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執法舉例

法院執法舉例

發布時間: 2024-06-28 11:30:08

『壹』 司法機關和執法機關有什麼區別,具體舉例說明

一、執法機關指行政機關,是政府及其組成部門;司法機關指檢察院和法院

一、行政機關才是法律的執行者,是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司法機關,說通俗點,就是判斷誰違沒違法的。

例一:某人犯罪了,被公安機關(屬於行政機關)抓住了,但公安機關不能逮捕刑拘。能不能逮捕、刑拘,得檢察院批准。檢察院批准後,得由公安機關實施逮捕。然後檢察院提起公訴。法院才能說某人犯沒犯罪,犯了什麼罪,應該怎麼判。然後移送監獄(屬於行政機關),由監獄執行。

例二:某企業排污,被環保局(屬於行政機關)處罰,某企業可以向上級環保局(部)提起行政復議,或者直接起訴環保局;對行政復議結果還不服,也是可以起訴環保局的。然後由法院來判決某企業究竟違沒違法。

看明白沒,司法機關只是法律的管理者,執行是需要行政機關的,司就是管理的意思;行政機關是法律的執行者,是不能管理法律的。法律是由人大制定,由檢察院、法院管理,由政府執行,各司其職。檢察院、法院、政府都是同級人民代表大會產生的 。

附:政府組成部門中,有個司法部(廳、局),管的是有關法律方面的行政執法,是司法行政部門。管理仲裁、公證、律師、法鑒、勞教、監獄,司法行政部門對這些管理對象執法。

『貳』 法院依職權調取證據的范圍

民法院依職權可以調查的證據主要有:
(1) 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
(2) 涉及可能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
(3) 涉及身份關系的;
(4) 當事人有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可能的;
(5) 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應當依照當事人的申請進行等。
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是指以下情形:
(一)涉及可能有損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
(二)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迴避等與實體爭議無關的程序事項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需要自身來調取時,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調查取證,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
職權探知主義的適用情形
對於「辯論主義」這個概念,律師同仁想必都比較熟悉。辯論主義是指主張責任和舉證責任都由訴訟當事人承擔,法院不得作出異於當事人訴訟上自認的判斷。通俗理解就是,民事訴訟中原告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被告反駁的也要承擔相應舉證責任(《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90條即為辯論主義原則的法律體現,也是關於舉證責任的規定)。
除了辯論主義外,民事訴訟法上還有一個與之相對應的概念——「職權探知主義」(也叫「實體真實原則」),其在證據法領域也頗有分量。所謂「職權探知主義」,是指法院不限於當事人主張的事實和提供的證據的范圍,可以依職權主動收集事實和調取證據。
這個概念對於很多律師、法官等法律人士而言可能較為陌生,但對其法律層面的體現肯定熟悉——《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96條。該條規定了5種法院可以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情形:①涉及可能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②涉及身份關系的;③涉及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訴訟的;④當事人有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可能的;⑤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迴避等程序性事項的。
除了這5種情形外,法院調查取證必須依照當事人的申請進行,否則不具有合法性。
上述5種情形的內涵並不復雜,我們可以參考最高院編著的《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一書中對該條款的解讀內容進行理解(P327- P328)。這里有一點需要我們了解的是,「職權探知主義」這個概念一般只在民事證據法書籍或相關學術論文中較為常見,其他場合一般是用「法院職權調查事項」來表述的。但若嚴格從證據法理論層面來講,「職權探知主義」和「職權調查事項」是兩個差別很大的概念,兩者的內涵與外延均不同,但有交叉部分(用「職權探知主義適用事項」這種表述其實更為精準,證據法理論上的「職權探知主義」適用情形更為豐富)。這種理論與法律規定的差異,在各個學科門類中都可能存在。一種理論或觀點只有當其在學術界與實務界均形成普遍共識後才可能落實到法律條文。
職權探知主義的邊界
除了了解概念及其法律適用情形外,還有幾個小問題對我們律師或法官而言也很有必要了解,對我們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和案件代理技能均有助益。
一是,《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96條中規定的「涉及身份關系」這一項,這里的「身份關系」一般指人事訴訟或家事訴訟,而非我們日常生活中理解的與「身份」相關的一切事項。舉例而言,在機動車交通事故保險責任糾紛訴訟中常見的一種情形是,原告為了獲得更高標準的賠償金額經常要舉證證明自己的城鎮戶籍身份(當前我國很多地區都一體化了,城市戶籍和農村戶籍賠償標准一視同仁,「同命同價」。但部分地區還是未能跟上步伐)。嚴格來講,這種「戶籍身份」並非上述法院職權調查事項中的「涉及身份關系」事項。再比如,在被告缺席庭審的情形下,有時法官對原告單方提交的微信聊天記錄證據真實性產生疑問而原告又不願意主動去調取被告微信賬戶身份登記信息時,法官可能會在庭後主動向騰訊公司發函調查被告微信賬戶登記身份信息(法官主動調查取證的原因其實是不想冒錯判的法律風險,畢竟「心證」這玩意有時很主觀)。這種身份信息,亦不屬於《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96條中規定的「涉及身份關系」事項。
二是,我們要熟悉《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96條這種規定的歷史變遷,否則遇到特殊案件情形時就難以找准代理思路。1982年頒布的《民事訴訟法》(試行)第56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的、客觀的收集和調查證據。」 1984年最高院頒布了《關於貫徹執行〈民事訴訟法(試行)〉若干問題的意見》,該文件規定,人民法院收集和調查證據,應當深人群眾,依靠組織,認真查清糾紛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經過和結果,不受當事人提供證據范圍的限制。
1991年4月頒布的《民事訴訟法》第64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1992年最高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9條規定:依照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由人民法院負責調查收集的證據包括:(1)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2)人民法院認為需要鑒定、勘驗的;(3)當事人提供的證據自相矛盾、無法認定的;(4)人民法院認為應當由自己收集的其他證據。1998年最高院《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第3條規定:下列證據由人民法院調查收集:(1)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並已提出調取證據的申請和該證據線索的;(2)應當由人民法院勘查或者委託鑒定的;(3)當事人雙方提出的影響查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據材料相互矛盾,經過庭審質證無法認定其效力的;(4)人民法院認為需要自行調查收集的其他證據。上述證據經人民法院調查,未能收集到的,仍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舉證不能的後果。(參見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編著的《民事訴訟證據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P109) 再後來就是2001年12月最高院頒布的《民事訴訟證據規定》第15條規定,對於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以及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迴避等程序性事項的,法院可以依職權進行調查取證(最高院於2002年7月頒布的《行政訴訟證據規定》第22條也有類似規定)。再後來就是當前《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96條的規定。(注意我畫橫線的部分)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六十四條
規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包括:
(一)證據由國家有關部門保存,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無權查閱調取的;
(二)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
(三)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證據。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可以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

『叄』 數罪並罰.舉例說明

數罪並罰指對犯兩個以上罪行的犯人,就所犯各罪分別定罪量刑後,按一定原則判決宣告執行的刑罰。數罪,指一人犯幾個罪。數罪並罰是刑法中規定對一人犯數罪的情況下的一種量刑情節,對於數罪並罰的,分先減後並和先並後減兩種,要區分不同情況分別適用。判決宣告前一人犯數罪的,除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的以外,應當在總刑期以下、數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決定執行的刑期,但管制最高不能超過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過一年,有期徒刑總和刑期不滿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過二十年,總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過二十五年。如果數罪中有判處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須執行,其中附加刑種類相同的,合並執行,種類不同的,分別執行。舉例說明:拐賣婦女罪被判有期徒刑七年,強奸婦女被判有期徒刑九年,介紹賣淫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該罪犯的數罪中總和刑期為十九年,決定執行的刑期為十九年以下,數罪中最高刑期為九年,該犯的實際執行期應為九年以上十九年以下酌情決定執行期。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六十九條判決宣告以前一人犯數罪的,除判處死刑和無期徒刑的以外,應當在總和刑期以下、數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決定執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過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過一年,有期徒刑總和刑期不滿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過二十年,總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過二十五年。數罪中有判處有期徒刑和拘役的,執行有期徒刑。數罪中有判處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執行完畢後,管制仍須執行。

『肆』 各位俠客俠女,請問省、自治區按地區設立的中級法院是怎麼理解舉例說明一下!謝謝!

因為中國某些地級市是不設區的,如廣東市、海南市、唐山市,而它們必須設立中級人民法院的緣故,另外行政公署也不分區,所以叫按地區設立中級法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第二十三條之規定,中級人民法院包括:
1、在省、自治區內按地區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
2、在直轄市內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
3、省、自治區轄市的中級人民法院;
4、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
其中,第(二)項「直轄市內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法院:通常為在區一級基層人民法院依地區設置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以此類推。


一、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民事案件

我國中級人民法院包括:在省、自治區內按地區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在直轄市內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省、自治區轄市的中級人民法院;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十九條的規定: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民事案件:

(一)重大涉外案件;

(二)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案件;

(三)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重大涉外案件是指爭議標的額大、或者案情復雜、或者居住在國外的當事人人數眾多的涉外案件。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是指案件的影響超出基層法院的轄區,在中級或中級以上法院轄區內產生了重大影響。

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包括以下幾類:

(1)、海事、海商案件,此類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轄,目前已在廣州、廈門、上海、武漢等地設立了海事法院,海事法院均為中級法院,他們的受案范圍由最高法院確定;

(2)、專利糾紛案件,具體包括專利行政案件和專利民事案件,專利民事案件包括專利侵權、轉讓專利權、專利許可使用等引起的糾紛,專利民事案件由省級政府所在地的中級法院及青島、大連和各經濟特區的中級法院管轄;

(3)重大的涉港、澳、台案件。

此外,根據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頒布的《關於北京市各級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審民事、經濟糾紛案件級別管轄的規定》,北京市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范圍為:

(一)中級法院管轄下列一審民事、經濟糾紛案件:

1、爭議金額在50萬元以上不滿8000萬元的涉外、涉港、澳、台民事案件;

2、爭議金額在500萬元以上不滿1億元的房地產案件;

3、爭議金額在250萬元以上不滿1億元的其他民事案件;

4、爭議金額在500萬元以上不滿8000萬元的涉外、涉港、澳、台的經濟糾紛案件;

5、爭議金額在500萬元以上不滿1億元的其他經濟糾紛案件;

6、不服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的勞動爭議案件;

7、經由上級法院依法認為應當由本院審理的案件。

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1、民事訴訟法第十九條第(一)項規定的重大涉外案件,是指爭議標的額大,或者案情復雜,或者居住在國外的當事人人數眾多的涉外案件。

2、專利糾紛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轄。

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第十九條第(二)項、第二十條的規定,從本地實際情況出發,根據案情繁簡、訴訟標的金額大小、在當地的影響等情況,對本轄區內一審案件的級別管轄提出意見,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4)法院執法舉例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中級人民法院包括:在省、自治區內按地區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在直轄市內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省、自治區轄市的中級人民法院;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管轄案件有重大涉外案件;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第二章人民法院的設置和職權

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分為:

(一)最高人民法院;

(二)地方各級人民法院;

(三)專門人民法院。

第十三條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分為高級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

第十四條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設立的人民法院的組織、案件管轄范圍和法官任免,依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有關規定。

第十五條專門人民法院包括軍事法院和海事法院、知識產權法院、金融法院等。

專門人民法院的設置、組織、職權和法官任免,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規定。

第十六條最高人民法院審理下列案件:

(一)法律規定由其管轄的和其認為應當由自己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二)對高級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抗訴案件;

(三)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規定提起的上訴、抗訴案件;

(四)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的再審案件;

(五)高級人民法院報請核準的死刑案件。

第十七條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第十八條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對屬於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進行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可以發布指導性案例。

第十九條最高人民法院可以設巡迴法庭,審理最高人民法院依法確定的案件。

巡迴法庭是最高人民法院的組成部分。巡迴法庭的判決和裁定即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和裁定。

第二十條高級人民法院包括:

(一)省高級人民法院;

(二)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

(三)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

第二十一條高級人民法院審理下列案件:

(一)法律規定由其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二)下級人民法院報請審理的第一審案件;

(三)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四)對中級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抗訴案件;

(五)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的再審案件;

(六)中級人民法院報請復核的死刑案件。

第二十二條中級人民法院包括:

(一)省、自治區轄市的中級人民法院;

(二)在直轄市內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

(三)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

(四)在省、自治區內按地區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

第二十三條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下列案件:

(一)法律規定由其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二)基層人民法院報請審理的第一審案件;

(三)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四)對基層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抗訴案件;

(五)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的再審案件。

第二十四條基層人民法院包括:

(一)縣、自治縣人民法院;

(二)不設區的市人民法院;

(三)市轄區人民法院。

第二十五條基層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基層人民法院對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工作進行業務指導。

第二十六條基層人民法院根據地區、人口和案件情況,可以設立若幹人民法庭。

人民法庭是基層人民法院的組成部分。人民法庭的判決和裁定即基層人民法院的判決和裁定。

第二十七條人民法院根據審判工作需要,可以設必要的專業審判庭。法官員額較少的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可以設綜合審判庭或者不設審判庭。

人民法院根據審判工作需要,可以設綜合業務機構。法官員額較少的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可以不設綜合業務機構。

第二十八條人民法院根據工作需要,可以設必要的審判輔助機構和行政管理機構。

第三章人民法院的審判組織

第二十九條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由合議庭或者法官一人獨任審理。

合議庭和法官獨任審理的案件范圍由法律規定。

第三十條合議庭由法官組成,或者由法官和人民陪審員組成,成員為三人以上單數。

合議庭由一名法官擔任審判長。院長或者庭長參加審理案件時,由自己擔任審判長。

審判長主持庭審、組織評議案件,評議案件時與合議庭其他成員權利平等。

第三十一條合議庭評議案件應當按照多數人的意見作出決定,少數人的意見應當記入筆錄。評議案件筆錄由合議庭全體組成人員簽名。

第三十二條合議庭或者法官獨任審理案件形成的裁判文書,經合議庭組成人員或者獨任法官簽署,由人民法院發布。

第三十三條合議庭審理案件,法官對案件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負責;法官獨任審理案件,獨任法官對案件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負責。

人民法院應當加強內部監督,審判活動有違法情形的,應當及時調查核實,並根據違法情形依法處理。

第三十四條人民陪審員依照法律規定參加合議庭審理案件。

第三十五條中級以上人民法院設賠償委員會,依法審理國家賠償案件。

賠償委員會由三名以上法官組成,成員應當為單數,按照多數人的意見作出決定。

第三十六條各級人民法院設審判委員會。審判委員會由院長、副院長和若干資深法官組成,成員應當為單數。

審判委員會會議分為全體會議和專業委員會會議。

中級以上人民法院根據審判工作需要,可以按照審判委員會委員專業和工作分工,召開刑事審判、民事行政審判等專業委員會會議。

熱點內容
新安江司法局 發布:2024-06-30 23:01:02 瀏覽:126
基層法律服務人員 發布:2024-06-30 22:13:51 瀏覽:627
敖志和律師 發布:2024-06-30 21:57:00 瀏覽:12
江西水行政法 發布:2024-06-30 20:23:17 瀏覽:401
伊犁高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4-06-30 18:08:05 瀏覽:436
合同法司法解釋57條 發布:2024-06-30 16:51:17 瀏覽:492
三個月考法律碩士 發布:2024-06-30 16:40:05 瀏覽:336
規定帶薪年休假制度是勞動法第幾條 發布:2024-06-30 16:28:08 瀏覽:506
地域黑需要付法律責任么 發布:2024-06-30 15:47:22 瀏覽:626
10年法律碩士法學基礎題 發布:2024-06-30 15:44:26 瀏覽: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