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的德

道德經的德

發布時間: 2020-12-18 21:08:40

1. 道德經的「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顧名思義,講的是道和德,先有道而後有德,德不過是道在人類社會的折射,因此,道遠比德更重要。所以,說清了道,德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什麼是道?古往今來,大家都是稀里糊塗矇混過關,道就成了胡說八道的道。所以,對於《道德經》的解讀,絕大部分都是胡說八道。
什麼是道?老子在《道德經》里說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什麼是道,看起來老子也不知道。道,就是不知道的道。不過,老子雖然不知道道是什麼,總算知道道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面這句話怎樣解釋?人法地,就是人類的生存要遵從地理條件的規律;地法天,就是山川河流季節變化的方式要遵從於地球運行的規律;天法道,就是地球的運行要遵從於天地運行的規律;道法自然,就是天地的運行要遵從於宇宙生成滅亡的規律。
所以,道,是天地運行的規律,是天地要遵從的法則。而這個法則的具體內容,老子當然不知道。
實際上,以上的說法也可以說成是人法天地,天地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要打個比方的話,就是士兵聽班長的,班長聽排長的,排長聽連長的。
到這里,老子的說法非常正確。但是之後,老子開始犯一個原則性的錯誤。
既然說人法天地,那麼在接下來就應該說人怎樣去適應天地,譬如逐水草而居,譬如春情萌動,譬如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譬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等等。然而,老子卻開始大講人類如何應該法道,如何應該按照道的要求去做。
這,就好像不是教導士兵如何聽從班長的指揮,而是教導士兵去聽排長的指揮。於是,一切亂套。
天地運行的規律是什麼?也就是說道的要求是什麼?天地運行,要求各自在固定的軌道上運行,互不幹擾互不接觸,就像地球和火星,它們可以靠得很近,它們可以總是互相看見,但是,決不會零距離。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它們都將毀滅。所以,天地運行,追求的是一個永不改變的平衡。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則,就是道。
問題是,老子用這個標准來要求人類。天地的運行,不需要個體的智慧,不需要慾望和追求。如果把這些投射到人類,那就必然是小國寡民、愚民政策和無為而治。
所以,當你明白《道德經》就是試圖用天地運行的「道」來應用於人類,你就能輕松理解其中的每一句話。你可以把每一句話轉而用於天地運行,你會發現那就是真理。
所以,道德經其實很簡單,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學習了現代天文地理的人來說。是的,天地運行的無為無語保證了「天長地久」。如果人類也能如此,人類也能「千秋萬代」,而不用擔心自我毀滅。但是,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是有慾望有追求的。人如果無知無欲,與草木有什麼區別?
《道德經》的道,是坐而論道的道。

2. 道德經中道和德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

老子的價值觀由「無」、「道」、「德」三者所構成。
老子言「無」,嘗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當宇宙尚未形成,萬物不會存在,故稱「無」。天地初開,形成宇宙,故稱「有」。「萬物」由「有」所衍生,而「有」從「無」所衍生,天下萬物均起於「有」,而「有」又起源於「無」。
老子言「道」,嘗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認為「道」是宇宙本體,乃萬物之根源,故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於天地萬物之先,獨立長存於萬物之外,不斷循環運行,遍及天地萬物,絕不止息。老子又認為「道」不可觸摸、莫可名狀,故謂:「無狀之狀,無物之泉。」只能用「道」來代表,亦可勉強稱為「大」。故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謂「道」是玄妙深奧的,常人難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語來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當宇宙萬物形成之際,人類會給萬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衍生出來的。人為自然萬物之一,故須遵守自然法則,故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賦予萬物生機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認為「德」乃「道」之體現,而「德」應服從於「道」,故謂:「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家強調人應當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養,避免犯過。

3. 道德經的「德」是什麼意思

1、道德經復的德可以理解為德行、品制德修養。
2、在道德經中,這個德是不能離開道的,兩者是密不可分的體用關系,道是體,德為用。所以對德也就不能單純停留在品德或德行上理解了。
3、道可以描述為,本來具有的、就應該這樣的一種規律、准則或規范;而德就是對道的具體實施,也就是依道奉行者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行為。
4、而老子所提倡的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上德,這個上德簡單說,就是依道奉行,而不以自己有德來自居,是對無為而無不為的真正實施和體現。

4. 道德經中道和德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

  • 我們覺得《道德經》很難懂,是因為這種用文言文寫的哲學書,真可以算是閱讀界的攔路虎,誰看誰懵圈。

    可是楊宗緯說了,那是因為你沒有聽過我的歌,要不你早就學會了這本書的正確打開方式。

    因為《洋蔥》的歌詞已經告訴我們,如果你願意一層一層一層的剝開「道德經」,你會發現,你會訝異,這是我最壓抑最深處的秘密…

    嗯,那我們就來試著剝剝看吧!

5. 道德經為何叫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因為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5)道德經的德擴展閱讀

在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

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6. 老子的《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指什麼,是什麼意思

道五無:無形,無象,無色,無味,無嗅。所以必須通過五有的德來認識。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道在內而德在外。
道就是玄之又玄,為天地萬物之母(道德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德就有真德、余德,長德,豐德,普德(道德經:修之於身其乃真............)之分.
又有玄德之稱,上面五德合一就是玄德。
道必須通過德來認識,真德才能認識真道。真德就是修煉+積善功合一。

7. 道德經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7)道德經的德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8.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與'德'究竟是什麼含義

【道】是與【器】相對而立名的概念。
《易經·系辭》雲:形而上者謂內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所謂【形容而下者】指的是萬物,涵蓋現今我們所說的一切物質范疇和意識范疇。
所謂【形而上者】指萬物體性,也是宇宙生命的本來面目。

真實的【形而上者】遠離一切物相、文字、言說、思辨、邏輯、推論、想像。
但是為了弘道,老子又不得不藉助於人類所熟悉的文字和語言來講述。
勉強把那個不可思議的【形而上者】叫做【大道】
——【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德】是與【失】相對而立名的概念。
當我們執著和迷失於【形而下】的萬物時,即稱為【失】。
當我們通過學習經典並依教修行,宇宙生命的本來面目漸漸顯現,即稱為【德】。
一旦修行到宇宙生命的本來面目圓滿顯現,即稱為【明德】【孔德】【上德】。
此時的狀態是全德無失,既然沒有了【失】,那麼與之相對而立名的【德】也消亡。
所以說【上德不德】。

9. 老子《道德經》中的"德"是什麼意思

  1. 德:心行、行為。德的甲骨金文象形有目有心有行。

  2. 《道德經》現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郭店楚墓竹簡》中的《老子》篇章,該版本最為原始、古樸,也是最接近原文的,在內容、章節順序上與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與現在的通行本差別更大,可以斷定現在的通俗通行本是經過了不同朝代不少人的增刪修改之後形成的版本。

  3. 以通行本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引自網路)為例:「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4. 對其中「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的各家解讀可謂是多如牛毛,然而在最早的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對應的第一簡中根本就不是「絕聖棄智,民利百倍」這幾個字,而是「絕智棄[下+又],民利百[人+不]」

  5. 《道德經》的版本有多種,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郭店楚簡本等不同年代王公貴族隨葬的《道德經》版本。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比馬王堆帛書本的《道德經》年代早100多年,其它版本,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是漢代以後的版本。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10. 《道德經》里進那裡講了什麼是德具體是哪幾章

道德經81章,分道經和德經兩部分。其中,前37章屬於道經,後44章屬於德經。所內謂的」容德「,就是」得「的意思。」德「和」得「的區別在於,」德「是內在的,」得「是外在的。」道「存於心,並且能夠運用、發揮出來,就是」德「。」道「是」體「,」德「是用,體用兩全,方為」道德「。

熱點內容
做法官好嗎 發布:2024-12-27 22:06:20 瀏覽:853
英語語法學習書籍 發布:2024-12-27 21:27:19 瀏覽:257
公司常年法律顧問可以免費嗎 發布:2024-12-27 21:16:55 瀏覽:63
李學政律師 發布:2024-12-27 21:12:58 瀏覽:26
行政法種類越權 發布:2024-12-27 20:36:38 瀏覽:823
合同法習題及答案 發布:2024-12-27 20:13:53 瀏覽:720
此據簽字生效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27 19:53:07 瀏覽:777
威尼斯商人的合同法 發布:2024-12-27 19:47:12 瀏覽:288
法律法規常識手抄報 發布:2024-12-27 19:32:25 瀏覽:112
婦女的司法解釋 發布:2024-12-27 19:32:24 瀏覽: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