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審執運行

法院審執運行

發布時間: 2025-02-05 03:26:23

『壹』 法院辦理案件流程是

一個案件在審理、執行過程中,一般應經過立案、繳費、送達、審判、執行、結案等程序。為確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人民法院辦案工作實行立審分立、審執分立、審監分立、立執分立的原則。
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形式有兩種:一是開庭審理,二是書面審理。開庭審理是原則,適用於各類案件;書面審理,僅適用上訴案件,且是合議庭經過閱卷和調查,訊問被告人,聽取其他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或者詢問當事人後,對事實清楚,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上訴案件。
審判流程一般如下:
審理前的准備→庭審准備→法庭調查→法庭辯論→法庭評議→復雜案件審委會討論→宣告判決。
對於疑難復雜的案件,不一定當庭進行評議,有的復雜案件還會經法官專業委員會討論或者審委會討論。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第二條 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
人民法院通過審判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案件,懲罰犯罪,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解決民事、行政糾紛,保護個人和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和權威,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

『貳』 審執分離執行局會脫離法院嗎

所謂審執分離,就是審判工作和執行工作分開,由不同部門實施。
在最初,實行的是審判執行合一,也就是審判法官也負責執行,但這樣即不利於權利分離制衡,也不利於專業分工提高效率,於是學習國外,將兩者分開。
目前只是初級階段的審執分離,即在法院內部審判業務庭外,另設執行局負責執行。
但是,執行本身屬於行政工作,其並不處理糾紛,僅是按照法律文書確定的內容執行而已,在執行中出現異議,也僅僅進行形式審查,不服的需要另行提起訴訟,通過訴訟程序救濟,而且執行工作更具主動性,而非消極中立,這些特徵都與法院的職能相悖,更像政府機關。同時,執行很多涉及到政府部門間的聯絡,由政府部門出面效率更高。正因為如此,在境外絕大多數地方,執行都是政府的工作。
現在國家也開始探索,將執行工作劃歸司法局,實行最終的審執分離。

『叄』 立案審判執行協調配合規定

法律分析:《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立案、審判與執行工作協調運行的意見》 是由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民事案件中的立案、審判與執行工作的最新要求。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立案、審判與執行工作協調運行的意見》 為了進一步明確人民法院內部分工協作的工作職責,促進立案、審判與執行工作的順利銜接和高效運行,保障當事人及時實現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等有關法律規定,制定本意見。

『肆』 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是什麼意思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了「完善司法體制,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的改革任務。

此項改革雖然提出了改革願景,卻並未明確具體的方向和路徑,對諸如審判權和執行權為何要相分離,如何分離才更符合改革的要求、理論的推導和實踐的急需解決這些基本而重要的問題,學術界、實務界也還遠未形成共識。

目前,主要有三種主要觀點:

一是「徹底外分」,就是將整個執行工作從法院分立出去,交給其他的司法或行政部門負責。

二是「深化內分」,認為推動審執分離的工作重點是在法院內部將審判和執行作進一步徹底的分離,如將執行裁決權和執行實施權分別由不同機構行使。

三是「深化內分、適當外分」,就是在深化內分的同時,將執行工作的一部分交由法院以外的其他部門來做。

經過深入調研,課題組認為「深化內分、適當外分」應當是我國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的最優模式。我國當前執行體制確有進行改革的必要,以審執分離為執行體制改革的切入點也是准確而恰當的。不同的審執分離改革模式雖然差異巨大,但均有其理論、邏輯和實踐上的合理性。然而,與其他模式相比,「深化內分、適當外分」模式在理論上更符合法律的正義價值和效率價值,更有利於形成審判權和執行權之間差異性和共通性的平衡;在功能上更有利於消解目前造成「執行難」的主要因素,更有利於執行手段和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也更有利於使執行機關獲得充足且可控的資源;在操作上則更易於銜接目前的執行體制,更加契合執行工作的未來發展方向,具有其他模式無可比擬的成本優勢。

深化內分,適應外分的理論探析

從理論探析的角度,「深化內分、適當外分」模式當前更具優勢:

一是就執行權性質理論而言,可以得出結論,將執行權配置於法院內部,還是法院的外部,這個問題無法通過簡單的權力性質分析獲得答案,而是需要結合其他具體因素予以論證。那種認為審判機關不能行使執行權的觀點,在理論上是不能成立的。

二是就法律價值理論而言,效率價值提示,執行程序中對於實體權利的救濟應納入審判程序,以更為完善的程序來保障當事人的實體權利,而當需要救濟的是對當事人影響不大的程序性權利時,則可以在執行程序中解決,以體現效率價值;同時,法的形式正義所體現的秩序價值的優先性提示,對執行中的疑難問題及時給出處理規則,以盡快結束缺乏規則所引起混亂,恢復執行工作秩序,對於已經形成了社會普遍預期的改革而言,應盡快實施並完成,故對改革的幅度和成本應根據所要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及緊迫性進行控制。

三是就「審執關系」原理而言,一方面「審執關系」的差異性原理提示:在改革方向上,不僅要在整體上強化執行權,同時也需要將執行程序所處理的實體爭議部分,返回給審判程序。只有將執行的歸執行,審判的歸審判,才能真正體現審執關系的差異性原理,理順「審執關系」。另一方面「審執關系」的共通性原理提示:共通性原理體現在兩者共同服務於保護當事人權利的目的。過分強調兩種程序的差異性並進行徹底兩分,會割裂兩者的關系,損害共同的目的。具體而言,應注意審執分立的程度、兩種程序的銜接與配合兩個問題。

審執分離改革應聚焦於執行難的成因

從解決執行難的角度,「深化內分、適當外分」模式更具可控性:

我國當前的執行難問題,是各種因素交織作用、動態演進的結果。歸根結底,執行難是國家對社會的管理能力遠落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集中反映,是國家的強制能力和激勵守法的能力不足的突出體現。審執分離體制改革應聚焦於消除當前導致執行難的兩個主要原因(暫不考慮短期內難以扭轉的觀念因素和社會因素):一是執行機關在執行中能夠調動的手段與資源嚴重不足;二是對現有的手段和資源利用效率較低。

首先,在通過改善組織結構和行為方式來提高執行手段和資源的利用效率方面,民事執行「徹底外分」模式相對「深化內分」模式並無明顯的比較優勢,而且由於審執完全分開後溝通效率、程序效率將大幅降低,執行資源的利用率也極有可能隨之降低。

其次,賦予執行機關更加有效的執行手段和更加豐富的執行資源,使執行機關實現國家意識的能力得到整體提升,並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才是破解執行難的根本之策。同時要兼顧防止執行機關手中執行手段和資源無限膨脹,避免權力遭到濫用。「深化內分」模式與「徹底外分」模式相比,顯然更有利於獲得充足且可控的資源。一是相對於完全獨立的專門執行機關,人民法院內設執行機構掌握和獲取資源的能力顯然更強,因為整個法院系統的資源就都是可調動的。二是相對於行使執行權的行政機關,人民法院本身較為弱小而所受監督較多,使用執行資源的權力更易受到控制。而我國行政權力本身就過於強大,在諸類公權力中最強勢也最難以制約。

最後,人民法院高於一般行政機關的憲法地位以及對消極協助行為制裁的權力,也使其能夠更廣泛和充分獲得協助執行機關的支持,其政治優勢和法律優勢,是法院之外的機關無法比擬的。

深化內分,適應外分更具成本優勢

從成本考量的角度,「深化內分、適當外分」模式更具成本優勢:

一是從當前執行改革的道路走向看,其主線是「一性兩化」(強制性、信息化、規范化)工作思路的提出及其實踐。「一性」就是依法突出執行工作強制性,其主要內容是強調主動推進執行、反對無原則的調和、加大對被執行人的制裁力度、實行專項活動與長效機制並重等。「兩化」就是全力推進執行工作信息化、大力加強執行工作規范化。

二是從今後執行改革的發展趨勢看,其核心是執行信息化。所謂執行信息化,是指以全國法院執行信息系統,即四級法院縱向聯網的執行案件信息系統為基礎,與掌握被執行人財產和位置信息的執行聯動單位建立橫向聯網,達到各級人民法院通過法院網路與執行聯動單位信息對接,建立對被執行人財產查控一體化、對被執行人下落追蹤網路化、執行工作管理科學化、執行行為公開透明化、上級法院執行指揮可視化、對失信被執行人信用懲戒社會化的工作機制。

三是民事執行審執分離模式的選擇,除了需要考慮與現行執行體制和今後執行工作發展趨勢進行銜接的成本外,還有一些必須要考慮的成本因素。人民法院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奮斗,在深入分析我國當前司法國情和發展走向、深刻把握執行權運行規律的基礎上,提出「一性兩化」工作思路並快速推進執行信息化,可以說是已經逐漸找到了當前解決「執行難」問題的正確路徑。這一突破性的進展,已經使「脫胎換骨」但成本較高的「徹底外分」模式的價值和必要性大為降低,漸進式、步幅較小但成本較低的「深化內分」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這一模式已經足以滿足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的時代需求。同時,「一性兩化」工作思路和信息化條件下,傳統的執行體制機制、方式方法、法律制度等也一定能得到調整和升華。
【淄博律師】http://www.lawtime.cn/zibo

『伍』 如何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

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司法權力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機制,加強和規范對司法活動的法律監督和社會監督。對公安部門、檢察院、法院、司法部門等職責許可權以及相互關系進行必要的調整,構建職能明確、分工合理、制約有效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使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時切實做到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規范司法用權行為,全面實行「立審分立、審執分立、審監分立」。構建科學合理的監督機制,拓展監督渠道,主動接受黨的監督、人大的監督、社團的監督、輿論的監督、公民個人的監督。
改革審判委員會制度,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賦予獨任法官裁判權,尊重合議庭評議案件形成的多數意見,切實做到「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審判職能由主審法官和合議庭行使,如果出現了錯案,相應的責任也由主審法官承擔,加強主審法官的責任心,促進法官業務水平的提高。既充分考慮當前法官隊伍素質良莠不齊的現狀,肯定院長、庭長對裁判過程和裁判文書予以把關的積極意義,明確院長、庭長在具體案件裁判中的管理許可權,明確審判委員會的職責,又必須突出法官的裁判主體地位,對院長、庭長以及審判委員會的參與行為作出明確的限定,避免把「審核」衍變為「審批」,「要求復議」衍變為「強制性變更」。
明確各級法院職能定位,規范上下級法院審級監督關系。針對不問層級司法部門之間的行政化管理傾向,以及一些地方出現的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請示報告案件處理等現象,明確上下級法院之間是監督與被監督關系,不是行政隸屬關系,不同層級的司法部門之間要逐步回歸原本意義上的審級關系,解決行政權制約審判權、審判不獨立問題。
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增強法律文書說理性,嚴格規范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程序,廣泛實行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制度。積極探索司法公開的有效形式和途徑,充分保障人民群眾對司法審判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更好地約束和規范司法行為。人民法院實行六項公開,將立案、庭審、執行、聽證、文書、審務向社會公開。推進陽光司法工程,加強審判流程、裁判文書、執行信息三大公開平台建設,錄制並保留全程庭審資料,讓審判流程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推動公開法院生效裁判文書,接受公眾的檢閱,倒逼裁判文書做到事實清、依據足、說理透。人民檢察院實行檢務公開,對不起訴案件、刑事申訴案件依法實行公開審查、公開聽證、公開答復。公安機關實行警務公開,推出刑事案件立案和破案回告、消防事故責任公開認定、交通事故公開處理等制度。針對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等審理程序透明度不夠高、「重罪多減、輕罪少減」規定不符合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等問題,建立減刑、假釋審理程序公開制度,嚴格重大刑事罪犯減刑、假釋的適用條件,完善刑罰執行監督機制,使刑罰的執行具有更高公信力。針對一些地方人民陪審員「陪而不審」、「合而不議」,人民監督員民意代表性不足和檢察機關過度主導等問題,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機制,真正使之成為司法機關吸收普通民眾參與和監督司法活動的重要舉措,更好地直接體現司法民主。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