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日本法官監管

日本法官監管

發布時間: 2025-03-27 00:07:58

法官和檢察官有什麼區別

法律分析:法官和檢察官分別屬於法院和檢察院,是兩個不同的單位,分別履行法律賦予的職責,不是上下級關系,所以法官和檢察官是平行的,不存在權利的大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 第二條 法官是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助理審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 第二條 檢察官是依法行使國家檢察權的檢察人員,包括最高人民檢察院、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軍事檢察院等專門人民檢察院的檢察長、副檢察長、檢察委員會委員和檢察員。

② 關於日本法律的一些問題...

1、日本在除奴隸社會的氏族法以外,沒有自己創設的法律。奴隸制時期,日本使用固有的氏族法,主要表現為不成文的命令和習慣。公元645年的「大化革新」,廢除了奴隸制,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統治,創建了以唐朝法律為模式的日本封建法律制度。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法承襲中國唐代和明代法制的傳統,是中華法系的重要成員。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加入了大陸法系的行列,以德國法為樣板建立了六法體系,但也保留了濃厚的封建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又吸收了英美法的許多精華。因此,日本法同時具有兩大法系的特徵。

2、而中國的現代法律,是在民國時期,效仿法租界和德租界的大陸法系建立的,後來也借鑒吸收了英美法系同時也難免具有封建思想的殘余。新中國的法律也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剔除了封建思想的殘余,經歷了到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過程。

由於近代以來法的現代化方式的影響,加上建國後引入的前蘇聯法律模式也是受民法法系的影響,所以,我國總體上仍然傾向於民法法系,但吸收了普通法系的一些經驗,如審判程序等。

日本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組織

1.近代司法組織的形成

明治維新初期,日本還沒有系統的法院組織體系,司法與行政不分。1871年成立司法省,民刑裁判權統一由其監管,地方則由地方行政官兼任司法官。1875年制定《大審院各級法院職制章程》,規定大審院為全國最高司法機關,下設上等法院、巡迴法院、府縣法院,廢除了地方官兼任司法官的制度,初步實現了司法與行政的分離。

明治憲法頒行後,按法國和德國的模式建立了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兩個系統,並於1890年頒布了《裁判所構成法》和《行政裁判法》。《裁判所構成法》參照德國法院組織體系制定而成,規定全國設區法院、地方法院、控訴院、大審院,實行四級三審制。《行政裁判法》規定了行政法院組織以及行政訴訟原則和制度,共4章47條。法律規定在東京設立行政法院,只負責審理依法律、敕令及有關行政裁判文件所規定的行政違法案件。

1893年制定了《律師法》,規定律師須在各地方法院的名簿上登記,而且要加入所在地的律師會,地方律師會則須接受地方檢事局首長的監督。

2.戰後司法組織的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根據《日本國憲法》的原則和精神,制定、頒布了《法院法》、《檢察廳法》和《律師法》,從而使日本的司法組織發生了很大變化。

1947年頒布實施的《法院法》廢除了明治憲法體制下設立的行政法院和特別法院,實行單一的法院體系;法院為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簡易法院四個審級。

1947年頒布實施的《檢察廳法》按法院審級設置獨立的檢察廳,分為最高檢察廳、高等檢察廳、地方檢察廳和區檢察廳四級;作為統一執行國家檢察工作的機關,下級檢察廳受上級檢察廳領導,法務大臣有權對檢察廳進行一般的指導監督;檢察官不再是司法官,而是國家行政官吏,其地位受法律保護。

1949年頒布的《律師法》確立律師自治原則,改變了日本律師處於國家機關嚴密監督之下的的舊體制,並規定:律師的主要使命是維護人權、伸張正義,在地方法院轄區內設立律師會,在全國設立日本律師聯合會;律師聯合會是所有律師都必須參加的團體,它是指導、聯系及監督全國的律師及律師會的最高機關;律師有權設置律師事務所,但須向所在地的律師會辦理申報手續。現在日本的律師事務所分單獨事務所和共同事務所兩種,大部分的律師都集中在日本的大城市,其主要業務活動是參加法庭訴訟。

日本的法官、檢察官、律師的社會地位很高,均有嚴格的考試、錄用、培養制度,對日本法學理論的發展和法律實踐的完善都有很大的貢獻,三者一起構成日本的「法曹三者」,被譽為「法制建設上的三根支柱」。

(二)訴訟制度

1.近代訴訟法典的制定

(1)《刑事訴訟法典》的制定

1890年,日本參照德國刑事訴訟法,頒布了《刑事訴訟法》,它分為8編15章,共 334條,其基本特點是:將訴訟分為公訴與私訴,公訴由檢事提起、以證明犯罪和適用刑罰為目的,私訴由被害人提起,以返還贓物及得到因犯罪行為造成的損害賠償為目的;具體規定了法官的迴避制度;把預審作為公判審理前必須的訴訟程序;規定了4種上訴形式,即控訴、上告、非常上告、抗告。

(2)《民事訴訟法典》的制定

1880年日本曾仿照1807年的法國民事訴訟法制定過一個草案,但因政府已准備改效1877年的德國民事訴訟法而未能交付審議。1884年聘請德國專家幫助起草民事訴訟法典,經法律調查委員會的幾度修改,於1890年4月獲得通過並公布,次年1月開始實施。該法典是日本第一部民事訴訟法典,分為8編12章,共805條,主要特點有:貫徹當事人進行主義、法院不幹涉的原則;肯定了通過和解解決民事糾紛的傳統做法,訴訟提起前可以申請法院和解,在第一審程序中的任何階段法官都有權進行和解嘗試,若和解不成再進行判決;法院在審理上訴案件時,只限於在原審提出的請求和上訴申請的范圍內進行。

2.戰後訴訟制度的變化

二次大戰以後,刑事訴訟制度發生了很大變化。

(1)1948年日本《刑事訴訟法》體現出新的特點:① 規定各種強制處分都須有令狀,新設宣告拘留理由制度,體現了保障人權的原則;② 明確刑事案件的追訴權專屬於檢察官和檢察官根據罪犯的情況享有起訴或不起訴的裁量權,但又規定職權濫用罪,以防止檢察官行使職權的不公正;③廢止預審,擴大辯護制度,限制被告人自供的證據能力,體現了對被告當事人地位的尊重;④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只向法院提交一份起訴狀,而不移送案卷和證據材料,貫徹了以庭審為中心和辯論原則;⑤廢除了對被告人不利的再審,對被告有利的按其請求可以再審,第二審的控訴從原來的復審制改為事後審查制。總之,這個法典體現了大陸刑訴制度與英美刑訴制度相結合的特點。

(2)1929年開始實施的《民事訴訟法》在二次大戰後並沒有被全面修改,但隨著客觀形勢的變化和受美國法律制度的影響,對《民事訴訟法》作了部分修改,頒布了單行法規,在減輕訴訟雙方的負擔、削弱父權干涉主義及訴訟程序民主化等方面有所改進。後又出現將本來屬於《民事訴訟法》的事項分離出來的趨勢,如1979年制定了《民事執行法》、1989年制定了《民事保全法》等單行法規,使民事訴訟制度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戰後廢除了行政法院的設置,行政訴訟案件也由普通法院審理,但由於行政訴訟案件的特殊性,1948年制定《行政案件訴訟特例法》。現行的行政訴訟制度則主要體現在1962年制定的《行政案件訴訟法》中。行政案件的訴訟程序有其相對獨立性。

③ 陳世峰20年在日本怎麼坐牢環境如何

20年?江歌媽氣急道:你乾脆把殺人犯當場釋放!

2017年12月20日下午,日本東京地方法院法官對中國留學生江歌被害一案作出一審判決,判處被告陳世峰20年監禁。那麼按照日本的法律,陳世峰能否獲得假釋提前出獄呢?

是否住在日本監獄的人都受到以上優待呢?

日本法務省在2013年發布的一項相關統計就顯示,當年日本全國監獄中,累計發生1324件誹謗中傷犯人、2979件對犯人(或犯人間)施暴的事情。

中國在日服刑男子王連革因指責入管職員不按時履行職責,遭5名入管職員的盡情暴打。王連革痛得大叫,但這群入管職員不依不饒,仍然繼續施暴。嫌犯飽受著巨大的恥辱和疼痛。

日本藝人後藤真希的弟弟後藤祐樹於2007年因強盜及傷害罪被判5年6個月有期徒刑,並於2012年出獄。後藤祐樹在後來出版的自傳中回憶黑暗的獄中生活稱,因曾當過藝人所以一入獄就被獄中大哥盯上,同屋的大哥還不斷威脅「要上他」並暴力相向外,還強迫他吞食蟲子,甚至吃下淋上精液的白飯等。

日本八卦雜志《日刊SPA!》在2015年曾做過一次「監獄霸凌問題特輯」。根據該雜志的報道,由於監獄中缺少娛樂項目,所以犯人間常常以霸凌來取樂,比如一次讓某犯人喝完10升的水、為了讓某犯人拉出綠色的大便而迫使其吃肥皂、懲罰某犯人不許吃飯不許睡覺等。

該雜志還披露,在監獄中同樣有森嚴的等級制度,其中位於金字塔頂端的就是暴力團成員,而社會名人、性犯罪者、殺害婦女者則位於最底端,常常是被霸凌的對象。

當然,除了監獄內犯人之間的霸凌外,監獄看守人員往往也會對犯人進行謾罵或毆打。比如,2009年4月17日讀賣新聞報道稱,山形縣監獄的前副所長曾多次侮辱某犯人是「廢物」;2012年10月6日福井新聞報道稱,甲府監獄的職員曾多次辱罵某犯人是「要飯的混蛋」等。

陳世峰的罪行雖然沒有被判以死刑,但接下來的20年絕不會是輕松的日子。

呵呵。

④ 日本政治體制是什麼

日本政治制度,戰後日本其政體是議會制,具體而言屬於議會中的議會君主制(也稱君主立憲制)。日本的政府是議會內閣制的代議民主制,實行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權分立原則,由國會,內閣,法院行使相應權力,國家主權屬於國民,天皇作為國家象徵被保留。

日本政體為君主立憲制,憲法訂明「主權在民」,而天皇則為「日本國及人民團結的象徵」。天皇沒有政治實權。日本政治體制三權分立:立法權歸兩院制國會;司法權歸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權歸內閣、地方公共團體及中央省廳。

日本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長期實行由天皇總攬統治權的君主立憲制。戰後,根據1947年《日本國憲法》實行議會內閣制,天皇作為國家的象徵仍保留下來。
明治維新以前的政治制度日本國家形成較晚,3世紀初期才出現早期的奴隸制國家,即邪馬台國。約4世紀,在本州中部又興起了一個更發達的奴隸制國家,即大和國。到5世紀,日本奴隸社會進入繁盛時期。646年,大和國發生「大化改新」,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實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經濟改革,廢除了奴隸制度,確立了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701年以後,又積極推行律令制度,於702年和718年分別制定和頒布了《大寶律令》和《養老律令》,進一步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完成了奴隸制國家向封建制國家的轉變。

⑤ 日本法官可以自己查案嗎

日本法官不能自己查案。
雖然同是大陸法系國家,但日本的訴訟制度原則上是奉行當事人主義,也就是說舉證責任完全在當事人,法官能夠主動調查的事實范圍相當有限,例如如果可能改變判決結果的事實,法官是不可以主動去調查的,否則就有幫助一方當事人的嫌疑。
日本法官的「出向」,指的是在法官的任期內,暫時脫離法官崗位,而去其他地方任職或研修的情況。這一制度的目的,是為了從大學畢業直接進入法院工作的法官們,能夠從其他途徑積累更多的社會經驗而設計的,原則上所有法官在判事補的階段都應當參加。出向的時間一般在1-2年,可能的選擇有其他行政機關,一般民間企業,在外大使館領事館,海外留學,外國法院研修,律師事務所等。首先也是聽取本人的志願,然後由法院進行安排聯系,最後再通知出向的具體方式。

⑥ 為什麼日本法官多清廉

工資比較高。
日本全國就三千名法官,日本法官一年正常收入四五十萬人民幣,退休以後可能拿到一百多萬,所以法官從來不腐敗。
日本的律師也很好做,不用去搞關系,而中國法官雖然搞了員額制,但是法官還有十二三萬,但是我國的人口只是日本的四五倍,所以員額制是對的,應該減少法官的數量,這樣才能提高法官待遇。

熱點內容
法律知識教育內容中學 發布:2025-03-30 01:30:46 瀏覽:305
鄭州法院關系 發布:2025-03-30 01:26:24 瀏覽:804
道德與法治教學案例 發布:2025-03-30 01:25:50 瀏覽:851
嚴管幹部的相關規章制度 發布:2025-03-30 01:25:49 瀏覽:742
總經理職責公司法 發布:2025-03-30 01:01:42 瀏覽:35
浙江大學非全日製法律碩士錄取分數線 發布:2025-03-30 00:44:48 瀏覽:987
上市公司收購法律問題探析 發布:2025-03-30 00:44:47 瀏覽:449
法治思維與實踐 發布:2025-03-30 00:23:35 瀏覽:367
轉租樓房有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3-30 00:23:35 瀏覽:965
司法鑒定庭 發布:2025-03-30 00:22:05 瀏覽: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