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法治社會
❶ 如何構建社會主義法制社會
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科學回答 中央政法委副秘書長周本順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實踐,需要有科學的理念指導。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們已經形成了正確的法治理念,有效地推進了法治建設的實踐。很多法治理念都是突破性的,沒有這些理念上的突破,就沒有法治建設今天的大好局面。 但也要看到,目前法治理念指導受到的干擾也是很多的,其影響不可低估。主要表現在:一是西方法治思想的影響,一些人總認為我們黨委、人大、政協和「一府二院」「多條腿」的體制不如西方議會、政府、司法「三條腿」的體制合理,自覺不自覺地以西方的法治模式來評價我們的法治狀況,來設計我們的法治建設方向。二是「左」的殘餘思想影響,一些執法者管理的意識、斗爭的意識相對比較強,而人權保障的意識、和諧的意識相對比較弱。三是市場經濟利益法則的影響,有少數人往往把執法權力與自身利益掛鉤,追求自身利益比追求公平正義更重要。四是封建人治思想的影響,不少人仍把行政官與司法官混為一體,或者違法干預司法部門依法獨立辦案,或者特權思想嚴重,習慣以「父母官」、「管人者」自居。這些理念上的偏差,必然導致實踐上的混亂。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概括的五句話,科學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法治國家,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是對各種非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正本清源。依法治國,表明我們不能搞「人治」,一定要把國家政治生活規范到法治軌道上來;執法為民,反映我們的法治是人民的法治,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法治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公平正義,反映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法治就是要消除一切不公平的現象;服務大局,反映了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它不是為法治而法治,而是服務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格局,必須服從和服務於黨、國家、民族、人民利益的大局;黨的領導,反映了我國的法治建設是在黨領導下進行的,從而保證我國的法治建設能夠沿著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方向積極穩妥地推進。這五個方面是一個有機整體,彼此互為條件,互為前提,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統一。這就很好地解決了堅持什麼,澄清什麼,反對什麼,更新什麼的問題。今後不管人家怎麼說,我們只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法治理念,就能夠保持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正確方向。 進一步提高和諧執法能力 最高人民檢察院政治部主任張常韌 堅持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武裝檢察隊伍,服務構建和諧社會,既需要具有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更需要具有踐行先進理念、服務工作大局的執法素養和能力。因此,深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必須緊緊與加強執法能力建設結合起來,不斷增強服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領。 加強法律監督,維護司法公正,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障。檢察機關必須不斷強化監督意識,著力提高敢於監督、善於監督、依法監督的能力。要依法監督糾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罰代刑等問題;依法監督糾正濫用刑事手段插手民事經濟糾紛、違法立案等問題。要強化對嚴重違反法定程序、侵犯人權問題的監督,維護當事人的訴訟權利。要嚴格依法掌握抗訴標准,提高抗訴水平,對有罪判無罪、量刑畸輕畸重等刑事判決、裁定提出抗訴。對確有錯誤的判決、裁定,依法提出再審檢察建議。注重提高做好申訴人的服判息訴工作的能力。對違法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等問題進行監督,加強對偵查、審判環節超期羈押問題的監督。通過有力的司法監督,維護司法的公正和權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也是檢察機關在服務和諧社會過程中不斷運用法律手段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提高運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的能力,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減少不和諧因素,自覺把解決矛盾、促進和諧貫穿於執法辦案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同時,要正確貫徹黨和國家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堅持區別對待。 化解矛盾糾紛維護公平正義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沈德詠 依法治國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政法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我們堅持依法治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其落腳點就是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人民法院作為國家的審判機關,肩負著運用法律懲罰刑事犯罪、維護社會穩定、調解民事經濟行政法律關系的重要任務。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國家既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我們的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還存在很多不和諧的因素。當前可以用三句話概括我們面臨的基本形勢:一是對敵斗爭形勢復雜,階級斗爭,包括內部斗爭和外部斗爭,還在一定范圍內存在。二是人民內部矛盾凸顯,這是最為普遍、面最大、量最廣的一種矛盾,其中有一些如果處理不好,甚至還有可能激化。三是刑事犯罪高發,這和人民內部矛盾凸顯有內在聯系。有些內部矛盾演變到一定階段就可能轉變為刑事犯罪。 在這樣一種形勢下,人民法院面臨的任務很繁重,工作壓力很大。全國四級法院大概每年要通過訴訟程序處理案件800萬件,主要是民事商事案件,刑事案件在70萬件左右。我們要履行好憲法和法律賦予我們的審判職責,維護穩定壓倒一切。現在我們的工作重心是運用法律調整民商事法律關系,化解人民內部矛盾,這方面的案件大約有500萬件。這些案件所涉及的訴訟標的額在一萬億元以上,與我們國家的金融、經濟運行關系密切,與人民的生產、生活也關系密切,所以這是目前工作的重心。根據黨中央的要求,我們對自己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加大調解力度,盡量做到案結事了,為了應對案件高發期,提高辦案效率,把矛盾糾紛解決好,以維護公正和正義。 構建和諧社會應堅持依法治國法治理念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利明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涵。我們必須在各項工作中秉持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 構建和諧社會應當堅持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是因為和諧社會同時也是一個法治社會。和諧社會的建立必須以法治為中心,構建一個秩序井然、公平公正、人民的權利得到充分保障、人人能夠安居樂業、和睦相處的社會,可以說和諧社會就是法治社會,只有加強法治,才能保障社會有秩序的運行,確保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人民享有殷實安康的生活。所以,和諧社會和法治社會的目標是一致的,二者都追求在規則和秩序范圍內的社會和諧與進步。 堅持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是和諧社會得以實現的基本保障。理念是一種觀念,是行動的指導,也是為人民群眾普遍認同的一種價值取向。理念的偏差直接導致行為的偏差。我們要厲行法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首先要有正確的理念作為指導,這就是要堅持實行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依法治國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尊重社會發展規律,順應世界潮流,體現人民意願,落實執政為民理念的最佳方略。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體現了一種高層次的政治文明,是已經被人類歷史所證明的一種進步的治國方式,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堅持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必須將國家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納入法治的軌道,用法治的權威來保障國家政治和社會秩序的安定。 堅持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必須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樹立與法治理念相適應的觀念:一要堅持憲法和法律至上的觀念;二要堅持科學發展、以人為本、執法為民的觀念;三要堅持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的觀念;四要堅持權力應當受到監督與制約的觀念。 從實體和程序兩個方面實現公正與和諧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陳光中 和諧社會首先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社會,這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從刑事司法的角度來看,貫徹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要注意處理好懲治犯罪和維護人權的關系。懲治犯罪是必要的,判處死刑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不注意保障人權。人權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在刑事司法中保障訴訟參與人、當事人的權利,除了被害人,也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兩者的關系要處理好。從實體上說,我們要貫徹寬嚴相濟的政策。要慎殺,少殺,可殺可不殺的時候不殺。這樣有利於社會和諧,也是世界的潮流。 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的關系要處理好,要平衡兩者的關系。過去我們很大程度上重實體,輕程序,對程序的法治價值重視不夠。程序實際上有很大的價值作用,在法治中不重視程序,法治規則是建立不起來的。但是也不能矯枉過正,不能認為程序就是本位,比實體更重要,程序公正了,一切價值就實現了。程序和實體是兩個標准,兩種價值。我們在程序上要防止刑訊逼供,在實體上要防止冤假錯案。程序是實現實體的手段,程序本身就是體現社會公平,社會正義,有其獨立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也是目的。忽視程序的價值自然不對,過分強調其獨立價值也會出問題。我們要處理好二者的矛盾。目前社會上的一些冤假錯案,盡管是極少數,但反映了實體上的不公正,並根源於程序上的不公正。程序和實體都不公正,能使我們的社會和諧嗎?當事人必然要申訴,怨恨,甚至對社會有報復心理,所以我們必須要保持兩方面的公正,保障社會公正與和諧。 樹立執法為民理念要實現三大轉變 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袁曙宏 牢固樹立執法為民的理念,必須以制度建設為保障,以觀念轉變為先導。具體而言要實現三大轉變:從缺乏群眾觀點的單純執法向以人為本、注重疏導、加強服務的執法觀念轉變;從重實體輕程序、重形式輕效果向實體與程序並重、形式與效果統一的執法觀念轉變;從片面強調公民責任向同時強化執法機關責任的執法觀念轉變。 執法不是一項孤立、簡單的法律技術和法律操作行為,而是與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政治活動和社會系統工程。它要求執法機關必須破除一定程度存在的單純執法的觀念,樹立大局意識和群眾觀念。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門執法中存在著某些不考慮執法宗旨和執法目的,簡單執法、粗暴執法、機械執法的現象,要求公民履行義務多,主動保護公民權利少;講方便執法多,講方便群眾少;處罰制裁多,提供服務少;硬性管理多,說服疏導少。結果表面上看似乎完成了執法任務,但往往是法了事不了,案平理未平,實際上擴大或激化了社會矛盾,在深層次上損害了人民群眾對法律的信仰,影響了法律權威。 執法為民重點在「執法」,核心是「為民」。樹立執法為民的理念,要求執法機關在執法工作中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始終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權利和利益,始終體現國家意志與人民意志的一致性,對上級機關負責與對人民群眾負責的一致性,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權。
❷ 簡述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容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容為:
一、依法治國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要求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不斷提高法律素養,切實增強法制觀念,堅持嚴格執法,模範遵守法律,自覺接受監督,時時處處注意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依法治國的基本內涵:
(一)人民民主。這是依法治國的基礎。
(二)法制完備。這是依法治國的重要標志。
(三)樹立憲法法律權威。這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
(四)依法執政。這是依法治國的關鍵。
二、執法為民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徵。
執法為民的內涵:以人為本;保障人權;文明執法。
執法為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各項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執法為民,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三、 公平正義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其內涵包括: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公平正義的首要內涵;
(二)合法合理,這是公平正義的內在品質;
(三)程序正當是實現公平正義的方式和載體;
(四)及時高效是衡量公平正義的重要尺度。
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是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目標。要求政法幹警必須秉公執法、維護公益、摒棄邪惡、弘揚正氣、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堅持合法合理原則、平等對待原則、及時高效原則、程序公正原則,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四、服務大局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把握大局,圍繞大局,立足本職。
要求各級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大局開展工作,立足本職,全面正確履行職責,致力於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努力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
五、黨的領導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包括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
要自覺地把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統一起來,把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嚴格執法統一起來,把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與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統一起來,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
(2)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現實和全局出發,借鑒世界法治經驗,對近現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和法治發展的歷史經驗的總結。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既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劃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執政黨對中國法治經驗的理論追求和升華。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徵:
一、鮮明的政治性
社會主義法治建立在社會主義民主基礎上,並確認和保障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將服務大局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將黨的領導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要求全面服務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 社會及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增強黨的科學執政、民主執政與依法執政能力,實現了講法治與講政治的統一。
二、徹底的人民性
社會主義法治反映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法律,有效治理社會的方式、過程和狀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社會主義法治與全體公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人民是法治的主體,是法治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力。
三、系統的科學性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內容構成上,從而成為一個科學的有機統一體。
「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和黨的領導」這五大內容,從不同方面反映和規定了社會主義法治,明確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本質要求、價值追求、重要使命和根本保證,每個方面環環相扣,相輔相成,構成一個科學有機的整體。
四、充分的開放性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也不是一個封閉、靜止的思想體系,它的形成、發展與實踐都具有充分的開放性。
隨著社會主義法治的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涵也將更有時代性,更具規律性,更富創造性,不斷借鑒與吸收人類法治文明的優秀成果。可以說,正是這種廣泛吸收、兼容並蓄、與時俱進的特性,才使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能夠始終指導中國的法治實踐,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❸ 法制社會代表什麼
第一,維護以公有制為主體,以國有經濟為主導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法治。
第二,維護以回工人階級為領導、答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體的法治。因為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法治是民主的體現和保障。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使人民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用自己的法律和制度來保障人民民主專政國體的實現。
第三,維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法治。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思想的。這就決定了它必須維護馬克思主義在國家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從而保證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第四,是維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法治。共產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特徵和優勢。
❹ 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是
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是執法為民。
執法為民的內涵:以人為本;保障專人權;文明執法。
要以鄧小平屬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各項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執法為民,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國家與法的理論同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實踐經驗的總結。
(4)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現實和全局出發,借鑒世界法治經驗,對近現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和法治發展的歷史經驗的總結。
它既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劃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執政黨對中國法治經驗的理論追求和升華。
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❺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1、依法治國,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要求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不斷提高法律素養,切實增強法制觀念,堅持嚴格執法,模範遵守法律,自覺接受監督,時時處處注意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2、執法為民,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徵。執法為民的內涵:以人為本;保障人權;文明執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實現好、維護好、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宣傳,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3、公平正義,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其內涵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公平正義的首要內涵;合法合理,這是公平正義的內在品質;程序正當是實現公平正義的方式和載體;及時高效是衡量公平正義的重要尺度。
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是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目標。要求政法幹警必須秉公執法、維護公益、摒棄邪惡、弘揚正氣、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堅持合法合理原則、平等對待原則、及時高效原則、程序公正原則,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4、服務大局,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把握大局,圍繞大局,立足本職。要求各級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大局開展工作,立足本職,全面正確履行職責,致力於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努力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
5、黨的領導,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包括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要自覺地把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統一起來,把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嚴格執法統一起來,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
(5)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核心精髓: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胡錦濤總書記在首都各界紀念憲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這是我們黨在總結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經驗,特別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法制建設的經驗,借鑒現代法治理論合理成份的基礎上形成的基本理念。我們只有全面把握這一核心理念,才能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內涵。
❻ 法制社會的內容是什麼
基本要求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社會主義法製版建設的基本方針:「權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所謂「有法可依」是對立法工作提出的要求,它要求國家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和領域都要納入法律的軌道,都要有法律,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前提條件。
所謂「有法必依」是對守法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黨派、武裝部隊,以及全體黨員、幹部和群眾都要嚴格遵守法律,都要嚴格依法辦事。
「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對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要嚴格、嚴肅執法,要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執法權力,盡職盡責地堅決打擊和制裁一切違法犯罪行為。因此,「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關鍵。
❼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涵之,也是社會法治的()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涵之,也是社會法治的(核心內容)。
依法版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權治的核心內容。 除了法律規范之外,道德、宗教等都是調整社會的重要規范,但是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歷程告訴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依「法」治國,而非依「人」或其他社會規范治理國家。
只有依法治國,人民才能通過各種法定形式參政、議政,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才能通過法定程序保證國家的重大決定符合自己的根本利益;才能使自己的一切合法權利和自由得到切實保障,並在受到侵害時能及時獲得法律的有效救助。因此,要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必須依法治國。
❽ 中國法制社會
你好,中國是一個依法治國的國家是一個法治社會。
希望能夠幫到你。
❾ 如何構建新型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
一是要深刻領會過去一年來,尤其是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和國家的事業取得的新進展和新成效。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深化改革的決定,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建立法治國家的決定,這兩個決定實際上是「姊妹篇」,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總思路的邏輯延伸。深刻領會這一年多取得的成就,對我們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非常重要。
二是要深刻領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要深刻地認識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深刻總結了我們國家政治與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所作出的重大抉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保證,也是著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長遠考慮。
三是要深入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根本要求。總書記在全會上明確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道路,這是貫穿全會決定的一條紅線,是一個管「總」的東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際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問題,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始終堅持、不斷拓展。
四是要深刻領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全會指出,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是說,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要形成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五是要深刻領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全會明確指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就是要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深入推進依法執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建設、社會建設;加強法制工作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這些任務抓住了關鍵,抓住了當前的突出問題,有明確的思路,有創新的舉措,有具體的要求,指導性、針對性都很強。
六是要深刻領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全會深刻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保證。
❿ 法治社會建設的意義
依法治抄國的六個重大意義: 第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第六,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另外,依法治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製度化、法治化的引領、規范、促進和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