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執行法官懈怠

執行法官懈怠

發布時間: 2024-08-07 19:31:52

法官行為規范

法律分析:法官行為規范是指通過法律規定,使法官在行使審判權力的同時能夠規范行為,做到公正為民,清正廉潔,高效辦案等。法官行為規范對於大力弘揚「公正、廉潔、為納粗民」的司法核心價值觀,規范法官基本行為,樹立良好的司法職業形象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要求法官在審理案件過程中要做到忠誠堅定、司法公正、高效辦案、廉政清潔,一心為民。真正做到為人民謀利益,做到敬業奉獻。

法律依據:《法官行為規范》

第一條忠誠堅定。堅持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在思想洞陵鎮上和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基本政策以及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言行。

第二條公正司法。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平等對待各方當事人,確保實體公正、程序公正和形象公正,努力實現辦案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不得濫用職權、枉法裁判。

第三條高效辦案。樹立效率意識,科學合理安排工作,在法定期限內及時履行職責,努力提高辦案效率,不汪祥得無故拖延、貽誤工作、浪費司法資源。

第四條清正廉潔。遵守各項廉政規定,不得利用法官職務和身份謀取不正當利益,不得為當事人介紹代理人、辯護人以及中介機構,不得為律師、其他人員介紹案源或者給予其他不當協助。

第五條一心為民。落實司法為民的各項規定和要求,做到聽民聲、察民情、知民意,堅持能動司法,樹立服務意識,做好訴訟指導、風險提示、法律釋明等便民服務,避免「冷硬橫推」等不良作風。

第六條嚴守紀律。遵守各項紀律規定,不得泄露在審判工作中獲取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不得過問、干預和影響他人正在審理的案件,不得隨意發表有損生效裁判嚴肅性和權威性的言論。

第七條敬業奉獻。熱愛人民司法事業,增強職業使命感和榮譽感,加強業務學習,提高司法能力,恪盡職守,任勞任怨,無私奉獻,不得麻痹懈怠、玩忽職守。

第八條加強修養。堅持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遵守司法禮儀,執行著裝規定,言語文明,舉止得體,不得濃妝艷抹,不得佩帶與法官身份不相稱的飾物,不得參加有損司法職業形象的活動。

㈡ 當法官意味著什麼

對我而言,法官不僅僅是一份養家糊口的體面職業,法官不僅僅是身披法袍敲響法槌的居中裁判者,法官不僅僅是高高在上的威信與榮耀。在我的心目中,法官是法律的守護神與捍衛者,法官是公平正義的象徵與化身,法官是維護社會道德良知的最後一道防線。 所以,我認為,當法官就意味著沉重的責任。法官要通過自己公正高效權威的裁判,從法律的角度懲惡揚善,定紛止爭,弘揚法治,為人民的幸福生活保駕護航。要實現這一既崇高又平凡的目標,法官就要時刻牢記自己的工作職責,在平凡的崗位上殫精竭慮,不敢稍有懈怠,時刻牢記法官這個稱號背後所承擔的沉重責任,時刻清醒地認識到法官所擁有的這份裁判權力,是黨和人民所賦予的,必須謹慎而正確地行使,努力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當法官還意味著持久的清貧。法官秉持公平正義,維護法律權威,這就要求法官自己要做到不為權貴折腰,不為武力屈服,不為金錢美色所打動,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要忍受得住榮華富貴的誘惑,始終如一地堅守自己的法理信念,依法辦事,公平裁判,絕對不能拿手中的權力作為換取財富的籌碼。這就意味著法官只能依靠那份不豐厚的薪水過日子,清貧度日。也就是說法官基本上與奢華無關,只能持平常心,過著普通而平常的日子。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只有能夠心甘情願過著這持久清貧的日子,才能不為外界的各種誘惑所迷惑,才能平心靜氣地、理直氣壯地作出公正的裁判,才能成為一名稱職合格、讓黨和人民滿意的法官。 當法官還意味著一定的壓力與風險。無論刑事、民事或者是行政案件,法官都要對案件作出自己的裁判。所謂法官辦案定紛止爭,定的是權益之紛,止的是利益之爭,有利益有權益,就會有各種各樣的誘惑有風險,有的人為了能夠在訴訟中變現自己的利益,或者對法官的生命進行威逼,或者對法官的慾望進行利誘。這對法官來說,無疑是可怕的誘惑和巨大的陷阱,一不小心會被拉下水或者自蹈火坑,輕者身敗名裂,重者為之付出自己的生命。所以說法官職業充滿了風險。因此作為一名法官,要想把自己的審判工作搞好,同時確保自己的人身安全,就要頂住壓力,把各種風險系數降到最低:一是保持心境平和,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到潔身自好,無欲則剛;二是要堅守「三個至上」,以法律為准繩,以黨的事業為標尺,以悍衛公平正義為人生惟一要旨;三是要謹言慎行,要慎獨。一名稱職的法官要時刻意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法院的形象和法律的尊嚴,法官只有為法院和法律增光添彩的義務,而沒有往法院和法律上抹黑出醜的權利!作者單位:廣西融安縣人民法

㈢ 主審法官與審判長有什麼不同謝謝

對於該問題,可閱讀馬獻釗:《「何謂主審法官」》,網頁鏈接

自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主審法官辦案責任制以來,不論理論界還是司法實務界,圍繞主審法官的概念展開了熱烈討論。目前尚沒有官方對該概念的內涵外延進行權威解讀。筆者從三個層面對主審法官的概念進行梳理和辨析。

一、理論上的爭辯:職務、角色、權責抑或資格

理論界(包括司法界人士發表的學術觀點)重點圍繞主審法官概念的內涵或本質展開討論,大體上形成四類觀點:第一類觀點認為,主審法官是一種職務,是經過一定的組織程序選拔出來並加以任命的職務,相當於合議庭的負責人。在目前的司法體制下,這一職務可以稱為審判長,隨著改革後合議庭替代審判庭模式的建立,這一職務也可以稱為庭長。第二類觀點認為,主審法官是一種角色或者一種分工。有的認為主審法官就是承辦法官,即具體承辦案件的法官;有的認為主審法官就是合議庭中的審判長,兩者只是名稱的不同。第三類觀點認為,主審法官實質上是一種權責,就是比其他法官承擔更多的權力和責任的法官。有的認為主審法官就是直接審理案件並對案件裁判起決定作用的法官;有的認為主審法官是切實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法官;有的認為主審法官就是享有獨立裁判權並對案件質效負總責的法官。第四類觀點認為,主審法官是一種資格。

如果對以上不同的認識和觀點進行簡單化梳理,大體上可以提取四種最有代表性的觀點:(1)主審法官就是審判長;(2)主審法官就是承辦法官;(3)主審法官是真正對案件裁判起決定作用的法官;(4)其他理解。筆者以這四種不同的認識作為選擇項,對河南省六個中院及基層法院880名法院幹警進行了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864份。其中,認為主審法官就是審判長的293人,佔比33.9%;認為主審法官就是承辦法官的447人,佔比51.7%;認為主審法官就是真正對案件裁判起決定作用的法官的117人,佔比13.5%;作其他理解的4人,佔比0.04%。由此可見,理論上的爭議帶來不同主體之間的不同認識。這些不同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尚無大礙,但若具體到司法改革實踐當中,將會給改革帶來不利的影響,亟須對主審法官概念的內涵給予相對明晰的界定。

筆者認為,對主審法官概念內涵的界定,一方面要立足於目前絕大多數法院的實際情況,特別是廣大法官的實際素質和能力,另一方面要著眼於司法體制改革特別是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據此,主審法官概念的內涵是:根據一定的標准,在既有法官隊伍中經過一定的程序選任,在審判團隊內起主導作用並承擔相應權責的素質、能力較高的資深法官。首先,主審法官是新的審判權運行機制下對法官資格、權責的一種確認,通俗地講,主審法官是權責和資格的統一體。其次,主審法官不是一種行政職務,他對團隊內其他成員一般不具有行政管理職責。再次,選任主審法官的標准應當是既定的,根據標准,在某一時間段,在一個審判團隊內,確定相對固定的主審法官,同時對其工作績效動態考核,當其不具有既定的資格和能力時,及時作出調整。最後,為了確保主審法官具備相應的資格和能力,應當建立比較嚴格的選拔程序,但是並不需要嚴格的組織任命程序,以避免其形成固定化、常任化的職務。

同時,為了保障主審法官制度的運行,借鑒日本以及我國台灣地區的經驗,應當建立與「主審法官」相對應的「受命法官」、「陪席法官」概念。受命法官是接受主審法官的指派,代表合議庭完成某一單項審判任務的法官,比如完成部分或全部閱卷、調查取證、庭前會議、庭審准備等各項工作,並對完成的工作結果承擔相應責任;陪席法官是從庭審階段開始參加合議庭的法官。但是,不論受命法官還是陪席法官,在合議過程中與主審法官享有平等的表決權,對各自發表的裁判意見承擔責任。

從角色論的角度分析,主審法官兼具傳統意義上的「審判長」和「承辦法官」兩者的角色,但又有根本性的區別。與傳統意義上的「審判長」相同的是,主審法官負有對案件程序性事項的主導權責。區別在於:主審法官的主導僅限於程序性事項,且對團隊內的成員沒有行政管理權。與傳統意義上的「承辦法官」相同的是,主審法官必須親歷審判,和其他法官一樣具體參與案件審理,不得採取審批制的方式來管理審判。區別在於:不論是主審法官還是受命法官、陪席法官,他們作為合議庭的共同成員,對於實質性的裁判事項,必須堅持集體決策原則。所以,在以主審法官制為核心的新一輪改革氛圍下,應當摒棄「承辦法官」的概念。

二、制度的實質:對承辦法官負責制、審判長負責制的揚棄

從官方文獻來看,「主審法官」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09年發布的《人民法院第三個五年改革綱要》中,綱要第五條規定:「完善合議庭制度,加強合議庭和主審法官的職責。」從黨的文件來看,最早出現主審法官概念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當中,提出「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

筆者認為,主審法官概念的出現,主要是為了解決合議庭制度運行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從上世紀末至今,人民法院一直沒有停止合議庭制度改革的步伐。改革的主要動因,一是解決承辦法官制帶來的「形合實獨」、「合而不議」、「一個人說了算」等問題,二是解決合議庭內部權責不清、無法追責的問題。為此,從1999年開始,在一系列文件的支撐下,審判長負責制在全國法院普遍開展。相對於過去的承辦法官負責制,審判長負責制有其合理的因素和進步的地方,極大地改變了承辦法官一人唱「獨角戲」的不正常現象,但是這一制度也帶來一些新的問題,主要是:隨著審判長職務的固定化、常任化,合議庭內部產生了新的行政化,合議庭成員之間的等級差別加劇了地位的不平等,影響了案件的充分討論和平等決策。

在中央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在吸取既有改革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建立主審法官責任制的構想。與過去的承辦法官負責制和審判長負責制相比,這一制度既強調合議庭成員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又適度突出主審法官的核心作用,賦予主審法官一定的主導權責,主要是:主持庭審活動、控制審判流程、組織案件合議、避免程序瑕疵等。對於具有實質性意義的裁判事項,仍然堅持平等決策、集體負責的原則。為了避免出現新的行政化傾向,主審法官對其他成員不具有行政管理權,主要是通過示範、帶頭作用,以自己更高的司法能力、更為豐富的審判經驗、資歷以及適當的組織協調能力,團結、引導團隊成員共同完成審判任務。從制度的實質來解釋主審法官的概念,其中的「主」應當是「主持」、「主導」,而不是「主要」、「決定性作用」等含義。可以說,這一新的制度是對過去兩種制度的合理揚棄。

三、實踐中的難點:推行主審法官責任制需釐清幾個關系

從目前各地推行的主審法官責任制改革實踐來看,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一些困惑和困難。筆者認為,要順利推進主審法官責任制,應當釐清以下幾個關系:

第一,「主審法官」與「員額內法官」的關系。隨著法官員額制的推行,有人提出,所有進入員額的法官應當自然成為主審法官,屆時實際上不再需要使用主審法官的概念了。筆者認為,從理論上講,這一觀點是有道理的,但是在目前乃至相當長一段時間,還不符合我國的現實情況。實現「法官」和「主審法官」概念的同一化是一個長遠的目標,它至少需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入額法官素質的基本均等化;二是法官獨立裁判意識、獨立擔責意識的成熟;三是案件繁簡分流機制的完善,簡易程序適用成為審判的基本模式。首先,即使在近年內實現了法官員額制,進入員額的法官素質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這種狀況將長期存在。其次,雖然中央層面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法院、法官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制度,法院內部也建立了鼓勵法官依法獨立辦案並獨立承擔責任的機制,但是,要實現制度設計的目的、價值,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法官獨立裁判並擔責的意識還需要大力培養和塑造。最後,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目前簡易程序在中、高級法院適用的比例還比較低,在基層法院適用的比例也不均衡,大量案件仍然適用普通程序,必須發揮審判團隊的整體作用。

第二,主審法官與受命法官、陪席法官的關系。一是調整審判團隊的組成結構。借鑒大陸法系國家和普通法系國家的經驗,建設專業化的審判團隊,專業負責審理某一或某幾類領域的案件。團隊中的法官數量一般多於3人,其中主審法官是固定的,在適用普通程序審理案件時擔任審判長,受命法官由審判管理部門在隨機分配案件時確定,陪席法官通過隨機抽取的方法產生。這種靈活的結構既可以保持審判團隊的專業化,又可以避免長期固定化合議庭帶來的廉政方面的風險。二是明晰主審法官與受命法官、陪席法官之間的權責。明確主審法官對於程序性事項的主持、主導權責,確保合議流程規范、順暢、高效進行,避免程序方面出現瑕疵或錯誤;受命法官根據主審法官的指派完成某一單項任務,需要作出裁決的,受命法官應當與主審法官溝通,由主審法官提請合議庭作出決定;陪席法官雖然一般從庭審階段開始介入案件審判,但是他對主審法官的指派和受命法官的工作應當十分清楚,必要的時候也要作為受命法官完成相應的庭前工作。三是突出主審法官在審判團隊中的核心作用。基於我國的現實國情,在改革的現階段,為了避免集體懈怠現象發生,保證審判團隊的各項工作正常運轉,可以賦予主審法官對團隊其他成員相應的監督權責,主要包括:工作任務的督促指導、工作業績的評價,以及對法官助理、書記員等輔助人員的調整建議。

第三,主審法官與院長、庭長的關系。在現有的法院組織體系和內設機構設置體制下,院長、庭長作為法院、審判庭的代表人,其職責包含對審判業務的管理和監督,以及對黨務、司法行政事務的管理。如何理順主審法官與院長、庭長的關系,也是合議庭制度改革的重要環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基本明晰了院長、庭長審判管理權的邊界,以及審判監督權行使的方式、程序和責任。

筆者認為,應當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順主審法官與院長、庭長的關系:首先,釐清院長、庭長不同管理權的內容和行使方式。院長、庭長的管理權分為審判管理權、行政管理權和黨務管理權,其中審判管理權是重點。隨著審判管理部門的全面建立,審判管理權責應當總體上由審判管理部門統一行使。隨著法院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和審判權相分離改革目標的逐步實現,院長、庭長的行政管理權也應當剝離出來,由專職人員來行使,院長只是作為核心決策中的一員參與其中,不具體承擔管理權責。黨務管理權責依此原理確定。其次,明確院長、庭長行使審判監督權的渠道、程序和責任。庭長行使審判監督權的渠道是主審法官聯席會議,院長行使審判監督權的渠道包括專業法官會議和審判委員會,除此法定渠道,院長、庭長不能對主審法官、合議庭審理的案件行使監督權。再次,推行院長、庭長擔任主審法官制度。院長、庭長絕大多數是審判經驗豐富、法律素養較高、審判技能高超的資深法官,由其擔任主審法官直接審理案件,不僅有利於合理利用優質審判資源,而且可以實現院長、庭長直接行使審判管理權、審判監督權,減少管理的層級和成本,提高管理、監督的效能。最後,改革裁判文書簽發制度,代之以文書簽署制度。取消院長、庭長對裁判文書的簽發制度,由主審法官、合議庭行使裁判文書簽署權,也是合議庭制度改革的核心內容。

(作者系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司改辦副主任)

㈣ 捅向法官的刀議論文

上午10時左右,湖北省十堰市中級法院6樓605室,在拿到判決書後,胡慶剛用一柄隨身攜帶的水果刀,捅向了案件的女審判員劉坦。

㈤ 如何培養法官良好的職業道德麻煩告訴我

法官是公平與正義的代表,也有著審判行業的法律規定和社會公眾期盼的職業道德。法官要忠於事實、忠於法律,以確保司法公正,更要謙遜文明、勤勉敬業以保障審判效率。當前,我們正在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就要求廣大法官必須認真踐行司法為民的理念,必須始終把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作為司法活動的第一選擇,把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司法效果的第一標准,所以,司法為民就是新時期對法官職業道德建設的新要求。本文以如何,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法官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
2.公正不偏,剛正不阿。司法公正是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徵,是執法活動內在的價值追求,好的法律制度能否實現,關鍵在於執法人。古代人們敬仰的鐵面無私的包公,雖然是人們的一種希望和要求,但這正是人們的一種期望,人們所要求的法官職業道德。人們要求法官從其自身職業活動的特殊性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凝聚足夠的力量,樹立足夠的權威,不畏權勢,頂住來自社會各方面的不當干預,確保司法公正。
3.敬業進取,精益求精。香港法官的誓言中說:無懼、無偏、無私、無欺。我說還應該有「無閑」,即抓住時機,忙中抽閑,認真學習,刻苦鑽研,對自己的法律知識永無滿足和懈怠。
4.克己奉公,清正廉潔。「公生明,廉生威」,尤其在當前執法環境、社會環境不盡人意的情況下,法官要以強烈的職業使命感來抵制和克服「相對剝奪感」。所謂「相對剝奪感」是指人們認為自己本應獲得的利益沒有得到,而被他人或社會「剝奪」了。這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是自認為沒有得到公平待遇的不滿與埋怨的結合,總覺得自己的所得與貢獻比,獲得太少了。如果有了這種「相對剝奪感」,心理就會失衡,無疑肩上的天平就會失去平衡,就會導致不良的後果
二、影響法官職業道德培養的主要原因
(一)法治理想與人治現實之間的矛盾,影響著人們嚴格遵紀守法,也影響著法官嚴格執法,並直接導致司法不公和司法效率低下。表現在:在組織制度、人事制度上,不按黨的組織原則和法官的考核、任用、選拔制度來來選拔、任用幹部和法官。有的法院,研究生、本科生進不來,而有「關系」的大專生,甚至是沒有編制的自費大專生卻大搖大擺地進來了。在審判工作作風上,置法律程序於不顧,搞家長制、「一言堂」。法律規定,只有合議庭和審判委員會才是合法的審判組織,而有的法院領導為了達到個人左右案件審判結果的目的,又在法院內部另設程序和審判組織,並且將其凌駕於法定程序和合法審判組織之上;有的法院領導個人直接拍板案件;有的法院領導則擅自製定「司法解釋」;有的法院領導將手中的「核稿」、「簽發」案件權變成了「審批」權,權大於法了;有的上級法院領導以「過問」下級法院案件為名,直接干預下級法院辦案。以上少數法院領導幹部的違法做法,都緣於封建主義「家長制」的思想,而一些帶有封建主義色彩的地方和單位的規章制度,則為這種家長製作風提供了便利條件和「合法」借口。以上現象,會給法官職業道德帶來不良影響。
(二)法官的人權缺乏制度上的保障,直接影響著法官職業道德的正常培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法官的待遇與他們的職責出現巨大反差。有的老少邊山地區的法官甚至連發工資都難以為繼。西方發達國家的律師夢寐以求擠身法官行列,因為法官的地位比律師要高得多,法官是案件的最終裁判者,維護的是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其作用比律師大得多,當然應當比律師享有更高的待遇,同時也要求法官比律師擁有更高的素質。但是在中國的事實正好相反,沒有哪一個名律師願意到法院當法官的,倒是有不少優秀法官通過司法考試後去改行當律師了。原因很簡單,法官的待遇、社會地位與其職業要求極不相稱,法官職業缺乏吸引力。法官待遇的這種尷尬現狀,職業道德卻要求他發自內心地操守自律,與「人權」的基本原則是極不相稱的,一種制度的設計,「必須承認每個人都有平等地追求個人利益的權利,而不能假定人人都為道德聖人」。要求法官自律,甚至在八小時以外也要「慎獨」,其前提是法官都為出類拔萃者,他們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對法律忠誠的信仰,並廿願過清教徒式的刻板生活,這至少在目前的中國是不現實的。
二是執法環境不夠完善。有的法官剛直不阿、執法如山,卻得罪了某領導,最終落得個以「工作需要」為名調離崗位或找個岔子降級撤職的結果;有的法官因為嚴肅執法而得罪了一方當事人,家人被報復卻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償。三是法官的職業缺乏制度上的嚴格保障,時刻存在著被「分流」、「優化」、「雙選」的危機感。西方發達國家的法官,職務是終身制的,非經特別程序,不能彈劾法官。法官的職業有保障了,他才能夠做到剛直不阿、敢於碰硬。當然並不是說不要搞機構改革和人事改革,也不是說法官都不應有壓力,而是說,任免法官不應太隨意,把企業管理那一套制度照搬到法院來,想任命就任命,想免職就免職,如果這樣的話,法官就會經常處於誠惶誠恐、瞻前顧後之中,即使他有著再好的道德修養也難以實現。以上弊端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法官的工作熱情,影響著法官愛崗敬業,使其缺乏上進心和改革精神。
(三)有的法院領導幹部未發揮其應有的示範作用,有的人官僚主義、特權思想嚴重,有的人腐化墮落,給法官職業道德教育帶來負面影響。如上所述,道德具有實踐性的特徵,領導者的示範作用遠遠大於普通群眾的示範作用,不可否認,大多數法院領導能夠以身作則,給群眾作出表率的,但近年來也確實有些法院領導,膽大妄為,構成了犯罪,被處以刑罰,還有一些觸犯了黨紀政紀。這些人的反面「示範」作用也給廣大法官帶來了很壞的影響。
三、建立良好機制,為培養法官職業道德打下良好基礎
(一)發揮法院的審判職能,強化服務意識,為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保駕護航。指導思想要明確,人民法院有懲罰和保護兩種職能,要嚴格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來開展審判工作。排除一切干擾,要為一切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審判思想、審判制度、審判方式、審判作風大開綠燈,一切不利於生產力發展的制度、方式和作風都應該擯棄。
(二)改革現有種種不利於生產力發展,不利於人民法官職業道德建設的不合理制度,建立新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體制,包括審判制度、司法制度、組織人事制度、物質分配製度、廉政制度、工作制度等,徹底實現法院內部系統管理體系從「人治」到「法治」的根本性轉變。在嚴肅執法、依法審判和黨風廉政建設的問題上,絕不允許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三)打擊一切阻礙生產力發展,妨礙人民法官職業道德建設的行為,包括上面所說的各種弊端和腐敗現象,為法官職業道德培養提供一個清新的環境。
(四)有效地保護法官的人權,提高其工作待遇和生活待遇,調動法官工作和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其實現職業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轉變,從「不敢為」到「不想為」,「使法官的自律不再是無價值的犧牲」,而是「有利可圖」。當然,這個「利」是合法的「利」,不是非法的「利」。保護其其他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犯。通過建立新的司法制度,使法官真正享受到「超脫」於世人的感覺,「深居簡出無人擾」。當外界干擾無法與法官接觸時,審判焉有不公正之理!
(五)建立一種新的機制,使法院領導比普通法官更自覺地、更模範地遵守職業道德,真正地起到表率示範作用。此外,古人所採取的「易地為官」、「定時輪換」的做法,是值得借鑒的。這是因為,人類有一種惰性,就是「日久生厭」,日久生厭之後,為黨為國無私奉獻的熱情就會減退,而隨之而來的各種私心雜念就會滋生蔓延並逐漸膨脹。第1頁共1頁

㈥ 求助:如何懲治無視法律的法官

你很難掌握證據。。還是申訴要求司法監督吧。。畢竟維護自己的利益才是第一位的。

熱點內容
中國婚姻法規定一夫一妻 發布:2025-01-09 16:11:02 瀏覽:862
破壞青苗應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09 15:47:27 瀏覽:157
民法典第1編總則 發布:2025-01-09 15:33:45 瀏覽:740
北京淵遠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09 15:06:27 瀏覽:911
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09 15:03:15 瀏覽:100
2019年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真題及答案 發布:2025-01-09 14:56:46 瀏覽:741
行政訴訟法關於迴避規定 發布:2025-01-09 14:40:55 瀏覽:142
涉訴信訪法官 發布:2025-01-09 14:40:08 瀏覽:653
民事訴訟法的視聽資料咋么理解 發布:2025-01-09 14:30:07 瀏覽:842
教育法規和教育行政法規的區別 發布:2025-01-09 14:18:45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