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糾錯難

法院糾錯難

發布時間: 2024-12-17 04:37:10

㈠ 人民法院有錯必糾的規定

法律分析:法院審判的糾錯制度是再審程序。如果當事人認為已經生效的判決有誤,可以在兩年內向法院申請再審,但需要提供相關證據可證實生效判決存在錯誤。法院在案件自查過程中若發現案件有錯誤,也會自行啟動再審程序。有關再審,最好自己查閱一下民事訴訟法,這里只言片語難以說全。關於法院審理案件過程當中造成錯案,應當對受損的公民進行賠償。根據國家賠償法,受損的公民可以向作出錯誤判決的法院申請國家賠償,而法院判錯案如何賠償要看法院判錯案是給受害人造成了怎樣的一個損失,如果是人身自由的損失,那麼國家有關於限制人身自由每一天它的一個具體的一個金額的一個標准,如果是其他的財產損失,國家是要賠償受害人其他的直接的財產損失。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國家賠償案件立案工作的規定》

第一條 本規定所稱國家賠償案件,是指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二十一條、第三十八條規定的下列案件:(一)違反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公民採取拘留措施的,或者依照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對公民採取拘留措施,但是拘留時間超過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時限,其後決定撤銷案件、不起訴或者判決宣告無罪終止追究刑事責任的二)對公民採取逮捕措施後,決定撤銷案件、不起訴或者判決宣告無罪終止追究刑事責任的(三)二審改判無罪,以及二審發回重審後作無罪處理的四)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無罪,原判刑罰已經執行的(五)刑訊逼供或者以毆打、虐待等行為或者唆使、放縱他人以毆打、虐待等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六)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七)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違法對財產採取查封、扣押、凍結、追繳等措施的八)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無罪,原判罰金、沒收財產已經執行的九)在民事訴訟、行政訴訟過程中,違法採取對妨害訴訟的強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對判決、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書執行錯誤,造成損害的。

㈡ 為什麼法院不糾正錯案

會糾錯。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第26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紀依法追究相關人員的違法審判責任:(1)審理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2)違反規定私自辦案或者製造虛假案件的;(3)塗改、隱匿、偽造、偷換和故意損毀證據材料的,或者因重大過失丟失、損毀證據材料並造成嚴重後果的;(4)向合議庭、審判委員會匯報案情時隱瞞主要證據、重要情節和故意提供虛假材料的,或者因重大過失遺漏主要證據、重要情節導致裁判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5)製作訴訟文書時,故意違背合議庭評議結果、審判委員會決定的,或者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文書主文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6)違反法律規定,對不符合減刑、假釋條件的罪犯裁定減刑、假釋的,或者因重大過失對不符合減刑、假釋條件的罪犯裁定減刑、假釋並造成嚴重後果的;(7)其他故意違背法定程序、證據規則和法律明確規定違法審判的,或者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結果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主要的糾錯途徑是啟動審判監督程序。通過審判監督程序,可依法糾正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錯誤判決、裁定,有利於保證國家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准確有效地懲罰犯罪分子,充分體現和貫徹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方針政策;有利於加強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以及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監督,及時發現審判中存在的問題,改進審判工作方法和作風,提高審判人員的素質;通過審判監督程序,可以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對審判工作的監督作用。 審判監督程序的啟動有以下途徑: 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和審判委員會提起 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級人民法院提起 最高人民檢察院和上級人民檢察院提起 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提出申訴,但必須經過法院的審查再決定是否啟動審判監督程序。 對於判錯案的法官,根據其主觀過錯,有不同的處理辦法: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條 【徇私枉法罪】司法工作人員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對明知是無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訴、對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訴,或者在刑事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

㈢ 江西高級人民法院張忠厚院長關於法官辦錯案怎麼處理

知道法院為什麼知錯不改么?
錯案難於糾正的原因:1、司法機關實行的錯案追究制度,客觀上對錯案的糾正起了反作用。從院長(檢察長、局長)到審判員(檢察員、偵查員),各級每年都要簽署軍令狀,保證隊伍不出問題,保證不出違法違紀的枉法裁判。錯案連帶責任使相關人員成了利害共同體,一旦被確認為錯案,各級領導甚至整個法院(檢察院、**局)都要受到影響。而平時不下真功夫,不貫徹執行,所以,不會沒有問題,而是有了問題後千方百計不被發現或不被查處,所以對錯案採取的態度是想方設法不被糾正。而這種方法源自於古代的「保甲連做」,違反起碼的「一人做事一人當」諺語,更違反現代司法精神!2、法律規定的國家賠償等制度客觀上也成了糾正錯案的阻力。錯案一旦糾正,會帶來糾錯後的一系列善後工作,可想而知,有些司法機關會怎麼做。3、法律文書不被法院撤銷或改判,不能定為錯案,使法院有恃無恐。盡管某個案件錯誤非常明顯,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錯了,只要法院不改正,其他任何機關——包括人大檢察院,都無權認定為錯案。4、刑法和紀律上追究枉法裁判責任要以認定案件錯誤為前提,而再審程序中以枉法裁判為由申請再審的,又要求先經刑事法律文書或紀律處分決定確認,互為前提,無法操作。並且要求當事人舉證,混淆了公權力監督和公民檢舉的界限,使枉法者鑽了法律的漏洞,成為漏網之魚。5、經過多次審理仍然不糾正的錯案,絕大多數都有人為因素,包括徇情枉法、徇私枉法、貪贓枉法,有些案件是從**機關偵查開始,直到檢察機關起訴、法院審判,一審、二審、再審……可想而知影響公正司法的勢力或成本有多大!此類案件一經糾正,「拔出蘿卜帶出泥」,拒不糾正也就不難理解。

法官是法院的基本成員,它的任命是由「人大」等部門層層篩選而定,人大是干什麼的?它是監督法院等部門之一,他們能打自己的嘴巴嗎?說白了進法院當法官是具有高層次社會關系的人才能進入,要追究它們的錯誤,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法官的錯誤是職務行為還是瀆職行為很難界定,這就給法官找了一個很好的台階和理由,說白了要看法官與領導的關系,關系好了就是職務行為,不需要承擔責任,關系一般要象徵性的受到處分,很難讓法官徹底悔悟,事過之後會變本加厲的撈回損失,這樣一個惡性循環會有更多更大冤假錯案···
從網路知道看到:以一百八十份假證據判案···法院偏袒被告,不按合同判決···錯案不是個案,究其原因就是權錢在作怪,法官是本科以上學歷,然而(2010)新商重字第3號判決,讓一個80年代只有初一文化的農民看出明顯錯誤達7處之多,這絕不是偶然···

㈣ 為什麼從基層法院到高級法院對冤假錯案的糾錯問題一直久拖不決.

法院首先維護的是程序正義 個例的實質公證得不到保障也是其缺陷所在 近年來的各種翻案也彰顯出這種矛盾

㈤ 法院對生效判決的案子要糾錯調解

若原審判決確有錯誤,那麼不服判決的一方當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請再審或者向檢察院申請抗訴,法院也可以主動啟動再審程序。
一個案件經過裁判後,無論是法院判決的還是調解的,只要有了結論,我們會認為這個案件目前算是階段性完結了。但是在法院判決作出後後,當事人申請強制執行前這段期間卻是沒有規定的,屬於空白期。在這個階段當事人進行和解的情形有三種:
一、法院判決宣判後在上訴期內調解成功,仍可出調解書取代法院判決書。法院是為了解決糾紛,充分降低雙方當事人的矛盾激化。宣判的判決書、裁定書在上訴期內,屬於未生效法律文書,應該更多地考慮當事人的感受與意見,必須更多地關注社會公眾的感受與見解,因此民事權利任何時候都可以調解。在這一階段,部分案件的義務當事人一接到判決書就後悔了,願意在履行期限上、利息上、履行方式上、甚至標的總額上,再與權利當事人協商一下,也有的權利當事人考慮到義務當事人的實際經濟能力、履行能力等自願放棄部分權利。因此,以民事調解書取代民事裁判文書,能夠實現人民內部矛盾糾紛的平和解決。
二、生效法律文書在自動履行期限內可實行履行和解備案制度。就是有給付義務的民事判決書、民事調解書生效後,進入法律文書確定的自動履行期,承辦法官可以主動提示雙方當事人做好履行工作,能全面履行生效法律文書最好,記錄在卷,案結事了,當然雙方當事人也可以就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從期限上、利息上、履行方式上、甚至標的額的履行上再協商,並製作和解協議,歸入審理卷宗,附卷備案,但延長的最長履行期限不能超過(法律規定的申請執行的最後期限)2年的限制性規定。全面履行和解協議的,原生效法律文書不能再申請執行,不履行、或不全面履行的,權利人仍可申請執行原生效法律文書,已履行的部分可以抵頂。不用收取訴訟費用,不增加訴訟成本;二是減少對抗,減少社會不穩定因素;三是該備案制度可以使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和解意願進行及時確認,減少不必要的爭議。
三、履行期間屆滿未履行生效法律文書,可實行申請強制執行前和解登記制度。法律文書(包括民事判決書、民事調解書等)生效後,權利當事人申請執行的,必須先讓承辦法官開具生效證明,才能去立案申請執行,在開具生效證明的過程中,承辦法官可提示權利當事人是否申請執行前的和解,如果提出申請,方式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經承辦法官聯系義務當事人,告知其應全面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及後果。但經雙方同意,或者經一方請求,另一方認可,也可重新達成和解協議,就權利、義務重新約定,包括履行的期限、利息、履行方式、標的總額等均可商定,但延長的期限不能超過申請執行的最後期限—2年。按和解協議履行後,把履行的情況入卷登記,按執行卷歸檔,該司法行為可叫作前置執行前的和解程序。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九十九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熱點內容
法律知識有獎競答 發布:2024-12-17 08:14:00 瀏覽:480
勞動法糾紛民事訴訟 發布:2024-12-17 07:41:09 瀏覽:387
社會與法富豪朋友 發布:2024-12-17 06:58:39 瀏覽:1000
社會與法頻道小區大事觀後感 發布:2024-12-17 06:41:19 瀏覽:989
雙流縣司法局 發布:2024-12-17 06:21:19 瀏覽:726
曹建國法院 發布:2024-12-17 06:20:35 瀏覽:682
幼兒教育法規與政策概論課件 發布:2024-12-17 06:19:11 瀏覽:244
溫州區法官 發布:2024-12-17 06:06:15 瀏覽:126
民法典法 發布:2024-12-17 05:16:23 瀏覽:720
法治環境弱 發布:2024-12-17 04:52:30 瀏覽: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