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徵是

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徵是

發布時間: 2020-12-18 18:46:10

A. 法治政府有哪些重要特徵

建設法治政府是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也是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維護群眾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各地在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方面採取了許多舉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要看到,一些人對法治政府的理解還比較簡單,致使法治政府建設在實踐中存在不少問題和薄弱環節。這就要求我們從理論上進一步把握法治政府有哪些特徵。

建設法治政府目標的提出,在我國經歷了一個過程。上世紀90年代,國務院提出了依法行政的要求,這是我國政府治理理念的一大進步。2003年,國務院法制辦召開的全國依法行政理論研討會首次提出了法治政府的概念。在此基礎上,2004年國務院頒布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經過十年左右堅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從建設法治政府目標提出的過程看,法治政府中的「政府」是指狹義的政府,主要包括各級行政機關。法治政府的內涵主要是指各級行政機關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在行政理念、行政體制、行政規范、行政決策、行政執法、行政監督等各個環節貫徹法治的原則。建設法治政府,是基於行政權在我國政治架構中的重要地位和行政權易於擴張的特性,為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而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法治政府的內涵決定了法治政府必須是守法政府、民主政府和透明政府。

法治政府是守法政府。法治,在邏輯起點和制度目的上均在於通過法律制約公權力。因此,法治政府必然是在實體和程序上都嚴格遵守法律的守法政府。守法政府的內涵包含兩方面:一方面,它必須是有限政府。有限政府的核心不在於權力的大小,而在於政府權力是受到法律嚴格限制的,其邊界是確定的、明晰的,政府行使其權力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當前,一些地方政府行使權力的邊界不夠明確和清晰,政企不分、政資不分、政事不分,這些都不符合法治政府的要求。另一方面,它應當是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強調法律權威至上,政府違反法律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實現權力與責任的統一。實踐中,一些地方政府在違反法律後不承擔法律責任或者以政治責任、道義責任代替法律責任,也不符合法治政府的要求。

法治政府是民主政府。法治的重要價值在於實現民主、保障公民權利。因此,法治政府必須是民主政府,其權力的行使要充分、真實地代表民意,成為人民意志的執行者。這一方面要求行政立法和行政決策必須民主。在重要行政立法和重大行政決策過程中,應採取聽證會、論證會、座談會或者向社會公布草案等方式,廣泛聽取有關專家、社會公眾以及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實現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良性互動。當前,一些地方政府在重要行政立法和重大行政決策過程中沒有很好地發揚民主,行政行為看似有法可依,其實並不符合法治政府的要求。另一方面,行政執法也必須民主。行政機關在作出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利害關系人不利的行政決定之前,應當告知並給予其陳述和申辯的機會,依法保障其合法權益。

法治政府應當是透明政府。只有透明的政府才能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更好地接受社會監督,確保政府權力依法行使,成為法治政府。這就要求大力推進政府信息公開。除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護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事項外,政府作出什麼樣的決策以及如何決策都要向公眾公開,行政執法的依據、程序和結果都要及時公布,以方便公眾監督政府是否依法行使權力。信息公開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准確、及時。當前,一些地方政府對信息採取「選擇性公開」,對自己有利的就公開,對自己不利的就隱瞞,這也不符合法治政府的要求。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974347.html

法治政府有哪些特徵--中國共產黨新聞--人民網

B. 政府應急管理的特點

應急法制具有調整對象的廣泛性、調整方法的系統性、調整內容的平衡性等特徵;許多國家都在加強應急法制建設並提供了許多富有教益的經驗教訓;國外應急法制建設呈現出七大特點和新的發展趨勢,值得研究和參考。

[關鍵詞]

突發事件;應急法制;應急法制的基本特徵;國外應急法制的特點

一、應急法制的一般特徵和平衡精神

突發公共事件日益成為影響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它通常具有如下特點:第一,非預期性,即事出意外;第二,巨大的危險性;第三,緊迫性;第四,不確定性。突發事件往往導致公共危機,必須採取應急手段去應對,這稱為公共危機應急管理機制,這一機制的法律保障體系就是應急法制。建立與完善應急法制乃是法學界和法律實務界的重大使命。

應急法制是指一個國家和地區針對突發事件及其引起的公共危機所制定或認可的,處理國家權力之間、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之間、公民權利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法律原則和規則的總和。應急法制是一種特殊的法律現象,關繫到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民眾的根本和長遠的利益,關繫到公民的基本權利。其基本特徵是:

1.調整對象的廣泛性。應急法制旨在以法律手段調整突發事件的應對處置,其調控的對象是突發事件及其引發的公共危機。眾所周知,突發事件的范圍非常廣泛,種類和形態復雜多樣,一般將其分為突發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四大類。上述分類是一種開放性的結構,每一類突發事件所包含的具體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應急法制都要對之進行法律調整。

2.調整方法的系統性。即事前預防、事中應對和事後恢復相結合。應急法制並非單純針對已經發生的突發事件採取應急舉措,而是根據預防與抗禦並重的原則,將應急法律規范與突發事件的產生發展與變化過程相對應,進行全方位、全過程、持續性和階段式的調整。譬如我國《消防法》、《防洪法》、《防震減災法》等都貫徹了以預防為主,預防、應對、恢復相結合的方針,把應對突發事件貫穿於危機管理的全過程,尤其強調危機前管理活動的重要性。

危機管理過程論認為:危機管理可以分解為如下兩個層面和兩個階段:危機前對策——預防減災(mitigation)和事前准備(preparedness);危機後對策——快速應對(response, responsiveness)和恢復平常(recovery)。基於此,應急法制從時間脈絡上將公共危機應急管理分為預警階段、准備階段、應急處置階段、評估恢復階段這樣四個緊密相連的階段,它們分別對應著內容不同的法律關系,應急法制對之提出的合法性要求也有側重。譬如,在預警和准備階段,主要的法律關系是政府機關負有法定的作為義務及與此相應的積極責任,公民享有知情、參與的權利和配合的義務;在應急處置階段,法律關系的重心在於政府機關享有緊急處置權力並負有依法應急的義務,相對方須履行服從管理、提供幫助的法定義務,但有權獲得最低限度的人權保障;在恢復階段,應急法制主要調整的法律關系是行政緊急權力的確認、法律糾紛的解決、私人合法權利的救濟等。一個完善的應急法制必須兼顧上述內容,方能將整個公共危機管理的全過程納入法治化軌道,實現公共應急法治化的目標。

3.調整內容的平衡性。從應急法制的內容看,它對應急法律關系的各方主體在權利義務配置上是不均衡的。這主要表現為政府權力的優先性和公民權利的受限性。政府權力的優先性有兩層含義:在應對公共危機的過程中,政府權力優先於公民權利,也即在突發事件應對過程中特別是緊急狀態處置過程中政府可以限制、暫停某些公民基本權利的行使;政府權力在個別情況下優先於法律,即「在某些特殊的緊急情況下,出於國家安全、社會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可以採取沒有法律依據的或與法律相抵觸的措施」。在這種享有優先性的權力格局中,與審議表決式的立法權、被動居中的司法權相比較,積極主動、廣泛靈活的行政權力具有某種優越性,因為行政權力本身肩負著社會管理的基本職能,而且在突發事件和公共危機應對過程中擁有人力、資源、技術、信息、體制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公民權利的受限性不僅表現在前面提及的需要接受政府權力的依法限制,而且表現在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根據應急法制的要求負有較常態更多、更嚴格的法律義務,來配合緊急權力的行使,如服從徵用、征調、隔離、管制等,並有義務提供各種必要幫助,如科研,宣傳、醫療等。法律救濟的有限性是公民權利受限性的另一特徵,它是指對於公民權利受到的合法侵害,在突發事件應對過程中由突發事件的緊迫性所決定,往往只能對此提供臨時性的救濟,在事後恢復階段基於緊急措施的公益性和損害行為及後果的普遍性、巨大性,許多情況下政府往往只可依法提供有限的救濟,如相當補償或適當補償等等。

政府權力優先性與公民權利受限性是相互對應的,從表面上看,突發事件應急法律關系對行政主體方與行政相對方的權利義務配置並不對稱,體現出應急法制是對行政緊急權力的一種優先保護。這種法律保護上的傾向性並非隨意而設,而是源於行政緊急權力所代表的公益性。緊急權力因公益而存在和運行,在出現突發事件特別是導致緊急狀態需要運用行政緊急權力加以應對之際,公益較之私益往往更具有優先性,較之其他社會主體,政府機關對公益的理解和判斷可能具有更多的中立性、公正性,其行政法理基礎也出於公共目的論和行政優先權理論,敵對行政緊急權力的優先保護實際上正是為了緊急狀態下最大限度實現公共利益。

需要指出,權利義務配置的不均衡並不意味著法律維護特權和不平等。即使這種傾向性來自於現實的客觀需要,也必須維系在一定的合理限度之內,因為法律的精神在於實現公平,憲政和行政法治的基本品格在於控制公權力、保障私權利,應急法制同樣不能違背這一基本准繩。從這個意義上講,憲政和行政法治的理念是應急法制進行權利義務配置時的「平衡閥」。

應急法制的平衡性主要表現在通過一系列應急原則和規范,為前述權利義務配置的不均衡設置了一個針鋒相對的「矯正機制」。首先,對於政府權力的優先性,應急法制確立了「應急法治原則」,要求政府應對突發事件的舉措必須有法律依據,並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實施,違反法律規定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即使緊急情況下可以先行採取沒有法律依據或與法律沖突的行動,事後也必須徵得有權機關的追認。政府應急處置行為還必須遵循應急法治對行為程序的基本要求,不管這種應急行為程序屬於普通程序、簡易程序還是緊急程序(最低限度程序或者較平常更高更嚴格的特別程序),一旦法定程序要件缺失,應急處置行為都屬於違法。可以說,合法性是政府權力優先性得以成立的關鍵條件。其次,應急法制還賦予行政相對人一項特別的法律保護,即「突發事件處置過程中特別是緊急狀態下人權保障的最低標准」。雖然世界各國立法都承認人許可權制原則,但是一些基本人權即使在緊急狀態下也應該保留,不能隨便克減,於是大多數國家憲法和法律以及許多國際性公約都確立了緊急狀態下人權保障的最低標准,也即克減底線,反對政府權力(包括立法權)無限制地濫用緊急權。對於究竟哪些權利屬於最低限度的人權,各國突發事件應急立法並不完全一致,但從世界范圍看,基本權利的克減底線通常包括: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不受侵犯、不受非法驅逐出境和流放、公民資格不得取消、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尊重、語言使用權不受侵犯、思想自由、禁止有罪推定、法不溯及既往等等。這些權利為處於受限地位的公民提供了起碼的法律保護,它與「應急法治原則」一道,極大地改善甚至改變了應急法制在權利義務配置上的不均衡,保障公民和政府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使應急法制呈現出與憲政和行政法治精神相吻合的「平衡性」。

C. 我國法治政府的六大特點是什麼

建設法治政府是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也是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維護群眾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各地在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方面採取了許多舉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要看到,一些人對法治政府的理解還比較簡單,致使法治政府建設在實踐中存在不少問題和薄弱環節。這就要求我們從理論上進一步把握法治政府有哪些特徵。

建設法治政府目標的提出,在我國經歷了一個過程。上世紀90年代,國務院提出了依法行政的要求,這是我國政府治理理念的一大進步。2003年,國務院法制辦召開的全國依法行政理論研討會首次提出了法治政府的概念。在此基礎上,2004年國務院頒布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經過十年左右堅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從建設法治政府目標提出的過程看,法治政府中的「政府」是指狹義的政府,主要包括各級行政機關。法治政府的內涵主要是指各級行政機關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在行政理念、行政體制、行政規范、行政決策、行政執法、行政監督等各個環節貫徹法治的原則。建設法治政府,是基於行政權在我國政治架構中的重要地位和行政權易於擴張的特性,為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而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法治政府的內涵決定了法治政府必須是守法政府、民主政府和透明政府。

法治政府是守法政府。法治,在邏輯起點和制度目的上均在於通過法律制約公權力。因此,法治政府必然是在實體和程序上都嚴格遵守法律的守法政府。守法政府的內涵包含兩方面:一方面,它必須是有限政府。有限政府的核心不在於權力的大小,而在於政府權力是受到法律嚴格限制的,其邊界是確定的、明晰的,政府行使其權力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當前,一些地方政府行使權力的邊界不夠明確和清晰,政企不分、政資不分、政事不分,這些都不符合法治政府的要求。另一方面,它應當是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強調法律權威至上,政府違反法律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實現權力與責任的統一。實踐中,一些地方政府在違反法律後不承擔法律責任或者以政治責任、道義責任代替法律責任,也不符合法治政府的要求。

法治政府是民主政府。法治的重要價值在於實現民主、保障公民權利。因此,法治政府必須是民主政府,其權力的行使要充分、真實地代表民意,成為人民意志的執行者。這一方面要求行政立法和行政決策必須民主。在重要行政立法和重大行政決策過程中,應採取聽證會、論證會、座談會或者向社會公布草案等方式,廣泛聽取有關專家、社會公眾以及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實現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良性互動。當前,一些地方政府在重要行政立法和重大行政決策過程中沒有很好地發揚民主,行政行為看似有法可依,其實並不符合法治政府的要求。另一方面,行政執法也必須民主。行政機關在作出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利害關系人不利的行政決定之前,應當告知並給予其陳述和申辯的機會,依法保障其合法權益。

法治政府應當是透明政府。只有透明的政府才能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更好地接受社會監督,確保政府權力依法行使,成為法治政府。這就要求大力推進政府信息公開。除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護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事項外,政府作出什麼樣的決策以及如何決策都要向公眾公開,行政執法的依據、程序和結果都要及時公布,以方便公眾監督政府是否依法行使權力。信息公開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准確、及時。當前,一些地方政府對信息採取「選擇性公開」,對自己有利的就公開,對自己不利的就隱瞞,這也不符合法治政府的要求。

D. 法治政府應該具有哪六個特徵

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

法治政府就是政府在行使權力履行職責過程中堅持法治原則,嚴格依法行政,政府的各項權力都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十八屆四中全會進一步釐清了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徵,為建設法治政府明確了方向;科學的行政執法體制的構架,為建設法治政府架設起橋梁;五大體系的建立,為建設法治政府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認清現實中客觀存在的問題,為建設法治政府掃清了障礙;而找准正確的路徑,則為建設法治政府鋪平了道路。

(4)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徵是擴展閱讀

法治政府的含義要求

依法治國作為中國基本治國方略,強調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其中執法是關鍵。國家的法律法規都需要各級政府來實施,與群眾關系最密切的也是各級人民政府,政府的決策與執法活動是否合法、是否適當,不僅關系人民福祉和社會穩定,也關系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能否落實。

因此,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如果能夠緊緊抓住這個關鍵,在規范政府權力的行使、防止權力濫用方面有切實可行的制度安排,將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產生重大作用。

應當特別指出的是,作為權力主體和管理者,政府部門極易主觀行事,而多年來又沒有形成對政府行為的有效制度約束。因此,一方面,要健全行政監督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要調整對政府行為的約束與監督的立法角度,即從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禁止性立法轉變為允許性立法。

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只能做法律法規允許的事項,法律法規沒有明確允許的一律視為不允許。與此同時,要把法律監督、行政監督和群眾監督、社會輿論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嚴格約束政府行為。

建設責任政府、服務政府和法治政府是一項十分緊迫的改革,必須抓住時機,積極推進。但也要看到,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從實際出發,穩妥推進,重要的是堅持方向,把握原則;重要的是不淺嘗輒止,延擱拖沓。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法治政府的內在特徵及其實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法治政府

E. 四項基本原則是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嗎

四項基本原則是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因為它規定了我國走什麼路,實行什麼樣的經濟和政治制度,由誰來領導,以什麼作為指導思想。

四項基本原則是指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黨長期以來所一貫堅持的。

四項基本原則是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的體現,是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是興國之本,是黨和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

1979年3月由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全國理論工作務虛會議上提出。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整個歷史進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5)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徵是擴展閱讀:

四項基本原則的深刻闡述:

我們必須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定要徹底駁倒所謂社會主義不如資本主義的言論。首先,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中國人民從五四運動到現在60年來切身體驗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歷史結論。中國離開社會主義就必然退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絕大多數人決不允許歷史倒退。

採取各種措施繼續努力擴大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這是確定無疑的。但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決不是可以不要對敵視社會主義的勢力實行專政。

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自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以來,證明了沒有無產階級政黨就不可能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自從十月革命以來,更證明了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革命,不可能有無產階級專政,不可能有社會主義建設。

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我們堅持行動指南的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說是由這些基本原理構成的科學體系。至於個別的論斷,那麼,無論馬克思、列寧還是毛澤東同志,都不免有這樣那樣的失誤。但是這些都不屬於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構成的科學體系。

F. 法治政府有哪些特徵

法治原則要求法律對政府權力與對人民具有普遍拘束力,要求政府權力與人民共專同尊重和遵屬守法律。因為如果不是透過民主機制所制定的法律,往往淪為政府對人民的統治和壓迫工具,不能有效拘束政府權力,這並不符合完整、正確的法治。因此民主也可說是法治的必要前提和實質內涵之一。

民主制度的具體表現之一是在人民能直接或間接(透過民選的議員、代表)制定各種法律,如果法律不被尊重或遵守(特別是不被政府所尊重或遵守),民主制度也形同虛設。因此民主制度的內涵也包含了落實法治原則。

法治對民主的保障與人權一樣是通過實質法治體現的。狹義法治並不包括民主內涵。

就民主制度而言,法治是使民主制度能發生實際效力的方法。

G. 本講提到什麼是法治政府部門的基本特徵要求確保群眾的知情權參與和監督權從而

【政務公開】是法治政府部門的基本特徵,要求確保群眾的知情權參與和監督權

H. 法治政府所要求的公務員應當具備哪些特徵

(一)政治素質
1.必須具有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2.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密切聯系群眾,堅決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
3.堅持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勇於開拓前進。
4.模範遵紀守法,樹立清正廉潔的公僕形象。
5.刻苦學習,勤奮敬業,不斷加強知識積累和經驗積累。

(二)專業知識
公務員的知識分兩部分:專業知識和相關知識。專業知識包括本專業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基本框架和基本常識以及本專業的來龍去脈和前後動態。相關知識即指相近或交叉專業的有關知識,這些知識的了解有助於本職專業知識的深化和提高。

(三)智力素質
智力是公務員的基本素質之一,智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公務員對於問題的觀察、理解和思考。智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考力和想像力。普通人智商大體相當,只是不同的人對於智力的各個方面稍有側重,有人長於抽象邏輯思維,有人長於形象思維,有人長於觀察,有人敏於反應。

(四)心理和身體素質
公務員的心理素質指公務員在內部和外部環境作用下所形成的、意志、心理感受等方面。主要包括情緒和穩定性、團結協作的相容性、工作的獨創性、面對服務對象的謙和態度、心理的自我調適等。身體素質主要指公務員的體力和適應力,公務員必須具備連續作戰的精力,能夠適應外部環境的各種變化。

I. 法治政府應該具有那六個特徵

法治政府的基抄本特徵是選舉襲民主、權力受限、政務公開、依法行政、承擔責任。責任的承擔不僅包括對於災難後果的承擔,也包括提出、採取、實施預防或避免災難措施責任的承擔,以及關注民生,保障人權,健全制度,促進社會整體進步責任的承擔。從本質上講,法治政府也是深受民眾擁戴的責任政府。

J. 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檢驗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准,這集中體現的是()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檢驗我們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准

「以人版為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權的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是指引、評價、檢驗我們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准。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立為我們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准,不僅通俗易懂、易於評判,也會讓民眾因歷史樸素情感而增加對我們黨的信賴。對此,我們不僅要不斷強化黨的宗旨意識,更要在工作中嚴格對照執行這一檢驗標准。

熱點內容
從我國立法談公司人格否認制度 發布:2024-09-21 14:04:02 瀏覽:28
刑法學筆記高銘暄 發布:2024-09-21 14:00:21 瀏覽:920
市直司法局 發布:2024-09-21 13:58:32 瀏覽:919
新刑事訴訟法委託司法鑒定 發布:2024-09-21 13:57:03 瀏覽:952
道德經河上公本 發布:2024-09-21 13:26:01 瀏覽:614
企業聯絡人付法律責任 發布:2024-09-21 12:37:02 瀏覽:77
上海寶山法院法官須 發布:2024-09-21 12:18:08 瀏覽:684
十八屆三中全會司法體制 發布:2024-09-21 12:16:38 瀏覽:14
前男友糾纏法律責任 發布:2024-09-21 12:08:10 瀏覽:112
法官的事前審查 發布:2024-09-21 11:04:01 瀏覽: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