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注釋

道德經注釋

發布時間: 2020-12-18 15:02:18

道德經最詳細的全文及註解

《老子》來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源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
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詳見與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320/19/655616_19557309.shtml

⑵ 老子道德經解釋

《道德抄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在先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則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古代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現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後44章為《德篇》。《道德經》這部神奇寶典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⑶ 關於《道德經》,哪本書講解注釋得比較好

書店來里任法融道長源的《道德經釋義》,藍皮的,講解很專業。如果你曾經沒有接觸過,也可以選擇普通的
,就是一套有幾十本《論語》《孟子》都有的。比較適合初學。
《道德經》博大精深,很多注釋都是僅僅解釋其表面意思。若想更好地理解,還需要更多的自我思考與體悟。
寧外,如果你真的喜歡,建議背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希望可以幫到你哦

⑷ 求道德經 全文及注釋 (譯文) txt

《道德經》.txt: https://sn9.us/file/22215238-408937561 親親滿意請點個贊,您的肯定是我答題的專動力哦屬^_^

⑸ 道德經 哪個版本 有注釋和考據嚴謹的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很難回答。因為不知道您對《道德經》的認識是什麼,而且人們對《道德經》的看法不盡相同,有人從修道方面解釋,有人從治國方面解釋,專家們都從自然哲學角度解釋……,其原因是沒有弄清《道德經》寫了些什麼,受眾是誰?
如果要問哪個注釋版本比較好,能否理解為哪個版本忠實於《道德經》的主旨。關於《道德經》的定性我是這樣認為的:
《道德經》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認識尚不統一,有人將其奉為道教經典;有人視為兵書;有人視其為自然哲學著作;有人視其為治國的書。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要看其內容,如果81章統統與某個問題有關,那麼全書探討的就是這個問題。
先看《道德經》整體構架,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象、數、理」三個方面、重點從「理」上發展和解釋了中國自然哲學《易》的哲學思想。老子對《易》經的研究就此打住,應該叫做「易傳」,但是老子沒有就此打住,還接著向下討論。老子之所以還要探討下去,是要把中國自然哲學思想引入組織管理領域,因此就有了《道德經》第二部分——組織管理思想的專述。老子援引自然之道詮釋組織管理之道(本體),以自然之德說明組織管理之德(現象、形式與方法),目的是引導領導者樹立正確的管理觀。組織和領導者都是管理的承載者(西方管理學稱之為管理主體),組織活動要靠人去實施,因此組織領導人就成了管理關鍵環節,領導人的人性以自然人性即生物本性為基礎,通過修煉提升為具有人倫性的普通人性,再進行二次修煉提升為領導人的人性。之所以研究人性,因為人性是為人的根本,而為人是處事的根本。社會對不同類別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對普通人的人性要求是相對利他,對領導人的人性要求是完全利他,因此,領導人的人性和組織(法人)的要求能否一致,能否100%地保證組織職能發揮又成為需要研究的課題之一,於是就有了《道德經》第三部分——領導人的為人之道和為人之德。
綜上所述《道德經》根據《易》經天人合一思想,探討了宇宙、世界、管理、管理主體的本體和存在,建立了中國人的宇宙觀、世界觀、領導者的人生觀和管理方法論。《道德經》全篇81章無一不是圍繞這個靶標進行討論,從總體上看老子的《道德經》屬於應用哲學范疇,是真正意義上的「管理哲學」。
我是搞管理工作的,我寫了一本《管理之道詳解》,結合管理工作對《道德經》原意逐章逐句進行了解釋。在工作中我一直以老子管理思想作為指導,的確達到了員工自動自發工作,領導開心管理的境界。老子管理思想在我這里,從不少企業管理實踐中得到了實證。如果你想了解管理方面的注釋本哪個最好,我可以自薦。

⑹ 道德經沒有注釋的版本

老子道德經
道 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知乎?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為乎?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
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之、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老子》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老子》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
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
善言,無瑕謫;
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
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與江海。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樂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
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無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德 篇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也。
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發;
神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老子》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老子》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老子》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老子》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
挫其銳,解其紛;
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雲: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其無正也。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唯嗇,是謂早服。
早服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老子》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為天下貴。

《老子》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台,起於壘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必以其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老子》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與,
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
是謂配天,古之極。

《老子》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老子》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老子》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老子》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我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鮮有不傷其手者矣。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老子》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
正言若反。

《老子》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老子》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⑺ 哪個版本的《道德經》譯注比較好

《道德經》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很多版本。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道德經》版本,是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戰國竹簡本。其次則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帛書本。在歷史上流傳最廣的《道德經》版本則是漢代河上公本和曹魏王弼本。

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在不斷地出現校訂本,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目前,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千百年來,為《道德經》作註疏者不計其數。元代正一天師張與材曾說:「《道德經》八十一章,注本三千餘家。」據學者調查,流傳至今的《道德經》注本約有一千餘種。
現在的 通行本有:中華書局《老子注譯及評價》陳鼓應 著 饒尚寬 譯注 《老子——中華經典藏書》朱謙之 撰 《老子校釋——新編諸子集成》 蘭喜並 著 《老子解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笑敢 著 《老子古今(上、下)》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李爾重 著 《老子》研究新編 西漢河上公的《老子章句》魏 王弼的《老子注》明清之際王夫之的《老子衍》
若要准點的 有文物出版社的《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本》

熱點內容
楚天法治2016第6 發布:2025-01-06 16:39:53 瀏覽:502
法學英語介紹 發布:2025-01-06 16:37:49 瀏覽:955
勞動法的直系親屬 發布:2025-01-06 16:24:32 瀏覽:376
縣教育局法律顧問聘請合同 發布:2025-01-06 16:07:03 瀏覽:594
法治信仰如何形成 發布:2025-01-06 15:57:04 瀏覽:279
鎮法治政府建設 發布:2025-01-06 15:52:30 瀏覽:27
道德斷崖 發布:2025-01-06 15:52:29 瀏覽:906
合同法對訂立合同的主體有哪些要求 發布:2025-01-06 15:45:16 瀏覽:857
法學工科 發布:2025-01-06 15:26:46 瀏覽:473
涪陵律師電話號碼 發布:2025-01-06 15:02:28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