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彌爾頓法院

彌爾頓法院

發布時間: 2024-06-22 12:42:28

① 西方法律思想史上 分權的理論來源

分權,既是一種政治學說,又是一種政治體制。

作為一種政治學說,分權思想由來已久,是許多政治思想家反復論述的重點話題之一。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亞里士多德就在他的《政治學》一書中提出:「一切政體都有三個要素作為構成的基礎」,即「議事機能」、「行政機能」和「審判機能」[1]。此可謂分權學說的萌芽。羅馬征服希臘後,波里比阿在被拘押羅馬期間,對羅馬的政治進行了深入研究,寫出了40卷《羅馬史》。他在第6卷中指出,羅馬強盛的原因在於遵循了政治循環、混合政體和制約均衡三大原則。他所謂混合政體,涉及了奴隸主和自由民在一定程度上的階級分權問題;而他所講的制約均衡,也有分權制衡思想的含義。後來,羅馬統治者正式將這些原則寫進了羅馬法。

近代,西方思想家馬基雅弗利、洛克、孟德斯鳩和美國制憲者先後提出並逐步完善了分權理論。16世紀初,義大利早期資產階級政治學家馬基雅弗利在其《君主論》一書中,提出統一義大利的政治方案——混合政體,即平民代表(資產階級)、貴族代表和選任的國家元首共同掌權的主張。這一主張雖然沒有明確提到「分權」一詞,但包含了新興資產階級要求躋身統治階級行列的階級分權思想。17世紀,英國理論家洛克在其《政府論》中,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執行權和外交(聯盟)權。他主張,立法權應是首位重要的權力,應由國會行使,執行權和外交權是次要的從屬權力,由君主行使。洛克把主要由資產階級代表組成的國會的權力放在首位,首次明確提出了資產階級與封建統治階級分權的問題,為當時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也為隨後建立的君主立憲制奠定了相應的理論基礎。

集分權學說之大成的是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他的《論法的精神》一書繼承和發展了洛克的分權學說,系統闡明了分權和制衡思想:一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議會行使立法權,君主行使行政權,法院行使司法權。二是三權之間不僅分立,而且要互相制衡。三是在統治者內部,「要防止濫用權力,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2]。孟德斯鳩超過前人之處,在於對國家權力的劃分更為明確與科學,他首次提出了司法權在國家權力系統中的獨立地位,使分權理論趨於完備。同時,他不僅闡發了階級分權,而且還強調了階級內部的分權與制衡問題。

美國是把分權制衡理論徹底完善為雙重分權說並運用於政治實踐的典型。美國獨立戰爭後,資產階級完全掌握了國家政權。漢彌爾頓等人在所制定的1787年美國憲法中,根據孟德斯鳩等人的理論,將三權分立思想作了最充分的運用,使之具體化為美國的政府體制。另一位美國政治家傑弗遜則提出,美國領土廣大人口眾多,如何管理好這樣的大國,應在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實行三權分立的基礎上,同時實行中央與州兩個層次之間的分權。這種縱橫分權的結合,即為雙重分權體制。雙重分權的出現,標志著分權理論的完善。

通觀分權學說的形成與發展,我們可以看出:第一,分權主張最初的提出,都是為了反對專制、爭取政治民主權利,即為了達到階級分權的目的。從亞里士多德到洛克、孟德斯鳩,分權學說都是作為爭取分享統治權的武器而提出的。所不同的是,古希臘、羅馬時代是平民、自由民與奴隸主階級分權,近代西方則是新興資產階級要與封建階級分權。所以馬克思指出:「在某一個國家裡,某個時期王權、貴族和資產階級爭奪統治,因而,在那裡統治是分享的,那裡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就會是關於分權的學說。」[3]顯然,就近代西方來看,分權學說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二,在革命勝利、一個階級完全取得統治權之後,分權學說的實際含義,便由階級分權轉變為階級內部分權,即通過政治體制上的分工與制衡,來防止本階級內部產生新的專制。分權學說在美國憲法中的體現及美國政治實踐中的運用尤其說明了這一點。由此看來,革命成功後的分權實質上並不是階級分權,因為「事實上這種分權只不過是為了簡化和監督國家機構而實行的日常事務的分工罷了」[4]。那麼,從加強權力部門的分工與協調、防止個人或某個權力機構的專制這方面來說,階級內部分權理論(即分工與制衡原則)也頗具進步意義。

第三,不論古代還是近代,不論作為革命思想武器的階級分權說還是作為階級內部分權的分工與制衡原則,都發揮了爭取更多人的權利、反對專制獨裁的進步作用。所以,分權學說是各國歷代政治經驗的總結,是人類政治文化發展的成果。分權學說不應被視為某個國家某個階級在某個特定時期所專有的東西。

② 有關法的名言警句

1、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司馬遷

2、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難犯而易避也。——班固

3、法律,在它支配著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場合,就是人類的理性。——(法)孟德斯鳩

4、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國法學家波洛克

5、法律的調整對象是行為,而所謂社會關系不過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互動或交互行為,沒有人們之間的交互行為,就沒有社會關系。法律是通過影響人們的行為而實現對社會關系的調整。——張文顯

6、法律的力量應當跟隨著公民,就像影子跟隨著身體一樣。——(意)貝卡利亞

7、法律的真諦,就是沒有絕對的自由,更沒有絕對的平等。——我國著名法學家郭道暉

8、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己的德行。——(意)阿奎那

9、法律的制定是為了保證每一個人自由發揮自己的才能,而不是為了束縛他的才能。——(法)羅伯斯庇爾

10、法律規定的懲罰不是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強制,一部分靠榜樣的效力。——(荷)格老秀斯

11、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亞里士多德

12、法律就像旅行一樣,必須為明天做准備。它必須具備成長的原則。——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13、法律乃是改革的主要力量,是解決沖突的首要渠道。——埃爾曼

14、法律人不應該倡導過於激烈的變革,因為激烈的變革導致的結果是社會秩序的進一步的喪失,所以西方有一句古老的諺語叫:槍炮作響法無聲。槍炮作響的時候,法律就沒有辦法生存。所以我們都不希望這個社會發生太過劇烈的變化。——賀衛方

15、法律如果沒有法院來闡說和界定其真正含義和實際操作就是一紙空文。——漢密爾頓

16、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嚴的表現。——(法)羅伯斯庇爾

17、法律是社會習俗和思想的結晶。——美國總統威爾遜

18、法律是一切人類智慧聰明的結晶,包括一切社會思想和道德。——柏拉圖

19、法律是一種強制性秩序。——(美)凱爾森

20、法律所傳達的是一種超越暴力,超越權利的聲音,它所劃定的權利邊界雖然無形,卻深深地刻畫在人們的心靈之中。——著名的法律學者

③ 美國政治制度的特點及影響

美國政治制度的特點及影響:

1、美國政黨的產生是與總統的競選相聯系的,也是為總統競選服務的,同時,它的發展也是同選舉權的擴大緊密相連的。可以說,美國總統的競選造就了美國的政黨,美國選舉權的擴大,則推動了美國政黨的發展。

2、美國政黨的內部組織十分鬆散,在黨內團結上表現出相當低的水平,沒有嚴格遵守的一套思想體系或政策目標,黨內權力結構分散。

3、政黨之爭存在於聯邦和州一級的政治機構中,在州以下的地方政府中,政黨的色彩比較淡漠。

(3)彌爾頓法院擴展閱讀:

美國政黨的產生是18世紀末的事情。當美利堅合眾國的締造者在1776年起草《獨立宣言》和1787年起草《憲法》的時候,他們並沒有看到政黨在政府制度中所起的作用。

通過各種憲法上的安排,諸如分權、約束和平衡、選舉團間接選舉總統等,使得新的合眾國遠離政黨和小黨派的影響。當時華盛頓就有過一個天真的想法,他認為這個新興的國家沒有政黨一樣也能存在,他曾說,「如果黨派存在,我們得使它們合而為一。」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高新軍:美國的政黨政治及其運作規律和特點

④ 法制教育(格言)

多行不義必自斃。

木受繩則直,人學法則慎。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法律的調整對象是行為,而所謂社會關系不過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互動或交互行為,沒有人們之間的交互行為,就沒有社會關系。法律是通過影響人們的行為而實現對社會關系的調整。
——張文顯

法律解釋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尋獲其時代問題的答案。
——拉倫茨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話,全部藏書就會變成廢紙。
——基希曼

法律的真理知識,來自於立法者的教養。
——黑格爾

解釋法律系法律學之開端,並為其基礎,系一項科學性工作,但又為一種藝術。
——薩維尼

法律是人類為了共同利益,由人類智慧遵循人類經驗所做出的最後成果。
——強森

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
——哈耶克

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而沒有法律的信仰將蛻變成為狂信。
——伯爾曼

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於人的價值的尊重。
——陳弘毅

法律職業的社會地位是一個民族文明的標志。
——費爾德

盡量大可能把關於他們的意志的知識散布在人民中間,這就是立法機關的義務。
——邊沁

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國是距離法治最為遙遠的一種,甚至與歐洲形成了兩極相對的反差。
——滋賀秀蘭

法律顯示了國家幾個世紀以來發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視為僅僅是數學課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霍姆斯

憲法創制者給我們的是一個羅盤,而不是一張藍圖。
——波斯納

法律提供保護以對抗專斷,它給人們以一種安全感和可靠感,並使人們不致在未來處於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魯納

民眾對權利和審判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對法律來說,是一個壞兆頭。
——龐德

在一個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銘是什麼?那就是「嚴格地服從,自由地批判」。
——邊沁

一項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裡以惡行為前提,那麼它本身就越好。
——拉德布魯赫

無論何人,如為他人制定法律,應將同一法律應用於自己身上。
——阿奎那

真想解除一國的內憂應該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機會。
——亞里士多德

憲法是一個無窮盡的、一個國家的世代人都參與對話的流動的話語。
——勞倫·卻伯

法律的基本原則是:為人誠實,不損害他人,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

法律是一種不斷完善的實踐,雖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絕不是一種荒唐的玩笑。
——德沃金

法發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學,也不在司法判決,而在社會本身。
——埃利希

自由是一種必須有其自己的權威、紀律以及制約性的生活方式。
——李普曼

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體系中生活比在無拘無束的孤獨中更為自由。
——斯賓諾莎

自由就是做法律許可范圍內的事情的權利。
——西塞羅

由於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舉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舉止才能維護法律。
——馬基雅弗利

⑤ 美國政治體制的特點

一、題目:美國政治制度構建與成型歷史因素及其特點淺究

二、研究原因: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國際上影響力是巨大的,其作用也是短期內沒有國家可替代的。但美利堅建國才二百餘年,是非常年輕之國家,能在如此短時間內成為強國,其政治制度一定有特別作用。中國人近代以來始終夢想實現國家富強,近幾年開始盼望在二十一世紀中葉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則美國的一些經驗值得借鑒,政治制度可以參考,在揚棄基礎上吸收。

三、研究目的:通過一系列研究,得到有關美國政治政度特點及影響它的歷史因素。

四、研究手段: 1 、查閱資料

2 、請教有關人員

五、研究時間:二 00 三年三月三十日至五月五日

六、研究者:楊雲波

一?? 美國政治制度構建

〈 一 〉 、獨立戰爭前後一段時間的政度

當一四九二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歐洲殖民者紛至沓來。早期殖民者們用一些卑鄙手段奪取印第安人的土地,此後各國殖民者為爭奪這片富饒的土地進行了長期激烈的斗爭。最初的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被法國、荷蘭擊敗,之後英國人又將法、荷擊敗,奪得主動權。至一七七三年,英國在北美建立了十三塊殖民地,這便是美利堅最初的十三個州。

政治制度上,十三個殖民地分屬三個類型:

(一)、皇家殖民地。這些地區直接受英國委派的總督統治,它們雖設議會,但議會由總督指派。

(二)、業主殖民地。英王特頒許可證,准許業主(主要是兩大貴族及其後裔)自主統治。

(三)、自治殖民地。只有兩個州,數量少但其制度影響深遠。由英王頒特許證於地方居民,許其自行選舉立法機關,由立法機構選總督、法官。總督無權否決議會決議。

各州以下已產生了市、鎮,這些市鎮基本自治。當地的市民、鎮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議會是常設機關,大會有極廣泛權力,這種形式直接影響了後來美國的民主政治。

美國當局在北美的掠奪,激起了當地的不滿。一七七六年,十三個州代表通過《獨立宣言》。此乃美利堅歷史上第一個憲法性正式文獻。此宣言還有一個重大意義便是將在歐洲尚未完全實行的啟蒙思想家倡導的自由、平等等天賦權利以法律固定下來。

宣言指出一旦政府變得有害於天賦於人們的權利,人們有權改變或廢除現政府。同時宣告北美殖民聯合組成擁有主權的自由獨立合眾國。

傑弗遜在宣言初稿中本有譴責販賣黑奴的文段,但由於南方奴隸主反對而被刪去,這樣為種族特權制、種族歧視埋下了禍根,至今未除。

《獨立宣言》雖非憲法,然對美利堅憲法制定、政治機構構建起了重要指導作用。尤其是天賦人權論及種族歧視對憲法影響很大。

獨立戰爭爆發後,大陸會議於一七七七年通過《邦聯條例》,此條例堪稱美國首部憲法,規定國名為「美利堅合眾國」,不設行政部門,無獨立司法部門,國會為一院制,國會為各州代表組成,權力廣泛。

條例保證了各州團結,保證了打敗英國。但正如其名,邦聯乃是一個鬆散聯盟,允許各州有「主權、自由、獨立」。國會無權向各州征稅,無權干涉各州自主貿易。大陸上金融混亂,各州自有其貨幣,各州均從自身利益出發,設立貿易壁壘,嚴重防礙國內統一市場形成、發展。外貿方面邦聯無力保護本國工商業。因此美國許多有識之士,特別是戰爭中領袖人物均主張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

〈 二 〉 、美國憲法制定與政治體制構建。

獨立戰爭後至南北戰爭前。

戰後,邦聯已不合歷史要求,故一七八七年,各州代表在費城開會,原定修改《邦聯條例》,然因其已完全不能適應形勢,故會議主題變為制憲。歷經三個月討價還價,完成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草案。此後漢彌爾頓等,在報上撰文,闡述制憲意圖、依據:

一:各州不應分別獨立,否則無力共同對外且必遭內亂。

此條解釋了最關鍵之問題:美國是保持鬆散聯盟還是建立強力中央政府。漢彌爾頓認為聯合的幸福、價值觀,很早即誘使北美人建立一個聯邦並使之永存。事實亦證明如此!歷屆美國國會均認為應保證聯合永存。

二:人民安全的最好保證在於聯合。一般國家當認為戰爭有利可圖時,總要製造戰爭,特別是專制國家。而一個有力的政府可以防止威脅,維護主權。

三:一個統一的全國性政府可有效調動全國資源、協調利益。

四:十三個州分裂,必然使彼此間經常互斗(這一點在南北戰爭中得到了體現)。

(一)、憲法與分權

憲法制訂者們被稱作聯邦黨人,他們是美國政治政度主要構建者。

他們設想:聯邦任務、定義共和政體、選舉辦法、機構設置。

其中較有特點的是當時較先進的共和政體與機構設置。

美國乃是法國啟蒙思想家觀點的試驗場,其上層人物如傑弗遜等,深受啟蒙思想影響,故政體自然為共和制。華盛頓拒絕部將擁立其為王的建議,亦可證明此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分權原則亦是啟蒙思想家及英國的洛克等人之觀點。

漢彌爾頓等人提出聯邦憲法基本原則是把權力均分至不同部門;立法上應平衡;設法院,法官須忠實盡責方能繼續行職;議會應人民自選。

他們認為孟德斯鳩的觀點是立法行政、司法權集一體、則不論一人、少數人或多數人,不論由世襲、任命或選舉產生,均可成為虐政。當然這並非說立法、行政、司法應完全獨立,因此部分權力混合是允許的。

麥迪遜認為世襲君主制政府,行政位於支配地位,但共和國立法應高於行政,其立法權力廣泛,又不易明確限制,其權易侵犯其它部門權力,故人民應設法預防其權力擴張。所以把立法機構分為兩部,一部代表人民、一部代表各州。前一部,大州有利,後一部小州有利。兩部共同作用性質及對社會依賴應盡少聯系。此原則即為美眾參兩院設立原則。

行政權由總統掌握,他由選民間接選舉產生。憲法制定者認為總統雖有廣泛權力,但均受制於參議院。故某些人將總統權力誇大為王權乃至專制暴君之權,自然被斥為「拔弄妖術」。

美國總統有對外代表國家締約、任命大任、國家官員乃至最高法官之權,對內可任武裝力量最高統帥,但無特權、無親教權故起初並無過大影響。

司法權乃三權中最弱一項,極易受其它權力侵犯,其無軍權、無財權又無人事權,既不能支配社會力量和財富又不能採取任何主動行動,故既無強制又無意志,僅有判斷。

由於司法最弱,所以必須保護。辦法為 一,法院有權審查、禁止違憲立法,從而制約立法權。

漢彌爾頓認為法官獨立性是某公正之保證,是保衛社會不發生不良傾向之重要因素,故法官如無過失可終生任職。這樣亦有利於法官專業合格。法官薪俸固定。

當然立法亦有權約束司法,在法官不稱職時彈劾。

從漢彌爾頓等制憲者構想看,制憲會議曾就政治體系構建作過塗謀遠慮之考慮。聯邦黨人致力於建立強力中央政府,反映獨立後美國社會發展經濟、穩定政治的要求。美利堅政治構架吸取了古希臘、羅馬之經驗及孟德斯鳩、 洛克等人理論,最重要的是總結各州政權建立已有之經驗。自然美國政治構架有諸多不足,正如漢彌爾頓所言「不完美之人造不出無完美之物」。然其創建時的思考對人們應有啟發。

(二)、憲法修正案

兩百年來,美國憲法雖未根本改變,但它卻在發展,其中憲法修定案乃重要手段。

重要的修訂案在南北戰爭前有第一至十條《權利法案》,美國人認為其為人權保護之基,但其對選舉、對婦女權利未明確規定,更嚴重的是將種族特權確認,黑人與印第安人處於被奴役地位。

〈 三 〉 、南北戰爭及其美利堅政治體制變動

由於憲法對奴隸制確認,終生引發了內戰。黑奴隸存在乃是美國資本主義經濟及社會發展的巨大障礙,故一八六零年林肯主張廢奴從而當選總統。南卡羅萊納州率先宣布退出聯邦,之後南方各州紛紛效法,美利堅面臨分裂危險,內戰終於爆發。這場內戰乃是「兩種社會制度即奴隸制和自由勞動制度之間的斗爭」,「它只能以其中一方勝利而告終」。

內戰延續四年,林肯接連頒發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一八六四年北方終於獲勝。一八六五年起,美國會通過第十三、十四、十五條修正案,禁止蓄權、禁止因膚色、種族剝奪選舉權。此三條是對《權利宣言》重要補充。

黑奴制已受極大打擊,但南方各州依然頑固對抗北方,以南卡羅萊納為首各州通過州立法繼續進行變相奴役黑人,這些地區種族歧視嚴重,所謂「保守勢力」力量強大,即使經歷一百年後的黑人民權運動,今天其影響依然存在。正如詹姆斯 ? 威爾遜指出的南北戰爭雖結束,但「問題並未了結,奴隸制的包袱繼續到今天」。

南北戰爭對政治體制影響還在於國家權力開始集中。戰前各州獨立性教強,各有其權,憲法規定聯邦高於各州,然各州總維護自身利益,州與聯邦的權力之爭持續一個世紀。

戰後,國會通過軍事改造法,南方各州受重大打擊,獨立性削弱。戰後統一的經濟體政有利於經濟發展,至十九世紀末,壟斷資本出現,經濟的集中導致政治上集中,州權利益削弱而聯邦權利益強。一九三三年經濟危機後,羅斯福推行國家干預經濟政策,聯邦權力進一步擴張,二戰後,美國基於爭霸需要便聯州權力對各州處於絕對支配地位。

地方權力向中央集中之時,亦是總統權力加強之日,總統成為國家政治之中心。按憲法制定者設想,三權分立,互為制約而國會處於支配地位,建國後一個半世紀,情況與其設想一致。雖有一些強權總統如傑克遜 、 西奧多 ? 羅斯福等能與國會抗衡,然國會中心地位未曾動搖。富蘭克林 ? 羅斯福上台後,總統權力真正擴張,二戰後更是不斷膨脹。

司法權此時亦有增強。建國初,如憲法設計者們預料聯邦法院很弱,最初五十年,人們並未將其看作國家機構,直至其審理了一些重要問題,它才擺脫了無足輕重的地位。

戰後,司法開始增權,其裁決進一步變得很重要。二戰後,美國國內民權運動興起,最高法院維護公民權利作用突顯。其在解決重要社會問題如種族隔離、民權爭議、立法席位分配、總統與國會沖突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司法權由於其本質,目前尚最弱,但其重要性在加強。

〈 三 〉 後記及題外話

美利堅建國二百餘年,是個年輕的國家,然其政治卻很現代化(不一定文明),這個國家經歷了多次歷史事件使其政治現代化程度較高。其表現有如下幾點。

(一)、司法權漸大。美國人對法律、對法院裁決較服從。就是一個聯邦地區法院法官,小錘一敲也擲地有聲,也有權讓尼克松總統交出水門事件錄音帶;聯邦法院決定黑人有權在白人學校上學時,艾森豪威爾再不情願也得派兵去小石城執行法院命令,阿肯色州州長布置的國民警衛隊也得乖乖走路。如此依法治國,是值得中國學習。

美國法官的權威是有歷史根源的,那就是美國的國家規矩是律師制定的,是傑弗遜、林肯等偉大的律師將法律文化注入了美國的文化中。

(二)、民主權力漸大。美國憲政體制構建之初,並不是很民主,選舉權對財產、膚色、性別均有要求,美國的有色人種則是極受歧視的。在美國建國後,南北戰爭是一次民主化戰爭,此後百年黑人民權運動風起雲涌,但這個國家始終未大混亂過,如今的美國人更自認走上了抗議秩序化道路,而美國人民主權確有增強。這是一個國家政治現代化標致,很能給別人啟發。

(結語)如果說人類的發展如一條長河,千年來流淌不息並不斷壯大,終於浩浩盪盪,那麽歷史的因素便是那河岸,它並不直順千里,而是宛延曲折,回環多變,使這長河即不會漫出而失去方向,又不會一路高歌猛進、順利壯大。百川終歸海,然由於河道不同,又各具其貌。美國建國二百餘年,當它才發源時,地方偏僻,不為人關注,然其源頭之水不同於世界上任何一條文明之河,其生機勃勃即奠定了後來的輝煌,至柯林頓時期,經濟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比當年所謂「黃金時代」的柯立芝時代更繁榮,環顧全環其霸主地位重新增強,這確是美利堅之盛世。

然而歷史總是曲折的,美國政治體制所依託之物是否合理,各人自有判斷。這個二百年未遇大動亂的國家又過二百年會如何呢?

中國正在振興之路上大過前性行,更應該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接納各國好的經驗,這樣方能使自己少走彎路。

⑥ 有關學法守法的名言警句

法律是為了保護無辜而制定的(愛略特)
法律是最保險的頭盔(愛·科克)
弱者比強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護(威·厄爾)
制定法律法令,就是為了不讓強者做什麼事都橫行霸道----(奧維德)
綱紀廢棄之日,便是暴政興起之時(威·皮物特)
法律被抹殺便產生專制獨裁(英國)
人們嘴上掛著的法律,其真實含義是財富(愛獻生)
法律源於人的自衛本能(英格索爾)
人類法律,事物有規律,這是不容忽視的(愛獻生)
法律源於人的自衛本能(英格索爾)
人類法律,事物有規律,這是不容忽視的(愛獻生)
一切法律都是無用的,因為好人用不著它們,而壞人又不會因為它們而變得規矩起來(德謨耶克斯)
法律是社會的習慣和思想的結晶(托·伍·威爾遜)
像房子一樣,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偉的大夏,庇護著我們大家;它的每一塊磚石都壘在另一塊磚石上(高爾斯華綏)
不健全的法律統治時間不會長(英國)
法律是朝三暮四的(歐洲)
法律有權打破平靜(馬·格林)
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羅·伯頓)
好法律是由壞風俗創造出來的(馬克羅維烏斯)
風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廢除法律(塞·約翰遜)
法律因罪惡而發展,並且懲辦罪惡(弗洛里奧)
有多少罪孽就會有多少法律(彌爾頓)
一個判例造出另一個判例,它們迅速累聚,進而變成法律----(朱尼厄斯)
法律和制度必須跟上人類思想進步(傑弗遜)
被敗壞的道德踐踏了的法律還有何意義?(賀拉斯)
當友愛蔚然成風的時候,法律也就可以告廢除了----(亨·布林克洛)
榮耀所禁止的法律卻往往應允(威·索林)
在一千磅法律里,沒有一盎司仁愛(英國)
人類受制於法律,法律受制於情理(托·富勒)
法律如果不講道理,即使延續時間再長,也還是沒有制約力的----(愛·科克)
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身就是講道理……法律,也----即明示道理(愛·科克)
一個國家如果綱紀不正,其國風一定頹敗(塞內加)
一個國家的絕對公理,是受著這個國家的完美的理智法律啟發---的(喬特)
法立於上則俗成於下(宋·蘇轍)
以法服人,其外若密,以德實疏;以德結人,其外雖疏,其中----實密(宋·呂蘇轍)
用道德的示範來造就一個人,顯然比用法律來約束他更有價值----(希臘)
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為好人不會去做法律不允許
的事情(弗勞德)
法律一旦成為人們的需要,人們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畢達哥拉斯)
我們像鷹一樣,生來就是自由的,但是為了生存,我們不得不為自己編織一個籠子,然後把自己關在裡面(博萊索)
不體現民意的法律是絕對行不通的(埃·哈伯德)
人民的幸福是至高無個的法(西塞羅)
法律總是把全民的安全置於個人的安全之上(西塞羅)
法律不可能給每個人以方便,如果它有益於全體和大多數人,我們就該滿足了(李維)
人民應該為法律而戰斗,就像為了城牆而戰斗一樣---(赫拉克利特)
有兩種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禮節(歌德)
法律地在暴力面前是沒有發言權的(西塞羅)
在暴力的喧囂聲中,法律的聲音顯得太微弱(馬略)
戰鼓一響,法律無聲(英國)
法律的基礎有兩個,而且只有兩個……公平和實用(伯克)
法律是無私的,對誰都一視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托馬斯)
上帝把法律和公平湊合在一起,可是人類卻把它拆開----(查·科爾頓)
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勒)
極端的法規,就是極端的不公(西塞羅)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誰都不應凌駕於法律之上,誰也都不應該受法律的欺凌,當我們要求人們遵守法律時,無需徵得他們的同意(西·羅斯福)
法律在你之上,你切不可愈越(托·富勒)
人人皆受制於法律(比克斯塔夫)
制定法律的人首先觸犯法律,這樣的法律還有什麼意義----(貝蒂)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王子不在法律之上,而法律卻在王子之上(小普林尼)
法看誰犯,事看誰干
任何勢力不應凌駕於法律之上(西塞羅)
權力和綱紀是不能同存共榮的(愷撒)
法律的專橫是不共戴天的仇敵(伯克)
法律如果推不開特權的門,也一定跨不進人民的心
人們最看重的是特權,哪怕是主持葬禮特權---(詹·拉·洛威爾)
法律就像蜘蛛網,只捕捉入網中的小者,而遇到富者和強者就只好聽任其把網子扯得粉碎(阿納卡西斯)
網兒撒出去,並不是為了捕捉危害我們的鷹和鳶,而是為了抓那些絲毫不妨礙我們的無辜小鳥(忒壬斯)
法律總是蹂躪赤貧者,而闊人們總是支配法律(哥爾斯密)
裁決總宣布烏鴉無罪,卻判鴿子有罪(玉外納)
當權者的觀點就是最有力的法律(愛·科克)
最高法院追隨當政者(美國)
君主乃至高無上的法(德皇威廉二世)
大賊脫身法,小賊被弔死(英國)
法律對不夠處罰條件的對象是無能為力的(托·富勒)
再嚴厲的法律也不能使浪子回頭,揮霍者節儉,酒鬼清醒----(塞·斯邁爾斯)
任何法律都有漏洞,就看你能不能找到(法國)
法律可以揭露罪惡,卻不能消除罪惡(彌爾頓)

若是沒有公眾輿論的支持,法律是絲毫沒有力量的。(美國廢奴運動領袖菲力普斯W)
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礎。(英國政治家伯克E)
犯罪總是以懲罰相補償;只有處罰才能使犯罪得到償還。(英國作家達雷爾L)
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是我願意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法國作家伏爾泰)
倘若世上沒有壞人,也就不會有好的律師。(英國小說家狄更斯C)
如果我們國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種神靈,而不是殫精竭慮將神靈揉進憲法,總體上來說,法律就會更好。(美國作家馬克·吐溫)
自然界中沒有獎賞和懲罰,只有因果報應。(英國作家瓦謝爾H
與其責罵罪惡,不如伸張正義。(英國作家丁尼生A)
人們通常會發現,法律就是這樣一種的網,觸犯法律的人,小的可以穿網而過,大的可以破網而出,只有中等的才會墜入網中。(英國詩人申斯通W)
如果法律沒有恐懼支撐,它絕不能生效。(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斯)
法律是社會習俗和思想的結晶。(美國總統威爾遜W)
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法律吸吮窮人的膏血,而富人卻掌握著權柄。(英國作家哥爾德斯密斯O)
人類對於不公正的行為加以指責,並非因為他們願意做出這種行為,而是惟恐自己會成為這種行為的犧牲者。(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
沒有哪個社會可以制訂一部永遠適用的憲法,甚至一條永遠適用的法律。(美國總統傑斐遜T)
美國人生活中最顯著而又有益的事情莫過於對法律的廣泛研究了。(法國法官托克維爾A)
懲罰是對正義的伸張。(英國奧古斯丁)
實際上,我們想要的不是針對犯罪的法律,而是針對瘋狂的法律。(美國作家馬克·吐溫)
奇特幾乎總能提供一種線索。一種犯罪越是普通,越是不具特點,就越難以查明。(英國作家柯南·道爾爵士A)
在個人自己的案件中或是他所看到的案件中不能有疏忽,因此執法從來不能疏忽。(美國作家馬克·吐溫)
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國法學家波洛克F)
自然法即神靈法,只是用來約束每一個個體的法律,我們必須堅定地拒絕遵守。我們應該堅定地遵守忽視神靈法的規章制度,因為規章制度賦予我們和平、比較好的政府和穩定,因而對我們來說,規章制度比神靈法更好,因為如果我們採用神靈法的話,他會將我們陷入迷惑、無序和無政府狀態。(美國作家馬克·吐溫)

熱點內容
電大民法學1 發布:2024-06-28 09:32:17 瀏覽:291
司法資格證改革 發布:2024-06-28 09:30:45 瀏覽:894
交通法規兩車停車距離 發布:2024-06-28 08:14:15 瀏覽:851
浙江省考法律碩士 發布:2024-06-28 07:53:51 瀏覽:901
關於法律知識競賽試題 發布:2024-06-28 07:49:38 瀏覽:226
財產保護法法規 發布:2024-06-28 07:40:54 瀏覽:216
道德的核心 發布:2024-06-28 07:08:23 瀏覽:920
勞動法規定病假工資如何支付 發布:2024-06-28 06:32:30 瀏覽:516
勞動法關於彈性工作的規定 發布:2024-06-28 05:37:52 瀏覽:563
東莞市第三人民法院清溪人民法庭 發布:2024-06-28 05:06:16 瀏覽: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