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法系法官
A. 在美國,法官是不是擁有很大的權力
沒得那麼具體,如果想具體的請看書本。簡單說以下意見
1、美國的政治體制,回大家都知答道美國是典型的資本主義的國家,他們受法國自由革命和英國的政治體制的影響較深,所以可以是英美法系的代表,政治體制上是多黨制,當然了要有人說是兩黨制,
2、在政治體制上,資產階級呼籲的自由民主表現在政權的分配上就是典型的三權分立,及司法權立法權和行政權的分立行使,相關監督。
3、這種體制貌似很公正民主,但是也促成了更大的行政和司法腐敗。往往立法部門成為資產階級的代言人,窮人是不可能進國會的,司法界都是大法官等也慢慢的成為了資產階級的代言人。行政部門就不要說了,小布希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4、由於相比較而言,美國的司法部門的穩定性較高,沒有類似國會 和行政部門競選總統那樣的更替制度,所以一般的大法官是常人制度的,當選後常任。
5、各州的大法官也是常任制,並且不需要經過國家的批准,而且各州都有自己的憲法和法律體系。
綜上所述,美國的法官是擁有很大的權利,即自由裁量權。
B. 為什麼外國的法官審判案子時戴了個綿羊帽
樓上兩位是搞笑吧。英美法系的法官帶假發是源於他們從來就將法律看得很神聖(就回像正義女神),帶假發使得答法官有別與常人從而給人庄嚴神秘的感覺使得法官不同於常人,從而保證審判的中立和公正。這只是通說,簡單來講是這樣。作為文化現象肯定還有更具體復雜的說法。
C. 比較中華法系法官和英美法系法官的區別
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都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產物,主要區別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法律淵源不同。英美法系的法律淵源即包括各種制定法,也包括判例,判例所構成的判例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陸法系是成文法,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不包括司法判例。 2 法律結構的不同。英美法很少制定法典,習慣用單行法的形式對某一類問題做專門的規定,是以單行法和判例法為主幹而發展起來的;大陸法系習慣於用法典的形式對某一法律部門所包含的規范做統一的系統規定,法典構成了法律體系結構的主幹。 3 法官的許可權不同。英美法系的法官既可以援用成文法也可以援用已有的判例來審案件,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運用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的技術創造新的判例;大陸法系強調法官只能援用成文法中的規定來審判案件,法官對成文法的解釋也需受成文法本身的嚴格限制。 4 訴訟程序的不同。英美法系的訴訟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辯護人和代理人為重心,法官只是雙方爭論的「仲裁人」而不能參與爭論,同時存在的陪審團制度;大陸法系的訴訟程序以法官為重心,突出法官的職能,具有糾問程序的特點,而且多由法官和陪審員共同組成法庭來審判案件。 此外,兩大法系在法律分類、法律術語、法學教育、司法人員錄用和司法體制等方面,也有許多不同之處。
D. 陪審團和法官誰說了算
法律分析: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在英美法系的審判實踐中,陪審團和法官各自扮演著不同角色,並非是誰說了算的問題。1、陪審團負責認定犯罪事實是否成立。以辛普森殺妻案為例,盡管證據充分,辛普森最終逃脫法律制裁,僅被民事判定為對兩人的死亡負有責任。這主要是因為辛普森的律師成功讓陪審團相信,辛普森並非殺人兇手,因為手套太小,他戴不上。因此,盡管辛普森殺妻事實明顯,但由於陪審團無法確定犯罪事實,法官只能宣布其無罪。2、法官根據陪審團認定的犯罪事實進行定罪和量刑。法官負責對犯罪事實如何適用法律作出裁決。這種審判制度與我國存在明顯差異。在我國,對於刑事案件,案件事實的認定和法律的適用均由法官決定。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據法》第一百條,人民法院審理刑事案件,適用非訴訟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人事訴訟民事案件,也應當依職權調查收集證據,不受當事人調查收集證據范圍的限制。
E. 法官的重要性
法官是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專業人員,在一個國家的法制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不同法系的國家,法官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差別。
在英美法系,判例法是法律的主要淵源。法官屬於「文化界的巨人」,或被稱為「慈父般的人物」。英美法系中有許多顯赫的名字基本上屬於法官,如科克,曼斯菲爾德,馬歇爾,霍姆斯,斯托里,卡多佐等等,可以說,普通法是在法官手中誕生、成長起來的,他們從一個又一個的案件中獲得其原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並在裁決相關的案件時,通過判例約束著後來的法官,他們擁有「立法職能」,法官的判例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生活在普通法系國家中的人們,對法官的工作和職業是非常尊敬和信賴的,在訴訟中,法官居中裁斷,主導著訴訟程序的走向,訴訟好比是一場法律格鬥,雙方當事人地位完全平等,法官的職責,按丹寧勛爵的說法:在我們國家形成的審案制度里,是法官開庭聽訊和裁定各方爭論的問題,而不是代表整個社會進行調查或驗證。因此,在訴訟中不允許法官傳喚他認為可以使事實得到澄清的證人。法官只能傳喚訴訟雙方請來的證人。同樣,要由律師來輪流質詢證人,而不是由法官來質詢,以免顯得法官有所偏袒。而且要由律師盡可能完整有力地闡明案情,不要粗暴地打斷律師的話頭,以免影響他辯護的效果。法官的事情就是聽取證詞。……假如他超越此限,就等於自卸法官的責任,改演律師的角色。在這種法系的國家,法官一般都是從律師中選任的,如在英國,除治安法官外,所有法官均至少有7年的出庭律師的經歷,法官的等級森嚴,人們很少見到年輕的法官,40歲以前被任命為法官的情況極少,一旦被任命為法官,法官們都清楚地意識到這是他們歷盡各種苛刻的考試、考察而得來的,是他們一生中姍姍來遲的輝煌成就,這也是隨後社會尊敬和他們的威望被承認的重要原因。
而在大陸法系國家,法律的主要淵源是制定法,即由立法機關頒布的成文法。他們一般認為,法官只要把事實和法律最大限度的完美結合起來,即達到了公平、公正。在適用法律的過程中,法官的使命就是不折不扣地適用法律,按步就搬地判案即可,法官解釋法律的權力受到了嚴格限制,以防法律的「可能變形」。至於法律本身是否真正體現了公正,是「良法」還是「惡法」,是否有助於解決爭端,都不是法官所應關注的事。可見,在大陸法系各國,往往法典繁多,留給法官自由解釋的餘地很少,法官們的判例並沒有被打上個人烙印而為人所重視。美國學者梅利曼對大陸法系的法官形象就作過生動的描繪:「法官不過是一種工匠,除了很特殊的案件外,他出席法庭僅是為解決各種爭訴事實。從現行的法律規定中尋覓顯而易見的法律後果。他們的作用也僅僅在於找到這個正確的法律條款,把條款與事實聯系起來.......,法官的形象就是立法者所設計和建造的機械的操作者,法官本身的作用也與機器無異。......大陸法系的法官不是那種有修養的偉人,也沒有父親般的尊嚴,常常就和我們普通人一樣。」與英美法系法官不同,大陸法系的法官很難在其職業生涯中使自己聲名顯赫。「總之,大陸法系的司法工作是一個官僚的職業;法官是職員、公僕;司法的作用則是狹窄、機械而無創造性。」法官是「執行一個重要而基本上非創造性職能的文官」。
F. 為什麼說英美法系的法官地位超然,律師地位比較高
因為英美法來系採用的是判例法,其源有悠久的歷史傳統,以過去審判結束的案例作為援引,做為借鑒,作為現有案例的榜樣,律師需要博聞強識,有豐富的知識,更要有嚴密的邏輯。法官在審判過程中有許多行使的特權。可以同意抗議,或者不同意抗議。這可以依據法律條款而為,有很大的波動性靈活性。
同時,陪審團是英美法系其特有的裁判機構,律師要得到陪審團的認同與支持,這需要律師要有不通尋常的情商與智商。
所以,法官與律師比大陸法系的地位高。
大陸法系,是成文法,律師只能從已有成文條例中去幫助當事人。律師,法官都是依法行事。地位不低,可是沒有多大的靈活權力。
G. 英美法系中法官在庭審中扮演的角色
英美法系尊崇的是判例法,「法官造法」。在英美,如果發生了案件,是參考從前版的判例權來判的,除此之外法官也可以考慮用成文法來判。法官做出的判決具有與國家法律一樣的強制適用效力,可以同國家法律一樣作為審理案件的標准和依據。
不同於大陸法系法官主動參與案件追查的」糾問者「角色,在英美法系法官扮演的是一個消極中立的角色,不參與辯論。(有點像主持人,下面管下面辯,陪審團管陪審團議,法官主持次序,最後宣讀下判決書)。但是從法律淵源、司法體制與法官或法院的司法權威來看,英美法系都是超過大陸法系的。
在英美法系中,英美有點不同。如果法官認為陪審團的合議結果無法讓自己接受,不符合法律,那麼在英國通常法官會自行判決,而在美國則通常是尊重陪審團的意見。(雖然在很多州法官有不理睬陪審團結果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