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地方立法權

地方立法權

發布時間: 2020-12-18 16:25:39

『壹』 地方人大具有立法權嗎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十二條:「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1)地方立法權擴展閱讀:

地方立法這兩年:設區的市行使地方立法權全面推進

立法法修改之前,除省級之外,地方立法權僅為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所享有。這些市被稱為「49個較大的市」。一些市夢寐以求,甚至申請二十多年,希望成為「較大的市」,以獲得地方立法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的數量。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明確地方立法許可權和范圍,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2015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修改立法法,賦予所有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

據統計,從2015年3月立法法修改至2016年12月底,可以開始行使地方立法權的268個設區的市、自治州和不設區的地級市中,已有174個市州經審議通過並經批准地方性法規270件,其中,立法條例124件,其他方面的地方性法規146件。65%的市州已經有了自己的法規。

在146件「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事項的法規中,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湖北、廣東等中東部6省在前領跑,共批准89件(每省批准超過10件),佔到了61%。有的市已出台了多部法規,鎮江、鹽城、泰州、濟寧等已各有4部法規入賬。

不僅發達地區積極推進地方立法工作,位於西部的一些市州也先後出台了首部法規,例如新疆的《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立法程序規定》、西藏的《日喀則市市容和環境衛生條例》、甘肅的《武威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程序規則》等。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更是已先後出台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電磁波寧靜區環境運行保護條例》等3部地方性法規。總體而言,設區的市立法正在有序進行、全面推進。

『貳』 地方人民代表大會是立法機關么有立法權么

地方人民代表大會不是立法機關,沒有立法權(地方法規還是以全國法律為基礎制定的)。
1954年中國行憲以來所通過並實行的歷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都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是中國的立法機關。
立法機關是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的國家機關。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機關是議會。中國的立法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就廣義的「法」而言,立法機關的范圍也相應擴大。如國務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可以制訂自治法規等。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頒布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較大的市(包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並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授權決定,制定法規,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實施,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應當報授權決定規定的機關備案;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並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叄』 地方各級人大有沒有立法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

對於地方制定法規是否屬於立法權,法律上沒有明確的規定.從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相關規定來看,地方人大是有立法權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二條規定: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
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本條以憲法關於我國立法體制的規定為依據,對本法的調整范圍作了規定。第一款明確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根據這一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修改和廢止法律的活動,國務院制定、修改和廢止行政法規的活動,以及地方性法規的制定、修改和廢止,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修改和廢止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活動,均由本法調整。
1982年通過的現行憲法確立了我國的立法體制。憲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第六十二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修改憲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第六十七條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憲法除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外,還規定: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分別報有關上級人大常委會批准;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規章。除憲法的上述規定外,地方組織法規定,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按照憲法和地方組織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我國的立法體制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國家立法權以及行政法規制定權、地方性法規制定權、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制定權、規章制定權構成的。我國的立法體制是統一的,又是分層次的。這是由我國的實際情況決定的。我國是單一制國家,不是聯邦制國家,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地域廣大,各地情況很不相同,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不平衡。我國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國的立法體制是統一的、分層次的,需要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

『肆』 中國地方政府有立法權嗎

中國地方政府可以出台法律法規,但是不能表達為中國地方政府有立法權版。省級政府或較大市級權政府出台法律是通過相應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不是政府(行政機關)而是權力機關。所以不能表達為地方政府擁有立法權!(我才剛被一道選擇題給坑到)

『伍』 地方人大有無立法權

嚴格地說,科學意義上的立法權是單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的權力。因為立法權是國家的一種職能,是國家主權的表現,一個國家的主權只能由一個最高機關行使,因而立法權也只能有一個,它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並且只屬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只是由於我們國家大,民族多,地區之間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差別比較大,各地的情況很不一樣,如果都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來制定法律,很難適應各地的具體需要,因此,從1979年下半年到1981年底全國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相繼建立常委會後,才賦予了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力。1982年,修改後的地方組織法又進一步賦予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較大的市」人大及常委會的立法權。雖然說國務院、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和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都可以從事立法活動,但不能說他們具有立法權,只可以使用「政府立法權」和「地方立法權」的概念,只能是一項工作或職能,卻不具有獨立的立法權。國務院的立法活動,也只是它行政管理權的一部分。我國不存在「二元立法」或「多元立法」體制。

目前我國「較大的市」已達49個,其中省會城市27個、經濟特區城市4個、國務院先後4次批准19個「較大的市」,其中重慶於1997年3月升格為直轄市,但自1993年4月批准蘇州、徐州後,國務院再未審批過任何「較大的市」,原因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和《立法法》兩部法律均缺乏對「較大的市」賦權的法律制度規定,而且國務院審批「較大的市」目前也尚無詳細的量化指標,此前主要依據城市的區域影響力和發展前景等現實條件確定,不是很規范。雖然我省南京、無錫、蘇州、徐州四市為「較大的市」,但也只有「半個立法權」,所立的地方性法規必須經省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方能生效。

『陸』 有哪些地方立法權造成了地方保護主義

首先,地方立法權擴容謹防「法盲立法」。當前大多數設區的市,不論是組織機構還是人員素質皆難以擔當地方立法的重任。目前享有地方立法權的49個城市,包括直轄市、省會城市、經濟特區所在地城市等等,其一般經濟文化比較發達,人大常委會的組織機構比較健全,常委會委員或人大代表的素質相對較高。而此次擬新擴容的設區的市,其不僅大多沒有專司立法的專門委員會或者是工作機構,常委會組成人員中法律背景出身的比例極低,熟悉立法理論與實踐的人才幾乎缺乏儲備,在此種情況下,未經任何試錯即輕率打開地方立法之門,其後果委實難以想像,此種後果在實踐中最突出的體現可能便是地方性法律簡單拼湊乃至直接抄襲上位法。
其次,地方立法權擴容提防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賦予更多的城市以地方立法權,雖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地方積極性得以發揮,但地方黨委、政府藉助地方立法權以加強其地方保護主義和地方利益的擔憂亦絕非杞人憂天。立法是一項妥協的藝術,也是權力配置合理下的利益表達、意志設定過程。享有立法權主體的行政層級越低,其與具體公民、企業、社會組織的利益糾葛越緊,對公民和社會權益的損害就越大,因此享有地方立法權主體過多過濫,定會助長地方保護主義、本位保護主義的盛行。通俗地講,便是所謂的「屁股決定腦袋」,享有地方立法權的城市難免不將自身的利益「塞進」地方性立法當中,使其地方保護主義在「法律化」的掩飾下顯得「名正言順」,尤其是在地方立法公眾參與制度、地方立法監督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形下,此種擔憂表現得更為突出。
再次,地方立法權擴容避免危及法制統一。我國作為單一制國家,法制統一的意義尤為重大,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更是作為一項憲法原則。又由於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之間在經濟、文化方面的差距較大,為此形成了多層次的立法體制,除國家層面的立法外,部分地方亦可進行立法。但地方立法權的迅速擴容,在一定程度上會挑戰我國法制的統一。具體有二:一是某些地方在立法之時,有意或者無意地突破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立法許可權,或是地方在國家立法已有規定的情況下制定與之相悖的地方性立法。如轟動一時的「洛陽種子案」所涉及的《河南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便被認為違反了作為上位法的《種子法》。二是地方立法原本符合上位法的規定,但由於上位法立、改、廢活動較為頻繁,而地方性立法由於諸方面的緣由未能及時進行相應的調整,如此一來便出現了地方性立法與上位法相抵牾的情形。尤其在活化的違憲審查制度和司法審查制度闕如的情況下,地方性法規依法又是司法裁判必須援引的依據,地方立法權主體的率爾擴容弄不好會顯在或潛在地助長司法的地方化。
誠如上述,地方立法權擴容背後的原因諸多。賦予更多的設區的市以地方立法權,即便有諸多積極效應和客觀需要,但真得如《立法法修正案(草案)》那般急劇增加享有地方立法權的城市數量?答案應是否定的。其中最關鍵的理由便是:探索型改革基於降低試錯風險和改革成本的需要,往往趨向於「分步走」的改革路徑。於此層面而言,分批賦予設區的市以地方立法權或許更為穩妥與合理,當然賦予地方立法權的條件可不如批准「較大的市」那般苛刻,《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對此所做的制度設計可謂合理,其規定:「前款規定的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等因素確定」。
地方立法權的擴容除選擇「分步走」的路徑之外,尚須確保地方性立法的科學性,具體而言,以下舉措值得考慮:
第一,委託第三方起草地方性立法草案。在現有的體制之下,法律草案往往由行政機關或是人大有關機構直接起草,此種作法自有其優勢,但由此導致的後果有二:一是由行政機關起草法律草案,立法草案難免不受部門利益的影響。試舉一例,在交通管理領域的地方立法過程中,實踐中通常是由政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起草法律草案,如此一來,交通管理部門既是游戲規則的制定者,亦是游戲的參與者,這不僅直接造成了立法的不公,並間接導致了執法的不公。基於此,委託中立的第三方起草法律草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部門利益對立法的挾持與干涉。二是委託第三方起草法律草案可以避免「法盲立法」的窘境。因為受委託的第三方大多是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其通常具有立法所需的專業性知識。十八屆四中全會亦提出:「探索委託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規草案」,在過去的地方立法實踐中類似的舉措亦不在少,1993年通過的《廣東省經紀人管理條例》即為我國首次委託專家學者起草的法律草案。但此項制度的建立尚存諸多問題有待明確與解決,譬如第三方選擇的方式,是直接委託還是公開招標抑或是其他方式;如何確保第三方不受相關機關的牽制,如何實現第三方不偏不倚地起草法律草案;如何避免第三方起草法律草案制度步法律草案徵求意見制度的後塵,即使第三方起草法律草案不至於流於形式,法律草案符合立法者的利益時就採納,不符合其利益時便棄之一旁。
第二,健全對地方立法權的監督機制。為了避免地方立法權的濫用,有效的監督勢不可缺。此種監督無外乎事前與事後兩種主要形式,前者主要指的是地方性立法生效的前置程序,譬如我國《立法法》要求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方可施行。後者則是對既已施行的地方性立法進行合憲性、合法性審查,並對其中違憲、違法的地方立法予以撤銷,我國《憲法》、《立法法》對此均有所規定,但該制度設計在實踐中並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現如今,隨著地方立法權的擴容,地方立法的數量勢必增加,違背上位法的地方立法的數量同樣會隨之增加,在此情形下,若上述審查、撤銷制度依舊處於「冰凍」狀態,其後果不言自明。於此層面而言,欲使地方立法權擴容不至於遭到濫用,對地方性立法的審查與撤銷制度無疑需要「解凍」。
第三,劃定設區的市在進行地方性立法中的許可權。在立法體制中,許可權劃分的方式有二:一是負面清單的模式,即只要不屬於國家立法權的專屬范圍,地方皆可進行立法;二是正面清單的模式,即唯有明確授權的事項,地方始可進行立法。二者各有優劣,我國現行《立法法》便是第一種模式,即《立法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為國家立法權所專屬,除特別授權外,不容許由法規、規章等進行規定,其中諸如犯罪和刑罰等內容甚至不允許進行特別授權。為防止擴容後的地方立法權出現尚難以預期的濫用,對設區的市的地方立法權可通過正面清單的方式予以限制,即在保障這些地方擁有城市發展所需的立法許可權的同時,又不至於為地方性立法僭越國家立法創造「條件」。《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對其許可權的規定為:「較大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限於城市建設、市容衛生、環境保護等城市管理方面的事項。」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是:《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對立法許可權的限制是否溯及過去已享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如何使立法法有關較大市的規定與憲法相關規定對接?此外,尚需要指出的是此許可權並非一成不變的,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

『柒』 中國地方政府有立法權嗎

地方政府沒有立法權,但是地方人大有立法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內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容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頒布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
1979年頒布的地方組織法和1982年制定的憲法,以憲法和國家基本法的形式設定了地方立法權,這是我國立法體制的重大改革。從憲法和法律有關條文的具體表述來理解,地方立法權是一種附有必要條件和明確限定的職權。憲法和地方組織法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頒布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我們不妨「咬文嚼字」,對這一規定中幾組重要的用語作一番剖解和領會

『捌』 地方立法權的法律效力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版規章都不權得同憲法相抵觸。
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依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適用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規定。
經濟特區法規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經濟特區適用經濟特區法規的規定。
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

『玖』 哪些地區擁有地方立法權

有些地方人大享有一定的立法權。我國的地方人大立法分為一般地方的立法和特殊地方的立法。 (1)一般地方的立法權。 一是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二是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如:齊齊哈爾、吉林、撫順、鞍山、大連、唐山、邯鄲、大同、包頭、青島、淄博、洛陽、淮南、無錫、寧波等)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並由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 (2)特殊地方的立法權。還有三種特殊地區,比一般地方的立法許可權要大。 第一,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可以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根據這一規定,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范圍,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國家已有法律、行政法規的,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關變通規定;二是國 家尚未制定或不可能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據當地實際需要制定單行條例。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因為可以變通法律的規定,所以規定須報上一級人大常委會批准才能生效,這是為了維護法制的統一。 第二,全國人大特別授予立法權的地方。 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廣東省、福建省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有關的法律、法令、政策規定的原則,按照該省經濟特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制定經濟特區的各項單行經濟法規,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1988年、1992年、1994年和1996年全國人大先後四次分別授權海南省、深圳市、廈門市、汕頭市、珠海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經濟特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遵循憲法的規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制定法規,在各自的經濟特區實施,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或所在省的人大常委會備案。 第三,特別行政區。根據"一國兩制"方針,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規定,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會有權制定法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香港、澳門特區除外交、國防以及其他屬於中央政府管理范圍的事務不能立法外,有權對特區高度自治范圍內的一切事務立法。但兩個特區的立法權是全國人大通過基本法授予的,特區行使此項權力,是否符合基本法的規定,是否超越國家的授權,應由中央監督,因此又規定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憲法和有關法律的這些規定表明,我國的立法體制既是統一的,又是分層次的,是由國家立法權和行政法規制定權、地方性法規制定權、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制定權以及授權立法權所構成的。這樣一個立法體制,說明地方立法,從性質上講,應當是對中央立法(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補充,行政法規也是對國家法律的補充,都是國家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這樣一個立法體制,也可以說主要體現了以下兩個精神:一是在中央與地方關繫上,既堅持中央必要的集中統一,又注意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二是在權力機關與行政機關的關繫上,既堅持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立法權掌握在由人民選舉產生的、更有利於直接反映群眾意願和要求的國家權力機關手裡,以保證立法的民主性;同時,又注意提高國家的管理效率,保證國家行政機關有足夠的權力對社會進行有效管理。 總之,我國的立法機關只有一個,即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國務院享有一定的立法權。地方人大是否享有立法權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部分地方人大享有一定的立法權:如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全國人大特別授予立法權的地方;特別行政區等享有一定的立法權。當然地方立法不得同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特別行政區立法應符合基本法)。

熱點內容
主播受勞動法保護嗎怎麼納稅 發布:2024-09-21 06:57:41 瀏覽:337
廣州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上班時間 發布:2024-09-21 06:27:36 瀏覽:56
中級人民法院錄入員有福利待遇嗎 發布:2024-09-21 06:21:10 瀏覽:129
居間人責任的法律規定 發布:2024-09-21 04:47:50 瀏覽:388
學佛念道德經 發布:2024-09-21 04:21:18 瀏覽:24
道德經鍾馗 發布:2024-09-21 03:56:07 瀏覽:294
司法各卷內容 發布:2024-09-21 03:42:49 瀏覽:630
中國律師咨詢網 發布:2024-09-21 03:07:35 瀏覽:878
法官與原告認識 發布:2024-09-21 02:26:10 瀏覽:837
法院填塞 發布:2024-09-21 02:22:33 瀏覽: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