祟右中級法院
㈠ 「心理畫像」什麼意思
為犯罪心理畫像
南方周末 2004-05-13 15:05:26
在刑事案件的偵破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輔助手段,就是根據證人對犯罪嫌疑人體貌特徵的描述完成畫像。但另一種在西方被廣泛採用的「心理畫像」方式,雖然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我國得到局部運用,但更多的只是對前期偵破工作提供參考,事實上它本可以在研究和預防犯罪方面做得更多
拿著馬加爵的犯罪心理調查問卷,李玫瑾陷入沉思 攝影 本報記者 柴春芽
□本報駐滬記者 沈穎
4月24日,馬加爵以故意殺人罪被雲南省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處死刑。這起轟動全國的重案目前進入死刑復核程序,看上去即將走完法律層面的最後一步。
甚至一度沸騰的民間的怨憤、感慨或爭論,在未經梳理的情況下也正逐漸歸於平靜。
在昆明中院的判決書上,關於這一令人驚愕的案件的犯罪動機,只有寥寥四個字———「瑣事積怨」。
而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給出的分析結論,卻長達萬言,它構成的其實就是一幅馬加爵犯罪心理的精確畫像。
作為特殊的「畫家」,李玫瑾關注的遠不止這一張臉孔,面對那些典型性惡性案件,她試圖以自己的方式給出解答,並通過「畫像」向社會回饋有價值的信息。
破譯犯罪的心理密碼
去年春節期間,河北某地接連發生三起兇殺案,其中一起發生在一家小旅館,店家的一家老小都被殺害了,一位老太太還遭到強奸。兇手幾乎沒在現場留下任何線索,當地警方一籌莫展。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被請來。聽完案情介紹,她通過分析確定了兇手大致特徵:一個外地打工者,住所不在附近;有犯罪前科;一個性飢渴的人,沒有正常的婚姻生活或者女伴。最後,李玫瑾還根據三起案件的發案地點,畫出疑犯的大致路線圖。
警方據此縮小范圍展開偵查。很快,疑犯落網了,各種情況恰好符合李玫瑾的分析。
「我的分析,就是給犯罪心理畫像。」在這個領域研究多年的李玫瑾說,應用犯罪心理畫像,能夠比較迅速准確地確定偵查方向。「但犯罪心理畫像的意義遠不止於這些。」
「發燒就給吃退燒葯,得了傳染病就給隔離,這顯然不夠。」身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認為犯罪心理的研究和臨床醫學有某些相近之處,一定要找到具體的病因,才可以真正起到預防的作用。
犯罪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驅使犯罪的心理問題同樣呈現著復雜和多樣性,不可能以某種固定模式對不同的犯罪行為作出解釋。
五個多月前在河南平輿接受了審判的案犯黃勇,最不能讓人理解的是自己設計了一個專用於殺人的木馬床,連續殺害了17名青少年。
黃勇的犯罪動機同樣令人驚愕,人們很難根據生活常理給出答案。
李玫瑾對黃勇殺人案也有過自己的深入分析,黃勇系列殺人案的案情使她首先想起國外同行研究過的一個案例———
有一個在孤獨中成長的孩子,覺得沒有人看得起自己,他就會拿家裡的布娃娃去砍,以此來表示他的勇敢。當他長大以後,看到和布娃娃一樣的金發女郎,就會激起他幼年的沖動,用殺人的過程來體現自己的英雄氣質。實際上,這是自己的挫折感扭曲的表現。
根據國外對於系列殺人犯的心理研究結論,李玫瑾的判斷是:黃勇實施殺人計劃的時候,內心一定存在著某種想像,他應該有個缺乏親情的家庭,應該是單身。
後來有記者問黃勇:你為什麼想殺人?他說,因為我小時候看過一個電影,覺得做殺手很酷,一直想成為一個殺手。
果然是一個幼年的想像在作祟。
而他在明知道放走對方自己必將落網的情況下,卻最終被第18個殺戮對象的親情訴求所打動——與其說是打動,不如說是被對方無意中擊中了自己內心最敏感的痛處。這一情節也印證了李玫瑾關於親情缺失方面的判斷。
這顯然是一次成功的心理畫像。它通過某些典型案件中總結出的一些共性特點,針對新的系列殺人犯的犯罪特徵進行分析,很快找出了他的心理背景。
但有的案子用環境去解釋,不足以客觀而全面地透視犯罪動因。
今年年初在浙江發生一起特大殺人案後,李玫瑾見到了被抓捕歸案的犯罪嫌疑人劉超。他在5年時間里流竄於杭州、昆明、廣州、長春等地,強奸、殺人,作案幾十起,甚至挑釁公安部門,不時給警方寫信透露自己的殺人過程。劉超在敘述殺人過程時就像在講一件極其平常的事,他直到這時還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錯。
李玫瑾通過談話發現,劉超的家庭環境很正常,他是家裡的第7個孩子,哥哥姐姐心理也完全正常。在周圍人看來,這個孩子從小就特別壞,他犯罪的「理由」就是想殺人。
李玫瑾的判斷是,劉超屬於典型的反社會人格。
「反社會人格最核心的一個特徵就是沒有情感,其次就是極端任性。國外對這類人的大腦皮層的腦電進行測試,結果是始終在10歲左右。」
李玫瑾說,有些犯罪即使表面看是外因導致的,也要通過他的家庭背景、成長過程以及罪犯自身的遺傳特點去分析。比如製造了石家莊爆炸案的靳如超,他的犯罪也與自身心理問題有關,由於聽覺不好,某種程度也容易造成一種心理障礙。
我們的社會需要「危險人格評估」
破譯犯罪的心理密碼是為了更好地預防犯罪。
「在分析具體的心理歷程中,發現問題後還要找到有效的解決途徑。比如在某些國家,如果發現家庭出了問題,父親吸毒,母親改嫁,孩子無人管,這時候社會就會啟動家庭干預機制,干預家庭不只是為了幫助一個孩子,而是為了整個社會的安全。」
針對劉超的案子,李玫瑾認為我們的社會迫切需要建立關於危險人格的評估體系。「危險人格評估」的指標有很多,包括智力發展的均衡問題、個性傾向等,更重要的是心理內容,心理內容通過心理測量是測不出來的,需要對一貫的行為方式進行觀察,這就是一個評估體系。
「如果在小學、中學時,你看出一個孩子家庭很正常,但是非常任性,誰也管不了他,就要引起注意了,可以做一個人格評估,對症教育就可能矯治他的人格問題。」李玫瑾說。
去年震驚全國的楊新海系列殺人案,一殺就是全家,連做20多起,對於這樣一個類似於「天生殺人狂」的典型,李玫瑾認為該案就屬於危險人格失去控制釀成的悲劇。
對於轟動性的馬加爵殺人案,人們最初是驚愕,繼而是按常規的邏輯推導出他的犯罪誘因:馬加爵由貧窮導致自卑,由自卑導致極度自尊,當脆弱的自尊受到傷害,當然會瘋狂報復。
3月26日開始的獨立調研,使李玫瑾逐步得出自己的判斷。她發現馬加爵的悲劇更多的是由於其人格缺陷釀成的。
馬加爵不擅長與人打交道,他只能與自然頻率接觸較高的少數同學交往。即使是與交往最密切的同學、老鄉之間,他每個月至少有1至2次爭吵,這屬於較高的人際沖突頻率,它意味著馬加爵在處理人際沖突方面的能力很差。「這一問題顯然不是因為他的貧困狀態導致的,與他發生沖突的同學大多同他一樣,也住在貧困生宿舍。」
過分情緒化的馬加爵還時常為一點小事而出現強烈的反應。當他少年時代聽到父母吵架,甚至動了殺死父親的慾念,從中不難發現導致他後來殺害同學的心理背景。他對吵架極為敏感與憤怒,而且漠視生命,很容易引起他的「殺人」沖動。
馬加爵的思維方式還有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幾乎一切都是以「我」為出發點。心理學研究指出,許多心理上存在嚴重疾病的人,一個最突出的表現是談論任何事情時都以「我」為主題詞,「我」的出現頻率極高。他們從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換位思考。這種性格特徵也是許多犯罪人共有的心理特徵之一。
李玫瑾認為,以馬加爵的性格與人性特徵,典型屬於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疏導和控制的「危險人格」。
犯罪心理研究之惑
「(楊新海)這個案子的深入研究對公安的偵查工作極有價值。」李玫瑾至今對楊新海案沒有從犯罪心理的角度進行透徹研究感到遺憾。
「我非常想知道他離家出走以後,究竟遇到了什麼,他的內心潛藏著什麼,為什麼他變得如此殘忍?我很想親耳聽聽他對一些問題的回答,比如他第一次犯罪的真實動機。」
李玫瑾常常苦於沒有面對面的機會去深入了解犯罪人的心理。
「這就像醫院里突然收到一個很怪異的病症,可能是一個未發現的病毒在作怪,或者是某些病的集中代表,但一個很想問個究竟的醫生卻得到這樣的答復——不用研究了。」
難題在於犯罪心理學研究目前仍很難立項成功,在基層得到的配合也不夠。「走法學,立不下來,走心理學,立不下來,走政治學,也不行。」
目前中國國內像李玫瑾一樣從事這項研究的專家還寥寥無幾,顯然,這個領域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一些國家,有些死刑犯的行刑會根據需要暫緩一段時間,允許犯罪心理學家去研究他。」
犯罪人到了最後時刻自己也在總結,比如黃勇臨死前就說了一句很有價值的話———「告訴孩子,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話」。我們的社會當然有必要對他們進行更客觀更全面的心理分析並建檔。
李玫瑾為此建議,全國的重大案件都應該附上一份犯罪心理分析報告。
「應該在接到報案的時候有一個行為指標的登記,在案件破了以後,通過訊問再建立一個人格指標的登記,積攢起來,形成一個犯罪心理指標的系統。」
這個指標系統也有助於加快串並案的偵破速度。如果每一個案子後面都附有幾項指標的話,如果3起案件有相同的指標,就可以大體判定是一個人所為。「人的心理規律是通過動態的行為方式表現出來的。」李玫瑾強調說。
馬加爵案為更系統的犯罪心理分析撬開了一道門縫,李玫瑾相信,只要這一工作得到充分的重視,堅持5年時間,一個針對中國人的犯罪心理指標系統就可以建立起來。
㈡ 你和鄰居產生過矛盾嗎鄰里之間出現矛盾你會怎麼做
標題:鄰里矛盾的解決之道
在社區生活中,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沖突。這些矛盾可能源於生活習慣的不同,也可能源於對公共資源的爭奪。然而,無論矛盾的起因如何,我們都應該以理智和公正的態度去處理,以維護和諧的鄰里關系。
我和我的鄰居們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系,但也曾經歷過一次矛盾。那是在一個周末的早晨,我被一陣嘈雜的音樂聲吵醒。我走出房間,看到對面的鄰居正在舉辦一個小型的派對。音樂的聲音非常大,幾乎整個小區都能聽到。我感到非常不滿,因為我需要安靜的環境來休息和工作。
我首先嘗試通過友好的方式解決問題。我走到鄰居家,禮貌地解釋了我的困擾,並請求他們降低音樂的音量。然而,他們並沒有理解我的困擾,反而認為我在無理取鬧。我感到十分失望,但我並沒有放棄。
接下來,我決定採取更正式的方式來解決這個矛盾。我向小區的物業管理部門反映了這個問題,希望他們能夠介入解決。物業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很快來到了我的家中,他們對鄰居的行為進行了調查,並向他們提出了警告。在他們的壓力下,鄰居最終同意降低音樂的音量。
這次的矛盾讓我深深地認識到,處理鄰里矛盾需要理智和公正的態度。首先,我們應該盡量通過友好的方式解決問題。我們可以向對方解釋我們的困擾,請求他們的理解和配合。如果對方不理解或不願意配合,我們可以嘗試找到第三方進行調解。例如,我們可以向物業管理部門或者社區服務中心反映問題,尋求他們的幫助。
其次,我們應該保持冷靜和理智。在面對矛盾時,我們可能會感到憤怒和失望,但這並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相反,它可能會讓我們做出沖動的行為,進一步加劇矛盾。因此,我們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冷靜和理智的態度去處理問題。
最後,我們應該尊重法律和規則。在處理鄰里矛盾時,我們不能忽視法律和規則的存在。我們應該遵守法律和規則,尊重他人的權益。如果我們的鄰居違反了法律和規則,我們應該向相關部門報告,讓他們依法處理。
總的來說,處理鄰里矛盾需要我們以理智和公正的態度去對待。我們應該盡量通過友好的方式解決問題,保持冷靜和理智,尊重法律和規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效地解決矛盾,維護和諧的鄰里關系。
在未來的生活中,我會更加註意自己的行為,盡量避免產生矛盾。同時,我也會積極學習和提高處理矛盾的能力,以便在遇到問題時能夠更好地應對。我相信,只要我們都以理智和公正的態度去處理矛盾,我們的社區生活一定會更加和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