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民國法院判決

民國法院判決

發布時間: 2024-11-09 11:12:28

『壹』 民國時期司法審判制度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民國時期分為北洋政府時期和中華民國時期。
北洋政府時期:其司法制度有兩個特點,一是普通審
判機關採用四級三審制;二是行政訴訟獨立於普通法院之外。依照《中華民國暫行
法院編製法》,民事與刑事審判機關分為四級,採用「三審制」:初級審判廳,為
普通民事刑事案件的第一審機關;地方審判廳,為普通民事刑事案件的第二審機關
和特別案件的第一審機關;高等審判廳,為普通民事刑事案件的第三審(終審)機關
中華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組織法中,國民政府司法院是國民政府的最高審判機關。當司法行
政部隸屬於司法院時,司法院為最高司法機關。
司法院設正副院長各1人。在國民政府組織法中, 其產生方法與其他四院正副
院長相同。司法院下屬的主要機關有最高法院、行政法院與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最高法院是全國終審機關。南京國民政府於1932年公布的《法院組織法》中改
變了原來的四級三審制,仿法國為三級三審制,規定從1935年7月1日起實行。三級
三審制即指法院的設立,分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3個層次, 分別執行初
審、再審、終審職權。國民黨盡管多年標榜司法獨立,但在很長時期內仍繼續著中
國古代「縣太爺審案」的狀況,由縣長兼為法官
在未設地方法院的縣,以縣長兼理司法,另設置承審員協助縣長審理案件。這
一制度的弊端連國民黨當局亦已發現,因而決定設立縣司法處,審判官獨立行使審
判權,檢察事務由縣長兼理。此決定於1936年公布後,因抗日戰爭爆發,未能實行,
仍以承審員制度維持,直到1946年,全國才基本結束承審員制度,實行半獨立的司
法處制度,而地方法院未曾普遍設立。
行政法院掌理全國行政訴訟審判事務。

和特別案件的第二審機關;大理院,屬於大理院特別許可權的案件之初審亦即終審機
關,也是不服高等審判廳判決的案件之第三審(終審)機關

『貳』 台灣怎樣槍決死刑犯人

中華民國死刑之執行,於刑事判決確定後,依據《刑事訴訟法》第四百六十條,檢察官應速將該案卷宗送交司法行政最高機關(亦即法務部)。而依同法四百六十一條之規定,經法務部令准,執行檢察官於收到法務部之令准後,若無刑事訴訟法第四百六十一條但書之事由(亦即無提起再審或非常上訴之可能),必須於令到後三日內執行死刑。《死刑執行規則》第二條規定,執行時,先由檢察官會同看守所所長蒞視驗明,並核對人犯人相表﹑指紋表後送監執行,其因他案在監獄執行中者,會同典獄長辦理。執行前後應拍下受刑人相片,報部備查。而若死刑犯有器官捐贈之意願時,應簽署捐贈器官同意書。

執行死刑之方法,依據《監獄行刑法》第九十條以及《死刑執行規則》第三條之規定,應以葯劑注射或槍斃,在監獄特定場所執行之。執行槍斃時,應令受刑人背向行刑人,其射擊部位定為心部,行刑人應於受刑人背後偏左定其目標,但行刑人與受刑人距離,不得逾二米。而對捐贈器官之受刑人,檢察官得命改采射擊頭部右後耳根之執行死刑方式。通常死刑犯會繫上腳鐐,一天只允許在做運動的三十分鍾內離開囚房。

台灣死刑制度,一個人被判決死刑定讞後,要等待法務部部長簽發死刑執行命令,方才執行。一個標準的執行死刑團隊,包括執行檢察官(俗稱監斬官)、法醫、書記官、法警隊長、執行法警(槍手)兩人、戒護法警兩人,若死刑犯同意捐器官,另設有醫療隊。現在執行死刑時,多半選在18時至21時,並用配有滅音器的國造T75型手槍,但早年使用的槍械亦不固定,常使用步槍或卡賓槍行刑,尤其是警總等機關。

早年多選在清晨5時到6時,取「不走夜路」之意,但這樣常使死囚一夜難眠,生怕腳步聲,且槍聲又容易驚擾周圍居民,而改至夜間行刑,有些人認為這個作法不錯,因為台灣民間信仰中「日出時陰司封門,如無鬼差牽引,無法進入地府」。被執行死刑前兩到三小時,獄方會通知死囚「執行命令已經簽發,今日幾時幾分送您上路」,如有信仰者可請神職人員(法師、牧師、神父等)來做臨終祈禱或誦經。而此時,執行死刑團隊工作人員往往齊聚一堂,禮拜獄中的地藏菩薩佛像,祈禱執行順利。

執行時檢察官要到達法場,驗明死囚身份無誤,執行前先再最後一次聽訊(通常都是問死囚是否悔悟,並聽取遺言),而後死囚會得到一個不錯的便當,稱為「最後一餐」,希望能在行刑後,亡靈能夠體力充沛地到達陰間,根據各看守所的傳聞,其餐點大致上為白飯、鹵蛋、雞腿、焢肉(或香腸、豬肝等)、海帶(或青菜、竹筍)、豆乾等菜色,以及一包煙和一小瓶高粱酒,在監獄的迷信認為:飯菜可以不吃,卻至少要咬一口鹵蛋,「吃蛋,好完蛋」,避免死刑過程多受折磨。1980年以前並不為死囚注射麻醉劑,所以大多數死囚都會將高粱酒一飲而盡,以求減少痛苦。

用餐完畢後,死囚被送入看守所的法場,趴在法場的沙地上,一般法場亦有供奉另一尊地藏菩薩,常會向地藏菩薩燒香,請菩薩監視正法的情況,一來保佑死囚能安心上路,二來保佑執法人員免受煞氣干擾。死囚只要口頭申請,即可先由法醫將死刑犯麻醉(死囚亦可選擇「不麻醉」),法醫會在心臟或小腦相對位置做記號,當法醫驗證葯效產生後,便可由法警開槍。開槍的位置為心臟(從背後開槍)或小腦(從右後耳根開槍),執行後約十到二十分鍾,由法醫驗屍,確認是否死亡,若沒有死亡,則繼續射擊直至死亡;若同意器官捐贈時,多以向頭部開槍的方式槍決以保障器官完整,而死囚在處決後便會送至醫院移植器官。

執行完畢後,第一步就是死囚的腳鐐等解開(意喻「解放靈魂」),死囚會在腳鐐上繫上新台幣一千元的鈔票,贈送給槍決後給解開腳鐐的法警,謝謝他解放了自己的靈魂,但這一千塊必須快點花掉,許多法警會拿來宴請所有法警隊友,或者次日清晨捐獻廟宇香火錢。且這一副死囚腳鐐非常搶手,許多死囚會設法索討,並戴在腳上,監獄的迷信認為:同一副腳鐐,不能使兩個人被槍斃。

傳統上,所有法場的工作人員都會在執行後洗手,並喊著「洗手不幹了」;如果衣物沾到死囚的血,一定要換洗或丟棄,否則會遭到死者怨靈報復。在法場不互稱名字,改以代號或者手勢示意,避免死者怨靈惦記,由於台灣民間信仰上仍對被處決的亡靈相當畏懼,因此在行刑後獄方法警會在法場燒紙錢,供奉死囚亡靈。

若受死刑諭知之人犯,有心神喪失或懷孕之情形時,則依《刑事訴訟法》第四百六十五條,由法務部命令停止執行。且於其痊癒或生產後,非有法務部命令,不得執行。

關於執行死刑之地點,中華民國在戒嚴時期,自1949年開始,政治犯都在馬場町或國防醫學院後方的新店溪河床執行死刑。從195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末期,政治犯以及因戒嚴令之故,被軍法處死的平民均改在新北市新店區的安坑刑場(位於新店區安華路,原「國防部新店監獄」,現「台灣新店戒治所」後方)處決。中華民國自1987年解嚴後,監獄行刑法雖規定死刑需於監獄內執行,但實務上因死刑犯均羈押在二審看守所,為避免執行前將死囚移監所產生的戒護成本及風險,刑場均以「監獄分監」方式附設於二審看守所內,計有新北市土城區的台北看守所、台中市南屯區的台中監獄(台中看守所與台中監獄僅一牆之隔,刑場設於監獄側)、台南市歸仁區的台南看守所(台南看守所與台南監獄僅一牆之隔,刑場設於看守所側)、高雄市燕巢區的高雄第二監獄(實務上高雄看守所附設於此)和位於花蓮縣吉安鄉的花蓮監獄(因花蓮看守所位於花蓮市市區,老舊狹小無法擴建刑場,故將刑場設於花蓮監獄,執行死刑前仍需將死囚移監)五所監所設有刑場,分別負責執行台灣高等法院、台中高分院、台南高分院、高雄高分院、花蓮高分院所判決管轄的死刑案件。北部地區因都會型態,人口密集,且為政治、經濟中心,約六成的死刑系於台北看守所執行;而花蓮高分院所轄的花蓮、台東兩縣因人口少且民風純朴,自政府遷台至今僅執行過十八人死刑,自1999年10月12日執行走私海洛因嫌犯王再興、周家傑的死刑令後,直到2013年4月19日相隔13年半才再度執行一名身背三條人命的強盜殺人犯張胞輝的死刑令,另一身背兩條人命的性侵殺人犯戴文慶,亦於2014年4月29日槍決,成為唯一未收容死刑犯之二審看守所

『叄』 如何找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法院判決書

如果只要看內容的話直接查二檔館出版的民國司法資料就行了


附一張判決書內容:

徐永元與商華順洋行因債務糾葛案

直隸高等審判廳民事判決書

判決
控告人:徐永元,天津縣人,往商門外炮台庄,年四十歲,業商。
代理人:潘自睿律師
被控告人:華順洋行法商。
代理人:陳義安,寧波人,住新津里,年三十歲,華順洋行經理。
上述控告人對於中華民國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天津地方審判廳就華順洋行與控告人因債務涉訟案件所為第一審判決,聲明控告。經本廳審理,判決如下。
主文
本件控告駁回。
訴訟費歸控告人負擔。
事實
徐永元於前清宣統三年正月十五日,憑中[人]張樹林借到華順洋行行平化寶銀一千兩,將所有坐落炮台庄南胡同地契一紙計平房八間作押,約定是年二月如數清償,立有借約,並由張樹林為承還中保元。
逾期迄未償還,華順洋行乃具情稟請法領事函請交涉公署咨請天津地方審判廳訊追。經該廳迭次審理,因徐永元傳不到案,即時判決。嗣准其聲明窒礙①,重開辯論,訊查前情,判令徐永元於判決確定後十日內照數清償,如未將債務清償,即將作押之平房八間變賣抵償,如不足額或徐永元實不能清償,則張樹林應就其餘欠額即為承還。徐永元不服,聲明控告到廳。
理由
本案爭點即在借約是否控告人出具,及其與張樹林合夥包賣豬鬃之帳款糾葛能否以之對抗債權人。
是已訊,據控告人供稱,地契一約系借與張樹林,向華順洋行借銀一千兩,並呈驗張樹林借用地契字據一紙,以證明該款系張樹林所借。然該地契如系控告人借與張樹林為借款作押,則應由張樹林向華順洋行出具借票,何以借約上張樹林僅為承還擔保人、控告人反為主債務人?核對控告人在原審所書押字,又與借約上押字筆跡相符,是該借約委系控告人出具,即不得謂控告人非主債務人。
控告人既為主債務人,則控告人與張樹林合夥包賣豬鬃其帳款果有如何糾葛,此系控告人與張樹林合夥營業之內部關系,不能以此對搞債權人。
本件控告殊無理由,應予駁回,並照章歸控告人負擔訟費。
再張樹林對於原判承還余欠之部分,既未聲明控告原判,即屬確定,應予毋庸置議。特為判決如主文。

中華民國四年六月十八日
直隸高等審判廳民三庭

審判長推事吳榮鍋
推事胡鳳起
推事趙之駭
書記官郭振錐

『肆』 民國大總統被報社公開侮辱,成全國笑柄,法院怎麼判賠的

這是民國歷史上的《民國日報》公開侮辱大總統一案,最終法院只處罰被告每人100塊大洋就了結。期間,段祺瑞與徐樹錚等人在北京安福胡同組成了影響力頗大的政治團體—安福系。安福系在政界十分活躍,甚至對於民國政府的選舉擁有絕對的話語權,成立新國會後,該系推徐世昌為大總統。該國又稱為安福政府。

雖然安福政府對結果很不滿意,又重新提出申述,但最終主審法官以他藐視會審公堂為由拒絕了他。《民國日報》公開侮辱大總統此案才最終了結。

『伍』 民國時期司法審判制度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民國時期分為北洋政府時期和中華民國時期。北洋政府時期:其司法制度有兩個特點,一是普通審
判機關採用四級三審制;二是行政訴訟獨立於普通法院之外。依照《中華民國暫行
法院編製法》,民事與刑事審判機關分為四級,採用「三審制」:初級審判廳,為
普通民事刑事案件的第一審機關;地方審判廳,為普通民事刑事案件的第二審機關
和特別案件的第一審機關;高等審判廳,為普通民事刑事案件的第三審(終審)機關中華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組織法中,國民政府司法院是國民政府的最高審判機關。當司法行
政部隸屬於司法院時,司法院為最高司法機關。
司法院設正副院長各1人。在國民政府組織法中, 其產生方法與其他四院正副
院長相同。司法院下屬的主要機關有最高法院、行政法院與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最高法院是全國終審機關。南京國民政府於1932年公布的《法院組織法》中改
變了原來的四級三審制,仿法國為三級三審制,規定從1935年7月1日起實行。三級
三審制即指法院的設立,分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3個層次, 分別執行初
審、再審、終審職權。國民黨盡管多年標榜司法獨立,但在很長時期內仍繼續著中
國古代「縣太爺審案」的狀況,由縣長兼為法官。
在未設地方法院的縣,以縣長兼理司法,另設置承審員協助縣長審理案件。這
一制度的弊端連國民黨當局亦已發現,因而決定設立縣司法處,審判官獨立行使審
判權,檢察事務由縣長兼理。此決定於1936年公布後,因抗日戰爭爆發,未能實行,
仍以承審員制度維持,直到1946年,全國才基本結束承審員制度,實行半獨立的司
法處制度,而地方法院未曾普遍設立。
行政法院掌理全國行政訴訟審判事務。

和特別案件的第二審機關;大理院,屬於大理院特別許可權的案件之初審亦即終審機
關,也是不服高等審判廳判決的案件之第三審(終審)機關

『陸』 中華民國時期法規國民黨政府法規


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為了維護其統治秩序,制定了一系列法規,以獨裁、內戰和賣國的政策強化其司法鎮壓機器。這些法規主要涉及約法、憲法、民商法、刑法、訴訟法、法院組織法等多個方面,旨在維護地主、買辦和官僚資產階級的利益,同時對廣大人民的自由權利進行了合法化的剝奪。從1927年蔣介石建立國民政府開始,至1949年被推翻,22年間,國民黨政府不斷制定和頒布法規,如《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中華民國憲法草案》、《民商法》、《中華民國刑法》、《維持治安緊急辦法》等,這些法規均體現了國民黨政府的反人民、反民主本質。其中,民法典、刑法典、訴訟法等法規,主要服務於維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保障地主、買辦和官僚資產階級的財產關系和對勞動人民的人身奴役關系,保護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掠奪特權。法規的制定與執行,反映了國民黨政府對廣大人民的壓迫和鎮壓,同時也加劇了社會矛盾與動盪,最終導致其政權的覆滅。



在民法方面,1929年國民政府成立「民法起草委員會」,根據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確定的民法典各編的立法原則,完成了民法典各編草案,並於1929年5月至1930年12月陸續公布施行。民法典主要淵源於清末的《大清民律草案》和北洋政府時期的《中華民國民律草案》,同時抄襲了德國、日本、瑞士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民法原則及大量條文。民法典內容服務於維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保障地主、買辦和官僚資產階級的財產關系和對勞動人民的人身奴役關系,保護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掠奪特權。如承認外國法人與中國法人享有同等的權利能力,為帝國主義的經濟掠奪活動提供了法律保障。此外,民法典繼續確認中國封建家族主義的原則和婚姻、繼承製度。



在刑法方面,1928年國民政府正式公布第一個刑法典:《中華民國刑法》。該刑法分為總則和分則兩編,共48章,387條。1935年1月1日又公布了經過修改的刑法,即所謂新刑法,對一般輕罪的處罰比舊刑法規定的有所減輕,但對於所謂觸犯反動統治秩序的行為則從嚴、從重處罰。新刑法標榜「從輕主義」,同時吸取了德、意、日帝國主義國家刑事立法政策中所謂「社會防衛主義」和「主觀人格主義」精神,主張應以主觀的犯罪動機,而不是以客觀的犯罪事實作為定罪量刑的根據。此外,還特別增加了「保安處分」專章,對於所謂有犯罪行為或有「犯罪嫌疑」「犯罪危險」的人,可以借口預防「犯罪」或「再犯罪」,實行「社會防衛」手段,令其入感化教育處所。實際上,國民黨反動派以此為名,對中國共產黨人、進步人士以及廣大革命人民實行殘酷的鎮壓和迫害。



訴訟法方面,國民黨政府於1930年公布了《中華民國民事訴訟法》第1至5編。1935年2月1日又公布了新《民事訴訟法》,共9編12章636條。訴訟法程序繁瑣復雜,給訴訟當事人造成重重障礙,更便於法官和律師任意作出有利於官僚豪紳,漠視、侵害廣大人民利益的判決。此外,1928年7月28日公布了中華民國刑事訴訟法施行條例,1935年1月1日與新刑法同時公布了新《刑事訴訟法》,分9編,共516條。該法肆意限制和剝奪被害人的自訴權利,確認武斷專橫的訴訟審判原則,賦予檢察官和司法警察極大的偵查權力,為加緊鎮壓共產黨人和民主人士,還頒布了《特種刑事案件訴訟條例》作為刑事訴訟法的特別法。



法院組織法方面,1932年10月28日公布,規定全國設三級法院: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在審級制度上,「以三審為原則」,宣稱法官「依據法律獨立審判,不受任何干涉」,標榜所謂「司法獨立」。然而,這一標榜實際並未得到完全實現,法院組織與審判過程仍然受到政治因素的干預,法官獨立審判的原則並未真正落實。


(6)民國法院判決擴展閱讀

zhonghua minguo shiqi fagui 中華民國時期法規 辛亥革命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歷屆政府頒布的法規,包括南京臨時政府法規,北洋政府法規和國民黨政府法規3個部分。

熱點內容
醫保卡買日用品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13 06:33:14 瀏覽:428
司法月度匯報 發布:2024-11-13 04:22:11 瀏覽:872
華政東方法學 發布:2024-11-13 04:09:33 瀏覽:315
現階段科學立法的阻滯因素 發布:2024-11-13 04:06:18 瀏覽:533
外國公司聘請中國法律顧問 發布:2024-11-13 04:06:17 瀏覽:929
合夥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13 03:43:57 瀏覽:438
衛生法律責任特點 發布:2024-11-13 03:19:28 瀏覽:311
假授權委託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13 02:38:34 瀏覽:687
給投資公司做法律顧問 發布:2024-11-13 02:36:23 瀏覽:77
順城法院網 發布:2024-11-13 02:26:35 瀏覽: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