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與文化

法治與文化

發布時間: 2020-12-18 17:44:20

Ⅰ 運用文化與生活知識怎樣推動法治文化建設

一是要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弘揚法治文化,重在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法治建設的重要指針,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的核心內容.要通過普法活動,教育引導全社會特別是領導幹部和執法人員深刻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要求,圍繞"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
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等內容,確立和實現以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的最具權威價值的取向,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的基
本行為准則的觀念,嚴格依法辦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貫穿於法治建設的實踐,在全體黨員、幹部和廣大群眾
特別是在立法、執法、司法等部門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的正確方向,把推進法治建設的過程作
為學習和實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過程.

二是要強化普法宣傳教育,著力培養公民的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形成以公民具有一定程度的法治意識和法治
素質為前提,法制宣傳教育應以切實提升公民的法治理念為中心目標,將法治"口號"內化為公民自願自覺的行動,培養公民對法律發自內心的尊敬,形成法治文化
和法律觀念的現代化.普法的功能和目的不僅僅是法律知識的傳播,而是法治理念的滲透和法治文化的深入,更重要的是在於法律信仰的建立.強化普法宣傳教育,
推進法治文化建設要堅持做到三個結合:法治文化與機關文化有機結合.加強機關法治文化是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前提,要以領導幹部和公務人員為普法教育的龍
頭,著力建設以"法治、民本、廉政、陽光"為核心的機關法治文化.法治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機結合.深化校園普法,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法治建設的一項基礎
工程和戰略任務,要深入開展法治文化進校園活動,創新校園普法載體,增強校園普法效果.法治文化與企業文化有機結合.市場經濟要求企業依法誠信經營,企業
文化需要融入法治文化,法治文化與企業文化有機結合,實現普法效果一企業效益同步增長,法治理念與法人理念同步增強,從而提升企業誠信守法的形象.

三是推進公正司法、依法行政,著力構建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法治價值體系.提高公民的法治素質,促進全社會知法、守法、用法、尊法,依靠法制宣傳教育可以
實現.但是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法治價值文化觀的真正形成,從根本上講要通過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提高司法公信度,而逐步培育形成."一次不公正的判決比多
次不公正的舉動禍害尤烈,因為後者不過是弄臟了水流,前者卻破壞了水源."法律只有在實施中滿足了人們的安全、正義和秩序的需要,使損害得到救濟,利益分
配的扭曲得以矯正,其威信才能樹立,其權威性、公正性和神聖性的價值才得以彰顯.司法公正起到了公平正義法治價值體系形成的巨大潛在作用.法治文化的建立
不但要以良法存在為前提,更要以良法的公正實施為目的、為保證、為重點.

Ⅱ 中國媒體的環境,從政治,法制和文化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越詳細越好。急需幫忙,謝謝了!

新的學術化導致了學術研究的顯著增長,然而政治經濟學佔有一席之地的院系並不欣賞觀念獨霸,以及大學外的批評者對討論的干預。盡管對文化與經濟關系的再度興趣范圍寬廣,但還是趨向於圍繞於幾個關鍵領域。
首先,多媒體匯合的興起加上一系列公共傳播部門的利益相聯使得一些長期存在的問題再次被提出:所有權模式的可能聯系,公司控制的結構,文化產品的范圍和差異。這也引發了一些對新構架的探索研究。通過象本·巴迪齊安《媒體壟斷》一樣的作品,對新興結構意義的討論在學術圈子外也找到了讀者。
其次,通過研究主要媒體部門內生產過程組織的對照方式,尋求它們對於創造性勞動和文化生產范圍與形式的意義,分析家們嘗試改進「文化產業」的總體觀念。法國學者們的創見在創立這一研究領域格外突出,如帕特里克·弗里奇1980年出版的《想像產業》與伯納德·米亞格與他的同事於1986年出版的《視聽產業化》。
第三,由於哈貝馬斯公共空間觀點的影響,學者回到了政治經濟學對綜合民主構建的中心關注。哈貝馬斯認為的公共空間是指一個公共討論的空間,它位於國家與資本之間,卻對兩者相對獨立。這在英國和歐洲引發了眾多批判性的分析,以回應有些批評家擴大電視市場門類的呼籲,堅定地維護將公共廣播服務作為調節公共空間的基石。對市場驅動廣播的批判在美國早有發展,這一思想最先由前聯邦通訊委員會經濟學家達拉斯·斯邁茲提出。五十年代,其他政治經濟學家起了重要作用,成功地在十年後游說引入公共廣播體系。
第四,學者們超越了由國家媒體變動狀況所引發的問題,開始思考新興跨國傳播體系的重新構成。正當最後一塊前殖民地獲得了政治獨立,成為自治的民族國家,赫伯特·席勒在他1969年出版的《大眾傳播與美帝國》,在他的帶領下批評家主張,新興的民族國家正在被納入新的帝國主義體系,這一體系不是基於相鄰的領土,而是由美國媒體和娛樂企業推行侵略性的消費主義進行的文化殖民。
第五,地下報刊、社區廣播和60年代中期以來的一系列另類和抵抗性媒體的快速增長促使批判研究者開始研究非主流與激進媒體的政治經濟學。這些作品受到了來自不同知識傳統的文化分析者的廣泛批評,他們指責政治經濟學將文化生產簡化為經濟動力。這些批評是誤置的。政治經濟學試圖展示經濟生活的潛在動力如何通過分配行動所需的物質與象徵的資源,從而影響傳播實踐;對資源控制和分配的不對稱如何構成文化產品中創造力的狀況和獲取參與文化消費的狀況。它關注資本主義動力如何幫助組織日常社會行為發生的游戲場,如何制定游戲規則。從認識論上說,它植根於批判現實主義而不是闡釋模式。它並不否認,在某些特例中,行為的趨勢被標上有創意的、即席的偶爾還是對立和抗爭;但它主要關注的不是事件,而是潛在結構的構成以及它們促使和抑制行為的可能。正如前文所述,它興趣特別濃厚的是,核心資源分配與控制的不對稱如何使文化行為侵害民主的活力。

Ⅲ 有關「法制與文化」的名言、素材

2、法律的真諦,就是沒有絕對的自由,更沒有絕對的平等。——我國著名法學家郭道暉

3、沒有絕對的平等,也沒有絕對的權力。人在天性上類同,就法律而言不平等,在政治上不平等,又不同類。——巴爾扎克

4、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礎。——英國政治家伯克E

5、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國王,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卡爾。馬克思

6、只要不違反公正的法律,那麼人人都有完全的自由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亞當·斯密

7、法律就像旅行一樣,必須為明天做准備。它必須具備成長的原則。——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8、我不同意你說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伏爾泰。

9、如果我們國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種神靈,而不是殫精竭慮將神靈揉進憲法,總體上來說,法律就會更好。——美國作家馬克·吐溫

10、在一切能夠接受法律支配的人類的狀態中,哪裡沒有法律,那裡就沒有自由。——洛克(英)《政府論》

11、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管子(戰國)《管子·七臣七主》

12、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古羅馬法諺

13、在個人自己的案件中或是他所看到的案件中不能有疏忽,因此執法從來不能疏忽。——美國作家馬克·吐溫

14、人們通常會發現,法律就是這樣一種的網,觸犯法律的人,小的可以穿網而過,大的可以破網而出,只有中等的才會墜入網中。——英國詩人申斯通W

Ⅳ 運用文化與政治的知識說明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一是要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弘揚法治文化,重在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法治建設的重要指針,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核心內容.要通過普法活動,教育引導全社會特別是領導幹部和執法人員深刻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要求,圍繞"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等內容,確立和實現以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的最具權威價值的取向,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的基本行為准則的觀念,嚴格依法辦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貫穿於法治建設的實踐,在全體黨員、幹部和廣大群眾特別是在立法、執法、司法等部門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的正確方向,把推進法治建設的過程作為學習和實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過程.
二是要強化普法宣傳教育,著力培養公民的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形成以公民具有一定程度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素質為前提,法制宣傳教育應以切實提升公民的法治理念為中心目標,將法治"口號"內化為公民自願自覺的行動,培養公民對法律發自內心的尊敬,形成法治文化和法律觀念的現代化.普法的功能和目的不僅僅是法律知識的傳播,而是法治理念的滲透和法治文化的深入,更重要的是在於法律信仰的建立.強化普法宣傳教育,推進法治文化建設要堅持做到三個結合:法治文化與機關文化有機結合.加強機關法治文化是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前提,要以領導幹部和公務人員為普法教育的龍頭,著力建設以"法治、民本、廉政、陽光"為核心的機關法治文化.法治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機結合.深化校園普法,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法治建設的一項基礎工程和戰略任務,要深入開展法治文化進校園活動,創新校園普法載體,增強校園普法效果.法治文化與企業文化有機結合.市場經濟要求企業依法誠信經營,企業文化需要融入法治文化,法治文化與企業文化有機結合,實現普法效果一企業效益同步增長,法治理念與法人理念同步增強,從而提升企業誠信守法的形象.
三是推進公正司法、依法行政,著力構建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法治價值體系.提高公民的法治素質,促進全社會知法、守法、用法、尊法,依靠法制宣傳教育可以實現.但是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法治價值文化觀的真正形成,從根本上講要通過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提高司法公信度,而逐步培育形成."一次不公正的判決比多次不公正的舉動禍害尤烈,因為後者不過是弄臟了水流,前者卻破壞了水源."法律只有在實施中滿足了人們的安全、正義和秩序的需要,使損害得到救濟,利益分配的扭曲得以矯正,其威信才能樹立,其權威性、公正性和神聖性的價值才得以彰顯.司法公正起到了公平正義法治價值體系形成的巨大潛在作用.法治文化的建立不但要以良法存在為前提,更要以良法的公正實施為目的、為保證、為重點.

Ⅳ 如何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和法治氛圍

級各部門要將依法抄治市的各項工作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之中;要緊密結合南充實際,突出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化解矛盾糾紛,構建富有特色、高效務實的依法治市工作體系;牢固樹立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推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的法治良序;要以開展「法律七進」活動為載體,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廣大群眾養成守法習慣,依法合理表達訴求,讓法治成為基本遵循和全民信仰;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必須牢固樹立法律紅線不能觸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的觀念,始終對憲法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自覺接受黨紀黨規黨章的剛性約束,在更高標准、更嚴要求上當好表率,努力構建推動法治南充建設的良好氛圍。

Ⅵ 《鄉土中國》中禮治和法治的區別與聯系

禮治,被混同抄於舊禮教,在上世襲紀初倡導新文化而同舊禮教決裂時被一並拋棄,差不多已經一個世紀了。在謀求建立近代法治國家時,德治、禮治都曾被當成和法治截然不相容的東西,而遭到全盤否定。

其實,這既是對德治與禮治的誤解,也是對法治的誤解。要了解禮治的當代意義,必須正確認識禮與禮治的根本性質,禮治與德治、禮治與法治的內在聯系,以及禮和禮治在維系當代各倫理性實體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倫理與道德、倫理與法理、法理與道德之間的歧義乃至沖突,現今超過以往任何時代,這就要求禮與禮治必須進行再創造。而革新及再創造,則應當從人們的生活實踐中,從各地方、各族群的民間習俗中,吸取豐富的營養。

要對現今既有的各種禮儀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和總結,在已有的基礎上加以提升,並使之更加系統化、完善化。讓禮和禮治成為現代國家德治與法治的得力輔弼,是當代中國人不可推卸的責任。

Ⅶ 中國傳統文化與法治之間有什麼關系

傳統文化里人治的成分多,實行的是宗法制度.與法治的精神是不相符.我們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Ⅷ 如何調動傳統文化與現代法治結合

中國法文化源遠流長,從來沒有中斷過,這是世界文明古國所少有的。中國古代法文化無論理論的、制度的、行為的,都有跨越時空的合理性因素。中國古代的法文化以人本主義為基點,「德育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是非常注重法、理、情三者一致的。由於重視人,重視人的價值和生命,所以在法制上就提出「以法為教,民刑必教」的觀點,以「教化」為先減少犯罪,這是中國古代法文化很優秀的精神。

比如,古代的死刑決定權很早就收歸中央,這樣的規定從漢以後一直貫穿下來。類似的制度在法典里也有明確規定,這在世界法制史上是很少有的,是重視人,以人為本在法律上的體現。為此,他援引《慎子》、《韓非子》、《商君書》中一些以法度治理國家的觀點,認為從理論的角度來看,法家的思想還有待發掘,其中與現在的法治建設有聯系的一些思想很有價值。

著名法學家郭道暉則提出,既要復興我們傳統文化的積極部分,更要防止「中國法文化、或者中國整個文化傳統里的封建專制傳統」的復辟。

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刑事訴訟法學專家陳光中認為,面對傳統文化,思想不要片面化,中國的封建法制文化,從主流來看就是封建專制文化、皇權至上的文化。孟子的民本思想非常鮮明,但是並不為當時的統治者所接受,卻是我們現在要發揚光大的;主流的專制主義甚至是殘酷文化,也是不可取的。不能把過去的包袱與糟粕當成好東西。這種東西肅清起來很難,比如刑訊逼供。我們在研究與繼承古代文化傳統的時候不能不注意這個問題。

清華大學教授、著名歷史學者秦暉在發言中說,在中國,不管是主張孔孟的仁義道德,還是主張西方的自由、民主、法治,一個共同的敵人就是以「秦制」為代表的專制集權。

在今天,不想使中國走出秦制,就不是真正的儒家,不想使中國走出秦制,也不是真正的法治。「五四」帶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就是,不是「反傳統」是過分還是不足的問題,而是我們的確應該反傳統,但我們應該區分反對哪一部分,保留哪一部分。

中共中央編譯局局長衣俊卿認為,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但它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建立在人情的基礎上。中國的人倫社會不是在對自由平等的認識基礎上形成的,從孔子起就提倡一種「無訟」的思想。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寫道:中國不是一個無法無天的社會,是一個禮俗社會,一個熟人社會,不需要訴訟。這種文化體現了我們傳統的對法的看法,平民對法的看法,官員、統治者對法的看法。

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李德順提出了如何看待中華傳統文化的兩個觀點。

第一,不要將文化都推給古人,這樣就把我們自己的文化權利和責任也都推給古人了,要立足於現實的中國理論與實踐,著眼於整個民族。

第二,很多個人的表現,如果能被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整體上接受或執行,就不應該將其簡單歸結於個人。在回顧歷史的時候,重要的是從文化這個角度來反思大家曾經共同認可、共同接受的那些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辨認我們現實的主體的權利和責任。

中西方文化傳統中,理念差異有多大

談到文化與「法治」,西方文化的沖擊及中西文化的比較是無法迴避的。

北京大學哲學系資深教授樓宇烈從宗教文化角度,闡釋了中西法治文化的差別:在西方,人和神分屬兩個世界,當過渡到法治社會的時候,法的神聖性就順理成章。中國沒有這樣的文化背景,強調以人為本,靠人的自覺較多,對法的遵守也是主要建立在對法的道德認同以及道德的自覺自律基礎之上的。

外在約束一定是建立在內在約束之上,現在把內在道德約束放棄了,只靠外在約束是不可行的。「慎獨」、「克己復禮」就是中國以前所依靠的底線。我們現在法治建設中出現的很多問題,就與我們對法沒有一種神聖性的、絕對性的情感或者理性的認識有關。

陳光中以最近發生的兩個法律事件為引,展開了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討論。美國在校園槍擊案不斷發生的情況下,其聯邦法院反而通過了更加放開個人持有槍支權利的決定。與之鮮明對比的,我國對槍支、彈葯的管理從未鬆懈過,近期更是成果輝煌。這反映美國在一定程度上把個人的自由權利凌駕於社會安全之上,而我們是強調安全第一、集體人權第一,這反映出兩國主導價值觀是有差異的,但都有合理性。所以對於「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不能片面強調一方,而應相互結合。

秦暉認為,中華法本身有些好的東西,應該發揮。反過來講,在西方,不管是衡平法還是羅馬法也都有它的中世紀時代,也很難說那個時代實行的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法治,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拜占庭帝國:《拜占庭政治史》提出了「「「1「by1「「」的說法,強調皇帝用羅馬法來治理,盡管當時的羅馬法非常發達,但它絕不是現代法治的概念。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蘇亦工認為,學習西方,也要認識和鑒別西方,注意不要盲目地接受它極端化的思想。對於西方的思想,如果我們吸收來的是其中很極端化的東西,在新的環境下沒有了剋制、沒有了天敵,就可能無限蔓延,引發災難。

如何看待當下中國法治建設中的問題

如何化解當前我國法治建設中出現的問題,與會學者將討論的焦點集中到了法治與道德的關繫上。

郭道暉提出「為政以德」應該作為「依法治國」的補充。他認為「德治」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只能處於輔助的地位。先秦時期孔孟所講的「以德治國」,是要統治者為政以德,實行仁政,並非針對老百姓而言。其實,要真正構建和諧社會,執政者也要為政以德。司法是社會規范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不講良心,司法也不能實現公正。

《檢察日報》副總編輯王松苗闡述了「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關系。他認為:第一,「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是不矛盾的,依法治國講的是依法治權,以德治國講的是以德治事。法治不是萬能的,很多事情靠道德教化反而更有效果。「依法治權」與「以德化人」應該也完全可以統一。

第二,「以德治國」是有中華傳統的法律文化根基的。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中庸,強調寬恕,強調「得饒人處且饒人」,這與現代「調解」一脈相承,有利於息事寧人,和諧關系。

第三,「以德治國」與當代法治生活需要是合拍的,能夠滿足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需要。有時候非黑即白的判決非但不能緩和矛盾,而且加劇了當事人之間的對立情緒。我個人認為,法律在和諧社會裡面只能起到安定社會的作用,但是要實現誠信友愛,法律是做不到的,只能靠道德。法律永遠無法濃化人的感情。

第四,我們要對法治充滿信心,讓法治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安排。同時也要讓德治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使兩者和諧統一,共同服務於我們的生活。

中國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高浣月教授認為前人創造的文化遺產中,有一些可以繼承甚至照搬、照用的,還有一些是絕對不能照搬照用的,而是應該從精神的層面和價值的層面去借鑒。對調解制度要有一個辯證的態度。

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行政法學專家應松年從當年公務員法的起草,聯想到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他指出,中國古代有行政方面的規范、制度,沒有現代的行政法制度。

所以,他在贊成文化對法治有巨大影響的同時,認為現代法治不能建立在某種文化基礎之上,而應建立在某種經濟基礎之上。

當今中國要建立市場經濟制度,專制道路當然不能沿用,必然要走法治這條路,也就是說必須有一套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治之道。

吸取傳統營養,讓法治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法治的建立要求法治觀念的率先確立來作為其思想基礎。對法治文化觀念的理解和詮釋成為與會學者進一步探討的話題。

衣俊卿認為,任何法制體系、制度背後都有文化的影響,沒有發現到是因為還未自覺,所以要「跳出來」看,要找深層的文化模式對中國法治確立所產生的影響。現代的法治應該是在一種理性文化基礎上建立的,但我國的傳統文化不是理性文化,而是經驗文化。從「辛普森案」可以看出美國當時對程序的尊重已經到了何種程度,從「趙作海案」可以看出我們對法律還是不夠「敬畏」。

衣俊卿說,現在要做的工作不僅僅是拿幾個觀念來指導法治,而是要讓法治成為一種自覺。對法的「敬畏」需要每一個公民的參與,法治不僅僅是公、檢、法機關的事情,它是一個法治國家從行政到公、檢、法再到民眾等所有社會層面對法律的態度,這也是對我們法治現狀的診斷和治療。

李德順總結說,法治文化其實就是表達了一種理想,即讓法治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司法部門的具體任務和特殊權力,法律應該成為全社會共同的權利和責任。立足於中華文化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要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批判和改造,探索出應有的和合理的東西,將其按照法治的精神制度化、體系化、程序化。這樣壯大的是我們自己,也讓我們能理直氣壯地面對世界。

Ⅸ 傳統文化與法治中國

中國傳統文抄化最根本的弟子規,是人們生活中最基本的行為准則,而對於整個社會,從法治文明的層面來講,每個人踐行弟子規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先每個人調整、和諧自己的心態,繼而使個人所在的家庭、團體。

Ⅹ 求生活中的法律案例,反映中國傳統文化與法治文明的沖突

父債子償

熱點內容
拍照片的借條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04 13:06:46 瀏覽:558
女法官被綁架 發布:2025-01-04 12:13:14 瀏覽:835
關於疫情期間法院 發布:2025-01-04 12:07:03 瀏覽:31
刑法什麼罪 發布:2025-01-04 11:40:00 瀏覽:140
社會與法頻道失控 發布:2025-01-04 11:22:04 瀏覽:989
最新日本民法 發布:2025-01-04 11:04:57 瀏覽:942
手抄道德經 發布:2025-01-04 11:00:43 瀏覽:883
親婚姻法 發布:2025-01-04 10:56:25 瀏覽:403
法律援助微信在線 發布:2025-01-04 10:30:56 瀏覽:625
美國刑法詐騙 發布:2025-01-04 10:21:48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