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的翻譯

道德經的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2-18 18:55:10

道德經的外文翻譯有多少種

在中國(西安香港)國際道德經論壇新聞發布會上,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表示,到目前為止,《道德經》外文譯本已有近500種,涉及30多種語言。 他說,作為一部擁有廣大讀者的古代文化典籍,道祖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既是中國道教的思想源泉,也是東方智慧的代表之一。 千百年來,傳承不絕的《道德經》不僅在中國社會中發生了深遠影響,而且流傳於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國家和地區,成為人類精神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 他解釋說,《道德經》以「道德」二字為綱領,以自然無為為法要,以修身治國為旨歸,以天人合一為境界。在《道德經》中,「道」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通」,通則包容,容則和諧。領悟《道德經》的思想智慧,有助於人們在日益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安頓身心,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擺正位置,為人們構建和諧社會、共建和諧世界提供理念支持。 他說,道教自立教以來,一直尊奉老子為道祖,以老子所著《道德經》為基本經典,近2000年來注本眾多。中國道教協會新編的《中華道藏》,即收有歷史上的《道德經》注本近70種。另悉,此次論壇主辦方還編輯出版了《道德經》文物版本圖錄《大道流行》,共收錄430個不同的《道德經》版本,包括中文版180種,外文版250種,並結集出版了包括中、英、法、俄、德、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日、韓、阿拉伯及世界語等多種文字的《道德經》。

㈡ 《道德經》是誰翻譯的

隋唐時期中國金丹術在印度也很有吸引力,受到印度金丹家的普遍贊揚。公元647年唐太宗下令由玄奘法師合同道士蔡晃、成英組成一個三十多人的譯經班子,將老子《道德經》逐字逐句譯成梵文。

㈢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

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3)道德經的翻譯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㈣ 道德經 全文及譯文

道德經 全文 譯文 .txt

道德經.txt

求點贊,o(* ̄︶ ̄*)o

老子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

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7.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

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

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

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7.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

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20.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21.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

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2.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

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8.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

以喪禮處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

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35.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

微明。

36.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

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

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39.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41.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2.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

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

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44.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49.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51.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53.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

而成。

55.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56.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61.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

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62.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

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4.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65.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

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

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66.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

耀。

67.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

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嗇。

69.治大國,若烹小鮮。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

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

所欲,大者宜為下。

71.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72.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

能成其大。

73.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74.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75.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76.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

國,國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

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

與之爭。

78.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80.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

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81.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86.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

此。

87.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

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88.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90.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

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9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92.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

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94.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95.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6.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97.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

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㈤ 道德經翻譯比較好的版本。

我覺得明代憨山大師註解的不錯,用了整整15年的時間,不像現代人以賺錢為目的而出回書,幾個月答就截稿,用憨山大師的一句話說就是:「皆人人之老莊,非老莊之老莊。」就是不是現代文,讀起來有些費事,尤其是前言部分難看懂,正文部分相對白話一點,這是我看到的離現代最近的一本比較好的《道德經》註解了。

㈥ 《道德經》全部翻譯

徵集網
首頁
徵集
揭曉
資源
在線製作
電子請柬
生日賀卡
節日賀卡
經典語句_經典語錄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道德經》首頁
《百家姓》
《三字經》
《千字文》
《弟子規》
道德經簡介
道德經全文
老子與《道德經》
道德經之《道經》
道德經之《德經》
老子道德經譯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取道於尋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恆久之道;取名於尋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恆久之名。取名於無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於有名,乃是萬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無所趨求,以便觀想那無以名狀的微妙;時常又要有所趨求,以便觀想那成名化物的極限。這兩方面是同一行為體的不同顯現,同樣深及於行為體的幽深內殿。在這同樣深及幽深的兩者之間作不斷深入的循環運行,就是一切行為運作的微妙法門。
《老子》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於是就有了令人嫌惡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於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與"無"相互突顯,"難"與"易"相互促成,"長"與"短"相互顯現,"高"與"下"相依而存,"音"與"聲"相互陪襯,"前"與"後"相互照應——這些"名"相反而相成,遷延不居而不獨立自足。因此,聖人從事於無所成名的事務,施行無須仗名立言的勸教,坦盪迎候萬物的涌現與流變而不抵觸畏避,生養了一切並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麼並不執為仗恃,成就了事業並不矜居功名。就是因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會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
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
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不崇尚賢才異能,使人民不至於炫技逞能而爭名逐利。不看重稀貴之物,使人民不做盜賊。不顯露足以引起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於被擾亂。因此,聖人治理天下的原則是:排棄充斥於人民心中的各種成見,滿足人民的溫飽需求,軟化人民的犟執趨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執成見、不生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為所欲為。從事於無所成為的作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
道是虛無的,但它的作用卻似乎無窮無盡。它是那樣的幽深莫測,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歸。它消磨了鋒角,排解了糾紛,柔和了光芒,渾同於塵俗。它無形無跡呵,像是很不確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還能有什麼更本源的存在,只覺得它存在於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天地無所謂仁愛之心,把萬物都當作"芻狗"來看待;聖人也不執求仁愛之心,把百姓也當作"芻狗"來看待。天地之間,不正像是氣囊或空管那樣的大空泡嗎?它雖空虛但卻不會塌縮,運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於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虛而順任自然。
《老子》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
不勤。
【譯文】:
虛神永遠存在,可以稱它為無比幽深的生殖之源。通向這個無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門徑,就是這個天地世界的根本。它綿延存在而又若有若無,它施展的作用無窮無盡。
《老子》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夠長久,是因為它們不去強求一種非其不可的狀況維持,所以能夠長久。因此,聖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後,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領;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護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正是因為他對自己很無所謂嗎?這樣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上好的行為典範就像水一樣。水,善於利導萬物而不與之爭,處守於眾人所不願處的低下處,所以,接近於道。
水,居處善於擇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遊共處諧和相親,言行表裡如一,公共關系易於清靜太平,辦事能幹,行動善於應機順勢而行。正因為水總是利導萬物而不

㈦ 道德經的翻譯

孫長同初步悟解道德經道德經是一部偉大的藝術精品,正因為他的藝術性特別強,所以人們只能欣賞,他像海市蜃樓一樣好看,但模模糊糊卻看不清它的真面目。它又像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尊藝術精品,人們卻從根本上弄不懂它的實質。所以只覺得它很好,很高貴,卻終因不懂這么高貴的藝術,也就無法利用其價值,難以為人類利用了。甚至有些人把它看成裝扮作美女的毒蛇,當做毒品而大加殺伐也情有可原了。對於這迷一樣的藝術品,如果不能解透它,又怎能利用其價值呢?也更談不上充分利用了。我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了。我就是想把這座海市蜃樓搬到陸地上來,變成有牢固根基的高樓大廈!因為他本來就是一座美麗的高樓大廈,只是因為我們的無知,才使得它好象沒有了根基。我現在就是想把它的根基挖出來。讓人們看清它的實質。以解人們只能對它進行程度不同的猜想之惑。而使看不清它實實在在的真面目的情況得以扭轉。我們知道要想得到它的實質,就必須把它還原,還原以後我們才能看清它的實質。只有弄清了它的實質,我們才能知曉它到底是否毒品。到底有用沒用。到底有多大用處。也就是我要把這尊雕刻的完美無瑕的玉石雕塑品,還原為玉石。好象是還沒有進行雕刻的石頭。毛糙的石頭。等人們看明白後,再讓現在的雕塑大師們重新用現代語言,雕塑成現代的人們大部分能看得懂的藝術品。由於我只是個好刨根掘底的實在人,但終因才疏學淺,自知不能勝任此項雕塑工作,只有依賴於各位雕塑大師了!象易中天,李零,南懷瑾,黎鳴,李銀河,於丹等學術超男超女們式的大師們,拜託你們了!也可以說被褐懷玉。誠尋雕師了。誠然由於我學識有限,認知短淺,要想還原到原貌也是絕對辦不到的,也只能做到大體上還原。還因為沒有全部還原的必要,還原到一般能比較好懂也就行了。 通過還原以後我們會看清: 道是宇宙的本源也好,道是自然規律也罷。但是道無形無體,它又無所不在,無論何時何地都有道。但它終久是抽象的,因此道要在宇宙中有所表現,讓人們認識它,那就必須藉助一定的載體,把抽象還原為具體。才能使人得到具體的滿意的答案。否則從抽象到抽象的那種空空如也,是很難說明問題讓人正確認識的。因為道的普適性,所以它又是任何物質都可以作為它的載體的。大到星球星系等、中有人與動物等,小到原子質子細胞等都是道的載體。這就給了我們很大的方便。所以我們人類要想認識道,要想懂道,藉助人自身這個道之載體最好認識,最直接,最現實。所以道德經就是用人作載體而闡明了物質的運動轉化過程,從而使人們認識物質變化規律的。尤其道德經用陰陽三合中產生的德,道斷而生德,德生而失道。道德有別的抽象概念,把宇宙中物質變化的總規律作了科學的嚴格的邏輯說明。西方哲學只是兩點論,還不得不人為的用辯證法把這兩點聯系起來。而道德經是三點論,直接用德就把兩點聯系了起來,並且用德就合理地把事物的區別和矛盾解決了。那種用斗爭,戰爭的解決方法,是因兩點論的認知影響而不得不取的一條道走到黑的,不可變通的,道性而無德性的殘酷方法。所以:哲學只是道德學問的一個分支。它並不能函蓋道德的所有問題。但是道德是能函蓋哲學的。因此: 道德是一切學問的基礎!道德既是哲學的基礎,它函蓋哲學;又是科學的基礎,它的分科學習方法最正確。他既是政治的基礎,又是經濟的基礎,他既是法律制度的基礎,又是自由民主人文 的基礎,他既是物理化學的基礎,又是數學天文地理學的基礎;他既是歷史學的基礎,又是未來學的基礎,更是當下現實學的基礎。大到宇宙空域,小到原子光子力子都離不開道德這個基礎。這也可稱之為道德基礎論!它是從物質運動的現象里總結出來的物質運動的規律。並且證明人類社會也要遵循這規律才能行的通,走得正。 所以任何一家講壇的原則都不要以個人的主觀臆斷為原則,而應該真正的是百家的觀點,不要只搞一家的觀點,擁護的,反對的,中立的等各種學說,尤其要創新學說,象我對老子道德經的解讀現在來說絕對是獨樹一幟的解讀。自道德經問世二千多年來沒有人象我一樣解讀過道德經的原有旨意。其他解讀者都是以社會學角度解讀。而我則是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聯系在一起進行全面地詳細解讀。我認為這絕對是自成一家的解讀。並且是科學地解讀哲學!並且我認為我這才是正確的解讀,因此我不怕跟任何人理論,辯解。 我們大家看過屈原的[天問] 吧,里邊有【陰陽三合,何本何化】?一句。還有柳宗元的[天對] 答曰:【合焉者三,一以統同,吁炎吹冷,交錯之功】。裡面都有陰陽三合的問題。我所說的陰陽三合是說:精子和卵子結合在一起的那一瞬間,變成了那個受精卵,它己經在那一瞬間既不是精子了,就算是還有精子,也不是原來意義上的精子了;卵子也一樣,也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卵子了;它產生了一個笫三者,這個笫三者也還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道的載體,只是一個受精卵。這個受精卵就是陰陽三合之物。【一以統同】。就是用一個【以】字。把陰陽之遺留物統一在了同一個物品【以】之上。【以】這個沒有剪斷臍帶前的人的狀況。它還需要在德的孕育之下到剪斷臍帶才能成為一個新的道之載體,勿論男女。這個就是陰陽三合的問題,在我沒有解讀之前,自屈原提出二千多年來,除柳宗元外,還沒有人正確回答。這也是基於柳宗元懂得【以】這一字是【沒有剪斷臍帶時的人的狀況】這種答案為依據。如果柳宗元對此答案不懂的話。他也就是用社會學解答的人雲亦雲而己。如今尤其用現代白話解讀,可以說我是笫一個解答者。並且我是比柳宗元進行了更加詳細的解答。並旦我也承認正確的社會學解答。就是自然與社會不可割離的解讀。 因為孔儒的理論是割離這兩者關系的理論。人為的偽理論。所以尊孔就是割裂人的自然屬性與人的社會屬性的關系。你說能有什麼好結果,無非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惡性循環老路。絕不會有長治久安的好事。要想長治久安,只有走道德治國。按道德經設計的道德治國的道路。所以關楗是正確解讀道德經。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圓滿結合。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相銜接。政治與經濟圓滿結合。物質與精神圓滿結合。所以我希望中央領導能象當年毛主席寫實踐論一樣。寫出指導性很強的文章來。論道德治國,和諧治國。愛民治國。民主治國。不要光搞幾句囗號指導。要搞詳細的理論指導。這樣才能使人民群眾的行為有明確的理論宗旨作指導。法律才能有正確的理論依據。自由才能正確地約束,民主才能正規地實行,長治久安才有可能實現。 道生一的道是什麼?在這里說的是規律。什麼的規律呀?自然的規律。那麼什麼又是自然呢?自然就是說在我們居住的宇宙空間,水自流,火自燃,萬物自生,自己運動,自滅,自己滅亡。沒有人去支配它,管理它,也沒有神去支配它,管理它。它就只是自自然然地運行著的萬事萬物。這自然運行的萬事萬物就是自然。這自然運行的萬事萬物又都遵循著一定的規律,並不是散亂地運行,而是按照一定的秩序,有規則的律動。那麼這個規律是就是道。道生一是說道一開始只生一,比如說一個太陽,一個地球,一個月亮。或者是一個系類別,比如一個銀河系,一個幻影星系,一個太陽系;一個植物類,一個動物類,一個人類,一個魚類等。這個就是道生一。說的是系類別,一類,每一種動物,植物和其他的物別都是一類。有區別的一類,按人來說就是人類。但在這每一類中仍然要分兩種不同性別的一陰或一陽。一生二,就是說這時生的一陰一陽,按陰陽來命名這兩種性別就是二。比如在銀河系中,銀河系就是陽,太陽就是陰。在太陽系中,太陽就是陽,地球就是陰。地球系中,地球就是陽,月亮就是陰。那麼二生三就是說這一陰一陽的二經過結合,就生出個三來。這個三就是第三代,這個笫三代里邊既會有陰也有陽。這個笫三代里邊的陰陽若再進行結合,就也會生出第四代。三生萬物就是說陰陽結合的這種循環往復的生法,就是三生萬物了。是怎麼生的呢?就是因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是說在陰陽二氣的相互激盪下形成新的和諧體。這個新的和諧體就是三。一個新的道的載體。這就是屈原問的陰陽三合。先有蛋,先有雞在老子這里是不成立的假命題。為什麼?先有蛋,是陰蛋還是陽蛋啊?先有雞是公雞還是母雞啊?所以是假命題!再者,蛋與雞是上下兩代。不屬於負陰而抱陽的范疇。道生一,萬物都是道自然規律生的,這個一無論是陽一還是陰一,道仍然會生出另一個陰一或者陽一來。致使萬物能夠負陰而抱陽,繼續二生三。使自然規律循環往復地運轉起來。以至生生不息。 道生一,道曰一,大道惟一。我們就把道說成是自然規律,但這道也只都是說的單方的自然規律,自然屬性,稱之為道。道無論如何大,也只是一方,也就只能是整體的一半。也就是說無論男方之道和女方之道,都只是人類世界的自然規律的一半。而不是完整的自然規律。而德則不然,而德是雙方,德是整個世界,整個人類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組成的。是這兩個道組成的。道生之,德畜之。就是這兩個道都生之物,由德畜之養之。從而孕育一個新的一。就是無論相對應的任何一方所生之後都要與另一方所生去相結合,把雙方之所生和諧融洽的結合在一起,再共生出一個新的一。也就是兩個道相交,相結合產生新的一的過程,稱之為德。這就是厚德載物。也就是陽陰三合。你看這個漢字的德字是兩個人,雙立人。十字是兩個一[豎一和橫一]相交。下邊是兩顆心變成了一顆心。怎樣變得呢?十與一中間這個字代表著血,血液和精液,我們都知道兒女身上流著父母的血.就是這個事. 男女雙方的血液精液溶解在了一起。男道之精液與女道之經[卵],兩種精經變成了一種精即人精。新的生命之產生的過程這才是德。這才是道生之,德畜之。任何的單方都不能稱之為德,而只能稱之為道。德來畜養這個新的一。德性就是母性。一般女性不是母性,女性對於男性來說都只是單方的道。只有男女徼合後,雙方的精經華和諧地融溶在一起,母性是在這個孕育新的一的過程開始以後,也就是新生命的孕育過程開始以後,這個女性並盡到了一個母性應盡得自然義務,才稱得上有了母性。不是任何女性都可以稱為母性的。再者無論男女,當他她孕育和撫養後代孩子的時候,才稱得上具有父性的父親和具有母性的母親。而在其他時侯只能稱之為具有男性的男人和具有女性的女人。所謂道學家僅僅是單方的理論家,比如道士,就是專門研學研習男性之道的學問家。男性怎樣通過研究固精術,而又要能享受到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達到益壽延年,甚或是長生不老的境界。而道姑尼姑則是專門研學研習女性之道的學問家。女性通過研究閉經術,來達到延年益壽,甚或者是長生不老的境界。無論道士和尼姑都沒有健全的人性,也就是人的自然屬性道士和道姑都不健全。因為他們都不承擔人類的正常的傳種接代的義務,而只想自己單方或單人享受那些快樂之事,並且妄想長生不老,自己在世界上長久永存下去而萬壽無疆。這又都是研究道德經的人們因不真正懂道德經走了歪門邪道的緣故。我發現在我之前,所有研究道德經的人,甚至一些大學問家,也只是一知半解的學問家,只懂得一半,而不懂全部的道德經的意義。有些懂得的人,卻往往說不清楚,講不明白.主要是不敢言性.不敢談及男女之道,不敢明說性徼之事.所以就說不清楚.好象是這些事是只可意會,不可言談,言傳一樣.而德則可稱之為比較完整的自然規律.因為它是一個從無到有所發生發展的一個過程. 人們所厭惡的唯有孤,寡或不穀,而王公們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已。所以事物往往是損失了反而有益處,有好處。要想有益處,有好處就要去損失了才行。人們都這樣教導我,我也就這樣教別人吧。 強梁者不得其死。是說要強的人,逞強好勝的人,他要想得到的,如果不得到,得不到,他就會去死。以死明志非得到不可。實際上這種性質,這就是道的性質。道所要想得到的它是無論如何也要得到的。它要想利用的它是無論如何也要利用的。這就是道性。 因為道的要強的性質,所以道是強梁者,因此【弱者道之用】。它要利用弱者。第四十段里的這句。我認為應該移過來,這兩句應該在一段里才順理成章。恐怕是竹簽亂了的緣故。 吾將以為教父。意思是說我將用這些道理作為道德教化的宗旨。這宗旨無疑就是:強梁者利用懦弱者。這應該是千古不變的規律或說教。雖然當強梁者利用懦弱者之後,強梁者要給予懦弱者相應的好處益處,以充盈弱者使之得到滿足。 自然規律就總是這樣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循環進行。任何事物永遠逃不脫這個循環率。要想逃脫也只是暫時的一些表面現象。而其本質實質還是要去進行這種循環。所以一切反對和腌割這種循環率的。都是徒勞的。因為誰也不能使月亮不圍著地球轉,誰也沒有能力讓地球不帶著月亮一起,不圍著太陽轉了。只有自然規律才起作用。自然規律道說了才算。自然界里的自然規律永遠是強者說了算。要想做強者,更必須依循自然規律才行。而割裂自然規律的社會習俗和法則都是背道而馳的。都不會有好結果的。 所以禮之用是割裂人的自然屬性的人為法則。禮就是背道而馳的。由禮之用造成的一些社會現象的後果是很不協調的。禮是造成虛華忽悠和假冒偽劣的禍之首,罪魁禍首。所以人們應該要道德仁義,而不要禮。把物質性的禮規范為稅。所以規范灰色收入的提法是正確的。是糾正禮之用這種社會現象的明智之舉措。是糾正周公制禮以來所造成的社會風俗的良好措施。是使社會回歸道德仁義社會的正確措施。所以我們應該支持規范灰色收入的政策。對於任何一方,對於任何人,這都是一個人性化,道德化的,仁至義盡的政策。 道:在道德經里,道的意思我悟出的是:本來應該是這樣的,自然而然的,就該如此。就是在自然界里,我們現在講的自然規律就是道,在我國古代雖然沒有此說。但是用道一字代表了。又因為那時候是用木簽竹簽刻字記錄,很費勁費時,不像今天用筆寫字和用電腦打字省勁省時。所以古人都惜字如金。道不是實物,但它需要實物來表現。能表現道的實物稱之為道的載體。也就是能體現自然規律的實物就是自然規律的載體。自然規律無處不在,到處都有。那麼自然規律的載體也比比皆是。 比如道路就是:本來應該是這樣的路。走的人多了自然而然就踩出來的路。道理就是:本來應該是這樣的理。自然而然的理。在現在外國人的哲學里說成是:應然之是。「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規律。下邊看一下道的字形結構。 道:首,人的頭是首,下邊加一走之,就像一個人昂首闊步走在路上。這就是道。道是動態的走在路上這個過程的現象,並不是腳下靜態的路,所以有時很難說明。因此使道德經成文以後,很多人對道眾說紛紜。道是自然規律,無確定的位置和形象,又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德:兩個道的和諧結合從而產生另一個新的道,這個和諧結合產生新道的地方的功能和過程可以稱之為德。你看這個漢字的德字是兩個人,雙立人。十字是兩個一[豎一和橫一]相交。陰【女】陽【男】二道相交。下邊是兩顆心變成了一顆心。怎樣變得呢?十與一中間這個字代表著血,為了好寫把那一撇省去了。於是男女雙方的血液溶解在了一起。俗話說兒女都流著父母的血,就是此意。也可理解為器皿的皿。德是在德器里實現的,無有德器難以施德。子宮就是德器。德所用的器皿。新的生命所產生的過程和產生新生命的地方功能這就是德。德的功能就是幫助道的延續和傳承。道在傳道過程中的助手就是德。這才是道生之,德畜之。任何道的單方都不能稱之為德,而只能稱之為道。德來畜養這個新的一道。由兩道的圓滿結合到使之圓滿誕生。德性就是陰陽之道,經由德配之後的屬性。比如父性和母性,只因有了孩子才得以命名稱之父親和母親,這已經就不是沒有經過德配的男性和女性了。也可以說德是輔助道得以傳承的工具。弱者道之用。德是被道利用的柔弱者。也就是在陰陽三合,道傳道的這個中間環節,這個中間過程的主導者作用者就是德。德在幫道完成傳道的工作。 以上我們先把道和德兩字作一下簡單的描述是很有必要的。 我悟【道德經】第一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所徼。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首先說明為什麼如此標點很有必要。因為從前那種標點正是把人們引入岐途的主要原因,是使人們弄不清道德經原旨釋義,使它變成一部難以破解的天書的關楗所在。所以必須予以糾正。我認為與其說這是一篇深奧的哲學論文,天書。倒真不如說這是一篇深入淺出的哲學論文。作者為了要想讓人看懂,就用最常見的事例作引子,讓人最好理解,並最現實的應用。但這些事例又必須能夠充分說明那些深奧的問題。要用易經上的陰陽理論說明人間的道德理論,直接拿一些司空見慣得自然現象,尤其拿人說事最現實。所以作者就把人身上的能說明問題的器官首先拿來做例子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看這不就是首先拿性器官做例子嗎? 可指男性生殖器,道可就是男性生殖器之道,非指女性生殖器,道非就是女性生殖器之道,常道就是已經習以為常,習慣啦。常也視為自然,自然而然的規律。名可就是把男性生殖器起可這個名字。名非就是把女性生殖器起非這個名字。常名就是已經習以為常,習慣啦。這都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規律所形成的。可是個象形字,這第一筆橫一代表人的身體,豎勾就代表陽具的形狀,勾就是龜頭,龜頭上有一孔,就用口來代表,這不就是可字嗎!後來哥哥的哥字是兩個可字羅疊在一起,是男性弟弟對兄長的稱呼。所以可在初始造字時是對男性生殖器外露部分的命名。非在古代也是象形字,是女性生殖器外露部分的形象描述和命名。有一民間諺迷語【半虛空中一條河,兩邊長滿茅草窩,勾引青龍來喝水,吸走不如留下多】,前此兩句迷底就很形象的把非字代表女性生殖器的象形意義表現出來了。 這樣解讀就會把道德經更加通俗的解透了.解通了.因為在我們中國歷來是道德觀念主要指稱就是性觀念。要想學透道德經,理解道德經的真實含義,就不能不談性,不談性就無法談道德。性是道德觀念的基礎。性具性器官是說明性的關鍵部件。老子作者是做到了,我們很多人就因為避忌諱性觀念,而不去揭示性問題,所以就解不透道德經。再就是語境和文境的變化,使人們對古人造字時的觀念有誤解或者不懂,不了解古人思想心情,嚴重的代溝。還有就是必須考慮到作者在作道德經時是什麼身份。曾經做過那些事,經歷過那些事,他的知識層次如何。所以我們討論道德經,就要充分了解老子當年曾做過周朝的典藏史官,就象現在國家圖書館館長這一職務。他肯定不只是管理那些竹木簽的圖書,他還會讀,記憶和思考。因此他對於文字形成的初始意義一定是很內行的。所以連孔子也去求教於他。在語境文境變化了的情況下,他仍能把握理解並正確使用造字之初的原始意義。那麼我們要想解讀道德經就更應當去鑽研文字的原始意義了。所以讓我們回到老祖宗造字的思維中去求得對道德經的解讀吧。 無名,天地之始。開天劈地,天地一開始的時候,是什麼名字也沒有的。有名,萬物之母故。為什麼後來萬物都有了名字了呢?是因為萬物之母的緣故。就象我們的母親給我們起了個名字一樣。於是我們就有了名字。在這里我們應該找到萬物之母:天地之始,就是萬物之母。天是乾,地是坤。坤本來就是母。天地之始就是父親母親的始,就是萬物之母。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我們看看這個【始】字:一個女字邊,一個台字。這組合在一起就是父母的始。父母阿的屎。這個屎和這個始卻不是在一個門里阿出來的。並且它們所起的作用的確不一樣。這個始是父母傳承後代的一個平台,這個平台就是【以包】,【以】字的去了人後的那一爿邊就是始。人一生下來剪斷臍帶後扔到廁所里的那個【以包】,現在捨不得丟棄了就叫胎盤。這就是父母的始,天地之始。任何人都是從這里開始有生命的。又都是因為可與非的婚姻緣故才形成的這個始。所以可與非這兩個名字,都是我們人們為了去區別男女之界線分別給它們起的名字。莊子說的道在始【屎】尿中,應該是這個始字。而尿字是動詞,尿出來。始與屎同音,但排泄的門道不同而已。在人體內時都有用,排泄出體外後都一樣沒用了。始現在說是胎盤。古代就叫作始。以是胎盤始和人沒有剪斷臍帶時叫作以,胎盤始民間也叫[以包] 。 常,無欲,以觀其妙,平常里在人們沒有性慾望的時候,你觀察可與非這兩個物的時候,你會感到很奇妙,尤其是他們在同一個位置上的互補性。常,有欲,以觀其所徼。再在平常人們有性慾望的時候觀察它們進行徼合的情況。你更會感到很美妙。你可以想像到這兩個不同的物件,同出在人的同一個地方,顯然是因為性別不一樣,人們給起了不同的名稱。這個徼字,一個雙人旁,一個繁體邊字去了走之,一個文飾的文字。一開始造字時這是人類兩性徼合的專用字。兩個人徼合地抱在一起文飾起來,入了洞房不讓別人看見。就是插入了也只是兩人的皮邊接觸。這是多麼形象的意境啊! 同謂之玄,在這里這個同,如果認為是洞字就更好理解了。因為這個玄字是黑的意思,或者是黑洞洞的意思。因為這兩個物上各有一個洞,那時候沒有解剖學,又無法再使人鑽到母親子宮里邊去看看自己是怎樣在里邊長大出來的,人們都總覺著這是很玄妙的地方。因為無法定義這種現象,所以作者只得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了。大家都感到是一個很美妙的地方了。大家都認為非常玄的,因為自己長大成人後也要利用這兩個非常美妙的門,創造自己的下一代。因為事實正是每個人甚或是動物在性相徼時,都有這樣一種非常美妙的感覺,無論雌雄都會感到非常美妙的。其實這還是沒有弄懂這個玄字。下邊再說吧。 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性高潮。這是任何生物為了代代相傳,需要而固有的自然現象和必然規律,是物種傳承,傳播的自然規律決定的。樂與餌,過客止。老子把這種美妙的快樂感覺,說成是道,自然規律為了傳承而給於他的載體過客的一種誘餌。老子在一開頭就把自然規律擺在了這里,把物種傳承之道擺在了開篇。尤其讓人好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是順應利用。象大禹治水一樣順理。使大自然對人的利益發揮的更好,對人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而不是像鯀治水一樣,只對自己有利的堵截圍囤治理,對別人有害的切割治理。 《說文》:「玄,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漢代揚雄說:「玄者幽攤萬類,而不見形者也。」張衡說:「玄者無形之尖,自然之根,作於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構掩乾坤;橐龠元氣,稟受無形。」 結合古人的解法,在此我按我的解讀,把玄字的解讀補充一下、一點一橫表示掩飾,文飾,掩蔽,掩蓋之意。幺字,老人們管小孩叫小幺。而實際上在造字時他代表的是現在所說的小孩的最初形態受精卵。厶字代表精子或卵子,那麼玄字就代表了把受精卵掩蔽起來。完全意義就是用德把受精卵掩蔽起來進行育養。張衡說的最形象,玄者無形之尖,受精卵的形成就是在陰陽三合的那一瞬間,這一瞬間的確可以稱之為無形之尖。也就是那個無中生有的那個無處,就是無形之尖。自然之根。自然界一切萬物都是無中生有,所以無處就是根,最根本的根。作於太始,始就是胎盤,就是生長作為於那個胎盤上。莫之能先,這是一個人的最先開始的地方,沒有其他地方可以代替。包含道德,這是因為兩種道具相徼合而形成,失道後由德在此來育養新生的道體受精卵小幺。構掩乾坤;乾坤代表男女,就是掩蔽著再生產新的男女道之載體。橐龠元氣,循環往復地積聚元氣。稟受無形。接受無影無形的自然規律的造化。「玄者幽攤萬類,而不見形者也。這個幽字也是由兩個小幺加一個彐字豎起來造的字。彐字和己字同音近義。都是代表陰陽三合的一個字。兩囗子,夫妻倆對接。幽字在此就呈現著是道理的意思。道理能推演萬類。所以幽就是代表陰陽三合的道理。陰陽三合的道理是很深奧的。 實際上我們中國人一直都是以道德為理論基礎的。無論是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都是以道德為基礎的,因為道在我們的日常術語中司空見慣,已經溶入我們民族的整體意識中了。你知道,我知道.....這個道就是口頭語言。德也一樣。我們習以為常了。就溶解在了整體的氛圍中了!

㈧ 道德經全文和譯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chén,通假字「沉」)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tuán)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jiàn),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ǒu )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án)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繩繩(mǐn mǐn)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泊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dǔ)。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兮其若海,飄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zhé);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huī)。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第三十六章將欲歙(xi)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稀及之。 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sì)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shì),猛獸不據,攫(jué)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zuī)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六十一章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不慎終也。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則我者貴。是以聖人披褐而懷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不病。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無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傷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剩下發不完了。。。。。。

㈨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下載: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 .txt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恆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注釋]


①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

②恆: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第二個「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

④無名:指無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體,根源。

⑦恆:經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邊際、邊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謂:稱謂。此為「指稱」。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遠的含義。

⑿門:之門,一切奧妙變化的總門徑,此用來比喻宇宙萬物的唯一原「道」的門徑。

熱點內容
佛山經濟律師 發布:2024-11-15 11:04:47 瀏覽:675
申請法律援助書怎麼寫 發布:2024-11-15 10:42:48 瀏覽:868
本科會計法律碩士 發布:2024-11-15 10:36:51 瀏覽:463
黃偉律師 發布:2024-11-15 08:47:39 瀏覽:208
平等責任死亡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5 08:47:28 瀏覽:351
法官講理 發布:2024-11-15 08:41:50 瀏覽:196
港中文國際經濟法 發布:2024-11-15 08:41:08 瀏覽:712
從本質上說法律責任分哪幾種 發布:2024-11-15 08:35:07 瀏覽:334
北京勞動法陪產假規定2015 發布:2024-11-15 08:33:41 瀏覽:576
日本庭倫理道德電影 發布:2024-11-15 07:34:38 瀏覽: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