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法院聯合
A. 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協作
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協作
地處烏江流域的重慶和貴州9家中院在重慶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聯合簽署《烏江流域「2+7」中級法院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協作框架協議》(以下簡稱《協議》),旨在進一步完善跨區域協作機制,健全烏江流域生態環境資源綜合治理體系。
重慶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代表主辦單位致辭,烏江是長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持續保護好這個重要源頭支流,以實際行動貫徹黨中央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大決策。
烏江流域各級人民法院深入踐行「兩山」理念,貫徹生態環境保護優先、預防為主、損害擔責等原則,留下了保障烏江生態的生動司法實踐。烏江流域9家中級法院簽訂跨域協作框架協議,目的就是要進一步完善跨域協作機制,著眼於烏江流域生態環境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健全烏江流域生態環境資源綜合治理體系,共同推動烏江流域環境資源司法協作工作不斷走深走實。
儀式上,9家中級法院代表共同簽署了《協議》。各協作法院圍繞框架協議深入交流,一致表示將嚴格按照協議開展工作,充分發揮中級法院承上啟下審判職能作用,全面深化跨區域環境司法協作,建立健全協同聯動機制,形成生態共建、環境共保的司法合力,為護航長江經濟帶烏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和綠色發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按照協議商定,各協作法院將通過建立環資案件全程協作機制、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機制、定期環資聯席會議機制、跨區域環資人才共享機制、環資聯合宣傳機制五項機制,圍繞烏江保護「護文、治水、防災、防污、禁漁、建林、固本」7個關鍵詞,開展烏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作,聯合構建便民高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利互助、共同發展的環境資源司法協作格局。
重慶市人大代表應邀見證簽署儀式並參加交流座談,對簽署《協議》予以充分肯定,希望各協作法院以本次協作為契機,持續穩定將烏江流域保護工作做實做細,共建清潔美麗的烏江畫廊。
重慶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貴州省畢節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貴州省六盤水市中級人民法院三級高級法官,貴州省安順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貴州省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貴州省遵義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貴州省黔南州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貴州省銅仁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及各協作法院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此次活動。簽署儀式和座談會由重慶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主持。
B. 香港法院分幾級,各級許可權劃分
香港法院組織系統分為三級:
1、基層法院組織。由區域法院、裁判署法庭和其他專門法庭組成。
裁判法院是香港最初級的刑事法院,可以聆訊的控罪包括簡易程序罪行和可公訴罪行。裁判法院可審理多種刑事可公訴罪行及簡易程序罪行。
區域法院是香港次於高等法院的原訟法院。香港主權移交前稱為地方法院,具有有限的刑事及民事司法管轄權。刑事審判權方面,除某些極嚴重的罪行如謀殺、誤殺和強奸外,一般刑事案件均可由區域法院審理。
2、高等法院。高等法院設原訟法庭和上訴法庭。
原訟法庭可審理任何刑事和民事案件,也可審理來自裁判法院、勞資審裁處、小額錢債審裁處及淫褻物品審裁處的上訴案件;
上訴法庭負責審理來自高院原訟法庭和區域法院的所有民事和刑事上訴案件,亦會聆訊來自土地審裁處和其他級別較低的司法機構的上訴案件。
3、終審法院。終審法院聆訊來自香港高等法院(包括上訴法庭及原訟法庭)的民事及刑事上訴案件,對香港司法管轄權范圍內的訴訟有最終審判權。
(2)區域法院聯合擴展閱讀
香港的法院制度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形成,帶有明顯的普通法國家法院制度的特點。1844年,港英政府頒布《最高法院條例》,並成立香港最高法院,標志香港司法制度尤其是法院制度的建立。
為確保香港繁榮穩定,1997年回歸後,香港特區的司法制度基本沒有改變。目前,香港法院主要由裁判法院、區域法院、高等法院和終審法院等構成。
除上述之主要法院外,香港還有數個法庭和審裁處能就指定范疇內的糾紛作出判決,這包括死因裁判法庭、少年法庭、土地審裁處、勞資審裁處、小額錢債審裁處和淫褻物品審裁處。
C. 除國際法院以外,國際上還有哪些司法或准司法機構
除國際法院以外,國際上還有:聯合國國際法院(六大常設機關之一)ICTY, ICTR(已停止運作改組為MICT剩餘機制), ECCC, STL, 塞拉棚梁利謹核昂法庭等刑祥和掘事審判庭海洋法庭ILO行政仲裁庭。
D. 國際法院訴訟管轄權的來源有哪些
一、國際法院簡介 1.國際法院主要功能是對各國提交的法律爭端根據《聯合國憲章》規定以及有關條約及公約做出判決,或對聯合國其他機構提出的法律問題提供咨詢意見。國際法院是民事法院,只受理主權國家之間的爭端,它沒有刑事管轄權,不能審判個人,例如戰犯。按照有關規定,只有當事國一致同意提交國際法院的法律爭端,國際法院才能做出裁決。 2.國際法院是具有特定管轄許可權的民事法院(解決國家間爭端和向經正式認可的聯合國機構和專門機構提供咨詢意見),沒有附屬機構。然而,1946年以來設立的大量區域法院和特設法庭造成了一些混亂。 國際法院沒有刑事管轄權,因此無法審判個人(例如戰犯)。這項任務屬於國內管轄、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前南問題國際法庭)和盧安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盧安達問題國際法庭)等由聯合國設立的特設刑事法庭及國際刑事法院。 國際法院還必須區別於專門處理與歐洲聯盟事務有關案件的歐洲法院(位於盧森堡),以及根據人權公約設立的審查指稱違反人權公約情事的歐洲人權法院(位於法國斯特拉斯堡)和美洲人權法院(哥斯大黎加聖何塞)。這三個法院可審查私人(訴國家和其它被告)提交的案件,而這類案件國際法院不能受理。 國際法院還有別於國際海洋法法庭(海洋法法庭)等專門國際審判法庭。 國際法院不是各國司法機構可以上訴的最高法院,不是個人提出最終申訴的法院,也不是任何國際法庭的上訴法院。但是,在其具有管轄權的案件中,國際法院有權就仲裁裁決的效力作出裁定。 二、國際法院管轄權 該管轄權包括兩方面:一是咨詢管轄權、二是訴訟管轄權,其中咨詢管轄權是指有資格提出訴訟的國家。 國際法院只能審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爭端。但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可以向國際法院提出訴訟,只有理約國的會員國有這種權利。那麼理約國非會員國能否向國際法院提出訴訟?可以,但必須藉助安理會關於國際法院規約的條件。例如瑞士,瑞士不是理約國的會員國,但他就藉助了安理會關於這方面的規定。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有資格向國際法院提出訴訟不等於國際法院有管轄權。我來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大家還記得南斯拉夫危機時美國炸了我們的大使館吧,當時我們國內很多人都主張把這個案子交給國際法院來裁決,這樣就造成了兩國緊張的局勢。中國做為理約國的會員國有權向國際法院起訴美國這一行為,但問題在於中國能否提出訴訟,提出訴訟的條件就涉及到法院管轄權的問題。法院管轄權行使的前提必須是當事國雙方自願,大家考慮一下,如果中國對美國起訴法院的管轄權在什麼地方?換個說法,如果被起訴方不同意國際法院該如何解決呢?根據國際法院規約第三例條第六款如果雙方對管轄權發生異議將由雙方自行解決管轄權問題。那麼一個訴訟當事國怎樣表達對法院管轄權的問題,當事國決定法院管轄權有幾種辦法:第一種是藉助法院規約第三條第二款即強制執行管轄權;第二種是當事國雙方簽訂專門協定;第三種是制定解決爭端的條款。第一種辦法就是說當事國可以事先發表聲明接受國際法院強制管轄權的執行,假定當事國雙方都事先發表這樣一份聲明,那麼事情就比較好解決了。在中美使館這個問題上,如果中美同時發表過類似聲明,那麼我們說國際法院就有權執行管轄權。但在這個問題上絕大多數國家在發表聲明時都持有一定的保留,並且國際法沒有規定保留范圍。例如美國曾經發表過在內政爭端方面不接受管轄權,甚至美國還對內政這個詞做了更進一步的解釋,內政即由美國來決定的事。大家不難看出,事實上美國對內政這個詞的解釋就是對國際法管轄權的完全否認。因此在國際法院中有一部分法官認為這是非法的,而另一部分法官認為國際法對這方面的規定是不明確的,那麼這個問題至今沒有解決。第二種辦法是當事國雙方在談判無效的情況下將案件交給國際法院裁判,雙方通過裁判達成共識並簽訂協議。一般情況下這種方法是最好的。第三種辦法就是如果當事國對公約中規定條款的解釋和適用性發生分歧時可以通過國際法院進行裁決,但這只是公約的附加條件。例如在《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最後就有類似的條款,但這個公約的特點是如果你參加就沒有保留權。大家都知道,中國和日本之間有一個舊的化學武器的問題。二戰時日本在中國留下的化學武器問題根據公約日本就必須幫助中國解決,如果雙方發生分歧可以通過國際院進行裁決。這里還有第四種辦法,關於第四種辦法有一個例子:英國與阿爾巴尼亞曾經在一次海上事故中產生爭端。當時英國的船隻在靠近阿爾巴尼亞領海的海域內被阿的水雷擊中沉沒,英國向國際法院提出訴訟。但阿認為國際法院沒有執行管轄權的依據。而國際法院對阿的拒絕也做出了回答,國際法院的依據是:阿曾經在這之前對安理會關於在規定海域內有意阻撓別國船隻航行並涉嫌武力攻擊的國家,交予國際法院裁決的聲明表示支持,而英國正是根據這一聲明對阿進行起訴地,因此根據這一點國際法院認為有管轄權。 法院的管轄權分為這幾種方式,但這也不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當事國雙方是通過特殊協議將案件提交給國際法院的,否則他們不會接受國際法院的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