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人去法院
『壹』 出庭可以帶人陪伴嗎
可以去但是陪同人員沒有發言的權力,
但是如果是當事人的委託人,具有發言權。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規定,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
下列人員可以被委託為訴訟代理人:
(一)法律相關人員、基層法律服務工我;
(二)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
(三)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
第五十九條委託他人代為訴訟,必須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託人簽名或者蓋章的授權委託書。
授權委託書必須記明委託事項和許可權。訴訟代理人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進行和解,提起反訴或者上訴,必須有委託人的特別授權。
僑居在國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從國外寄交或者託交的授權委託書,必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的使領館證明;沒有使領館的,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外交關系的第三國駐該國的使領館證明,再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第三國使領館證明,或者由當地的愛國華僑團體證明。
法律依據:
第一百四十一條規定,法庭辯論按照下列順序進行:
(一)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
(二)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答辯;
(三)第三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或者答辯;
(四)互相辯論。
法庭辯論終結,由審判長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後順序征詢各方最後意見。
《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
下列人員可以被委託為訴訟代理人:
(一)法律相關人員、基層法律服務工我;
(二)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
(三)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
因此家屬可以接受你的委託擔任你的訴訟代理人,但不能超過二人。
二、委託辯護
1、委託辯護,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委託法律相關人員或其他公民擔任辯護人,協助其進行辯護。根據《刑事訴訟法》第33條的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託辯護人的時間具體又可分為兩種情況:
(1)、犯罪嫌疑人自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有權委託法律相關人員作為辯護人;
(2)、被告人隨時有權委託辯護人。
2、為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託辯護權的充分實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33條還規定了三項重要的程序保障:
(1)、權利告知。偵查機關在第一次訊問犯罪嫌疑人或者對犯罪嫌疑人採取強制措施的時候,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權委託辯護人。人民檢察院自收到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材料之日起3日以內,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權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自受理案件之日起3日之內,應當告知被告人有權委託辯護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期間要求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轉達其要求。
(2)、代為委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的,也可以由其監護人、近親屬代為委託辯護人。
(3)、受託辯護人告知。辯護人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託後,應當及時告知辦理案件的機關。
3、上述規定表明,我國《刑事訴訟法》對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辯護人的選擇問題上遵循意思自治原則,即要否委託辯護人、委託何人做辯護人,均由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行決定。從法律規定和司法實踐的做法來看,只存在四條限制:
(1)、只能在法律規定的可以充當辯護人的人員范圍內進行選擇;
(2)、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只能委託法律相關人員作為其辯護人;
(3)、委託的辯護人數最多為兩人;
(4)、一名辯護人不得為兩名以上的同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人,不得為兩名以上的未同案處理但實施的犯罪存在關聯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
綜合上面所說的,辯護主要針對於的是被告人員,如果家屬要作為辯護法律相關人員那麼就必須要提交相關的材料,而且還要填要關的證明,具人數不能超過規定的標准,這樣法院才會同意,所以,一切都必須要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來,這樣才能更好的保障自己的權益。
『貳』 人民陪審員是干什麼的
人民陪審員職責很大,參加法院的審判活動,參與審理事實認定問題,充分發揮人民陪審員富有社會閱歷、了解社情民意的優勢,提高人民法院裁判的社會認可度。人民陪審員在案件評議過程中,獨立就案件事實認定問題發表意見。
人民陪審員在審判中查閱參審案件材料,對事實認定獨立發表意見,獨立行使表決權,審核參審案件裁判文書,對參審案件進行監督,對人民法院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
(2)陪人去法院擴展閱讀:
人民陪審員制度在促進司法民主、保障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2004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曾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除明確人民陪審員「依法參加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除不得擔任審判長外,同法官有同等權利」外,還規定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案件,對事實認定、法律適用獨立行使表決權。
但在司法實踐中,卻屢屢出現人民陪審員「陪而不審、審而不議」的現象。為真正發揮其預期的功能和價值,2015年4月20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提請審議《關於授權在部分地區開展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決定(草案)》的議案,授權最高人民法院在北京、河北、黑龍江、江蘇、福建、山東、河南、廣西、重慶、陝西10個省(區、市),各選5個法院開展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
實行改革試點後,將進一步探索人民陪審員參審案件職權,逐步探索實行人民陪審員不再審理法律適用問題,只參與審理事實認定問題,充分發揮人民陪審員富有社會閱歷、了解社情民意的優勢,提高人民法院裁判的社會認可度。人民陪審員在案件評議過程中,獨立就案件事實認定問題發表意見,不再對法律適用問題發表意見。
參考資料:
人民網——人民陪審員是幹啥的
網路——人民陪審員
新華網——聚焦人民陪審員制度
『叄』 出庭可以帶人陪伴嗎
在法庭審理過程中,當事人可以帶人陪伴,但陪伴人數不得超過兩人。法院在開庭前會提前通知家屬,如果家屬未能出席,不會影響法院的開庭。開庭當天是否作出判決,取決於法庭調查的結果。如果事實已經查清,法院可以當庭宣判,也可以選擇另一日期宣判,具體由法院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開庭審理是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定程序和形式,在法庭上對案件進行實體審理的訴訟活動。庭審准備是人民法院在正式審理案件前,為保證審理順利進行而進行的各項准備工作,包括傳喚當事人、通知其他訴訟參與人出庭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辯護人。可以被委託為辯護人的人員包括:律師、人民團體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或親友。但正在被執行刑罰或依法被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人,不得擔任辯護人。被開除公職和被吊銷律師、公證員執業證書的人,通常不得擔任辯護人,但如果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或近親屬,則除外。
『肆』 開庭一個人去還是家人陪同
如果是條件允許的話,還是讓人陪同比較好。
1、公開的庭審活動,公民可以旁聽。
2、旁聽席位不能滿足需要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申請的先後順序或者通過抽簽、搖號等方式發放旁聽證,但應當優先安排當事人的近親屬或其他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人旁聽。
3、下列人員不得旁聽:
(一)證人、鑒定人以及准備出庭提出意見的有專門知識的人;
(二)未獲得人民法院批準的未成年人;
(三)拒絕接受安全檢查的人;
(四)醉酒的人、精神病人或其他精神狀態異常的人;
(五)其他有可能危害法庭安全或妨害法庭秩序的人。
4、依法有可能封存犯罪記錄的公開庭審活動,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組織人員旁聽。
5、依法不公開的庭審活動,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任何人不得旁聽。
『伍』 在法庭開庭時作為原告,家屬陪著去,是人多好,還是去的人少好
人多、人少與判決結果沒有任何關系。
『陸』 去法院旁聽需要什麼條件
大家對於律師或者法院都有莫名的尊敬,包括我們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常接觸,這一行業,畢竟大家都希望能夠平和的生活,不要出現大的紛爭。
但在生活中,會身不由己的出現一些問題,在解決問題時,每個人的選擇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判斷,無論做什麼事,我們都有自己的標准,而這些標准也形成了我們的處事風格和個人性格。人有千面正是這個意思,正確的價值觀,會讓我們獲益頗多。如果迫不得已必須要去法院起訴,那麼身邊的人必定要旁聽,那麼去法院旁聽需要什麼條件呢?下面小編就來仔細講解。
畢竟每個人進入這類庄嚴的場所,心中還是會有膽怯,這個時候家人的陪伴是十分重要的。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去法院旁聽需要什麼條件的內容,法院是一個庄嚴的場所,是為了維護百姓的利益而存在。如果有任何自己私下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都可以在第一時間通過法律的途徑,向法院起訴,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