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勝法官
Ⅰ 歷史上著名的文字獄事件
農民和尚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特別忌諱人家說僧、盜、光等字,連同音同意的生、專道、亮、禿等也不行屬。他登上帝位後,凡章表中有這類字的,即誅殺作者。因他被元朝罵之為賊,賊及賊的近音字則,責,擇亦怒之。
有一個和尚寫詩謝恩,詩中有一字「殊」,朱元璋看了這首拍馬謝恩詩認為:殊是「歹」「朱」而合,這和尚是變著法子罵人,殺。
洪武三年(1370年)下令禁民間用天、國、君、臣、聖、神、堯、舜、禹、湯、文、武、周、秦、漢、晉等字為名。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又禁用太祖、聖孫、龍孫、黃孫、王孫、太叔、太兄、太弟、太師、太傅、太保、大夫等為名。
(1)定西勝法官擴展閱讀:
文字獄的概念和文字獄的盛行
文字獄是因著文作字而獲罪的政策。要使你因此而獲罪,很容易,找出你的章表詩文,然後尋章摘句,旁牽側引,羅織罪名,這樣你就死得成了。
文字獄由來有兩千多年歷史了。明洪武年間,清康雍乾年間文字獄間極為盛行。而清康雍乾三朝對這案件捕風捉影之荒唐,牽強附會之怪異,株連之廣泛,處理之殘酷,無以復加。
Ⅱ 定西微法院為什麼注冊不了
網路問題或系統問題,刷新重試即可。
「移動微法院」,是一款可以讓公眾「打開微信打官司」的小程序。原被告均不用到庭審現場,通過移動微法院遠程參與庭審。
在移動微法院主頁,我要立案、我的案件、多元化解等9個功能模塊呈九宮格排列,當事人使用移動微法院參與訴訟過程中,每個步驟都有提示、告知、提醒或釋明等,這種「一步一導引」的智能化服務,便於當事人更好地掌握和遵循訴訟規則。此外,移動微法院對部分常見的訴訟文書預置了格式樣本,上傳相關訴訟材料時,當事人既可以拍照上傳,也可以使用內置模板,填空式輸入後發送給法官。
為確保訴訟過程安全、真實,4.0版應用了最新的互聯網防偽技術和防失真技術。
在當事人身份認證上,移動微法院採用微信的標准人臉識別技術,身份識別已經能夠覆蓋全國。實名認證期間,4.0版要求當事人留下標准簽名,並用區塊鏈技術對標准簽名進行防偽,在隨後的手機簽名過程中,當事人只需點擊簽名位置和簽名按鈕,即可完成簽名。
Ⅲ 《宋史》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
梁燾 王岩叟 鄭雍 孫永
梁燾,字況之,鄆州須城人。父蒨,兵部員外郎、直史館。燾以蒨任,為太廟齋郎。舉進士中第,編校秘閣書籍,遷集賢校理、通判明州,檢詳樞密五房文字。
元豐時久旱,上書論時政曰:
陛下日者閔雨,靖惟政事之闕,惕然自責。丁卯發詔,癸酉而雨,是上天顧聽陛下之德言,而喜其有及民之意也。當四方仰雨十月之久,民刻於新法,嗷嗷如焦,而京師尤甚,闤闠細民,罔不失職,智愚相視,日有大變之憂。陛下既惠以詔旨,又施之行事,講除刻文,蠲損緡錢等,一日之間,歡聲四起。距誕節三日而膏澤降,是天以雨壽陛下之萬年,感聖心於大寤,有以還其仁政也。
然法令乖戾,為毒於民者,所變才能萬一。人心之不解,故天意亦未釋,而雨不再施。陛下亦以此為戒,而夙夜慮之乎?今陛下之所知者,市易事耳。法之為害,豈特此耶?曰青苗錢也,助役錢也,方田也,保甲也,淤田也。兼是數者,而天下之民被其害。青苗之錢未一及償,而責以免役;免役之錢未暇入,而重以淤田;淤田方下,而復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以保甲。是徒擾百姓,使不得少休於聖澤。其為害之實,雖一有言之者,必以下主吏,主吏妄報以無是,則從而信之,恬不復問,而反坐言者。雖間遣使循行,而苟且寵祿,巧為妄誕,成就其事,至請遍行其法,上下相隱,習以成風。
臣謂天下之患,不患禍亂之不可去,患朋黨蔽蒙之俗成,使上不得聞所當聞,故政日以敝,而禍亂卒至也。陛下可不深思其故乎?
疏入,不報。
內侍王中正將兵出疆,干賞不以法。燾爭之不得,請外,出知宣州。入辭,神宗曰:"樞臣雲卿不肯安職,何也?"對曰:"臣居官五年,非敢不安職,恐不勝任使,故去耳。"神宗曰:"王中正功賞文書,何為獨不可?"曰:"中正罔冒僥覬,臣不敢屈法以負陛下。"未幾,提點京西刑獄,哲宗立,召為工部郎中,遷太常少卿、右諫議大夫。有請宣仁後御文德殿服袞冕受冊者,燾率同列諫,引薛奎諫章獻明肅皇後不當以王服見太廟事,宣仁後欣納。又論市易已廢,乞蠲中下戶逋負;又乞欠青苗下戶,不得令保人備償。
文彥博議遣劉奉世使夏國,御史張舜民論其不當遣,降通判虢州。燾言:"御史持紀綱之官,得以犯顏正論,況臣下過失,安得畏忌不言哉?今御史敢言大臣者,天下之公議;大臣不快御史者,一夫之私心。罪天下敢言之公議,便一夫不快之私心,非公朝盛事也。"時同論者傅堯俞、王岩叟、朱光庭、王覿、孫升、韓川,凡七人,悉召至都堂,敕諭以"事當權其輕重,故不惜一新進御史,以慰老臣。"燾又言:"若論年齡爵祿,則老臣為重;若論法度綱紀,則老臣為輕。御史者,天子之法官也,不可以大臣鞅鞅而斥去。願還舜民,以正國體。"章十上,不聽。
燾又面責給事中張問不能駁還舜民制命,以為失職。坐詬同列,出為集賢殿修撰、知潞州,辭不拜,曰:"臣本論張舜民不當罷,如以為非,即應用此受斥。今乃得以微罪冒美職,守劇郡,如此則朝廷命令,不能明辨曲直,以好惡示天下矣。"不報。至潞,值歲飢,不待命發常平粟振民。流人聞之,來者不絕,燾處之有條,人不告病。
明年,以左諫議大夫召。甫就道,民攀轅不得行,逾太行,抵河內乃已。既對,上書言:"帝富於春秋,未專宸斷;太皇保佑聖主,制政簾帷,奸人易為欺蔽。願正綱紀,明法度,採用忠言,講求仁術。"兩宮嘉納焉。
前宰相蔡確作詩怨謗,燾與劉安世交攻之。燾又言:"方今忠於確者,多於忠朝廷之士;敢為奸言者,多於敢正論之人。以此見確之氣焰凶赫,根株牽連,賊化害政,為患滋大。"確卒竄新州。燾進御史中丞。鄧潤甫除吏部尚書,燾論潤甫柔佞不立,巧為進取。不聽。改權戶部尚書,不拜,以龍圖閣直學士知鄭州。旬日,入權禮部尚書,為翰林學士。
元祐七年,拜尚書右丞,轉左丞。蔡京帥蜀,燾曰:"元豐侍從,可用者多;惟京輕險貪愎,不可用。"又與同列議夏國地界,不能合,遂丐去。哲宗遣近臣問所以去意,且令密訪人才。燾曰:"信任不篤,言不見聽,而詢問人才,非臣所敢當也。"使者再至,乃言:"人才可大任者,陛下自知之。但須識別邪正,公天下之善惡,圖任舊人中堅正純厚有人望者,不牽左右好惡之言以移聖意,天下幸甚。"
以疾,罷為資政殿學士、同醴泉觀使。故事,非宰相不除使,遂置同使以寵之。力辭,改知潁昌府。既出京師,哲宗遣中貴諭以復用之旨。紹聖元年,知鄆州。朋黨論起,哲宗曰:"梁燾每起中正之論,其開陳排擊,盡出公議,朕皆記之。"以故最後責,竟以司馬光黨黜知鄂州。三年,再貶少府監。分司南京。明年,三貶雷州別駕,化州安置。三年卒,年六十四。徙其子於昭州。徽宗立,始得歸。
燾自立朝,一以引援人物為意。在鄂作《薦士錄》,具載姓名。客或見其書,曰:"公所植桃李,乘時而發,但不向人開耳。"燾笑曰:"燾出入侍從,至位執政,八年之間所薦,用之不盡,負愧多矣。"其好賢樂善如此。
王岩叟,字彥霖,大名清平人。幼時,語未正已知文字。仁宗患詞賦致經術不明,初置明經科,岩叟年十八,鄉舉、省試、廷對皆第一。調欒城簿、涇州推官,甫兩月,聞弟喪,棄官歸養。
熙寧中,韓琦留守北京,以為賢,辟管勾國子監,又辟管勾安撫司機宜文字,監晉州折博、煉鹽務。韓絳代琦,復欲留用。岩叟謝曰:"岩叟,魏公之客,不願出他門也。"士君子稱之。後知定州安喜縣,有法吏罷居鄉里,導人為訟,岩叟捕撻於市,眾皆竦然。定守呂公著嘆曰:"此古良吏也。"有詔近臣舉御史,舉者意屬岩叟而未及識,或謂可一往見。岩叟笑曰:"是所謂呈身御史也。"卒不見。
哲宗即位,用劉摯薦,為監察御史。時六察尚未言事,岩叟入台之明日,即上書論社稷安危之計,在從諫用賢,不可以小利失民心。遂言役錢斂法太重,民力不勝,願復差法如嘉祐時。又言河北榷鹽法尚行,民受其弊,貧者不復食。錄大名刻石《仁宗詔書》以進,又以河北天下根本,自祖宗以來,推此為惠。願復其舊。
江西鹽害民,詔遣使者往視。岩叟曰:"一方病矣,必待使還而後改為,恐有不及被德澤而死者。願亟罷之。"又極陳時事,以為"不絕害本,百姓無由樂生;不屏群邪,太平終是難致。"時下詔求民疾苦,四方爭以其情赴訴,所司憚於省錄,頗成壅滯。岩叟言:"不問則已,言則必行之。不然,天下之人必謂陛下以空言說之,後有詔令,孰肯取信?"李定不持所生母仇氏服,岩叟論其不孝,定遂分司。
宰相蔡確為裕陵復土使,還朝,以定策自居。岩叟曰:"陛下之立,以子繼父,百王不易之道。且太皇太後先定於中,而確敢貪天自伐。章惇讒賊狼戾,罔上蔽明,不忠之罪,蓋與確等。近簾前爭役法,詞氣不遜,無事上之禮。今聖政不出房闥,豈宜容此大奸猶在廊廟!"於是二人相繼退斥。
遷左司諫兼權給事中。時並命執政,其間有不協時望者,岩叟即繳錄黃,上疏諫。既而命不由門下省以出,岩叟請對,言之益切。退就閣上疏曰:"臣為諫官既當言,承乏給事又當駁,非臣好為高論,喜忤大臣,恐命令斜出,尤損紀綱。"疏凡八上,命竟寢。又言:"三省胥吏,月饗厚奉,歲累優秩。而朝廷每舉一事,輒計功論賞,不知平日祿賜,將焉用之?姑息相承,流弊已極。望飭勵大臣,事為之制。"即詔裁抑僥幸,定為十七條。
遷侍御史。兩省正言久闕,岩叟上疏曰:"國朝仿近古之制,諫臣才至六員,方之先王,已為至少。今復虛而不除,臣所未諭。豈以為治道已清,而無事於言邪?人材難稱,不若虛其位邪?二者皆非臣所望於今日也。願趣補其闕,多進正人以壯本朝;正人進,則小人自消矣。"
諸路水災,朝廷行振貸,戶部限以災傷過七分、民戶降四等始許之。岩叟言:"中戶以上,蓋亦艱食。乞毋問分數、等級,皆得貸,庶幾王澤無間,以召至和矣。"坐張舜民事,改起居舍人,不拜,以直集賢院知齊州。請河北所言鹽法,行之京東。明年,復以起居舍人召。嘗侍邇英講,進讀《寶訓》,至節費,岩叟曰:"凡言節用,非偶節一事便能有濟。當每事以節儉為意,則積久累日,國用自饒。"讀仁宗知人事,岩叟曰:"人主常欲虛心平意,無所偏系,觀事以理,則事之是非,人之邪正,自然可見。"
司馬康講《洪範》,至"乂用三德",哲宗曰:"止此三德,為更有德。"蓋哲宗自臨御,淵默不言,岩叟喜聞之,因欲風諫,退而上疏曰:"三德者,人君之大本,得之則治,失之則亂,不可須臾去者也。臣請別而言之。夫明是非於朝廷之上,判忠邪於多士之間,不以順己而忘其惡,不以逆己而遺其善,私求不徇於所愛,公議不遷於所憎。竭誠盡節者,任之當勿二;罔上盜寵者,棄之當勿疑。惜紀綱,謹法度,重典刑,戒姑息,此人主之正直也。遠聲色之好,絕盤游之樂,勇於救天下之弊,果於斷天下之疑,邪說不能移,非道不能說,此人主之剛德也。居萬乘之尊而不驕,享四海之富而不溢,聰明有餘而處之若不足,俊傑並用而求之如不及,虛心以訪道,屈己以從諫,懼若臨淵,怯若履薄,此人主之柔德也。三者足以盡天下之要,在陛下力行何如耳。"岩叟因侍講,奏曰:"陛下退朝無事,不知何以消日?"哲宗曰:"看文字。對曰:"陛下以讀書為樂,天下幸甚。聖賢之學,非造次可成,須在積累。積累之要,在專與勤。屏絕它好,始可謂之專;久而不倦,始可謂之勤。願陛下特留聖意。"哲宗然之。
岩叟館伴遼賀正旦使耶律寬,寬求觀《元會儀》,岩叟曰:"此非外國所宜知。"止錄《笏記》與之,寬不敢求。進權吏部侍郎、天章閣待制、樞密都承旨。湖北諸蠻互出擾邊,無有寧歲,岩叟請專以疆事委荊南唐義問。遂自草檄文,喻義問以朝廷方敦尚恩信,勿為僥幸功賞之意,後遂安輯。
初,夏人遣使入貢,及為境上之議,故為此去彼來,牽致勞苦,每違期日。岩叟請預戒邊臣,夏違期,一不至則勿復應,自後不復敢違。質孤、勝如二堡,漢趙充國留屯之所,自元祐講和,在蘭州界內,夏以為形勝膏腴之地,力爭之。二堡若失,則蘭州、熙河遂危。延帥欲以二堡與夏,蘇轍主其議。及熙河、延安二捷同報,轍奏曰:"近邊奏稍頻,西人意在得二堡。今盛夏猶如此,入秋可虞,不若早定議。"意在與之也。岩叟曰:"形勢之地,豈可輕棄,不知既與,還不更求否?"太皇太後曰:"然。"議遂止。
夏人數萬侵定西之東、通遠之北,壞七厓匙堡,掠居人,轉侵涇原及河外鄜、府州,眾遂至十萬。熙帥范育偵伺夏右廂種落大抵趣河外,三疏請乘此進堡砦,築龕谷、勝如、相照、定西而東徑隴諾城。朝議未一,或欲以七巉經毀之地,皆以與夏。岩叟力言不可與,彼計得行,後患未已。因請遣官諭熙帥,即以戶部員外郎穆衍行視,築定遠以據要害。其調兵貲費,一從便宜,不必中覆。定遠遂城,皆岩叟之力。
拜中書舍人。滕甫帥太原,為走馬承受所撼,徙潁昌。岩叟封還詞頭,言:"進退帥臣,理宜重慎。今以小臣一言易之,使後人畏憚不自保,此風浸長,非委任安邊之福。"乃止。
復為樞密都承旨、權知開封府。舊以推、判官二人分左右廳,共治一事,多為異同,或累日不竟,吏疲於咨稟。岩叟創立逐官分治之法,自是署為令。都城群偷所聚,謂之"大房",每區容數十百人,淵藪詭僻,不可勝究。岩叟令掩捕撤毀,隨輕重決之,根株一空。供備庫使曹續以產貿萬緡,市儈逾年負其半,續盡力不可取。一日啟戶,則所負皆在焉。驚扣其故,儈曰:"王公今日知府矣。"初,曹氏之隸韓絢與同隸訟,事連其主,就逮之。曹氏者,慈聖後之族也。岩叟言:"部曲相訟,不當論其主。今不惟長告訐之風,且傷孝治。慈聖仙游未遠,一旦因廝役之過,使其子孫對吏,殆聖情有所不忍。"詔竄絢而絕其獄。岩叟常謂:"天下積欠多名,催免不一,公私費擾,乞隨等第多寡為催法。"朝廷乃定五年十科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