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夫妻債務
㈠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標準是怎樣的呢
《解釋》共4個條文,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
(一)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夫妻共同債務
《解釋》第一條規定:「夫妻雙方共同簽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後追認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債務,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這是根據民法總則、婚姻法和合同法的相關規定,按照合同相對性原則和訂立合同的基本要求制定的。從夫妻共同債務的形成角度,明確和強調了夫妻雙方共同簽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後追認以及其他共同意思表示形式(如電話、簡訊、微信、郵件等)所負的債務,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的基本原則。這條規定既充分尊重了民事商事法律確定的一般交易規則,又對夫妻之間特殊的身份關系給予了充分關注。夫妻雖然存在緊密的身份聯系,以及由於共同生活而在法律規定的家庭日常生活范圍內享有互相代理的許可權,但雙方作為獨立的民事主體地位,並不因婚姻的締結而喪失。《解釋》第一條規定,進一步完善了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規定的夫妻共同債務認定標准。作為《解釋》的開篇規定,強調夫妻共同債務形成時的「共債共簽」原則,具有引導民事商事主體主動規范交易行為,加強風險防範的深刻用意。這種制度安排,一方面,可以從債務形成源頭上盡可能杜絕夫妻一方「被負債」現象發生,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避免債權人因事後無法舉證證明債務屬於夫妻共同債務而遭受不必要的損失,對於保障交易安全和夫妻一方合法權益,都具有積極意義。
(二)家庭日常生活所負的夫妻共同債務
《解釋》第二條規定:「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債權人以屬於夫妻共同債務為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也就是說,在夫妻雙方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財產未約定歸各自所有,或者雖有約定但債權人不知道該約定的情況下,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都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如果未具名舉債的夫妻另一方認為該債務不屬於夫妻共同債務,應當承擔相應的舉證證明責任。婚姻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家庭日常生活」,即日常家事這一概念,但根據婚姻法第十七條第二款的規定,「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平等的處理權」既應包括對積極財產的處理,也應包括對消極財產即債務的處理。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十七條根據婚姻法的這一規定,明確了夫妻之間的日常家事代理權,即「夫或妻在處理夫妻共同財產上的權利是平等的。因日常生活需要而處理夫妻共同財產的,任何一方均有權決定。」日常家事代理制度也得到了民法學界、婚姻法學界的普遍支持和認可。婚姻作為夫妻生活的共同體,在處理日常家庭事務的范圍內,夫、妻互為對方代理人,享有家事代理權。夫妻因配偶身份關系的確立依法享有家事代理權,是婚姻的當然效力。根據上述法律、司法解釋規定,參考學理通說,《解釋》作出了上述規定。
(三)債權人能夠證明的夫妻共同債務
相對於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實踐中還存在大量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這類債務是否屬於夫妻共同債務,司法實踐中的爭議和認定難度都比較大。《解釋》第三條規定:「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債權人以屬於夫妻共同債務為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債權人能夠證明該債務用於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經營或者基於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也就是說,當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對外所負的債務,尤其是數額較大的債務,超出了家庭日常生活所需的范疇時,認定該債務是否屬於夫妻共同債務的標准,是債權人能否證明債務用於夫妻共同生活或者共同生產經營,或者債務的負擔系基於夫妻雙方共同的意思表示,如果債權人不能證明的,則不能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這一舉證證明責任的分配,符合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的規定,也與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九十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的規定相一致。通過合理分配舉證證明責任,可以有效平衡債權人和債務人配偶一方的利益保護。這條規定與《解釋》第一條相呼應,從合同相對性原則出發,強調在夫妻一方具名舉債的情況下,當債務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范圍時,尤其是大額債務,債權人主張該債務屬於夫妻共同債務的,應當承擔舉證證明責任,以此引導債權人在債務形成時盡到充分的謹慎注意義務。
附: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負責人就《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答記者問
問:自2001年以來,最高人民法院就適用婚姻法相繼出台了三部司法解釋,為什麼還要制定本《解釋》?
答:2001年修訂的婚姻法施行後,最高人民法院分別於2001年、2003年、2011年制定了三部婚姻法司法解釋,總共82個條文,2017年2月針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出台了補充規定。這些司法解釋對涉及夫妻身份關系、財產關系適用法律若干問題作了規定。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鄉居民家庭財產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社會公眾的婚姻家庭觀念和家庭投資渠道也日趨多元,許多家庭的財富因此快速增長,因投資而產生債務的風險也在不斷放大。現實生活中,夫妻雙方串通「坑」債權人,或者夫妻一方與債權人串通「坑」另一方等典型案例時有發生。這些因素疊加投射到家庭生活中,使夫妻債務的認定成為非常復雜的問題,人民法院審理涉及夫妻債務案件難度隨之加大。原有法律、司法解釋雖然已經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體系,防範了夫妻雙方串通損害債權人利益和夫妻一方與第三人串通損害另一方利益的風險,但有關夫妻共同債務認定標准、舉證證明責任等方面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
為著力解決司法實踐中的突出問題,積極回應社會關切,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最高人民法院認真總結審判實踐經驗,反復調研論證和廣泛徵求意見,制定出台了本《解釋》。《解釋》進一步細化和完善了夫妻共同債務認定標准,合理分配舉證證明責任,引導民事商事主體規范交易行為,加強事前風險防範,平衡保護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問:《解釋》開宗明義強調夫妻共同債務形成時「共債共簽」原則,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答:根據民法總則、合同法規定的意思自治原則以及婚姻法規定的夫妻地位平等原則,男女結婚後不能否定夫妻雙方的獨立人格和獨立民事主體地位,即使婚後夫妻財產共有,一方所負債務特別是超出了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大額債務,也應當與另一方取得一致意見,或者用於夫妻共同生活,否則不能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解釋》第一條開宗明義強調夫妻共同債務形成時的「共債共簽」原則,明確和強調了夫妻雙方共同簽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後追認以及以其他共同意思表示形式所負的債務,屬於夫妻共同債務。這一規定意在引導債權人在形成債務尤其是大額債務時,為避免事後引發不必要的紛爭,加強事前風險防範,盡可能要求夫妻共同簽字。這種制度安排,一方面,有利於保障夫妻另一方的知情權和同意權,可以從債務形成源頭上盡可能杜絕夫妻一方「被負債」現象發生;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避免債權人因事後無法舉證證明債務屬於夫妻共同債務而遭受不必要的損失,對於保障交易安全和夫妻一方合法權益,具有積極意義。實踐中,很多商業銀行在辦理貸款業務時,對已婚者一般都要求夫妻雙方共同到場簽字。一方確有特殊原因無法親自到場,也必須提交經過公證的授權委託書,否則不予貸款,這種操作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債務不能清償的風險,保障了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也不會造成對夫妻一方權益的損害。「共債共簽」原則實現了婚姻法夫妻財產共有制和合同法合同相對性原則的有機銜接。
雖然要求夫妻「共債共簽」可能會使交易效率受到一定影響,但在債權債務關系形成時增加一定交易成本和夫妻一方的知情權同意權產生沖突時,因夫妻一方的知情權同意權,關繫到地位平等、意思自治等基本法律原則和公民基本財產權利人格權利,故應優先考慮。事實上,適當增加交易成本不僅有利於保障交易安全,還可以減少事後紛爭,從根本上提高交易效率。《解釋》第一條規定在現行婚姻法規定范圍內,實現了債權人合法權益保護和夫妻一方合法權益保護的雙贏,體現了二者權利保護的「最大公約數」。
問:如何理解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債務?
答:通常所說的「家庭日常生活」,學理上稱之為日常家事。我國民法學界、婚姻法學界通說認為,婚姻是夫妻生活的共同體,在處理家庭日常事務的范圍內,夫妻互為代理人,這是婚姻的當然效力,屬於法定代理。婚姻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日常家事代理制度,但從相關條文中可以得出家庭日常生活范圍內夫妻互為代理人的結論。婚姻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這里所指的平等處理權既包括對積極財產的處理,也包括對消極財產即債務的處理。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十七條規定:「夫或妻在處理夫妻共同財產上的權利是平等的。因日常生活需要而處理夫妻共同財產的,任何一方均有權決定。」該規定涵蓋了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權的實質內容。因此,在夫妻未約定分別財產制或者雖約定但債權人不知道的情況下,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國家統計局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城鎮居民家庭消費種類主要分為八大類,分別是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交通通信、文娛教育及服務、居住、其他商品和服務。家庭日常生活的范圍,可以參考上述八大類家庭消費,根據夫妻共同生活的狀態(如雙方的職業、身份、資產、收入、興趣、家庭人數等)和當地一般社會生活習慣予以認定。但農村承包經營戶有其特殊性,農村承包經營戶一般以家庭為單位,家庭日常生活與承包經營行為經常交織在一起,二者難以嚴格區分,故為了正常的承包經營所負債務,可以認定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債務。需要強調的是,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支出是指通常情況下必要的家庭日常消費,主要包括正常的衣食消費、日用品購買、子女撫養教育、老人贍養等各項費用,是維系一個家庭正常生活所必須的開支。當然,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和人們家庭觀念、家庭生活方式的不斷發展變化,在認定是否屬於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支出時,也要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
問:如何理解家庭日常生活需要之外的夫妻共同債務?
答: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鄉居民家庭財產結構、類型、數量、形態以及理財模式等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消費日趨多元,很多夫妻的共同生活支出不再局限於以前傳統的家庭日常生活消費開支,還包括大量超出家庭日常生活范圍的支出,這些支出系夫妻雙方共同消費支配,或者用於形成夫妻共同財產,或者基於夫妻共同利益管理共同財產產生的支出,性質上屬於夫妻共同生活的范圍。《解釋》第三條中所稱債權人需要舉證證明「用於夫妻共同生活」的債務,就是指上述超出家庭日常生活范圍的夫妻共同生活所負債務。
夫妻共同生產經營的情形更為復雜,主要是指由夫妻雙方共同決定生產經營事項,或者雖由一方決定但另一方進行了授權的情形。判斷生產經營活動是否屬於夫妻共同生產經營,要根據經營活動的性質以及夫妻雙方在其中的地位作用等綜合認定。夫妻從事商業活動,視情適用公司法、合同法、合夥企業法等法律及司法解釋的規定。夫妻共同生產經營所負的債務一般包括雙方共同從事工商業、共同投資以及購買生產資料等所負的債務。
問:涉及夫妻共同債務糾紛案件中的舉證證明責任如何分配?
答:《解釋》前三個條款雖然分別規定了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夫妻共同債務、家庭日常生活所負的夫妻共同債務、債權人能夠證明的夫妻共同債務,但從舉證證明責任分配的角度看,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家庭日常生活所負的共同債務;二是超出家庭日常生活所負的共同債務。對於前者,原則上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債權人無需舉證證明;如果舉債人的配偶一方反駁認為不屬於夫妻共同債務的,則由其舉證證明所負債務並非用於家庭日常生活。對於後者,雖然債務形成於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和夫妻共同財產制下,但一般情況下並不當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債權人主張屬於夫妻共同債務的,應當由其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等規定,舉證證明該債務屬於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經營所負債務,或者所負債務基於夫妻雙方共同的意思表示。如果債權人不能證明的,則不能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解釋》第一條規定的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夫妻共同債務,與上述債權人需要舉證證明所負債務基於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是一脈相承的。夫妻雙方共同簽字的借款合同、借據,以及夫妻一方事後追認或者電話、簡訊、微信、郵件等其他體現共同舉債意思表示的有關證據,恰恰是債權人用以證明債務系夫妻共同債務的有力證據。上述區分是否屬於家庭日常生活范圍形成債務的不同舉證證明責任的分配規則,有效解決了目前爭議突出的債權人權益保護和未舉債夫妻一方權益保護的平衡問題。
問:法律制度是如何防範夫妻雙方串通損害債權人,或者夫妻一方與債權人串通損害另一方的?
答:防範夫妻雙方串通損害債權人利益的風險,法律和司法解釋有所規定。對於夫妻個人債務,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七十四條規定,在夫妻雙方對財產的約定、轉讓或者離婚時對財產的分割協議明顯不利於舉債一方,導致舉債一方無力償還債務的情況下,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主張該協議無效或者予以撤銷。對於夫妻共同債務,本《解釋》在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完善了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標准,即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債務,一方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一方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舉債但債權人能夠證明用於夫妻共同生活或者共同生產經營的債務,都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與本《解釋》配套的是,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規定,當事人離婚時對夫妻財產進行分割或者夫妻一方死亡的,債權人仍有權就夫妻共同債務向男女雙方或者生存一方主張權利。以上法律和司法解釋密織第一張法網,防範了夫妻雙方串通損害債權人利益的風險,保護了善意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防範夫妻一方與債權人串通損害另一方利益的風險,法律和司法解釋也有所規定。婚姻法第十三條、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對於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表明對於處分共同財產包括較大數額舉債等重大事項,夫妻應當共同決定。最高人民法院2017年2月28日發布的《婚姻法司法解釋(二)補充規定》(以下簡稱《補充規定》),明確虛假債務和非法債務不受保護;又向全國法院發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依法妥善審理涉及夫妻債務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強調了審理涉及夫妻債務案件要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原則、保障未具名舉債夫妻一方的訴訟權利、審查夫妻債務是否真實發生、區分合法債務和非法債務、把握不同階段夫妻債務的認定標准、保護被執行夫妻雙方基本生存權益不受影響、制裁夫妻一方與第三人串通偽造債務的虛假訴訟等7個要求,對於司法實踐甄別和排除非法債務、虛假債務具有重要意義。在《補充規定》和《通知》的基礎上,本《解釋》進一步明確了夫妻共同債務的范圍,並合理分配舉證證明責任。以上法律和司法解釋密織第二張法網,防範了夫妻一方串通債權人損害另一方利益的風險,更避免了夫妻一方在不知情、未受益的情況下「被負債」的風險,保障了未舉債夫妻一方的知情權、同意權。
問:如何理解和把握《解釋》的適用范圍?
答:《解釋》第四條規定:「本解釋自2018年1月18日起施行。本解釋施行後,最高人民法院此前作出的相關司法解釋與本解釋相抵觸的,以本解釋為准。」
《解釋》系針對社會關切的夫妻共同債務認定標准問題作出的細化和完善,這里所指的「最高人民法院此前作出的相關司法解釋與本解釋相抵觸的」內容,主要是指有關夫妻共同債務認定標準的其他司法解釋內容,與本《解釋》規定不一致的,今後不再適用。
對於《解釋》施行前,經審查甄別確屬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錯誤、結果明顯不公的案件,人民法院將以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秉持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原則,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依法予以糾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㈡ 最高院法官:判決夫妻一方承擔債務的,如何執行其
最高院法官:判決夫妻一方承擔債務的,如何執行其
您好,您可以詳細描述您的問題:
在審判實踐中,對於起訴夫妻一方承擔債務的(大多情況下借款合同或其他合同上僅以夫妻一方作為債務人),不追加其配偶為被告,也不在判決書中判斷是否為夫妻共同債務的情況大量的存在。究其原因,從債權人的角度出發,因可能導致訴訟中的主張、舉證難度較大,影響訴訟效率,債權人對起訴時將夫妻二人同時列為被告缺乏動因。裁判者也趨向於引導當事人在債權債務糾紛中不牽涉該債務是否為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問題。
故此情況下,將夫妻二人同時列為被告判令承擔責任的案例非常少見。而或因既判力理論產生的爭議,或因民事案由規定中缺少對類似情況下債權人如何在生效判決後進一步向配偶一方主張權利的渠道指引,在債權債務生效判決做出後,再判令夫妻另一方應對執行依據中確定的債務承擔共同責任的案例,同樣屈指可數。
如能給出詳細資訊,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判決夫妻一方承擔債務的,如何執行其配偶名下其他財產
審判實踐中,對於起訴夫妻一方承擔債務的(大多情況下借款合同或其他合同上僅以夫妻一方作為債務人),不追加其配偶為被告,也不在判決書中判斷是否為夫妻共同債務的情況大量的存在。究其原因,從債權人的角度出發,因可能導致訴訟中的主張、舉證難度較大,影響訴訟效率,債權人對起訴時將夫妻二人同時列為被告缺乏動因。裁判者也趨向於引導當事人在債權債務糾紛中不牽涉該債務是否為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問題。故此情況下,將夫妻二人同時列為被告判令承擔責任的案例非常少見。而或因既判力理論產生的爭議,或因民事案由規定中缺少對類似情況下債權人如何在生效判決後進一步向配偶一方主張權利的渠道指引,在債權債務生效判決做出後,再判令夫妻另一方應對執行依據中確定的債務承擔共同責任的案例,同樣屈指可數。
夫妻一方承擔債務的,如何執行其配偶名下其他財產
執行依據認定債務人(夫妻一方)對債權人負有金錢給付義務,但未明確該債務是單方債務還是夫妻共同債務,此時如何執行債務人的夫妻共同財產?在主債權為金錢債權的執行案件中,夫妻一方作為被執行人的情況下,是否應當執行夫妻另一方(即執行依據上未列明為當事人的一方)的財產?以及選擇採取何種路徑執行?這個問題成為執行案件中困擾司法界多年的、較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難題。
審判實踐中,對於起訴夫妻一方承擔債務的(大多情況下借款合同或其他合同上僅以夫妻一方作為債務人),不追加其配偶為被告,也不在判決書中判斷是否為夫妻共同債務的情況大量的存在。究其原因,從債權人的角度出發,因可能導致訴訟中的主張、舉證難度較大,影響訴訟效率,債權人對起訴時將夫妻二人同時列為被告缺乏動因。裁判者也趨向於引導當事人在債權債務糾紛中不牽涉該債務是否為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問題。故此情況下,將夫妻二人同時列為被告判令承擔責任的案例非常少見。而或因既判力理論產生的爭議,或因民事案由規定中缺少對類似情況下債權人如何在生效判決後進一步向配偶一方主張權利的渠道指引,在債權債務生效判決做出後,再判令夫妻另一方應對執行依據中確定的債務承擔共同責任的案例,同樣屈指可數。
基於上述審判現狀,如果執行中簡單的、機械的不參與認定夫妻共同財產、夫妻共同債務,不執行配偶一方的名下財產,那麼極可能導致被執行人有財產卻無法執行、債權人利益受損,在下一步的訴訟救濟並不完善的情況下,甚至可能直接影響債權人實現其已經裁判確認的債權,並使得執行工作陷入較為被動的局面。
針對上述問題,實踐中各地法院均有不同程度的探索,筆者通過對各法院在實踐中的做法及相關司法判例進行梳理和總結,歸納最具代表性的觀點及做法如下:
1.以執行裁判程式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的前提下可以裁定追加被執行人,產生爭議時,通過執行異議復議程式處理。申請執行人主張按被執行人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並申請追加被執行人配偶為被執行人的,「執行機構應當進行聽證審查,並根據下列情形分別作出處理:應當認定為被執行人個人債務的,作出不予追加決定;除應當認定為個人債務和執行中不直接判斷債務性質的情形外,可以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裁定追加被執行人配偶為被執行人。」(參見《上海市高階人民法院關於執行夫妻個人債務及共同債務案件法律適用若干問題的解答》(滬高法執[[2005]9號)第2點。)直接追加的做法優點在於能有效提高案件執行的效率,更好的保護申請執行人的利益,同時使得夫妻之間通過轉移財產規避執行的手段失效,但因現行法律、司法解釋中並沒有明確在執行裁判程式中如何認定是否屬於共同債務的程式,如做出追加被執行人的決定,如何保證被追加執行人下一步的救濟權,尤其是是否應當通過民事訴訟程式保證其訴權,是在此模式下不能迴避的問題。
2.不追加被執行人,也不執行夫妻另一方名下財產,申請執行人主張的,通過其他程式另行主張。因現行法律、司法解釋並未明確規定,不追加配偶另一方為被執行人,也不將另一方名下財產納入執行財產范疇,是比較簡單的處理辦法。因債權依據相同,申請執行人能否向夫妻另一方再次直接提起訴訟,該訴訟為要求夫妻另一方針對債務承擔共同責任的給付之訴,還是確認已經裁判的債務為共同債務的確認之訴,頗值得研究。該問題不在本文的論述范圍內,但是如上所述,司法實踐中暫缺乏明確的訴訟救濟保障。(如浙江高院認為:「若判斷為夫妻一方個人債務,申請執行人對此有異議的,可以提起訴訟,案由為夫妻共同債務確認糾紛。」這是較為少見的針對此類情況下適用何種訴訟案由的表態。)
3.不追加被執行人,但執行實施中初步審查後能判斷被執行人配偶名下財產為夫妻共同財產的,可以直接執行該財產,產生爭議時,通過案外人異議之訴程式處理。執行依據確定的債務人為夫妻一方的,不追加被執行人的配偶為被執行人,申請執行人主張執行依據確定的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告知其通過其他程式主張。但亦不排除直接執行登記在被執行人配偶名下的財產的情況,申請執行人提出申請的,執行法官做出基本判斷認為該財產為夫妻共同財產的,也可查封、扣押、凍結該財產。(《北京市法院執行工作規范((2013年修訂)》第539條第1款。)配偶一方對執行行為不服的,可以提出案外人異議,此時案外人異議不審查債務是否共同債務,僅審查財產的權屬性質。
4.不追加配偶為被執行人,但執行實施中如能判斷屬於共同債務,可以直接執行夫妻另一方的共同財產甚至個人財產,對債務性質產生爭議時,通過案外人異議之訴處理。執行機構根據相關證據經審查判斷債務屬於夫妻共同債務的,可以執行夫妻共同財產,夫妻共同財產經執行仍不足清償的,可以執行夫妻另一方的個人財產,而無需裁定追加夫妻另一方為被執行人。(參見《浙江省高階人民法院關於執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夫妻一方為債務人案件的相關法律問題解答》(2014)。)夫妻一方以正在執行的債務非共同債務、法院執行夫妻共同財產不當為由而提出異議,系對執行機構採取執行措施的財產概括性的主張實體權利,該異議可視作案外人異議,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七條的規定處理。這種做法實質是在同一案外人異議中同時審理共同債務和共同財產問題。
「執行疑難問題問答(二)」中(參見高執研:「執行疑難問題問答(二)」,載《執行工作指導》2013年第2輯。)則建議直接推定共同債務,「執行依據未明確債務為夫妻一方個人債務的,如果債務發生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配偶不能證明非夫妻共同債務的,可以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並可以直接執行夫妻共同財產、配偶(包括已離婚的原配偶)的個人財產。」
在另一個案件中,最高人民法院對此的態度是:對於屬於共同債務的事實比較清楚,配偶另一方爭議不大的,有在執行程式中直接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並執行夫妻共同財產、配偶的個人財產的做法。但對於事實比較復雜,配偶另一方爭議較大,難以對債務性質作出簡單推定的,應通過審判程式審查確定。這類案件中鑒於僅通過執行異議、復議程式進行審查,對異議人的程式權利保障不夠充分,故以不通過復議程式對是否屬於夫妻共同債務作出最終判斷為宜,而應當從根據案外人異議的程式,由配偶另一方提起訴訟進行救濟。(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14)執監字第106號裁定書。)
上述觀點各有千秋,然而在執行中如何妥善的、有理有據的解決執行被執行人配偶一方財產的困境,以期在保證各方當事人救濟權的基礎上提高執行的效率,減少當事人的訴累。我們應先從實體法的法理基礎上找到矛盾產生的根源,剝絲抽繭的發現答案。
法院判決夫妻共同承擔債務,法院可執行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嗎
應當可以。夫妻共同債務應當以夫妻共同財產來清償,夫妻共同財產不足以清償的,夫妻雙方承擔連帶責任,以個人財產清償共同債務的一方可向另一方追償。
法院起訴夫妻一方後,夫妻離婚,其妻子要承擔法院判決的債務嗎?
債權具有相對性,如果對方只起訴了夫妻一方則另一方的財產不會被執行
一方承擔了夫妻共同債務,其如何行使追償權?
先來理解夫妻雙方對共同債務負連帶清償責任原理。依照《婚姻法》第四十一條明確規定:「離婚時,原為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其意就是夫妻雙方對共同債務負連帶清償責任的,這是指夫妻雙方中的任何一方對共同債務有向債權人全部給付的責任。這里強調的是任何一方即夫一方或妻一方。其基本特徵為:一是夫妻雙方所負債務必須是共同債務。只有為家庭共同生活所設定的債務以及夫妻雙方從所負債務中獲取利益的債務,才能真正成為夫妻共同債務,這正是承擔責任的基礎。如夫妻一方從事正當教育、體育等活動或夫妻一方因行使了家事代理所負的債務,都是共有債務。二是夫妻任何一方都有義務滿足債權人的同一給付利益。債權人擁有向夫妻中的任何一方主張全部給付的權利。三是夫妻中任何一方的完全清償後,可以使另一方所負擔的債務歸於消滅。夫妻雙方對共同債務負連帶清償責任,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護債權人的利益,防止夫妻雙方惡意串通欺騙債權人,促進了財產交易的安全性。為此,基於這種理論和理由,不管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還是婚姻關系解除後,夫妻如何協議分割財產,甚至經人民法院的判決書、調解書、裁定書對夫妻財產進行分割處理的,仍然不能改變夫妻雙方連帶清償責任。這種觀點直接體現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解釋(二)第二十五條中「當事人的離婚協議或者人民法院的判決書、調解書、裁定書對夫妻財產進行分割處理的,債權人仍有權就夫妻共同債務向男女雙方主張權利」。也就說離婚協議或法院判決書、調解書、裁定書對夫妻財產處理的,僅是夫妻內部分割,對外不能有效地對抗債權人。
既然是共同債務,我們依民法中的共同債務償還理論可知,債權人可以向債務人中的任何一人主張權利,也可以同時向所有共同債務行使權利,債務人中的任何一方不得拒絕履行該義務,一方代償後可以依法律規定或雙方約定的份額,就其超額負擔部份向另一方主張追償權。
所謂的夫妻共有債務代償後的追償權,是指夫妻中的一方向債權人履行了全部給付義後,有權就超出其應當負擔債務額度向夫妻的另一方追償。實踐當中夫妻一方所獲追償權具有以下條件:一是夫妻一方向債權人履行的給付責任中超出其應當分擔的部分,即替代另一方先行承擔了給付責任。二是夫妻一方追償權必須是以存在連帶責任為前提。三是夫妻一方所享有的追償權必須以其行使了其配偶免除原債務為條件即全部消滅了夫妻對外承擔的債務。正是基於這種理由與原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解釋(二)第二十五條第二款中「一方就共同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清償後,基於離婚協議或者人民法院的法律文書向另一方主張追償的,人民法院應當支援。」,為此,可見,夫妻一方代償還共有債務後,就依法律規定有償就其超額支付部份,向另一方行使追償權。這是一種法定的權利。
夫妻雙方共同簽署了債務,如果一方承擔所有債務後 ,法院可以判決離婚嗎
1、是否判離要看夫妻感情是否缺席破裂;
2、夫妻感情缺席破裂的,應准予離婚。
夫妻一方不願意承擔債務 怎麼解決
夫妻只要是婚內債務 就有共同承擔的義務 即使離婚也要還的 法律支援
法院判決夫妻一方個人債務,法院怎樣執行夫妻名下的房產
個人債務當然個人承擔。如果承擔債務一方要用房產償還的話,法院強制執行房產有可能拍賣。所得價款屬於承擔債務一方的部分用來償還債務。
陝西方強律師事務所
夫妻一方所負債務要雙方承擔嗎
你好!是否要夫妻共同承擔,關鍵不在於誰借的款,而在於借款後是否用於家庭共同生活。只要是用於家庭開支,則夫妻雙方對該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㈢ 婚姻法解釋二(最高院〈婚姻法〉解釋)
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99次會議通過《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其中二十四條規定為「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於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情形的除外」。
夫妻感情
第二十四條規定,秉承了婚姻法的原則和精神,是嚴格限定在現行法律規定范圍內對法律適用問題作出的解釋,沒有超越現行法律規定。這也是最高人民法院歷來遵循的制定司法解釋的工作原則。婚姻法司法解釋關於夫妻債務處理的規定,也是隨著婚姻法的變化而與時俱進地調整。早在1980年,全國人大在頒布新的婚姻法(即80年婚姻法)時,曾就離婚後的債務償還問題專門作出了規定。該法第三十二條規定:「 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以共同財產償還。如該項財產不足清償時,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決。男女一方單獨所負債務,由本人償還。 」為正確適用80年婚姻法的上述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在1993年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以下簡稱《具體意見》)第17條中解釋了男女一方單獨所負債務的類型:
(1)夫妻雙方約定由個人負擔的債務,但以逃避債務為目的的除外。
(2)一方未經對方同意,擅自資助與其沒有撫養義務的親朋所負的債務。
(3)一方未經對方同意,獨自籌資從事經營活動,其收入確未用於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
(4)其他應由個人承擔的債務。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變化,家庭財產模式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現行的婚姻法是2001年修正的。該法第四章「離婚」中第四十一條就離婚後的債務償還問題專門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可見,較之1980年婚姻法有了較大的變化,最為明顯的就是刪除了「男女一方單獨所負債務,由本人償還」的規定。相應的,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頒布的上述《具體意見》第17條規定已與修正後的婚姻法立法精神不一致,需要隨之修訂。從2001年修正的婚姻法第三章「家庭關系」中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十九條有關夫妻共同財產制、分別財產制和債務償還原則的規定來看,現行婚姻法只專門規定分別財產制下,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至於第三人不知道該約定情形以及夫妻共同財產制下,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債務,是否由夫妻雙方負擔,則沒有明確規定。但司法實踐中,因後者爭議引發訴訟的情形更為普遍。而婚姻法第四章「離婚」中第四十一條也僅針對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由夫妻雙方共同償還,至於哪些屬於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也沒有明確規定。法律規定不明確,司法實踐處理案件亟需明確,正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婚姻法解釋二》)制定背景之一。
婚姻感情
另一方面,在2003年起草《婚姻法解釋二》時,司法實踐中反映較多的情況是,夫妻以不知情為由規避債權人,通過離婚惡意轉移財產給另一方,藉以逃避債務。考慮到立法的變化以及婚姻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十九條、第四十一條等條款規定,結合當時的經濟社會生活和司法實際情況,最高人民法院在對債權人利益和夫妻另一方利益反復衡量和價值判斷後,按照法律規定的內在邏輯性、舉輕以明重的解釋方法,確定了二十四條的表述。隨後的實踐表明,2001年修正婚姻法的相關規定和《婚姻法解釋二》二十四條出台後,「假離婚、真逃債」,破壞交易安全的社會現象受到遏制,市場秩序得到有效保護。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般家庭擁有的財產數量和類型不斷增加,社會公眾的婚姻家庭觀念和家庭投資渠道也日趨多元化。風險投資、股票投資、房產、借貸、收藏等大額投資越來越普遍。這使得許多家庭的財富可能因此而快速增長,同時因投資而產生債務的風險也在不斷放大。既然婚姻法第十七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生產、經營的收益歸夫妻共同所有,那麼根據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原則,因投資經營產生的債務由夫妻共同承擔自是應有之義。因此,對夫妻一方因投資經營所負債務,適用二十四條規定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與婚姻法相關規定精神是一致的。
歡迎各位讀者踴躍討論以下問題:
你們的夫妻財產是怎麼主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