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由誰決定
1. 打官司中法官和庭長誰有決定權
法庭判決都是實行合議制,審判人員的數量都是單數,實行少數服從多數,沒有哪個有決定權。如果是簡易程序由一人法官單獨審理的話,那麼你可以說這個法官就有決定權。
2. 法官誰來選,怎麼選
案件是自動分配,如果當事人認為法官案件有厲害關系的,可以申請法官迴避,證實屬實的法官應當迴避,另行指派法官處理該案件。
3. 法院判決是由什麼人決定的
這個視情況而定,依據審判程序不同而不同。如果是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由法官獨任制審判,做出判決:如果是合議庭審理的案件,通常是由合議庭合議卷宗和審判情況(主審法官的意見很重要),拿出方案報庭長批准。
合議庭是人民法院審判案件的基本審判組織,其成員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臨時組成的,由院長或者拿亂庭長指定審判員一人擔任審判長。院長或庭長參加審判案件的時候則自己擔任審判長。合議庭評議案件時,如果意見分歧,應當少數服從多數,但是少數人的意見應當記入評議筆錄,由合議庭的組成人員簽名。
法院判決的特點:
1.強制性 法院判決對全社會有效。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無條件的立即執行。 如法院判決沒收被告人財產,銀行必須立即執行,該財產涉及被告人在某公司的股份,改公司和工商局必須立即執行。法院判決某房產歸誰所以,房管局必須立即執行。法院判決被告人無罪,監獄必須立即釋放。
2.穩定性 其他任何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都無權變更和撤銷法院判決。 法院非經法定程序也不能變更或者撤銷判決。
3.排他性 當事人、檢察院都不得就統一問題再次起訴。 本法院和其他法院就其他案件作出的判決都不得否定本判決認定的事實。 任何機關和個人都不得作出與法院判決內容相沖突的決定。 媒體曾報道,某縣法院一份判決書涉及到縣里的土地,縣委和縣政府召開會議認為法院判決錯誤,發了一份文件撤銷縣法院判決。結果縣長、書記等主要領導被免職。 判決的效力涉及全社會。 裁定 法明枯院解決訴訟程序問題和部分事體問題作出的決定。 程序問題 如被害人向法院起訴要求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法院以公訴案件個人沒有起訴權為由裁定駁回起訴。 一審判決後當事人上訴,二審法院認為事實清楚、證據確鑿,裁定維持原判。二審法院認為原審法院認定事實不清或者審判程序不合法,裁定發回重審。對已經判處死刑的被告人裁定核准死刑。 部分實體問題,是指訴訟中不涉及是否有罪和如何處罰的問題。如:裁定查封財產、裁定扣押存款。 裁定的效力僅限於司法機關。 決定 沒有裁判權的機關對案件作出的處理意見和法院對某些程序問題做出的意見。其效力僅限於作出決定的機關。 沒有裁判權的司法機關作出的對案件處理意見一律用裁定。 如:公安機關決定立案偵查、決定監視居住,決定拘留、決定撤銷案件;檢察院決定不批准逮捕,決定起訴、決定不起訴。 法院對某些程消槐檔序問題作出的意見。 如:當事人提出迴避是否准許由法院決定;重新鑒定的決定;通知新的證人到庭的決定;延期審理的決定;取保候審的決定;逮捕未在押被告人的決定,對擾亂法庭秩序的人作出的罰款決定。
法律依據:
《法院組織法》第九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合議制。
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簡單的民事案件、輕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規定的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
4. 法院判決誰說了演算法官嗎
法律分析:依據法律,應該是主審法官說的算。「錯案終身追究」和「法官自由心證」,是法律賦予主審法官的權力。但實際操作中,法官的裁判權受限,合議庭的裁判,庭長沒有簽字不能打出裁決文書。如果該院院長有不同意見,主審法官必須服從。法官的意見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在法律法規確定的自由裁量范圍內,並考慮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民風民俗以及當事人雙方實際情況,這樣的決定,是法官代表國家公權力作出的法院判決,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當然說話算數。也就是說,法官必須要依法辦案,絕對不是無章可循,不是罔顧事實,不是徇私枉法,更別說為所欲為的,否則,這樣的法官遲早會被追究相關責任,因為案件時終身追究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
第二條 法官是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和審判員。
第三條 法官必須忠實執行憲法和法律,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第六條 法官審判案件,應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秉持客觀公正的立場。
第八條 法官的職責:(一)依法參加合議庭審判或者獨任審判刑事、民事、行政訴訟以及國家賠償等案件;(二)依法辦理引渡、司法協助等案件;(三)法律規定的其他職責。法官在職權范圍內對所辦理的案件負責。
5. 法官和律師哪個厲害
如果說律師有舉證權,法官則由認定權;律師有建議權,法官則有採納權;律師有辯論權,法官則有判決權。無論怎麼比較,法官的權力要大的多。簡而言之,律師的權利是委託人授予的,法官的權力是國家給的。誰權力大?一目瞭然了。但是,律師的一項權利是很了不起的,業內人都知道,就是「迴避」權。這項權利,是律師要求有可能造成不公道結果的法官迴避,就是要求法官下課、換人,被迴避的法官再有權也會使不上了。誰更厲害?只是一句外行話,迴避只有例外情況才會發生。法律講的是事實和證據,誰違背規則都會受到處罰。權再大,大不過法律,位在高不得逾越紅線;利再小,也將受到法律保護,位再低,法律面前享受平等。律師法官工作崗位和性質不同,目的都是為實現公平、公正!迴避不但適用法官,還會發生在其它司法程序當中,主要情形有下列條件:①是本案的當事人或當事人的近親屬。②本人或本人的近親屬與本案有利害關系。③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或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的代理人。④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案件的。未自行迴避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權申請他們迴避。司法人員未自行迴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未申請迴避時,司法機關有權決定其迴避。偵查人員在迴避的決定作出前,不能停止對案件的偵查。當事人在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判過程中,均可申請迴避,如迴避的申請被駁回,可申請復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