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等法院旁聽
❶ 怎樣去香港法院旁聽
香港法院多數案件是開放旁聽的,只有一些特定的案子(比如涉及未成年人)才內會限制旁聽席容人員。
我們上法律課的時候,曾經去金鍾的香港高等法院參觀過,也旁聽了一場刑事案件的庭審。提醒一下,香港法庭的庭審語言是英文及廣東話。
你可以坐地鐵去金鍾,自由進入香港高等法院,然後可以在電子公告和張貼的紙質公告中看到即將庭審的案子(以英文顯示),之後進到相應的法庭就可以旁聽了。提示一下,一是手機請關閉,二是好像不可以做記錄(除了法庭媒體席上的記者)。
❷ 曾蔭荃特首是犯什麼事
香港特區前特首曾蔭權涉嫌在任期間收受利益,隱瞞接受租賃深圳東海花園豪宅單位價值300萬港元豪華裝修,因而被控一項行政長官接受利益罪,案件在香港高等法院原訟庭開審,曾蔭權在庭上否認控罪。
據港媒消息,曾蔭權於許與妻子曾鮑笑薇一同到達高等法院,其胞弟曾蔭培、曾蔭荃到場旁聽。72歲的曾蔭權今早正式否認面對的一項行政長官接受利益罪,表示不認罪。
據了解,曾蔭權被控行政長官收受利益罪,指他於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期間,擔任行政長官和行政會議主席,無合理辯解及許可權下,接受深圳東海花園三層式住宅物業的整修及裝修工程。
作為曾蔭權作出或不作出,或曾經作出或不作出憑其行政長官或行政會議主席身分而作出的行為,即傾向或保持傾向於優待雄濤廣播有限公司的誘因或報酬,或由於曾蔭權作出上述行為而接受該利益。
另外,大批陪審員也陸續到庭等候抽選。主審法官陳慶偉向今早到庭的候選陪審員表示,本案只有一名被告面對一項行政長官收受利益罪,陳法官表示各陪審員應該認得坐在犯人欄內的被告為前行政長官曾蔭權,並提醒陪審員必須依照庭內所聽的證供作出裁決。
來自南海九江的漁民後代:
曾蔭權為曾子的七十四代後裔,祖籍「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龍迥新基村」。
新基村環境優美,村子面積不大,但整個布局錯落有致,間中點綴著一個個魚塘、一株株大榕樹,令人頓時感覺心曠神怡。
甫入村口,是一座頗有「歷史」感的銀灰色磚結構小屋,上書「曾氏宗祠」四個大字。
❸ 香港的民事案件如何審理的 是否與刑事案件有重大區別,比如是否用陪審團治度
民事案不會在法院解決, 只需在裁判署便可以, 程序較為簡單.
例如:
1. 不需要陪審團, 結果由裁判官決定
2. 可以不需要有代表律師在場 (刑事案要有律師及大律師在場)
❹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是什麼
香港由1997年7月1日起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根據於同日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立法權,而立法會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
《基本法》第六十六至七十九條就立法會的成立及職權訂立規定。立法會的主要職能是制定法律;審核及通過財政預算、稅收和公共開支;以及監察政府的工作。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亦獲授權同意終審法院法官和高等法院首席法官的任免,並有權彈劾行政長官。
《基本法》第四十九條及五十條訂明,行政長官如認為立法會通過的法案不符合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整體利益,可將法案發回立法會重議,而立法會如以不少於全體議員三分之二多數再次通過原案,行政長官必須在一個月內簽署公布或按《基本法》第五十條的規定解散立法會。然而,經重選的立法會如仍以不少於全體議員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原案,行政長官必須簽署公布法案,否則便須辭職。立法會獲賦予這些新權力,是為確保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機關及立法機關能充分地互相制衡。
《基本法》亦詳述香港特別行政區在何種程度上享有自行制定法律的自主權。根據《基本法》第十七條,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在徵詢其屬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後,如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制定的任何法律不符合《基本法》關於中央管理的事務及中央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關系的條款,可將有關法律發回,但不作修改。經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發回的法律立即失效,但該法律的失效無追溯效力。
立法會的組成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三屆立法會由60人組成,其中30位議員經分區直接選舉產生,其餘30位經功能團體選舉產生。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三屆立法會的選舉已於2004年9月12日
❺ 香港第一位女法官是誰
昨天在香港旁聽了一樁香港開發商狀告香港房屋署在香港高等法院公開審理的上訴內案.上訴方赴倫敦以驚容人的律師費請來英女皇御用大律師( Queen's Counsel),被訴方的律師是律政司自己的大狀,主審法官(Case Judge)是香港高等法院第一位女法官.
❻ 香港和內地的陪審員制度有無區別如有,有何區別
有。陪審制度是國家審判機關吸收普通公民參加審理刑事、民事案件的一種制度。它旨在擴大司法民主、監督司法活動,保障司法公正。因此,陪審制度受到許多國家的青睞,並在世界范圍內得以發展。從世界范圍來看,陪審制度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英美法國家的陪審團制,二是大陸法國家的參審制。由於兩大法系的法律文化、訴訟模式不同,這兩種形式的陪審制度所起的作用也就相差甚遠,耐人尋味。 陪審制度最早產生於古希臘城邦國家雅典的陪審法庭。其陪審官是從享有公民權的奴隸主和市民中抽簽產生,陪審法庭的判決由陪審官投票決定。現代意義上的陪審制度起源於英國。在中世紀時期,法蘭克王國出現了一種詢問宣誓證人的裁決方式。這種裁決方式隨著諾曼底人對英國的政府而傳入英國,公園1364年,亨利二世發布敕令,規定王室法院的巡迴法官在審理土地糾紛案件時,應該從當地的騎士和自由民中挑選12名知情人作證人,經宣誓後向法院提供證詞,作為法庭裁決的依據,這12名證人實際上就是陪審員。在12世紀後期,英國出現了大陪審團,在庭審前確定被告是否有犯罪嫌疑以及是否要向法院起訴。在13實際出現了小陪審團,在庭審中從事實方面去裁判被告是否有罪。香港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其法律制度基本上承襲了英國的法律制度,陪審制度也不例外。香港回歸後,根據香港《基本法》的規定,香港維持其普通法制度不變,陪審制度也予以保留。因此陪審制度仍繼續在香港法院中沿用。經過一百多年的司法實踐,香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陪審團制度。(一) 陪審員的資格條件及陪審員名單的確定香港《陪審團條例》規定,凡年齡在21歲至65歲之間,精神健全而無失聰,失明或其他此類衰弱的情況,在香港居住而行為良好並有充分能力,且對在有關的法律程序進行時將予採用的語言所具有的知識,足以令他明白該等法律程序的香港居民均有義務擔任陪審員。除法例明文規定,不得豁免,否則將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法例明文規定免除陪審義務的人員一般是擔任公職的人或某些特殊職業的人員,如行政會的成員、立法會的議員、高級公務員、執業律師、注冊醫生、報社編輯及職員等。由於這些人員的職業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免除他們陪審義務的目的在於避免陪審影響其工作,從而影響公共利益。組成陪審團的前提之一是要先確立陪審員名單。陪審員名單的確立須經過一定的法律程序。首先是確立陪審員的臨時名單。根據香港《陪審團條例》的規定,通常是由高等法院司法常務官透過設立在入境事務處的陪審團辦公室,從向入境事務處提出申領身份證或旅遊證件的人員中選出符合陪審員資格的人,或者是由高等法院司法常務官和人事登記處處長向有關方面索取信息資料,確定符合法定資格且又不屬於法定豁免人員的陪審人員的臨時名單。臨時名單確定之後,司法常務官向被確定人員發出通知,告知其人錄為陪審員人選。收到通知的人如果認為自己不符合陪審員的要求或條件或被免除陪審義務,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提出異議,由司法常務官作出裁定。司法常務官每隔一年的10月1日之前必須將陪審員臨時名單在報刊上公布,並給於相關人員對名單提出異議名單,並於次年的2月1日之前在政府憲報上公布,名單公布15天之後開始生效。(二) 陪審團的組成及使用范圍香港法例規定,在陪審團組成之前,應先成立陪審團小組。陪審團小組是在一定時期內候任具體個案陪審的組織。它由司法常務官以抽簽方式或其他隨機抽選方式,從公布的陪審員名單中選出陪審團小組成員,人數根據法官的指示確定。陪審團小組成員確定以後,司法常務官再根據法官指示將陪審團小組成員分成人數相等的若干小組,各組成員分別在法官指示的各段期間出任陪審員。對於具體個案的陪審團成員,則由司法常務官或法庭書記員在法庭上以公開方式從上述陪審小組成員中抽簽確定。陪審團成員確定之後隨即入座陪審席。但在這一過程中,原告和被告都有權對即將入座的陪審員提出反對,將其剔除陪審團。尤其是被告,法例賦予他至少可以反對5名陪審員入座而無需提供任何理由。可見,被告對陪審團的組成有較多的挑選機會。 根據香港《陪審團條例》第3條的規定,參加個案審判的陪審團通常由7人組成,但如果需要,法庭也可以要由9人組成陪審團。如果在案件審訊過程中,陪審團去世或被依法解職,只要人數不減至5人以下,該陪審團仍然有效。如遇陪審員人數不足的情況,法庭可以應訴訟任何一方請求,從旁聽或其他可迅速就任的人士中選出足夠的適當人選加入陪審團,以補足陪審團的名額。 從上述中,可以看出香港陪審團的組成有很大的隨機性,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司法民主,尤其是賦予原告和被告對陪審員的反對權,體現了陪審團組成的公正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祈禱了保障司法公正的作用。但使用陪審團會增加訴訟成本、降低訴訟效率,因此,香港陪審團的使用范圍非常有限。只有在高等法院原訴法庭審理重大刑事案件,如謀殺、搶劫、毒品等犯罪,以及死因研訊案件才適用陪審團審判,民事案件以及其他法院審理的刑事案件都不適用陪審團審理。 (三) 陪審團的評議和判決 香港法例規定,陪審團在履行陪審指責前應宣誓或聲明,保證作出真實裁決,在整個審判過程中,陪審團都要認真聽取控、辯雙方提供的證據,當雙方作最後陳述後,陪審團根據法官提示的法律原則對事實進行評議,並作出裁決。陪審團在評議案件期間與外界隔離,以確保陪審團不受外界干擾,在一種自然、公正的心態下作出真實裁決。 案件經過評議以後,陪審團則按多數裁決規則對案件事實進行裁決。具體分為兩種情況:1.如果是7人陪審團,則須由不少於5人的多數作出裁決;如果該陪審團因故減少為6人,則須由不少於5人的多數作出裁決;如果減少為5人,則該陪審團的裁決必須是陪審員全體一致作出的。2.如果是9人陪審團,則須由不少於7人的多數作出裁決;如果因故減少為8人,則須由不少於6人的多數作出裁決;如果減少為6人或者7人,則由不少於5人的多數作出裁決;如果陪審團人數減少為5人,則陪審團的裁決必須是全體陪審員一致作出的。 (四) 陪審員的職務保障香港法例規定,任何出任陪審員的人都可獲得法定津貼,以彌補其出任陪審期間的經濟損失。這一規定也有利於調動市民出任陪審員的積極性,為陪審制度的實行提供了物質上的保障。此外,香港法例還規定,僱主不得歧視出任陪審員的雇員,不得因雇員曾經出任過陪審員或正在出任陪審員而解僱或威脅解僱該雇員。否則,可構成犯罪,可處罰款2.5萬港元及監禁3個月。任何出任陪審員的人也應當履行其法定職責。已經獲得出庭通知的陪審員如果缺席,或者雖已到場,但在傳喚時沒有出庭,或出庭後未經法官准許而退席的,如無正當理由都可處以藐視法庭罪。 我國內地的人民陪審制是在我國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根據地人民政權根據革命斗爭的需要,沿襲原蘇俄陪審模式而建立起來的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的陪審模式。與香港陪審團制相比,內地陪審制的特點是:(一)陪審員產生的方式不同內地人民陪審員是經選舉產生的。根據《人民法院組織法》第38條的規定,凡年滿23周歲,在內地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沒有被依法剝奪政治權利的公民都可以被選舉為人民陪審員。這種普選式雖體現了廣泛的民主性,但缺乏有效的機制保障,實踐中常常流於形式。尤其是選舉出來的陪審員是以個人身份與法院的法官(審判員)組成合議庭的形式審理案件,而合議庭的組成都是由法院指定,沒有法定的組成程序,人為因素很多,從而影響了審判組織的客觀公正性,也影響了司法的公正。而香港陪審員的資格條件以及陪審員名單的確定均由法例明文規定。個案陪審團的產生也是由司法常務官在法庭上公開抽簽產生,法官無權指定。這種產生方式盡量避免了人為因素的影響,具有自然隨遇性,尤其是香港法例賦予訴訟雙方都有對陪審團成員的反對權,這樣產生的陪審團對訴訟雙方來說都是比較客觀公正的。(二)陪審員參加陪審形式和裁決方式不同 如上所述,人民陪審員是以個人身份參加到以法官(審判員)為核心的審判組織中去,以個人名義審理、裁決案件,因而在訴訟中不存在一個獨立、統一的陪審實體。在這種陪審形式下,陪審員的權力和地位表面上與職業法官(審判員)一樣,即有權與職業法官共同支持庭審活動,對案件事實和法律使用有表決權。但在實踐中,由於內地曾一度奉行職權主義的訴訟模式,在這種訴訟模式下,法官庭前活動的空間較大,如法官有權收集證據、詢問被告等,而法官的庭前活動往往決定著案件的裁決,庭審實際上成為一種形式,不過是將法官在收集證據過程中已形成的判斷重新演示而已。陪審員不參與庭前活動,又欠缺專業方面的訓練,在裁決時難免不遵從職業法官的意志,其表決權形同虛設。此外,合議庭在評議案件時,並不與外界隔離,在長期的訴訟過程中,陪審員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外界干擾,從而影響裁決的公正性。 而香港陪審團是由一定數量的陪審員組成的,在訴訟中,陪審團是一個獨立的實體,享有對案件事實的裁決權。法官只是開展訴訟程序的主持人,為陪審團提供法律服務,無權過問陪審團的裁決。當陪審團對案件事實作出有罪裁決之後,法官才可以依照此裁決而量刑。香港將定期和量刑分屬不同的人,二者之間形成一種制約,防止了法官的司法專權,也體現了司法民主。尤其是陪審團在評議案件時與外界隔離,使得陪審團成員不受外界干擾,盡可能在一種自然心態下,基於個人信念作出裁決,從而保障陪審團裁決的獨立、客觀和公正。 (三)適用陪審的范圍不同。 根據內地有關法律的規定,內地陪審使用的范圍較大,一審中應當合議審理的案件都必須實行陪審。大部分一審案件都實行陪審,實際上人力、物力和財力都不許可,加之存在上述弊端,內地陪審制日愈不被司法機關所重視而成為司法民主的裝飾品。 香港陪審團只適用高等法院原訟法庭審理的刑事案件,適用范圍較狹小,但由於其機制比較健全、完善,故司法機關長期堅持,得到切實貫徹實施,因而成為香港司法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制度,它在體現司法民主、維護司法公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❼ 想要旁聽香港高等法院審訊
NHK : 不管去哪個法庭旁聽...你也要先懂得...1些基本的旁聽規則~...在香港的高等法院...裁判法院...終審法院...以及區域法院...每個法庭的門口...都有1個牌...列明了該案的旁聽分類 -----> 法庭聆訊 (公開) / Open Court (Open to Public) = 公眾人仕可以進去旁聽...內庭聆訊 (公開) / Chambers Hearing (Open to Public) = 公眾人仕也可以旁聽...內庭聆訊 (非公開) / Chambers Hearing (Not Open to Public) = 跟案件無關的人仕...包括了犯人的家屬...也不得內進~...看到"非公開"的時候...就不要進去...因為裡面...可能正在討論法律程序的問題...跟案件審判...沒有很重大的關系...你也可以在審判中進場...或是離場的...但是...每1次進場 / 離場...記得跟法官鞠躬...旁聽時...你可以作筆錄...但不可以用錄音機...更不能錄像或拍照...不可以吃東西...穿衣要整潔...進入法庭前...要先脫掉帽子...另外...小孩太小...容易哭...所以...旁聽人士要在6歲以上...也記得關手機...否則...電話突然響起...會被法官當庭責備...以及被庭警..."請出"法庭~...在法庭里...不可以做出任何阻礙或騷擾法庭審判案件的行為...否則...嚴重的情況...會構成 藐視法庭罪 (= Contempt of Court)~...你去到每1個法庭...外面會有1個大型的電子告示板..."每日案件審訊表"...上面會寫上法庭里的各個小法院...在當天...要審理的案件...你可以自選1些案件...你有興趣的...就進去聽審...如果想聽大案...重案的話...可以去金鍾區金鍾道38號的 高等法院 (= The High Court)...那裡的大門口...也是拍香港電視劇...常常取景的地方~...但是...1些特大案件的話...可能會有很多記者...到庭上探訪...或是法律系的學生...到現場進行"旁聽實習"...這個時候...法庭可能會限制"入場"人數...有1部份人...可能要在法庭外的視訊室...看電視唄~...哈哈哈嘻....最後...因為部份法官...檢察官...辯護律師...控方及辯方證人等...可能是老外的關系...審判可能規定以"全英語"進行...這個時候...你要留意旁聽席...有沒有提供即時的中文翻譯服務...部份的英語審判...可能會沒有即時翻譯的...但這個情況...比較少發生...偶爾還是會有滴~...當然...如果你的英語能力...很不錯的話...那就沒關系咯~...1樣可以進去旁聽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