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陸法官毛
『壹』 任氏 起源 那裡
所查詢的姓氏:任
姓氏淵源:
構成當代漢族任姓主要有三大系統:任姓、風姓和外族的改姓。第一支源自任姓。皇帝與四妃嫫母生有二子,蒼林、禺陽。第二支出自風姓。皇帝之前為炎帝,炎帝之前為伏羲氏。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任姓的重要歷史人物有:春秋孔子弟子任不齊,戰國秦國力士任鄙,秦朝南海尉任囂,東漢中郎將任尚,唐朝宰相任雅相,民國作曲家任光。
『貳』 李白的姥爺是一國的宰相,為什麼要包庇兒子犯罪不理會法官的判決
大墨客李白第一任妻子名叫許紫煙,許紫煙老爸名叫許文思,許文思老爸名叫許圉師,許圉師老爸名叫許紹。許紹字嗣宗,安陸人。小時候和李淵同窗,干係出格好。大業末年天災人禍,許紹鳩集一票人馬拒絕了王世充籠絡投誠李淵,李淵封他安陸郡公,親身寫信話舊。李孝恭撻伐西北,許紹功績很大。李靖不受李淵待見,李淵黑暗命令許紹殺死李靖,可是許紹愛才,屢次向李淵討情,李靖終究逃過一劫,終成千古名將。許紹身後,李淵十分悲傷,聲淚俱下。
許紹第二個兒子就是許圉師。許圉師十分有才幹,文藝程度也很高,進士落第,龍朔年間擔當左丞相。李治已經親身寫了幾幅字賞給征滅遼東的將士,跟許敬宗說,許圉師也喜好書法,你可以給他看看。許圉師有個兒子名叫許天然,時任奉輦直長,奉輦直長是奉御副職,分掌各類進奉之事。許天然有一次進來狩獵把老蒼生莊稼蹂躪了。老蒼生也不是茹素的,揚聲惡罵,許天然不只不補償抱歉,居然還用鳴鏑射人家。許圉師曉得後把許天然打了一百下,可是沒有報告請示李治。不想被蹂躪地步的老蒼生不依不饒,去司法部門告了許天然一狀,司法部門一看是宰相的案子,也沒有多大事,因而沒有處置。此事被許敬宗曉得後,授意西台舍人袁公瑜派人以匿名信的方法把許圉師告發了。許敬宗為啥要搞許圉師,因為兩人都是宰相,都有文彩,偕行是朋友。袁公瑜是告發專家,李治廢王皇後時裴行儉和長孫無忌褚遂良機密商量怎樣阻遏此事就是被他告密給武昭儀老媽楊夫人的。後果裴行儉被發配到安西都護府。
李治說,許圉師身為宰相,居然讓兒子侵凌蒼生還不報告請示,這就是典型的橫行霸道。可是許圉師不承認這個罪名,跟李治狡辯,我對陛下赤膽忠心毫無坦白,只是因為不會搞干係才被人誣告陷害,至於橫行霸道的說法我不能接受。橫行霸道的人要末手握重兵,要末身居重鎮,我只是一個文官,平常都夾著尾巴做人,哪敢橫行霸道。李治聞言震怒,你這類認罪立場我更不能接受。你是恨本人不掌兵權嗎。許敬宗固然不放過此次補刀時機,人臣雲雲,罪大惡極。許圉師因而免官,過了好久才放到相州做刺史。許圉師到了相州寬和待人,部下有人行賄,許圉師不忍付諸於法,只是恩賜《清白箴》一卷讓其進修,其人自愧,更加廉士。
許圉師退休後住在安陸,兒子許文思恰好遇上武周篡唐,因而沒有出來仕進,不斷在安陸隱居。開元十五年,二十七歲的李白仗劍去國來到了安陸,許文思被李白的豪氣和文彩服氣,遂把本人女兒許紫煙嫁給了他。許文思招李白為上門半子也是為了燦爛門楣,期望李白可以出將入相,再讓許家風景一把,沒想到李白因為身世和性情的緣由,基本吃不了仕進這碗貧賤飯,固然許家靠著從前的人脈給他找了許多干係,可是爛泥扶不上牆,沒過幾年許紫煙青春早逝,李白帶著兩個孩子再次流浪,許家入仕之夢再成黃粱。
從劇情中我們看得出來,吳家的買賣之所以會做得這么大,有很大一部分的緣由是和朝廷的左大人交好,而左大人極有可能是左宗棠。
想方設法想讒諂吳家的杜明禮總說本人是為貝勒爺處事,貝勒爺和左宗棠分歧,他們為了扳倒左宗棠,最簡單疾速的辦法就是讓依託左宗棠的吳家倒運。
劇中,杜明禮幾次三番的假裝垂青吳家的「資格」,這才在吳家出價高的情況下還把定單交給吳家,他成心跑到沈家請沈家加入,暗指吳家找了朝廷的干係搶定單,以此來挑唆吳沈兩家的干係還有吳家和左大人的干係。
杜明禮是淳親王的人,而淳親王和左宗棠分歧,淳親王的人來和吳家經商,就是為了誹謗左宗棠對吳家發生猜疑,從而闊別吳家,減弱左宗棠的權力。
左宗棠是吳家的大背景,那末就等因而接辦吳家買賣的周瑩的大背景啊!
在歷史上,左宗棠是一位民族英雄,有遠見的晚晴政治家,仍是一位超卓的湘軍將領。
左宗棠的終身,閱歷了安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安定陝甘回變和光復新疆等主要中國歷史事件。
有了這么一位大背景,周瑩底氣更足了吧!
諸葛亮為了蜀漢全心全意,死而後已。出師表言之切切,情之深深讓人打動。沒有諸葛亮,就沒有劉備樹立蜀漢政權。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蜀漢的淪亡,諸葛亮也脫不開關連。
六齣祁山,七擒孟獲被老羅描寫的有聲有色,讓人看得津津樂道。假如你生在當時的蜀國,生怕就笑不出來了。
劉備伐吳失利,耗盡國力,也因而病死白帝城。劉備223年病死,從225年到234年,諸葛亮病死五丈原,蜀國先是南征然後北伐,戰事不時。蜀國在三國中地皮最小,人數起碼,氣力最弱。
劉禪即位後,本應採用蜀地之險,改弦更張,養精蓄銳,徐圖大計。可是諸葛亮幾次發起和平,專挑硬柿子捏,固然戰果頗豐,卻均無功而返。使本就健壯的蜀國,落井下石。
劉禪即位後,諸葛亮事無巨細必躬親,外交軍事一把抓。諸葛亮團體才能雖強,卻無識人之能,凡事親力親為,無形中障礙的人材的開掘和培育。連打二十軍棍的處罰,都親身盯著看,他的專權、專權因而可知。
「君閑臣忙國必興,君忙臣閑國必衰」,作為蜀國的掌舵人,你把海員的活都幹了,當驚天駭浪拍過來時,還能誰能站出來。到姜維北伐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也就不奇異了。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固然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神化,但他的才氣和才能還是有共睹的,可他的缺陷對蜀國的損傷,也是不容藐視的。
一個海員任務失誤,對大船的飛行影響微不足道,可船主帶錯了目標,或許就駛進了萬丈深淵。
『叄』 蔡撙字景節文言文
1. 蔡謨,字道明,(文言文閱讀)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10.(3分)D(「先帝」是「量同天地」的主語,所以屬於下一句;「佛道」為「雅好」的賓語,「佛道」後須停頓。原文加上標點,即:「佛者,夷狄之俗,非經典之制。先帝量同天地,多才多藝,聊因臨時而畫此象,至於雅好佛道,所未承聞也。」)
11.(3分)A(「魏晉選拔官員實施科舉時設立的科目」解說不正確,孝廉是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考試,用來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此外,我國的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
12.(3分)C(「辭去原有的一切職務」分析不正確,此時蔡謨已「被廢」,無職務可辭。)
13.(1)(5分)北敵滅亡,確實是件大喜事,可是將給王室帶來憂患。(句意3分,「誠」「貽」譯對各1分。)
(2)(5分)能夠順應天意遵循天時,在混亂的局勢下救助天下的,如果不是有超凡才德的人,也必定是天下的英豪。
(句意3分,「奉」「濟」譯對各1分。)
參考譯文:
蔡謨,字道明,是陳留考城人。蔡謨二十歲被推舉為孝廉,州府徵召為從事,舉薦為優秀人才。當時明帝擔任東中郎將,徵召(他)為參軍。元帝擔任丞相時,又徵召他為椽,轉任參軍,後又擔任中書侍郎,歷任義興太守、大將軍王敦從事中郎、司徒左長史,調任侍中。
彭城王司馬紱進言說,樂賢堂有先帝親手畫的佛像,經歷叛亂之後,然而這樂賢堂還保存著,應下詔作頌文。皇帝交給下面討論。蔡謨說:「信奉佛教是夷狄的風俗,不合典範制度。先帝氣量如同天地,多才多藝,只是臨時起意姑且畫了這張像,至於平時愛好佛道,那是從來沒聽說過的。盜賊橫沖直撞,京城毀壞敗落,可是這樂賢堂卻單獨保存下來了,這確實是神靈保佑國運的徵兆,然而不是大晉盛德的體現,不是首要歌頌的事情。人臣看見舊物有所感慨,私下寫賦頌那是可以的。現在要發布王命,詔令史官,對上稱先帝喜好佛教的意志,對下為夷狄作一幅畫像的頌辭,這在道理上是有問題的。」於是這事就停止了。
石季龍死了,中原大亂。這時朝廷內外的人都說應該光復舊土,只有蔡謨不這樣認為,他對親近的人說:「北敵滅亡,當然是大喜事,可是將給王室帶來憂患。」有人問:「這是為什麼呢?」蔡謨說:「能夠順應上天遵循天時,在混亂的局勢下救助天下的,如果不是有超凡才德的人,也必定是天下的英豪。衡量德行能力,這不是當今的賢者所能做到的。必將是分兵割據,使國人疲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才能謀略不符合自己的心意,財力單薄,智力和勇氣不足,這是良犬和狡兔雙雙斃命的原因。」
蔡謨被免職後,閉門不出,整天講授誦讀,教授子弟。幾年後,皇太後派遣謁者僕射孟洪到蔡謨的住處加以冊封任命。蔡謨上疏辭謝說:「臣因為(才華)愚頑淺薄,(從前)都愧對(皇上)特殊的恩寵,屍位素餐多年,加上違背輕慢皇帝的命令,應當陳屍於市集。有幸受到寬恕,沒想到皇恩又加臣榮耀,這不是臣一死所能報答皇上的。臣卧病沒有減輕,不能奔赴朝廷。不盡仰望感激聖恩,謹送上拜章。」於是就以病重為辭,不再朝見。召令賜給幾杖,門口設置行馬。十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六歲。賜給助葬用的器物,全部依照太尉陸玩的舊例。詔令追贈(他)為侍中、司空,謚號文穆。
蔡謨性情方正儒雅。丞相王導創辦女樂,放置了坐卧用具,蔡謨已在座,很不高興地離去,王導也不留他。(蔡謨)性情格外忠厚謹慎,每件事必定做過度的提防。所以當時人說:「蔡公過浮橋,解下衣帶來系在船上。」
2. 《趙至》文言文翻譯.
1. 《趙至》文言文翻譯:
趙至(人名),字景真,代郡人,家住洛陽。緱氏縣縣令剛到任,趙至當時十三歲,跟母親一起去圍觀。母親說:「你的先輩本來也不是低賤之人,只是世道動亂,顛沛流離,於是淪落為平民(東漢衛宏在《漢舊儀》中說,秦制「無爵為士伍」)。你以後也能這樣(指緱氏縣令)嗎?」趙至被母親的話激勵,就去拜師學習。遠遠聽到父親耕地喝牛的聲音,扔掉手中的書本哭了起來。老師覺得奇怪,就問他,趙至說:「我還小,還不能贍養父母,致使老父親免不了勤勞受苦。」老師認為他很不簡單。趙至身高七尺四寸,辯論精闢,有縱橫家的才氣。
(有一年),遼西郡對全郡官吏進行考核,(趙至)於是到了洛陽,與父親相遇。當時母親已經去世,父親想讓他走上仕途,(怕影響他)就沒有告訴他,繼續勸他不要回家。趙至於是又返回遼西。幽州府多次徵召他擔任部從事的職務,他審判了好多案件,被稱做「精審」——最好的審判。西晉太康年間,以「良吏」的身份趕到洛陽,才知道母親早已去世。想當初,趙至恥於做平民,想憑借當官或治學揚名聲,達到贍養父母的目的。但最終志向沒有達到(只做了小公務員,沒有官銜),(聽說母親早死)哀嚎痛哭,嘔血而死,當時年齡三十七歲。
2. 《趙至》文言文原文:
趙至,字景真,代郡人也。寓居洛陽。緱氏令初到官,至年十三,與母同觀。母曰:"汝先世本非微賤,世亂流離,遂為士伍耳。爾後能如此不?"至感母言,詣師受業。聞父耕叱牛聲,投書而泣。師怪問之,至曰:"我小未能榮養,使老父不免勤苦。"師甚異之。至身長七尺四寸,論議精辯,有從橫才氣。
遼西舉郡計吏,到洛,與父相遇。時母已亡,父欲令其宦立,弗之告,仍戒以不歸,至乃還遼西。幽州三辟部從事,斷九獄,見稱精審。太康中,以良吏赴洛,方知母亡。初,至自恥士伍,欲以宦學立名,期於榮養。既而其志不就,號憤慟哭,歐血而卒,時年三十七。
3. 游師雄字景叔文言文翻譯
"游師雄,字景叔"這句話不需要翻譯,游師雄是北宋名臣,將領、詩人、書法家, 京兆府 武功(今 陝西武功縣武功鎮)人。這句話白話文也就是:游師雄,字是景叔。
游師雄人物簡介:
游師雄(1037—1097),字景叔,北宋名臣,將領、詩人、書法家, 京兆府 武功(今 陝西武功縣武功鎮)人。游師雄墓誌銘載:「公諱師雄,字景叔,姓游氏,世居京兆之武功,曾祖永漬、祖裕,皆潛德不仕,考光濟始為大理寺丞,贈朝請郎,………妣張恭人,生子五,長靖、次竤、三義、四守、五踈,皆登科甲」( 三義、四守 左邊都帶立字旁)。 都昌、進賢等地譜載師雄公:師雄公字范世,曾祖恭,祖簡言、考從善………娶蔡氏恭人,生子二,醇、酢。
人物生平:
宋 治平元年(1064)中進士(清雍正《陝西通志》卷三○說是治平二年中進士),授儀州司戶參軍。
熙寧四年(1071)改任 德順軍判官,與諸將計議邊事,多所建樹,使邊境賴以無患。元佑初,朝廷議棄邊地四寨,師雄極力主張堅守,但意見未被採納。以致西夏得寸進尺,邊境無寧日。
元祐二年(1087)師雄改任 軍器監丞,時夏人謀犯熙河,守將劉舜卿採納師雄御敵之策,連戰大捷,先後殺敵近四千人,俘獲敵帥九人。捷報傳來,舉國歡慶。不日調升陝西轉運判官。
元祐五年(1090—1091)又任提點秦風路刑獄。次年,夏人侵涇原、熙河兩地,游師雄在 定西至通渭間修築護耕七寨等戰略據點,以加強防衛,使邊境安定多年。後轉禮部員外郎兼集賢校理,領陝西轉運使。
元祐八年(1093)調為朝奉郎加雲騎尉。後游師雄以病請求辭職,哲宗接見時,贊揚他的功績,反提升他為衛尉少卿。
紹聖元年(1094),游師雄又為 哲宗皇帝策劃御敵要略六十條(一作十六條),當時謂之《紹聖安邊策》。
紹聖二年(1095),再調河中知府,不日又晉升為直龍圖閣兼秦州知府,領 秦鳳路馬步軍都總管加 飛騎尉等職。
紹聖四年(1097)秋,調為陝州知府,是年七月六日病故,終年60歲,歸葬武功,墓尚在。
4. 賈逵字景伯扶風平文言文翻譯
後漢書.賈逵傳 賈逵,字景伯,扶風平陵人。
九世祖賈誼,漢文帝時做過梁王的老師。曾祖父賈光,做過常山太守,漢宣帝時以吏二千石,從洛陽遷去。
父親賈徽,從劉歆學習《左氏春秋》,還學習《國語》、《周官》,又向塗惲學習古文《尚書》,向謝曼卿學習《毛詩》,著有《左氏條例》二十一篇。賈逵完全繼承父親的學業,二十歲時能讀《左氏傳》和《五經》本文,用《大夏侯尚書》教授門徒,雖然是古學,兼通五家《穀梁》之學說。
從兒童時起,就常在太學,不了解外面的事務。 賈逵身長八尺二寸,一些儒生取笑他說:「問事不休賈長頭。」
意思是說賈逵個頭很高,但對外面情況不了解,喜歡問這問那。他性格快活,平易,很聰明,喜思考,與眾不同,很大方。
他特別對《左氏傳》、《國語》有研究,寫有這兩部書的《解詁》五十一篇,永平年間,上疏獻給皇帝。顯宗很重視,令人將它抄寫一份藏在秘館裡面。
當時有神雀飛到宮殿官府,頭上羽毛有五彩之色,皇帝很覺奇怪,問臨邑侯劉復是什麼原故,劉復答不上來,推薦賈逵說他知識很淵博,皇帝於是召見賈逵,問他是什麼原故,賈逵答道:「從前周武王完成父親的基業,鳳凰出現在岐山,漢宣帝威信很高,戎狄歸順,神雀也連續出現過,這是胡人將降順的預兆哩。」皇帝命令蘭台史官拿出筆札,叫賈逵寫一篇《神雀賦》,並拜賈逵為郎,與班固一道任校秘書,留在皇帝身邊備咨詢。
肅宗即位,推崇儒家學術,特別喜歡《古文尚書》、《左氏傳》。 建初元年(76),詔進北宮白虎觀、南宮雲台講學。
皇帝贊賞賈逵的講法,要他發揮《左氏傳》的大義比公羊、穀梁二傳見長的地方。賈逵於是逐條奏明道:「臣謹挑選出《左氏傳》三十事特別著名的地方,都是宣揚君為臣綱的正義,父為子綱的道理。
其餘十分之七八與《公羊傳》相同,有的文字簡略,小有差異,無傷大體。至如寫到祭仲、紀季、伍子胥、叔術等人,《左氏》深刻發揮君臣的大義,《公羊》多認為是通權達變,這就相差很確定,但是冤抑太久,不能分清是非。
「臣在永平年間曾經上書談到《左氏傳》中某些與圖讖相合的地方,先帝沒有遺棄芻蕘之言,採納了臣的話,由臣寫出詳細的講解,藏在秘書處。 建平年間,侍中劉歆想立《左氏傳》,但他不先擺出大義,而輕易地交給太常,自以為理由充足,能夠挫敗那些儒生,可儒生們內心不服,聯合起來抵制。
孝哀皇帝又迎合眾人心理,所以劉歆做河內太守。從此大家攻擊《左氏》,成為眾矢之的。
到了光武皇帝,有獨特的見地,興立《左氏》、《穀梁》兩家,恰巧兩家先師不通曉圖讖之學,所以半途而廢了。臣下認為凡是保存先王之道的書籍,要害在於安上理民。
現在《左氏》推崇君父之道,卑視臣子,這是強干弱枝,勸癢戒惡,道理極為明白切當,直接順理成章。況且三代時不同事物,隨時有所增減,所在先帝廣泛觀察各種學說,採取各家之長。
例如《易經》有了施、孟兩家,又立梁丘氏;《尚書》有了歐陽一家,又有大小夏侯,現在三傳各不相同,也是這個道理。又《五經》各家都不能用圖讖來證明劉氏是堯帝的後代,而《左氏》獨有明文能夠說明。
《五經》家都說顓頊代替黃帝,而堯不得為火德。但《左氏》卻以為少昊代替黃帝,就是圖讖所講的帝宣。
如果堯不得為火,那麼漢就不得為赤,它所發明的見解,很能補充一些道理。「陛下通曉天然的聰明,建大聖的根本,更改年號,修正歷法,為萬代做出典範,因此,麟鳳百數呈說,好兆頭多次出現,陛下仍然早晚勤勉,鑽研《六藝》,對細微之處,也無不審理核實。
如果再留心一些廢棄的學問,增廣一些見聞,那就沒有什麼遺失的了'。」書奏上去,皇帝十分嘉獎,賞賜布五百匹,衣一套,命令賈逵自己挑選《公羊》學派的嚴、顏諸生有高才的二十人,以《左氏傳》作教材,給予竹簡和紙寫的經傳各一通。
賈逵的母親經常有病,皇帝想加賜一些財物,因為校書例多,特地拿了錢二十萬,派潁陽侯馬防送去。對馬防說:「賈逵的母親病了,他與外界沒有什麼交往,再窮困就會像伯夷、叔齊在首陽山那樣做餓鬼了。」
賈逵多次給皇帝講《古文尚書》與經傳《爾雅》的詁訓相呼應,皇帝下詔書命他著《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古文同異》。賈逵集中寫了三卷,帝認為很好。
又叫他寫《齊、魯、韓詩與〈毛氏〉異同》,並作《周官解故》。提升賈逵作衛士令。
八年(96),下詔諸儒各選高才生學習《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從此四經便流行於世。都封賈逵所選弟子和門生作千乘王國郎,早晚在黃門署學習,學者都很羨慕。
和帝即位, 永元三年(91),任命賈逵作左中郎將。 八年(96),又作侍中,領騎都尉內備帷幄,兼管秘書近署,很被信用。
賈逵所著經傳義詁及論難百多萬字,又作詩、諫、書、連珠、酒令共九篇。學者很崇拜他,後代稱他為通儒。
但是他為人不大注意小節,當代對此有些譏諷,所以沒有做成大官。 永元十三年(101)死去,時年七十二歲。
朝廷憐憫他,封他兩個兒子作太子舍人。
5. 汪澈,字明遠文言文原文
宋史·汪澈傳原文
汪澈,字明遠,自新安徙居饒州浮梁。第進士,教授衡州、沅州。用萬俟卨薦,為秘書正字、校書郎。輪對,乞令帥臣、監司、侍從、台諫各舉將帥,高宗善之,行其言。除監察御史,進殿中侍御史,特賜鞍馬。時和戎歲久,邊防浸弛,澈陳養民養兵、自治豫備之說,累數千言。
顯仁皇後攢宮訖役,議者欲廣四隅,士庶墳在二十里內皆當遷,命澈按視。還奏:"昭慈、徽宗、顯肅、懿節四陵舊佔百步,已數十年,今日何為是紛紛?漢長樂、未央宮夾樗里疾墓,未嘗遷。國朝宮陵儀制,在封堠界內,不許開故合祔,願遷出者聽,其意深矣。"高宗大悟,悉如舊。
葉義問使金還,頗知犯邊謀,澈言:"不素備,事至倉卒,靖康之變可鑒。今將驕卒惰,宜加搜閱,使有斗心。文武職事務選實才,不限資格。"除侍御史。左相湯思退不協人望,澈同殿中侍御史陳俊卿劾罷,又論鎮江大將劉寶十罪,詔奪節予祠。
三十一年,上元前一夕,風雷雨雪交作,澈言《春秋》魯隱公時大雷震電,繼以雨雪,孔子以八日之間再有大變,謹而書之。今一夕間二異交至,此陰盛之證,殆為金人。今荊、襄無統督,江海乏備御,因陳修攘十二事。殿帥楊存中久握兵權,內結閹寺,王十朋、陳俊卿等繼論其罪,高宗欲存護使去,澈與俊卿同具奏,存中始罷。
會金使高景山來求釁端,澈言:"天下之勢,強弱無定形,在吾所以用之。陛下屈己和戎,厚遺金繒,彼輒出惡言,以撼吾國。願陛下赫然睿斷,益兵嚴備,布告中外,將見上下一心,其氣百倍矣。"除御史中丞。
6. 顧成,字景韶
顧成,字景韶,祖籍湖南湘潭。
顧成的祖父以操舟為業,架船在長江、淮河間往來謀生,於是就遷居在江都(江蘇省今揚州地區)。顧成長相魁梧,力大無窮,擅長騎馬使長槍,用文身來顯示自己與眾不同。
明太祖朱元璋渡江。顧成投軍於太祖部下。
因其勇猛,被選為太祖帳前親兵,為太祖出入擎掌華蓋。顧成有一次跟隨太祖渡河,渡船被擱淺在沙灘上,顧成竟背船而行。
攻打鎮江,顧成帶十個勇士突擊到城內,被敵人抓獲。他帶的十個人皆被殺,顧成卻一躍而起,掙斷綁繩,打翻拿刀要殺他的敵人,逃回城外。
顧成引導部隊攻城,把城攻下,因功授百戶。大小數十戰,顧成都立了功,於是升為堅城衛指揮僉事。
攻打四川,攻羅江,捉獲敵軍元帥以下20餘人,致使漢州敵軍投降。四川平定後,顧成改任成都後衛。
洪武六年,顧成擒獲了重慶妖賊王元保。 洪武八年,顧成被調守貴州。
當時貴州的一些少數民族對中央時叛時服,顧成連年出兵,全部平定。後來,顧成作為先鋒,又跟隨征南將軍傅友德征討雲南,首戰就攻克了普定。
傅友德命令顧成打好連接的木樁作屏障來守城。叛亂的少數民族數萬軍隊攻城,顧成出營迎戰,親手殺敵近百人,敵人退走。
但其餘的敵軍還在南城,顧成命令殺掉俘虜,只故意放走一個俘虜,對他說:「我今夜二更就去殺你們」。當夜二更,顧成命令吹號角放火炮,敵人全部嚇跑,繳獲敵軍丟棄的武器衣甲無數。
顧成被升為指揮使。普定地區叛亂的少數民族全部被平定。
洪武十七年,顧成又平定了阿黑、螺螄等十餘寨的少數民族叛亂。第二年,顧成給皇帝上書取消普定府,把普定府管轄的地方分為三州,由六位官員管理。
顧成被升為貴州都指揮同知,這時有人告發顧成受賄並逾越使用只有皇室才能使用的玉器等物。皇帝念其勞苦功高,未加追究。
建文帝元年,任左軍都督,跟隨耿炳文抵禦燕王朱棣的軍隊,在真定作戰時被燕王的軍隊俘虜。燕王解掉他的綁繩說:「這是上天把你送給我啊!」顧成投降了燕王,被送到北平幫助燕王的兒子守衛北平。
建文帝的軍隊圍城,守城部隊的調度、防禦都聽從顧成的建議。燕王繼位當了皇帝,論功行賞,封顧成為鎮遠候。
年俸一千五百石,並頒給了世襲文書,命他仍然鎮守貴州。 顧成生性忠厚謹慎,重視讀書學習,開始到北平的時候,只出謀劃策,但始終不肯領兵與建文帝的軍隊作戰,賜給兵器也不接受。
第二次鎮守貴州,屢次平定播州,都勻的少數民族叛亂,威振南方,當地人給他立生祠祭拜他。他被召到京城,皇帝命他輔佐太子監國,顧成叩頭回答皇帝:「太子仁厚聰明,諸大臣都很賢良,輔助引導太子的事不是我這樣愚笨的人能夠勝任的,我請求讓我回到貴州去防備少數民族作亂」。
當時有些奸臣陰謀改立太子,因此太子憂心忡忡。顧成到文華殿向太子辭行,趁機勸太子說:「殿下只該竭誠孝敬皇帝,兢兢業業為老百姓辦事,萬事在天,對那幫生事的小人不足費心」。
永樂十二年五月,去世,享年八十五歲。死後被追封夏國公,謚號「武毅」。
7. 文言文晏景初的意思
晏景初,姓晏名郭復,字景初,古人一般以字相稱。
晏敦復字景初,丞相殊之曾孫.少學於程頤,頤奇之.第進士,為御史台檢法官.紹興初,大臣薦,召試館職,不就.特命祠部郎官,遷吏部,以守法忤呂頤浩,出知貴溪縣.會有為敦復直其事者,改通判臨江軍,召為吏部郎官、左司諫、權給事中,為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 淮西宣撫使劉光世請以淮東私田易淮西田,帝許之.敦復言:「光世帥一道,未聞為朝廷措置毫發,乃先易私畝.比者岳飛屬官以私事干朝廷,飛請加罪,中外稱美,謂有古賢將風.光世自處必不在飛下,乞以臣言示光世,且令經理淮南,收撫百姓,以為定都建康計,中興有期,何患私計之未便.」權吏部侍郎兼詳定一司敕令. 渡江後,庶事草創,凡四選格法多所裁定.敦復素剛嚴,居吏部,請謁不行,銓綜平允,除給事中.冬至節,旨下禮部,取度牒四百充賜予.敦復奏:「兵興費廣,凡可助用度者尤當惜,矧兩宮在遠,陛下當此令節,欲奉一觴為萬歲壽不可得,有司乃欲舉平時例行慶賜乎?」遂寢.有卒失宣帖,得中旨給據,太醫吳球得旨免試,敦復奏:「一卒之微,乃至上瀆聖聰,醫官免試,皆壞成法.
8. 文言文閱讀徐度,字孝節的答案
譯文可供參考:
徐度字孝節,安陸人。世代在京師居住。年輕時灑脫自在,不拘泥於小節。長大後,身材魁偉,喜歡喝酒、賭博,經常派小僕役和職業卑賤的人鬧事。梁朝始興內史蕭介去到郡上,徐度跟著他,率領士兵,征討各處山洞,因驍勇聞名。高祖征討交阝止,用厚禮徵召他,徐度於是歸順高祖。
侯景之亂時,高祖攻克平定廣州,平定蔡路養,打敗李遷仕,計劃大多出自徐度之手。徐度又統率士兵,每次打仗都立有戰功。回到白茅灣,梁元帝任命他為寧朔將軍、合州刺史。侯景被平定後,追錄前後的戰功,晉升為通直散騎常侍,封為廣德縣侯,食邑五百戶。後又遷任散騎常侍。
高祖鎮守朱方時,徐度任信武將軍、蘭陵太守。高祖派衡陽獻王去荊州,徐度率領所部人馬跟隨前往。江陵陷落,徐度抄小路東歸。高祖平定王僧辯時,徐度和侯安都為水軍。紹泰元年(555),高祖向東討伐杜龕,侍奉敬帝駕臨京口,由徐度總管宮中警衛,並且主持留守事務。
徐嗣徽、任約等前來進犯,高祖和敬帝回到京都。當時敵人已佔據石頭城,市廛居民,卻都在南去的路上,離朝廷很遠,擔心被敵人追擊,於是派徐度率軍鎮守於冶城寺,築壘阻斷敵人。敵軍全部出動,大舉進攻,未能攻克。高祖不久又援救徐度,大敗任約等。翌年,徐嗣徽等人帶引北齊軍渡江,徐度隨大軍在北郊壇打敗敵人。按照功勞授職為信威將軍、郢州刺史,兼任吳興太守。不久遷任鎮右將軍、領軍將軍、南徐州沿江諸軍事、鎮北將軍、南徐州刺史,送給他一部鼓吹。
周文育、侯安都等向西討伐王琳,戰敗,被王琳囚禁,於是以徐度為前軍都督,在南陵鎮守。世祖繼位,遷任侍中、中撫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晉爵為公。尚未行禮授職,出任使持節、散騎常侍、鎮東將軍、吳郡太守。天嘉元年(560),增加食邑一千戶。服職期滿,任侍中、中軍將軍。出任使持節,都督會稽、東陽、臨海、永嘉、新安、新寧、信安、晉安、建安九郡諸軍事,鎮東將軍,會稽太守。尚未到任,太尉侯調在湘州去世,於是由徐度代替侯調任湘州、沅州、武州、巴州、郢州、桂州諸軍事,鎮南將軍,湘州刺史。服職期滿,任侍中、中軍大將軍,儀同、鼓吹等不變。
世祖駕崩,徐度事先受遺詔,帶武裝士兵五十人進入皇宮禁地。廢帝即位,晉升為司空。華皎占據湘州反叛,帶引北周軍隊下到沌口。和王朝軍隊對峙,於是晉升徐度為使持節、車騎將軍,統率步軍,從安成郡經嶺路去到湘東,襲擊湘州,俘獲敵人留在湘州的全部家小而歸。光大二年(568),去世,時年六十歲。追任太尉,送給班劍二十人,謚號忠肅。太建四年,詔令配享高祖廟庭。其子徐敬成襲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