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得問候南京那位法官
㈠ 南京彭宇案的法官王浩現在什麼情況
南京彭宇案的主人公,法官王浩,他的現狀引發了公眾的廣泛關注,許多人質疑他是否真的受到了某種「報應」。首先,讓我們來剖析一下為何人們對他的遭遇如此敏感。王浩法官曾經因為彭宇案的判決而備受爭議,案件本身涉及道德倫理與司法公正的雙重考量。然而,這位被指稱「不稱職」的法官,卻似乎並未因判決而受到實質性的職業打擊。作為南京公務員的一員,他依然享有穩定的收入,年入二十萬以上,工作生活節奏相當悠閑,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讓他無需承受過多的工作壓力。
盡管失去了晉升領導的機會,但這對於他來說似乎並非壞事。失去了加班的負擔,他有了更多的時間去享受生活,比如炒股、從事私活,甚至有暇陪伴和教育孩子。這樣的生活,對於許多人來說,無疑是一種令人羨慕的舒適和自由。有人不禁疑惑,這種從繁忙到安逸的轉變,是否就是所謂的「報應」?
然而,這樣的質疑背後,實際上是社會對法官公正與廉潔期待的失落,以及對公平正義的呼喚。對於那些辛辛苦苦追求學術成就的985碩士們來說,他們或許渴望的正是王浩法官現在所擁有的這種輕松生活,但那並不代表他們認同其在彭宇案中的表現。公眾對於法官角色的理解,期待的不僅僅是個人的生活質量,更是法律的公正和道德的底線。
因此,對於王浩法官的現狀,我們或許需要更深入地探討,法律的裁決與個人生活的改變是否應該成為衡量正義的標准。只有當法律判決與公眾期待更加契合,法官的職責與道德責任得到充分履行,這樣的「報應」才會真正有所謂的「應該」存在。
㈡ 南京法官是什麼梗
因為南京法官說的一句,不是你撞的為什麼去扶。
助人為樂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人摔倒了,隨手將他扶起,是舉手之勞,也是人之常情,更是一件無足掛齒的事,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扶老人卻成了我們生活不可承受之重的事。
南京法官訓斥結果
新聞中、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街上有老人摔倒了,來來往往經過了很多路人,都沒有人上前去扶起他,這讓摔倒的老人承受了更多的痛苦。有些老人摔倒之後,為了打消路人的顧慮,會主動說,他是自己摔倒的,不會訛人,這才能換來路人的幫助。
有些路人想要扶起老人,但是不敢直接走過去扶起,而是讓周圍的人用手機將一切拍下來後,才敢將摔倒的老人扶起。
一件簡單的事,被我們做得如此沉重,如此復雜,並不是我們的道德水平滑坡了,不是人們變得冷漠和自私了,而是生活中我們經歷了太多的「農夫和蛇」的故事,讓人們在做好事時,有了顧慮。
雖然我們生活中,大多數老人是好的,但極少數老人的行為,經媒體廣泛報道後,在我們的社會中,起到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很多人為了避免麻煩,不願扶老人,也不敢扶老人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讓人痛心的現象,與南京法官王浩的一句「不是你撞的,為什麼要扶」有很大關系。
2006年11月20日早晨,南京64歲的徐壽蘭老人,經過一個公交站台時,被人撞倒了。剛下公交車的彭宇趕緊將老人扶起來。老人的情況不妙,彭宇趕緊給老人的子女打了電話。老人的家屬趕到後,彭宇和他們一起將老人送去了醫院。在這期間,彭宇為老人代付了200元醫療費。
但不久後,老人和她的家屬將彭宇告上了法庭。原因是老人指出,是彭宇將她撞倒的,所以老人的家屬,要求彭宇賠償他們13萬元醫療費等各項花費。彭宇連連叫屈,說他沒有撞倒老人。
最後,法院認為,彭宇和老人都沒有過錯,但根據常理分析,彭宇撞倒老人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彭宇要承擔老人40%的損失,最後法院判決彭宇賠款老人45876元。彭宇不服,提起了上訴。
此事,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少爭議,很多網友認為彭宇是好心沒好報,無辜受害,對他充滿了同情。隨後,通過調解,彭宇和徐壽蘭老人及其家屬,達成了和解,彭宇賠償了老人一萬元損失。
雖然這個案件,就這樣結束了,但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是非常深遠和惡劣的。司法領域,我們遵循的是疑罪從無。法院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僅靠常理推斷,就判決彭宇承擔徐壽蘭老人40%的損失,是非常不合理的。
這也讓很多品行不端的老人,嗅到了一個賺錢的機會,他們通過碰瓷,來敲詐路人、司機,向他們索要錢財。一時間,這類糾紛在全國各地多了起來。這也苦了很多好心人,他們扶起了老人,卻要被老人反咬一口,浪費錢財和時間,還身心俱疲。
被訛的人多了,好心人也心寒了,人們開始不願扶老人了。盡管幾年後,彭宇承認他撞了老人,但這個案件對我們社會造成的影響,遠沒有結束,但願有一天,我們不再為扶不扶老人而糾結。
㈢ 南京法官王浩經典語錄是什麼
南京法官王浩的經典語錄是“不是你撞的,你為什麼要扶?”
這一語錄起源於一起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案件,南京的一位老人在公交車上摔倒,一位好心人上前扶起,但老人卻指認是這位好心人將其撞倒。案件審理過程中,法官王浩作出了上述判決,其認為既然好心人不是肇事者,那麼他就無需扶起老人。這一判決立即引起了社會的廣泛爭議和批評。
首先,這一語錄反映出的是一種對社會公德和道德責任的忽視。扶起摔倒的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種體現。法官的語錄無視了這種道德責任,給人一種冷漠、自私的感覺,這無疑是對社會道德的打擊。
其次,這一語錄也暴露出在司法實踐中,法官應對復雜案件時的思維局限和問題。在面對這樣的案件時,法官應該更加深入地調查取證,而不是簡單地依據表面證據作出判斷。這樣的判決不僅有可能冤枉好人,更有可能讓真正的肇事者逃脫法律責任。
綜上所述,南京法官王浩的經典語錄“不是你撞的,你為什麼要扶?”雖然引發了一場關於司法公正和社會公德的深入討論,但其本身反映了司法實踐中的一些問題和對社會道德的忽視。希望這樣的案例能引起我們對司法公正和社會公德的更深入反思。
㈣ 彭宇事件法官是誰
是王皓 南京彭宇案主審法官 法學碩士,是這個人讓中國的社會道德倒退了30年,民族罪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