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論
Ⅰ 西塞羅對道德教育的論述
他認為道德教育是人類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應該不低於人的生存。
Ⅱ 論述社會取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現階段道德建設中有兩種不同的取向,即市場取向與社會取向。在社會主義市場內經濟條件下道德建設容的市場取向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它的倫理實質是利己與利他的統一。道德建設的社會取向作為一種非市場取向,最主要內客是「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原則。兩種取向在指導道德建設的過程中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沖突。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順利進行要求通過整合實現兩種取向的互補統一。
社會取向道德其實就是價值觀的一種,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尤其年輕人
Ⅲ 分析和評價皮亞傑道德教育理論的長處和缺陷
在皮亞傑看來抄,無論是襲兒童道德判斷、道德情感,還是對道德規則的學習和理解都要受到認知水平的制約。 2.豐富和發展了兒童道德發展的階段理論,並確定了教育的適當作用。他指出:兒童的道德發展階段是一個不可跳躍的和不可逆的連續過程,把這一過程概括為「自愛——他律——自律——公道」等階段,並對各階段道德發展作了詳細論證。
將皮亞傑有關理論引申到道德教育上,具有多方面的指導意義。第一,兒童道德認識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作為教育者應很好地理解兒童,努力使德育內容適合兒童的認識水平,不能超越發展階段對兒童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第二,發展智力是提高兒童道德認識的必要條件;第三,發展自我評價能力是提高道德認識的一個重要方面。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除可以給人們以極大的啟示外,也存在著某些不足:(1)偏重從認知發展的角度研究兒童的道德發展,但忽視道德行為,特別是良好的習慣行為在德育中的意義。(2)護士了不斷變化或不同背景下的社會道德標准對形成兒童道德判斷的影響。
Ⅳ 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是什麼
赫爾巴特的教育來理論:
赫爾巴特把教自育的所有目的和最高目的指陳為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多方面的興趣立足於社會,是可能的目的或選擇性目的,也是間接目的或意向目的,道德培養是最高目的和必要目的,二者具有統一性。
在教育起點上,他尊重人的個性,「即使對人類作最純粹、最成功的描述,這種描述卻同時也始終是對特殊的個人的說明」,一個真正的教育者應盡可能避免侵犯個性,而使個性所具有的鮮明輪廓呈現出來。
擴展材料:
赫爾巴特是使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科學的先驅,是「教育性教學」的首創者和教學形式階段的發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
赫爾巴特明確提出教育學的科學性問題。在他看來:「教育學作為一種科學,是以實踐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的。前者說明教育的目的;後者說明教育的途徑、手段與障礙。」他在哲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論,在心理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教學理論,在倫理學的基礎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論,從而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
Ⅳ 道德榜樣在儒家的道德教育理論中的地位體現在哪些方面
在先秦時期儒家的道德教育理論中,道德榜樣占據著異乎尋常的關鍵地位。儒家對道德榜樣在道德教育中的巨大作用的深信不疑,在先秦時期的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
譬如,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意思是說,上層的道德好比風,平民百姓的言行表現像草,風吹在草上,草一定順著風的方向倒。
他又說:「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意思是說,君王對自己的親眷忠厚深情,則普通人民就會因此走上仁德,只有這樣古人的禮儀仁德才不會敗壞遺失,民眾才會不偷盜枉法。
他又說:「德不孤,必有鄰。」意思是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他還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思是說,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和他看齊;見到沒有賢能的人,就要以他為反面教材做自省。
曾參也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意思是說,我一日反省自己3次,為人做事忠誠不忠誠?交朋友有沒有誠信?傳授的學業是否不曾復習?曾子的這一點後來成為儒家學者進行道德修養的功課,稱為「日課」。
這些言論表明,先秦時期儒家贊揚道德榜樣在改變人心與行為方面的功效。他們確信,當道德高尚的聖人存在時,社會的混亂就不會長久持續下去。
Ⅵ 道德教育論壇廣播稿600字
來自網路,供參考:
學生基本道德規范之一 愛國 「愛國」是中華民族每個成員都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其內涵主要包括熱愛祖國,報效人民,維護國家統一,捍衛民族尊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建國五十三年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努力下,我們的祖國與時俱進,從貧困走向繁榮,從繁榮走向富強。當奧運會領獎台上的五星紅旗伴隨著國歌聲一次次升起的時候,全世界的炎黃子孫都為之歡呼雀躍;當登山健兒把五星紅旗插上世界頂峰——珠穆朗瑪峰時,全世界的華人都為之驕傲;當嵌著五星紅旗的人造衛星和「神舟」號宇宙飛船升入太空的時候,中國讓世界各國刮目相看;當中國申奧成功,加入世貿,全世界把目光投入中國……有一首歌這樣寫道「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作為這個令人驕傲的大家庭中的一員,我們怎能不為它的繁榮富強感到自豪呢? 青年時代是人生旅途中的花季,孕育著蓬勃的生機,包含無限的活力。新世紀的青年朋友們,你可曾想過,我們應當怎樣度過這「黃金時代」?我們要滿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熱情,把自己的命運和前途同祖國、人民緊緊聯系在一起,要勤學苦練,掌握過硬的本領,去實現報效祖國的志向。 熱愛祖國必須做到: 一、國旗、國歌代表國家的尊嚴,我們愛國,首先要從愛護國旗,唱好國歌做起,認真參加每一次升旗儀式,在升旗儀式過程中,精神煥發,神情肅穆,歌唱國歌,聲音洪亮; 二、無論在何時、何地,心中都裝著我們偉大的祖國,尤其是在外國人面前,要不亢不卑,對辱沒我們偉大祖國的言行給予堅決制止; 三、熱愛家鄉、熱愛學校、熱愛班級,以實際行動為家鄉、為學校、為班級做好事爭榮譽; 四、勤奮好學,學知識,學本領,學做事,學做人,學創新。 總之,愛國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包含在我們工作和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只要我們不斷地發展自己的才智,健全自己的道德情操,長大積極參加工作,報效我們偉大的祖國。 學生基本道德規范之二 :守法 「守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意識和道德義務,其內涵主要包括學法、知法、用法、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堅持推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 人類自進入文明的社會以來,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滄桑,在這長達數千年的漫長歷程中,法律的地位從業沒有像今天這樣崇高,法律的作用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大,法律的影響從業沒有像今天這樣廣泛而深遠。作為新世紀的少年兒童能為法制建設做點什麼呢?要成為法制社會中的一名合格公民,我們應該做好哪些准備呢? 首先,我們應該知法、懂法,一些最基本的法律常識必須掌握,對重要的法律法規必須了解。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十四條指出:……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為:(一)曠課夜不歸宿;(二)攜帶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毆、辱罵他人;(四)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五)偷竊、故意毀壞財物;(六)參與賭博或變相賭博;(七)觀看、收聽色性、謠穢的音像製品、讀物等;(八)進入法律、法規規定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營業性歌舞廳等場所;(九)其他嚴重違背社會公德的不良行為。以上這些觀象都是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也是犯罪的苗頭,我們要堅決地抵制。 其次,應該格守法律法規,不做違法的事情,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適當約束自己,不能無視法網,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再次應該善於國法,要善於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比如遇到壞人,一定要報告老師,絕不能跟他一起去做壞事;在外面遇到不知所措的事,或是心中的想法說給爸爸媽媽聽,別悶在心裡,爸爸媽媽知道後,就會告訴你,哪些事該幫,哪些事不該做;如果有人教你去做壞事,要趕快向警察叔叔報告。 青年朋友們,為了我們美好的明天,為了我們美麗的家園,我們應該遵紀守法,修身立德,不做慾望的奴隸,而是成為主人,做一個有尊嚴、有美德、品行高尚的人。 學生基本道德規范之三:明禮 「明禮」是現代化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公民道德修養的外在體現,其內涵主要包括講文明、懂禮貌、重禮儀、知廉恥、尊老愛幼、愛護公物、保護環境、講究衛生、遵守秩序。 我國素有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稱譽於世界。講究文明不僅是一個國家社會風氣的現實反映,一個民族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每一個人在文化素養,道德修養上的重要方向。現在的小學生是跨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小重視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長成文明的天使,在社會大花園里,處處播撒文明的種子。 怎樣使自己長成文明的小天使呢? 第一,言談美。在言談中要注意使用一些基本的禮貌用語。如問候用語:您好、早上好、晚安、您好嗎;致謝用語:謝謝;道歉的用語:對不起、請原諒、失禮了;婉言推託語:很遺憾、真抱歉。言談時還應注意儀態,如:眼睛要正視對方,目光要平和、自然,不要打哈欠、伸懶腰、不要搔癢、抓頭等等。和風細雨的言談,會給人以如沐春風的感覺;真誠文雅的言談儀態,會體現自身的修養。 第二,行為美。美好而文明的行為包括許多方面,如不隨地亂扔果皮紙屑,不隨地吐痰,不亂塗亂畫,不糟踏花草,不大聲喧嘩,不欺負老幼,不給別人起外綽……這么多的「不」,怎樣才能把它們全記下來呢?其實,你只要「先思而後行」,也就是說在行動之前先判斷一下,這樣做是好是壞,然後再決定怎樣去做,聰明的你一定會做得很好。 一個社會的文明形象,是靠每一個公民在公共場所彬彬有禮的言行舉止塑造起來的。中學生不僅是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更是良好的思想品德、文明行為、禮儀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同學們就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從一言一行,一點一滴做起吧! 學生基本道德規范之四:誠信 「誠信「是做人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思想品質,是社會建立良好道德風尚的主觀前提,從政經商需要誠信,為人處事需要誠信。其內涵主要包括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言行一致,表裡如一,講信用,守承諾,公平競爭。 誠是真實、可靠,不欺騙的意思,就是不自己騙自己,也不為難別人。不欺騙自己要做到善於自我反省,慎獨,「慎獨「是一個內心誠實的表現。不欺騙別人要做到在言語上要誠實,不說假話、空話、套話,踏踏實實辦事,認認真真做人,做到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 信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不論是交友,從政還是進行商業活動,都離不開信。守信是朋友之間交往最重要的規則。只有守信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喜愛和信賴。誠信是立身、修德、處事之根本,無論什麼時候都不可缺少,只有真誠得付出,才有真誠的回報。如果失去了誠信,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狼來了》這個故事一定會給同學們很大的啟發。一定會明白誠信是多麼的重要。 從孔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從廉頗將軍的勇於認錯知錯就改,從海涅的「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到革命導師列寧敢於承打打碎花瓶的行為,無不體現了一種作為人應該具有的美好品德——誠信。在現在的市場經濟中,大凡有為之士,無不是憑著真誠之心,誠實之德,拓攬了許多高、精、尖人才,才得以成就一番大業的。中國已加入WTO,迎來了富有全球競爭的第二個春天,只有上上下下靠誠實守信來贏得國際關愛。 誠信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同學們,你想成為一個高尚的人嗎?你想有所作為嗎?讓我們從小做起,自覺維護信用的尊嚴,牢牢記住:一個有信譽的人,面容上有自尊,目光里有自信,行動中有把握,生活中有朋友,讓我們倡導誠信,共築誠信吧! 附: 從前,有個小孩子每天趕了一群羊到山裡去吃草。 有一天,這個小孩子忽然大叫起來:「狼來了!狼來了!」在山裡種地、打柴的人,聽說狼來了,都放下手裡的活,帶了鐮刀、鋤頭、扁擔飛快地跑來打狼救孩子。大夥跑到跟前一看,羊在乖乖地吃草,狼在哪裡呀?大夥問小孩子,小孩子哈哈大笑起來,原來根本沒有狼,是這個小孩子鬧著玩的。過了幾天,那個放羊的小孩子在喊:「狼來了!狼來了!」大夥跟上回一樣,帶了鐮刀、鋤頭、扁擔趕來打狼救孩子。誰知又上當了,根本沒有狼,還是這小孩子在鬧著玩。「上回跟仔說了,不要說慌,仔為什麼又說謊?」這孩子一邊哈哈大笑一邊在想,瞧我一個小孩子,能叫這么多大人上當,多有本事。 又過了幾天,這小孩子又喊起來:「狼來了!狼來了!快來打狼呀!」大夥聽見了誰也不去理他。這個說:「小孩子說了兩次謊,這回准又說謊了。」那個說:「這回再也不上他的當了。」這回真的是狼來了,張著血紅的嘴巴,露出尖尖的牙齒,見了羊就咬。咬了羊,又要咬小孩子。「狼來了,狼來了,快來打狼呀!」這小孩子一邊喊一邊叫,不是誰也不來救他,還好這回小孩子從山坡上滾下來。可是他的羊被狼咬死了,打這以後這小孩子再也不敢說謊了。 學生基本道德規范之五:團結 「團結」是一切社會組織和社會成員必須具備的道德基礎,是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集體之間的利益和沖突的重要規范,其內涵主要包括顧全大局,同心協力,同事和諧,鄰里和氣,家庭和美,民族和睦。 孟子有句名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說明古人已經懂得,不管做什麼事情,雖然需要各種條件,但「人和」卻是最重要的。「人心齊,泰山移」「眾人拾柴火焰高」「一棵樹,風中搖;十棵樹,直了腰。」「一根線,不成團,萬根線,能拉船。」「滴水江成溪」……這些名言佳句都說明了團結力量大的道理。下面給同學們講個故事吧。 古時候,有一個國王,他有五個兒子。這五個兒子經常爭吵,鬧不團結。年老的國王對此十分擔憂。他擔心自己死後,國家發生內亂,鄰近的大國會乘虛而入。 終於有一天,老國王病了。臨終前,國王把五個兒子叫到床前,對他們說:「你們五個兄弟要團結,要互相幫助,互相關心。否則國家就會受到別國的侵略。」他叫人拿來十支箭,分給每個兒子一支,讓他們折。結果每個人都很容易地就把箭折斷了。接著,國王又叫人拿來十支箭,捆在一起後叫他們折。五個兒子雖然都用了很大的勁,可是誰也沒有折斷這捆箭。 國王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一支箭容易折斷,十支箭捆在一起就不容易折斷。這說明團結力量大!你們一定要團結友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樣,別國就不敢侵略我們了。」 兒子們受到深刻的教育。從此,他們團結友愛,同心協力,再也沒有哪個國家欺負這個小國了。 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都離不開團結協作,出黑板報,打掃衛生,小組合作學習,排節目,爭榮譽,做游戲……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一個人的能力是很限的,而團結的力量是無比強大的,只要我們同心同德,齊心協力,也就是說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會顯出集體的智慧,團結的力量。 學生基本道德規范之六 友善 「友善」是人類最美好的品質之一,是個人在社會中建立友誼,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其內涵主要包括心胸開闊、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互諒互讓、扶危濟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 一個友善的人際共處群體,容易使人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能使人在碰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保持積極向上的心境,並得到他人的幫助。友善的人際共處關系可以營造一個和諧、信任、友愛、團結、理解、互相關心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人們可以通過交流達到互相理解,人們的精神情操,心理環境就會得到凈化,理想境界就會得到升華。相反,不友善的人際共處卻使人產生猜疑、嫉妒、冷漠,造成苦悶、困惑、孤寂和萎靡不振的精神狀態,影響了學習和團結,影響了人生的幸福和快樂。 「友善」必須努力做到: 1.以和為貴。常言道「家和萬事興」「遠親不如近鄰」「學友親三代」。和氣的話語,和善的面孔,和藹的態度,能營造一種和諧的學習,工作氣氛,老師和學生生活都會感到溫暖,感到親切,信心倍增,從而為一定的目標共同努力。 2.真誠守信。在人際交往中,必須做到說話算話,言行一致,遵守諾言,對沒有把握的事說說要留有餘地,一旦答應他人的事,應想方設法,盡量努力去完成,要善始善終,萬一因情況變化或其他原因不能完成,亦應如實說明,求得對方的諒解。切不可信口開河,總說大話不辦實事或說話辦事虎頭蛇尾,不了了之,那樣會傷害自己的形象,失去別人的信任,又傷了朋友之間的和氣。 3.理解和尊重。在人際交往中,應學會尊重別人,做到為人謙虛有禮,平等待人。切不可驕傲自大,看不起別人,在他們面前總是盛氣凌人,擺出高人一等的架勢,也不可為人粗魯,出言不遜,不知道尊重別人的感情、諷刺人、挖苦人,背後議論人,揭人家的短處。我們要以尊重別人去換取別人尊重自己,與他人友好相處,其樂無窮。 4.寬容豁達。中學生應該要有寬宏大膽,心胸寬廣的氣質,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養,正確地對待自己和別人,表揚和批評,成功和失敗,千萬不要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計較。在與同學相處過程中,要容忍別人的缺點和過失,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尤其是對自己的批評意見。 總之,我們要善待親人,善待鄰里,善待同學,善待朋友,善待弱群體,善待大自然,在友善和諧的環境中共同發展,共同創造美好的明天。 學生基本道德規范之七 勤儉 「勤儉」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美德之一,是發展中國家家人們走上富裕之路的重要動力,其內涵主要包括艱苦創業,勞動致富,勤儉節約,合理消費,移風易俗,建設美好家園。 勤儉節約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已學過的課文《周總理的睡衣》嗎?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為中國,為人民鞠躬盡瘁,立下了偉大的功勛。可是他穿的睡衣破了,捨不得換,補了又穿,一件打著補釘的睡衣,是我們敬愛周恩來總理勤儉節約的真實寫照。雷鋒叔叔也是一位節約錢物的模範,連隊給每人發兩套軍裝,他只領一套。他說:「我現在穿這套補釘的衣服,比我小時穿的不知好多少倍呢!剩下的一套給國家節約啦!」他穿的襪子補了又補,變成「千重襪」,還捨不得丟棄。他不隨便花一分錢,每月的津貼費除留一角錢交團費,兩角錢買肥皂,再買些書充實他的「小圖書館」外,全部存入銀行。如今,我們國家富強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不能丟,因為它是中國走上富裕之路的重要動力。 同學們,明白了勤儉節約的意義、道理後,要在實際行動上下功夫。如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節約零花錢、節約資源。此外,還要做到物盡其用,一物多用,像廢報紙,可以用來練寫毛筆字;用過的本子;翻過來可以作草稿本;書包沒壞,鉛筆還長,筆盒還是好好的,就不要追求新奇,向家長鬧著再買新的,更不能比吃比穿。該花的錢得花,不該花的錢就不花。對比較大筆的錢,像壓歲錢要好好計劃計劃,看怎麼花才有價值。節約錢物,不單自己的要節約,公家的東西更要節約。 「勤儉」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之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學們,讓我們倡導「勤儉」,做到時時、事事、處處勤儉。 學生基本道德規范之八 自強 「自強」是一個人適應現代社會競爭所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自律精神,一個民族有無這種精神決定著其生死存亡,一個人有無這種精神決定著其前途命運,其內涵主要包括志存高遠,刻苦學習,增強本領,提高素質,崇尚先進,不怕困難,積極向上。 兩千多年來,自強不息的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傳承不止的偉大民族精神,成為我們勇敢面對困難,勇往直前的強大精神力量。在古代,政治家周文王被囚禁,卻發奮作出了《周易》;思想家孔子在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實現而陷入困頓時,仍懷著:「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精神,不屈不撓地寫出了《春秋》;文學家屈原被放逐時,寫出了名傳千古的《離騷》;史官左丘明雙眼失明了,卻留下了《左傳》這一偉大著作;軍事家孫臏遭人陷害,被挖去膝蓋骨雙腿殘廢,他所作的《孫子兵法》直到現在還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史學家司馬遷在身受宮刑,生不如死的情況下,寫下了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在現代,石油工人王井喜面對祖國缺少石油的落後現實,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發出了「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豪邁誓言,被人們稱為「鐵人」;張海迪身殘志堅,自強不息,成為千千萬萬青年人的楷模。還有許多殘疾人他們與命運抗爭,克服了正常人難以致信的痛苦,其中有些人終於成為鋼琴家、歌唱家、書畫家……譜寫了一曲曲自強不息的贊歌。 魯迅先生說,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而他們,正是中國人的脊樑。 自強不息,意味著不斷地超越自我,意味著敢於和命運作斗爭,扼住命運的咽喉,做自己命運的主人。作為一名中學生,從小就要培養自己自強不息的精神,用樂觀的態度毫不畏懼地去面對迎面撲來的各種困難,永遠看到前方的希望;用堅強的意志去戰勝困難,在不息的奮進中奏出生命的最強音。 學生基本道德規范之九:敬業 「敬業」是每個社會主義建設者應該具備的基本人生態度,是一個人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必備素質,其內涵要包括干一行,愛一行,鑽研業務,提高技能,忠於職守,盡心盡力,形成良好的職業習慣。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了水稻雜交優勢的人,在國際上被評為「雜交水稻之父」。他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畢業後,就到湖南安江一個農業專科學校去做老師。從那時候到現在,他一直是在田間地頭。為了培育新的稻種要找到雄性不育株,需花很長時間到田間地頭一棵棵去找。水稻開花的時候,他每天到田裡去,頭頂烈日,下面是稀泥巴,上面曬,下面水裡浸,血脈不通,結果得了腸胃病。最後,老天不負有心人,雄性不育株終於被他找到了。經過不懈地努力,袁隆平使過去畝產只有三百多公斤的水稻產量增加到五百多公斤,而他現在正在培育的超給雜交水稻將把畝產進一步提高到八百多公斤。他現在依然每天要到試驗田去,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從播種開始,一直到收獲為止,這是他的職業習慣。他的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了下世紀世界性飢餓問題的法寶。為此,國際上甚至有人認為,他的發明是繼中國人的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這樣的一位大發明家,如果你在路上遇上他,一定會以為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國農民。 我國乒乓球名將鄧亞萍最喜歡的一句格言是:付出超人的代價,就會取得超人的成績。鄧亞萍從15歲成為國家隊最年輕的隊員起,為練就一手正手搶攻,反手快撥,快、狠、靈、准、刁的絕活兒,她每天十幾個小時泡在訓練場上。她的成功是用汗水、淚水換來的。 北京公交公司的普普通通的公共汽車售票員李素麗,她立足於平凡的工作崗位,十五年如一日,熱情為乘客服務,把乘客的滿意作為自己最大的快樂,用真情架起了一座服務人員與乘客的相互理解的橋梁,在流動的車廂里,傳播真情,用汗水和心血澆灌社會主義文明之花,被廣大人民群眾譽為「盲人的拐杖」、「外地人的向導」、「病人的護士」和「老人和兒童的親人」,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標兵。 還有許多許多的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地工作,他們用自己的工作詮釋「敬業」的含義:正確對待日常工作,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同學們,你們現在的任務是學習,你們應該像他們一樣,努力向上,勇於追求。 學生基本道德規范之十 奉獻 「奉獻」是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具備和需要的道德精神,是個人處理人與人、個人與社會利益關系的重要原則,其內涵主要包括不計較個人得失,承擔社會責任履行公民義務,為社會、為人民多做好事。 奉獻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感,是同情心的具體表現。人世間有了同情心,人與人才會有心靈的溝通,才會有友善與關懷,我們才會感到社會的溫暖。當你將溫暖送給別人時,溫暖的是別人的一顆心;當你懷著滿腔的熱情去關心別人時,這關心便照亮了你那顆美好的心靈;當你無私地幫助別人時,別人也會向你伸出友誼的手。有時,付出不只會給自己帶來精神上的快樂,還會使自己成為直接的受益者。下面就請聽一個《盲人點燈》的故事:有一位盲人,在夜晚外出時一定要拿個燈籠,別人都說他多此一舉,但是盲人卻回答說:「我點燈籠,不是為了照亮自己,而是為了照亮別人,在照亮別人的同時,我也避免了被撞倒的惡運,這難道不是一舉兩得嗎? 生活在社會大家庭里,誰都免不了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如果,人人都會為別人著想,都把幫助別人看作幸福,我們的社會將是多麼美好!「一方有難,八方相助。」是我們社會主義社會所提倡的道德風尚。社會的進步,公民道德素質的提高,中華大地到處洋溢著「助人為樂」的熱情。如為災區人民捐款捐物、支助貧困學生、支助老弱病殘、無償獻血、義務為他人服務、義務為社會服務…… 我們青少年應該學會同情和理解,培養助人為樂的好品質。在學校里,看到同學需要幫助,應立即伸出友誼之手;在家裡,看到鄰居需要幫助,應立即伸出溫暖之手;在社會里,看到周圍的人需要幫助,應立即伸出支援之手。 讓每一顆童心都是花朵 三月,萬物復甦,林木抽芽,花紅草綠;三月,沃野千里,鐵犁翻開黑土地,播下種子萬千顆。這萬千顆種子,將孕育著一個豐收的金色秋季。三月,是少先隊的傳統文明禮貌月。親愛的同學們,在這鼓舞人心、充滿希望和生機的月份里,在我們純結的心靈里,應該播下什麼樣的種子呢?文明禮貌是一粒最有生命力的種子,心裡播下這粒種子,在我們精神世界裡生根、開花、結果,人人就會有良好的禮儀規范和文明行為表現。「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行動,在全國始終如一地進行;「五講四美、三熱愛」的精神蔚然成風;「自尊、自重、自強、自信」的品格日漸成型;遵守「社會公德、國家法律」的觀念逐步養成……這一切的一切,像一股股春風,像一陣陣甘露,帶給人溫暖,帶給人歡樂。春風吹拂著我們的面頰,春雨滋潤著我們的心胸,綻放朵朵文明之花,開在燦爛的前程路上!
Ⅶ 關於『道德教育』辯論素材
淺談小學生如何開展感恩教育
摘要: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從認知層面、情感層面、實踐層面,通過行之有效的措施對學生進行識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學生知恩於心,報恩於行。學會感恩就等於架起了做人的支點,在積極開展「八榮八恥」教育的今天,我們更好認真搞好感恩教育作為榮辱觀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以「感恩報德」為榮,以「忘恩負義」為恥,努力營造一種全民知恩圖報的良好社會氛圍,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關鍵字:感恩教育 感恩意識 實踐 德育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基本道德律,然而當今感恩意識的缺失已是普遍現象,應引起廣泛的關注。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從認知層面、情感層面、實踐層面,通過行之有效的措施對學生進行識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學生知恩於心,報恩於行。
一、感恩教育的內涵詮釋
什麼是感恩教育?陶志瓊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認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規律,通過有效的方法與手段引導受教育者培養感恩意識,在個人和社會許可的范圍內報恩於行的系統活動過程。筆者將感恩教育定位為德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感恩意識是需要培養的,教育者要引導學生逐漸養成感恩的心態和習慣,使感恩成為自覺的思維意識和行為習慣作為個人個性品質的組成部分而恆久地存在,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常懷感激之心和致謝之情。要在個人的條件允許,符合社會規范的情況下報恩和施恩。
二、感恩教育實施的必要性
當前,感恩意識的缺失非常普遍。現代社會已經成為「獨生子女時代」,「四位老人、兩位父母和一個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會的主導,對獨生子女的嬌慣和溺愛,滋長了孩子們的自我意識,一切活動都以自己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學校則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該怎麼樣」,不知「該我怎樣」;只知「我要什麼」,不知「要我什麼」;不知尊師敬長,關愛他人。現代教育強調讓孩子們「張揚個性,自主成長」,但這絕不是讓孩子們自覺成長,過於強調個性的凸顯而忘本,容易使孩子們失去起碼的道德准則和歷史責任感,為所欲為。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費時,早已經忘卻了「粒粒皆辛苦」,把父母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當然,他們記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卻記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們知道麥當勞、肯德基價格卻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獻,這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教育來說,是多麼的危險,多麼悲哀啊,難道還能夠說我們的教育是成功的嗎?
為了我們的民族,為了我們「禮儀之邦」千百年的榮譽,我們必須教育我們的學生學會感恩,培養他們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優良的心理品質;培養他們的樂觀向上的心理素質。讓學生學會感恩,培養學生的感恩品質。教育必須以學生的「成人」為出發點,讓學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養「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亡羊補牢」,感恩教育是學校德育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學校教育的根本出發點之一。
三、感恩教育的實踐體驗
感恩並非生而知之、與生俱來的,需要教育的導引和環境的影響,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種感恩的心態、品質和責任,進而外顯為感恩的行為。心理過程決定著人的行為,這一過程可以分解為認知過程、情感過程,進而外化為人的實踐行為。心理學家也大多把思想品德結構看作是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三要素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有機統一體。
(一)明確「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從認知層面點撥學生識恩、知恩。道德認知是對外部規則的建構,感恩意識前提是要讓學生了解「恩」,體會「恩」,要讓學生認識到他們所獲得的一切並非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賜予、社會的氛圍、祖國的培養;小而言之,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導、大眾朋友的幫助和付出,點點滴滴都是好無功利的給予。教育者可以通過品德與社會、語文等教材,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蘊涵的感恩思想,利用傳統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過情境再現、故事講述、踏訪遺跡、查閱資料、喚醒記憶、換位思考等途徑,點撥學生知恩,引導學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二)培養「感恩」教育的感恩意識。
從情感層面培養學生感恩意識。「情感使人的道德認識處於動力狀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統一。」 感恩教育是一種情感活動,實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動情,以情感人,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報恩是一個人道德行為發生的重要情感基礎」 ,可以通過開展發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講、寫感恩家書、感恩徵文等一系列活動,引發學生的認同共鳴,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感。培養學生樹立感恩意識,從個人而言,會使其心胸恬淡,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從社會而言,會促進整個社會的文明和諧。
(三)參與「感恩」教育的實踐活動
從實踐層面引導學生感恩於行。「道德行為是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具有道德意義並能進行道德評價的利他行為或親社會行為。」 實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感恩的道德意識,讓學生知恩於心,感恩於行,能用實際行動來報答父母,回報師長,報效祖國,回饋社會。要引導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去報恩,不能越過社會道德和法律許可的范圍。要知恩圖報,又要施恩不圖報。教育者要注意言傳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響學生。王陽明曾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積極引導,教育學生將感恩意識化為行動,從小事做起,將感恩之行落實在日常行為之中。譬如開展感恩活動進家庭、進學校、進社區活動,具體可以設計「為父母洗一次腳」、「為老師敬一杯茶」、「為長者讓座」、「扮靚自然」等活動。使學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樂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為自然之舉。
(四)體驗「感恩教育」的真實情感
結合節日,開展活動。如國際「三八」節、母親節、父親節、端午節、重陽節、教師節……這些節日都是對學生進行傳統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在慶祝今年的「三八婦女節」時,我班開展了「感謝媽媽」的活動。活動中,孩子給媽媽的一句關心體貼的問候,一杯飽含真情的熱茶,一張感人至深的賀卡,無不演繹著人間親情的溫暖。學做父母,體驗辛勞。通過親身體驗的活動,學生們從真實的感知,深深體會到父母的偉大與艱辛,從而將「感恩」內化為心靈深處的情感,並且從內心深處迸發出孝敬父母的情懷與慾望!
(五)實現「感恩」教育的知行合一
學生的品德往往是通過言行加以體現,而光說不做也是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因而必須做到知行合一,讓學生在具體的真實的生活環境中去活動、去沖突、去體驗、去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和良好的行為模式,讓他們在「親近自然、融入社會和認識自我」的實踐活動中獲取道德的發展。為此,請學生圍繞與「感恩」主題有關的以下幾個方面自主地、真誠地、卓有成效地開展實踐活動。
(六)內化「感恩教育」的本質意義
讓「感恩」遷移到尊師愛生上,遷移到愛班愛校上,遷移到愛社會上,遷移到愛黨愛國上針對性的實踐與探索,使「感恩」活動成為學生的自覺行動,並內化學生的品質,真正做到「一日學孝,終生行孝」。
人生的杠桿是精神,精神的支點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煥發出無窮的力量。教育之「育」,應該從尊重生命開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開闊,使人喚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在積極開展「八榮八恥」教育的今天,我們更好認真搞好感恩教育作為榮辱觀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以「感恩報德」為榮,以「忘恩負義」為恥,努力營造一種全民知恩圖報的良好社會氛圍,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Ⅷ 《道德教育論》是誰寫的,內容大致寫什麼
名:道德教育論來
圖書編號自:1345206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定價:30.0
ISBN:780190904
作者:蘇振芳
出版日期:2006-01-01
版次:1
開本:32開
簡介:
本書著重介紹了道德教育的研究對象、歷史淵源、研究方法、類型和職能,從而闡明道德教育的理論架構及其內涵。
Ⅸ 加強道德教育的作文分論點
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准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主要指學校對適齡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我們接受教育有多種多樣的形式,但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做人,然後才是做事,這是中國人文經典中最重要的道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現代的教育,想說愛你真不容易啊!如今的社會、學校和家庭,最為缺乏的就是人文教育,彷彿這個時代只有經濟利益的驅動,使得人在快節奏中無暇顧及教育給人帶來人文精神的提升,讓人看到的只是金錢和物質的消費,很難領略到人文科學的發展魅力。
那麼,當今的教育現狀是如何的,教育的誤區在哪裡,我們該如何去調整,我們該拿什麼奉獻給孩子,怎樣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下面就淺談一下我個人的看法,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教育現狀
中國目前的教育太注重理論知識,很少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在大學以前尤其如此。並且中國的教育也不夠人性化,所有的學生都要學很多科目,而且又只注重考試成績,不注重在現實中的應用,很容易埋沒人才。
教育現在存在的狀況主要是應試教育打擊著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仍然是教育大會上的口(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號,喊幾聲就算了事,完全沒有進入課堂!若不是應試教育的影響,又怎麼會出現「綠領巾」、「測智商」、「紅黃綠作業本」的現象呢?還有就是對教育者的評價,不能僅僅看他教育出多少大學生,更重要的是看看他學生的綜合素質是不是跟著一起前進。比如說一個小學班主任,從一年一直跟班到六年,不能僅僅靠每次的考試來評判這個班主任的成績,而是看看這6年裡,他都育了什麼樣的人,是不是只是會學習,其它都不會,還是已經完全懂事等等方面來考核這位班主任。比方說會不會做家務、懂不懂孝道、擔不擔責任義務等等。
由於現在對於許多學生來說,中考高考是他們唯一出路,所以許多學生的家長也只注重孩子的學習,不注重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說到底還是教育制度的問題。導致現在的許多學生不會做家務,不會獨立生活,更有甚者一個人在家連方便麵都不會煮……而且又由於注重考試,很多家長與學校都不注意在道德思想方面的教育,主要是不注意從細節上教育學生的道德思想,致使一些學生的素質低下,有些學生看看成績不錯,到社會上其言行舉止就與他的高成績形成極大反差。
二、如何改變現狀
1、正確理解教育的含義
從我們現在的教育形勢來看,反對考試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我認為這是在自欺欺人。就目前的社會形式,高考是不可能取消的,考試是學生最終必須面對的,取消考試的做法,只能是把困難留給了明天,屬於一種逃避行為。我認為,我們教育工作者和我們的家長應該從一個高層面上認識考試,在考題設置上要側重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要完全拋棄偏、難、繁、重的傳統模式。
要考試但也要重視素質教育。我們要教會學生做一棵樹,教會學生如何給予樹土壤、陽光、和雨露,以及懷著感恩和反思的心去體悟這個過程。
我們也要全面的把握新時期我國教育方針的基本精神,它可概括為: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教育為人民服務,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和諧發展的、富於社會責任感、創造個性與實踐品格的現代國民。
教育就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指導思想,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行操守,激勵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培養更好更多高素質、高技能創新型人才。
中國有句俗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價值,就是給國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誠實守法、技藝精湛、博學多才、多專多能的人才,為國、為家、為社會創造科學知識和物質財富,推動經濟增長,推動民族興旺,推動世界和平和人類發展。
2、完善教育機制
做為教育主管部門最主要的職責是要保障義務教育的實施,工作重點應該放在保障教師工資、選拔學校領導、監督學校管理、制止教育亂收費、嚴把教師准入關等方面,因為這是教育工作的基礎,也是教育工作的難點,搞好了這幾點,其他問題便會迎刃而解。而目前在這些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走形式、走過場現象。就當前我們的均衡教育資源來看,重點應該放在如何加強薄弱學校建設,使落後的農村學校能夠趕上城市發展水平高的學校,農村與城市如此,中西部同地區與先進地區也是如此,而不能有意阻礙其發展來換得所謂的均衡。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善邁的文章《完善教育投入機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就提出了:要制定各級教育辦學的基本標准,並在此基礎上測定各級教育生均經費基本標准和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准;要繼續轉變政府職能,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支出中用於教育的比重;要努力增加非財政的社會對教育的投入,社會對教育投入是國家教育經費投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有增長的潛力,「綱要」已提出通過完善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優惠政策鼓勵民辦教育發展以及社會和個人對教育投入;要加強教育經費的監管;從財政發展與改革的角度來講,增加財政用於教育的支出,有賴於在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基礎上,逐步提高財政收入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
看來,要完善教育投入機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就要督促各縣區政府根據全市學前教育設施專項規劃,科學制定本地學前教育建設規劃,並切實貫徹落實,還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擴大教育資源。
除此之外,還要注重教師培養,著力打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級人才。要培養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人才,要求教師要有改革意識和進取情神。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建立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良的教師隊伍,這就要強化教師的政治素質,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識、人文素養和業務能力水平,還要強化教師日常管理,更要抓法制,強化規范執法教學。
3、改變對師生的考核體制,考核要看綜合成績。
2003年,我國開始全面推進義務教育新課程教學改革,從教材到教法,從教師角色定位到學生角色定位,都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從目前實施的情況來看,它所引起的師生關系的變化、教學模式的變化都是具體的、真實的、感性的。那麼我們到底應以什麼標准去衡量教師的教育?那就要改變對師生的考核體制,考核要看綜合成績;改變現有師生評價機制,靈活運用激勵機制。
我們要知道,教育評價作為教育活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起著調節、控制、導向、決策的功能。為加強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校風學風建設,進一步完善激勵和競爭機制,提高教育的管理水平,就要鼓勵教師不斷加強學習,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和教科研水平,充分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較好地發揮考核的導向性、激勵性作用。要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結合實際情況,制訂符合教師的考核體制。比如說考核項目有教育、教學、教研實績及民主評議兩大塊,涉及教師的政治思想、遵紀守法、班主任工作與教書育人、教學與教研工作、事業心責任感、紀律性、出勤、家長評議,學生評議、同事評議等方面,要以完善的綜合評價為主。
沒有制度約束的教育是殘缺不全的教育。學生的成長需要必要的制度約束。學校逐步制定並完善了學生學習、實踐、生活等規章,以保證學生管理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倡導對學生的管理評價不能只重考試成績,而是實行重過程、重綜合素質的動態管理。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應該從政治思想表現、法紀與集體觀念、道德修養、勞動觀念和社會實踐、學習態度和進取精神(平時的上課紀律、出勤率、作業完成情況、課間紀律、校外紀律、衛生方面、文明禮貌、違紀情況)等方面考核評分。
4、轉變教育觀念,不要喊口號,要實際行動,把德育教育提到智育之前
梁啟超曾說「德育、智育、體育三者,為教育缺一不可之物」,一九五七年二月,毛澤東在國務院擴大會議上發表題為《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一段話,用黑體字標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只有在德智體三方面都非常優秀的學生才可以獲取三好學生的。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提出「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家長重視孩子的知識教育,重視孩子的智力教育,是無可指責的,作為父母誰不希望孩子掌握的知識多,誰不希望孩子聰明。但是,很多家長忽視對孩子的品德教育,忽視對孩子的個性教育。
我們現在家庭對孩子的禮貌教育很差,孩子對長者說話沒大沒小,甚至頂撞父母,待人接物缺乏應有的禮貌。我們絕對不能培養出智力水平高,但道德水平低的孩子;我們也不能培養出學習成績好,但個性發展畸形的孩子。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呼喚造就千千萬萬的具有高度創新意識,高度發展創造力,具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具有很強的自學能力,同時需要有對社會負責和對社會發展有高度適應性的勞動者。那些個性上唯唯諾諾,遇到困難退縮,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緒波動較大的人是難以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的要求的。
知識經濟對人的道德品質要提出更高的要求,知識經濟絕對不是降低對人的道德品質的要求。知識經濟要求勞動者的行動要符合人類社會進步,要符合人類社會倫理道德和生活准則。走出家庭教育中重視智育,忽視德育的家教誤區,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
德育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它對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思想品德至關重要。作為教師,除了自身必須具備高尚的品德,在言行舉止上時時處處對學生施加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之外,還要在教學的活動中巧妙地滲透德育。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還有很多,如在作業訓練中滲透,在創設情景中滲透,在參觀、訪問活動中滲透等等,這就需要教師去發現並及時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對學生進行啟發和引導,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人生觀。
我認為教育就應該把學、思、知、行這四個字結合起來,提出作為教學的要求,也就是說要做到學思的聯系、知行的統一,使學生不僅學到知識,還要學會動手,學會動腦,學會做事,學會思考,學會生存,學會做人。
總而言之,教書與育人並舉,德育與智育雙馨,是每一位教師永遠追求的目標,也是教育教學探索中永恆的主題。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應該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足夠重視和積極參與。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了解教育要符合以人為本的要求。學校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以「依靠人、為了人、服務人」為基本出發點,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服務學生,發現和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塑造學生大愛、和諧的心靈。季羨林先生曾說「講和諧還要講人的自我和諧,要使人對自己的認識符合客觀實際,適應社會的要求,正確對待金錢名利,正確對待進退、正確對待榮辱,這才能和諧起來。」我們常說教育要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歸根到底就是要與時俱進,趕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辦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現代化教育。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放眼看世界,牢牢把握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潮流,學習和借鑒人類優秀的文明成果。同時,也要深深地懂得中國,結合中國的實際和國情,推進教育改革、優化教學結構、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