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報道不實
A. 媒體審判弊端
在法治國家的框架下,司法獨立被視為至關重要的原則。中國的法律體系,如憲法以及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了法院和檢察院在法律的指導下獨立行使各自的審判和檢察權力,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或個人的任何干預。
司法的獨立性源於司法權的本質和司法活動的核心目標——公正。公正的實現依賴於司法人員在案件處理中保持公正無私的態度。這意味著司法人員需要摒棄個人偏見,確保在不受任何外部干擾,尤其是媒體影響的情況下進行判斷和裁決。為了保障這一獨立性,必須建立一個能夠屏蔽包括媒體在內的外部因素,確保司法人員能獨立進行案件審理的公正環境。
(1)法院報道不實擴展閱讀
「媒體審判」指的是:媒體因為具有很大的傳播影響力,其對案件的預測性報道可能造成兩個方面的消極影響:其一,影響輿論,並通過輿論影響法官的獨立判案。比如,1998年曾任鄭州市某公安分局局長的張金柱因情節極為惡劣的交通肇事罪而被判死刑,這一判決是否受輿論影響,至今還爭議不斷;其二,就是媒體的不實、不公正報道在法院判決之前和判決之外,直接給案件當事人造成不良的社會評價,或者傷害他們的隱私權。後者的例子更多。
B. 法院採信了不實證據違反了民事訴訟法的第幾條
違反民事訴訟法第179條第7款和第10款:
第一百七十九條【再審法定原因回】當事人的申請符答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七)違反法律規定,管轄錯誤的;(八)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九)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十)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十一)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十二)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十三)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對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情形,或者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