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去行政化法院

去行政化法院

發布時間: 2024-03-21 02:54:51

1. 什麼是行政化

行政化就是指通過行政手段加以管理,具有行政特徵。近來行政化多用來批評非行政機關的單位生搬硬套行政手段,制約法定職能的現象。譬如:人民法院應當去行政化、高校管理行政化現象嚴重等,多含貶義。

2. 如何破解行政訴訟中行政機關干預法院司法審判的難題

這是一個很熱點也很困難的問題,從目前的改革措施來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

  1. 將法院的財權與地方行政機關相分離。以前地方政府掌握著當地法院的財權,所以排除地方行政機關的干預首先就要實現法院的財政獨立,使法院在經濟上不再依附於當地政府機關。

  2. 將地方行政機關對法院人事任免權的影響減到最小。目前司法改革正在探索新的法官遴選機制,主要目的就在於確保真正優秀的法官能夠進入法官隊伍,同時地方法院人財物統歸省級政府管理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法院的獨立性和法官的獨立性,使得法院和法官都能處在一個中立的地位來對地方行政機關的行為作出法律上的判斷。當然,這一舉措解決的主要針對的還是縣市級政府機關。

  3. 最後,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還涉及法院去行政化的問題。這個問題更龐雜,有興趣的話可以閱讀相關文章。

3. 什麼是行政化

行政化也就是在專業性技術性的領域,不是以專業化職業化的手段,而是以行政手段進行管理,比較突出的領域是教育系統、科研領域、政法系統等,主要特點是不尊重科學,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進行工作管理;領導者從技術型領導蛻變為政客型領導,突出政治性而不是行業發展規律;管理者以政績為主要目的,而不是以促進相關領域健康發展為目的。

行政化被很多人批評,特別是文化人士的批評,這是從有害角度進行的,當然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其有利的一面。行政化有利的一方面是各種資源能夠集中統一,依託自身的力量集中辦大事,特別是事關全局的大事,生死攸關的大事,這類的大事大多數時候並不能從專業化職業化或技術性經濟性的角度考慮,而是應該從戰略性的角度進行考慮,這一點對於後發國家來說尤其重要;另一方面,行政化能夠做決斷,人類面對困難局面的時候,總是很難決斷,特別是很難統一立場,上到各國政府下到各個部門概莫如此,導致時機流逝,很多時候干總比比不幹強,無論怎麼干都比眼睜睜看著局面越來越嚴峻而什麼也不做強。其不利的一方面是獨斷專行,禁錮了自由思想,壓制了優勢發展,特別是決策者影響過大,嚴重失衡;另一方面就是很容易導致不顧科學規律,盲目決策,最後勞心費力,反而取得嚴重後果。

最好的方法是在戰略決策上既尊重科學和現實狀況,以行政化的手段,形成合力,作出指導方針;而在具體執行中,需要淡化行政色彩,以專業化職業化的技術性手段科學處理問題,同時以經濟性為考量,避免鋪張浪費。這本身就是一個平衡問題,可惜很難達到,也許全民素質全面提升,民眾共同富裕,各種社會差異和矛盾顯著縮小,才有可能達到一個較為理想的平衡吧。

4. 新形勢下基層人民法院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

從大眾角度而言,社會大眾越信任或尊重,司法公信力越高,司法公信是司法的生命力,是人民法院立院之本。加強司法公信力建設,是法院全面實現司法、執法為民宗旨的重要舉措,法院加強對提升司法公信力對策的調查與研究,是法院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當前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不足的現狀分析
導致司法公信力不高的原因,既包括涉案因素也包括案外因素,現象不僅存在於涉訴當事人中,也存在於普通大眾之中。但總體來說,大致呈如下態勢:
(一)漠視法律,偏信私立。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非法侵害時,要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然而在具體實踐中,當糾紛擺在面前,一些人並未選擇法律途徑,而是對私立救濟情有獨鍾。如在我們基層鄉鎮地區,農民間出現糾紛,往往請當地有聲望的人出面說理化解,這還是有些許合理之處,有些村民之間鬧點小矛盾,一喊嗓子家族裡少則上十多則幾十個親戚齊上陣互相叫板,實力弱、人丁少的一方也就服軟息事了。更有甚者,部分群眾面對糾紛,竟想到的是非法組織,找來些痞霸勢力,由他們去討所謂的說法公道,小則威逼恐嚇,大則動粗施暴。為什麼一些群眾面對糾紛,面對侵害,沒有想到來法院定紛止爭,用法律維護正當權益呢?這表現出的是他們對司法的不信任,是司法公信力不足的體現。
(二)不打證據打關系。不少涉案當事人認為要打贏官司,最重要的因素是擁有社會關系是最為重要的,在訴訟過程中,不少當事人表示想過找關系影響法官判決,認為自己不找別人也會找,有些當事人甚至懊惱自己沒能力,苦於自己找不到關系。這些當事人認為案子一旦進入訴訟階段,就得想辦法和辦案法官拉近關系,否則證據再硬也可能會因對方當事人有關系而輸了官司。所以他們不走正常訴訟流程、不走正常舉證說理,而是想辦法請客送禮、人情打點的私下接觸法官,就連處於有利訴訟地位的一方當事人也免不了乘關系、忙人情,希望如此這樣就能使自己勝算更大,這一情況可不僅僅只說明當事人法治理念缺乏和淡薄,更體現了如今的法院、法官在群眾中的司法公信力的薄弱。
(三)裁判結果難買賬。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案件宣判後,為什麼會出現敗訴方上訴甚至雙方當事人均上訴的局面,而上訴法院卻均支持一審法院原審判決呢?出現此現象的原因除了在於當事人法律水平不高外,關鍵還在於法官辦案程序不合規范導致雖然實體公正但當事人仍感覺沒受到合理對待,認為裁判不公。另外還有一些法官製作的裁判文書說理性不強,對當事人又沒有進行詳細的判後釋明、答疑解惑,導致當事人難以信服,一審裁判的公信力不高。
(四)執行不力,判決如空門。毋庸置疑困擾法院日常工作和影響法院司法公信力的一大矛盾便是執行難。案件審判結果為勝訴但執行不到位,執行案件的執結率不高。執行難除了有法院自身內部因素以及被執行人確有特殊情況無法履行外,被執行人對裁判文書不信服、對裁判結果不認同也是拒絕配合執行的一個重要方面。執行法官普遍表示經常或偶爾受到當事人的人身攻擊或人身安全威脅,不少法院統計工作一年內就遭受過幾起暴力抗法事件,有的當事人暴打執行法官、損壞法院執行公務車輛、有的當事人拿砍刀威脅法官等等,這樣的威脅甚至暴力抗拒執行,說明了生效的裁判結果存在著嚴重司法公信力不足的問題。
(五)信訪不信法,非正常上訪現象嚴重。涉法上訪案件的日益增多,是影響司法環境的一大重要因素。很多法官認為人們群眾無理上訪、信訪不信法,使法院面臨著巨大的維穩壓力。公安局、檢察院、法院三大司法機關,為何上訪案件數法院最多?為什麼有些案件被四級法院駁回後,當事人仍舊選擇上訪?為什麼還會有一個案件連續上訪、多年上訪不斷的現象出現?無疑就是當事人對裁判不服、對司法不滿的強烈體現。
(六)媒體炒作,司法形象一落千丈。以民謠的形式對某種社會現象進行評說,是古今以來老百姓參與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方式。這些年來,社會上遍地流傳著嘲諷人民法院或法官的各種民謠,如老百姓不滿法官辦案效率低、裁判不公及服務意識差時說的「餓死莫做鬼,氣死莫告狀」,如老百姓不滿打官司難、司法腐敗及司法不公正時說的「官司一進門,兩邊都託人」、「大蓋帽兩頭翹,吃了原告吃被告」,同時大眾媒體不斷報道一些法官辦案執法違法行為的新聞和發布一些法官吃、拿、卡、要的鏡頭畫面使人民法院和法官的司法形象大打折扣。這些流傳廣泛的民謠和網路媒體鮮活的報道,其部分內容有時有誇大渲染的成分,或者說即便內容真實也不能說明這就是法院系統普遍存在的現象,但至少表明了社會大眾及媒體對司法不信任的心態,極不利於司法公信力的建設。
二、影響司法公信力的決定性因素
根據近年來司法工作的具體實踐相分析,筆者認為目前影響司法公信力的因素有很多,即有法院內部自身建設滯後的因素,也有法院外部司法環境弱化的因素,決定性因素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法院內部自身建設滯後的因素
1.部分法官專業素質偏低。司法公信力高低與法官的總體素質密切相關。基層法院不僅法官數量與工作量相差甚遠,而且自身素質也難適應當前審判工作的需要。大多基層人民法院,有編制人員少,而具有法官資格,能夠獨立審理案件的更少,除去領導和從事綜合業務工作的之外,一線辦案人員平均每年承辦各類案件(包括執行案件)多達2000多件,人均100件左右,除去周末、法定節假日及其他請假休假等,平均2天就要審結1件案件,這樣浩大的工作量,有瑕疵也是不可避免的。從法院隊伍情況來看,基層人民法院的大學全日制本科法學專業不足十分之一,且多數為軍轉和招干,雖然經過多次的法官培訓和多年法院工作經驗,但不可否認的說存在專業基礎薄弱、專業技能低下等法學理論和實踐不強的問題,影響著司法公信力的建設。
2.司法腐敗行為屢禁不止。全國各級法院年年開展黨風廉政教育活動,成效是有的,但司法腐敗之風依然存在。極個別的法官辦人情案、關系案甚至金錢案,吃、拿、卡、要的行為更是屢見不鮮,導致枉法裁判、裁判不公,當事人對裁判結果難以信服。更有些法官不惜鋌而走險走上違法犯罪道路,這樣的情況不僅僅存在於普通幹警中,有些領導幹部也難過「錢」關。雖說現象是個別的、情況是少數的,但不得不說司法腐敗是最大的腐敗,是成千上萬普通群眾看在眼裡、聽在耳里、記在心裡的腐敗,腐敗在老百姓心裡落了根,老百姓心裡有了疑,這樣還如何讓老百姓心悅誠服的說司法公正,司法公信力更是從何談起。
3.司法程序公正有待提高。在進行訴訟活動中,部分法官的注意力往往局限於實體上的公正,而對於程序法上的不公正現象則比較寬容,可實際上,程序公正是實現實質正義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助於保證老百姓的基本人權,更有助於形成老百姓對司法公信力的普遍認同和信任。而實踐中,個別法官存在歧視當事人、不尊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審判活動中行為隨意、偏袒失公;個別合議庭合而不議、議而不合,審判委員會案件評議形如虛設;個別法官缺乏時間觀、質效觀,案件不到審限堅決不辦,甚至非正常超審限辦案的現象也屢有發生;個別法官裁判後不對當事人答疑解惑,不進行判後釋明等等。這樣的程序不公是對當事人基本權利的一種剝奪,要知道沒有程序上的公正,實體公正也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即使結果公正,也體現不出來,也會受到質疑,也將會極大的損害司法公信力。
(二)法院外部司法環境弱化的因素
1.個別群眾法治觀念淡薄。可以說,我國有著幾千年璀璨的歷史文化,但法律文化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普及,老觀念「自古衙門口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無不影響著人們對司法的偏見。社會大眾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普法教育斷斷續續未見深入,終究改變不了群眾法律意識淡薄、質疑司法的大局面。缺失的法律文化,導致群眾往往以粗淺的、感性的認識來判斷法律,對法律所遵循的強制性、規則化的程序感到十分排斥和不解。一旦出現敗訴後果便懷疑是否司法腐敗,便遷怒存在司法不公,輕者申訴上訴、重者惡意上訪、甚至暴力抗法。不可否認,法治觀念淡薄必然影響著司法公信力的提升。
2.司法宣傳普及工作滯後。近年來我國已經進入電子化、科技化、信息化高速發展時期,法院宣傳工作明顯加強,但僅僅局限於對法院文化的宣傳、對案件報道的宣傳、對幹警形象的宣傳,而對於司法改革的推進宣傳、對於訴訟程序的規范宣傳、對於具體法律法規的宣傳明顯滯後,公眾對法院改革措施缺乏認識、對法官辦案流程無法了解,都會影響法院、法官具體工作實踐,都會影響司法公信力的建設。比如我院法官在審理案件時,就出現因為當事人沒有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相關規定進行舉證,而導致自己在訴訟中敗訴。後來我們對其進行案件回訪時,當事人竟說根本不知道什麼舉證責任和舉證期限,該司法解釋更是看都沒看過,覺得自己著了法律的道,被法律坑了。老百姓舊有思想就是覺得只要自己有理就該贏官司,這樣的傳統思想導致自己在訴訟中處於不利地位,卻不會讓他們理解法院、法官現有辦案模式,不會讓他們信任司法。因此加強司法宣傳,尤其是法律規范的宣傳極為必要。
3.司法體制自身有待改革。司法體制弱化往往造就不了良好的司法環境,而目前司法體制自身弱化主要表現在三大方面,一是司法模式行政化。據統計,全市有39%的法官認為法院管理行政化,上級對下級法院,院長、庭長等對法官干涉過多,有31%的法官認為監督多頭,個案監督、事中監督、以監督名義干預司法現象嚴重。濃重的行政色彩,不僅使辦案法官具體辦案還要接受層層審批,無法自主辦案,審而不判、判而不審現象突出,還使得下級法院就具體案件向上級法院請示、匯報,上級法院向下級法院發布指示、命令,無視審級制度,二審終審無法實現。二是司法權力地方化。據統計,全市有81%的法官認為人事、財權受制於黨委政府,無法超脫地方利益最為影響司法環境。人員配置,經費撥款受制於黨委政府,必然使司法依附於行政,導致司法也出現地方保護主義,影響著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三是司法活動功利化。司法活動功利化,經費得不到保障,導致上門攬案等現象的出現嚴重破壞了司法環境。可以說各級法院尤其是基層法院,經費不足嚴重製約了法院正常工作的發展,而憑借司法權從事創收活動是一些基層貧困法院緩解自身經費壓力的普遍做法,受案不受案以有無利益可圖為標准,想方設法去攬訴訟標的大的案件,可司法權運行一旦走上了以利益為驅動的軌道,哪還有司法公信力可言。
三、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有效途徑
目前,司法公信力不足的問題已經引起了有關方面尤其是各級法院、法官的高度重視,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是一個國家法治建設的重要課題,更是作為人民法院的立院之本、法官的立身之根需要我們深思的發展問題。不可否認,司法公信力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內部法院自身建設與外部司法環境建設相統一、相結合,共同完善以提升司法公信力。
(一)法院自身建設
1.提高專業技能,提升業務能力。大多數法院均面臨著案多人少、辦案壓力大的問題,但這不是法官辦「瑕疵案」的借口,也不是僅僅依靠法官增編增量能有效緩解的,關鍵還在於提高法官專業技能,提升法官業務能力。成就專業化、職業化、精英化的法官,外部需要完善法官法、深化法官選任、培訓、考核等方面的改革以及創新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制度的模式,內部需要不斷提高辦案人員的法律理論素養與實踐水平,法院要採取多種形式、豐富多樣的方法對法官進行培訓教育、組織統一的學習研討會,及時學習、重點領會新頒布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定期開設達標考試,檢驗學習成果。法官自身要努力培養學習積極性、自覺性,將專研業務、提高技能做為日常工作生活的重心,使自己真正做到司法公平、司法正義。
2.多措並舉,杜絕司法腐敗。第一,狠抓廉政教育。廉政思想的培育本就是一個不間斷的持之以恆的過程,要想確保司法隊伍的純潔性,就必須長期鞏固對法官的廉政思想教育,使之樹立牢固的公正司法、司法為民理念不動搖,自覺抵制各種不正之風和腐朽思想,同一切破壞司法公正的行為做斗爭,維護司法公信力。第二,健全監督機制。杜絕司法腐敗,就要把司法不正之風扼殺在搖籃之中。加強對法官,特別是重要業務部門法官及領導幹部的監督,尤其是對上班八小時之外時間的監督尤為重要。接受社會監督,開設舉報箱,公布舉報電話和舉報郵箱,讓群眾雪亮的眼睛為廉政司法保駕護航。不定期進行案件抽查、案件回訪,使全院沉浸在廉政工作的氛圍之中,給自律性差、控制力弱的法官打好預防針。第三,落實嚴肅查辦。一旦發現法官存在貪污受賄、徇私舞弊造成裁判不公、冤假錯案的,依照相關規定,該追究刑事責任的予以追究,該辭退的予以辭退,該取消評先的予以取消,該扣發獎級的予以扣發,堅決做到嚴辦理、肅風氣。
3.落實程序公正,提高司法效益。程序公正是案件實質公正的基礎,是影響司法公信力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因此,法官一定要對案件、對案件當事人本著高度負責的態度,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保證案件從立案到執行均能經得起程序公正的檢驗。在立案階段,筆者認為將案件的程序性事務如訴訟流程釋明等工作交由立案庭行使,從而將審判實體與訴訟程序相分離,不給具體辦案法官過早評判案件,出現裁判不公等類似情況出現的機會,同時也使老百姓詳細了解訴訟模式及訴訟注意事項,便於老百姓充分行使訴訟權利。在訴訟階段,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是當事人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訴訟手段,我國的訴訟法均規定了當事人享有的特定訴訟權利,而辦案法官要做的就是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的正確行使,對當事人提出的合法、合理訴求或意願悉心傾聽、耐心解答、化解糾紛。在裁判階段,裁判文書要正確引用法律及法條,明之以法、寓教於判。文書要具備說理性,使老百姓能讀懂、讀通裁判結果,法官要積極履行判後釋明權,針對老百姓的提問要耐心細致的解答,做好判後疏導工作。在執行階段,執行法官要注重辦案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注意執法的方式方法,在保護當事人正當權益的同時積極化解雙方矛盾,講法律,重民情,加大調解力度,力爭使當事人自覺主動配合執法。不可否認,當法官心系於民、司法為民時,法官與群眾也就一家親了,矛盾化解了、糾紛沒有了、群眾滿意了、司法公信力也就提升了。
(二)司法環境建設
1.加強法律意識建設。法律宣傳教育工作的滯後,極大地影響了全社會法治建設進程,同時也影響著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攻克法律意識淡薄的難關,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加強普法教育。各地政法委應不定期組織公、檢、法、司聯合政府、人大、紀委等相關涉法單位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和司法清理活動,使老百姓作為主人翁地位參與司法活動,提升百姓對司法的信任感,培養百姓的法律意識,增加對法律的學習積極性,重樹司法權威。其次,強化法律宣傳。法律宣傳深入人心,老百姓的訴訟意識與權力意識也將在潛移默化中被喚醒,當全民的法律意識提升了,司法利用率也就提高了,司法權威與司法公信力也就提升了。如我院的具體做法大致有在訴訟活動的每一階段,不失時機地向當事人宣傳法律;積極邀請普通群眾旁聽案件審理過程、參觀法官工作模式、觀看法院、法官自身建設宣傳片;普法冊、普法宣傳片、法務室、說理室、法官定點聯眾、聯合大眾媒體宣傳法院、法官形象等做法使司法走近群眾,讓群眾接受司法。最後,堅持不懈莫動搖。法院和法官要清醒的意識到公民法律信仰的形成、法律意識的增強都是一個長期的、打持久戰的過程,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老百姓迷信權利、忽視權利、輕訴厭訴、誤解司法的心態,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糾正的,尊重法律、樹立司法權威,提升司法公信力,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堅持不懈的開展全面法律意識建設活動才能得以實現。
2.落實司法改革,堅持司法獨立。提升司法公信力,司法獨立是關鍵。落實司法體制改革,杜絕司法地方化、行政化、功利化是關鍵。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不受立法權、行政權的干預,司法權的行使過程完全自主獨立,不受外界因素、外部權利干擾才是司法公平正義的前提保證。嚴格按照十六大報告,按照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機關的機構設置、職權劃分和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權責明晰、相互配合、相互制約、高效運行的司法體制。從制度上保證審判機關和辦案法官依法獨立、公平公正的行使審判權。具體實踐中,司法帶有的行政化、地方化、功利化色彩將司法權與其他權力相混淆,扼殺了司法原本的獨立品格,也使法院、法官喪失了令當事人和社會大眾信服的司法權威和正義之感。因此必須革除司法地方化、行政化、功利化傾向,還原司法獨立本色。在具體做法上,筆者認為除了高標准要求辦案法官做到程序公正外,強化審判獨立與改革司法體制才是王道。通過改革,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想適應的司法制度,以司法體制獨立制,司法財政單位單立制為原則,從機構設置、職權劃分、管理模式、財政體制等方面進行完善革新,保證法院客觀、中立地位,保證法官獨立、中立、公正行使司法權,改革現行法官制度,從法官錄用、任職、調任、懲戒等方面進行制度改革,保證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的高度純潔性。
我國司法公信力建設起步較晚,對司法公信力的調查研究也相對粗淺落後,但提升司法公信力是一個綜合性強的系統工程,是需要全社會長期的、堅持不懈去奮斗的事業。相信通過所有法律人與社會公眾的共同維護與努力探求,提升司法公信力這一難題將在不久的將來被我們所攻破。(作者單位:江西省萬安縣人民法院)

5. 巡迴法庭是哪級法院設計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迴法庭設在陝西省省會西安市,是最高人民法院派出的常設審判機關,主要審理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5省區范圍內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於2016年12月29日正式掛牌成立。巡迴法庭受理的案件在最高人民法院辦案信息系統統一編號立案,統一納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信息綜合管理平台進行管理,作出的判決、裁定和決定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和決定,代表最高人民法院,蓋最高人民法院印章。

中文名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迴法庭
巡迴區域
西北地區
法庭駐地
陝西省西安市
審級層次
最高
管轄省區
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
更多
設立背景
2016年11月1日,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維護司法公正,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九次會議,批准最高人民法院在第一、第二巡迴法庭的基礎上,增設四個巡迴法庭,這一決策充分體現了中央對最高人民法院巡迴法庭工作的重視和肯定[1]。

依據十八屆四中全會「設立巡迴法庭,審理跨行政區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的要求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巡迴法庭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六巡迴法庭主要負責審理巡迴區內應當由最高人民法院審理的一審、二審、申請再審的民商事案件、行政訴訟案件,刑事申訴案件,以及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和司法協助案件等。

最高人民法院巡迴法庭是推動國家審判機關重心下移,防止司法干預,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舉措,被社會譽為「家門口的最高人民法院」[2]。

管轄區域
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迴法庭設立在陝西省西安市,管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5省區有關案件。

職責機制
一是堅持從嚴治黨、從嚴治庭,全面加強巡迴法庭黨的建設和隊伍建設;

二是要堅持公正司法、司法為民,做好開庭審案前的各項准備工作;

三是堅持司法改革,充分發揮巡迴法庭改革試驗田和排頭兵作用;

四是堅持司法公開、信息化驅動,加強與巡迴區社會各界的溝通交流。

隊伍建設
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迴法庭庭長由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二級大法官張述元擔任。

包括庭長、副庭長在內的12名主審法官平均年齡47歲,全部具有研究生學歷,其中,博士學位6人,碩士學位的6人。每位主審法官配備1名法官助理、1名書記員,組成高質量審判團隊[3]。

同時,從最高人民法院院本部審判業務部門和綜合行政部門擇優選派綜合辦公室人員和訴訟服務中心人員,配齊配強司法行政團隊,做好審判服務工作。

6. 我國首個知識產權法院在哪個城市

我國首個知識產權法院在北京。最高人民法院設立知識產權法庭,是最高人民法院派出的常設審判機構,設在北京市,主要審理專利等專業技術性較強的知識產權上訴案件。

成立性質

新成立的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坐落於北京市海淀區彰化路18號,內設4個審判庭,技術調查室和法警隊,2個司法輔助機構以及1個綜合行政機構。集中管轄原由北京市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知識產權民事和行政案件。

人員編制

北京知識產權法院首任院長由20年前全國首家知識產權審判庭——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的首任庭長宿遲擔任。陳錦川、宋魚水、姜穎等全國知名的、知識產權審判領域的專家型優秀法官均在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任職。北京市知識產權法院的黨組成員集體亮相,他們是院長宿遲、副院長陳錦川、宋魚水、紀檢組組長吳久宏。院長宿遲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預測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年收案將達到1.5萬件,22名法官肯定是「超負荷」運轉。

知識產權法院的意義
1、「去地方化」、「去行政化」色彩,與整個司法改革的趨勢正好遙相呼應。
2、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要求。一些企業知識產權意識淡薄,依靠模仿甚至「山寨」實現了快速發展。由「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必須依託堅實的知識產權保護作為後盾。否則,就不可能有企業有強大動力搞創新,產業轉型升級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7. 談談解放戰爭時期人民民主政權的司法制度的發展

大致如下:

解放前革命根據地時期司法制度概括具有如下特點:(1)司法機關(審檢)組織體制上的不獨立,表現在審判機關既受同級政府領導,又受其所屬的上級審判機關的領導; 例如,1931年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最高權力機關是中央執行委員會,下設人民委員會和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為最高審判機關,下有設置於地方和軍隊的各級裁判部等,各級裁判部受同級政府主席和上級司法機關雙重領導,名義上審判權獨立行使,但重要案件須經同級政府主席團討論決定。又如,東北行政委員會1946年10月16日公布指示,規定:「各級法院由各地政府統一領導,在業務上及政策上受高等法院之指導」(而最高法院受大區政府領導),同時明確指出:「應克服司法獨立的觀點」。解放戰爭時期,為適應戰爭形勢的需要,還普遍實行「公、檢、法」等部門的合並,於是司法與行政合一的現象在解放前根據地是比較普遍的。(2)人事制度上也不獨立,司法機關從建立之初,以服從和接受黨的領導為宗旨,形成了司法人員普遍由地方行政長官和黨政幹部兼任的慣例。而各級黨政機關干預司法審判活動的情況也就在所難免。(3)由於實行「合署制」和「配置制」,檢察權受審判權的領導使檢察權對於審判的監督成為空談。總之,出現上述行政化的特徵,除受當時戰爭環境的影響之外,中國古代傳統司法觀念影響也是主要方面。

熱點內容
勞動法的發展 發布:2025-01-11 09:41:38 瀏覽:404
烏蘭察布市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1 09:29:57 瀏覽:349
電影辯護人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1 09:27:57 瀏覽:56
學校辦公室衛生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1 09:27:04 瀏覽:425
法治防控疫情宣傳 發布:2025-01-11 09:26:09 瀏覽:216
律師申請執業材料 發布:2025-01-11 09:14:28 瀏覽:551
衡量社會道德好壞 發布:2025-01-11 09:14:24 瀏覽:286
涇源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1 08:58:21 瀏覽:22
經濟法與商法哪個好 發布:2025-01-11 07:57:36 瀏覽:224
認罪認罰改革與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11 07:55:34 瀏覽: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