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氣象法治

氣象法治

發布時間: 2020-12-18 14:57:47

① 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格局是什麼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是,依憲治國是核心、科學立法是前提、嚴格執法是關鍵、公正司法是防線、全民守法是基礎、依法執政是保證,以及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是靈魂。
黨的十八大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部署,並將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將放在「全面推進」上,我國的法治建設將呈現出一種全方位、全覆蓋的大格局與新氣象。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覆蓋了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四個方面的工作部署,即突出依憲治國是核心、科學立法是前提、嚴格執法是關鍵、公正司法是防線、全民守法是基礎、依法執政是保證,以及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是靈魂。
1、科學立法是前提。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機制。
2、嚴格執法是關鍵。嚴格執法主要包括6大方面,即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以及全面推進政務公開。
3、公正司法是防線。要完善司法體制、,科學配置司法職權,建立科學的權力運行機制,健全人權司法保障制度。
4、全民守法是基礎。要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法治文化。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新的依法治國格局,將滲透到從科學立法到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各個環節,將全方位覆蓋國家、政府與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將更加註重法治建設的民主性與科學性的統一,將努力實現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互補契合。

② 如何以法治思維推進氣象事業發展

《氣象法》於1999年10月31日經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並於2000年1月1日實施,這標志著我國氣象事業步入了依法發展的軌道。

中國氣象局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圍繞氣象事業發展的中心任務,針對具有普遍性、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加快推進氣象立法工作。國務院相繼制定出台了《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氣象災害防禦條例》和《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氣象災害防禦法》的立法工作已經全面啟動,《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條例》已列入國務院立法計劃。中國氣象局制定了《氣象立法規劃(2011-2020年)》,先後制定、修訂了《氣候可行性論證管理辦法》《氣象行政處罰辦法》《氣象規范性文件管理辦法》等25部部門規章,現行有效16部。

自《氣象法》頒布實施以來,地方人大、政府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和氣象工作實際,有計劃、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地方氣象立法工作。截至今年9月,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具有立法權的部分市共計出台地方性氣象法規82部、政府規章110部。這些氣象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的出台,對於規范氣象社會活動和行為、強化氣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發揮了積極作用。

氣象標準是氣象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氣象依法行政的重要技術支撐。中國氣象局先後成立了14個氣象領域的全國和行業標准化技術組織,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成立了地方氣象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形成了以管理機構、研究機構、技術組織以及標准編制和實施單位為主體的工作體系,建立了由氣象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和地方標准組成的覆蓋氣象工作各個領域的、分層次的氣象標准體系。截至目前,現行有效的氣象國家標准達54項(其中強制性標准4項),現行有效的氣象行業標准236項、氣象地方標准270多項。門類齊全、結構清晰、涵蓋氣象主要業務服務領域的氣象標准體系開始形成並逐步完善,氣象標准化工作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③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是什麼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是,依憲治國是核心、科學立法是前提、嚴格執法是關鍵、公正司法是防線、全民守法是基礎、依法執政是保證,以及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是靈魂。我國的法治建設將呈現出一種全方位、全覆蓋的大格局與新氣象。

(3)氣象法治擴展閱讀

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覆蓋了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四個方面的工作部署,即突出依憲治國是核心、科學立法是前提、嚴格執法是關鍵、公正司法是防線、全民守法是基礎、依法執政是保證,以及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是靈魂。

1、科學立法是前提。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機制。

2、嚴格執法是關鍵。嚴格執法主要包括6大方面,即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以及全面推進政務公開。

3、公正司法是防線。要完善司法體制、,科學配置司法職權,建立科學的權力運行機制,健全人權司法保障制度。

4、全民守法是基礎。要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法治文化。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十八大24字新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④ 如何堅定不移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

1、要准確理解和來把握新形勢自下黨中央及中國氣象局黨組各項部署和要求,主動思考、主動作為,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
2、要准確理解和把握新形勢下氣象現代化的內涵、目標、重點,要深入學習領會今年全國氣象局長會議精神,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梳理問題和薄弱環節,推動事業發展提質增效。
3、要准確理解把握國家深化改革的部署要求,積極穩妥深化氣象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
4、要准確理解把握依法治國的重要性、緊迫性,全面推進氣象法治建設,特別要樹立法治思維,以法治理念推進各項重點任務。
5、要圍繞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全面深化氣象改革,全面推進氣象法治建設,堅定不移地全面推進氣象部門黨的建設,特別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要落實好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
6、要直面氣象現代化進程中的「硬骨頭」,勤於思考,將好的想法變成有效舉措。

⑤ 「十三五」時期我國氣象改革發展面臨哪些形勢與挑戰

一是全面發展,即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全面深化氣象改革、全面推進氣象法治建設、全面加強氣象部門黨的建設,實現氣象業務現代化、氣象服務社會化、氣象工作法治化。二是創新發展,即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創新服務方式、創新管理方式,真正走出一條高質量、高效益、可持續的氣象現代化道路。三是開放發展,即深化合作、擴大開放、共享資源、共同發力,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提高開放型氣象業務、服務、管理水平,以擴大開放促進深化氣象改革,以深化改革促進擴大氣象開放,為氣象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四是協調發展,即統籌協調區域氣象事業發展,統籌協調東、中、西部氣象事業發展,統籌協調各層級、各業務、業務與服務、業務與管理等發展,更加重視基層氣象現代化建設,更加重視西藏及四省藏區、新疆等民族和邊遠地區的氣象事業發展,實現全國氣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現在距2020年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還有最後5年,任務很艱巨。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到2020年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氣象服務能力與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和要求不適應依然是氣象事業發展的最根本矛盾,氣象預測預報准確率和精細化水平依然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氣象軟實力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支撐氣象業務服務的能力明顯不足,氣象核心科技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依然很大,思想觀念與體制機制、隊伍整體素質不適應氣象現代化等問題依然突出,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的挑戰和壓力依然很大。

面對極端天氣氣候災害頻發重發的形勢,進一步提升氣象服務能力,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挑戰和壓力很大。「十三五」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廣大人民群眾追求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越來越高,對藍天綠水、健康身心、安全福祉的保障需求越來越迫切。可以預見,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保障氣候安全、推進綠色發展等要求也將越來越高,進一步提升氣象服務保障能力的挑戰和壓力很大。如果我們不能勇於面對這些挑戰和壓力、提升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和水平,氣象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職能、作用和地位就會被弱化。

面對國際氣象科技快速發展的態勢,加快提升我國氣象核心技術水平、實現世界先進水平的氣象現代化的挑戰和壓力很大。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創新已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發達國家氣象部門憑借已有的雄厚技術積累與固有優勢,充分利用新技術,氣象業務理念發生了深刻變化,氣象業務核心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其成果和產品已經向全世界全面滲透,對許多國家氣象業務服務產生了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沖擊。如日本發射的氣象衛星擁有美國研發的最先進的衛星技術,韓國氣象衛星的質量也很好。核心業務技術不強、科技支撐機制不暢,發達國家對我們的高技術封鎖短期內還難以破除,「借槍打鳥」的氣象業務依舊,氣象科技實力不強、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是我們實現氣象現代化的最大「短板」。到2020年要建成整體水平與同期世界先進水平相近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挑戰、壓力很大,任務很重。如何抓住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實現氣象業務核心技術的突破,充分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智能化技術等,大力推進氣象信息化,加快發展智慧氣象,打造更加智能高效精準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提供更加及時普惠智能的氣象服務,挑戰、壓力很大,任務很重。培養能擔負起氣象現代化重任的高層次領軍人才,提高隊伍整體素質,適應氣象現代化要求,挑戰、壓力很大,任務很重。

面對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態勢,進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氣象改革,創新體制機制的挑戰和壓力很大。隨著國家各項改革的深入推進和改革舉措的密集出台,全面深化改革進入了深水區、攻堅期。全面深化氣象改革也面臨著深層次利益格局和體制格局的調整。氣象部門雙重領導管理體制下的經費來源與人員身份多元化越來越不適應國家改革的大形勢;中央和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的確定,對堅持和完善氣象部門雙重領導管理體制和雙重計劃財務體制提出了新問題;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和服務市場的開放,對氣象部門在氣象服務提供中的主體作用,以及開放氣象服務市場和加強市場監管提出了新挑戰;統籌設計和有效落實各項改革舉措,突破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內生動力,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又要保持部門穩定,鞏固和加強氣象部門在氣象基本業務和公共氣象服務中的主體地位,等等,已經成為我們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和挑戰。

面對到2020年全國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的沖刺形勢,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協同推進、提質增效的挑戰和壓力很大。全國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到了最關鍵的階段。然而,氣象信息化、集約化、標准化水平還不高,上下發展、區域發展不平衡,各業務之間不協調等問題還仍然存在,氣象科技整體水平還不高,人才和隊伍還不適應,事業發展過於依賴規模、硬體、投入的局面仍然存在,發展質量和效益亟待提高。這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和嚴峻挑戰。
關鍵是我們要善於發現和利用好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治理體系完善、新型國家戰略實施,以及科技進步帶來的良好機遇,變壓力為動力,變挑戰為機遇,全面發展、創新發展、開放發展、協調發展。

一是緊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機遇,加快提升氣象服務保障能力。「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水平將再上新台階,服務業將成為我國主導型產業,城鄉經濟社會結構將發生深刻變化,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國家「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三大戰略的實施,將對公共服務、社會治理、城市管理、法治建設等提出更多更高的需求。這是拓展氣象服務領域、提升氣象服務效益、促進區域氣象事業協調發展的新空間,也是氣象事業發展的保障所在、動力所在、潛力所在。我們一定要牢牢抓住機遇,開放發展、協調發展,著力提升氣象保障服務能力,推動氣象事業再上新台階。

二是緊抓全面深化改革的機遇,加快形成有利於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的體制機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就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和全面推進法治建設,不斷推出改革措施,對氣象服務體制、氣象業務科技體制和氣象管理體制帶來深刻影響。長遠來看,這些改革將促進國家行政管理體制更加合理高效,事權與責任體系更加清晰協調,依法治國和建設服務型政府更好推進。這些改革也為氣象改革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例如,對解決困擾了我們多年的事業經費不足、事權與支出責任不匹配、體制機制不順等問題有可能是個機遇。因此,我們要緊緊抓住全面深化改革新機遇,認真謀劃破解體制難題、制度難題、發展難題的新舉措,加快形成有利於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的體制機制。

三是緊抓當前科學技術快速進步的機遇,加快提升氣象現代化的質量和效益。當前,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信息化步伐明顯加快,其中蘊藏著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革的巨大動力。國家「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等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蘊藏著推動科技第一生產力的巨大潛能。國務院剛剛印發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提出2018年底前建成國家政府數據統一 開放平台,率先在科技、氣象、海洋等重要領域實現公共數據資源合理適度向社會開放,帶動社會公眾開展大數據增值性、公益性開發和創新應用,充分釋放數據紅利,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這對於釋放氣象服務消費潛力、激發個性化多樣化潛在消費需求、拉動氣象服務產品供給、提升氣象服務質量,無疑是新機遇、新動力和新潛力。因此,我們一定要主動適應和及時跟上科技發展的新潮流,以全球視野、發展眼光去謀劃和推進「十三五」氣象改革發展,力爭在氣象核心業務技術水平、提升國際氣象競爭力上取得新突破。

⑥ 依法治國會給中國帶來哪些新氣象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主題是「依法治國」,公報對「依法治國」的性質、制度基礎、總體目標、主要任務作出了詳盡的闡述,在中共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法治國家建設目標,極大地豐富了「依法治國」的理論內涵,也進一步拓展了這一理論在中國社會治理過程中的實踐空間,必將對中國社會的治理模式的轉變、政治運行過程、行政決策和行政執法、司法制度等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漫長的傳統社會中,中國文明形成了較為獨特的治理模式。廟堂內的皇帝---官僚士大夫與廟堂之外的鄉紳—儒生形成了較為穩定的聯盟關系。作為社會的治理主體,他們以儒教意識形態為主要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和價值准則,在處理各種政治、行政和司法事務中,逐漸形成了相對固定行為模式。雖然當時的法律在社會治理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治理者不能隨意違背的重要准則,但是因為法律難以規范千差萬別的具體事務,在實踐中,往往需要治理者根據儒教意識形態的原則做出臨機決斷和自由裁量,各層級、各部門主官的主觀意志往往成為行政和司法決策中的決定性力量。
新中國成立之後,由於相關法律制度的缺失,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各級黨政機關都是依靠「紅頭文件」來指導和規范自身的工作。因為這些「紅頭文件」,給予各級黨政機關的只能是對某些問題的原則性指示,其規范類型與法律原則相近,遠不能具備法律規則所特有的具體而微的規范效力,因此,事實上,仍是賦予各級黨政機關較為寬泛的自由裁量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立法進程有了跨越式的發展,包括行政法規在內的各種法律規范逐步地建立健全起來,但是由於改革本身所必然具有的創新性和革命性本質,突破各種條條框框的束縛本身,在許多時候,就難免會有超越現行法律規范界限的可能。再加上各級黨政機關在推動地方經濟建設過程中,每遇社會矛盾,在解決中,為節省成本、提高效率,很少考慮現行法律規定,往往選擇法律以外的解決途徑,有時甚至不惜通過法外交易來化解矛盾,實現廉價的穩定目的。
以上之治理方式,在本質講,仍帶有明顯的中國傳統的儒家式人治特徵。雖然在某些時候或某些具體的個案中,可能達到節省行政成本、提高決策和執行效率的效果,但總體上卻是導致全國范圍內政出多門、政令不一、司法不公、地方保護主義盛行、矛盾集聚、群體性事件頻發的重要症結之所在。因此,大力推進「依法治國」,做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全民守法,最終必將完成對上述人治主義的治理模式的革命,構建起以法律為基本准則的現代治理模式,極大的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社會治理效率。
依法治國,社會治理的法治化模式的構建,需要有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這種法律體系不是以「統治」或「維穩」為目的,而是以彰顯「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旨,以「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為目的。它必須凸顯全國人大作為最高立法機關的立法主導地位,杜絕政府及其部門越權立法的現象,建立起行政機關在人大指導下起草行政法規的運作機制,完善有廣大公民參與的相關立法程序,實現民主立法和科學立法。
客觀地說,經過30多年的立法工作,當今中國,依法治國的最大障礙已經不是法律制度的缺失,而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執法不公,進而導致執法環境的不斷惡化。當然,某些地方黨政機關在工作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也有一定的客觀原因。近年來,地方政府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維穩的壓力越來越重,為快速推進本地經濟發展、提升各項經濟指標,地方政府在很多項目開發中往往採取先建設、後報送審批的做法,明顯違反國務院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這不僅造成很多項目在建設初期缺乏合法性依據,處於非法狀態,也導致這些項目一旦引起糾紛,地方政府很難挺直腰桿嚴格執法,依法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利,不得不對鬧事群眾姑息遷就,最終導致惡性事件的爆發。近期雲南晉寧縣晉城鎮富有村發生的血腥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公報中要求各級黨政機關都必須對行政決策進行合法性審查,建立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過、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的「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這意味著各級黨政機關在行政決策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決策的民主性、科學性,還必須注重其合法性,不能再以時間緊、任務急等理由為各種違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工程、項目、任務擅自打開方便之門,也意味著在任何行政工作中,國家的法律法規都必須首先得到維護和遵守。通過政府的守法、保證決策的合法性,以確保執行的嚴格性和有效性。
不論是確保行政決策的合法性,還是確保行政決策的執行力,都必須以釐清各級黨政機關、特別是各個職能部門、乃至相關崗位的職責邊界為前提。長期以來,我國黨政機關存在機構設置隨意性較大、科學性不足,各個職能部門之間權責界限模糊,崗位職責含混等一系列問題,客觀上造成決策合法性不足、執行中潛規則盛行、乃至相互推諉扯皮、效率低下等現象。公報要求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其中權責法定、誠信守法,不僅提法甚為新穎,更是落實依法治國的關鍵環節。
司法是保障社會公正的最後防線,而司法公正的前提是司法權的獨立行使。公報將司法公正作為法治社會的「生命線」,是基於對社會公正實現途徑的深刻理解。在當今中國,司法不公導致的上訪和群體性事件,呈現逐年增多的趨勢,已漸成威脅社會穩定最重要的誘因之一。造成司法不公的原因復雜,不能一概而論。但是領導幹部以權代法,越權干預司法,地方司法機關出於地方利益考量違法裁判,司法機關受制於地方政府,以及司法工作人員政治素質、專業質素不高等等,都是造成冤假錯案頻現的重要原因。公報要求建立和確保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推進審判和執行權分離試點工作,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建立跨行政區的人民法院和檢察院等等,毫無疑問,都是非常有針對性的舉措。
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就必須培育出深厚法治文化。由於長期的人治主義傳統的影響,我國法治文化根基薄弱,這表現為憲法和法律在社會中很難得到應有的尊重,絕大多數人都習慣於按照習俗或潛規則處理各種事務。建設法治文化,就是要讓憲法和法律規范成為整個社會的共同信仰,成為調節大多數社會關系的基本准則,成為裁量是非功過的基本價值維度,成為指導執政黨、各級政府、各種社會組織和公民行為的共同的「文化指令」。公報特別強調了社會自治,建立社會和公民利益表達機制、協商溝通機制,建立司法救濟制度,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對養成公民普遍遵法、守法的法治文化的重要意義。
結合近年來司法系統正在推進的去行政化改革,公報對提高司法從業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的相關制度保障也做出了重要規定。限於篇幅,本文不再贅述。可以想見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本次全會所提出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種種構想,將會逐步落實為漸進式的制度創新,引發新一輪體制改革的浪潮,而我國距離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也將漸行漸近。

⑦ 如何全面提高氣象事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主要抓好以下八項工作:

(一)著力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和水平

氣象災害防禦形勢嚴峻,涉及面廣,社會關注度高。要切實履行基本職責,不斷加強能力建設,著力提高氣象防災減災水平和效益。

完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努力做到重大氣象災害與衍生次生災害預報准確,預警及時,信息傳播快速,確保預報預警信息發布不出現失誤。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強化與各級防災減災及應急管理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應急聯動,深化防災減災資源整合與協調配合。切實發揮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建設效用。

加強基層防災減災體系建設。落實中央一號文件要求,著力推動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服務融入式發展。推進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逐步納入地方基層組織體系和公共財政預算,納入地方政府「三定」方案和績效考核體系。推進基層氣象防災減災發布手段融入地方社會治理體系和基層網格化管理體系,融入各部門減災示範社區、智慧社區創建,融入各類公共服務信息平台,實現信息發布手段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和安全運維。推動將氣象信息員納入地方公共服務組織管理體系,加強管理與效能考核。

依法開展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強化依法履職意識和責任,扎實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的相關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依法規范政府、部門、社會和公民在防災減災中的責任和義務。推動建立政府主導下重大氣象災害預警的社會應急響應機制。強化對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點單位極端天氣公共安全的依法監督職責。引導和鼓勵社會志願者參與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進一步加強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工作。

提高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水平。強化風險防範意識,逐步建立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業務。加強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建設災情信息管理系統,初步實現災害信息實時、快捷、綜合採集。開展台風、暴雨、乾旱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災害風險區劃試點,發展定量化的災害風險評估業務,著力提高對地質災害隱患點、設施農業、交通氣象的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的針對性、有效性。發揮保險機構、紅十字會等組織在氣象災害風險轉移中的作用,建立重大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跨部門聯合調查制度。發展防災減災與公共氣象服務效益評估業務,逐步建立國家、省兩級氣象服務白皮書制度。

(二)全力做好各項氣象服務

氣象服務是立業之本。要始終把做好氣象服務放在首位,堅持「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決策」,全力做好各項氣象服務。

努力提升氣象服務「三農」的水平。創新氣象為農服務機制,融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深化聯合會商和產品製作發布機制,加強國家級與省級農業氣象業務服務的技術指導和支撐反饋,強化關鍵農時、重大農業氣象災害實時監測和定量影響評估服務。服務國家農業對外合作,繼續做好國內主要農作物長勢監測和產量預報,並逐漸向國外重點農產品和重點農業產區拓展。推進中央財政「三農」服務專項建設與現代農業示範區、綜合減災示範社區等的融合,深化基層氣象為農服務社會化發展試點,推動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可持續發展。

全力提高公眾氣象服務水平。創新服務方式,發展更加適應需求的個性化、多樣化、專業化公眾氣象服務。繼續加強氣象服務品牌建設,強化按需服務、移動式交互、智能定位信息發布,推進新媒體技術在公眾氣象服務業務中的應用。繼續推進氣象服務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進企事業單位、進工地,進一步擴大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發布的覆蓋面。

做好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活動氣象服務。圍繞國家重大戰略,以及新型城鎮化建設、大氣污染防治等重大任務,優化需求導向的服務機制,強化專項氣象服務業務。做好大型運動會和2022年冬奧會申辦等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服務工作。

加強各項專業氣象服務。完成全國交通氣象災害風險普查,深入推進交通氣象沿線精細化預報和高影響天氣短臨預報試點。繼續推進與住建部城市內澇防治合作。加強流域氣象中心業務能力建設,發揮服務防汛抗旱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運行等職責。與國土資源部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示範區建設。繼續做好海洋、森林草原防火、旅遊、電力等專業領域氣象服務。加強安全生產氣象保障服務。

(三)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服務支撐工作

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是攸關當前和長遠利益的大事。要切實發揮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科技支撐作用,有力保障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

強化氣候變化適應工作。加快建設中國氣候服務系統,強化傳統天氣氣候服務與氣候變化應對需求的融合。推進省級氣候變化適應工作。做好能源設施、城鄉建設、交通基礎等關鍵領域的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建立極端氣候事件預警指數和等級標准,繼續開展氣候變化對特色產業和行業的影響評估。

做好應對氣候變化決策支撐。做好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的支撐工作,圍繞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氣候變化立法、我國二氧化碳峰值排放路徑和氣候變化適應等開展決策咨詢。積極參加IPCC未來規劃,科學支撐氣候變化公約談判,參與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加強氣候變化科學研究。深入開展氣候變化規律研究。強化氣候變化基礎數據建設,穩步推進全球氣候系統模式和區域氣候模式研發,繼續開展氣候變化檢測歸因研究,啟動氣候變化綜合評估模式研發。做好氣候變化最新科學進展和熱點問題的分析解讀工作。

更加重視氣候安全工作。根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確定中長期氣候安全目標,減輕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水資源、生態、能源、城鎮化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威脅,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加強生態文明氣象服務。加強國家級、區域和省級環境氣象預報預警業務能力和運行機制建設。推進與環保部門聯合開展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和空氣質量預報。發展污染源減排措施效果評估業務。繼續做好生態脆弱區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加快推進區域人工影響天氣工程立項建設。實施人工影響天氣業務能力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促進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開展全國貧困縣光伏發電資源評估與服務,組織開展風能經濟開發潛力評估研究。加強城市規劃、重大工程等氣候可行性論證服務。

(四)全面深入推進氣象現代化

氣象現代化是興業之路。要大力推進氣象業務現代化、氣象服務社會化、氣象工作法治化,並將氣象業務現代化作為核心重點任務來推動,落實目標任務和主體責任,全面深入推進氣象現代化。積極發展現代氣象服務業務。認真貫徹第六次全國氣象服務工作會議精神,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現代氣象服務體系的目標和要求,制定公共氣象服務業務發展指導意見,集約化發展公共氣象服務核心業務能力。強化決策氣象服務業務能力建設。研發氣象災害影響預報和災害風險評估技術,發展基於影響預報的專業氣象服務業務。面向個性化服務需求,研發快速循環預報服務產品加工和產品檢驗監控系統。優化完善全國公共氣象服務共享產品庫。依託數據分析技術和新媒體,發展智能化公眾氣象服務業務。

深入推進現代氣象預報預測業務。制訂現代天氣、氣候業務發展指導意見,著力提升預報預測准確率和精細化水平。推進數值預報發展與應用,實現GRAPES全球模式業務運行,區域數值預報重點做好資料同化和產品應用工作。著力提高災害性天氣、局地性天氣的分析能力和預報技術。開展全國10公里解析度的精細化格點全要素預報業務試驗。加強海洋氣象、空間天氣預報業務能力建設。實現第二代季節預測模式業務運行,進一步提高動力與統計相結合的客觀預測技術水平。加快推進MICAPS4.0、SWAN2.0和CIPAS2.0系統建設,繼續推進縣級綜合預報預警業務平台的建設與應用。召開第七次全國氣象預報預測工作會議。

大力推進現代氣象觀測業務。強化綜合觀測業務的自動化、集約化、標准化,著力提高觀測質量和效益。開展國家天氣觀測網台站遴選,加強國家基準站網建設,實現國家級台站和其他台站的分級管理。完成縣級綜合觀測業務平台的試點工作並推廣。統一各類自動氣象站技術標准和數據格式,開展自動氣候站設備選型,提高觀測數據可同化水平。組織開展風廓線等觀測資料的應用試驗和觀測預報互動科學試驗,提高現代觀測資料的應用水平。規范溫室氣體等大氣成分業務,提高業務穩定運行能力。完成風雲二號G星在軌測試並投入業務運行,統籌在軌氣象衛星管理,優化地面應用系統設計,進一步提升氣象衛星和雷達觀測業務應用水平。加強國家級和省級計量檢定能力建設,啟動國家氣象技術裝備保障分中心(新疆)建設。嚴格執行氣象專用技術裝備許可制度。

著力加強氣象資料業務和信息化基礎能力建設。制訂氣象資料業務發展指導意見。加強氣象資料基礎工作。加快推進氣象數據格式標准化工作。以推進全球氣象再分析資料工作為抓手,優化氣象數據採集、收集、質控、存儲和應用業務流程。重點推進衛星、雷達等資料質量評估業務應用和同化工作。規范各類氣象資料質量和時效的考核評估。提高全國氣象廣域網傳輸能力。加快推進全國綜合氣象信息共享系統(CIMISS)業務化,推進國家、省兩級集約化數據環境建設。國家級氣象業務內網和中國氣象數據網上線運行。啟動實施國家級高性能計算機二期建設和氣象業務異地應急備份中心(上海)建設。

進一步強化責任考核。出台《全國氣象現代化發展綱要》,完善氣象現代化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切實推進各項保障政策落地。國家級業務單位要積極主動履責,加強與相關單位互動對接,完成氣象現代化實施方案年度任務。省級氣象部門要強化責任擔當,著力推進省級氣象業務現代化,有序推進縣級綜合氣象業務發展。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將氣象現代化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中。

加強試點經驗總結與推廣。組織開展江蘇、上海、北京、廣東、重慶以及浙江杭州和寧波等第一批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試點總結評估,推廣試點經驗。加大對河南作為中部地區於2018年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試點省份的工作推進力度。針對東中西部各自不同發展特點,把握好東部率先,中、西部趕超的節奏。

(五)著力深化氣象改革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源泉。要凝聚共識,密切跟蹤國家改革進展,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倒逼,以氣象服務體制改革為重點、以防雷體制改革為突破口,以氣象科技體制改革為抓手,扎實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認真落實氣象服務體制改革部署。要按照《氣象服務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的部署,以國家級和部分省級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為試點,創新發展氣象服務業務體制、服務供給體制和運行機制以及專業氣象服務實體規模化發展機制,更好地發揮氣象事業單位在公共服務中的主體作用。推進中央和地方政府氣象防災減災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健全政府購買氣象服務制度。以氣象為農服務社會化及大城市社區氣象防災減災為試點,培育基層氣象服務多元化提供主體。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隊伍納入地方公共服務和保障體系試點。成立中國氣象服務協會、中國人工影響天氣協會。以上海自貿區氣象服務管理和氣象協會組織為抓手,制定出台氣象服務管理辦法、標准和規范,建立部門與社會組織對氣象服務的市場管理機制。

加快推進防雷體制改革。依法加強雷電災害防禦工作的組織管理職能,發揮防雷減災在保障公共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方面的作用。以激發市場發展活力,提升服務能力和創新方式為重點,試點帶動,加快推進防雷體制改革,依法有序開放防雷檢測市場,強化法規標准建設和市場監管。統一準入標准,制定出台全國防雷裝置檢測資質管理辦法。清理與改革要求不相適應的規范性文件,完善防雷相關法規標准及業務規范,加強防雷服務市場監管。重慶、廣東、浙江等試點單位要重點推進防雷工作政事企分開,發揮防雷服務行業協會作用,建立現代防雷企業制度,培育骨幹企業。

穩步推進氣象業務科技體制改革。按照信息化、集約化、標准化的發展要求,改革氣象業務體制,優化氣象業務布局、業務系統和業務流程,提升氣象業務的效率和水平。通過試點建立省市縣三級集約化的業務布局和業務流程,制定氣象業務系統平台集約化發展指導意見。落實精細化氣象預報服務產品製作向國家級和省級業務集約的氣象服務業務技術體制。規范全國數值預報業務布局,制定數值預報業務發展改革指導意見。強化預報預測質量檢驗考核工作。建立預報員團隊定量考核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改革科研組織管理方式,進一步集中資源聚焦核心技術突破。深化氣科院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以技術突破與業務貢獻為導向的評價制度和激勵機制,強化中試基地與業務用戶參與成果評估,發揮學會等第三方機構在項目管理、科技獎勵和成果評價中的作用。完善合作共贏機制,引導利用國內外優勢資源參與重大核心任務協同攻關。

密切跟蹤落實國家各項改革。及時貫徹落實國家關於科技體制、人事制度、財稅制度及其他改革政策。配合中編辦制定地方氣象管理權力清單指導意見。繼續推進氣象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強化分類指導、上下協調、有序承接,建立完善規章制度、審批程序和事中事後監管措施,做到放管結合、監管到位。深化部門預算管理體制改革,管好用好財政資金。完善雙重計劃體制和相應財務渠道,積極爭取地方財政解決氣象部門職工的地方性津補貼。

認真組織並推進改革試點工作。總結省級氣象局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試點,推進省及省以下氣象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切實抓好各試點單位經驗總結,查找並解決存在的問題,創造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探索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改革成果。

(六)大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

創新始終是推動事業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要大力實施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培養創新型人才,著力推進氣象信息化建設,有力保障和支撐氣象現代化。

加快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全面落實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核心攻關任務。發揮中央財政科技資金效益,落實四項研究計劃重點任務。做強部門科研院所,優化學科布局,構建科研業務緊密結合的學科體系和協同攻關機制。加強區域科技協同創新,圍繞區域重大業務核心技術進行攻關。優化氣象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強化野外科學試驗基地的開放共享。建立氣象科技成果認定和分類評價制度。推動成果轉化應用和向技術標準的深度延伸。完善有利於激發創新活力的激勵制度。深入推進科技研發任務法人責任制落實。

加強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進一步強化人才工作「一把手」責任制。圍繞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組建核心技術領域創新團隊。完善人才和團隊的評價激勵等政策措施。深入實施「雙百計劃」、強基工程和青年英才培養計劃。加強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培訓。開展人才政策執行情況評估,優化人才發展環境。聯合教育主管部門和高等院校,加強氣象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加強西部欠發達地區人才隊伍建設。

加快推進氣象信息化工作。加強頂層設計,完成氣象信息化總體規劃編制。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強化氣象信息化標准規范體系建設,統籌氣象業務、服務、科研、教育培訓和行政管理等的信息資源和數據,逐步構建資源高效利用、數據充分共享、流程高度集約的氣象信息化新格局。加強氣象信息化工作統一領導,開展國家和省級氣象業務信息化建設試點,推進氣象信息化總體規劃實施,推進「氣象雲」工程建設。建立氣象信息化社會運行保障機制。

提升開放合作質量效益。制定新常態下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合作計劃及方案,深化省部、部際合作。圍繞國家「一帶一路」等總體外交大局和氣象事業發展全局,做好第十七次世界氣象大會參會等重要國際氣象合作機制建設工作。多渠道、多方式加強多雙邊氣象合作,提升國際引智和培訓工作水平。加強氣象援外工作。繼續做好港澳台及周邊區域氣象交流合作工作。進一步規范外事管理,加強國際合作隊伍建設。

切實抓好規劃實施和編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做好氣象發展「十二五」規劃的總結評估,積極參與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重大專項規劃起草,組織編制「十三五」規劃,提出未來五年氣象事業發展重大工程和建設任務。加快《海洋氣象發展專項規劃(2014-2020年)》、氣象衛星應用發展規劃等專項規劃的編制和審批。強化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氣象保障工程等項目的統籌建設與管理。開展氣象監測與災害預警工程、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一期工程竣工驗收。組織召開全國氣象部門西藏工作會議。完善對口支援西藏和四省藏區、新疆及艱苦台站工作方案。扎實推進新疆兵地氣象融合發展。重視和支持基層氣象台站能力建設。

(七)全面推進氣象法治建設

氣象工作法治化是新時期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的內在要求。要堅持依法發展、依法行政、依法履職,全面提高氣象工作法治化水平。

推進氣象立法和標准化管理。積極參與全國人大常委會涉氣象法律草案和國務院涉氣象行政法規起草。繼續推進氣象災害防禦法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條例的立法進程及《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修訂。突出各地氣象事業發展特色,加快推進地方氣象立法步伐。切實提高氣象標准質量,不斷強化標准執行。加快霾等重點標準的制修訂,建立以標准為依據的業務管理工作機制,清理修訂完善現有業務規范,制定標委會績效評價指標,開展標准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

提升依法履行氣象社會治理能力。全面梳理氣象行政管理職能,制定氣象部門權力和責任清單。完善並實施氣象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管理辦法和指導標准,做好氣象行政執法監督檢查,及時制止和查處違反氣象法律法規的行為。繼續開展防雷綜合治理督導檢查,加強事中事後監管。

提高依法管理氣象事務水平。完善學法、用法制度,增強幹部職工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推動改革發展的能力。完善重大決策法定程序,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積極推進國家和省級氣象部門法律顧問制度。突出抓好局黨組各項重大決策部署、事業發展重點目標、深化改革各項任務等的落實。改進目標管理,完善綜合考評體系。重點解決不落實、難落實問題。強化職能調整和下放的銜接和後續工作。

(八)全面加強部門黨建和文化建設

加強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和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證。要強化責任,加強思想、組織、作風、廉政和制度建設,營造奮發有為團結和諧氛圍。

把從嚴治黨要求貫徹各項工作始終。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嚴明黨的各項紀律。自覺把維護黨中央權威、遵守黨的政治規矩落實到全部工作中去。持續深入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嚴格執行有關制度。進一步精簡公文數量,提高公文質量。強化會議管理監督,提高會議質量效率。厲行勤儉節約,嚴肅查處違反「約法三章」問題。持續反對「四風」,加強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和糾正存在的突出問題。組織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專項檢查,鞏固拓展活動成果,健全作風建設長效機制。繼續抓好機關作風建設月活動。

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是政治責任、直接責任。各級黨組(黨委)要統籌謀劃,把黨風廉政建設貫穿於各項工作的全過程。要緊緊抓住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這個「牛鼻子」,以上率下,層層傳導壓力,級級落實責任,強化黨組(黨委)責任擔當,細化主體責任,建立責任台賬,對主體責任不落實或落實不力的要嚴肅問責,要分級開展基層黨組織主要負責同志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輪訓工作。

⑧ 怎樣做好決策氣象服務思考 06

主要抓好以下八項工作:

(一)著力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和水平

氣象災害防禦形勢嚴峻,涉及面廣,社會關注度高。要切實履行基本職責,不斷加強能力建設,著力提高氣象防災減災水平和效益。

完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努力做到重大氣象災害與衍生次生災害預報准確,預警及時,信息傳播快速,確保預報預警信息發布不出現失誤。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強化與各級防災減災及應急管理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應急聯動,深化防災減災資源整合與協調配合。切實發揮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建設效用。

加強基層防災減災體系建設。落實中央一號文件要求,著力推動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服務融入式發展。推進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逐步納入地方基層組織體系和公共財政預算,納入地方政府「三定」方案和績效考核體系。推進基層氣象防災減災發布手段融入地方社會治理體系和基層網格化管理體系,融入各部門減災示範社區、智慧社區創建,融入各類公共服務信息平台,實現信息發布手段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和安全運維。推動將氣象信息員納入地方公共服務組織管理體系,加強管理與效能考核。

依法開展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強化依法履職意識和責任,扎實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的相關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依法規范政府、部門、社會和公民在防災減災中的責任和義務。推動建立政府主導下重大氣象災害預警的社會應急響應機制。強化對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點單位極端天氣公共安全的依法監督職責。引導和鼓勵社會志願者參與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進一步加強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工作。

提高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水平。強化風險防範意識,逐步建立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業務。加強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建設災情信息管理系統,初步實現災害信息實時、快捷、綜合採集。開展台風、暴雨、乾旱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災害風險區劃試點,發展定量化的災害風險評估業務,著力提高對地質災害隱患點、設施農業、交通氣象的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的針對性、有效性。發揮保險機構、紅十字會等組織在氣象災害風險轉移中的作用,建立重大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跨部門聯合調查制度。發展防災減災與公共氣象服務效益評估業務,逐步建立國家、省兩級氣象服務白皮書制度。

(二)全力做好各項氣象服務

氣象服務是立業之本。要始終把做好氣象服務放在首位,堅持「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決策」,全力做好各項氣象服務。

努力提升氣象服務「三農」的水平。創新氣象為農服務機制,融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深化聯合會商和產品製作發布機制,加強國家級與省級農業氣象業務服務的技術指導和支撐反饋,強化關鍵農時、重大農業氣象災害實時監測和定量影響評估服務。服務國家農業對外合作,繼續做好國內主要農作物長勢監測和產量預報,並逐漸向國外重點農產品和重點農業產區拓展。推進中央財政「三農」服務專項建設與現代農業示範區、綜合減災示範社區等的融合,深化基層氣象為農服務社會化發展試點,推動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可持續發展。

全力提高公眾氣象服務水平。創新服務方式,發展更加適應需求的個性化、多樣化、專業化公眾氣象服務。繼續加強氣象服務品牌建設,強化按需服務、移動式交互、智能定位信息發布,推進新媒體技術在公眾氣象服務業務中的應用。繼續推進氣象服務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進企事業單位、進工地,進一步擴大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發布的覆蓋面。

做好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活動氣象服務。圍繞國家重大戰略,以及新型城鎮化建設、大氣污染防治等重大任務,優化需求導向的服務機制,強化專項氣象服務業務。做好大型運動會和2022年冬奧會申辦等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服務工作。

加強各項專業氣象服務。完成全國交通氣象災害風險普查,深入推進交通氣象沿線精細化預報和高影響天氣短臨預報試點。繼續推進與住建部城市內澇防治合作。加強流域氣象中心業務能力建設,發揮服務防汛抗旱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運行等職責。與國土資源部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示範區建設。繼續做好海洋、森林草原防火、旅遊、電力等專業領域氣象服務。加強安全生產氣象保障服務。

(三)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服務支撐工作

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是攸關當前和長遠利益的大事。要切實發揮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科技支撐作用,有力保障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

強化氣候變化適應工作。加快建設中國氣候服務系統,強化傳統天氣氣候服務與氣候變化應對需求的融合。推進省級氣候變化適應工作。做好能源設施、城鄉建設、交通基礎等關鍵領域的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建立極端氣候事件預警指數和等級標准,繼續開展氣候變化對特色產業和行業的影響評估。

做好應對氣候變化決策支撐。做好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的支撐工作,圍繞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氣候變化立法、我國二氧化碳峰值排放路徑和氣候變化適應等開展決策咨詢。積極參加IPCC未來規劃,科學支撐氣候變化公約談判,參與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加強氣候變化科學研究。深入開展氣候變化規律研究。強化氣候變化基礎數據建設,穩步推進全球氣候系統模式和區域氣候模式研發,繼續開展氣候變化檢測歸因研究,啟動氣候變化綜合評估模式研發。做好氣候變化最新科學進展和熱點問題的分析解讀工作。

更加重視氣候安全工作。根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確定中長期氣候安全目標,減輕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水資源、生態、能源、城鎮化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威脅,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加強生態文明氣象服務。加強國家級、區域和省級環境氣象預報預警業務能力和運行機制建設。推進與環保部門聯合開展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和空氣質量預報。發展污染源減排措施效果評估業務。繼續做好生態脆弱區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加快推進區域人工影響天氣工程立項建設。實施人工影響天氣業務能力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促進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開展全國貧困縣光伏發電資源評估與服務,組織開展風能經濟開發潛力評估研究。加強城市規劃、重大工程等氣候可行性論證服務。

(四)全面深入推進氣象現代化

氣象現代化是興業之路。要大力推進氣象業務現代化、氣象服務社會化、氣象工作法治化,並將氣象業務現代化作為核心重點任務來推動,落實目標任務和主體責任,全面深入推進氣象現代化。積極發展現代氣象服務業務。認真貫徹第六次全國氣象服務工作會議精神,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現代氣象服務體系的目標和要求,制定公共氣象服務業務發展指導意見,集約化發展公共氣象服務核心業務能力。強化決策氣象服務業務能力建設。研發氣象災害影響預報和災害風險評估技術,發展基於影響預報的專業氣象服務業務。面向個性化服務需求,研發快速循環預報服務產品加工和產品檢驗監控系統。優化完善全國公共氣象服務共享產品庫。依託數據分析技術和新媒體,發展智能化公眾氣象服務業務。

深入推進現代氣象預報預測業務。制訂現代天氣、氣候業務發展指導意見,著力提升預報預測准確率和精細化水平。推進數值預報發展與應用,實現GRAPES全球模式業務運行,區域數值預報重點做好資料同化和產品應用工作。著力提高災害性天氣、局地性天氣的分析能力和預報技術。開展全國10公里解析度的精細化格點全要素預報業務試驗。加強海洋氣象、空間天氣預報業務能力建設。實現第二代季節預測模式業務運行,進一步提高動力與統計相結合的客觀預測技術水平。加快推進MICAPS4.0、SWAN2.0和CIPAS2.0系統建設,繼續推進縣級綜合預報預警業務平台的建設與應用。召開第七次全國氣象預報預測工作會議。

大力推進現代氣象觀測業務。強化綜合觀測業務的自動化、集約化、標准化,著力提高觀測質量和效益。開展國家天氣觀測網台站遴選,加強國家基準站網建設,實現國家級台站和其他台站的分級管理。完成縣級綜合觀測業務平台的試點工作並推廣。統一各類自動氣象站技術標准和數據格式,開展自動氣候站設備選型,提高觀測數據可同化水平。組織開展風廓線等觀測資料的應用試驗和觀測預報互動科學試驗,提高現代觀測資料的應用水平。規范溫室氣體等大氣成分業務,提高業務穩定運行能力。完成風雲二號G星在軌測試並投入業務運行,統籌在軌氣象衛星管理,優化地面應用系統設計,進一步提升氣象衛星和雷達觀測業務應用水平。加強國家級和省級計量檢定能力建設,啟動國家氣象技術裝備保障分中心(新疆)建設。嚴格執行氣象專用技術裝備許可制度。

著力加強氣象資料業務和信息化基礎能力建設。制訂氣象資料業務發展指導意見。加強氣象資料基礎工作。加快推進氣象數據格式標准化工作。以推進全球氣象再分析資料工作為抓手,優化氣象數據採集、收集、質控、存儲和應用業務流程。重點推進衛星、雷達等資料質量評估業務應用和同化工作。規范各類氣象資料質量和時效的考核評估。提高全國氣象廣域網傳輸能力。加快推進全國綜合氣象信息共享系統(CIMISS)業務化,推進國家、省兩級集約化數據環境建設。國家級氣象業務內網和中國氣象數據網上線運行。啟動實施國家級高性能計算機二期建設和氣象業務異地應急備份中心(上海)建設。

進一步強化責任考核。出台《全國氣象現代化發展綱要》,完善氣象現代化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切實推進各項保障政策落地。國家級業務單位要積極主動履責,加強與相關單位互動對接,完成氣象現代化實施方案年度任務。省級氣象部門要強化責任擔當,著力推進省級氣象業務現代化,有序推進縣級綜合氣象業務發展。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將氣象現代化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中。

加強試點經驗總結與推廣。組織開展江蘇、上海、北京、廣東、重慶以及浙江杭州和寧波等第一批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試點總結評估,推廣試點經驗。加大對河南作為中部地區於2018年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試點省份的工作推進力度。針對東中西部各自不同發展特點,把握好東部率先,中、西部趕超的節奏。

(五)著力深化氣象改革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源泉。要凝聚共識,密切跟蹤國家改革進展,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倒逼,以氣象服務體制改革為重點、以防雷體制改革為突破口,以氣象科技體制改革為抓手,扎實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認真落實氣象服務體制改革部署。要按照《氣象服務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的部署,以國家級和部分省級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為試點,創新發展氣象服務業務體制、服務供給體制和運行機制以及專業氣象服務實體規模化發展機制,更好地發揮氣象事業單位在公共服務中的主體作用。推進中央和地方政府氣象防災減災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健全政府購買氣象服務制度。以氣象為農服務社會化及大城市社區氣象防災減災為試點,培育基層氣象服務多元化提供主體。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隊伍納入地方公共服務和保障體系試點。成立中國氣象服務協會、中國人工影響天氣協會。以上海自貿區氣象服務管理和氣象協會組織為抓手,制定出台氣象服務管理辦法、標准和規范,建立部門與社會組織對氣象服務的市場管理機制。

加快推進防雷體制改革。依法加強雷電災害防禦工作的組織管理職能,發揮防雷減災在保障公共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方面的作用。以激發市場發展活力,提升服務能力和創新方式為重點,試點帶動,加快推進防雷體制改革,依法有序開放防雷檢測市場,強化法規標准建設和市場監管。統一準入標准,制定出台全國防雷裝置檢測資質管理辦法。清理與改革要求不相適應的規范性文件,完善防雷相關法規標准及業務規范,加強防雷服務市場監管。重慶、廣東、浙江等試點單位要重點推進防雷工作政事企分開,發揮防雷服務行業協會作用,建立現代防雷企業制度,培育骨幹企業。

穩步推進氣象業務科技體制改革。按照信息化、集約化、標准化的發展要求,改革氣象業務體制,優化氣象業務布局、業務系統和業務流程,提升氣象業務的效率和水平。通過試點建立省市縣三級集約化的業務布局和業務流程,制定氣象業務系統平台集約化發展指導意見。落實精細化氣象預報服務產品製作向國家級和省級業務集約的氣象服務業務技術體制。規范全國數值預報業務布局,制定數值預報業務發展改革指導意見。強化預報預測質量檢驗考核工作。建立預報員團隊定量考核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改革科研組織管理方式,進一步集中資源聚焦核心技術突破。深化氣科院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以技術突破與業務貢獻為導向的評價制度和激勵機制,強化中試基地與業務用戶參與成果評估,發揮學會等第三方機構在項目管理、科技獎勵和成果評價中的作用。完善合作共贏機制,引導利用國內外優勢資源參與重大核心任務協同攻關。

密切跟蹤落實國家各項改革。及時貫徹落實國家關於科技體制、人事制度、財稅制度及其他改革政策。配合中編辦制定地方氣象管理權力清單指導意見。繼續推進氣象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強化分類指導、上下協調、有序承接,建立完善規章制度、審批程序和事中事後監管措施,做到放管結合、監管到位。深化部門預算管理體制改革,管好用好財政資金。完善雙重計劃體制和相應財務渠道,積極爭取地方財政解決氣象部門職工的地方性津補貼。

認真組織並推進改革試點工作。總結省級氣象局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試點,推進省及省以下氣象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切實抓好各試點單位經驗總結,查找並解決存在的問題,創造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探索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改革成果。

(六)大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

創新始終是推動事業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要大力實施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培養創新型人才,著力推進氣象信息化建設,有力保障和支撐氣象現代化。

加快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全面落實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核心攻關任務。發揮中央財政科技資金效益,落實四項研究計劃重點任務。做強部門科研院所,優化學科布局,構建科研業務緊密結合的學科體系和協同攻關機制。加強區域科技協同創新,圍繞區域重大業務核心技術進行攻關。優化氣象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強化野外科學試驗基地的開放共享。建立氣象科技成果認定和分類評價制度。推動成果轉化應用和向技術標準的深度延伸。完善有利於激發創新活力的激勵制度。深入推進科技研發任務法人責任制落實。

加強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進一步強化人才工作「一把手」責任制。圍繞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組建核心技術領域創新團隊。完善人才和團隊的評價激勵等政策措施。深入實施「雙百計劃」、強基工程和青年英才培養計劃。加強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培訓。開展人才政策執行情況評估,優化人才發展環境。聯合教育主管部門和高等院校,加強氣象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加強西部欠發達地區人才隊伍建設。

加快推進氣象信息化工作。加強頂層設計,完成氣象信息化總體規劃編制。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強化氣象信息化標准規范體系建設,統籌氣象業務、服務、科研、教育培訓和行政管理等的信息資源和數據,逐步構建資源高效利用、數據充分共享、流程高度集約的氣象信息化新格局。加強氣象信息化工作統一領導,開展國家和省級氣象業務信息化建設試點,推進氣象信息化總體規劃實施,推進「氣象雲」工程建設。建立氣象信息化社會運行保障機制。

提升開放合作質量效益。制定新常態下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合作計劃及方案,深化省部、部際合作。圍繞國家「一帶一路」等總體外交大局和氣象事業發展全局,做好第十七次世界氣象大會參會等重要國際氣象合作機制建設工作。多渠道、多方式加強多雙邊氣象合作,提升國際引智和培訓工作水平。加強氣象援外工作。繼續做好港澳台及周邊區域氣象交流合作工作。進一步規范外事管理,加強國際合作隊伍建設。

切實抓好規劃實施和編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做好氣象發展「十二五」規劃的總結評估,積極參與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重大專項規劃起草,組織編制「十三五」規劃,提出未來五年氣象事業發展重大工程和建設任務。加快《海洋氣象發展專項規劃(2014-2020年)》、氣象衛星應用發展規劃等專項規劃的編制和審批。強化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氣象保障工程等項目的統籌建設與管理。開展氣象監測與災害預警工程、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一期工程竣工驗收。組織召開全國氣象部門西藏工作會議。完善對口支援西藏和四省藏區、新疆及艱苦台站工作方案。扎實推進新疆兵地氣象融合發展。重視和支持基層氣象台站能力建設。

(七)全面推進氣象法治建設

氣象工作法治化是新時期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的內在要求。要堅持依法發展、依法行政、依法履職,全面提高氣象工作法治化水平。

推進氣象立法和標准化管理。積極參與全國人大常委會涉氣象法律草案和國務院涉氣象行政法規起草。繼續推進氣象災害防禦法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條例的立法進程及《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修訂。突出各地氣象事業發展特色,加快推進地方氣象立法步伐。切實提高氣象標准質量,不斷強化標准執行。加快霾等重點標準的制修訂,建立以標准為依據的業務管理工作機制,清理修訂完善現有業務規范,制定標委會績效評價指標,開展標准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

提升依法履行氣象社會治理能力。全面梳理氣象行政管理職能,制定氣象部門權力和責任清單。完善並實施氣象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管理辦法和指導標准,做好氣象行政執法監督檢查,及時制止和查處違反氣象法律法規的行為。繼續開展防雷綜合治理督導檢查,加強事中事後監管。

提高依法管理氣象事務水平。完善學法、用法制度,增強幹部職工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推動改革發展的能力。完善重大決策法定程序,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積極推進國家和省級氣象部門法律顧問制度。突出抓好局黨組各項重大決策部署、事業發展重點目標、深化改革各項任務等的落實。改進目標管理,完善綜合考評體系。重點解決不落實、難落實問題。強化職能調整和下放的銜接和後續工作。

(八)全面加強部門黨建和文化建設

加強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和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證。要強化責任,加強思想、組織、作風、廉政和制度建設,營造奮發有為團結和諧氛圍。

把從嚴治黨要求貫徹各項工作始終。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嚴明黨的各項紀律。自覺把維護黨中央權威、遵守黨的政治規矩落實到全部工作中去。持續深入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嚴格執行有關制度。進一步精簡公文數量,提高公文質量。強化會議管理監督,提高會議質量效率。厲行勤儉節約,嚴肅查處違反「約法三章」問題。持續反對「四風」,加強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和糾正存在的突出問題。組織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專項檢查,鞏固拓展活動成果,健全作風建設長效機制。繼續抓好機關作風建設月活動。

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是政治責任、直接責任。各級黨組(黨委)要統籌謀劃,把黨風廉政建設貫穿於各項工作的全過程。要緊緊抓住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這個「牛鼻子」,以上率下,層層傳導壓力,級級落實責任,強化黨組(黨委)責任擔當,細化主體責任,建立責任台賬,對主體責任不落實或落實不力的要嚴肅問責,要分級開展基層黨組織主要負責同志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輪訓工作

熱點內容
法院俞新堯 發布:2025-01-06 17:03:36 瀏覽:169
楚天法治2016第6 發布:2025-01-06 16:39:53 瀏覽:502
法學英語介紹 發布:2025-01-06 16:37:49 瀏覽:955
勞動法的直系親屬 發布:2025-01-06 16:24:32 瀏覽:376
縣教育局法律顧問聘請合同 發布:2025-01-06 16:07:03 瀏覽:594
法治信仰如何形成 發布:2025-01-06 15:57:04 瀏覽:279
鎮法治政府建設 發布:2025-01-06 15:52:30 瀏覽:27
道德斷崖 發布:2025-01-06 15:52:29 瀏覽:906
合同法對訂立合同的主體有哪些要求 發布:2025-01-06 15:45:16 瀏覽:857
法學工科 發布:2025-01-06 15:26:46 瀏覽: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