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判生死
1. 許多罪犯當法官宣判死刑時候,總是無所謂的表情,這是真的不害怕嗎
這其中道理很簡單,也就是說法官宣判的結果與死刑犯所預判的基本吻合,這種結果對於一名死刑犯而言似乎也是一種解脫。
當一名重刑犯人被佩戴上“腳鐐”踏入看守所鐵門的那一刻起,在他們(死刑犯)的潛意識中基本上也就算是開啟了他們的死亡之旅。因為他們深知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應該受到怎樣的懲罰。在看守所羈押這段時間內,他們大腦的活動頻率超出普通犯罪嫌疑人數倍之多,尤其是時間的概念對於他們而言是極其珍貴的,因為時鍾跳動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意味著他們即將永遠離開自己的父母及妻兒,那種不舍與牽掛是備受煎熬的。尤其面對那種不可抗拒的死亡(死刑)也是極其恐懼的。所以說他們把最後的一線生機完全寄託於審判長手中那伸張正義的“法槌”。
每當看守所的院內出現各種車輛如,警車,囚車,以及救護車也就意味著有死刑犯人將被執行“死刑”。同時看守所的走廊內也會出現各種穿有制服的司法人員,如,法院的審判人員,法警,以及荷槍實彈的武警戰士。如此嘈雜之聲也自然會使那些在看守所監號內被判處死刑的犯人感到心驚肉跳。
2. 簡述宣告死亡的條件
宣告死亡的條件包括以下內容:
1、自然人失蹤的事實。
指受宣告人離開住所或居所沒有任何音訊,處於生死不明狀態。
2、失蹤達到法定期間。
即失蹤人下落不明狀態持續存在達到了法律規定的期間。普通期間為4年,從自然人音訊消失之次日起計算,因戰爭而下落不明的,則從戰爭結束之日起計算。特殊期間為2年,該期間僅適用於因意外事故造成的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情況,如飛機失事等,如能證明失蹤人不可能生還的,不受兩年的期限限制。
3、經利害關系人申請。
宣告死亡的利害關系人范圍與宣告失蹤的范圍完全相同。
4、法院的受理與宣告。
法院受理宣告死亡申請後,先要發出尋找失蹤人的公告,公告期為1年,因意外事故失蹤的人的尋找公告,公告期為3個月。公告期間屆滿,生死不明的事實得到確認後,由法院以判決方式宣告失蹤人死亡。判決宣告之日為被宣告人死亡的日期。
宣告失蹤不是宣告死亡的必經程序。如果自然人下落不明滿4年,但利害關系人只申請宣告失蹤的,人民法院仍然只能作出失蹤宣告,而不能作出死亡宣告。
宣告死亡的程序如下:
1、由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以宣告某公民死亡。有資格提出申請的利害關系人的范圍和順序是:
(1)配偶。
(2)父母、子女。
(3)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4)與被申請死亡的人有其他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
2、人民法院受理宣告失蹤人死亡案件後,應當發出尋找失蹤人的公告,公告期間為1年。公告期間屆滿,人民法院根據被宣告失蹤人的事實是否得到確認,作出終結審理的裁定或者宣告死亡的判決。
綜上所述,宣告死亡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容易。必須是通過法院進行宣告死亡,否則的話不產生宣告死亡的法律效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十六條
自然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該自然人死亡:
(一)下落不明滿四年;
(二)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滿二年。
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自然人不可能生存的,申請宣告死亡不受二年時間的限制。
3. 簡述民法中死亡時間的認定規則
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離開住所,下落不明達到法定期限,經利害關系人申請,由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
民法總則宣告死亡的日期有:人民法院宣告死亡判決的日期,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宣告死亡的按意外事件日期。
一、民法總則關於自然人的生死時間是如何確定的?
民法總則第十五條自然人的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以出生證明、死亡證明記載的時間為准;沒有出生證明、死亡證明的,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時間為准。有其他證據足以推翻以上記載時間的,以該證據證明的時間為准。
有其他可以推翻出生證明、死亡證明、戶籍登記、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所載明的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的證據,該證據則可以成為認定自然人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的相對證據即推定認可的證據。
二、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包括哪些?
民事權利能力,是指國家通過法律賦予的民事主體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地位和資格。即享有民事權利能力就可以參加民事活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起止: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民事權利能力的開始決定民事主體的產生,決定民事法律關系的形成,其始於出生。
有關法律規定,對於工傷事故,只有死者生前實際撫養的人有權領取撫恤金。最高人民法院作了擴大解釋,規定遺腹子也有權領取撫恤金。
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胎兒出生後就成為嬰兒,《繼承法》明確規定,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
三、如何確定自然人的住所?
自然人的住所,就是一個公民長期居住和生活並進行民事活動的中心地點,住所與民事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消滅有著密切的聯系。居所是自然人臨時居住的地方。身份證與戶籍具有同樣的法律意義,都是證明公民民事身份的文件,在我國,一個人只能有一個住所即戶籍所在地;當其離開住所而長期居住的地方,稱之為經常居住地,經常居住地的最後連續居住時間必須是一年以上,住院治療的除外。
希望以上內容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它問題請咨詢專業律師。
【法律依據】:《民法總則》第四十八條規定,被宣告死亡的人,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決作出之日視為其死亡的日期;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宣告死亡的,意外事件發生之日視為其死亡的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