還款義務。如果到6月26日,被告還未還款,則原告可以申請強制執行。
三:材料准備:1.強制執行申請書,請參考網上的相應模板。
2.原告身份證明:同起訴的時候提交的原告身份材料;具體個人的話,就是身份證復印件或者戶口本復印件,是公司的話則是營業執照復印件、組織機構代碼證復印件、稅務登記證復印件等。
3.判決書原件,判決作出後法院都會送達或者通知前去領取。
4。生效證明:找審理該案的法官或者書記員去開具,證明該案判決已經正式生效。
司法依據:
《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二十四條 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或者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第二百三十六條 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也可以由審判員移送執行員執行。

調解書和其他應當由人民法院執行的法律文書,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⑷ 法院三同問題的危害性

根據相關資料查詢顯示:影響人民法院、人民法官形象。法院三同問題:指再外出辦案過程中,法官與案件當事人(代理人)同行、同吃、同住,並且由案件當事人直接或間接負擔經費的三同現象,是影響人民法院、人民法官形象的一大頑症。

⑸ 一事不再理原則的利弊分析

法學理論界,對於「一事不再理」原則存在廣義說和狹義說兩種觀點:

一、廣義說。廣義說認為「訴訟法上為防止對於同一法律關系發生相抵觸之裁判,且免虛耗勞費時間,或為維持判決之確定力起見,設有禁止更行起訴之規定,此在學說上謂之」一事不再理「之原則。析言之:當事人不得就已起訴之案件,於訴訟系屬中,更行起訴,此因訴一經提出,即生訴訟系屬之效力,該訴訟之原告或被告不得更以他造為被告,就同一訴訟標的,在同一法院或他法院,提起新訴或反訴;訴訟標的於確定之終局判決中經裁判者,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當事人不得就該法律關系更行起訴,此種效力稱為判決之實質確定力或既判力。以上兩種情形,自當事人言之,不得更行起訴,自法院言之,即不得受理,故稱為」一事不再理「。

二、狹義說。狹義說認為,「一事不再理」原則指對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以及法院正在審理的案件,當事人不得再起訴,也即對於同一行為,在法院正在審理過程中,或者在法院作出產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後,不允許當事人再次啟動新的訴訟程序。兩種學說之間的根本區別主要表現為:狹義說認為「一事不再理」僅指判決的既判力,即判決確定後不得就同一案件再次起訴;而廣義說則認為「一事不再理」涵括了判決的既判力和訴訟系屬的效力兩個層面。一方面,當事人在提起訴訟後,就不得以同一案件再行起訴;另一方面,當事人在法院的判決確定後,不能就同一案件再次起訴,即禁止雙重起訴也是「一事不再理」原則的內涵之一。我國長期以來秉持狹義說。[1]

概括上述兩種觀點,我們可以看出,「一事不再理」有兩層涵義:第一是指訴訟系屬效力,即一訴已經提起或正在訴訟中,該訴就不得再次提起,亦即禁止對同一訴訟案件重復起訴,包括向同一法院起訴和向其他法院起訴兩種情形,從而制止當事人的好訟;第二是指既判力的消極效力。為了維持維護判決的尊嚴和穩定,避免當事人纏訟不休,規定當事人對法院作出的裁判不得再行起訴或重新審判,即既判力問題。[2]

筆者認為,無論是廣義說還是狹義說,其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均站在既判力或訴訟系屬的效力這兩個層面,即從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或對法院正在審理的案件,當事人不得再行起訴—禁止當事人就「一事」重新啟動訴訟程序(重復起訴)的角度考慮的。因此,如何確定「一事」的標准,進而區分一「訴」與他 「訴」,最後判斷當事人是否屬於重復起訴,成為民事訴訟中適用「一事不再理」原則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的規定,只要符合該條規定的起訴條件,法院就應當立案受理。這一規定解決的是對當事人起訴的立案受理問題。該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第一款規定:對於符合一百零八條規定的起訴,應當立案受理。同時,該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第一款第(五)項規定:「對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按申訴處理,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有人認為,該款即體現了「一事不再理」原則的規定。[3]還有人認為,我國民事訴訟法並沒有明確地確立「一事不再理」原則。[4]

筆者認為,從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章「任務、適用范圍和基本原則」的規定來看,並沒有把「一事不再理」作為基本原則涵括其中。[5]因此,將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第一款第(五)項理解為就是「一事不再理」原則的規定的觀點似乎欠妥。

同時,我們認為,該項規定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現為:「但書」條款內容單一,沒有例明其他不得重復起訴的情形。而且,如果原告以同一案件事實和理由,同一訴訟標的再次提出請求主張,又恰恰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的起訴條件,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第一款的規定,對此則「應當受理」。因此,上述法條第一款與第一款第(五)項的規定顯然存在矛盾。其次,告知原告按「申訴」處理的用語也實為不妥。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十六章「審判監督程序」的規定,其中只有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再審」的概念,並沒有「申訴」的提法,前後兩個用語顯然缺少規范。

此外,筆者認為, 「一事不再理」原則的主要功能是禁止當事人一事再訴,同時避免法院一事再理。因此,如何正確把握一事的內涵和外延,直接關系能否保護當事人的訴權,進而涉及當事人在實體(法)上的權利是否可以獲得司法救濟等重大問題。[6]

事實上,在我國法學理論界,對於什麼是「一事不再理」中的「一事」還存在很大爭議。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一事不再理」中的「一事」是指同一當事人和同一案件,也就是說在法院已作出生效裁判後,同一當事人不能就同一案件再提起訴訟,這一般被稱為兩同的觀點。

第二種觀點則將兩同概括為同一當事人和同一訴訟標的,或同一當事人和同一訴訟請求。

第三種觀點則是從三同的角度來考察所謂「一事」,認為「一事」應滿足的條件是同一當事人、同一訴訟標的和同一訴訟請求。同時,也有學者認為,所謂「一事」是指同一當事人,就同一法律關系,而為同一訴訟請求。[7]

審判實踐中有人認為,所謂「一事」是指同一當事人、同一事實和理由、同一訴訟請求。[8]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編著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理解與適用》一書中則解釋為: 「一事不再理」中的「一事」,是指前後兩個訴訟必須為同一事件,才受「」一事不再理「」的限制。所謂同一事件,是指同一當事人,基於同一法律(同一事實)而提出的同一訴訟請求。同一當事人並不限於在前後兩個訴訟中同處於原告或者被告的訴訟地位,原告不得另行起訴,被告同樣不得另行起訴;同一法律關系,指產生當事人爭議的訴訟標的的法律關系(法律事實);同一請求是指當事人要求法院作的判決內容相同。以上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才能稱之為同一事件,若三個條件有一個不同,就不是同一事件。

筆者認為,根據「一事不再理」原則的涵義,其核心內容就是禁止當事人重復起訴。即凡是屬於當事人重復起訴的案件,法院就應當適用「一事不再理」—不予「再理」。[9]否則不應適用。因此,確定「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適用范圍極其重要。下面進行具體分析:

1、適用主體

目前在我國,無論是法學理論界還是司法實務界,認為「一事不再理」原則適用於同一當事人,包括原告與被告雙方已是共識。

此外,筆者認為,還應適用於支持起訴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支持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因此,如果在民事權益遭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已經起訴的情況下,即禁止上述機關、社會團體等再根據「支持起訴」原則向法院起訴。特殊情形下,還應包括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檢察機關。

最後,還應適用於已經提起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並經人民法院調解結案的的當事人。[10]

2、適用客體

相對於「一事不再理」的適用主體而言,其適用對象也可以稱為適用客體。與此相對應,「一事不再理」在其「不再理」的對象—即適用客體方面也就存在明顯不同。鑒於學界或實務界對「一事不再理」的適用主體基本無爭議,而對適用客體的爭論較多,故筆者在這一部分進行重點討論。

採用兩同觀點的學者認為,「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適用客體為同一案件。我們認為,以案件的同一作為確定一事的標准並不適當。而且同一案件的概念不僅過於籠統,也往往使法官難以把握。從哲學角度講,時間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如果加進時間因素來考慮的話,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不存在同一案件。故以同一當事人和同一案件作為判斷是否適用「一事不再理」的標准缺乏科學性和實際操作性。因此,「兩同」觀點不可取。關於第二種觀點,即適用客體為同一訴訟標的或同一訴訟請求的問題,我國民事訴訟法雖然採用了訴訟標的的概念,但對什麼是訴訟標的則未作具體規定。在實踐中,我們對於「訴訟標的」這一概念雖然已經「耳熟能詳」,但具體何指?又似乎給我們特別是司法實務工作者「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之感。

目前,關於訴訟標的的觀點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三種:

第一種觀點認為,所謂訴訟標的是指當事人之間爭議的、原告請求法院裁判的實體權利或者法律關系的主張或者要求(聲明)。作為當事人請求法院通過審判來加以保護的實體(法)內容,體現了當事人提起訴訟的目的。因此,訴訟標的是訴的構成要素之一,是此訴區別於彼訴的本質要素。訴訟標的是任何一個民事訴訟案件都必須具備的,訴訟標的決定了案件在法院審理以及裁判的一切訴訟程序。換句話說,訴訟標的是整個訴訟的核心,一切訴訟活動都必須圍繞著訴訟標的進行。如果缺乏訴訟標的,民事糾紛也就不可能轉化為民事案件,並成為法院裁判的對象。

第二種觀點認為,訴訟標的是指法院審理的法律關系—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但是,我們知道,由於同一法律關系可能會涉及多個法律事實,當事人也會基於同一法律關系提出多個理由,同時,當事人之間不同的法律關系間往往也存在交叉,如果採用法律關系這一意義上的訴訟標的作為確定「一事」的標准,會在實踐中造成執法的不確定性,影響法院裁判的公正性。因此,我們認為,「一事不再理」適用於同一法律關系的觀點不能成立。

第三種觀點則認為,訴訟標的是法院審理的當事人的權利主張及法院的審判對象,訴訟標的以當事人的聲明結合原因事實作為識別標准。

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用它來確定既判力的拘束范圍是可以的,但「一事不再理」原則畢竟與既判力理論不同,它涉及到對當事人訴權的限制,同一訴的聲明可能涉及多個原因事實,如果採用當事人的權利主張及法院的審判對象這一意義上的訴訟標的作為確定「一事不再理」原則是否適用的標准,會使當事人喪失以其它原因事實起訴的權利,導致過分限制、侵害當事人訴權的後果,影響法院裁判的公平、公平。[11]

筆者認為,無論是兩同還是三同觀點,均涉及到訴訟標的與訴訟請求的問題。「兩同」觀點中的後一種,其實質在於將訴訟標的與訴訟請求混同。「三同」則將訴訟標的與訴訟請求區分為兩個不同的概念,即認為訴訟標的相同,訴訟請求相同即屬於「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適用客體。事實上,這還不能解決一「訴」 與他「訴」的區別,反過來說也就是如何判斷重復起訴的標准問題。

對於什麼是重復起訴,根據字義理解,所謂重復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相同的東西)又一次出現」;二是指「又一次做(相同的事情)」。[12]因此,重復起訴意指又一次就相同的事實(事情)向法院起訴。法院予以受理即構成一事再理。

那麼,究竟如何判斷一「訴」與他「訴」是否相同,從而判斷當事人是否屬於重復起訴?

對此,有學者認為,通常情況下,首先就訴的主體來判斷。訴的主體不同,一「訴」與他「訴」也就不同。但是,在法定的當事人變更情形中,比如訴訟中,當事人將其債權或債務移轉給第三人,當事人死亡或消滅等而使其實體權利義務移轉給特定的第三人,而由第三人代替原當事人成為新的訴訟當事人,並不構成訴的變更。

其次,若當事人相同,則須根據訴訟標的來判斷一「訴」與他「訴」是否相同。通常所說的訴訟標的之識別,是在訴的主體確定的前提下進行的。識別訴訟標的,在通常情況下僅需依據訴訟標的具體的實體內容即可,比如甲針對乙提出返還房屋之訴,其訴訟標的具體的實體內容即請求返還房屋。後來,甲針對乙提出支付價款之訴,其訴訟標的具體的實體內容即請求支付價款,可見就訴訟標的具體的實體內容來看,這是兩個不同的訴訟標的和訴。

但是,單就訴訟標的或者訴訟請求而言,有時仍然難以對一訴與兩訴作出准確的區分和判斷。例如,甲拖欠乙貨款1萬元,甲同時又從乙處借款1萬元,對此,乙分別提起兩個訴—分別要求乙返還1萬元是否構成一事?此案例中,當事人相同,而不管根據訴訟標的理論的各種不同觀點—即無論從雙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當事人的主張、法院的審判對象等來看,案例中的訴訟標的也都是相同的。乙提出的兩個訴訟請求—即分別要求甲返還1萬元也是相同的。因此,我們認為,在特定情況下還需結合案件的具體事實,從而配合「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適用。[13]

實務界有人認為,「一事不再理」原則適用的客體為同一事實和理由(指訴訟理由)、同一訴訟請求。

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不僅容易理解,而且比較簡便實用。根據訴的要素理論,一個完整的訴是由當事人、訴訟標的、案件事實、訴訟請求等構成。 [14]訴訟請求是當事人權利義務指向的請求法律予以保護的具體事項,是當事人進行訴訟活動的目的和內容。民事權利義務的產生、變更和消滅都是基於某一法律事實的產生而形成。訴訟理由是指當事人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根據和法律根據。從哲學上講,「時間的不可逆性決定了任何事物都無法恢復其原貌」。正是由於時間具有不可逆性,雖然當事人向法院主張的「案件事實」也是已經「過去」的事實,[15]即使法院通過審理程序,也不可能將其完美無缺地「復制」成 「客觀事實」—而只能是「客觀真實」。但是,由於事實和理由是當事人在其起訴狀、答辯狀(或者口頭答辯)和其他相關訴訟材料中所反映的爭議事實,以及為了維護自己的訴訟主張所持有的具體理由。一般說來,事實作為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現象,具有客觀性,也易於掌握;訴訟理由雖然帶有當事人的主觀認識這一色彩,但它畢竟是通過當事人在訴訟材料中的具體觀點表現出來的,產生歧義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將同一事實和理由作為判定一事的標准,符合對確定的事實不再審理的原則,在實踐中也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16]此外,當事人主張的事實恰恰能夠使其提出的訴加以特定化。因此,從當事人主張的案件事實並結合其相應的訴訟理由、提出的具體訴訟請求來看,比較容易區分一「事」與他「事」,作出一「訴」與他「訴」的判斷,為准確適用「一事不再理」原則奠定基礎。

也就是說,區別一「訴」與他「訴」,無論是從是否屬於同一訴訟標的還是同一訴訟請求的角度判斷,都不能採取機械主義、教條主義的方法,而應當結合具體案件,堅持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的科學態度。例如,在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甲認為乙構成侵權,起訴乙要求賠償。法院經審理,認為乙侵權的證據並不充分,遂判決駁回甲的訴訟請求。此後,甲又認為丙是侵權人,即以同前訴相同的訴訟理由向法院主張丙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數額與前訴相同)。這里,兩訴中被告雖然不同,但訴訟理由、訴訟請求相同,故仍然屬於「一事」。

3、適用時間

如果當事人沒有就一事再行起訴,法院自然談不上適用「一事不再理」的問題。因此,只有在法院就一事已經作出裁判的前提下,如果當事人「舊事重提」,一事再訴,或者當事人已經起訴,法院正在審理過程中,此時當事人又行起訴,那麼法院就應適用該原則。就此而言,「一事不再理」原則的時間效力包括當事人就一事起訴以後,起訴以後訴訟被(判決或裁定)駁回這兩個階段。

4、適用的後果

適用「一事不再理」原則的後果是對當事人的起訴不予受理,當事人的起訴歸於無效。如果法院受理該案,則應裁定駁回起訴。法院若為判決,該判決應歸於無效。

目前,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對應當適用「一事不再理」的案件,如果法院予以受理並作出判決,只能通過審判監督程序加以解決,並沒有宣告該判決無效的制度,故建議設立這一制度。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從對本案的處理產生兩種意見的情況來看,其原因也在於上面所分析的那樣。因此,法院在審理本案過程中的第二種意見比較站得住腳。

注釋:

[1]參見謝佑平、萬毅:《一事不再理原則重述》,發表於《中國刑事司法雜志》2001年第3期。轉引自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1年第9期,第67—69頁。

[2] 關於既判力的定義、范圍等內容,不同學者有不同觀點。有的認為,既判力是指法院作出的生效(確定)判決中,關於訴訟標的的判斷所具有的通用力或確定力。詳見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十二章「既判力論」(第282—302頁)。有的則認為,既判力是指法院裁判生效後的效力,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得任意推翻(如楊榮新教授就持此觀點)。詳見劉金森:《從維護既判力角度適用「一事不再理」》,發表於2003 年5月14日《檢察日報》。關於即既判力的功能有兩項:一是消極功能,即對以同一案件提起的後訴,法院不予受理;二是積極功能,即必須以確實判決的內容為基礎處理後訴,法院在後訴中不得作出與確定判決的內容不一致的判決。

[3] 例如楊榮新教授就持此觀點,審務界也有許多人也認同這種觀點。詳見劉金森:《從維護既判力角度適用「一事不再理」》,發表於2003年5月14日《檢察日報》。

[4] 例如賀衛方教授就持此觀點。請見賀衛方:《無效率乃司法公正之大敵》,發表於2001年3月7日《人民法院報》「理論專版」。

[5] 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包括辯論原則、處理原則、支持起訴原則等等,但並沒有「一事不再理」原則的相關內容及規定。

[6] 筆者認為,如果當事人連訴權都無法行使,其實體法上的權利當然就談不上是否能得到依法保護的問題—雖然當事人行使訴權以後並不意味著能夠勝訴,但至少其行使訴權是獲得實體法上權利保護的前提和基礎。正因為「一事不再理」原則是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的限制,因此,自然會涉及當事人的訴權與實體權利。

[7] 例如楊榮新教授就持這種觀點。詳見劉金森:《從維護既判力角度適用「一事不再理」》,發表於2003年5月14日《檢察日報》。

[8] 周岩:《論民事訴訟中「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適用范圍—兼談完善我國相關法律規定的設想》,來源於《中國民商法律網》。

[9] 如果法院對於當事人重復起訴的案件已經立案受理,則應裁定駁回起訴。

[10]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自訴案件,經人民法院調解結案後,自訴人反悔,就同一事實再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說服自訴人撤回起訴,或者裁定駁回起訴。」

[11] 參見周岩:《論民事訴訟中「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適用范圍—兼談完善我國相關法律規定的設想》,來源於《中國民商法律網》。

[1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商務印書館,第175頁。

[13] 參見邵明:《論民事之訴及提起訴的條件》,來源於中國法院網(2002年11月12日)。

[14] 據此我們認為,訴訟請求與訴訟標的是不同的兩個概念。

[15] 但從現代民事訴訟理論的發展以及審判實踐來看,當事人對於未發生的事實也可以起訴。例如知識產權訴訟中的「確認不侵權」之訴。

[16] 參見周岩:《論民事訴訟中「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適用范圍—兼談完善我國相關法律規定的設想》,來源於《中國民商法律網》。

⑹ 法院可以異地強制執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委託執行若干問題的規定,2011年4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21次會議通過。
第一條 執行法院經調查發現被執行人在本轄區內已無財產可供執行,且在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內有可供執行財產的,應當將案件委託異地的同級人民法院執行。
執行案件中有三個以上被執行人或者三處以上被執行財產在本省、自治區、直轄市轄區以外,且分屬不同異地的,執行法院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報經高級人民法院批准後可以異地執行。
第二條 案件委託執行後,受託法院應當依法立案,委託法院應當在收到受託法院的立案通知書後作委託結案處理。
委託異地法院協助查詢、凍結、查封、調查或者送達法律文書等有關事項的,受託法院不作為委託執行案件立案辦理,但應當積極予以協助。
第三條 委託執行應當以執行標的物所在地或者執行行為實施地的同級人民法院為受託執行法院。有兩處以上財產在異地的,可以委託主要財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執行。
被執行人是現役軍人或者軍事單位的,可以委託對其有管轄權的軍事法院執行。
執行標的物是船舶的,可以委託有管轄權的海事法院執行。
第四條 委託執行案件應當由委託法院直接向受託法院辦理委託手續,並層報各自所在的高級人民法院備案。
事項委託應當以機要形式送達委託事項的相關手續,不需報高級人民法院備案。

熱點內容
巴中文明行為促進條例 發布:2025-01-11 16:56:01 瀏覽:566
宰殺家禽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4:48 瀏覽:237
在我國會計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3:10 瀏覽:556
袁世凱立法稱帝 發布:2025-01-11 15:26:46 瀏覽:733
大同肖律師 發布:2025-01-11 15:25:57 瀏覽:13
兒童虛擬游戲法規 發布:2025-01-11 15:23:05 瀏覽:111
車鎖有問題廠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15:17:47 瀏覽:577
2017勞動法主動辭職 發布:2025-01-11 15:15:24 瀏覽:403
法律公司開業典禮新聞稿 發布:2025-01-11 14:24:52 瀏覽:494
中華全民共和國合同法 發布:2025-01-11 14:20:17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