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新聞如何
Ⅰ 法院 如何 應對媒體
一、堅持司法公開,主動接受監督
基層人民法院應當主動接受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堅持公開審理制度,擴大司法透明度。對新聞媒體旁聽案件庭審、采訪報道法院工作、要求提供相關材料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具體情況提供便利。對於社會關注的案件和法院工作的重大舉措以及按照有關規定應當向社會公開的其他信息,人民法院應當通過新聞發布會、記者招待會、新聞通稿、法院公報、互聯網站等形式向新聞媒體及時發布相關信息。對於公開審判的案件,新聞媒體記者和公眾可以旁聽。
二、提升法官素質,抓好審判工作
當前,媒體對基層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監督主要針對個案,並大多是對司法裁判結論的不理解和對程序合法性的質疑。法院可以通過裁判文書的載體,盡可能並詳細周嚴地闡述得到結論的推理過程和依據,對有可能引起爭議的問題,應保持充分的敏感性和預見性,陳述不同觀點,對最終予以採納的意見作出透徹的分析、論證,對未被採納但易於被一方當事人或者媒體認可的觀點,亦應就不予採納的理由作出非常到位的論述。對於新聞媒體對程序合法性的質疑除了通過裁判文書表明外,還可以在第一時間通過官方渠道迅速發布信息,法院內部的觸摸查詢系統、LED顯示系統等可以發布相應信息應對媒體的質疑,還可以採用判後釋疑的方式,向解釋判決的理由及具體依據。
三、及時回應質疑,加強溝通聯系
人民法院應當建立與新聞媒體及其主管部門固定的溝通聯絡機制,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座談會或研討會,交流意見,溝通信息。對於新聞媒體反映的人民法院接受輿論監督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法院應當及時研究處理,改進工作。當出現新聞媒體已經報道的問題時,法院必須積極面對輿情挑戰,加強民意溝通工作,力爭法院第一時間站上發言席,引導輿情尊重法律、相信法院、樹立法律權威,並虛心接受媒體的監督意見,嚴格整改。
四 、加強輿情監控,做好宣傳引導
輿情監控要落實專人負責,明確監控的重點,並形成規范的報告督辦制度,認真總結開展輿情監控和輿論引導的好做法和成功經驗,研究查找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不斷提高輿情監控和輿論引導的能力,建立輿情監控的長效機制。輿情的引導關鍵在於法院自身與社會大眾的溝通和交流。基層人民法院應當充分利用新聞媒體依法向大眾公布焦點案件審理情況,及時公開法院隊伍建設、廉潔司法等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工作情況,引導人們用法律思維考慮問題。同時,法院自身要打造平台,暢通機制,切實提高自身的宣傳能力。
就這些,望你滿意並採納。
Ⅱ 廣東珠海一孕婦上夜班打瞌睡被公司開除,法院是如何判決此案的
廣東珠海一孕婦上夜班打瞌睡被公司開除了,這讓孕婦很難受,就將公司告上了法庭。法院也進行了宣判,讓公司支付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賠償金,共計48,146元。這樣的判決是很公正合理的,網友直呼大快人心。
總結
被開除的孕婦是很難找到工作的,索性這名孕婦非常的聰明,懂得將公司告上法庭。有些不懂法的孕婦就這樣被公司欺負了,也沒有辦法獲得應有的賠償。
Ⅲ 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做好人民法院新聞宣傳工作
目前,隨著互聯網、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的出現,各類法院消息特別是負面信息廣泛傳播,對於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造成嚴重傷害。這就要求我們通過不斷提升法院新聞宣傳工作水平,為人民法院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提高司法權威和司法公信力。那麼,要如何做好新媒體環境下人民法院的宣傳工作呢?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是宣傳主體更加專業有效。宣傳效果與宣傳主體的專業性是成正比,因此在新聞宣傳工作中,要特別注重建立宣傳員的學習、培訓機制,通過邀請專家學者授課、報刊編輯座談、內部研討、出外考察等方式,讓宣傳員提高寫作水平,拓寬寫作視野,提升宣傳效果。有了專業的宣傳隊伍,在面對網路輿情,特別是重大的輿情事件時,人民法院才能從容應對,法院意見也才會更容易被公眾接受,最終起到平衡輿論的效果。
二是宣傳手法更加活潑新穎。開展法院宣傳工作,必須要有易被民眾接受的載體,因此,在標題選取、內容設計、語言表達、宣傳反饋等各個環節都要有創新、有吸引力。我們的宣傳不必拔高,不必說教,但應活潑新穎,要讓受眾有所感有所思,通過宣傳報道傳遞出法院文化價值和思想價值。要充分運用消息、通訊、詩歌、圖片等多種形式,積極做好法院新聞宣傳工作,對不同的受眾群體採用不同的宣傳手法,通過實施差異性的策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宣傳內容更加豐富生動。要想讓民眾對法院的宣傳報道產生興趣,就必須更多地從民眾需求出發,對於能夠公開的信息一律公開,讓宣傳的內容更加豐富生動,滿足民眾的知情權,讓司法沐浴在陽光下,讓民眾從被動接受法院宣傳轉化為向主動追逐法院信息。同時,為確保宣傳效果,在內容上一定要力求客觀真實,讓民眾在宣傳報道中感受法院的所作所為,客觀評價法院的所作所為,潛移默化中達成宣傳的目的。
四是宣傳渠道更加貼近公眾。目前互聯網大眾化、媒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法院在利用好傳統媒體的同時,應將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其中,不斷完善新媒體環境下的各種工作機制,積極搶佔新的輿論宣傳陣地。如開設法院官方微博、設立網路新聞發言人、進行網路庭審直播等,進一步增強法院工作的公開度、透明度,讓民眾深入了解法院,也能更好地接受民眾的監督,這些做法都應當逐步在全國法院推廣。
人民法院新聞宣傳工作不是可有可無的,我們做新聞宣傳工作也不是為了做秀,不是為了好大喜功,更不是為了嘩眾取寵,而是為了營造良好的司法輿論氛圍,樹立法院公平正義的良好形象。
Ⅳ 法制新聞采訪的特點
一、法制新聞報道新的特點
(一)法制新聞報道對象范圍不斷拓展、報道比例不斷上升
法制新聞就是社會生活各方面新近發生的與法制相關的、有新聞價值的事實的報道。所謂法制,概括地講就是國家的法律和制度。現在,法制報道的對象范圍已超出了政法部門,包括了社會生活各個方面與法制有關的一切內容。
因為從我現實情況看,其范圍決不只限於國家立法、司法、法律監督這些專業部門的活動,而是涉及億萬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大到包括國家憲政和社會主義民主建設領域,市場經濟法制領域,小到家庭婚姻以及衣、食、住、行,娛樂等方面的法制問題。另一方面,法制新聞報道是我國民主建設過程中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因此,法制報道比例的不斷上升,是社會發展必然的結果和要求。有研究者對我國三家綜合性報刊,《羊城晚報》,《新民晚報》,《北京晚報》在同一個月中的法制報道的數量及其比例進行了一次量化統計:
1995年,這三家報紙法制新聞的報道量(比例)分別105條(2.1)、95條(1.9%)和110條(2.3%);
2000年這三家報紙法制新聞的報道量(比例)分別是232條(8.2%)、202條(7.5%)和248條(8.9%)。
由此可見,法制新聞報道以其本身新奇有趣,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特點,成為了人們所喜聞樂見的題材。
(二)法制新聞報道的宣傳和教育功能不斷強化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必須建立以法律為准繩的市場游戲規則。
但我國過去市場經濟不發達,要讓適應計劃經濟的人們來適應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必須加強法制宣傳,應該讓「障礙——符號(法律規范)盡快和更廣泛地傳播。它們應該被所有的人接受,它們應該形成每個人與其他人之間的話語,讓所有的人用這種話語來彼此制止犯罪,讓這種真幣在民眾頭腦中取代犯罪的虛假利潤。」所以,作為大眾傳播的法制新聞在法制宣教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宣傳手段無法替代的。
一、是法制新聞的傳播具有廣泛性和經常性,它擁有最為廣大的受眾群體,並且有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多種媒體經常性的、隨時隨地的傳播報道,它對公眾的輻射面和影響頻度都是其他宣教手段所無法企及的。
二、是法制新聞宣教目的的潛在性,它可以有效的消除受傳者接受宣傳教育的逆反心理。當然,嚴肅的法制新聞不應當僅僅滿足於給人們提供茶餘飯後的談資,而且還應當承擔向社會傳播法律知識、幫助人們提高素質的使命,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法制報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
在普法宣傳教育上,應用最多的就是以案說法或對法制報道提供相關的法律資料,這樣做,讀者就可以容易的了解案件,理解其中法律專業術語的含義。例如
2001年4月18日《羊城晚報》上的一篇報道,標題為:定罪量刑討價還價(引
題)「辯訴交易」首登我國法庭,25分鍾審結一起故意傷害案(主題)。當讀
者看到該標題時,一般人都會對「辯訴交易」產生疑問,不知其意。於是編者在
新聞旁邊用一小塊空間對「辯訴交易」進行名詞解釋,當讀者理解了它的含義
後,自然容易看明白案件事實了。
(三)法制新聞報道形式不拘一格隨著法制報道的日益普及和快速發展,它已經突破過去消息、通訊的那種傳統寫作模式,而逐漸向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報道內容結構設計上追求最佳效果。
首先,報紙報道主要表現在標題的製作和篇章結構新穎安排上。如《夜裡惡狠狠搶車,白天羞答答捂面(引題)掀開「蓋頭」是歹徒(正題)》。其報道內容通過一系列疑問把讀者吸引住,使讀者帶著疑問去閱讀這篇報道。
再看下面標題:
《一本正經「抓賭」 煞有介事罰款(引題)假警察成了真囚犯(正題)》
《一女嫁三男法院做「減法」》等
這些標題的顯著特點就是給人留下懸念,新奇有趣,引人注意。因此,好的標題是文章的點睛之筆,讀者一看,或能知其要領,或能受到深刻的啟發、激勵、感染和教育,產生強烈的閱讀興趣,起到先聲奪人的作用。報紙還創設讀者信箱欄目,讓讀者談自己意見看法,或讓專家解答讀者提出的法律問題。
其次,電視主要是讓受眾或法律專家共同參與到報道中來。如中央電視台的「今
日說法」節目,每一期節目都會請一位法律專家進行現場點評,以案說法。再如重慶電視台的「拍案說法」節目,用案由再現的方式向觀眾講述案情的來龍去脈,點點「暴光」懸念,然後由法律專家與現場觀眾一起討論,不知不覺中把法制觀念和法律知識灌輸給了觀眾。
這樣做,不僅可以增強報道內容的客觀真實性,而且有利於貼近百姓,體現媒體對社會的一種人文關懷,從而吸引更多的受眾。有的還利用現場直播或實況錄像錄音進行報道,給受眾以強烈的視覺沖擊產生法律效果記憶。
復次,把法制報道滲透到其他類報道當中,但是事件本身與法律有著密切關系,從而它也能同時發揮出法制報道的功能。例如2002年3月5日北京某報的《房產周刊》專內,一篇《房產糾紛訴訟大幅增加說明了什麼》報道,其中大篇幅的是說房屋質量差,物業管理不善等問題,但最終還是點到了法律問題上,並且最後引用了法院院長的談話:「說明消費者法制觀念增強,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合法權益,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消費者日益成熟的表現」,同時也反映出涉及房地產的法律法規不健全,不配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