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屬性

道德屬性

發布時間: 2020-12-18 19:33:05

道德的基本屬性有哪些

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道德的自然屬性是人生與生俱來的原本屬性,而內社會屬性是物質變容為商品商品就依照人類的需求要進行交換要滿足人類生存的需求,於是就有了流通和交換,這樣就變衍生出了金錢作為流通的媒介,社會的屬性也就有了它的本質,也就有了人類思想的變化。

㈡ 書上說:道德帶有階級屬性。求解

階級性,階級屬性,是不一樣的。
階級性是說對不一樣的人,道德要求不一樣。

道德的階級屬性,因為古代的道德,是以儒家學說為主。儒家學說,從民國起已經說得很白了。培養人的奴性。古代不有句口號嗎?"為皇上服務!"
這我想你都知道,不多說。

這些道德要求,至今未滅。人還是依附於別人怎麼做,某某怎麼想,某某科學家怎麼想。這種階級屬性,也會慢慢地消減的。
我個人認為,20年左右,階級道德殘留就會消失。這種文化和經濟發展,干係不大。現在的人,思想上的皇帝不再是孔子,只是由於教育的原因,受禁錮打擊太多,思想上自己做了自己的孔子。西方文化接受多了,又不加思考,現在人把道德慢慢放下了。

道德丟光了,新的一帶生出來了,理性的道德,公德,就會慢慢產生了。

我個人覺得,目前這種道德的空白期,還會造就一個精神疾患的高發。在美,黑人還沒真正抬起頭的時候,60、70年代,雖然精伸葯物使用過多是由醫學輿論所致。但是對於真正的黑人來說,那是多餘,吸食毒P,達到了一個高峰!搖滾樂也正是這個年代最為巔峰,現在幾乎已經聽不到了。
因為道德空白,會導致人內心產生得不到的慾望。

㈢ 神的一般屬性和神的道德屬性有什麼區別

掌握分寸復,就是在交往過程中要剋制己,自我對照,自我約束、積極主動,口是心非,適度得體,自我反省;
四是真誠的原則一是敬人的原則;
二是自律的原則、慎重,不能妄自尊大,不逢場作戲;
三是適度的原則、表裡如一、自覺自願,自我檢點,以誠待人,誠心誠意,言行不一、禮貌待人,自我要求

㈣ 耶穌基督的基本屬性和道德屬性指的是哪些

耶穌基督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所以他是唯一的擁有神人二性的救主。
神性屬性是唯有神才擁有,象全知全在全能永恆;道德屬性與人類共享,象公義聖潔慈愛信實。

㈤ 簡述道德的基本屬性以及這些屬性之間的辯證關系。

自然屬性和社來會屬性。自
道德的自然屬性是人生與生俱來的原本屬性,而社會屬性是物質變為商品商品就依照人類的需求要進行交換要滿足人類生存的需求,於是就有了流通和交換,這樣就變衍生出了金錢作為流通的媒介,社會的屬性也就有了它的本質,也就有了人類思想的變化。

㈥ 資本有沒有道德屬性

答:黑心礦主不顧工人死活,導致礦難頻頻發生;33家在華跨國公司利慾熏心,被環保部門列入了水污染黑名單……對於此類惡性事件的頻繁發生,有人提出,資本不僅應當追求利潤,而且應有道德訴求,自覺承擔社會責任。這種理解,從資本的本性來說,是不相符的。 什麼是資本?資本是投入到市場中追求自身增值的剩餘價值,是市場中支配生產要素的社會關系力量。不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還是西方經濟學,都確認追求價值增值(或利潤)是資本的唯一目的。如果資本為了追求社會公益而自動放棄對價值增值的追求,就不稱其為資本了。馬克思說,「生產剩餘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所以,從理論上說,資本本身無所謂道德———既不追求做善事,也不追求做壞事,只追求資本價值的增值。 那麼,資本追求增值的慾望是否「道德」?對此,也不能簡單地下結論。資本本身無所謂道德與否。然而,當資本的增值慾望所導致的行為與後果對社會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影響時,資本的行為和結果的道德屬性就產生了。這種影響的復雜性,決定了資本道德屬性的復雜性:資本追求價值增值的行為與結果,既可能符合道德,也可能危害道德。例如,資本的增值慾望,驅使人們把剩餘勞動投入到擴大再生產中去追求價值增值,這構成了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動力:它努力生產市場需要的產品和服務,節約成本與資源,進行技術創新,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於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這是資本符合道德的一面。正是因為有這一面,所以,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必須充分利用和重視資本的力量。然而,資本為了追求價值增值也會不擇手段,從而危害社會與國家的公共利益。例如,因追求增值而壓低勞動者工資,因盲目投資而導致生產過剩,因大量消耗公共資源而導致生態環境危機。資本的行為與結果,既有符合公共利益的一面,也有違背公共利益的一面,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需要資本來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也需要對其進行引導和管理。 人們應正視資本「以追求價值增值為唯一目的」的特性,並以此作為預設前提,建立引導、利用和制約資本的強大力量,以發揮資本有利於社會發展的一面,扼制其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的一面。這種強大的非資本力量構成資本運行的社會環境,包括:法制環境、政府治理環境、社會文化輿論環境等。法制環境,使資本沿著社會能夠允許的軌道運行;政府治理環境,鼓勵資本有利於社會公共利益的方面,限制與懲處其有害於社會公共利益的一面;而以社會主義道德觀為基礎的社會文化輿論環境,則會形成對資本的強大的道德約束力,使資本追逐自身利益的行為必須保持在不危害社會公共道德與公共利益的范圍內。 也正因為資本的行為與後果,在道德屬性上具有復雜性,掌握資本使用權的企業家必須承擔道德義務。企業家是具有多重身份的社會角色:一方面是資本利益的代表者,另一方面是社會公民與企業法人代表。作為公民,企業家在追求資本利益時必須不能侵害他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循守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作為企業法人代表,企業家必須恪守國家法規,並為社會公共產品的生產作出貢獻,否則就失去了成為社會法人的資格。 如果引導、利用和制約資本的強大的社會力量得以形成,並使企業家成為社會這種強大力量對資本行為的實施者,社會的經濟環境就會更加健康和諧。在這種健康和諧的環境之中,資本也會遵循社會的法制與道德運行,資本增值與實現社會公共利益就會統一。然而,我們也必須記住,這並不是資本自身的自覺意志。不能指望資本自身承擔社會責任,而需要在全社會建立起強大的、系統的、制度化的非資本力量,以引導、利用和制約資本力量,使其沿著社會主義公共利益的軌道運行。

㈦ 請問道德的特徵是什麼

道德的起源

一、倫理學史上的爭論
神啟論把道德起源歸結於神秘的天啟和神的意志。
理念論倫理學認為道德起源於至高的理念和精神。教育論、環境論和社會關系論所指的外在條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屬人的事物和條件,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義的萌芽和傾向。
先天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生而有之的東西。
本能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類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決定共同的人性,是決定社會本質的共同的東西,因而也是決定道德的根本層次。所以一定社會的階級道德的產生和形成都是與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關的,人的本性不僅決定了道德的產生,而且決定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道德正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覺而產生的一種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論認為,道德是人根據自己的生存發展需要,自己為自己立法的產物。道德作為人類社會的重要成果源於人的需要,人類社會產生了道德,就是因為道德滿足了人的某種需要。人類通過各種對世界的掌握方式來滿足自身的各種需要,以實現對自己的肯定和發展。而道德作為人類理性的結晶,不是表達個人的偏愛和欲求,而是表現人們的共同願望和需要。從道德發生的歷史看,道德產生於人們調節社會群體內部各種關系以維護一定社會秩序以及個人自我肯定、自我發展的需要。這用千百年來客觀存在著的道德協調性因素和進取性因素就可證明。

二、道德的起源
(一)經濟關系決定道德的產生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道德根源於經濟關系,是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講的。一是說決定道德產生的要素都是在經濟關系的不同作用下產生的;二是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來理解經濟是道德的根源,可以避免對經濟決定道德產生簡單的、機械的理解。道德的產生最終只能從經濟關系中找到根源,經濟關系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二)勞動實踐是道德產生的動因。首先,勞動實踐是人的創造性的體現。其次,經濟關系對道德的決定作用,是通過勞動實踐起作用的,勞動實踐是道德產生的根本動力。另外,勞動實踐的創造推動了道德的產生。
(三)倫理關系是道德發生的前提。道德是對利益的調節,而利益關系和矛盾是存在於廣泛的社會關系中的。沒有社會關系,就不會有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沖突,也就不會有道德的發生。只有在倫理關系中,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才存在調節和規范的問題。作為社會關系中的社會分工,是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發生的關鍵。
(四)人的生存與發展需要是道德發生的誘因。首先,人類生存的需要是道德發生的直接原因。為了調節人們的利益需要,最初便形成了一些最簡單的行為規范和准則,以緩和利益的沖突和矛盾。其次,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存需要不再是社會利益的主要矛盾時,由人們的發展的需要所引發的矛盾沖突就會成為道德所要調節的主要內容。
(五)意識水平是道德發生的主觀條件。人類的意識是在實踐中產生的,但一經產生就具有相對獨立性。這種獨立性一是表現在它使社會實踐中存在的經濟關系、社會關系服從於人的需要;二是表現在意識由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所形成的能動作用。

第二節 道德的本質

一、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道德的一般本質)
社會經濟關系對道德的決定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經濟結構的性質直接決定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
2、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3、在階級社會中,人們在同一經濟結構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階級屬性、社會地位和彼此間的矛盾斗爭。
4、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

二、道德是一種特殊的調節規范體系(道德的特殊本質)
1、道德規范是一種非制度化的規范。
2、道德規范沒有也不使用強制性手段為自己開辟道路。
3、道德規范是一種內化的規范。

三、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道德的深層本質)
道德需要促使人類結成相互滿足的價值關系,推動人們改善這種關系,調節人與人的交往、協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類特有的實踐精神。
道德是有目的的活動。目的性是人類活動的最基本特徵,也是人類精神能夠進入實踐的主要依據。道德源於現實,又超越現實,道德是理想與現實的統一體。道德作為實踐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人們的行為,將理想轉化為現實。學習倫理學不僅僅在於掌握有關的理論知識,更在於將這些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我們訴諸理智、情感,更要訴諸行動,自覺修養,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㈧ 道德是不是具有階級屬性的

沒用!
人與人的互動,是由你的立場所決定的。
以魔心奮斗自然會更容易進入到處都是想坑你的世界。

以善心奮斗自然會更容易進入互幫互助的世界。
這和階級不是一個問題。

㈨ 道德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是什麼

大眾社會」理論是在20世紀中葉興盛一時的社會理論,其對個人與群體、個體選擇與大專眾生產、精英與大眾、組屬織與社會、精英文化與世俗文化等社會現象的深入探討,描繪了工業化社會中的眾生百態及其深刻的矛盾性。它的理論觸角並不止於分析政治和社會結構,而是直逼社會深層次的文化和倫理危機,審視社會各種結構性的不道德性和不自主性。文章評述了「大眾社會」理論的發展緣起、學術分野和理論架構,及其對分析當代社會存在問題的理論和實踐啟示。盡管當代社會的變遷早已超出純粹「大眾社會」的范疇,「大眾社會」理論家所力陳的社會症結,與當今社會仍有契合之處,尤其在分析轉型國家深層次的社會問題時,其獨具一格的分析方法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㈩ 法理學裡面的法律的道德屬性,價值屬性,利益屬性分別是什麼東西啊,怎麼在書上找不到。

法律價值:是指在作為客體的法律與作為主體的人的關系中,法律對一定主體需要的滿足狀況以及由此所產生的人對法律性狀、屬性和作用的評價。
一方面,法律的屬性和作用是法律價值得以形成的基礎和條件。法律價值作為主體與法律之間特定關系的范疇,標志著法律所追求的一定目標,它包含著人們的需要和理想成分。因而,法律價值內容具有比較濃厚得的道德色彩,即具有倫理性。
根據法理學家張文顯先生觀點:「法的價值具有雙重性質。它一方面體現了作為主體的人與作為客體的法之間需要和滿足的對應關系,即法律價值關系;另一方面它又體現出法所具有的,對主體有意義的、可以滿足主體需要的功能和屬性
法律功能:法律是一種社會行為准則,可以從法的視角上衡量人們行為的是非曲直、利害得失、合法非法,成為一種社會價值尺度。由於法律比較中立客觀,以法律作為價值屬性評價人們行為的標尺,比之道德、倫理、宗教、習俗、鄉規民約、團體章程等等對人們行為的評價,要平等、公正、理性,理論上一般不會因人而異,而且對法定范圍內的任何人都適用,具有普遍有效性。
因此它利益屬性指引人們明白什麼行為是允許的,什麼行為是禁止的,如何行為才是正當的、有效的,有教育、指引等功效。

熱點內容
1950年的婚姻法 發布:2024-09-21 18:30:34 瀏覽:831
道德品質有哪些 發布:2024-09-21 17:31:02 瀏覽:508
從我國立法談公司人格否認制度 發布:2024-09-21 14:04:02 瀏覽:28
刑法學筆記高銘暄 發布:2024-09-21 14:00:21 瀏覽:920
市直司法局 發布:2024-09-21 13:58:32 瀏覽:919
新刑事訴訟法委託司法鑒定 發布:2024-09-21 13:57:03 瀏覽:952
道德經河上公本 發布:2024-09-21 13:26:01 瀏覽:614
企業聯絡人付法律責任 發布:2024-09-21 12:37:02 瀏覽:77
上海寶山法院法官須 發布:2024-09-21 12:18:08 瀏覽:684
十八屆三中全會司法體制 發布:2024-09-21 12:16:38 瀏覽: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