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二十二章

道德經二十二章

發布時間: 2020-12-18 18:04:04

道德經二十一章

《道德經》而是一張: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專其中屬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本章旨在對【道】作一番說明。【道】是很難用語言說明的。一旦能用語言來說明【道】,那就不是整個的【道】了。所以,老子在開頭就說:「道可道,非常道。」但本章又說:「其中有象」、「其中有物」。我們可千萬不能執著,說【道】中真有什麼東西。因為前面已經說:「復歸於無物」、「是為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說其中有「物」、「象」只是因為萬物是從其中創生的罷了。
【道】與【德】:【道】是無形的,它必須作用於物,透過物的媒介,而得以顯示它的功能。【道】產生了萬事萬物,而且存在於萬事萬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現它的屬性,也就是表現了它的【德】。說的簡單一點:【道】落實到現實層面就是【德】。

❷ 道德經中四十二章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

❸ 求<<道德經>>第二十二章詳解,謝謝!!

由於復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制全;能彎,才能伸直。 低窪之處才能注入,東西舊了才須更新。 東西不足,才會想要富足;東西多了,就會變成雜亂。 所以,聖人以自然的觀念去看待天下一切現象, 對待一切人事物,都採取平等之心, 也就是沒有分別之心,或稱為『無二見』,簡稱『無二』。 不堅持己見,所以能夠客觀明白; 不自以為是,所以能受人尊重。 不自我炫耀,所以凡事能成; 不驕傲我慢,所以能夠進步。 一個凡事不爭的人,天下間就沒有人會跟他爭。 古人說:『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全。』。 這句話,實在正確極了,哪是空話呢? 大家應當好好去學習。

❹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全而歸之』

老子道德經第抄二十二章
--------------------------------------------------------------------------------
曲則全襲 枉則直
窪則盈 敝則新
少則多 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 故明
不自是 故彰
不自伐 故有功
不自矜 故長
夫唯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 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
*************************************************
由於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全;能彎,才能伸直。
低窪之處才能注入,東西舊了才須更新。
東西不足,才會想要富足;東西多了,就會變成雜亂。
所以,聖人以自然的觀念去看待天下一切現象,
對待一切人事物,都採取平等之心,
也就是沒有分別之心,或稱為『無二見』,簡稱『無二』。
不堅持己見,所以能夠客觀明白;
不自以為是,所以能受人尊重。
不自我炫耀,所以凡事能成;
不驕傲我慢,所以能夠進步。
一個凡事不爭的人,天下間就沒有人會跟他爭。
古人說:『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全。』。
這句話,實在正確極了,哪是空話呢?
大家應當好好去學習。

❺ 道德經第22章 自是 是指什麼

腐姐控騷年0820 :你好。
《道德經》第2章之【自是】:「不自是,故彰」。就是在甚深的功能狀內態中,不再為自容己的主觀意識所左右,不對任何事物進行評判,一切順其自然、一切自然而然,宇宙天地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反而更加顯明。如果我們為自己的意識所左右,我們就難以進入甚深狀態,也不可能觀察到宇宙的真實面目。也就是通常說的「自以為是」。

❻ 哪一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道德金》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原文:

《道德金》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解釋:


大德的形態,與道一致。道這個東西,是恍恍惚惚的沒有固定的形體。惚啊恍啊,惚恍之中卻有形象;恍啊惚啊,恍惚之中卻有實物;深啊遠啊, 深遠之中卻有精氣,這種精氣是真實可信的。從古到今,它的名字不能廢去,根據它才能認是萬物的開始。我怎麼會知道萬物的開始的情況呢?原因就在於此。

作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❼ 讀完《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後的感受是什麼

講的是抄概念的衍生關系,以及概襲念的內涵。例如曲則全,直線條是一種圖形,也僅僅是許多圖形中的一種,如果能夠畫彎曲的線條,就能夠畫所有圖形。例如夫唯不爭,故 天 下 莫 能 與 之 爭 ,說的是爭至少需要兩個以上相爭的對象,所以不參與,就不會產生紛爭的意思。而曲也包含獲得真理採取迂迴的方式,有的時候不能直接獲得,需要迂迴的途徑獲得,而全有成全的意思,也代表總有辦法找到真理達成目標的意思,並不一定要爭。
本章從形而上的層次上高度抽象概括,最簡化地把萬般意義關聯基本的概念,涵蓋了達成目標獲得真理的方式,提出了不爭的重要理念。十分經典。

❽ 道德經第二十章怎麼理解

碎花鉛筆來褲620:你好。自
《道德經》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傫傫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老子此篇是講【價值取向】:貴、賤、善、惡、是、非都是相對形成的。人們對於價值的判斷,經常隨著時代的不同而變換;隨著環境的差異而更改。世俗的價值判斷極為混淆。眾人所戒忌的,也正是自己不必觸犯的。
本章旨在說明老子與世人不同之處。世人都表現聰明有能,而老子卻表現愚蠢鄙陋;殊不知老子的愚蠢,正是他聰明的地方。而眾人的聰明,正是他們的糊塗處。只是一般人思想淺薄,眼光短近,僅能看到表面,而看不到深處。於是就把「愚公」,當做愚人。而把「河曲智叟「當做智者了。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這是人們學習《道德經》後。經常念叨的。願與共勉。

❾ 解析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老子》第二抄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遐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譯文: 善於駕車的人,不會在路上留下絲毫的車輪痕跡;善於說話的人,不會在言語上留下任何的破綻;善於記數的人,不要籌碼也能計算;善於閉守的人,不需要機關,別人也無法把它打開;善於打繩結的人,不需捆起,別人也無法解脫。 所以聖人總想拯救每一個人,所以他眼裡絕不會有無用的人;聖人總想愛惜每一件物品,所以在他眼裡絕不會有無用之物。這叫做內藏的絕頂的聰明。 所以,聰明的人是不聰明的人的老師,不聰明的人也可以成為聰明人的後事之師。如果不尊重老師,不珍惜後事之師,即使絕頂聰明也會辦下糊塗之事,這叫做為人處世的訣竅。 大意: 本章闡述了「無為」的妙處。「無為」之人,做事能恰到好處,待人接物也能使人盡其才,物盡所用。因為無為就是順其自然,不以偏見對外界事物。

❿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道德經里的很多字字義豐富,每人理解各有不同,這與人們對「道」的理解取迴向密切相關,個人認為這答里的「彰」字有「贊揚、表揚」的意思,因為「不自是」而受到人們贊揚,進而獲得人們尊重.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可理解,實則殊途同歸,將「彰」理解為「顯露、顯現」的意思,只有「不自是」才能「顯現」出符合「道」的正確道理.

熱點內容
從我國立法談公司人格否認制度 發布:2024-09-21 14:04:02 瀏覽:28
刑法學筆記高銘暄 發布:2024-09-21 14:00:21 瀏覽:920
市直司法局 發布:2024-09-21 13:58:32 瀏覽:919
新刑事訴訟法委託司法鑒定 發布:2024-09-21 13:57:03 瀏覽:952
道德經河上公本 發布:2024-09-21 13:26:01 瀏覽:614
企業聯絡人付法律責任 發布:2024-09-21 12:37:02 瀏覽:77
上海寶山法院法官須 發布:2024-09-21 12:18:08 瀏覽:684
十八屆三中全會司法體制 發布:2024-09-21 12:16:38 瀏覽:14
前男友糾纏法律責任 發布:2024-09-21 12:08:10 瀏覽:112
法官的事前審查 發布:2024-09-21 11:04:01 瀏覽: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