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與法治
『壹』 社會主義法制與人權的關系
社會主義法制對人權的作用
第一,社會主義立法直接確認和保障人權。{我們已知人權是道德權利與法律權利、應然權利與實然權利的結合。
第二,社會主義法的實施直接維護和保障人權。
第三,社會主義法制對人權得以實現的環境發生作用,由此而間接保障人權。
第四,參加國際人權條約,維護和保障人權。
2、社會主義法的實施對人權的直接維護和保障主要表現在:
①司法機關通過依法審理侵犯人權的案件維護和保障人權。
②司法機關在辦案中通過堅持一系列原則,履行一系列程序,來維護和保障人權。
③國家專門機關對犯罪一方面加以處罰,另一方面實行改造,再一方面仍然保障他們所保留的人權,如健康權、人格權、合法財產不受侵犯權以及控告權、申訴權、檢舉權等。
④行政機關在執法中也注意對人權的保障,禁止在執法中出現侵犯人權的行為。
⑤實行人權救濟制度,使人權被侵犯者得到應有補償。通過這五方面,就能從法律制度上有效地將法所確認和保障的人權在法的實施過程中加以維護和保障。
3、人權對社會主義法制的作用人權問題不僅是個需要法制確認、維護和保障的問題,也是對法制發展有重大促進作用的問題。在我國,重視人權,確認、維護和保障人權,必然會促進法制的發展。
首先,發展人權就要求發展社會主義法制。
其次,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實現人權,就意味著實現人民當家做主,意味著實現公民的生存權、發展權、人身權、政治權、經濟權、文化教育權、社會權等等,而這些人權的實現,無疑會有力地促進社會主義法制的發展。
此外,人權的狀況,也是衡量法制狀況的一個價值尺度。
『貳』 人權與法治的關系是什麼
法治又稱「法律的統治」,是指以法律為准則統治或治理國家。它與「人治」相對,即治理國家依靠確定的、公開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律規則,而不是依靠統治者個人的意志。法治與法制不同,法制是指法律制度,不涉及治國原則和法律的價值與權威。不同國家對法治的理解是不同的。一般來說,法治有三層含義:第一,依照法律治理國家,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第二,憲法和法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必須嚴格依法辦事;第三,保障民主、平等和自由。
法治思想最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提出來的,亞里士多德曾對法治政府優於人治政府進行了論證。我國古代的《管子》一書中就含有「依法治國」的思想,並且法治學說一直在傳統社會中發展延續。進入20世紀後,我國傳統的法治概念與民主、自由、人權相結合,成為社會改良和革命的口號。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不斷探索人民當家作主、依法保障人權的道路。1997年,黨的十五大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立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其確立為憲法原則。2004年,「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被載入憲法,這成為我國依法治國、保障人權在制度發展上的新的里程碑。
法治與人權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法治是保障人權的前提條件。沒有法治,就不能充分尊重和保障民主、平等、自由等基本人權。在國際上,人權也必須通過公正的國際法律秩序來保護和促進。正因為如此,《世界人權宣言》將法治確立為一項重要原則。其次,權利是制定憲法和法律的根據。人權作為一個權利體系,會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完善,這對創設和發展法律權利和義務關系有很大的影響。第三,人權作為一種「應然」的道德權利,可以為法律權利和相應的法律原則、制度提供道德基礎,從而解決法的道德性問題,並在某種程度上補救法律形式的不足。
『叄』 我國在法治實施的過程中,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基本要求
我國債實施法制的過程中要做到尊重和保護人權就應該更多的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肆』 在美國這種高度講究人權和法制的國家的生存法則是什麼
美國的生存法則是競爭。從小到大美國人都生活在競爭中,以至於罵人的時候就版說誰誰權誰是"loser",失敗者。
不過美國人的競爭跟中國人的競爭不一樣。中國人比的是誰更接近一個統一的外部標准:學生比誰更能被自己的思維方式扭曲到跟官方思想一致,工作者比的是誰更能迎合領導的意思。
美國人比的是誰更獨特,誰具有大部分都不具備的特質和想法。在美國,你如果是個只會復制課本上的說法的學生,又或者是只會執行領導命令不會提出自己想法的下屬,你根本就沒有成功的機會。
簡單的說就是在中國,生存法則是拚命跟別人一樣;在美國,法則是拚命跟別人不一樣。
『伍』 人權與法治讀後感
由劉志強教授編輯的羅隆基《人權法治民主》一書,近日出版。法學家郭回道暉教授在本書序言中答說:「中國有一個不良傳統:『因人廢言』。當某人一旦被視為異己者、敵對者、麻煩製造者,被權力者所詬病,受到排斥、打壓而淪落後,即使這之前或之後他的言行是正確的,有益的,都被一概封殺,落得和其人一樣被廢。而其人之所以被『廢』,往往也是由於其言遭忌,『因言廢人』。中國現代史上著名民主人士羅隆基先生多少處於這種境遇。自從1957年那場狠整知識分子的運動中他中計落馬,成為至今也不蒙『改正』的『大右派』之後,他在民主革命時期的進步活動和有關人權、自由、民主、法治的理論貢獻,從此被人們遺忘、禁談、消失。現今的一些中青年人、乃至七十來歲的老人,大都不知道這個新中國時期被千夫所指的名士,在20世紀30年代曾經是一位為伸張人權正義而被國民黨政府一度關進監牢的民主鬥士。」
『陸』 實施依法治國,國家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權
1.尊重和保障人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現代法治國家立法活動的基本要求,我國憲法規定了公民享有廣泛的基本權利,法律進一步明確了公民享有的各項具體權利,規定了侵害權利的法律責任。
2.監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監察權,加強對所有行使監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監察權,加強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的監督,保護公民的各項合法權益。
3.審判機光,檢查機光,要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檢查權保護公民的各項合法權益。
4.國家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圍和習慣,努力將人權理想變成現實。
人權,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每個人按其本質和尊嚴享有或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包括經濟權利、政治權利、文化權利和社會權利。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依法尊重和保障人權成為中國法制建設的核心內容。因為法制建設歸根結蒂要促進人的發展,保障人的合法權利。筆者在對我國依法尊重和保障人權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如何進一步依法尊重和保障人權進行了思考。
一、我國在依法尊重和保障人權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城鄉的差距反映農民權利法律保障的缺失與不足
我國有九億農民。要使我國人權得到切實的保障,九億農民的經濟、文化、政治、社會權利必須得到有效的保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際上要解決城市發展和農村發展差距擴大而導致的城鄉不和諧的問題。農村經濟落後,農民自身不發達的原因在經濟上非常明顯,而這種物質外化的表現其本質上是由於經濟政治權利的不平等構成的。因為我國的農民在政治生活中沒有像城市人一樣獲得同等的國民待
『柒』 試論述社會主義法制與人權的關系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不斷探索人民當家作主、依法保障人權的道路。1997年,黨的十五大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立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其確立為憲法原則。2004年「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被載入憲法,這成為我國依法治國、保障人權在制度發展上的新的里程碑。
法治與人權有著密切的關系。
1、法治是保障人權的前提條件。沒有法治,就不能充分尊重和保障民主、平等、自由等基本人權。在國際上,人權也必須通過公正的國際法律秩序來保護和促進。正因為如此,《世界人權宣言》將法治確立為一項重要原則。
2、權利是制定憲法和法律的根據。人權作為一個權利體系,會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完善,這對創設和發展法律權利和義務關系有很大的影響。
3、人權作為一種「應然」的道德權利,可以為法律權利和相應的法律原則、制度提供道德基礎,從而解決法的道德性問題,並在某種程度上補救法律形式的不足。
『捌』 什麼是人權
人權(抄基本人權或自然權利)是指「人,因其為人而應享有的權利」。
1、人權包括個人人權和集體人權兩種。前者是指個人依法享有的生命、人身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自由平等權利;後者是指作為個人的社會存在方式的集體應該享有的權利。
2、人權作為「人因其為人而應享有的權利」,並不是憲法賦予的,憲法的作用僅僅是保障和實現人權的一種手段。
(8)人權與法治擴展閱讀:
1、法律是一國主權范圍內的問題,但人權在本質上是全人類的問題,改善人權,是世界上每一個人類都應該重視的問題,但改善中國人權同時也是中國的內政。
2、人權是權利與義務的統一——人權是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是全世界人權觀的基本原則之一,對於嚴重的犯罪行為,我國的立場是主張死刑。
3、我們國家反對施壓、對抗,反對借人權問題干涉別國內政,反對在人權問題上搞雙重標准。在人權議題上針鋒相對一直是中美關系不合拍的原因之一。
4、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不僅是在保護當代人的人權,更是在保護下一代、下幾代中國人的人權。這是專家們的一個共識。
『玖』 怎樣理解憲政與民主、法治、人權的關系
法治與人權
狹義的法治認為法治本身並不提供「公正」,但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尋求公正的法律框架和程序;而實質的法治擴展了狹義的概念,包括某些與此相關的個人的實質性權利。這個擴展則在法理上承認天賦人權,也為憲政國家的憲法最終包括了人權法案建立了法理依據。也因此,只有在有法治的國家,人權才能獲得保障。就人權保障而言,法治則使普世價值的人權和各國憲法或基本法上的基本權利不受來自他人或政府的非法侵犯。目前,狹義法治比實質法治獲得更廣泛的認可。
法治與憲政
憲政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種主張以憲法體系約束國家權力、規定公民權利的學說、理念和政治實踐。這種理念要求政府所有權力的行使都納入憲法的軌道,並受憲法的制約,使政治運作進入法律化理想狀態。憲政是民主制度的基礎和保障,同時也是對民主政治的制衡,在憲政國家,政府和公民的行為都是有邊界的,不能互相僭越,政府所代表的行為世界是公共部門,相對來說公民的行為世界稱作公民社會。憲政的根本作用在於防止政府(包括民主政府)權力的濫用(即有限政府),維護公民普遍的自由和權利;傳統上,憲政本身並不直接涉及到政府是否通過民主選舉產生,但現代憲政理論往往與民主的概念密不可分。
憲法強調法律具有凌駕於包括政府在內的一切的法治的必要性。沒有法治也就沒有憲政。
法治與民主
法治原則要求法律對政府權力與對人民具有普遍拘束力,要求政府權力與人民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因為如果不是透過民主機制所制定的法律,往往淪為政府權力對人民的統治工具,不能有效拘束政府權力,這並不符合完整、正確的法治。因此民主也可說是法治的必要前提和實質內涵之一。
民主制度的具體表現之一是在人民能直接或間接(透過民選的議員、代表)制定各種法律,如果法律不被尊重或遵守(特別是不被政府所尊重或遵守),民主制度也形同虛設。因此民主制度的內涵也包含了落實法治原則。
法治對民主的保障與人權一樣是通過實質法治體現的。狹義法治並不包括民主內涵。
就民主制度而言,法治是使民主制度能發生實際效力的方法。
『拾』 閱讀下列材料:啟蒙運動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天賦人權觀、法律與法治觀、三權分立的政治學說至
(1)美國來《獨立宣言》提自出「一切人生來就是平等的」,體現了啟蒙運動所倡導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原則。《獨立宣言》還以社會契約論為武器,要求北美殖民地反英而獨立。
根據三權分立的原則,1787年美國憲法把美國的國家職權分立法、司法和行政三個部門,分別由國會、最高法院和總統執掌。 1787年憲法規定總統和議員由人民選舉產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民主權」說。 (2)提出了人民革命權利理論。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