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的例子

立法的例子

發布時間: 2020-12-18 19:22:16

『壹』 求一個政府採納民眾意見的例子。

一、明確公眾參與立來法的源范圍、程序和方式,通過具體制度安排保障公眾參與的權利。通過立法規定各種不同類型、不同形式公眾參與的程序和方法,使公眾參與立法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二、進一步公開立法信息,提高公眾對立法的知情度。公開立法信息的方式要多樣化,可以充分利用報紙、電視、互聯網等各種新聞媒體;公開立法信息的內容要全面,不僅公開法律草案,還應盡可能地公開草案的說明、草案的主要問題以及各方面對爭議問題的不同意見等。三、建立公眾意見的反饋制度。對於通過各種方式徵求公眾對法律草案的意見、建議,立法機關應當分門別類整理加工,根據公眾參與方式的不同,將對這些意見、建議的處理情況給予適當回復。在參與活動結束後,有關部門還應當將對各種意見的採納與不予採納的情況及其理由,向社會公布。四、總結政府立法參與在推進民主立法、科學立法方面的新作法、新經驗。在經驗成熟時及時將有效的制度創新加以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五、充分發揮政協委員在推進民主立法中的積極作用。進一步發揮政協委員在開展立法協商中的作用。應當及時將政協委員參與立法協商的制度創新,通過必要的制度建設、組織建設和機制建設加以推動與完善。

『貳』 列舉一些事例說明一下什麼是行政立法什麼是行政許可什麼是行政處罰什麼是行政強制什麼是行政指導

1、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授權法(含憲法)創制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行為。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立法主要是指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委、省、直轄市、自治區人民政府、省會市人民政府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人民政府制定規章的活動。涉及幾個部門,則需共同協商起草,並經有關法制機構審查批准。全國性的行政法規經國務院全體會議或常務會議討論決定,由國務院總理簽署發布。部、委規章經部務或委務會議討論通過。地方政府規章經該級政府常務會議或辦公會議討論通過,由部長、主任或省長、市長簽署。重要的部門規章在通過和簽署後,須報上級機關審批,然後公布,一般規章在通過和簽署後報國務院備案。
2、行政許可就是行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經依法審查,准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政性管理行為。大體可以劃分為五類:普通許可、特許、認可、核准、登記。如開公司到工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如還需要環評、安全生產的到環保部門申請、安全部門申報等。
3、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或其他行政主體依法定職權和程序對違反行政法規尚未構成犯罪的相對人給予行政制裁的具體行政行為。如沒有上述許可,就不能生產、銷售、經營。
4、行政強制,是指行政機關為了實現行政目的,對相對人的人身、財產和行為採取的強制性措施。如在沒有辦理營業執照等相關手續的情況下,進行生產、銷售、經營活動,行政處罰不執行,行政處罰部門可以用行政強制措施處理。
5、行政指導就是行政機關在其所管轄的事務范圍內,根據國家的政策規定或者法律原則,針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用非強制性的方法或手段,取得該行政相對方的同意或協助,有效地實現一定的行政目的的主動的管理行為。如說服、建議、協商、幫助、獎勵等。

『叄』 執法權和立法權是什麼,公民有這些權利嗎 生活中有那些例子

政治權利就應該是「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生存權」不就是有權力活著么?即使是被剝專奪政治權利終生的屬人,如沒被判死刑,也是有生存權的。
「自由權」更是一個莫名其妙的說法,首先,沒有無邊無界的自由,他與生存權不是一個層面上的東西。更重要的是:每個人享有的相對自由都應該是以不傷害他人為最基本的條件,如果一個人能夠享有無法無天的自由,那很可能就會影響到他人的生存權利了。有你自由殺人的權利,就沒別人享受安寧的權利。你說是不是這個理?

『肆』 國防立法對推進國防建設的積極意義有什麼顯見例子

比如說強制大學生軍訓是依法服兵役的形式之一。還有就是部分靠鑽之前沒有法律保護的孔子的人就可能沒有辦法啦。

『伍』 罪刑法定原則是如何約束立法者的呢,有什麼例子呢

這話問的,立法者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好像沒有什麼約束它們的吧。法院檢察院是審判機關,是決定適用法律機關。公民是受法律約束的人。

『陸』 說明全國人大在行使立法權的事例

根據憲法和立法法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定立法權主要包括:(版1)制定和變動法權律權;(2)解釋憲法和法律權;(3)立法監督權;(4)其他立法權。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活動,就是運用這四方面立法權,在它們所能調整的范圍內進行立法的活動。

《反分裂國家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於2005年3月14日通過,現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柒』 司法解釋立法化的案例

一、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與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的《關於當前辦理經濟犯罪案件中具體應用法的若干問題的解答(試行)》則可視為這種變化的一個初步體現。同年最高人民法院還發布了《關於貫徹執行<民事訴訟法(試行)>若干問題的意見》,分管轄、訴訟參加人、調解、證據、強制措施、起訴與受理、普通程序、簡易程序、特別程序等13部分,計82條。在1991年《民事訴訟法》修訂後,最高人民法院隨即頒發了長達320條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條文數量比源法律的270條多出50條。更為突出的是,在《合同法》頒布以後,最高人民法院不惜用12條共17款的篇幅對該法第73條有關代位權的規定進行解釋 形式的規范化與效力的准法律化則是司法解釋「立法化」的又一重要表現。

二、為了更加系統、規范地進行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甚至在1997年專門就此發布了《關於司法解釋工作的若干規定》。該規定共分17條,分別就其制定依據、司法解釋權的行使主體、制定程序、各類解釋文件及其適用范圍、司法解釋的效力及適用方式等做了具體規定。在名稱上,依其性質與內容分「解釋」、「規定」和「批復」三類,在形式上則採用法律、行政法規的編排體例(除了不設「編」、「章」、「節」外)。同時,該規定還對解釋的生效、沖突的處理等做了詳盡的規定。據此,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3月發布的《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明確規定:「本解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同時廢止;最高人民法院以前所作的司法解釋以及與有關機關聯合發布的規范性文件,凡與本解釋不一致的,按本解釋執行。」最高人民法院不但明確將自己所作的司法解釋定位為「規范性文件」,而且將自己所作的司法解釋置於檢察解釋之上,在事實上獲得了對法律文本的最終解釋權,並使這種解釋獲得與國家立法類似的法律效力,不但對各級法院司法裁判具有直接的法律約束力,而且成為法院裁判案件時必須優先考慮和適用的依據。

『捌』 環境立法阻礙經濟發展的例子

立論:(可用於一辯陳詞)

所謂環境立法,指立法機關通過制定法律法規規范人與環境的關系的法律行為,主要表現為保護自然資源、限制自然資源的使用。在此需要澄清,環境立法是針對環境保護制訂的法律,並不是包含環境的法律都是環境立法。例如:對環保產業的稅收立法,屬於稅法而不是環境法;要求政府增加環保產業投入的立法屬於財政收支法而不是環境法;規范經濟轉型的立法屬於經濟法而不是環境法;促進環保科技進步的立法屬於科技法而不是環境法。總而言之,環境立法僅限於直接的自然環境保護、限制自然資源的使用。如果對方一定要說所有和環境有關的立法都是環境立法,那麼刑法當中所有條款都和民眾有關,是不是刑法就是民法呢?

發展經濟學家克拉克對將「經濟發展」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生產總財富的增長;2、技術的進步;3、產業結構的變化;4、資本的積累;5、國際經濟關系的進步;6、經濟制度的進步。經濟發展首先要符合經濟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而且要有效利用自然資源,把自然資源分配到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的地方。

我們認為環境立法對經濟發展起到阻礙作用,理由如下:

1、由環境立法的目的所決定。經濟立法的目的是促進經濟發展,而環境立法的目的是促進社會發展,它通過犧牲經濟發展、保護環境,達成社會發展。資源按用途可分為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但它們又是統一的,例如木材既可是經濟資源也可是環境資源。環境立法限制了資源應用於經濟目的,限制了生產總財富的增長和資本的積累,當然阻礙了經濟發展。盡管環境立法的目的是促進社會發展,但是在促進社會發展過程當中,不可避免產生了阻礙經濟發展的後果。

2、由法律自身的局限性所決定。法律條文嚴格但僵化,立法過程繁瑣,法律修改困難,不能隨時調整,所以往往不能因地制宜,立法總是滯後於現實情況變化的。法律的這種特性,決定了它必然阻礙經濟發展。美國曾經立法禁止獵殺野狼,首先這個法律阻礙了狩獵業的經濟利益,後來野狼在法律的保護下過度繁殖,又成了農業和旅遊業的禍害,結果美國政府又不得不花錢請人獵殺掉多餘的野狼。在這個案例當中,法律不能根據現實情況及時調整,成了阻礙經濟發展的力量。後來美國政府轉而採取經濟手段來治理環境,政府每年向狩獵愛好者出售一定數量的「獵殺野狼許可證」,而不再禁止捕殺野狼。當科學家觀察到野狼數量增多時,許可證價格降低,反之則增加。這樣一來,既保護了環境,又為政府增加了財源,還節省了政府花錢僱傭獵手捕殺多餘野狼的支出,真正達到了經濟與環境雙贏。這個案例說明,經濟發展有其內在的經濟規律——那就是因時因地制宜,而環境立法,由於其僵化性,不能隨時加以調整,當然不能因時因地制宜,所以阻礙了資源的合理利用,當然也就阻礙了經濟發展。

3、法律行為參與市場機制導致不合理價格,從而限制了經濟發展。環境立法通過強制手段分配資源,實質上是通過國家強制力來給資源定價,而不是通過市場機制,這樣的強制力將導致不合理價格。例如:台灣的水資源法規定:農業用水優先於其他用水。實際上是給農業用水制定了低價格而給其他目的的用水制定了高價。今年台外地區發生缺水危機,這個法律的弊端立刻顯現無遺。台灣新竹的高科技園區也很缺水,可是政府遲遲不對農業限水,而是優先供給農業用水,造成新竹工業園區的巨大損失,大大超過農業上的獲益。台灣大都市區台北市的主要用水是居民生活用水,可是政府為了保證台北縣的農業用水,犧牲了台北市的餐飲業、旅遊業和教育業,損失大大超過收益。本來法律追求公平,可是對方認為這樣的環境法公平嗎?制度經濟學開山鼻祖科斯就曾經使用一個「環境污染」的例子說明「資源產權」比「環境立法」更加重要的觀點。我們仍以台灣的案例為例,假設政府制訂經濟法,規定水資源的產權屬於農民,而且農民可以自由出售自己的產權,那麼新竹工業園區或者台北市業者就可以出高價從農民那裡買水。顯然農民願意出售水資源,因為如果農民不出售,它利用水資源的所得低於新竹和台北業者願意出的價錢。而水資源通過市場機制用在更加合理的地方,才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我方認為,雖然環境立法對經濟發展有阻礙作用,但是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是值得肯定的。我們主張環境立法,也希望大家看清環境立法的局限性,在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盡量使用經濟手段而不是法律手段來保障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駁論:(可用於攻辯小結)

展望21世紀,可持續發展是人類追求的目標。我們所在的地方,現在的辯論現場,我們目前的坐標,是位於太陽系中唯一一顆蔚藍色的星球——地球。它是生我養我的母親,萬物在這里生生不息。為了我們的下一代,為了讓萬物在這顆蔚藍色的星球上繼續生生不息下去,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捍衛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這個目標上,我們與對方並無矛盾,但是對於手段我們與對方看法不同。對方認為,可以使用環境立法來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甚至於社會可持續性發展,我們認為這是錯誤的,理由有三:

1、維護人類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不是環境治理,也不是環境立法,而是科技發展。不妨舉兩個例子說明:第一,對方認為環境立法保護了自然環境,所以促進了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那麼如果我們立法規定全國所有的汽車都不能使用汽油,豈不是更加保護了環境,豈不是節省了能源,讓經濟以後更有可持續性發展的機會。可是問題是:它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了嗎?第二,如果我們發明了汽車尾氣凈化器,我們還需要立法規定大家不要用汽油嗎?科技發展,可以使消費者購車成本更低,可以刺激更多的消費,可以保護環境,進而在保障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保障了經濟的發展。從上面兩個例子可看出,環境立法最多隻能以最低限度防止經濟的不可持續發展,對方卻把這種「防止」的作用說成「促進」,請問促進作用在哪裡?在此請對方不要把科技發展的功勞都歸到環境立法上來,環境立法並不必定導致科技發展。比方說,禁止大家使用汽油,並不必然會有汽油的代用品誕生,禁止大家伐木,也並不必然產生木製品的替代材料。正是環境立法不能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才提出「科教興國」的口號,而不是「環境立法興國」。

2、環境立法可以防止經濟的不可持續發展,但是環境立法有其嚴重的局限性,決定了它不可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它的作用只是最底層的防止,而非促進作用。立法僅僅是規范約束人類行為的第一步。法律在現實當中產生效力,必須依靠政府執法和公民守法才能達成。對方認為環境立法改善了環境,可是如果沒有嚴格的執法,沒有良好的守法公民,立法只是一紙空文,環境改善從何談起,更談不上經濟發展了。中國人大在1984年早已公布了《森林法》,但是由於執法情況不好,才間接導致了98年的長江大洪水。青海省1994年公布了《草原承包管理辦法》,但是這個法律可執行性差,等於一紙空文,從來沒有被執行過。我方並不否定立法的積極作用,它是執法和守法的前提,對方的邏輯是:環境立法推出環境改善,然後環境改善推出經濟發展。可是第一個推理環節根本不成立,環境立法是如何必然導致環境改善的,請對方等一下清清楚楚解釋一下。

3、治理環境有很多種方法,而環境立法有嚴重的局限性,主要是過於僵化,不能因地制宜。制度經濟學和法律經濟學都告訴我們,實現經濟發展最主要的是靠經濟手段,而不是法律手段,更不可能是環境立法,這點早已被世界各國的實踐所證明。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北京市規定全市所有企事業單位,居民住房都不得使用燃煤和木柴。這個環境立法固然最低限度保護了環境,但是我們知道正宗北京烤鴨必須使用特製的梨木烘烤才有風味,由於北京市的立法規定,所有的北京烤鴨店都不得不使用煤氣來烘烤北京烤鴨,這樣的烤鴨不但失去原汁原味,還對食用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而且阻礙了飲食業的發展。假如我們使用經濟手段,對使用燃煤和木柴的用戶徵收環境稅,那麼效益好的北京烤鴨店付得起環境稅,可繼續使用木柴。法外容情,這才促進了經濟和環境的雙贏。總之,我方認為,環境立法由於其僵化性,不能及時適應時間與空間的變化,也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所以對經濟發展造成了阻礙。

自由辯論當中的攻擊與防守:

要點:正方要說明環境立法促進經濟發展是相當困難的。主要問題是環境立法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並不是直接的,它必須通過立法、執法、守法來達成。即使是立法、執法、守法都達成了,也只是達到環境保護的目標。他們還要繼續從環境保護推理出經濟發展,環境保護並不必然導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優化還要靠科技進步和政府的稅收傾斜政策才行。需要注意的是對方會把所有和環境有關的事情都說成「環境立法」,自由辯論的時候必須予以指出。

防守:

1、我國憲法規定發展經濟,同時規定保護環境,如果環境立法阻礙經濟,是否說憲法相互矛盾?

憲法並沒有矛盾,因為憲法不但鼓勵經濟發展,還鼓勵社會發展,而保護環境是社會發展的一部分。當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存在矛盾的時候,我們不得不通過環境立法阻礙經濟發展來保障社會發展的總目標。

2、漁業法規定要充分利用水域發展漁業,這也阻礙經濟發展嗎?

告訴對方《漁業法》屬於經濟法,不屬於環境立法,經濟立法的目的是經濟發展,而環境立法的目的是社會發展,需要付出經濟的代價。如果對方認為漁業法立法促進了經濟發展,請告訴我們如何促進,如果沒有執法,守法,光靠立法能促進經濟發展嗎?

3、對方是不是贊成環境立法,又認為環境立法阻礙經濟發展,那我們還要不要發展經濟?

我們當然需要經濟發展,也需要社會發展,當兩者矛盾的時候就需要舍棄一方保證一方。例如環境立法就是舍經濟發展而求社會發展的例子。我們知道,不管是經濟發展,還是社會發展,任何時候都要以人為本。不能為了發展經濟而犧牲子孫後代的生存環境,也不能為了環境而讓這一代人活活餓死。許多非洲國家沒有環境立法,西方發達國家紛紛把高污染的廠房搬到那裡去,而非洲是面臨飢餓威脅的大洲。按照對方的邏輯,是不是要跑去告訴非洲國家領導人,你們只要環境立法,吃飯問題就解決了?

4、環境立法保障環境發展,將促進旅遊產業和環保產業的發展。

但是它阻礙了製造業的發展呀。經濟發展是一個整體概念,對方怎麼知道旅遊產業和環保產業的所得必然大於製造業的損失呢?何況立法僅僅是第一步,環保立法一定能保護環境嗎?我國1984年就有了森林法,可是為何98年長江還是發大水呢?到底我們要靠森林法保護森林還是要靠嚴格執法和守法的公民保護環境呀?我方早已指出,解決經濟與環境雙贏,不能依靠僵化的環境立法,而必須使用經濟手段保障產權,調節稅收,科技進展,這才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呀。

5、立法規定使用環保產品,促進了經濟的健康發展。

首先環保產品是科技進步的結果,促進經濟發展的是科技進步而不是立法。再次環境立法阻礙了傳統產業的發展,這難道不是阻礙作用嗎?最後經濟發展是整體概念,請對方分析一下為什麼環保產業的所得一定大於傳統產業的損失?

攻擊:

1、經濟發展是美國總統小布希夢寐以求的目標,既然環境立法能促進經濟發展,為什麼小布希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

2、對方認為環境立法能促使經濟轉型,請問經濟轉型的關鍵因素是什麼?為什麼80年代中國有了森林法,經濟沒轉型,到90年代才轉型呢?促使經濟轉型的因素是環境立法嗎?

3、環境立法必定帶來經濟轉型嗎?如果沒有科技進步、執法守法,環境立法如何導致經濟轉型的?

賽後評論:

這場比賽是典型的技巧戰,電子科大使用了很多文字游戲和概念游戲,而中國科大方面則使用了許多邏輯游戲。應該說雙方勢均力敵,從比分差距上基本上可以看出。這場比賽不夠精彩,主要是雙方並沒有把展現自己風采當成參加辯論賽的目的,而是過於看重勝負,所以才用了這么多技巧,想出奇制勝,對辯題的挖掘顯然深度不夠。

熱點內容
從我國立法談公司人格否認制度 發布:2024-09-21 14:04:02 瀏覽:28
刑法學筆記高銘暄 發布:2024-09-21 14:00:21 瀏覽:920
市直司法局 發布:2024-09-21 13:58:32 瀏覽:919
新刑事訴訟法委託司法鑒定 發布:2024-09-21 13:57:03 瀏覽:952
道德經河上公本 發布:2024-09-21 13:26:01 瀏覽:614
企業聯絡人付法律責任 發布:2024-09-21 12:37:02 瀏覽:77
上海寶山法院法官須 發布:2024-09-21 12:18:08 瀏覽:684
十八屆三中全會司法體制 發布:2024-09-21 12:16:38 瀏覽:14
前男友糾纏法律責任 發布:2024-09-21 12:08:10 瀏覽:112
法官的事前審查 發布:2024-09-21 11:04:01 瀏覽: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