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國法官

法國法官

發布時間: 2020-12-18 04:32:26

㈠ (基度山伯爵)法國大仲馬寫的書中法官維爾福的兒子(私生子)是個賊他在父親審判時有一斷獨白很精彩,求

你指全書將近結尾時,維爾福審判其子的那段?

㈡ 在法國和德國等傳統大陸法系的國家,警察有沒有必要的時候入屋搜查權,不需要法官簽署的文件

連基本的法律常識都沒有……
無論什麼法系,都是警察取證在先,法院根據證據處理在後!這還沒進屋呢,法院憑什麼簽署文件?!

㈢ 誰能提供法國歷史資料

簡史: 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正在進攻巴士底監獄。監獄里當時只關押著7個人,但是市民們卻為此激戰了一天,犧牲了98個人。1789年8月26日,法國大革命的綱領《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正式通過。 1789年,伏爾泰和盧梭去世11年後,法國大革命爆發。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 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1804年12月2日,巴黎聖母院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加冕典禮,拿破崙·波拿巴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1944年,象徵勝利的法國凱旋門,終於迎來了一次真正的凱旋。
在戴高樂的帶領下,為了自由而戰的法蘭西民族不僅為戰勝法西斯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而且為戰後法國的復興鋪就了道路。
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1959年,法國宣布接受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自決,由此開始告別殖民主義;
1963年,法國和聯邦德國簽訂《法德友好條約》,從此與宿敵德國和解;
1964年,法國與新中國建交,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
1966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並限令美國在一年內撤除在法國領土上的駐軍和基地。
堅持獨立外交政策的法國,成為世界格局的制衡力量。 正是在這一追尋理想的過程中,法國以它卓爾不群的氣質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㈣ 求法國清泉案始末

2004年5月和6月期間,正在偵辦1991年法國對台軍售傭金案的法官范魯因貝克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指控法國一批政經人士收受了對台軍售傭金,並透過盧森堡「清泉」金融公司的秘密賬戶入賬。信中還提供了這些秘密賬戶的名單,名單涉及法國左、右黨派和經濟界的一些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數位當今政壇要人,尤其是時任內政部長、現已成為法國總統的薩科奇。

事發後,經過法國有關機構的調查,認定名單是「捏造」的。薩科奇等人隨後以「誹謗」罪名向司法機關起訴,要求就此案進行調查。

調查表明,歐洲航空及國防工業集團(EADS)前副總裁讓-路易.熱爾戈蘭是這起事件的始作俑者,是他將這些匿名信轉交給法官范魯因貝克的。但他事後一直宣稱自己與這些匿名信無關,並在法官面前強調,他深信在該案中「與他有過接觸的政治人物,絕對沒有抹黑他人的企圖」。

2006年6月,熱爾戈蘭終於承認自己是匿名信作者。他還供出歐洲航空及國防工業集團的前高級管理人員伊馬德.拉烏德是偽造名單的人。後者予以否認,反而指控熱爾戈蘭是偽造者。因此熱爾戈蘭被控「誣告、偽造和使用偽造文書、收受背信贓物以及盜竊」罪名。拉烏德則被控「偽造和使用偽造文書」的罪名。

秘密調查:情報將軍受命介入

「清泉」案的另一關鍵人物是當年法國國防部顧問菲利普.龍多將軍,此人是當時法國高層情報部門的負責人。「清泉」案事發後,正當有關法官秘密接見了揭發人,並開始獨自辦案的時候,龍多將軍被尚未擔任總理、還是外交部長的德維爾潘召見,後者讓他秘密調查名單事件,並向自己「單線匯報」。

龍多將軍的頂頭上司是當時擔任國防部長、現任內政、海外事務及地方行政事務部長的阿利奧-馬里夫人。龍多將軍宣稱他曾於2004年5月將此案情況向當時的國防部長阿利奧-馬里夫人匯報,但阿利奧-馬里夫人對此予以否認。她於2006年4月和同年11月先後向媒體和傳訊她的法官宣稱,她是透過新聞報道才知道這個假名單案的。但龍多將軍7月4日向法官宣稱,他曾於2004年5月26日和7月6日把兩份文件交給阿利奧-馬里夫人當時的辦公室主任菲利普.莫爾朗,內容是熱爾戈蘭曾與范魯因貝克法官會晤,亦即他把一封匿名信交給了法官。對此阿利奧-馬里夫人表示「事情很奇怪而且矛盾」,她指出,這與龍多將軍以前的聲明不符,「他的聲明前後矛盾」。

不過,龍多將軍的一項舉動對於此案真相的調查具有關鍵的作用,這就是:他在受命調查此案的過程中,曾將調查過程用筆記的形式在電腦中記錄下來。後來,他將電腦中的記錄材料全部刪除了,並且聲稱這是受德維爾潘的指使而為。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在他東窗事發被警方抄家的時候,警方的電腦專家復原了龍多將軍電腦中被刪除的檔案。辦案的電腦專家對他的電腦進行司法鑒定後,復原了電腦中被刪除的檔案,並於今年6月27日提出一個鑒定報告。根據這些電腦上的記載,兩名預審法官掌握了龍多將軍有關此案的一些重要的文件。也正是根據這些記載,此案的幕後主使人漸漸地浮出了水面。

迷霧重重:誰是真正的幕後主使?

在龍多將軍2004年5月26日的電腦筆記中記載:「2004年5月4日,我與讓-路易.熱爾戈蘭會面時得知:他在8天前接到了德維爾潘的指令,他決定向范魯因貝克法官說名單的事。」「熱爾戈蘭5月19日與德維爾潘會談時,德維爾潘顯得興高采烈,但同時他又擔心,他不希望名字出現。」

在2004年6月30日的一段筆記中,龍多將軍提供了更多的細節:「據伊馬德.拉烏德的消息,熱爾戈蘭接到了德維爾潘的指令,就是『告發薩科奇』,指令本身來自共和國總統(希拉克)。」

龍多將軍在今年6月26日和7月4日的兩次傳訊中證實了這些復原的筆記內容。並向法官宣稱:他是在徵得前總理德維爾潘的同意之後,銷毀自己這些筆記的。

6月26日,龍多將軍以「需要律師協助應訊的證人」的身份被負責調查這起案子的兩位法官讓-馬利.杜伊和亨利.蓬斯傳訊了大約11個小時。兩位法官想要了解當時擔任外長的德維爾潘在該案中的確切角色。傳訊中,龍多宣稱他是受到德維爾潘的指令介入「清泉」案調查的。後來,他向德維爾潘總理匯報,薩科奇進入名單,十有八九是受到誣陷,但仍接到繼續調查的命令。龍多將軍還聲稱,從2004年1月9日接到德維爾潘的指令起,他就發現該案的發展出現了政治態勢,他對這個陰謀和德維爾潘要求他核實名單一事提出了疑問。他說:「我對德維爾潘扮演的角色提出了疑問。」

龍多將軍還提到2004年7月19日曾與德維爾潘會面,他說:「對德維爾潘來說,清泉公司的名單大概有一些真實的部分,但我看出他有一絲擔憂,因為他要求我轉告熱爾戈蘭不要再有動作了,要休息休息,並停止干預此案。這時我才重新意識到必須保護德維爾潘和在他上面的共和國總統。德維爾潘也意識到了,因為他曾挖苦地說:『如果我們的名字出現,總統和我都要爆掉。』」

之後,法官傳訊了熱爾戈蘭和拉烏德,目的是讓兩人確認龍多將軍的上述筆記內容。兩位法官首先詢問了熱爾戈蘭有關2004年1月9日他參加的一次會議的情況,當時在場的還有龍多將軍和德維爾潘。熱爾戈蘭證實當時擔任外長的德維爾潘曾要求龍多將軍提供一份有關該案的報告,他還特別要求龍多將軍核實「清泉」公司的名單,並強調這是希拉克總統的指令。根據龍多將軍的筆記,在這次會議上提到了薩科奇的名字和他的完整的姓氏——尼古拉.薩科奇.德.納基.波克薩,但他的名字是後來才出現在名單上的。

熱爾戈蘭和德維爾潘是多年的老朋友。當他當年准備將匿名信和光碟交給法官時,他曾在龍多將軍面前炫耀自己是受總理的旨意而辦。熟悉內情的人士說,現在他不再保護他多年的老朋友德維爾潘了。

至於德維爾潘出於何種動機而指使熱爾戈蘭等人炮製此項誣告案的呢?據有關媒體分析,因為時任內政部長的薩科奇是他在通往愛麗舍宮路上最強的競爭對手。

警方從龍多將軍的筆記中還發現多處以縮寫字母「PR」的記載,從上下文分析即為「共和國總統」,也就是希拉克。龍多的記錄中還有「我覺得自己正在完成總統給予的使命」等詞句。7月的筆記中寫道:「風險:PR可能被牽連」、「如暴露,我們(PR和DV)就完了」(註:DV即德維爾潘)。

龍多在2007年6月11日被法官傳訊時還指出,德維爾潘曾向他提起他接到共和國總統的「指示」,將軍因此覺得這是「總統交給他一個任務」。

以上這些材料顯示,這樁震驚法國的誣告案的幕後主使可能就是前任總理德維爾潘、甚至是前任總統希拉克。對此,德維爾潘和希拉克本人是如何應對的呢?可想而知,他們都是斷然予以否認。

德維爾潘曾於2006年12月21日以「普通證人」的身份被上述兩位法官傳訊。他當時否認自己與該案有任何關系,他也強調希拉克總統與該案無任何關系。

今年 7月5日,負責調查「清泉」案的兩名預審法官讓-馬利.杜伊和亨利.蓬斯由一名檢察官和兩名警官陪同,前往前總理德維爾潘在巴黎17區的住所,對他的住宅進行了6個多小時的搜查。當日,德維爾潘外出度假。

前總理德維爾潘發表公告,揭露在「清泉案」中無理對其進行指責,他希望現在能夠擁有受律師協助證人的地位,為自己進行辯護。公告指出,「德維爾潘非常不幸地從報上得知對他的無理指控,而作為本案的簡單證人,他不能有效地為自己辯護,因為不可能了解案情。」他重申「沒有試圖調查或者誹謗涉及本案的任何一位政治人物。」 德維爾潘還表示,為了脫離這種令人無法忍受的境地,他「現在希望擁有受律師協助證人的地位,能夠像所有公民一樣享有為自己辯護的權利,讓事實說話。」

7月6日,兩位法官又在巴黎市16區克萊貝爾(KLEBER)大道的一個屬於外交部的建築內搜查了前總理德維爾潘的一個辦公室,他自2007年5月以來在此有一個辦公室。這一次德維爾潘本人在場,他於6日晚緊急趕回巴黎,搜查歷時6個多小時。德維爾潘於當晚9時左右離去,他向記者宣布:「諸位可以想像得到,我剛才經歷了一段不愉快的時刻,但我知道真相將大白。」

德維爾潘還在《東部共和國報》刊出的一篇采訪文章中宣稱:「我從未要求任何人調查政治人物,更不可能損害他們。」他還宣布:「我鄭重否認曾主動向范魯因貝克法官和伊馬德.拉烏德採取任何行動,而且我從未與拉烏德會面。」

7月10日,德維爾潘自己宣布他將被法官傳訊。7月27日,德維爾潘在巴黎接受偵辦「清泉」案的法官傳訊。他在傳訊結束後向媒體重申,自己從未要求對特定的法國政治人物進行調查,也沒有參與「任何政治陰謀」。德維爾潘一直強調,他下令調查「清泉」案是為了保護國家利益,而不是出於個人政治目的。傳訊之後,法官決定,將以「誹謗同謀」等罪名針對前總理德維爾潘進行司法調查。而根據法國司法傳統,只有掌握一定證據後才會針對某人展開司法調查。

與前總理德維爾潘頻頻受到法官傳訊和調查不同,盡管已被牽扯進此案,但到目前為止,前總統希拉克並沒有因此案而受到傳訊和調查。希拉克的律師證實,希拉克不會到負責「清泉案」的法官面前受審,因為這樁案件涉及他任總統的那段時期。他援引憲法第67條款稱,希拉克「是前總統,因此必須像在所有民主國家那樣,對他進行保護。」這個條款保障他在面對總統任期內的案件指控時「終身享有豁免權」。

以上是迄今為止「清泉」案的進展情況。這一震驚法國的誣陷案究竟何時能塵埃落定,將真相大白於天下,人們正拭目以待。在關注案件真相的同時,人們自然也會關心:作為這起誣告事件的受害人之一,現任總統薩科奇的態度又是如何呢?7月10日,薩科奇總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將不會撤銷他在「清泉」案中的控訴。薩科奇說,在刑法方面,「司法行動不會因原告撤銷控告而停止」。另外他拒絕對「原告同時是共和國總統的這樁案子作出任何評論」。

㈤ 1873年法國布郎格(閣或者戈)案件對我國行政制度的啟示

你上圖書館找一下這本書,裡面有詳細的案例以及分析的。
《外國行政法新論》
作 者: 姬亞平
I S B N: 7562024634
頁 數: 248
開 本: 16開
封面形式: 簡裝本
出 版 社: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3-8-1
定 價: 18元

這本書提到這個案例的年份是1783年。
我還找到了CHRISTINE CHAIGNE在西南政法大學作演講的記錄,他也提到了這個案例,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我非常感謝學校的接待和歡迎,非常感動!我很高興很多學生,這樣壓力小些。我非常喜歡學生,學生喜歡提問題,我在法國也碰到很多來自重慶的學生,交談很多,他們都很能幹。今天講的是判例在法國行政法中的作用和法國行政法的自治問題。

特徵:1、法國行政法是一個獨立的體系 2、主要是判例法體系

1權力的分立來自於法國大革命,主要是為防止舊制度的貴族院對行政的干預。1970年有一項法律至今有效:永遠的司法與行政分離,規定司法法官不能幹擾行政,只是防止司法法官對行政事務的干預,這樣就分出兩種法官:一種是司法法官,一種是行政法官。最高行政法院成立,並在拿破崙時代得到發展。由於最高行政法院的成立帶來兩種法院體系,他們各自行使職權。1873年的布朗格判例,國家不能援引私法,因為私法是調整私人之間的關系。那時,拿破崙法典在行政領域不再適用,該判例決定只有行政法院能夠裁定行政事務,這是行政司法的誕生。所以說法國行政法是獨立的。

2、法國行政法主要是判例法。

行政法的建造花了兩個世紀,所以非常難以理解,比較靈活,可以適應各種情況,可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解決新問題。這就帶來這么一個問題:法官的裁定是否能夠成為法律呢?兩者是否有同樣的法律效力呢?

我們已談過法官是法律的創造者。在法國,對這個問題很敏感,很難認可,因為我們有權力分立原則。在拿破崙法典第五條說過「法官不能創造法律」,三權是嚴格區分的。我們不希望法官有立法權,但行政法官例外,最初並沒有成文法,因此,由法官提出基本原則和基本理論。法國行政法官要解決行政和公民間關系,保證行政的進行。當行政法官和法律發生沖突時,他不能創造法律。最早關於行政人和被行政人之間並沒有限制的法律。

法國行政法官創造法律有兩個條件:

① 創造法律只能在案件中,而不能象議會那樣有廣泛的立法權。

② 要遵重法律傳統和私法中的原則。

他們要了解許多判例、案例,並了解公務、公產等,所有這些概念都是法國行政法的淵源—不完全是行政法官的判例,還包括其它機構,如憲法委員會制定的原則也是淵源。

例如 1984年判定在學校里教師的獨立性。

這些原則最早由法官提出,又由法律確認。比如說:進入公職的自由平等、法律面前的平等,以及遷徙自由、工商自由,這些都是法國行政法的原則。

現在主要是判例法,但成文法越來越多了,這也是因為歐洲法的影響。法國行政法的規則是由行政法院來作出。行政法官不能違反議會立法,行政法是在立法之下的,當這個行政法院創造法律時,都要提出創造的基礎和依據。憲法委員會常對其進行糾正。行政法官對作出的決定必須作出書面的解釋。現在由許多成文的法律文件限製法官權力。一些法官更主要是在技術規范方面作出規定。法官在裁決時更多是對法律的解釋和適用。由於我們堅持分權原則,所以法官創造法律有些尷尬,法官更多的應該是適用法律。

另外,因為我們是大陸法系,所以更多地適用成文法。

要補充的是法學理論的作用:

因為用理論這個詞很難概括其意思的,我們一般譯為「理論學說」,源自拉丁文,指教育。這個觀點是被允許的人表示出來的觀點。既是他說的,也是他寫的,也是他個人的,就是學說。有些法學教授也就造法了。當然也包括行政法官、法律實施者。學說是他們在實踐和解釋法律。這是我們在談到判例時,還應注意學說對法國行政法的作用。

例如法國最高行政法院的決定很短,但評論卻很長,可以是由幾個教授作出,並可能不同,然後一並公布出來。這些評論對法官的決定做出解釋、闡述,也許這些評論已超出法官所想到的東西。法官一個判決作出後,還要參照評論,評論很重要。有時是圍繞判例有些超出了,在雜志上發表,對立法都有影響。法國行政法從起初來說主要是判例法,學說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 提問

楊明成教授:過去的法國行政法是一個獨特的部門,由獨立的行政法官來行使。最近發生了很大變化,現有變成一個普通法的趨勢,請作更多介紹?

CHAIGNE:不能說行政法變成普通法了,這是一家一言。現在通說還是說是獨特的部門,公法的精神與私法精神完全不一樣,方式也不一樣,推論也不一樣。在法國,說真正的法是私法,真正的法學家是私法學家,私法來自於羅馬法,很優秀。但我認為研究公法的也是法學家。

劉藝:歐盟中只有一個私法法院,對法國造成什麼影響?

CHAIGNE:涉及到25個成員國,不怎麼涉及到行政法,沒有採納法國的模式,法國的法律與大革命關系太密切了。歐盟只有一個私法法院,法國要無條件接受歐盟條約、判決、判例,對法官來說沒什麼問題。在今天是不是還有必要劃分公私法呢?關於涉及到行政的合同,在講課時和私法合同兩個,這就是影響之所在。

劉藝:那是否是法國的獨特性逐漸走向普通法的趨勢呢?

CHAIGNE:個人認為短時間不太可能,這個是觀念的問題,比如我就不太懂私法。

劉藝:關於法律學說,當前德國等國家都強調起作用,在法國的判例,由政府專員的解釋,也有學說的解釋,對立法與法官判案有多大的影響?怎樣形成一個確定的方式?

CHAIGNE:法學院學生以後將成為法律工作者,在學校學習時,就要學法律、案例,特別是有評論的案例。學生們通過看這些,就清楚了學說的解釋。在引用判例以外,很重要的就是教授的學說。形成了學說和法官間的對話,將會影響法官和立法者。只不過還是有獨特的行政法官來行使而已。

劉藝:您的解釋是一種觀念,但我希望的是具體機制,學說沒有機制性的作用,只是對人心的作用。我已經得到了答案:在民主的觀念指導下,思維模式的不同。

夏館長:法國與英美在判例法的區別?

CHAIGNE:教義是次要的淵源。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兩個法系是完全不同的。2006年了。是不是還有必要區分這兩大法系?區別這兩個法系的話,英美法系自12世紀以來已形成了自己的模式的特點,他們一開始就沒有成文法,都是判例。在12世紀時,英美法是一種公法,在那時法官只能判跟國家利益有關的案件,只能根據判例,在法國可以推翻先例,但也要參照。

楊:行政法院的管轄?經濟的私有化和自由主義對法律有很大影響,尤其是行政法院,受案范圍怎麼確定?

CHAIGNE:行政法自治不像以前那麼明顯了。區分的標准:由行政當局做出的決定,行政當局的決定都是受案范圍。公共行政只能追求公法上的利益,依據也只能是公法,而不是私法上的問題。

(四) 學生提問時間

1、 在行政之初時,行政判例體系確定以前,判例在行政訴訟中的作用?

CHAIGNE:當然也有判例等級的規范,因為有許多行政法院,但只有一個最高行政法院,行政法院、行政上訴法院、最高行政法院,層級越高,判例就越重要。一般把判例都稱為法。

王:為什麼形成了判例的體系,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CHAIGNE:主要是立法原因,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司法法官沒有能力審理行政案件,司法法官源於羅馬法而來。

周蓉:既然法國可以推翻判例,判例沒有約束力?

CHAIGNE:學生到行政法院的事情是個個案,如果很重要的話,也可以上升到法律的約束力。

張問娟:在判決成為判例過程中,如何衡量其標准?

CHAIGNE:一般來說判決只涉及到當事人,這也是法國法區別於英美法的地方。除非是最高行政法院作出的判決,才有可能成為判例。以前的判決成為淵源,現在越來越少,成文法變多。

彭小玲:法國大革命中,法國人民如何確立起導致公私法分立精神的確立?法國大革命中有怎樣的因素導致了公私法分立的精神?

CHAIGNE:法國大革命後產生的三權分立,之前議會的權力過大。歷史的因素已經不存在了,司法法官是羅馬法的傳統,在那個時候不存在行政法,最早源於設置了特殊的法官,創造了新的法律。

同學:法官在處理案件時必須保證公益,是否是先就偏向了行政機關?那又如何做出公正的判決?

CHAIGNE:行政法官在有公益私益時站在中間,他要監督行政機關的活動是不是維護了公共利益,是不是遵循了法律,出發點是保護人民的利益。

㈥ 以法國和德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在教育的不同

「在大陸法系國家,迴避是針對法官而言的,而在英美法系國家迴避對象集中於陪審團審判案件中的陪審員。以美國為例,除了陪審員之外,美國的法官通常也會因違反「正當程序」條款而被申請迴避②,在美國對法官相關司法行為的規范並未具體體現在訴訟程序規則中,而是由《司法行為准則》以及《法官倫理行為准則》加以補充調整。然而,即便如此,法官的迴避也不是迴避制度的重心,美國聯邦民事、刑事訴訟規則僅對陪審團成員的迴避作了規定。在英美法系國家,陪審團成員才是迴避的主要對象。
在美國對申請法官迴避,並不要求證明法官事實上已經執法不公,存在偏見,只要能夠證明存在偏見的「可能性」即可,而且這種「可能性偏見」的判斷標准,則是憲法修正案第六條「正當程序」條款。判例實踐中,下列情況通常視為申請法官迴避的理由:法官與本案有經濟利益或私人關系(withorwv.Larkin,1975);法官的薪金與他對被告人做出的罰金數額相關T(umeyv.ohoi,1927);被告人受到藐視法庭指控主要是因為對本案庭審法官過多的人身攻擊行為(Mayberryv.Pa,1971)。
大陸法系國家與英美法系國家恰相反,法官是迴避的主要對象。如法國民訴法第339條至第355條,法國刑訴法第668條、669條規定了法官的迴避問題。德國民訴法第41條至48條,德國刑訴法第22條、第24條規定了法官的迴避問題。陪審員雖然也是被作為迴避的對象,但沒有像對待法官迴避那樣,用專章或專門一編來規定,僅是附帶提及。如德國刑訴法第31條的規定。法國刑訴法第7編「迴避」中沒有提到陪審員的迴避,而是在「開庭」一章第二節「審判陪審團的組成」(第297條)中規定了對陪審員的迴避。
另外,大陸法系國家訴訟法中還規定了其他人員的迴避問題。德國民訴法在第49條規定了對法官迴避的規定準用於書記官,並且由書記官所屬的法院裁判之。在日本,迴避的對象也不限於法官,也適應於助理法官、書記官、執行官以及家庭法院的參與員。對於這些人員的迴避裁定和法官處理的程序及原則同等對(日本民訴法第27條),並且鑒定人也是迴避的對象(日本民訴法第214條第l款)。
大陸法系國家訴訟法普遍對於迴避的理由做出了詳細規定。同樣地,德國民訴法第41條對法官自行迴避的理由進行了詳細的規定。而申請迴避的理由依德國民訴法第42條規定,每個當事人可因法定的自行迴避理由或者由於擔心偏頗而申請某法官迴避。德國刑訴法第22條、第23條同樣也對法官的迴避理由一一明文列舉。與對待法官一致實行有因迴避的做法不同,法、德兩國對於陪審員迴避的態度截然不同。法國對陪審員實行無因迴避。日本新民訴法第23條規定了法官迴避的原因同法國和德國沒有本質差別。日本刑訴法第20條、第21條詳細列舉了日本的法官應當受到排除、不得執行職務的原因。另外,除某些情況以外,被申請迴避的法官應當對迴避申請提出意見書。
德國訴訟法規定了,在迴避申請的裁判發生既判力之前,只允許法官進行那些不能遲誤的行為(德國民
訴法第47條,德國刑訴法第29條),而當事人的行為並不因法官被自行迴避或者被成功申請迴避而無效。法國民訴法的規定更為嚴苛:法官一經接到通知的迴避申請,即應自行迴避,直至對該迴避申請做出裁判決定;緊急情況下,得指定另一法官進行必要的辦案活動,甚至依職權指定之(法國民訴法第346條)。」
以上內容均摘自《訴訟迴避制度研究》 翁彤彥 南京師范大學(論文),僅以材料方式提供,如果要引用請一定尊重作者著作權

㈦ 法國的司法制度是怎樣的

簡介:法國是大陸法系的發源地,其現行司法制度是在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後逐步建立起來的,是維護資產階級專政和資本主義所有制的重要制度。 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封建國王集行政、立法和司法於一身,「朕的意志即法律」。法院和司法人員依附於國王,無獨立審判活動,封建主在其領地內各行其是。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以三權分立、司法獨立為原則,逐漸建立起資產階級的司法體系。19世紀初,拿破崙一世主持制定了民法、刑法、商法、民事訴訟、刑事訴訟等一系列重要法典,設置了普通法院系統和行政法院系統,確立了司法人員的獨立地位,使法國司法制度自成體系和完備起來,形成全國統一的司法體系。
法院系統:法國的兩大法院組織系統互不隸屬。①普通法院系統。由初審法院、大審法院、違警法院、輕罪法院等基層法院和重罪法院(又稱巡迴法院)、上訴法院、國家安全法院等中級法院以及最高法院組成,負責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其中,初審法院和大審法院屬於民事法院,違警法院、輕罪法院和重罪法院屬於刑事法院。法官的產生,除民事法院中的商事法庭、鄉鎮對等法庭、勞資調解委員會、社會保險訴訟委員會的法官由選舉產生外,刑事法院和其他民事法院法官則由最高司法委員會或司法部長推薦或任命。法官實行終身制,非經彈劾不得免職。②行政法院系統。由最高行政法院和各省所設的27個行政法庭組成,主要任務是解釋現行法律和行政法令,並提供建議和擬訂草案;審理行政機關之間的糾紛和公民對行政機關的控告。行政法院的成員不是職業法官,而是行政官員,任命和調動按公務員制度規定辦理。③在兩大法院組織系統之外,還設有爭議法庭和特別高等法院。爭議法庭由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選出的法官以及司法部長等組成,負責處理普通法院與行政法院兩系統間關於管轄權的爭議。特別高等法院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選出的議員組成,專門審理總統所犯的叛國罪和政府部長在執行職務期間所犯的刑事罪和危害國家安全罪。
檢察機關:法國不獨立設置檢察機關,檢察官配屬一定的法院,由司法部管轄。法國訴訟程序比較健全,分為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3種不同程序。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主要依據成文法典審判,判例只供參考。行政訴訟則按判例和行政法規判決。陪審官的作用有限,除重罪法院外,其他法院和法庭不設陪審官。
法國最高司法委員會:法國最高司法委員會是協助總統實行司法監督的機構,由總統任主席,司法部長任副主席。職責是:就最高法院法官和上訴法院首席法官的任命向總統提出建議,對司法部長有關任命其他法官的建議提出意見,就赦免問題接受咨詢。最高司法委員會同時又是法官紀律委員會,具有對法官的懲戒權。司法部則從事司法行政管理,掌管法院系統的行政組織、人事調動和活動經費等。
司法審查制度:法國的司法審查制度是通過憲法委員會執行的。由總統任命主席的憲法委員會在保證公民選舉總統、議員和公民投票程序合法性的同時,還對法律、組織法、法令和條約是否違憲進行預防性審查,並受理政府、議員關於法律、法令違憲的控告案件。自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司法審查制度在法國政治生活中日益起著重大的作用。

㈧ 法國離婚算不算犯罪

離婚在法國是正常的民事活動,並不是一種犯罪行為。

法國《歐洲時報》曾詳細介紹過,在法國如何辦理離婚手續?在調解庭做出決定的三個月內,起訴方可向對方提出離婚起訴。起訴書應註明離婚訴訟方式和對子女撫養權及財產處置的要求。若起訴方未提出起訴,應訴方可在三個月之後提出起訴。若雙方在此後二年半中均未起訴,調解庭的臨時處分決定即告失效。

一、在法國,離婚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協議離婚:雙方就離婚方式和財產分割達成一致。此種方式最為簡單,雙方可共同聘請一位律師辦理手續。協議離婚的雙方既無需說明離婚理由,也無需提供證據。

2、同意離婚:簽署同意離婚文件者只能選擇此種方式。在此情況下,法官無需法庭辯論即宣判離婚,並對雙方的其它訴求進行裁決。如果無異議,雙方還可共同要求法官加快審理速度。

3、婚姻關系徹底破裂,法官不經法庭辯論即宣判離婚,並對其它訴求進行裁決。此種形式適用於分居兩年以上的配偶。

4、過錯離婚。在夫妻都有正常收入的情況下,過錯離婚僅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因為獲勝方的實際利益即便不能說微不足道,也是少得可憐。婚內產業各佔一半的原則不變。認為只要認定對方過錯便可改變此原則的想法是錯誤的。以往的判例表明,只有在配偶一方無工作、另一方收入較高、子女住所選定無收入一方的情況下,無過錯方才可能獲得較高的補償金。

二、在提出起訴後,雙方律師將起草訴狀、整理證據,並將所有文件通過預備庭法官交給對方律師。未提交的證據將不被法庭採信。

1、被訴方在收到離婚訴狀後,可選擇其它離婚方式並提出反訴。

2、在文件齊備後,預備庭法官確定正式開庭日期。當事人可親自參加庭審,也可委託律師參加。判決書將通過律師轉交當事人。

3、接受判決結果的當事人簽署同意離婚文件,由其律師轉交法官。也可在收到對方法庭執達員送達的判決書之後的一個月之內將其接受判決或提出上訴的決定通知法官。

4、律師隨後完成離婚判決的民事登記(如果當事人是商人,還需要去商事法院書記處辦理手續)。婚姻財產分配由公證事務所辦理婚姻財產分配手續。

㈨ 法國法庭法官

美國最高法院由1名首席法官和8名法官組成,擁有最高司法權,其判決為最終判決。9名法官均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批准任命,如無失職,將終身任職。

美國憲法對司法的有關規定 受歐洲思想家孟德斯鳩(Charles-Louis de Montesquieu)和洛克(JohnLocke)的影響,美國憲法的締造者把司法獨立作為美國建國的一條重要原則。 在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等人看來,司法部門只有不聽命於立法和行政部門,才能主持正義,保護公民的生命、財產與自由。美國的締造者之所以如此看重司法獨立,也是由於喬治三世迫使殖民地的法官服從於他的旨意,使他的壓迫政策暢行無阻。推翻英帝國統治後,美國的締造者便將司法獨立寫入憲法,希望用司法對行政和立法部門加以約束,防止它們濫用權力。 美國憲法對司法的規定相當簡明扼要。在第一章將立法權授予國會、第二章將行政權授予總統之後,憲法第三章將司法權授予聯邦最高法院及其下屬法院,並規定了法官的任期、工資待遇、司法權的范圍等等。除第三章專門講述司法之外,第一章和第二章也有少量涉及司法與立法、司法與行政之間關系的規定。這些規定主要包括:一、聯邦司法權屬於聯邦最高法院,以及國會設立的若干下級法院。法官只要行為端正,得終身任職並領取薪酬。該薪酬在其任職期間不得削減(美國憲法第三章第一節)。將司法權交給最高法院,至少在文字上界定了司法與立法和行政部門的區別,使國會和總統不得插手司法領域。這樣,美國的建國者用憲法的前三章分別規定了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的歸屬,明確了三權分立的政府結構。在將司法權授予法院之後,憲法馬上談到法官的任期和工資等相當瑣碎的問題,這種安排初看起來令人費解,實際上卻是出於維護司法獨立的根本考慮。在殖民地時代,喬治三世可任意決定法官的任期和薪酬,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法官對行政部門的依從。所以,在憲法締造者眼中,法官的任期和工資待遇構成了司法獨立的一個根本問題。通過規定法官的終身制並給予他們穩定的、較優厚的工資,憲法試圖杜絕法官為了保全職位和薪水而在處理案件時屈從於外界壓力,有失獨立與公正。
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提名,經過參議院審議和認可後,由總統正式任命(美國憲法第二章第二節第二條)。這一規定體現了憲法的締造者要求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個部門在相對獨立的同時,又要彼此制約的意圖。由行政和立法部門掌握聯邦法官的來源,使行政和立法部門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控制司法部門的意識形態,彼此協調工作,同時也防止由不稱職的人員掌握司法權力。這條規定也說明聯邦法官不由民選產生。這種安排同法官可以終身任職的規定一樣,都是為了司法活動的獨立與公正。倘若法官由民選產生,他在判案時就不免要考慮其選民的利益與態度。倘若他沒有終身職位,就更要自覺不自覺地照顧其選民的利益,以求再次當選。規定法官由總統任命和參議院認可,並享有終身職位和固定工資,可以消除法官的後顧之憂,維護司法獨立。因為總統和參議員都是經民選產生,由他們任命和認可聯邦法官,基本上也屬於民×程序。
所有彈劾政府官員(包括總統、副總統或聯邦法官)的案件須由國會(而不是司法部門)負責。彈劾案件必須由眾議院發起(美國憲法第一章第二節第五條),由參議院審理(美國憲法第一章第三節第六條)。彈劾的依據必須是叛國罪、賄賂罪或其他各種重罪與輕罪(美國憲法第二章第四節)。
(一) 法官的任免 在任何國家的司法制度中,如何任免法官都是一個關鍵問題。在美國政治實踐中,對法官的任命更多地體現了行政和立法部門對司法部門的制約;而對法官的罷免,則更多地體現了司法部門相對於行政和立法部門的獨立。 如前所述,美國聯邦法院的法官必須由總統提名,經過參議院的審議、認可,再由總統正式任命(美國憲法第二章第二節第二條)。在美國歷史上,總統對法官的任命權一直被行政部門當作控制司法部門的一個重要手段。美國歷屆總統在任命法官(尤其是最高法院法官)時,幾乎無一例外地偏向本黨黨員或至少在意識形態上接近自己的人。例如,現任最高法院法官中的共和黨人都是共和黨總統任命的,而民×黨人則都是民×黨總統任命的。雖然過份地偏向本黨成員會招來反對黨的批評,但這一作法已為美國各方所接受,而國會也極少反對總統對法官的提名與任命。 在美國歷史上,利用自己對法官的任命來積極干涉司法部門的總統並不少見。因為美國憲法並未規定最高法院法官的人數,總統在理論上可以任命無數新法官進入最高法院,從而使最高法院成為本黨的一個堡壘。這方面的一個極端例子來自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 當他的「新政」在連續幾個案子中遭到最高法院的抨擊後,羅斯福試圖任命六名新法官進入最高法院,希望藉此使最高法院的法官由九人增到十五人,從而使親「新政」的人成為多數。羅斯福與最高法院這一次較量的結果是最高法院改變態度,轉而支持「新政」;羅斯福也因而放棄任命新法官的打算。從十九世紀中期至今,美國最高法院的法官一直限定在九人;只有現任法官因年老或死亡等原因退位,才有等額的新法官加入。但從上述例子來看,這一既成事實也並非鐵板一塊。 如果說對法官的任命權主要掌握在行政部門手中,那麼對法官的罷免權則由立法部門所執掌。如前所述,對聯邦法官的彈劾權屬於國會(美國憲法第一章第二節第五條)。眾議院彈劾一名法官,必須是由於他犯有或涉嫌犯有叛國、賄賂或其他重罪與輕罪(美國憲法第二章第四節),如聯邦法官克萊勃恩(Henry Claiborne)在1983年因受賄、偷稅漏稅等被國會彈劾。彈劾的目的是因為該法官不願自動辭職,所以需要彈劾程序剝奪他的職位。 因為對彈劾有這種嚴格的要求,更因為憲法明確規定聯邦法官只要行為端正便可終身任職(美國憲法第三章第一節),國會並無可能通過彈劾對法官具體的司法活動造成制約。眾議院發起一件彈劾案必須由多數票通過,參議院要判決被彈劾者有罪,也必須由出席議員的三分之二通過(美國憲法第一章第三節第六條)。這些嚴格的程序都保證了國會雖然有權罷免觸犯法律的法官,但卻無法干擾法官正常的司法。 所以,總的來說,雖然總統在任命法官時試圖影響法院的政治傾向,法官在就任後基本上不會失去職位或薪酬。美國司法界的一個著名說法是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在回顧他的總統生涯時,認為自己所犯的最大兩個錯誤是任命了兩個上任後就與他的意見一貫相左的最高法院法官。 但即使如此,總統(或國會)也對該法官無可奈何。因為法官可以相對獨立於立法和行政部門,他們在審理案件時應更能做出公正的判決。
(二) 對司法活動的質量監督 由於法官非由民選產生,所以不需對選民負責,同時也很難說對國會負責。 因此,如何對他們的司法活動進行質量監督,就成了美國司法實踐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如前所述,總統對法官的任命和國會對法官的彈劾,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對司法部門的監督。從背景、閱歷、專業知識與能力上講,被總統任命的法官通常都能勝任工作。他們的道德品格在任命過程中也已通過審查;如果在任命後出現違法行為,國會可使用彈劾手段,解除他們的職位。 但是,總統和國會對法官的監督又是有限的:總統在任命法官後便基本失去了對該法官的控制;法官對具體案件的處理也不由總統等非司法官員過問。 由於同樣原因,只要沒有違法行為,任何法官都不必擔心國會將對他進行彈劾。 國會對法官的罷免權因而對他日常的司法活動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在美國司法實踐中,對法官更有效的一種質量監督來自美國的判決體例與大眾傳播媒介對司法的大量報導。作為習慣法國家,美國的判決體例基本上沿襲了英國的傳統:法官判決任何一個案子都採用判決書的形式。判決書的體例通常是:一、首先對案件所涉及的重要事實做客觀的描述與總結;二、評介原告與被告(或其律師)的主要論點和論據;三、根據有關法律、適用先例、立法部門的立法意圖、對公眾利益的考慮等等,對具體案情和法律條文進行推理、分析和論證,做出判決。在理想情況下,判決書就是一篇完整、嚴謹的論文,它把法官對一個案子的思考和推理完整地記錄下來,從而使任何人都能據此對他的判決進行分析與評價,並感到信服。一件案子判決後,判決書通常馬上公布。任何人都可以在圖書館查詢、借閱。近期的案子和判決書更可以通過電子媒介,在互聯網上檢索和閱讀。這種判決體例給司法活動帶來了極大的透明度,成為對法官判案質量的一種有效監督和促進。 大眾傳播媒介對司法活動的質量也有著重要的監督作用。司法案件在美國一直是傳媒報導的重點。尤其是比較著名的案件,無論是刑事還是民事,全國各大報章、廣播電台和電視台都會有詳盡的報導。近年來,更有攝像機進入法庭,對案件的審理過程作現場實況轉播。轟動一時的辛普森(O. J. Simpson ) 案是近期最明顯的例子。據稱全美有近億觀眾從電視上觀看了該案的現場審理和判決。目前,全美各大電視台都設有專門的司法節目,邀請司法界人士評論時下的重要案件。近幾年又出現了一個專門的「法庭電視」頻道,全天播放美國各地的司法新聞,報導和分析重要的案件,等等。一些地方性的案件,也常有當地媒體做詳細報導。 大眾傳播媒介對司法活動的大量報導,對教育美國公眾、使他們懂得憲法和法律、熟悉司法程序、了解法官的判案等起到了實際的作用。同司法判決書一道,大眾傳媒把法院和法官的司法活動充分地展露在公眾面前,使公眾成為司法活動的監督。由於司法的透明度,法官也因此勤謹辦案,以維護自己在社會上的形象和名譽,維護公眾對司法部門的信心。

㈩ 韓國購房計劃法規和健康海關法國家幾乎一個如果符合以u就應該可以法國風格結合關於不能美女女法官剛回來考

走進閔行體育公園

拋開都市的喧鬧與繁華,世人常因此而想去尋求那一種境界,朴實的、充滿生命力的境界。而我找到了它。它,沒有城市的喧鬧聲;它,沒有生活的壓力;它,沒有世人的鉤心斗角。它便是大自然。走進閔行體育公園,讓我感受到安寧和悠閑。
這座位於上海外環線環城綠帶上,是上海市首個體育主題公園。公園的設計突出體育公園的特色,將運動休閑融於獨特的環境景觀中,以自然景觀為主,開闊的草坪、寬廣的湖面、河流,四周密林環抱。成為市民自然休閑、體育活動和生態健身的綜合性場所。
當踏進閔行體育公園時,映入我眼簾的是一艘巨大的帆船,在花海的簇擁下,這艘巨大的帆船即將緩緩遠行……
我突然發現自己彷彿走進了一個綠色的天堂:那兒綠樹成蔭,長著許多高大挺拔的樹呢!看!一些遊客正在綠瑩瑩的草地上鋪墊子呢!在公園中央有個大花壇,使我眼前一亮!
我們信步來到了公園碩大的中心湖——錦綉湖。錦綉湖上,建造了一座古色古香的九曲橋。九曲橋中,有一條長廊,長廊兩旁是兩排長椅。走累的遊客可以坐著歇息,飲茶以及聊天。九曲橋兩邊的湖面上,是一大片荷葉。此時,荷花都已綻開。有粉色的、白色的和黃色的。眼前的美景讓我聯想到了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詩句: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在翠綠的荷葉的襯托下,荷花像少女一樣顯得格外美麗。乍一看,荷葉下還躲藏這一群可愛的鯉魚。只見一位看似5、6歲的孩子拿著一片麵包把它捏成一小塊,一小塊,小心翼翼地將它投進了湖中。一條條鯉魚紛紛從水中躍出,爭先恐後地吞食麵包。此時,湖面上泛起了一片金黃色的漣漪。我也興致勃勃地喂著那一群可愛的鯉魚,我慢慢地把魚食放進了水中,見魚兒們也紛紛躍出,我心裡特別的愉悅。眺望遠處,湖中盪漾著一條條小船,泛舟的人們傳來了陣陣歡笑聲,我彷彿感受到了他們喜悅的神情。
我突然看見有一個地方排起了長隊,原來是出租自行車的地方。那裡種類特別多,有兩人的,也有三人的、四人休閑車還有有老爺車。於是,我提議我們全家一起來騎三人自行車。這一建議很快得到了同意。我和我媽媽挑了一輛火紅而又嶄新的三人自行車。
我們順著道路騎,來到了千米花道,看到了平日里難得一見的鬱金香、正處綻放季節的晚櫻,還有美麗妖嬈的垂絲海棠……接著我們環繞著錦綉湖騎著車子,道路上不時地看見有活潑可愛的小孩在溜旱冰,他們似乎沉浸在運動的歡樂中。漸漸的,我們沿著翡翠山林區山坡下來,看見了高大的建築物,那就是閔行體育館。
走進閔行體育公園,讓我呼吸到了大自然的新鮮空氣,也讓我感受到了城市生活的美好。

熱點內容
天橋法院地址 發布:2025-01-16 13:05:15 瀏覽:960
受賄最新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16 12:56:01 瀏覽:516
發票失控會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6 11:41:49 瀏覽:430
食品安全法中的法律責任包括哪些 發布:2025-01-16 11:19:34 瀏覽:342
刑法理論論文 發布:2025-01-16 11:19:31 瀏覽:782
道德與法律的相同點 發布:2025-01-16 11:17:46 瀏覽:401
崗位交接班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11:04:05 瀏覽:668
楊橋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6 10:32:04 瀏覽:288
且末縣城鎮法律服務所怎麼樣 發布:2025-01-16 10:12:16 瀏覽:241
快車律師 發布:2025-01-16 09:51:05 瀏覽: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