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兩代法官對白
㈠ 為什麼法官要卷發
看過TVB電視劇的朋友都發現,香港的法官都戴著白色的卷發,其實不止香港,歐洲的很多國家也是有這個習慣的。
香港的法官帶著的那頂非常像牛頓的假的卷發,其實是受到英國文化的影響。因為香港是被英國統管了一百年,深刻烙上了不列顛的文化烙印。在英國和其他的西方國家,法庭之上的儀式都是非常發達的。英國的法官以及從前英聯邦國家和地區,包括香港的法官,頭上戴著一個披肩假發,律師戴著小假發,法官和律師都穿法袍,通常是黑色的。這種裝飾下的開庭,給人一種非常禮儀化的感覺。
這個假發的 歷史 在古埃及和古羅馬帝國的文獻就有相關記載。然而在歐洲上層 社會 的流行,一般認為是1620年前後,路易十三為了掩蓋自己的禿頂而戴假發,引起經常出入宮廷的貴族效仿。隨後風靡歐洲,以至於連婦女都戴著各式的假發出席社交場合。
假發流行的初期,還有點小故事。由於十七世紀的歐洲缺乏供暖系統,人們不便洗熱水澡,為了防止寄生蟲的滋生,最好的辦法就是留短發而以長長的假發替代。早期的假發使用人的頭發製作,如債務人用頭發抵債,甚至是死人的頭發……那時的法庭上,各種假發的氣味混合簡直令人窒息,使得法官們出庭有時不得不自帶一束鮮花來稍稍化解一下。這種狀況直到一位叫Humphrey Ravenscroft的人發明了利用馬尾製作假發的工藝才結束。
英聯邦法律人出庭或者參加重大典禮活動都佩帶假發,完全是當時的流行使然,並沒有任何強制性的法律規定。但是現在,數百年過去了,那種誇張款式的假發不再時髦,卻成了法律人遵循傳統的守舊形象。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就曾說:「(英國法官)像躲在棉絮下面向外窺視的老鼠」。而且假發不衛生、太熱、扎人、甚至有些滑稽可笑。然而要說改變也很難。人們習慣性的將假發與地位、身份乃至正義聯系起來。事務律師獲得出庭權以後,就因為沒有戴假發的資格而向上議院提出了好幾次不成功的陳情,而不少被告人也優先選擇可以佩帶假發的出庭大律師為他們辯護,據說是否戴假發還直接關繫到對陪審團的說服能力呢。
不過現在假發的這個傳統也被現代文明影響著,2008年的調查之後,這個出庭必須戴假發的規矩被取消了。這對許多法官而言,延續數百年的在法庭上戴白色馬尾假發的傳統就此結束,而一項更為簡便的新著裝規范開始實行。不過,反對意見也有不少。一些年輕的法官和律師認為假發可以提高他們的權威,一旦取消傳統裝束會破壞法庭的庄嚴氣氛。他們認為,有的法官一生只戴一個假發,即使最後破爛不堪,也是一種資歷象徵。根據司法部的調查顯示,70%的法庭工作人員想保留假發,相比之下只有42%的公眾這么想。
你好:
起源於18世紀的馬尾假發和長袍服飾,一直以來都是英國司法系統的象徵。
現在只有英國和少數幾個國家的法院系統保持這種習慣...
歷史 記載,律師的黑袍最早可以追溯到1685年,當時是悼念查理二世駕崩所穿的喪服。
假發的使用始於18世紀初,那時戴假發是歐洲 社會 的時髦裝束,只有達官顯貴、王公貴族和法官律師等有身份的上流人物才能戴假發,從此逐漸形成了風氣。
現在法庭所用假發的樣式是1822年設計的。
目前的法庭假發主要有兩種樣式,一種是長可及肩的長假發,是在盛大活動和禮儀場合中戴的;一種是只蓋頭頂的短假發,是在平時法庭上戴的。
這種裝飾下的開庭,給人一種非常莊重禮儀化的感覺。據說,法官穿上黑袍、戴上假發,就可以掩去其本來面目,去除私心雜念,成為法治的化身,公正無私的辦案...
而法官戴假發,這是國外英美法官的傳統,中國內地不存在這一情況
法官和律師在法庭上戴假發是英國法庭最有特色的傳統之一。英國的法官和律師為什麼要戴假發呢?根據 歷史 學家和民俗學家的研究,英國人戴假發的流行 時尚 傳統大約始於十二世紀,當時並不只是法官和律師的專利,上層 社會 的人都將戴假發視為一種 時尚 ,是出席正式場合或沙龍聚會時的正規打扮。
行家指出,司法界所用的假發與普通假發是有區別的。在英格蘭,司法假發的每一邊有三個捲曲而王室人員卻只有兩個,這是否代表著一種很微妙的隱喻意義不得而知。但蘇格蘭人卻老愛和英格蘭人鬧別扭,因為在蘇格蘭,情況剛好顛倒過來,王室人員用三個捲曲的假發而司法人員只有兩個捲曲。一般一個法官的假發要超過1500英磅(摺合人民幣約18000元),而最普通的假發,也不低於300英磅。
打官司時, 法官及大律師要戴上西方的假發及穿上長袍, 意思是將本來面目及身體遮去, 象徵法律公正.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不論年齡, 性別, 亦不分種族.
大律師(Barrister)正式身份, 其實是 "法庭人員(Officer of the Court)", 所以亦有責任維護法律公正, 要在控 / 辨時只論證處及法律, 而不論年齡性別, 不分種族, 因而亦要戴上假發及著長袍, 將本來面目遮去.
事務律師(Solicitor)在高等法院是不能發言的, 所以不用戴上假發及著長袍.
在香港, 大律師袍是全黑色的. 法官袍不只是全黑色. 亦有紅, 紫, 黑等. 不同顏色代表不同職級的法官. 平時審訊, 法官只會帶銀白色的小假發. 而長到及肩的大假發, 是在隆重長河先用. 大律師的假發亦是銀白色的, 但就有兩條辮子.
資格老的大律師, 其假發有時會是深灰 / 啡黃色. 因為用得耐洗得 ), 加上有大煙民大狀煙熏,所以變色.
其實是假發!法官戴的假發屬於官職式假發,表示自己的官職,它要營造的氣氛是生怕你看不出來這是假發。所以這種假發戴上去以後給人一種特別非人化的感覺,也就是說,戴上假發的人看上去就不是個人了,它要把法官當作非人非神的,半人半神的思想。我想這種營造有它特別的深意。假發喚起人們對法律的信仰和對正義的希冀。
有人說,法官戴假發是表示自己的德高望重,而律師戴假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掩飾和保護作用,目前的法庭假發主要有兩種樣式,一種是長可及肩的長假發,是在盛大活動和禮儀場合中戴的;一種是只蓋頭頂的短假發,是在平時法庭上戴的。假發、法袍這樣的服飾營造的氣氛是凸顯了法官這種角色的極端重要性,這種職位的極端重要性。假發是法官威嚴和法律的象徵,不是裝飾品,也不是為了好看,判決也和這無關的。
據說,法官穿上黑袍、戴上假發,就可以掩去其本來面目,去除私心雜念,成為法治的化身,公正無私的辦案。
戴假發這個事情,說起來就久遠了,這個傳統或者說是習慣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60年代,英國查理二世復辟時期。一方面是查理二世曾在法國流亡過很長的時間,當他回到英國之後,法國戴假發的 時尚 也流傳到了英國。另外,在查理二世復辟之後,原本對立的短發圓顱黨和長發騎士黨,關系緩和達成妥協,為了消除頭發上這種明顯的對立,假發就成立最好的政治掩飾物。
而就這樣假發流行起來之後,英國的法官們也開始戴假發,而且假發越大越誇張就代表法官的身份越高貴,不過那時的假發也僅僅是 時尚 的裝飾物,並沒有特定的法律意義。
後來,由於 社會 輿論的對假發進行批判和奚落,普通的英國群眾開始慢慢放棄戴假發的習俗,只有法官和出庭律師還保留著它。久而久之,戴假發就成為了法官的職業標志和習慣。後來,又有人對法官的假發進行了改良,法官假發的樣式也就慢慢固定了下來。所以,英國,香港法官戴假發,主要是出於長久以來形成的一種習慣。而假發的使用年限和磨損程度,一定上也反映了法官的資歷,而且是直觀反映。所以在2008年英國的新規規定「除了審理刑事訴訟案件的法官之外,全國大多數法官和律師在法庭上可以不再佩戴假發。」時,有些人是拒絕的。不過由於法律並不對法官是否佩戴假發做強制性的規定,所以現在有些法官會佩戴假發,而有些法官則選擇輕裝上陣。
英國人留下的傳統,
香港曾是英國的殖民地,香港回歸後,司法制度仍然沿襲了英國的傳統,法官和律師的假發套也就這樣保存了下來。
那為什麼英國會有這樣的傳統呢?
說法一
中世紀,英國地區的司法人員們因過度勞累,頭發掉得厲害,禿頭很常見。為了保持良好的形象,律師和法官約定俗成在法庭上都統一帶上白色假發套。
說法二
1620年前後,路易十三為了掩蓋自己禿頂而戴假發,皇室和貴族爭先效仿,包括法官和律師在內,於是將這種 時尚 之風帶入了司法之中。
說法三
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強化法庭和審判者的威嚴和權勢,讓法官和律師不受主觀影響,保持公正的態度,於是法官和律師之間就用發套和法袍營造一種「非人化」的氛圍。
無論世俗的道德標准如何,法官和律師都要排除外界一切干擾,最大程度的保護當事人的利益。
關於這一說法,賀衛方教授說過「法官這種職業手握生殺予奪大權,權力重大,他必須有某種神聖特質。當事人也有一種期望,期望他能夠超越常人之上。」
司法假發越舊越好
香港法官和律師的假發套新舊程度,往往意味著法官和律師的專業程度,假發套越舊表示法官和律師的經驗就越豐富
所以很多律師為了讓自己的假發套看起來更舊一些,從來都不打理自己的假發套
早期的假發套是用人頭發製作,如債務人用頭發抵債,或者用死人的頭發(嗯,想想蠻嚇人的)。 1822年,發套開始用馬鬃製作。因為馬鬃取得困難,據說製作一個假發需要一位熟練的工匠花費44小時,所以一頂假發套價格都比較貴。英國一個法官的假發超過了1500英鎊,普通的也不低於300英鎊。
假發的款式也很多,有披肩大假發,和齊耳短假發,還有垂著小辮子的短假發。
披肩大假發,法官會在一年一度的法律年會上佩戴,平時工作時不會戴。
小辮子的假發一般是暫委法官(未正式任命的法官)和特委法官(大律師和休假法官中挑選出來臨時擔任的)在開庭時佩戴。
其實,也不是所有法官在開庭時都要戴假發,比如1997年以後設立的終審法院的法官,就完全不戴假發;地區法院的法官,比如死因裁判法庭的法官,開庭時也不戴;高院法官在進行內庭聆訊時也不戴假發。
法官戴假發是源於歐洲古代習俗。
古代歐洲流行一種說法,就是所有疾病都來自於水,所以當時除了不可避免的吃飯喝水,其他情況下是盡量不接觸水的。
所以古代歐洲人在相當一段長的時期內是不洗澡不洗頭的!
而白人90%都有不同程度的狐臭,再加上不洗澡不洗頭……大家可以自行想像一下會是個什麼結果。
因此在歐洲古代,對香料香水需求極大,主要目的就是掩蓋身上的味道,如今法國香水如此有名,其根源也在於此。
除了香料香水可以掩蓋身上氣味,古代歐洲人還發明了假發,試想一下,長時間不洗頭,頭發臟的不行,單純的戴帽子已不足以掩蓋了,戴假發的習俗就應運而生了。
古代歐洲人喜歡戴帽子戴假發的習俗其根源就是不洗澡造成的。
進入現代文明後,歐洲人對疾病有了正確的了解,開始洗澡洗頭,戴假發戴帽子的就漸漸少了,不過有些情況下比如法官依然保留了這些習俗。
前面有位答主說是因保暖,我不知道他是從哪裡得來的結論,和事實毫不沾邊。古代歐洲人戴假發是源於不洗澡這個知識在歐美是公認的。只是一般不提這個,誰會經常提及祖上不洗澡不洗頭又臟又臭呢?!
其實不僅是歐洲古代,在中國古代也有這種困擾,古代中國人雖然洗澡,但是洗頭確實是個很麻煩的事情。一來洗頭需要熱水,古代男女都是長發,如果頻繁洗頭,燒熱水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住城市的要買柴(需要錢),住鄉下的要打柴(需要時間和力氣);二來古代人洗頭是直接洗或者用皂角之類的,清潔效果並不好。所以古代中國人也流行戴帽子,還發明了一種工具:篦子,一種用竹子做的梳頭工具,齒非常細排列很密,可以把頭發中的臟東西以及寄生蟲之類梳出來,再結合洗頭和戴帽子的方式,以此來保證頭發的衛生。
英國 歷史 上法官戴假發實際上源於議會,由於克倫威爾時代議會軍全部都剃光頭與王黨蓄長發的王黨軍針鋒相對。英國王復壁後由於雙方議員及司法人員留發的與不留法的依然是亞相針鋒相對的在議會與法庭上互相人身攻擊甚至斗毆,不得己雙方最後在英玉的斡旋下互相妥協都在法庭與議會上戴假發,與示公正。於是這個傳統就流傳了下來。
㈡ 新舊民事訴訟法對比亮點是什麼
此次民訴法修改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完善調解與訴訟相銜接的機制;進一步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完善當事人舉證制度;完善簡易程序;強化法律監督;完善審判監督程序;完善執行程序等。
1、證人費用由敗訴方當事人負擔
新修改的民訴法規定,證人因履行出庭作證義務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必要費用以及誤工損失,由敗訴一方當事人負擔。當事人申請證人作證的,由該當事人先行墊付;當事人沒有申請,人民法院通知證人作證的,由人民法院先行墊付。
新修改的民訴法還規定,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2、增加專家出庭參與訴訟的規定 新修改的民訴法增加規定,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或者專業問題提出意見。 這樣規定的考慮是,醫療事故、環境污染和知識產權等案件,專業性強,為了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庭審過程中需要專家提供專業意見。
3、明確二審程序開庭審理的條件
新修改的民訴法進一步明確了第二審程序開庭審理的條件。
現行民事訴訟法對第二審民事案件是否必須開庭審理規定得不夠清晰,實踐中有許多民事案件在第二審程序中未經開庭書面裁判,為此,應當進一步明確第二審程序開庭審理的條件。
新修改的民訴法將現行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修改為: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對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不開庭審理。
4、與仲裁法的有關規定相互銜接
新修改的民訴法統一了人民法院對申請撤銷和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審查標准。 現行民訴法規定了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審查條件,其中規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仲裁法規定了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審查條件,其中規定「裁決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人民法院對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申請的審查比撤銷仲裁裁決申請的審查更為寬泛,不盡合理,為此,應當根據我國仲裁的實際情況,統一審查標准。
新修改的民訴法根據仲裁法的有關規定作出了相應修改。 5、增加對案外被侵害人救濟程序
新修改的民訴法還增加了對案外被侵害人的救濟程序。
6、增加對惡意訴訟懲罰措施
當前,當事人通過惡意訴訟等手段,侵害案外人合法權益的情況時有發生。對惡意訴訟,除應當適用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給予拘留、罰款或者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外,還應當在民訴法中增加對案外被侵害人的救濟渠道。 為此,新修改的民訴法關於第三人的規定中增加規定,因不能歸責於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
7、小標的案件,一審終審
新民訴法第一百六十二條 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簡單的民事案件,標的額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30%以下的,實行一審終審。
現行民訴法對於民事訴訟案件統一實行二審終審制,也就是說當事人不服一審判決,均有權向上一級法院提起二審,在二審審判終結前一審判決並不生效。但在司法實踐中,個別當事人為拖延審判時間,延長最終法院執行期限,對一審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判決依然無故提出上訴,一個簡單的案子有時能拖延一年甚至更長;另一方面,如簡單的侵權、借款、租賃糾紛案件等,權利人苦於訴訟時間太長,權利得不到及時救濟而放棄訴訟,進而通過一些非正常的甚至是違法手段行使「私利救濟」,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損失。
針對上述情況,新民訴法對於小標的額、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一審案件,增設「一審終審」制度,有助於減少當事人的訴累,節約司法資源,使公平正義得以及時實現。 8、當事人選擇法院,應選「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
新民訴法第三十四條 合同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書面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現行民訴法已經確立了「約定管轄」制度,即當事人可以通過約定,來選擇合同或財產糾紛案件將來起訴時所管轄的法院。新民訴法在現行民訴法規定的「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5類「固定」約定管轄地之外,增加了「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使得原來5類「固定」管轄地變成了實際聯系地的列舉,在實際中使得約定管轄更加靈活。另外,將約定管轄案件的范圍,由原來僅適用於「合同糾紛案件」,擴大到了「合同或者其他財產糾紛案件」。
在適用約定管轄時,需要注意的是,首先不能違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第二,約定的地點不能與爭議沒有任何實際聯系。
例如:在石家莊居住的一個老人向鄰居借款5萬元並出具借條,雙方不能在借條上約定爭議由石家莊中院或者河北省高院管轄,那樣就違反了「級別管轄」的規定。兩個鄰居也不能約定與借款沒有任何聯系的北京法院管轄。但如果老人的兒子還向鄰居提供了連帶還款保證,兒子住在北京市朝陽區,則北京市朝陽區就成為了與借款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該區人民法院可以作為約定管轄的法院
㈢ 河南一對夫妻離婚吵架法官默默抱起孩子,父母離婚受傷的為何總是孩子
結婚的時候是奔著幸福而來的,人在年輕的時候會犯下很多錯,會選擇一個不適合的人結合。對於沒有孩子的人來說,離婚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把兩人的財產一分為二,此生不再相見。有的人結婚之後有孩子,因此會一直拉扯著。結婚的時候,什麼都好商量,可是離婚的時候,由於牽扯到利益,就會顯露出原本的面目。河南有一對夫妻在法庭上吵架,法官默默的抱起孩子。那麼,為什麼父母離婚,受傷的總是孩子呢?讓我們一起看一下吧!
總之,在小孩子心裡,爸媽應該是相愛的,而不是互相傷害。在盛怒之下會說出很多傷人的話,完全不顧及小朋友的感受,這對夫妻欠缺考慮,在這樣的場合不應該帶小朋友到場,
㈣ 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的措施(字盡量少一點,歷史題目,速度)
1861年俄國沙皇亞力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這次改革廢除了農奴制,農奴成為自由人,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巨額的份地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又積累了大量資金。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同時,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殘余,對俄國社會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
(一)改革背景
1、根本原因:俄國農奴制度嚴重阻礙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自17世紀下半葉,俄國經濟生活中出現了新現象。手工工場 開始建立,商品經濟 也隨著發展,以 莫斯科 為中心的全俄市場 逐漸形成。
但俄國的資本主義受到占統治地位的封建農奴制 的壓抑和束縛,發展緩慢。
到19 世紀,沒落腐敗的農奴制度 已經嚴重阻礙俄國社會的發展。
2、階級矛盾的激化
農奴生活的極度貧困和頻繁的農民起義,直接威脅著俄國農奴主貴族的統治。
3、直接原因:克里米亞 戰爭的失敗
(二)改革內容
1861 年,沙皇 亞歷山大二世 頒布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宣布:
①農民獲得 自由民的權利和地位 ,可以自由經營工商業,訂立契約,擁有動產、不動產和獨立處理個人及家庭事務。地主不得 任意買賣、處罰農民 。
——保證了工業發展所需要的 自由勞動力 ,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准備了條件;
同時擴大了工業品的市場。
②農民 交納贖金 後,可得到 一塊份地 。法令還規定了贖買土地的手續和贖金計算辦法。
——收取巨額份地贖金,一方面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 積累了大量資金 ;另一方面又是 對農民的一次大規模掠奪 。
(三)改革的性質: 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四)評價
1861年改革廢除農奴制度是在受到內外挑戰的情形下進行的,是一場由以沙皇為首的農奴主為阻止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運動的發生,在盡量維護貴族和地主利益的前提下進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進步性── 廢除了農奴制,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是俄國歷史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局限性── 保留了大量的農奴制殘余和沙皇專制統治,對俄國杜會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
㈤ 歷史上有哪些優秀的法官
梅汝璈、倪征燠、劉墉、海瑞、包拯。
狄仁傑,海瑞
1、梅汝璈
亞軒,南昌,江西律師、法學家,1946年代表中國擔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參與了舉世聞名的東京審判,為日本首批28名甲級戰犯的定罪量刑做出了突出貢獻
梅汝璈1904年生於朱姑橋南昌,青雲譜風景區,1916年至1924年就讀於清華學校。1924年,他獲得了公費留學美的計劃,進入了斯坦福大學。1926年,他獲得文學學士學位,進入芝加哥大學法學院,並於1928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1929年回國後,曾在多所大學任教,曾任行政院院長助理、部長等職。1946年,他在國際軍事法庭擔任代表法官,並參加了二戰後的審判。日本應對亞太地區造成的大規模戰爭和傷害負責
建國後,他先後擔任第一屆全國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議案委員會委員、全國委員,1973年逝世於,享年68歲。
2、倪征燠
中國第一位國際司法學家,中國著名法學家。倪征燠可以說是一個在20世紀跟隨中國法律 歷史 旅行的人。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一生中從未離開過『法律』這個詞。」
他於1906年出生在黎里鎮, 府吳江縣, 蘇州,中學畢業後決定學習法律並為國家服務。他首先在東吳大學法學院(1915年成立於上海)學習法律,並於192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學院。
自1931年以來,他在東吳大學、大夏大學和上海持志大學教授國際法、國際私法、比較民法和法理學課程。他於1987年當選為國際法研究所的副教授,並於2003年去世。
3、劉墉
崇儒,石庵,人,祖籍碭山, 安徽,清代政治家、書法家諸城, 山東。大學生劉統勛長子
乾隆是十六年(1751年)的一名學者。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知府、江寧,知府、體仁閣,大學內閣學士等職。並以遵紀守法和誠實著稱。劉墉,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書法老師,被世人稱為「厚墨宰相」。
他於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死,享年八十五歲。他被追贈給太保王子,並被追授文清爵位
首推狄仁傑,曾任大理寺丞時,曾一年內判決大量積壓案件,無一人申訴
古代最著名的善於斷案的法官很多,我選出最著名的十個簡單介紹一下!
古代善斷案法官1
趙廣漢,西漢人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涿郡蠡吾縣人!他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權貴,嫉惡如仇,以強有力的手腕治理地方治安,處置豪門權貴,深受百姓愛戴,同時,善於思考,非常講究策略和方法,他的一些辦案和懲惡計策獨到而有效,深得百姓贊頌。官員及百姓皆稱他「發奸摘伏如神」「以為自漢興,治京兆者莫能及」。
他運用「鉤距」法推問破案,尋找線索、靈通信息。據《漢書·趙廣漢傳》記載》:「﹝廣漢﹞尤善為鉤距,以得事情。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後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准,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所謂「鉤距」就是旁敲側擊,輾轉推問,被問的人都稀里糊塗的了,趙廣漢卻腦子轉得飛快,馬上就判斷出打聽出來的結果是不是合理准確。運用這種方法,使趙廣漢對不軌之人的來歷、根基、巢穴都清楚了解,對官吏收取、貪污的不義之財的來歷和數量,都細致掌握。別人都想學他這一招,但沒有一個人能學得像他那樣精通。
古代善斷案法官2
黃霸(公元前51年~公元前130年)西漢宣帝時大臣。字次公,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生活於漢武帝、漢昭帝和漢宣帝時代。因為通曉文法、明察秋毫、為官清廉、文治有方,性情又溫良懂得謙讓,為政外寬內明,力勸耕桑,推行教化,治為當時第一。少學律令,醉心仕宦,武帝末補侍郎謁者,任河南太守丞。宣帝時,任揚州刺史、穎川太守。後為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
他為官期間,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悅服,受人稱頌,並處理了不少疑案。
最著名的智斷爭兒案
前漢時期,穎川郡有一家富戶,兄弟倆在一起生活,他們的媳婦都懷孕了。兄長的媳婦生了個死胎,但是一直隱瞞著不告訴別人。弟弟的媳婦生了個男孩,兄長媳婦便生了惡念,將孩子強奪過來並聲稱是自己所生。雙方各執一詞,一直論爭了3年都未能斷決。
穎川太守黃霸聽聞此事後,派人把孩子抱到法庭中間,命令她們妯娌倆上去爭奪,表示誰能把孩子搶過去,便將孩子判給誰。兄長媳婦爭奪時用力很猛,一副不管不顧的樣子;反觀弟弟媳婦,既想把孩子爭回來,又恐怕會傷著孩子而不敢使勁兒用力,表情極為悲傷。看到這里,黃霸頓時明白了其中緣由,斥責兄長媳婦說:「你只想得到兒子,怎麼會顧慮到用力爭奪會使孩子受到傷害呢?孩子是誰所生,這件事已經非常明白了。」隨即把孩子歸還給了弟弟媳婦,兄長媳婦只得認罪。
古代善斷案法官3
狄仁傑,字懷英,號德英,唐代並州太原府陽曲縣(今山西太原陽曲縣)人。為唐朝武周時的著名宰相,剛正廉明,執法不阿,以身護法。死後葬於神都---國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中,立有一碑,上書「狄公仁傑之墓」。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內史。
他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曾擔任國家最高司法職務,判決積案、疑案,糾正冤案、錯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1.7萬人,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是我國 歷史 上以廉潔勤政著稱的清官。
古代善斷案法官4
徐有功,(640—702年),名宏敏,字有功,唐洛州偃師(今偃師)人,徐有功是國子監博士徐文遠的孫子,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青年時期舉明經及第。歷經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長期在司法任上,是唐武則天時期與酷吏斗爭的一面旗幟,也是 歷史 上罕見的一位以死守法、執正的法官、清官。《新唐史》對他有「雖十歲未見其比」之贊譽。卒年62歲。時人論日:今有功斷獄,天下無冤枉人。新舊唐書有傳。他死後武則天追贈他為大理寺卿。
古代善斷案法官5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古代善斷案法官6
北宋人宋慈(1186-1249年),字惠父,漢族,建陽(今屬福建南平地區)人,中國古代法醫學家,中外法醫界普遍認為正是宋慈於公元1235年開創了「法醫鑒定學」,因此宋慈被尊為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慈所著《洗冤集錄》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專著,在中國元、明、清三朝是刑、法官必讀之書,先後被譯成法、英、荷等多種文字。
宋慈64歲死於廣州經略安撫使的任所,宋理宗親自為其書寫墓門,憑吊宋慈功績卓著的一生。劉克庄在墓誌銘中稱他:聽訟清明,決事剛果,撫善良甚恩,臨豪猾甚威。屬部官吏以至窮閭委巷,深山幽谷之民,咸若有一宋提刑之臨其前。後來宋慈的墓地遷至今福建省建陽市崇雒鄉昌茂村西北。
古代善斷案法官7
況鍾(1383-1442年),字伯律,號龍崗,又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人(今高湖鎮)。況鍾小時候家庭貧困, 7歲喪母,從小聰穎好學,秉心方直,律己清嚴,習知禮儀,處事明敏。宣德五年出任蘇州知府,他是明代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蘇州人民稱他「況青天」。昆劇《十五貫》,以歌頌況鍾而使其婦孺皆知。其功績《明史.況鍾傳》有較詳細記述,著述有《況太守集》、《況靖安集》等。
況鍾在任蘇州知府前,前任知府對訟案「累年莫決,囚多死於淹禁」。況鍾上任後,著手處理這些案件。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蘇州府管轄七個縣,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況鍾一個縣一個縣地輪流審問案件,不到一年,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勘部過輕重囚一千一百二十餘名,吏不敢為奸,民無冤抑,咸頌包龍圖復生。」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有一篇《況太守斷死孩兒》,贊揚「況青天折獄似神」,也是一個佐證。現在,只要一提起況鍾,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裡那位甘冒風險、敢於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
古代善斷案法官8
海瑞(1515-1587年),字汝賢,號剛峰,漢族,廣東瓊山(今屬海口)人。少年從教時被稱為海筆架。身歷嘉靖、隆慶、萬曆三朝,一生剛直不阿,清正廉明著稱於世,被後人譽為「海青天」、「南包公」,與宋代包拯齊名。以直廉剛正著稱,人稱「海青天」。
海瑞是中國 歷史 上的著名清官。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著名的胡勝榮人命案就是他破的!
古代善斷案法官9
袁可立(1562—1633年),字禮卿,號節寰,河南睢州(今睢縣)人,明萬曆十七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累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立朝不阿權貴,敢於為民請命,是明代後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軍事戰略家。歷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帝,為「四朝元老」之臣,誥「五世恩榮」之賞。
著名的涉倭案
明萬曆二十二年,袁可立在查辦涉倭案件時,發現被指為倭寇同黨處以極刑者一時竟多達數百人之多,有些案件甚至殃及婦女兒童。於是他不惜得罪一些急於邀功的高官權貴,對案件進行重審,先後使千餘名無辜百姓和漁民免遭屠戮而獲釋
古代善斷案法官10
於成龍(1617-1684年)字北溟,號於山,清代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謚「清端」、贈太子太保。於成龍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副員,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贊譽,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親自召見,賜予他白銀千兩、御馬一匹,親自賦詩一首表彰其廉能,並稱贊他為「清官第一」。
於成龍在詞訟、斷獄方面,精於從細節上發現問題,常微服私訪,體察民情,秉公處理地方上的疑案、懸案,使許多錯案得到平反,於是百姓稱呼他為「於青天」。
唐朝武則天時期的狄仁傑就是一位優秀的法官,荷蘭偉大的漢學家、外交官、小說家高羅佩甚至為他寫了一步偉大的英語文學巨著。《大唐狄公案》。
歷史 上的狄仁傑通達權變、謀略過人、斷案如神,不僅體恤民間疾苦,而且有匡扶社稷的大智慧。相較於影視作品中的虛構形象,本人境界有過之而無不及。
狄仁傑,字懷英,並州太原人,生於官宦之家。從童年時代起,狄仁傑身上就有一種特立獨行、不畏權貴的勇氣。有一次他家的門人被害,縣衙里的官吏前來調查案情,府里的老老少少都忙不迭地前去接受問話,唯獨狄仁傑拿著一本書坐在那兒一動不動。縣吏一看這小子那麼有個性,心裡老大不爽,就上去命他接受問話。狄仁傑啪的一聲合上書本,沒好氣地說:「我跟書中的聖賢對話都唯恐不及,哪有空理你們這些俗吏!你憑什麼凶我?」
這是史書記載的有關狄仁傑生平的第一個故事。未來神探狄仁傑在史書中剛一亮相就與命案有關,也算是一個有趣的巧合。作為中國 歷史 上大名鼎鼎的清官和神探,狄仁傑的探案故事通過千百年來的公案、話本、戲劇、小說,乃至當代影視而廣為傳播,幾乎已經到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程度。
歷史 上的狄仁傑確確實實是個優秀的斷案者。唐高宗儀鳳年間(公元 676—679 年),狄仁傑擔任大理丞,「周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舊唐書·狄仁傑傳》)。一年之內勘斷的積壓案件所涉及之人犯就達一萬七千人,而且事後還沒一個喊冤的,這當然是不折不扣的法官了!
歷史 上眾所周知的,看到的就是包拯和狄仁傑了。一個是丞相,一個禮部尚書,都是比較大的官,他們共同點就是都擅長斷案,是 歷史 上出了名的,法官,清官。
包拯包拯是北宋名臣,今安徽人,一生清廉,不追逐權貴,再有就是英明果斷了,斷案的,不英明也做不成啊,一臉黑黑的,年僅64歲,就離開了愛他的百姓。
在位的時候,有一個老百姓被一個無賴告了,還不知道是誰,然後包青天知道他是無辜的,就偷偷答應老農一定會把老賴懲罰了啦,然後包青天讓這個百姓按照自己說的做,回家把牛殺了自己吃一點,市場又賣點,然後換了錢自己用。
這個老百姓果然照做,把牛殺了賣,但是在當時殺耕牛是犯法的,於是第二天又人告狀,包青天居然讓人吧告狀的捉了起來哈哈,原來他是想引出,想陷害這個百姓的人,
果然告狀的人被捉後,害怕極了,就招供了,自投羅網這招真高,這個老百姓就終於清白了。
狄仁傑狄仁傑唐朝時期宰相,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他的性格跟包拯差不多,以造福百姓著稱,不畏權貴,曾經也受過誣陷被降職。公元700年去世。
在位的時候,比較聞名的案件之一,就是斷指案了,那時候在洛陽就任,遇到一隻妖猴在玩弄人的手指,然後還在山洞發現了屍體是個男的,就確認這是跟猴子玩的手指有關,然後到了一個葯店,掌櫃告訴他別動不小心會被切斷手指,直覺告訴他,有問題,後來經過調查,真相大白於天下。
賈公的情人要求他砍斷手指表達真愛,葯店的掌櫃兒子也看上了這個情人,遭到調戲,糾纏,賈公就打他一頓,剛好賈公子請掌櫃幫他斷指的時候,撞見了調戲的這個位掌櫃的兒子,於是掌櫃兒子把賈公子殺了,掌櫃就慌亂中切了4個手指而不是一根,父子合夥拋屍到這個山洞,賈公子所戴的戒指掉到地上,被玩耍的猴子拾到用來玩耍了。
綜上所述斷案的例子還有很多,包拯,狄仁傑都是比較出名的有作為的,為百姓謀福利的人物,值得敬佩,所以他的事跡才會一直被流傳,被 歷史 記載。有利於後人斷案。像這樣好的官,還有唐代 徐有功,寇準,海瑞等人。
海瑞、包拯
包拯
唐朝的狄仁傑、宋朝的宋慈、包拯
㈥ 歷史上有哪些優秀的法官
1、梅汝璈
梅汝璈,字亞軒,南昌人,江西律師、法學家。1946年,他代表中國擔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參與了東京審判,為日本首批28名甲級戰犯的定罪量刑做出了突出貢獻。梅汝璈1904年生於南昌青雲譜風景區,1916年至1924年就讀於清華學校。1924年,他獲得了公費留學美國的計劃,進入了斯坦福大學。1926年,他獲得文學學士學位,進入芝加哥大學法學院,並於1928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1929年回國後,曾在多所大學任教,曾任行政院院長助理、部長等職。建國後,他先後擔任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議案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1973年逝世,享年68歲。
2、倪征燠
倪征燠,中國第一位國際司法學家,中國著名法學家。他可以說是一個在20世紀跟隨中國法律歷史旅行的人。他於1906年出生在蘇州吳江縣黎里鎮,中學畢業後決定學習法律並為國家服務。他首先在東吳大學法學院學習法律,並於192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學院。自1931年以來,他在東吳大學、大夏大學和上海持志大學教授國際法、國際私法、比較民法和法理學課程。他於1987年當選為國際法研究所的副教授,並於2003年去世。
3、劉墉
劉墉,字崇儒,號石庵,安徽碭山人,清代政治家、書法家。他是大學生劉統勛的長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一名學者。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知府、江寧知府、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他以遵紀守法和誠實著稱。劉墉,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書法老師,被世人稱為「厚墨宰相」。他於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死,享年八十五歲。他被追贈給太保王子,並被追授文清爵位。
4、狄仁傑
狄仁傑,字懷英,號德英,唐代並州太原府陽曲縣(今山西太原陽曲縣)人。為唐朝武周時的著名宰相,剛正廉明,執法不阿,以身護法。死後葬於神都---國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中,立有一碑,上書「狄公仁傑之墓」。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內史。他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曾擔任國家最高司法職務,判決積案、疑案,糾正冤案、錯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1.7萬人,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是我國歷史上以廉潔勤政著稱的清官。
5、徐有功
徐有功,(640—702年),名宏敏,字有功,唐洛州偃師(今偃師)人,徐有功是國子監博士徐文遠的孫子,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青年時期舉明經及第。歷經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長期在司法任上,是唐武則天時期與酷吏斗爭的一面旗幟,也是歷史上罕見的一位以死守法、執正的法官、清官。《新唐史》對他有「雖十歲未見其比」之贊譽。卒年62歲。時人論日:今有功斷獄,天下無冤枉人。新舊唐書有傳。他死後武則天追贈他為大理寺卿。
6、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7、宋慈
宋慈(1186-1249年),字惠父,漢族,建陽(今屬福建南平地區)人,中國古代法醫學家,中外法醫界普遍認為正是宋慈於公元1235年開創了「法醫鑒定學」,因此宋慈被尊為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慈所著《洗冤集錄》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專著,在中國元、明、清三朝是刑、法官必讀之書,先後被譯成法、英、荷等多種文字。
8、況鍾
況鍾(1383-1442年),字伯律,號龍崗,又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人(今高湖鎮)。況鍾小時候家庭貧困,7歲喪母,從小聰穎好學,秉心方直,律己清嚴,習知禮儀,處事明敏。宣德五年出任蘇州知府,他是明代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蘇州人民稱他「況青天」。昆劇《十五貫》,以歌頌況鍾而使其婦孺皆知。其功績《明史.況鍾傳》有較詳細記述,著述有《況太守集》、《況靖安集》等。
9、海瑞
海瑞(1515-1587年),字汝賢,號剛峰,漢族,廣東瓊山(今屬海口)人。少年從教時被稱為海筆架。身歷嘉靖、隆慶、萬曆三朝,一生剛直不阿,清正廉明著稱於世,被後人譽為「海青天」、「南包公」,與宋代包拯齊名。以直廉剛正著稱,人稱「海青天」。
10、袁可立
袁可立(1562—1633年),字禮卿,號節寰,河南睢州(今睢縣)人,明萬曆十七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累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立朝不阿權貴,敢於為民請命,是明代後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軍事戰略家。歷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帝,為「四朝元老」之臣,誥「五世恩榮」之賞。
11、於成龍
於成龍(1617-1684年)字北溟,號於山,清代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謚「清端」、贈太子太保。於成龍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副員,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贊譽,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親自召見,賜予他白銀千兩、御馬一匹,親自賦詩一首表彰其廉能,並稱贊他為「清官第一」。
12、唐朝武則天時期的狄仁傑
唐朝武則天時期的狄仁傑就是一位優秀的法官,荷蘭偉大的漢學家、外交官、小說家高羅佩甚至為他寫了一步偉大的英語文學巨著。《大唐狄公案》。
13、歷史上的狄仁傑
歷史上的狄仁傑通達權變、謀略過人、斷案如神,不僅體恤民間疾苦,而且有匡扶社稷的大智慧。相較於影視作品中的虛構形象,本人境界有過之而無不及。
14、包拯、海瑞
包拯、海瑞都是歷史上出了名的法官,一個是丞相,一個禮部尚書,都是比較大的官,他們共同點就是都擅長斷案,是歷史上出了名的法官,清官。
15、唐朝的徐有功、寇準,宋朝的宋慈、包拯
唐朝的徐有功、寇準,宋朝的宋慈、包拯都是歷史上著名的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