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中國法院2012年度案例

中國法院2012年度案例

發布時間: 2025-03-29 05:18:17

1. 列舉5個侵犯他人姓名權的案例。

侵犯他人姓名權的案例。

案例一

2000年至2001年期間,原告徐誠被某市招生辦派往下屬某區招生辦協助進行中專、技校的招生工作。2000年8月,被告李樺以「徐成」的名義,向省招生辦公室寫檢舉信,聲稱考生張劍「在入學考試時,系他人冒名頂替參加」。

並在信中稱「我是市招生辦幹部,現協助某區招生辦進行本年度中專、技校招生工作,我有責任也有義務對此事予以反映,本著對國家、對學校、對張劍本人負責的精神,懇請省招生辦領導予以查處此事。」省招生辦接信後對此事認真進行了調查核實,並進行了考卷筆跡鑒定。

8月28日,省招生辦復信「徐成」,說明「參加考試系張劍本人所為,無冒名頂替現象」。徐誠接信後,感到莫名其妙,就向市招生辦及有關部門反映此事,要求調查事實真相。

2001年3月,經鑒定:檢舉信是被告李樺書寫。在調查取證及進行鑒定的7個月內,徐誠因精神壓力大,受到一定的精神損害。

案例二

江某為能趕上其男友即林某所在單位的分房,因其未到法定婚齡,不能辦理婚姻登記手續,於是,謊稱其身份證已丟失,以購買進口葯需要居民身份證為借口,向張某借用身份證。

隨後,江某假冒張某之名到其單位開出婚姻登記介紹信,並拿走張某所在地的公共戶口薄,與林某一起去民政局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

江某的假冒行為後被張某發現,張某認為江某的假冒行為侵犯了自己的姓名權,並因此承受了強大的社會壓力和精神打擊,於是要求江某賠償損失5000元並賠禮道歉。

案例三

原告A系某公司的股東、董事,在A未參加董事會的情形下,B董事直接在董事會決議等文件上偽造A的簽名,致使A變成了公司的董事長、法定代表人。

A認為,B的行為是公司職務行為,因此公司未經其同意而盜用其姓名,侵犯了其姓名權,要求法院確認上述盜用姓名的侵權事實,並要求被告公司撤回相關的工商登記,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

案例三

第3562067號「易建聯Yi Jian Lian」商標(即爭議商標)由案外人名樂公司於2003年5月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以下簡稱商標局)提出注冊申請,並於2005年9月被核准注冊,其專用期限至2015年9月,核定使用商品為第25類服裝、柔道服、足球鞋等。

2009年5月,經商標局核准,爭議商標轉讓給易建聯體育用品(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易建聯公司)。2006年3月,易建聯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以下簡稱商評委)請求撤銷爭議商標。

評審期間,易建聯提交的新浪網網頁列印件等證據載明:易建聯自1999年開始從事籃球訓練,2002年入選廣東隊,同年入選國家青年隊。2002年獲得亞洲青年籃球錦標賽冠軍,2003年獲得全國男籃甲A聯賽亞軍。

網頁列印時間為2006年3月。2009年11月,商評委作出商評字〔2009〕第33584號《關於第3562067號「易建聯Yi Jian Lian」商標爭議裁定書》,認定:易建聯系我國著名籃球運動員,在爭議商標申請注冊之前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社會知名度。

易建聯公司未經易建聯授權,將與其姓名相同的文字申請注冊商標,侵害了易建聯的姓名權,違反了商標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裁定:爭議商標予以撤銷。易建聯公司不服,提起行政訴訟。

案例四

幾年前,高先生與某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期房購銷合同,約定房地產公司保證在高先生入住之日起1年內為其辦理房屋產權手續,如現房實測面積與期房預測面積發生變化時,按實測面積交納相關稅、費。

高先生入住後不久,房地產公司通知他到公司交納辦理房屋產權證所需的契稅、過戶費及印花稅,高先生交納了全部費用,並將私人印章交給房地產公司。因高先生購買的期房實測面積大於預測面積,辦理產權證需按實測面積重新簽訂《北京市內銷商品房買賣契約》。

房地產公司在高先生在場的情況下,填寫了3份內容相同的《北京市內銷商品房買賣契約》,同時在乙方簽字處填寫了高先生的名字,並加蓋了高先生的私人印章。

半年後,房地產公司將房屋的產權證、新合同及高先生的私人印章交給高先生,並向他講明新合同是為了辦房產證而簽訂的,雙方仍沿用舊的期房購銷合同。

後高先生起訴至通州法院,稱簽訂新合同他不知道,此合同中減少了許多對他有利的條款。房地產公司為自身便利,冒用他的姓名侵犯了他的利益,要求房地產公司承認錯誤、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撫慰金2000元。

訴訟過程中,房地產公司辯稱,我公司為高先生的利益使用其姓名,且我公司與高先生實際履行的仍是舊合同,沒有給高先生造成經濟和精神損失,不構成侵犯他的姓名權。

案例五

2005年6月份,被告王某、李某准備登記結婚,因李某全家搬遷,戶籍丟失,無法辦理結婚登記。王某隨找到自己妹夫姨家(即原告方某家)親戚,稱未婚妻戶籍登記丟失,無法辦理結婚登記,想用方某的戶口薄和身份證附李某的照片去辦理結婚登記。

當時方某在外務工,只有父母在家,其父母想只是借用女兒的戶口簿和身份證,不會有什麼問題,就同意把女兒的身份證和戶口簿借給王某使用。2005年6月24日,王某、李某登記結婚,結婚證上是方某的名字。

後方某務工回家得知此事,找到王某、李某兩人要求用他們自己真實姓名登記結婚。2005年9月5日,王某、李某到登記機關辦理了離婚,又於2005年9月8日以雙方真實姓名重新登記結婚。方某戶籍薄上留下了「離異」字樣,引起了男友對其有「婚史」的誤解,無奈之下訴至法院。

2. 黨政幹部參與民間借貸應如何處理

黨政幹部參與民間借貸應如何處理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有權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但如果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則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應當被認定無效。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二十六條 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
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援。

目前,對黨政幹部參與民間借貸是正常的投資理財行為,還是違規從事營利活動,在認識上存在一定分歧。 二是現有規定尚不完善。《中國 *** 紀律處分條例》(下稱《條例》)第七十七條第五項規定,有其他違反有關規定從事營利活動行為的,給予相應紀律處分。這一規定強調營利活動必須是「違反規定」的。但實踐中,黨員領導幹部參與民間借貸是否違反規定,違反何種規定,往往難於查詢直接依據。對有關規定理解和執行中的問題是,營利性活動的范圍如何確定,能否理解為公務員不準參加任何營利性活動、借貸活動和投資理財活動等? 投資理財是現代社會人們獲得財產增值的基本方法和途徑。對於黨政領導幹部合法的投資理財和民間借貸行為,應予保護。但當前一些黨政領導幹部屬違規參與民間借貸,有的違規借貸資金巨大,極易誘發貪污、挪用公款或受賄等嚴重違紀違法行為。必須嚴格區分有關行為性質,嚴厲懲治其中的違紀違法行為。 一是以交易形式收受賄賂。《關於辦理受賄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國家工作人員為請託人謀利,以委託理財的名義,未實際出資而獲取「收益」,或者雖然實際出資但獲取「收益」明顯高於出資應得收益的,以受賄論。據此,黨政領導幹部為他人謀利並向他人放貸,「收益」明顯高於應得收益的,應認定為受賄。 二是資金來源屬於違紀違法所得。黨政領導幹部用貪污、挪用公款、受賄、非法集資等違紀違法行為所得贓款從事借貸活動,屬於對違紀違法所得贓款的處置,其收益屬孳息,亦應收繳。在認定時,由於行為人用於放貸的錢款系貪污賄賂等違紀違法所得,應認定為貪污賄賂等性質,對其違規從事營利活動的行為可不再單獨認定。 三是以合法財產向管理服務物件放貸。黨政領導幹部用合法財產放貸,但放貸物件系其管理服務物件,對數額較大的應以違紀論處。有的黨政領導幹部利用職權為管理服務物件謀取利益,然後將資金出借給其並獲取較高利息(未明顯高於應得收益);也有的黨政領導幹部利用職務影響向自己管轄范圍內的管理服務物件出借款項,被管理者出於討好、懼怕而給予較高利息,且不排除將來該領導幹部利用職權為其謀利。這些情況下,領導幹部從事的放貸行為與其職權有明顯關聯,損害了其職務行為的廉潔性,且與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借貸活動有本質區別。因此,應以違規從事營利活動論處。 四是以合法財產向非管理服務物件放貸。黨政領導幹部用其合法財產放貸,放貸物件並非其管轄范圍內的人員,也沒有利用職務便利或者影響的,則應區分情況分析。首先,對利率高於人民銀行公布的金融機構同期、同檔貸款利率4倍的,屬高利貸行為。對於其中嚴重擾亂經濟、金融秩序的,可根據《條例》第一百一十二條處理。其次,對利率未高於同期、同檔金融機構貸款利率4倍,也不能簡單一律認定為合法民事行為。實踐中還要綜合考慮黨政領導幹部的放貸規模、次數、從事放貸時間長短、是否影響公正執行公務、造成的社會影響等因素,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其中放貸數額巨大、放貸次數和涉及人員多、持續時間長、影響公正執行公務或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行為,應盡快研究並明確處理依據。 此外,對於那些借款給他人系基於一定的人緣、血緣和地緣關系,如親屬、同事間借款,有時也給予正常利息或者象徵性給予利息。行為人主觀上缺乏謀取利益的故意,客觀上收取利息不高,不應按違紀論處。(作者 趙煜 李文博 單位:中央紀委、監察部案件審理室)

如何規范黨員幹部參與民間借貸行為

你好,高利貸只是民間借貸的一種,只是利息過高與計算復利的原因,法律上有一些規范而已,並且多半是有組織的貸款行為,在一些老賴無力還款時,有時採取暴力催收,從而衍生出一些社會問題。
個人不建議借或放高利貸,它雖然能融通資金,但是也會讓一些人深受其害。
黨員幹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參與民間借貸也並無不可,只是遵守國家法律規定,利息不要過高,不要計復利,否則可能部分不受國家法律保護。還有就是要注意借款人的資信與資金用途,保障資金的安全性。

如何認定工商幹部張某參與民間借貸的行為

您好,認定民間借貸行為可根據該行為所具有的特徵來認定:
(1)民間借貸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借貸雙方通過簽訂書面借貸協議或達成口頭協議形成特定的債權債務關系,從而產生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債權債務關系是我國民事法律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關系一旦形成便受法律的保護。
(2)民間借貸是出借人和借款人的合約行為。借貸雙方是否形成借貸關系以及借貸數額、借貸標的、借貸期限等取決於借貸雙方的書面或口頭協議。只要協議內容合法,都是允許的,受到法律的保護。
(3)民間借貸關系成立的前提是借貸物的實際支付。借貸雙方間是否形成借貸關系,除對借款標的、數額、償還期限等內容意思表示一致外,還要求出借人將貨幣或其他有價證券交付給借款人,這樣借貸關系才算正式成立。
(4)民間借貸的標的物必須是屬於出借人個人所有或擁有支配權的財產。不屬於出借人或出借人沒有支配權的財產形成的借貸關系無效,不受法律的保護。
(5)民間借貸可以有償,也可以無償,是否有償由借貸雙方約定。只有事先在書面或口頭協議中約定有償的,出借人才能要求借款人在還本時支付利息。

對於民間借貸的危機如何處理?

中小企業的融資難的問題不僅僅是中國才有也是世界性的難題,如何更好的解決中小企業借貸、融資,民間借貸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隱藏了一些問題,在面對矛盾越來愈凸顯的時候,導致了紛紛倒下也為民間借貸埋下了隱患。想要解決好中小企業的融資難的問題,就要加快對民間借貸的陽關化、正規化,還有加大對其業務流程的規范化,對管理、控制風險都非常的有意義。在不同的情況下對於民間借貸的問題也帶來了很多的制約,很多民間借貸由於受到了政策的限制,無法提供更加寬廣的服務領域,還有對民間借貸也缺乏一定的優惠政策,不利於監管,容易導致風險失控。對於小額貸款公司的業務風險加大,要適當的放寬制約,給予優惠的稅收政策,讓小額貸款公司更加好的服務於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再通過樹立示範效應,讓更多的小額貸款公司消防,從而改變整個局面。對於民間借貸不同的優惠政策還有更多的監督管理制度,也要加快建立,同時還要避免偷梁換柱的借貸行為。

黨政幹部與下屬發生不正當性關糸如何處理

如果下屬不願意情況下發生了性關系,下屬可以舉報黨政幹部,事實的話那麼黨政幹部會犯 *** 罪坐牢並撤銷所有權利(就是從官變成普通人還要坐牢)。若下屬願意或者不舉報,下屬要與黨政幹部私聊解決此事(比如賠錢,下屬嫁給黨政幹部等)

參與民間借貸會被開除

一、參與合法的民間借貸不應當成為被單位開除的理由,如果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可以要求賠償金;
二、法律依據:
1、《勞動合同法》 (2012修正)第八十七條【違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法律責任】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2、《勞動合同法》(2012修正) 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的計算】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 *** 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民間借貸案例無法調解最終如何處理

蒐集足夠的證據,直接向法院起訴,建議最好可以委託當地的律師,因為在蒐集證據和法庭上律師給你的建議往往都可以大大的提高你的勝訴機率!

求教,有借條的民間借貸糾紛如何處理最好

要看具體借條以外的證據是否充足,如若充足,可以在出借方經常居住地法院起訴。

黨員參與封建迷信活動應如何處理

1、黨員給自己過世的父母或是其他親人每逢清明上墳祭拜,每逢7月半燒燒紙錢,我認為這個屬於民俗活動,不應該算封建迷信活動。
2.每逢進寺廟,燒香拜佛,求神算卦,這個絕對算參加封建迷信活動。但是進寺廟游覽、觀看不算封建迷信。
題主是12年提問的,2016年出台《黨內政治生活准則》對此定性為違反黨的政治紀律,也有了針對不同程度與其相應的處理。
我也是黨員,我進寺廟只是看看佛教文化,看看名勝古跡,絕對不磕頭也不燒香也不捐錢。

3. 劉勝軍多少歲了博天環境獨立董事

劉勝軍先生:1974年10月生,中國國籍,無境外居留權,博士研究生學歷,致公黨黨員,國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長、劉勝軍微財經創始人、上海市金融消費糾紛調解中心理事、陸家嘴金融城理事會第一屆理事、上海第一中級法院涉自貿區金融商事審判專家委員。曾榮獲「《新京報》2013中國青年經濟學人」、「《商業周刊》中文版2012年度人物」、「胡潤2016中國新金融年度風雲人物」榮譽稱號。曾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案例研究中心研究院副主任,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長、副院長、執行副院長。2017年6月至今任國是金融改革研究院(原:中國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長、劉勝軍維財經創始人,兼任山東黃金集團外部董事、虎撲(上海)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金蝶醫療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贛州中投晶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獨立董事、藍帆醫療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現任公司獨立董事。兼任上海革知商務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博天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

4. 中國法院2012年度案例:公司糾紛內容簡介

中國法院2012年度案例系列旨在提供一種易於理解和實用的公司糾紛案例閱讀體驗。相比於市面上常見的案例書籍,它注重改進內容質量,解決篇幅冗長、信息冗雜等問題。編輯團隊採取了嚴謹的方法,如精煉案例內容,確保每個案例平均篇幅控制在3000字以內,以便於讀者迅速獲取關鍵信息。他們強調突出爭議焦點,刪除無關細節,力求在有限的空間里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此外,該系列的獨特之處在於信息的豐富性。每年,國家法官學院案例開發研究中心從全國各地法院收集超過一萬件審結的典型案件,為《中國法院年度案例》提供了廣泛且及時的案例來源。讀者可以從中獲取全國各地最新、最具代表性的公司糾紛案例,滿足不同需求。

為了方便讀者查找,叢書設計為分卷編排,每個案例都經過細致分類,標題下還附帶焦點問題,使讀者能夠快速定位並找到所需案例。這樣的設計旨在節省讀者的時間,提高查找效率。

5. 打官司保險公司90%都輸,投保你怕啥

文/魚兒財記

01

自從開始寫保險。

收到不少讀者擔心:保險我知道好是好, 看到很多拒賠案例,真心擔憂買了保險,到時候拒賠 。還給我發了很多拒賠案例。

身邊如果出現一拒賠案例。

那對保險, 簡直要扛起大旗來反對 。買保險,原本就是為了轉移風險,如果臨了保險公司拒賠, 那可不白瞎了?

雖然保險公司會退還保費。但這種事擱誰那,心裡都不舒坦。

敢情買保險,晴天送傘,下雨拿走?

是個人都不服氣啊。

之前在網上看到個數據:105個保險糾紛案,95件都是投/被保險人/受益人勝訴。 勝訴率91%。

為了有個證實。

我特意找來了《中國法院2018年度案例·保險糾紛》,來看保險里到底會在哪些方面出現糾紛。其中 人身保險糾紛24個 , 只有1件明確保險公司勝訴 ,法院駁回投保人的案例。

所以,打起官司來,保險公司不一定佔便宜。

確實十有八九都輸呢。你怕啥。

但買保險,可不是為了打官司啊。那麼是什麼糾紛, 會引發保險公司拒賠呢?

02

給大家告顫歸納幾個糾紛的典型:

1)因被保險人 電動自行車無牌照駕駛 ,出現交通意外。保險公司拒賠。

事情原委是:

李新傑之妻李海俠為之投保意外險。 李新傑駕駛電動自行車發生交通事故 ,申請理賠。 保險公司拒賠。

如果有關注免責條款的,應該能立即明白花花說的是什麼問題。很多保險公司,在意外險里,有這樣的免責條款:

這個條款,幾乎意外險都有。

糾紛的關鍵是:

保險公司認為,電判散動自行車為機動車 ,無車牌駕駛,是為其免責條款中的事項。因此拒賠。

投保方認為: 電動自行車,不屬於機動車。 因此,不屬於保險條款里的免責項。

最後的結果是:

法院判定:投/被保險人勝訴。 電動自行車不屬於機動車, 保險公司應當賠付。

之後還有個醉酒駕駛電動車發生交通事故的案例。

同樣因電動車不屬於機動車, 判定保險公司賠付。

對於電動車這種車,其實社會約定俗成,不認為是機動車。 但其實有些電動車,速度快、駕駛野蠻,其實也很危險的。

為什麼大點的城市限摩/限電動車,也就是這種車輛很容易亂竄( 尤其愛闖紅燈、鬼探頭 )造成交通事故。

但在這糾紛中:

法院的判定還是會在社會約定俗稱的這種合理范圍, 做有利於弱勢群體一方 (即投/被保險人及保險受益人)。

2) 醫院病歷模糊或瑕疵。 保險公司拒賠。

其中一案例事情原委是:

李亞新投保兩全險附加重疾險。投保期間,李亞新因病去院治療。根據病歷,李亞新認為 其被診斷為右乳癌 ;保險公司認為醫院病歷給出的 「右乳癌CT2NOMOMOⅡ a期」,診斷不明確 。且被保險人有一項對確診癌症有重要意義的檢查沒有做。

無法確定是否患癌。

因此,拒賠。

該案例的結果是: 李亞新提供了該醫院證明,醫院對病歷中的書寫瑕疵做出了合理解釋 ,證明確有患病。

因此法院判保險公司賠付;

這個案子拒賠, 個人認為絕大部分的鍋當屬於「病歷沒寫好」的問題 。因此,罹患重疾要理賠,可在醫生寫病歷時, 千萬盯住醫生的手。

寫瞎了,麻煩大。

3)未如實告知,保險公司拒賠。

「未如實告知」的糾紛案例,在人身保險里很多。 這24個里,就有3個。

1)案例1,馬茹萍丈夫李信有投保重壽兩全並帶分紅的終身險,且附加意外和醫療險。

2012年9月投保,當襪沖敗年12月突患疾病 ,送往醫院途中死亡。

但經保險公司查經:李信有, 在投保之前以「潘小元」身份住院 ,該住院記錄能證明投保人 患慢性尿毒症 。但投保時,健康告知里均填否。

從這看, 被保險人「未如實告知」痕跡明顯 。

但最後,為什麼保險公司又被判令賠付呢?

是李信有,投保前確有患腎病綜合症。但 該保險合同簽訂的字跡鑒定,並非李信有簽字。

因此,不能證明保險啊公司對 李信有時投保時進行了問詢 ,以及李信有進行了虛假告知。

官司進行1年7個月, 最終法院判令保險公司賠付。

第二個案例, 同為「未如實告知」投保。 投保前,被保險人被醫院病理組織診斷為「(右鼻咽部)考慮為粘膜低分化鱗狀細胞癌「。

甚至投保前, 也有多次包含「鼻咽癌」的醫院診斷記錄 。

投保後,被保險人以「鼻咽癌」申請理賠。

保險公司拒賠。

「未如實告知」的痕跡,也很明顯 ,甚至有欺詐、騙保嫌疑。

這個案例我至今都沒搞明白,為什麼法院判令保險公司敗訴。其中有一條是說:保險公司 行使合同解除權的權利 已 超過 法定與約定期限。

因此,涼涼。

第三個案例,投/被保險人「未如實告知」事實認定清楚,但也是因為保險公司 未在 《保險法》第十六條第三款規定的 期限內(30日內),解除合同 。因而要承擔賠付責任。

保險公司還有這么傻的操作 ,也是令人驚訝啊。

不僅如此,還有很多案例投保人「未如實告知」。

但保險公司 卻無法舉證是否對投保人進行過問詢,而敗訴 。因此,打起官司來, 保險公司未必是強勢方。

但這種事,肯定越往後保險公司出錯的概率越小了。千萬別不如實告知。要有這種僥幸得到賠付還是很難的。 打官司也折騰呀。

03

除了這之外,還有曾經轟動一時的「相互寶」拒賠案。

如果不了解的小夥伴,可以去翻翻相關消息。它那個拒賠, 投保人過錯可小多了。 彼時參保成員,因意外跌入洪澇溝, 入院診斷為雙股骨折,陷入深度昏迷。

但該成員因皮肌炎,長期服用激素。 不符合健康告知。

案子的爭議點是:參保人,並沒有長期服葯,隱瞞病情並非故意。且意外和服葯沒有直接關系。

但大眾陪審, 仍然是超過51%的成員投了拒賠票 。

因此,盡管出險事故與既往病史,沒關系。 不符合健康告知,依然是不賠付的。

從這些案例梳理下來,我們至少能從中獲得3點啟示:

1)在這些案例中,除了案例1)保險公司以「電動車」為機動車,拒賠理由過分一些。其他的案例,保險公司拒賠,理由都還是足的。

保險公司,不會無緣無故的不賠付。

但有時候,理賠確實存在模糊地帶, 被保險公司拒賠 。 投/被保人,一定要勇敢拿起法律武器,自救。

條文是死的。但人是活的。

有正當理由, 仍然是有大概率獲得法律支持的。

2)就是投保時, 一定要仔細閱讀健康告知 ,並如實告知。

越健康的時候投保, 理賠糾紛越少。

3)看病、就診,要看住醫生的手 。防止病歷寫「重了」, 才發現買不了保險。

投保了,病歷寫模糊、瑕疵了,出現理賠困難。

嗯,好。今天就這樣啦。早完稿,開心。

小夥伴出來嘮嘮嗑不?

文來自公眾號  : 魚兒財記

6. 學生在校死亡有什麼賠償標准

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學校有看護學生的義務。如果學校存在過錯,導致被害人受傷或者死亡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如果是由於第三人造成的,由第三人和學校共同承擔責任。

一、賠償的條件:

1、首先學生在學校死亡,學校不一定會承擔責任。

2、學校承擔責任的前提是學生的死亡和學校的失職、管理不到位等過錯有因果關系,否則沒責任。

3、學生的死亡不是因為學校的過錯造成,而是其他人造成的,則由責任人直接承擔。

4、學校在自己的過錯范圍內,承擔補充責任,直接侵權人承擔的直接責任。

學生人身損害的賠償范圍一般為以下四個方面:

(1)常規賠償:醫療費、營養費、誤工補助費護理費、交通費等費用;

(2)殘疾賠償:賠償殘疾用具費,殘疾生活補助費;

(3)死亡賠償:喪葬費、死亡補助費;

(4)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精神損害撫慰金,是指用金錢補償因受傷或死亡而給受傷學生或死亡學生父母造成的精神痛苦的撫慰費。

二、學校承擔學生傷害事故責任的標准

根據《教育法》和《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重申學生傷害事故的歸責原則為過錯原則。由於學校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監護人,也不是行政機關,因此,學校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既不是無過錯原則,也不是公平原則,只能是過錯原則。

最高法院1998年公布的《民通解釋》第一百六十條已對此作了明確的規定。因此,學校是否有過錯,是決定著學校是否承擔在學校負有管理職責范圍內發生的學生傷害事故賠償責任的准則。

《教育法》第八十一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侵犯教師、受教育者、學校或者其它教育機構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失、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根據《教育法》的規定,判斷學校有無過錯,其標准就是學校是否依法履行了教育法律規范規定的教育、管理和保護職責。

教育部為執行教育法律先後頒布了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校園環境秩序管理規范、班主任工作規范、學校衛生保健工作規范、實驗課規范、體育課規范等教育管理的法律規范。

學校的行為違反了這些規定,即為學校的教育、管理和保護行為有過錯。學校行為違反教育、管理和保護職責的規定造成學生傷害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6)中國法院2012年度案例擴展閱讀:

案例:學生在校因病死亡學校救治不積極擔責3成

陳唯浩系綦江某職教中心學生,在校期間生病但未能及時救治,導致病情逐漸加重。後陳唯浩父親將其送至醫院救治,但終因病情嚴重而不治身亡。陳唯浩父親以學校救治不及時為由將當事學校告上法院。近日,重慶市綦江區法院一審判決被告學校承當30%的賠償責任。

據了解,2012年11月12日早自習時,班主任發現陳唯浩臉有點腫,便詢問陳唯浩並叫其到醫院檢查,但陳唯浩未到醫院檢查。次日早自習時,陳唯浩臉腫未有好轉,班主任又叫其到醫院檢查,但陳唯浩仍未就醫,班主任當天撥打了陳唯浩留給學校的家長電話,告知了陳唯浩病情。

11月14日,陳唯浩病情加重,卧床不起,班主任要求陳唯浩要麼到醫院治療,要麼回家,並再次打通了家長電話並告知病情加重情況。陳唯浩父親於當日下午到學校將其接回家,後病情更加嚴重,11月15日送達當地醫院,當日因呼吸循環衰竭死亡。

法院審理認為,學生在校期間突發疾病或者受到傷害,學校發現後未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導致不良後果加重的,依法應承當相應責任。被告學校在知道陳唯浩生病後,雖多次勸導其到醫院檢查、治療,並多次聯系其家長,但在陳唯浩病情逐漸加重家長又未在場情況下。

未採取積極、穩妥、謹慎的措施及時救治,僅口頭勸導陳唯浩到醫院治療或回家治療,消極等待陳唯浩家長到學校接人,存在一定過錯,與陳唯浩死亡的不良後果有一定因果關系。因陳唯浩家長對其死亡有重大過錯,法院一審判決被告學校承當30%的賠償責任。

熱點內容
教育法律法規考點 發布:2025-03-31 21:53:36 瀏覽:212
成都龍泉司法局 發布:2025-03-31 21:29:21 瀏覽:352
社會與法完美戀愛全集 發布:2025-03-31 21:26:41 瀏覽:2
民法典表決通過 發布:2025-03-31 21:26:37 瀏覽:45
財經法規是會計人員的 發布:2025-03-31 21:26:01 瀏覽:92
葯師課法規 發布:2025-03-31 21:22:32 瀏覽:26
違反土地管理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3-31 21:15:03 瀏覽:656
詐騙的有關法律責任 發布:2025-03-31 20:54:51 瀏覽:863
法官生活經驗 發布:2025-03-31 20:42:10 瀏覽:910
葯品法律法規培訓 發布:2025-03-31 20:32:58 瀏覽: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