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創立法學家

創立法學家

發布時間: 2020-12-16 16:28:52

❶ 被譽為國際法創始人的是荷蘭著名法學家( )。 A柯林頓 B格老秀斯 C普芬道夫 D瓦特爾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

被譽為國際法創始人的是荷蘭著名法學家(格老秀斯 )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總理周恩來於1953年提出的。

❷ 法律是什麼

法律(Law)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

定義
1、法律的具體定義
法律是一種公平的規則,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的保證實施為手段。法律需要逐漸變得適當寬容以利於社會和諧。法律屬於上層建築范疇,由經濟基礎決定,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律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隨著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而演變,最終它也將隨著社會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 法律的概念古時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機關保證執行的行為准則。 法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化產物,從人類社會早期的行為和社會關系的習慣法的產生,到國家的誕生,訴訟與審判的出現,再到權利和義務的區別開來,在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代,法律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但一成不變的是:法律是被國家賦予的強制性社會規范。

2、法律的其他解釋
基本的法律: 一般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它的實際作用與憲法實際上相同。「基本法律」所意味是不永久並權宜之針,在沒有實施憲法下達到有法維持憲政秩序之效果。 這里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法律,內容涉及國家和社會生活某一方面的最基本的問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屬於「基本法律」的層次。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也叫「一般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的「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憲法》第67條)。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出的決議和決定,如果其內容屬於規范性規定,而不是一般宣言或委任令之類的文件,也視為狹義的法律。它一般包括憲法,民事法,行政法經濟法等。 廣義的法律:是指法的整體,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釋及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規章)。 狹義的法律:專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權力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在三權分立的國家,由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行政命令僅對該行政機關之公務員有拘束力,除法規命令外,原則上行政機關所制訂之行政規則對於人民均不發生拘束力。而限制人民自由權利之法律必須由人民所選舉之立法機關制定之(即後者,狹義的法律)。
3、相關法律名詞
法系 法系是指對一個國家法律制度或體系的分類標准。根據各國法律的淵源,存在樣式和運作方式,法系可以分成大陸法系和普通法系兩種。兩者主要區別在法律淵源,法官許可權,訴訟程序方面。 法律制度 在發達國家,主要的法律制度有獨立的法院、代議議會、責任內閣、軍警系統、官僚系統、法律專業和公民社會本身。約翰·洛克在其《政府論》里,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和外交三種權力,其後的孟德斯鳩在其著作《論法的精神》中對其進行了完善,主張將國家權力劃分為行政、立法和司法、而且三種權力必須要分立,而且相互制約。他們的原則是不應該有任何人可以掌握到國家的所有權力,和托馬斯·霍布斯《利維坦》內的獨裁理論相對。近代,有馬克斯·韋伯等人重塑有關在行政控制下的國家的模型。現代軍事、政治與官僚的力量對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顯現出了許多特別的問題,這些是早期如洛克和孟德斯鴆等作家所不可預見的。法律專業的慣例和實例是讓人民接觸公平正義的重要部分;而公民社會則是一個用來指形成法律的政治基礎的社會組織、社群和團伙等。
編輯本段特徵
1.法律是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范 法律首先是指一種行為規范,所以規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規范性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模式、標准、樣式和方向。法律同時還具有概括性,它是人們從大量實際、具體的行為中高度抽象出來的一種行為模式,它的對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復適用多次的。法律還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為標準是按照法律規定所有公民一概適用的,不允許有法律規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規范不同於其他規范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它的嚴謹性。它有特殊的邏輯構成。構成一個法律的要素有法律原則、法律概念和法律規范。每一個法律規范都由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個部分構成。行為模式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所提供的標准和方向。其中行為模式一般有三種情況: (1)可以這樣行為,稱為授權性規范; (2)必須這樣行為,稱為命令性規范; (3)不許這樣行為,稱為禁止性規范。 其中(2)和(3)又稱為義務性規范。法律後果是指行為人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在法律上所應承受的結果。法律後果分為兩種: 一個是肯定性法律後果,指行為人按照法律規范的行為模式的要求行為,從而導致的一種積極的結果,包括國家承認行為合法、有效、應予保護甚至獎勵。 另一個是否定性法律後果,指行為人違反法律規范的行為模式的規定而行為,從而導致的一種消極的結果,包括國家不承認行為合法、行為無效或者受到法律的制裁。 2.法律是國家制定和認可的行為規范 這是法律來源上的一個重要特徵。 所謂國家制定和認可是指法律產生的兩種方式。國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國家認可形成的通常是習慣法。 3.法律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 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不同於其他社會規范的權利和義務,它是由國家確認或認可和保障的一種關系,這是法律的一個重要特徵。 4。法律是以國家強制行為為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 由於法律是一種國家意志,它的實施就由國家來保障。 5 法律是一面盾牌 法律是人民的盾牌,用以保護該國人民的生命財產等,使其能夠自由安全幸福的生活。
編輯本段法的本質
法的本質分三個層次: 1.法是國家意志的體現,這是法的初級本質。 2.法是上升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共同意志的體現,這是法的二級本質。 3.法所反映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這是法的終極本質。
編輯本段四個基本關系
1、法律與道德
道德是生活於一定物質條件的人們以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等標准來評價人們的言行、並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社會輿論維持的規范、原則和意識的總稱。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問題是法學理論的一個永恆的話題。二者有內在的必然聯系,又有明顯的區別。了解這個問題,對我們理解法的概念有助益,同時,對我們制定良好的、符合民心、民意的法律是必不可少的。 法律與道德相同之處是:第一,它們都是人們的社會行為規范;第二,它們的內容是互相滲透的。在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道德要求常常明文規定在法律里。例如我國憲法第24條、第46條、第51條等條款中,就明確規定了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基本內容的「五愛」以及社會公德的要求。在憲法的其他條款和一系列法律中,也直接規定或隱含了道德的要求。第三,二者建立在同一經濟基礎上並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在經濟基礎基本不變而經濟體制有了變化、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的情況下,法律和道德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例如,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後,憲法作了修改,法律、法規正在進行大量的立、改、廢,道德也發生了變化。第四,二者的目標是一致的。它們追求的都是社會秩序安定,人際關系和諧,生產力發展,人們生活幸福。 法律與道德的區別是: 第一,產生的社會條件不同。道德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法律是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出現後才有的。 第二,表現形式不同。法律不論是成文法還是判例法都以文字形式表現出來,道德的內容則主要存在於人們的道德意識中,表現於人們的言行上。 第三,體系結構不同。法律是國家意志的統一體現,有嚴密的邏輯體系,有不同的位階和效力。道德雖然有共產主義道德、社會主義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以及家庭美德之分,但不具有法律那樣的嚴謹的結構體系。 第四,推行的力量不同。法律當然主要是靠廣大幹部群眾自覺守法來推行,但也要靠國家強制力來推行;道德則主要靠人們內心的道德信念和修養來維護。 第五,制裁的方式不同。違法犯罪的後果有明確規定,是一種「硬約束」;不道德行為的後果,是自我譴責和輿論壓力,是一種「軟約束」。
2、法律與政策
政策有黨的政策、國家政策之分,有總政策、基本政策和具體政策之別。黨的政策是執政黨在政治活動中為實現一定的目的而作出的政治決策。這里主要講黨的政策與法律的區別:第一,意志屬性不同,法律是國家意志的體現,而黨的政策是黨的意志的體現。雖然我們黨沒有自己任何的私利,黨的意志反映和代表了人民的意志,但黨的政策在沒有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之前,不具有法律的屬性。第二,規范形式不同。法律具有規范的明確性,政策則比較原則,常常只規定行為的方向而不規定具體的行為規則。第三,實施的方式不同。法律和政策都要靠宣傳教育,使廣大幹部群眾掌握和自覺執行,但在執行中遇到障礙時,法律有民事、行政、刑事制裁手段;違犯政策則由黨的紀律來處理。第四,穩定程度不同,法律有較高的穩定性,黨的總政策和基本政策也有較高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這一點鄧小平同志講得很清楚,他說:「究竟什麼是黨的政策的連續性呢?這里當然包括獨立自主、民主法制、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等內外政策,這些政策我們是不會改變的。」(《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46頁)但具體政策,就必須隨形勢的發展變化而隨時加以調整。在這一點上,同時體現了政策與法律各自的優點和局限性。 現代國家,沒有法律不行,沒有政策也不行。在我國,黨的領導是立國之本的四項基本原則之一,「我們一定要堅持黨的領導。」(《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二卷,第273頁)現在,我國正在穩步推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治國方略,因此,處理好黨的政策與法律的關系就顯得特別重要。第一,法的制定和實施要以黨的政策為指導。黨的領導作用實現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制定和實施政策,以指導國家的活動;而國家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制定和執行各項法律,以實現國家職能。所以,制定和實施法律就必須以黨的政策為指導,這也是在國家活動中堅持黨的領導的體現。我們現在制定的法 漢謨拉比法典
律,都體現著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和其他有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政策,或者說是經過法定程序把黨的政策條文化、具體化。第二,政策和法律的實施相互促進。政策上升為法律之後,就能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而得到有力地推行;法律以政策為指導,就能從政策對實踐經驗教訓的科學總結、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對廣大人民利益的集中體現中獲得力量,從而使法律得到人民衷心的擁護。第三,政策和法律互相制約。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平民主與法制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大力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按照鄧小平同志關於「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9頁)的指示,逐步改變了過去主要靠政策辦事的作法;確定了「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的原則;提出了「黨領導國家事務的基本方式是:把黨的主張經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黨的十五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把重大決策與立法結合起來」;黨中央和全國人大都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確認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治國方略。所以,黨在制定政策時,要充分考慮到憲法和法律的有關規定;黨領導國家事務的活動,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之內。黨領導人民制定了憲法和法律,黨也要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否則,就難以樹立法律的權威,也難以切實推行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
3、法律與社會
勞動法關注於勞工、僱主和公會等三方關系所產生出來的問題。這包含了對集體談判的規范,與罷工的權利。 人權與人權法對保障每個人基本的自由與權利,是個很重要的領域。其包含的條文有世界人權宣言、歐洲人權公約與美國權利法案。民事訟訴法與刑事訴訟法關注於在法庭上行審判與上訴時所必須遵行的程序。 社會保障法是指人民應該有如失業補助金或購屋津貼等社會福利的權利。家庭法包含結婚與離婚的程序、小孩的扶養權和分開時對物產及金錢的權利。
4、法律與政治
社會主義法律與黨的政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但是,二者是兩種不同的規范,相互之間不能代替。 第一,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是國家的意志體現。政策是黨組織制定的,不具有國家的意志的屬性。 第二,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並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第三,法律是由憲法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形式表現的。
編輯本段中國現代法律思想概述
現代人們的普法行為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一八四〇年以後,封建的中國逐漸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國人民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進行了前仆後繼的英勇奮斗。 二十世紀,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偉大歷史變革。 一九一一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廢除了封建帝制,創立了中華民國。但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歷史任務還沒有完成。 一九四九年,以毛澤東主席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經歷了長期的艱難曲折的武裝斗爭和其他形式的斗爭以後,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國家的主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我國社會逐步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1949年2月22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布《關於廢除國民黨的六法全書與確定解放區的司法原則的指示》,1952年我們開始了司法改革運動。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完成,人剝削人的制度已經消滅,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即無產階級專政,得到鞏固和發展。中國人民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勝了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侵略、破壞和武裝挑釁,維護了國家的獨立和安全,增強了國防。經濟建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獨立的、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工業體系已經基本形成,農業生產顯著提高。教育、科學、文化等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廣大人民的生活有了較大的改善。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就,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戰勝許多艱難險阻而取得的。今後國家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各族人民將繼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引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的各項制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在我國,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消滅,但是階級斗爭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中國人民對敵視和破壞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內外的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必須進行斗爭。 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 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必須依靠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已經結成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參加的,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這個統一戰線將繼續鞏固和發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有廣泛代表性的統一戰線組織,過去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今後在國家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對外友好活動中,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團結的斗爭中,將進一步發揮它的重要作用。 民族大團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已經確立,並將繼續加強。在維護民族團結的斗爭中,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主要是大漢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全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開的。中國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堅持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發展同各國的外交關系和經濟、文化的交流;堅持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加強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團結,支持被壓迫民族和發展中國家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正義斗爭,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進步事業而努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並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
編輯本段中國古今法律思想的比較
法,也稱法律。就廣義而言,是由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包括憲法、法律(就狹義而言)、法令、行政法規、條例、規章、習慣法等各種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法屬於上層建築范疇,由一定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法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它以規定人權利和義務的方式來調整人們的行為,其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一些觀點認為,法是階級社會中特有的社會現象,它伴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產生和發展而產生和發展,也會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消亡而自行消亡。 古代刑法
古代原始公社制度的解體和法的產生是同時進行的,法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據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解釋:"法,刑也,平之如水,從水。法, 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從水,取其平,即法平如水,也就是公平的意思。在西方不少民族的語言中,"法"的詞義,也都兼有"公平""正義"的含義。然而,在階級社會里,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公平、正義觀,法所體現的只能是不同統治階級的公平、正義觀。社會主義的法,是從具有階級性的社會規范向反映社會全體成員共同意志、維護全社會共同利益的社會規范過渡的法。它除了具有調整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兩類不同性質關系的功能外,還對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❸ "惡法亦法"的說法,是誰最先說出來的

"惡法亦法抄",最先提出這一論襲點的是英國法學家、分析法學派的創始人約翰·奧斯汀(1790—1859),他認為法(實在法)是主權者以制裁作為後盾或威脅的強制命令。法與道德無關,或至少兩者不存在必然的聯系,法律即使是不道德的或不正義的,但只要是合法的制定的,仍應具有法律效力。

❹ 好律師獵律網創始人趙憲明參與主編的《建設「法治中國」有突出貢獻百名法學家》,都有哪些人專家委員

「好律師」作為編委會委員單位,好律師創始人:趙憲明先生為編委會委員;參與出版《建設「法治中國」有突出貢獻百名法學家》一書《影響中國法治建設進程的百位法學家編委會》由法學泰斗李步雲任主任,江平: 前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張文顯:中國法學會專職副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 為顧問;委員為:
李林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
王利明 中國刑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
趙秉志 中國刑法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原則
卞建林 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
馬懷德 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
韓大元 中國憲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
莫紀宏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
吳玉章 中國法律史學會會長、前中國社會科學雜志副主編
黃進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沈四寶 中國國際經濟貿易法學研究會會長
何勤華 中國外國法制史學會會長、前華東政法大學副校長
顧功耘 中國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副會長、華東政法大學副校長
卓則淵 中國法理學、行為法學會副會長、中央黨校政法部主任
趙憲明 好律師網(前身為獵律網,戰略升級為好律師網)創始人

❺ 被譽為"現代教育行政學理論的創始人"的著名法學家是誰

施泰因(L.V.Stein)是集官房學之大成的行政學家,是現代教育行政學理論的創始人。

❻ 為什麼文藝復興最早在義大利興起為什麽

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義大利最早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為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提供了可能:
中世紀的後期,資本主義萌芽在多種條件的促生下,於歐洲的義大利首先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商品經濟是通過市場來運轉的,而市場上擇優選購、討價還價、成交簽約,都是斟酌思量之後的自願行為,這就是自由的體現,當然要想有這些自由還要有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自由,而所有這些自由的共同前提就是人的自由。此時義大利呼喚人的自由,陳腐的歐洲需要一場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運動。
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也為這場思想運動的興起提供了可能。城市經濟的繁榮,使事業成功財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銀行家等更加相信個人的價值和力量,更加充滿創新進取、冒險求勝的精神,多才多藝、高雅博學之士受到人們的普遍尊重。這為文藝復興的發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質基礎和適宜的社會環境。

2.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在義大利得到廣泛傳播。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學藝術的成就很高,人們也可以自由地發表各種學術思想,和「黑暗的時代」的中世紀是個鮮明的對比。14世紀末,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的入侵,東羅馬的許多學者,帶著大批的古希臘和羅馬的藝術珍品和文學、歷史、哲學等書籍,紛紛逃往西歐避難。後來,一些東羅馬的學者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辦了一所叫「希臘學院」的學校,講授希臘輝煌的歷史文明和文化等。這種輝煌的成績與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人們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於是,許多西歐的學者要求恢復古希臘和羅馬的文化和藝術。這種要求就像春風,就從義大利颳起,慢慢吹遍整個西歐。文藝復興運動由此興起。

熱點內容
萬江政法學院 發布:2025-01-06 07:55:04 瀏覽:65
國際經濟法原則論述中美貿易戰 發布:2025-01-06 07:13:46 瀏覽:605
投資擔保公司法律顧問合同 發布:2025-01-06 06:51:19 瀏覽:413
司法拘留逃跑 發布:2025-01-06 06:27:12 瀏覽:970
快遞公司不按勞動法 發布:2025-01-06 06:13:46 瀏覽:912
新公司法貨幣出資比例 發布:2025-01-06 06:07:36 瀏覽:286
嵊州人民法院拍賣網 發布:2025-01-06 06:02:40 瀏覽:514
司法強拆程序 發布:2025-01-06 05:49:45 瀏覽:996
民事訴訟法答辯期審判期間 發布:2025-01-06 05:46:55 瀏覽:554
刑事訴訟法審委會 發布:2025-01-06 05:30:53 瀏覽: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