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不易

立法不易

發布時間: 2020-12-18 14:39:22

A. 央視呼籲禁虐動物盡快立法,立法的同時面臨著哪些困難

虐待動物立法難,復原因也是十分制多元的:1.什麼叫“虐待”不好界定,界定寬了或者窄了都不合適。 2.“動物”自身的法律地位處於尷尬位置。 反動物虐待立法實際上是倡導“把動物的法律地位提高”,但是動物又不跟人一樣,在享受權利的同時能夠承擔義務。 3.有關部門管不過來,有些人群管得太寬 。反虐待動物法的執法難度幾乎困難到不可能現實。因為虐待動物事件具有極大的隱蔽性,比如發生在家裡的虐待行為就很難被發現。 4.生命真的平等嗎?這是一句來自靈魂的疑問,“你們是因為它們可愛而保護它們的,如果生命真的平等,你們為什麼像不保護狗一樣保護癩蛤蟆?” 我們不可能保護所有的動物,但給動物分層級保護,是不是就已經違背了“生命平等”的精神了呢?

B. 立法原則有哪些

1、憲法原則
憲法是萬法之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等級的法律,是綜合性地規定諸如國家性質、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國家政權的總任務、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這些帶根本性、全局性的關系或事項的根本大法。其他所有法律、法規,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以憲法作為立法依據或基礎,或是不得同憲法或憲法的基本原則相抵觸。離開了甚至背離了憲法的原則或精神,立法乃至整個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就必然會紊亂。因此,各國立法都非常強調正確處理立法與憲法的關系,強調立法應當以憲法為根據或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中國立法自然也如此。1982年憲法明確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第五條)又規定行政法規應當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第八十九條)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據自治許可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而規定自治許可權的民族區域自治法是根據憲法制定的。部門規章和政府規章同樣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立法應當以憲法為根據或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作為一項立法原則,可以稱其為立法的憲法原則。這一原則,本來可以列為立法的法治原則之中,作為法治原則這一基本原則中的一個方面的原則,或一個具體原則。各國立法遵循憲法原則或憲法基本原則,也就是從一個重要側面遵循法治原則。強調立法的法治原則,首先需要強調的,就是立法應當遵循憲法原則特別是憲法的基本原則。正因此,在闡述立法基本原則時,沒有專門闡明立法的憲法原則,而是在闡明法治原則時,包含憲法原則。在現代國家實行法治,不能不堅守憲法,不能不遵循憲法原則。立法法草案第三條本來也是將立法的憲法原則作為法治原則的組成部分的:「立法應當根據憲法,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但2000年3月所通過的立法法正式文本,並沒有明確確立立法的法治原則,而是將立法的法治原則分解開來,首先確立了作為法治原則組成部分的憲法基本原則。
立法應當遵循憲法原則,這是當今各國立法最基本的准則之一。那麼各國憲法基本原則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呢?這是問題的一個關鍵。憲法的基本原則是一國基本的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在憲法中的集中體現。各國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是有差異的,因而各國憲法的原則也不盡相同。但是必須指出,由於憲法主要是近代以來所發展起來的一種法律形式,而近代以來各國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盡管存在差異,卻都是近代以來的主流文明所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因而它們是有文明的相通性的。這種文明的相通性或普適性體現到憲法中,就使各國憲法盡管呈現種種特色,卻同時也使各國憲法在基本原則方面具有共通語言。觀察近代以來各國憲法,其共通性的原則主要有這樣幾項:人民主權原則;權力制約原則;基本人權原則;法治原則。各國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以這些原則為指導,就是要體現這些原則。中國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無疑也是要遵循這些原則的。研讀中國憲法,人們不難看到,這些原則在不少條文中得以體現或貫徹。
然而立法法所確立的立法應當遵循的憲法原則中,並沒有明確包含這些內容。從立法法的規定看,中國立法應當遵循的憲法原則,更主要的是政治原則。根據立法法的規定,中國立法所遵循的憲法基本原則,是指執政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按照這條基本路線,執政黨及其領導的國家,在現時期以及今後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也就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為兩個基本點。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按照權威人士的解釋,也就是應當以執政黨的這條基本路線指導立法。這條基本路線是歷史和現實的基本經驗的總結,是中國國情的反映和結論,因而為憲法所充分肯定,應當作為立法的基本原則。1993年八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正式確立了這條基本路線,從而使其成為基本的國策。立法以這樣的憲法基本原則為原則,就使中國立法的憲法原則,成為世界上非常具有本國特色的一種憲法原則。這樣的特色,是各國立法所遵循的憲法原則在具體內容上具有差異性的一個表現。不過,如果立法法在確立中國立法的憲法基本原則時,能夠既體現各國憲法基本原則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特色,當會使中國立法的憲法原則完美得多。就是說,在這方面,中國立法法尚待改進和完善,中國立法的憲法原則尚待進一步完備。
中國立法法以其深具特色的憲法基本原則,作為中國立法的首要基本原則,這一點已如上述。那麼遵循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內容的憲法基本原則,意味著什麼呢?遵循這項原則意味著:其一,立法應當以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為大局。應當積極制定經濟方面的法律、法規,積極建設市場經濟法律體系。20多年來,立法實踐已經充分注意這一點,制定了相當數量的經濟法律、法規,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宏觀框架亦已大體形成。其二,立法應當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社會主義和人民民主專政是國家的根本制度,立法的社會主義方向和人民民主專政性質不能改變,立法應當維護和發展社會主義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各項事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各項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因而立法需要堅持黨的領導。立法堅持黨的領導,主要應當堅持以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指導立法,而不是代替立法機關和其他立法主體的立法。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各項事業的指針,也是立法的指針,在現時期特別是要注重以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立法。其三,立法應當與改革開放相得益彰。這些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各方面的社會生活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產生大量的新的社會關系需要立法調整,由此推動立法獲得很大進展。另一方面,立法也應當積極確認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使改革獲得法的依據從而名正言順地進行;將改革開放的成果和成功經驗確立和鞏固下來,使改革開放能夠穩定地、成功地、深入地進行下去;通過制定有關法律、法規,為改革開放所需要的安定的社會環境和社會秩序提供保障。
2、法治原則
經濟上實行市場化,政治上實行法治化,是現代社會不同於以往社會的顯著標志。而這兩化都需要有法治來推動來保障。因而現代社會更為顯著的標志,就在於要求建設法治國家,實現國家生活的法治化和法治生活的現代化。像中國這樣的有著長久的人治傳統的國家,要實現現代化,更需要丟棄人治而實現法治。立法作為建設法治國家的前提和基礎,也因此需要實行法治化,需要堅持法治原則。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內容突出地體現為:一切立法權的存在和行使都應當有法的根據,立法活動的絕大多數環節都依法運行,社會組織或成員以立法主體的身份進行活動,其行為應當以法為規范,行使法定職權,履行法定職責。在立法需要遵循的法的根據中,憲法是最高規格的根據。堅持立法的法治原則,就要有一套較為完善的立法制度,為立法權的存在和行使,為立法活動的進行,提供法的根據。特別要有關於立法許可權劃分、立法主體設置、立法運作程序、立法與政黨、與政府、與司法的關系和中央立法與地方立法的關系等方面的健全而具體的法律制度。這方面的制度一般在憲法和憲法性法律中加以規定。這是各國立法的法治原則的共性方面。
在中國,立法法正式確立了立法的法治原則,這就是:「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這一原則一方面反映了現今各國立法的法治原則的共性方面,另一方面又突出地反映了中國立法的法治原則所具有的國情特色。「立法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是前一方面的體現;「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是後一方面的體現。
堅持法制統一原則,是單一制國家的立法區別與聯邦制國家的立法的一個重要特徵。中國是統一的單一制大國,立法應當堅持法制統一原則。從傳統的角度看,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除了間或存在過少數分裂割據的時期外,包括立法在內的整個法制是統一的,這在世界上差不多是所僅見的。這個傳統不能不影響至今。所以現今中國立法應當堅持法制統一原則,是有厚重的歷史淵源的。就政治體制而言,執政黨的統一領導,也需要立法堅持法制統一原則,只有堅持這一原則,執政黨及其領導下的國家政權的方針政策,才能通過統一的法律制度渠道得以實現。在經濟方面,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換,建立統一的市場經濟體制,形成全國統一的、開放的、有序的市場環境,是需要以制度建置為基本內容的立法活動堅持國家法制統一原則的。還有,中國無論是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還是法治國家建設,所走的都是政府推進型道路,而政府推進的一個基本途徑,便是以統一的法制促進和保障這三方面事業獲取成功。最後,在立法上堅持法制統一原則,同立法和整個法制的本質是吻合的,當代中國立法和法制,從根本上說是為著保障和實現人民的統一意志和利益而存在和發揮作用的,實現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統一意志和根本利益,要求有統一的立法、統一的法制。
立法的法治原則所具有的共性和個性兩個方面,在中國立法中是緊密關聯的。一方面,立法要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就需要堅持法制統一原則,就需要有一套統一的關於立法許可權和程序的法律制度。為要使有關立法許可權和程序的法律制度得以統一,就需要由統一的機關和統一的法律來規定立法許可權和程序。立法法就詳細具體地規定了中國現今中央立法的許可權和程序,特別是立法法集中地列舉了只能由法律規定的十個方面的事項:國家主權方面的事項;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訴訟和仲裁製度;必須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立法法的這一具體列舉,明確和統一了中央立法的專屬范圍。立法法也比較集中地規定了除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以外的各有關地方的立法許可權和立法程序架構。另一方面,立法要堅持法制統一原則,也需要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進行。在中國,法律只有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才能制定,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和政府規章都不得同法律相抵觸。各立法機關或立法主體都應當丟棄以往那種立法行為往往不規范的做法,而遵循相應的立法程序。
在中國,立法堅持法制統一原則,就要從國家的整體利益出發,就要充分考慮和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就要拒絕只強調本部門、本地方利益的狹隘的部門保護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還有,立法堅持法制統一原則,就要保持法律體系內部的和諧一致,不同層次或不同層級的法律、法規、規章之間應當保持在遵循憲法原則和精神的前提下的和諧一致,下位法不得同上位法相抵觸;各種部門法之間,也應當保持和諧,盡可能地相互配合、補充以求相得益彰;在整個法律體系中,要盡可能地防止出現矛盾,對已存在的矛盾,應當採取積極有效的對策予以消除。
3、民主原則
在現代國家和現代社會,立法應當堅持民主原則,是各國立法的共同之處,而絕不是一個新主題。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應當實現民主化,經過二百多年的歷史發展,不僅是人們久已普遍認同的常識,並且也作為制度的形式,在這個世界的越來越廣大的空間范圍內得以呈現,盡管民主作為一種國家制度在不同性質的國家和社會,事實上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另一方面,各國立法遵循民主原則的理由、含義、內容和方式,又總是與本國的國情密切相聯,表現出與這種國情相關聯的特色。人們應當從現代民主原則的普遍性和本國民主原則的特色相結合的角度,把握中國立法的民主原則。
在中國,立法應當遵循民主原則,其主要理由在於:首先,這是實現人民主權所必需。中國是人民主權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民主的主體,國家活動的根本任務之一就是確認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特別是當家作主管理國家的權利。在立法中遵循民主原則,用立法的形式充分反映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讓人民群眾成為立法的真實的主人,正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管理國家的民主權利的重要體現。列寧說:「民主組織原則……,意味著使每一個群眾代表,每一個公民都能參加國家法律的討論,都能選舉自己的代表和執行國家的法律。」其次,這也是反映人民意志和客觀規律所必需。要使所立的法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就要使人民成為立法的主人。要使所立的法正確反映客觀規律,就要注意總結實踐經驗,因為法要符合客觀規律,需要通過社會實踐的中介來實現,而人民群眾正是實踐的主體,讓最有社會實踐經驗的人民群眾成為立法的主人、參與立法,便能有效地反映客觀規律。如果只由少數人閉門造法,這種法即使「很完備」,也難以體現人民的意志和客觀規律。再次,堅持立法的民主原則,也是對立法實行有效的監督和制約、防止濫用立法職權、個人獨斷或不盡立法職守所必需。可見,中國立法應當遵循民主原則,是現代立法的普遍規律和中國國情的雙重要求。
從現代民主原則的普遍性和本國民主原則的特色相結合的角度看,中國立法所應遵循的民主原則,其含義和內容應當包括三個要素:其一,立法主體是廣泛的,人民是立法的主人,立法權在根本上屬於人民,由人民行使。立法主體是多元化的,中央與地方、權力機關與政府機關應當有合理的立法許可權劃分體制和監督體制。其二,立法內容具有人民性,以維護人民的利益為宗旨,注意確認和保障人民的權利。而不是以政府的意志或少數人的意志為依歸。其三,立法活動過程和立法程序是民主的,在立法過程中注重貫徹群眾路線,使人民能夠通過必要的途徑,有效地參與立法,有效地在立法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意願。
在中國,遵循立法的民主原則,也需要把民主原則的普遍性同中國國情吻合起來。首先需要從國情出發,健全較為完備的民主立法制度。在立法許可權劃分和立法權行使方面,既要注意保障全部立法權歸於人民,又要注意在初級階段由於人民的政治覺悟、文化水平、管理國家的能力和國家的經濟實力、交通條件等多方面的原因,尚不能由人民直接行使立法權,只能將立法權委託給人民代表或有關主體代為行使。其次,要根據國情,在觀念和制度的結合上堅持立法的民主原則。中國是封建專制的遺毒極深的國家,過去沒有民主傳統,缺乏公民權利意識。因而在立法中遵循民主原則,應當注意以立法的形式反對封建特權和專制,不允許任何個人、組織和國家機關侵犯人民的合法權益,特別要注意用立法肯定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第三,在立法過程和立法程序方面,應當注意使立法面向社會公眾,使公眾能有效參與和監督立法。立法所反映的意志和利益應當客觀,把各方面的矛盾、問題、意見都擺出來,多方徵求意見,集思廣益,在高度民主的基礎上盡可能把正確的意見集中起來,使立法真正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最大利益。第四,也要注意民主與集中相結合。在立法的本質、內容和目的上,所立的法要反映經過集中的人民共同意志,即立法不是反映人民的所有意志,而是反映經過選擇的有必要提升為國家意志的人民共同意志。在立法權方面,要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其他法不得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在立法過程中,既要保障群眾能有效地參與立法,也要加強專門機關的現代化建設,充分發揮專門機關、專家和其他有關人員的作用。
4、科學原則
堅持立法的科學原則問題,也就是實現立法的科學化、現代化問題。現代立法應當是科學活動。立法遵循科學原則,有助於提升立法質量和產生良法,有益於尊重立法規律、克服立法中的主觀隨意性和盲目性,也有利於在立法中避免或減少錯誤和失誤,降低成本,提高立法效益。所以現代國家一般都重視遵循立法的科學原則。中國有著悠久的成文法傳統,積累了豐富的立法經驗。但這種經驗中的主要成分,是統治者運用立法的方式治國安邦維護家天下的經驗,其中堪稱科學立法的因素並不算突出。而且,在人治當道的情形下,即便有一些科學立法的經驗、理論和知識,也難以受到重視,更難以使其上升到制度層面而在立法實踐中得以貫徹。最近二十年來,關於立法的科學化問題,在有關立法學者的著述中已引為注意,但立法實踐中對立法的科學化問題,殊少有人看重。這種狀況不能不從負面嚴重影響到立法的質量,使大量的法律、法規難以成為良法,難以在生活中獲取好的實效。轉變這種狀況,提升立法質量,更多地產生良法和更多地減少惡法、笨法,從一個重要的側面推進中國法治現代化,亟待重視科學立法,亟待以制度的形式形成中國立法的科學原則。
立法遵循科學原則,首先需要實現立法觀念的科學化。要把立法當科學看待,以科學的立法觀念影響立法,消除似是而非貽誤立法的所謂新潮觀念和過時觀念。構造立法藍圖,做出立法決策,採取立法措施,應當自覺運用科學理論來指導。對立法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和經驗教訓,應當給予科學解答和理論總結。立法實踐主要是摸索的實踐、試驗的實踐而不是自覺的實踐,立法經常付出沉重代價、高額學費,這種狀況必須改變。第二,需要從制度上解決問題。要建立科學的立法許可權劃分、立法主體設置和立法運行體制。整個立法制度應當合乎社會和立法發展規律,合乎國情和民情,合適、合理、完善。立法主體應當由高素質的立法者和立法工作人員組成。第三,更具直接意義的,是要解決方法、策略和其他技術問題。從方法說,立法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和注重理論指導相結合,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相結合,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穩定性、連續性和適時變動性相結合,總結借鑒和科學預見相結合,中國特色和國際大勢相結合。從策略說,要正確處理立法的超前、滯後和同步的關系;要按照客觀規律的要求來確定立法指標;要盡可能選擇最佳的立法形式、內容和最佳的法案起草者;要顧及全局並做到全面、系統,同時還要分清輕重緩急,合理安排各個項目的先後順序。從其他要求說,要注意各種法之間的縱向、橫向關系的協調一致,法的內部結構的協調一致;要注意立法的可行性,所立的法要能為人接受,寬嚴適度易於為人遵守;還要特
請採納

C. 不立法的交易會給國家繳稅嗎

國家交稅是依法納稅的。沒有立法的行業如果屬於稅法規定的征稅范圍專,是需要交稅的。例屬如增值稅,只要你銷售物品,不論是合法的還是非法的,都屬於稅務局規定的征稅范圍,就需要交稅的。只不過銷售非法物品的公司在財務賬上不反映非法銷售,如果反映非法銷售,當然需要交稅的。
東北就出台過xiaojie繳納營業稅的案例,xiaojie的生意可是違法的,可xiaojie有收入,照樣需要繳稅。

D. 各當時而立法什麼意思

語出《商君書·更法第一》公孫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專
伏羲神農屬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文武,各當時而立法,
因事而制禮。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兵甲器備各便其用。臣
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
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
。君無疑矣。」
各當時而立法意為各國各自順應時勢而建立法度

E. 立法和執法在邏輯上有層階關系,立法不當是很難執法的是否正確

正確啊,立法和執法是同一張紙的兩面,立法是思想層面,執法是行動層面。立法不當,執法當然就不易了,正如一張紙破了,它正反兩面都能看見這個破洞。

F. "古人立法為是,用其深心,猶恐不能制勝,而況多數之著,其用心良非易也"什麼意思

這句話出自太平拳要義
為是:為的就是這個
深心:就是「真心,深專求之心」
制勝:制屬服對方來取得勝利,「不能制勝」是指不能取得勝利
良: 程度副詞,十分,很。比如,用心良苦就是用心很苦,很用心的意思。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祝好。

G. 如何理解立法易司法難

立法只是理論層面的,是比較容易的。司法是實踐層面,會有很多阻力。

H. 立法平等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6條也規定:「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雖然這兩部法律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作了明確的規定。但是,在平等的范圍上都作了限定《憲法》雖沒有像《刑事訴訟法》那樣明確地規定「公民只在適用法律上平等」,但在其司法解釋中對第33條是作「適用法律平等」解釋的,我們知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至少應包括三項含義,即適用法律的平等、守法的平等,立法的平等。由此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即在我國立法上應否堅持平等?
在我國,長期以來以法律平等,特別是立法上應否堅持平等的觀點存在著較大的分歧,絕大多數人認為堅持立法平等有違法律的階級性。因此,在通常所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並不包含立法平等的含義,只包含適用法律和守法上的平等,針對此觀點筆者有不同看法,筆者認為立法平等是現代法治的精神,要真正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必須首先在立法上就堅持平等,本文將著重對立法平等從不同的角度提出思考。
(一)首先我們要弄清平等的概念。對於什麼是平等?《牛津法律大辭典》是這樣規定的:「人或事物的地位完全處於同一標准與水平,都被同樣對待。」(1)在《法學大辭典》中更具體的解釋是:「社會主體在社會關系、社會生活中處於同等的地位,具有相同的發展機會,享有同等的權利。」(2)即人格平等:不分性別、民族、階級、職業、經濟狀況等方法的差別、人人社會地位平等;機會平等:人人享有發揮自己潛能,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同等機會;權利平等:在法律面前有平等地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資格。
對於什麼是法律上的平等?《伯萊克法律辭典》的解釋是:「平等是依法享有機上的權利、特權,豁免和承擔相同的義務。」(3)它包括立法,適用法律、守法上的平等。守法平等比較容易理解:即人人都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任何人和任何組織都沒有超越國家法律的特殊權力。適用法律的平等是指法律的規定應同等地適用於同類社會主體的同類行為。任何人和任何組織都不得被區別對待和獲得豁免,除非有充足的理由而在立法上享有豁免權。而立法平等原則是指所有類屬相同的人或社會主體,必須視為平等地享有同類法律權利的資格和平等地承擔法律義務的主體。而立法上的權利平等是指平等地享有權利人資格,權利平等是社會主體的權利資格平等。
(二)要談立法平等的問題,首先面臨的問題便是如何應對法的階級性的問題。堅持立法平等的最大阻力是法的階級性。確認立法上人人平等的原則,首先必須面臨的非難是:「在立法上對敵人或專政對象能否講平等。」(4)法的階級性被視為堅持立法平等不可逾越的鴻溝。它成了反對提倡立法平等的一些學者堅持已見的最有力的武器。他們認為主張立法平等有違法律的階級性,是敵我不分。而在我國這樣一個因歷史原因非常重視用階級分析的方法研究問題的國家裡,階級分析法幾乎成了進行各種研究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而我們所倡導的立法平等問題與法的階級性確有沖突之處。這也正是許多學者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未敢涉及此問題的研究以至於立法平等的問題長期以來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雖然在我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已深入人心,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但是直到目前立法平等並不為世人所認可,也正是因為如此,以至於在目前的各種法學教育中,但凡是遇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時,幾乎每本教科書和每一位講授者都會特別強調一點的是:「我們這里講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僅指的是守法和適用法律上的平等。並不包括立法平等的含義。」對此,筆者不敢苟同。
的確,立法平等與法的階級性確有相沖突的地方,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立法平等與法的階級性並非是一對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必然矛盾,因為階級性只存在於階級社會之中,並不是任何社會所具有的共性,而法律卻不只存在於階級社會之中。從法的起源上看,我們知道,法律並不是階級社會所特有的現象,在沒有階級、沒有階級斗爭、沒有國家的原始氏族社會中,就產生了對全體氏族部落成員都有約束力的風格習慣,盡管它不是成文的,但它可以視為法的最初的雛形,即我們現在所稱的習慣法,它並不失其作為法的本質:發揮著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和維護社會生產、生活秩序的作用。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法律的產生最初並不是出於階級斗爭的需要,而是基於社會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早在原始社會後期,至少在進入父系社會之後,已經出現了帶有社會強制性的行為規范,這些帶有強制性的行為規范便是法,由此可見法在其最初產生的是不帶有任何階級性的,而法的階級性的產生則明顯比法本身產生的時間要晚,它是在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之後,出現了階級分化,產生了階級矛盾和對立,並出現了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時,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鎮壓被統治階級的反抗而頒布的法律才體現出嚴重的階級色彩。由此可見,立法與法的階級性的產生並非同步,最起碼在時間上不同的,所以,我們可以認為立法平等與法的階級性並非一對天然的矛盾。
即使在階級社會中,對法律有無階級性,也不能作「非此即彼」的簡單的絕對化回答。法雖然在整體上有階級性,但是並不排斥它的某些部分作為獨立的部分的非階級性。部分和整體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整體不等於各部分相加之和,某些特定的法律或法規同作為整體的法律體系之間不只是存在量上的不等,在質上也有區別。如我們承認現階段的法律具有階級性,但是在現階段我們的整個法律體系中許多部門法和法律規范是不存在階級性的,如《婚姻法》、《物權法》、《環保法》、交通法規、消防條例等這些都是無階級性的,在這些法律面前我們同樣要求人人平等,即不僅要求人們在守法和適用法上一律平等,同時也堅持了在立法上也一律平等。由此可見,堅持立法平等與法的階級性至少在某些部門法的訂立上是不矛盾的。
(三)我們倡導立法平等,不僅要正確認識法的階級性,同時還要認識到法律同樣也具有社會性。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已經知道了法律的產生早於階級而產生,法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至少是進入父系民族時期,而階級的產生則標志著奴隸社會的形成,此時人類則進入了階級社會,這時的法也即具有階級的特性,體現出一定的階級利益,即奴隸制國家的法體現著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封建社會的法體現的是封建地主階級的意志利益,而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則體現的是資產階級的意志和利益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法雖然體現一定的階級性,但其所體現的階級性是從無到有並且隨著社會的性質的改變而改變的。也就是說法的性質是服從於法所處的社會的性質的,由此可以看出法是人類社會生活客觀規律的反映,在階級社會中,一部分法的規范成了階級斗爭的工具。但是,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建設事業的發展,階級斗爭將逐步消失,因而法的階級性也會不斷縮小和消失,但是法律本身並不會消失。因為法律除了具有階級性外,它還具有社會性,即法還具有處理公共事物的功能,它不僅維護著統治階級的利益,還維護著社會的公共利益,法具有一種社會的共同性,滿足了人們需要一種公共權力的需求,成為一種強有力的社會控制工具,起著約束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維護整個社會公共秩序的一種社會工具。因為法所具有的這種社會性,因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法的階級性可能消失,但法的社會性卻依然存在。因而法律不管社會如何發展,它都得依然存在,法本身不會消亡,它的社會性職能反而會逐步擴大。共產主義社會也許會有比我們今天更加完備的法律來代表全體社會成員的意志和利益,發揮其調整生產和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既然法的階級會逐步消失,而法本身則依然繼續存在的話,在這一前提下提倡堅持立法平等還會有障礙嗎?
(四)我們所追求的法律平等其實質含義是法律人格的平等。也即是在立法上確認公民享有平等的權利,就是要堅持立法平等。對一國公民,不受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職務、社會地位、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等因素的影響,在立法上確保一切公民享有平等的權利和承擔相同的義務。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追求法律人格平等,在立法上享有平等的權利,並不是說任何人所實際享有的權利、義務相同、對等。這里所講的堅持立法平等是一項「應然」的法律原則,而不是一種「實然」的法律後果。法律應當是什麼?馬克思早就說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一定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現。」也就是說,法律應該是人民共同意志決定的,對立法的實際考察,我們不否定立法,包括社會主義的立法體現的是統治階級(或統治者)的意志,這便是指的立法的歷史「實然」狀況。而並非是我們所追求的立法的「應然」狀況。我們追求法律人格平等,首先就要弄清楚和區分法的「應然」與「實然」狀況,即我們所追求的立法應該是怎樣的,而實際上又是怎樣的。我們知道追求法律人格平等,堅持立法平等是現代法的精神,對於一國公民只要他不去觸犯法律所確立的禁止性和限制性條款,遵守法律的規律是,履行法定的義務,就會受到法律的保護,不論其人身權利還是其財產權利,而不會同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職務、社會地位、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等其他因素而遭到法律的歧視和區別對待。
對於那種堅持法的階級性而反對立法平等的觀點,認為堅持立法平等便是敵我不分,就是堅持人民和階級敵人講平等的觀點,我們認為堅持立法平等並不是放棄法律懲罰犯罪的功能,這里所講的堅持立法平等是一項應然的法律原則,而具實際中公民所享有的權利,承擔的義務各不相同,則是因為其各自的行為導致在適用法律上的不同後果,某些公民被剝奪某些權利的行使是因其行為的違法性而導致法律上的不良結果。在法律上之所以要使用「剝奪」一詞其含義也正在於此,也就是說本來其享有某種權利,只是因其某種行為而使其該項權利喪失。是屬於違法而進行的事後制裁,而非立法上預先設定的權利不平等。而如果一個守法的公民和一個違法的罪犯實際享有的權利是相同的,那正是有違立法的平等原則。
(五)提倡立法平等還要正確區分立法中的形式平等和實質平等。我們所說的立法上的權利平等強調的只是享受權利的資格平等。從某種意義上說歷史上任何法律在立法上都包含有平等的因素,只是其平等主體的范圍不同而已。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立法只限於奴隸和封建主之間的平等。而資本主義法律在平等權利上形式上普及到了所有人,但實質上是不平等的。法律雖然賦予人人都享有財產權,但這只對有財產的階級才可以實現其權利,而對無產者,則只享有權利資格,而沒有實現權利的條件,因為他們沒有佔有生產資料。其立法上的權利平等是建立在經濟關系,財產關系和基礎之上的,正如馬克思所說:資產階級的法律平等就是窮人和富人不平等的前提下的平等,也就是只有形式上的平等。而對於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來說,因為已經消滅了剝削制度和消滅了階級對立,但是階級差別,城鄉差別仍然存在,不同階層,不同地區的人雖然都同樣享有公民權利資格,但並不是說每個公民都能同等地實現其權利的行使。即使是社會主義國家在立法上堅持平等,但在堅持平等的前提下也有不平等的因素存在。堅持立法平等就要正確區分立法中的形式平等與實質平等,即使在階級社會中,在立法上也有堅持平等的成分,即使擺脫了階級性的制約,堅持立法平等的前提下制訂的法律也有不平等的成分。因此,階級性不是制約立法平等是否合理的必要因素。
堅持立法上的平等就是要否定以階級出身和身份不同而在權利資格上差別對待,這是人類「從身份到契約」的一種歷史進步,立法上的平等不僅顯示出道德上的公平性,更重要的是能激發人們利用同樣平等的機會去發揮潛能促進社會進步。正如邊泌所言:「立法上的平等,不是條件平等,而是機會平等。」
(六)堅持立法平等還必須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體作準確的定義和理解。即弄清「人人」是指「人民」還是指「公民」。我們知道,公民是一個純粹的法律術語,它是指具有一國國籍,可以享有某種權利與承擔某種義務的人,而人民則是相對於敵人而言的,是一個集合名詞,是一個政治術語,顯然我們這里講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體應該是指公民。由此可知我們談立法平等的主體也是指公民而非人民。即使一個人在法律犯了某項罪,他也許成了法律制裁和打擊的對象。不再屬於人民的范疇,但他仍然是一個公民,因為他並沒有失去國籍,雖然被法律剝奪了其享受一部分權利的資格,但是法律仍然保障他其它權利的順利行使。這也是我國憲法和法律的立法本意。如果我們依然堅持一切以法的階級性為中心的話,以階級的標准來劃分其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范圍。那麼不用說在立法上堅持不了人人平等,就連最起碼的適用法律和守法上也談不了平等了,所有的犯過罪的人都會被排斥在法律的權利保障之外,勢必造成更大的階級分化和對立,誇大了法的政治性,維護社會生產和秩序的法律就會化成為單純的階級斗爭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抹煞了法的科學性。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罪犯也是公民。法律作為保障公民的權利和維護社會基本秩序的基石。如果一味強調其政治功能和階級性,勢必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損失,這樣的先例在我國並非沒有。因此,我們強調立法平等是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權利的實現和最大的程度上保障人民的利益,這與現階段我國法的階級性並不矛盾。
(七)堅持立法平等是當前社會發展和國際形勢變化的要求。我國政府已向世界承諾加入聯合國《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等一些國際上重要的人權公約,這些國際公約所堅持和奉行的平等原則和非歧視原則我們必須遵守和履行。因此,我們在立法上必須承擔這些國際公約所規定的義務,在立法上堅持平等原則。而目前我國又剛剛加入到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因此,我們也必須遵守WTO所奉行的國民待遇原則和無歧視待遇原則以及透明度原則。我國政府已經做出承諾:「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世貿成員。所有的外資個人、團體(包括那些沒有在中國投資或注冊的個人和團)在貿易權利方面將享受至少跟中國企業一樣的待遇。取消雙重定價慣例以及在內銷產品和出口產品待遇上的區別。不用價格控制給國內廠商和服務行業提供保護。入世3年內,除少數例外,所有的企業將有進口商品以及在關稅領土內進行貿易的權利。」針對這些承諾,我國政府已做出對我國現行法律做出重大修改的決定,在今後3年內,凡是與世貿組織的要求和原則相違背的法律都必須廢除和修改。為適應入世的要求,必須盡快制定出一系列與世貿相適應的一些法律法規。針對我國必須履行的相應義務。如「在貨物、服務:知識產權等方面。依世貿組織的規定:給予其他成員國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奉行非歧視原則。」為了更好地履行這些義務,我國現行的法律在短期內將面臨著一個廢,改,立的過程,以適應加入世貿的需要。在這些法律的廢、改、立當中首要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便是從立法上保證平等,如果還堅持法的階級性原則,顯然這些法律改革的適用對象絕大部分是針對全世界的各資本主義國家,豈不是真的要和資產階級講平等了嗎?當然我們不能這樣去理解立法平等,正如前文所述,我們追求的法律平等是法律人格平等。在立法上確保其享有的權利平等。至於其在法律上享有的實際權利則是另一碼事了。由此可見立法平等已成為社會發展和國際形勢發展變化所需,實行立法平等原則是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是中國融入世界的必備條件。如果再堅持以法的階級性而阻止立法平等的實現,我們的國家將勢必將被時代所淘汰。
(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樣呼喚實現立法的平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法律體系;維護市場經濟秩序,首先要求市場經濟立法必須堅持平等。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種自由經濟。它不同於自然經濟的自給自足,閉關自守,而是發達的商品經濟,自由交易,對外開放,它也不同於計劃經濟,一切由國家計劃壟斷,而是要求自主經營、自由競爭、自擔風險、自負盈虧、意思自治、信息自由、機會平等,所有這些平等和自由是市場經濟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市場經濟同樣是法治經濟,更應從立法的高度保證各參與市場競爭的市場主體的平等性,立法平等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和前提和基礎。市場是公平的象徵,保證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平等,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一項立法基本原則。立法不平等不利於市場經濟的發育和成熟,對市場主體地位的區別對待違背了市場經濟的公平效率原則,使公平競爭的機制喪失,勢必造成市場混亂,嚴重破壞社會交易的安全,同時也容易導致市場的畸形發展,使法律保護的行業和企業逐步形成壟斷和操縱市場,對於受法律排斥的行業和企業逐步被淘汰,從而破壞了市場的有序運作。市場本身便是一隻無形的手在控制著整個市場經濟的運轉,法律作為維護社會生產和社會秩序的工具。需要作的是從立法上保證參與市場競爭的各方主體享有平等的權利和同等的機會,而不是去直接干涉市場的運作。保障市場經濟的權利和自由,主要是平等的,自主的權利和平等競爭和自主發展的機會,缺乏這種保障,市場經濟就不能順利發展,而這種法律的保障本身又來自於立法的平等。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應堅持立法平等。立法平等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結語:
正如江平教授所言:「法律向前人人平等」的法律精義,不僅指執法而言,同樣也指立法而言。」(5)立法是「源」,執法,守法,適法則是「流」。要真正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必須從「源頭」抓起,首先在立法的階段就應堅持人人平等,這才是現代法治精神的體現。
參考文獻:
(1)、(2)、(3)郭道暉著《法的時代呼喚》法律出版社
(4)、(5)郭道暉著《法學爭鳴實錄》法律出版社

I. 如何完善立法

作如下努力:

1、拓寬渠道,保障相對數量的由代表、委員提出的立法案進入立法議回程。

2、保障代表答、委員充分了解立法的意圖、目的和措施。

3、保障代表、委員在委員會的機制內積極發揮影響力。

4、逐步建立修正案制度,保障代表、委員直接地影響立法內容,將其代表的社會團體的利益和要求正當地反映到立法案中去的權利。

熱點內容
縣教育局法律顧問聘請合同 發布:2025-01-06 16:07:03 瀏覽:594
法治信仰如何形成 發布:2025-01-06 15:57:04 瀏覽:279
鎮法治政府建設 發布:2025-01-06 15:52:30 瀏覽:27
道德斷崖 發布:2025-01-06 15:52:29 瀏覽:906
合同法對訂立合同的主體有哪些要求 發布:2025-01-06 15:45:16 瀏覽:857
法學工科 發布:2025-01-06 15:26:46 瀏覽:473
涪陵律師電話號碼 發布:2025-01-06 15:02:28 瀏覽:296
自考合同法2016年10月真題答案 發布:2025-01-06 14:52:20 瀏覽:116
福建省石化總法律顧問 發布:2025-01-06 14:51:36 瀏覽:810
司法部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06 14:17:32 瀏覽: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