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道德
❶ 康德的道德哲學
康德的知識論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在解決知識是如何形成的問題上,康德顛覆了世俗:人們常常覺得知識是日常生活、習俗的積累,或者就是人類心靈的產物,經驗論與唯理論展開了熱烈而似乎無法停止的爭論,康德說,我們的知識開始於經驗,卻絕不來自於經驗。人能夠為自然立法,知識的形成先天地決定於我們的理性。康德將這場哥白尼式革命的戰火延續到了他的道德哲學的領域。日常的道德意識以及我們的道德直覺,或是以快樂幸福作為最終指向,或是將神的意志當作行為之決定根據,道德也就因此而成為或是對經驗的總結,或者就是神的命令。康德則把道德的基礎從經驗的外在對象(物)轉移到先驗的主體(人)的意志中來,先確定先驗的善良意志作為普遍必然的道德律令,然後再推至可能的道德現象。康德尋求著具有普適性的道德准則,該准則向最終定言命令的轉化和實現究竟是如何可能的呢?康德經歷了三個過程:對情感的恰當區分;由尊重決定人類行為;由自由確立定言命令。
一. 性情感
康德道德領域里哥白尼式革命的意義不亞於他的知識論。L·W·貝克教授曾作過這樣的評論,「在康德的道德哲學中,也能找到一種類似於哥白尼似的革命。我使用現代人中研究康德而深受歡迎的作家的話,把它稱之為『盧梭主義的革命』,因為正是盧梭,他寫道:『服從自己制定的法律就是自由』。盧梭從政治意義上理解這種行動原則,並且在此基礎上提出他對平民參與立法的辯護。只有平民的主動參加,而不是被動的同意,國家權力才是合法的。康德進一步發展了這種思想萌芽,盧梭的政治原則,完全變成了康德道德的論據,在康德之前,道德法則的起源,要到神的意志或者自然界的秩序或者人對幸福的追求中去尋找。康德反駁說,在這些之中只能建立明智的准則,而不能建立道德的法則。……因此之故,康德把道德法則的起源稱之為意志的自主。」[1]康德絕不是單純的唯心論者,因為他並不拒斥經驗;康德亦不是單純的唯物論者,因為他也肯定人類意志的作用。於是這場道德領域的哥白尼式革命最終呈現給我們的是一條康德稱之為具有普遍必然有效性的定言命令:「要只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規律的准則去行動。」[2](P421,38頁)這條定言命令於理論、於人的行為要能夠成為可能,康德首先要排除掉人類情感中感性的成分。
人類很有理由為自己的道德情感而感到驕傲,因為他們除了會為生理慾望得到滿足而高興、為體皮發膚之失而感到疼痛之外,還有悲憫、同情、義憤之情,這是動物不具有的。人類會傾向於贊嘆那道德的、善的事情,也會不齒於那些不道德的、惡的行為。我們常常會覺得正是這些情感制約著我們的行為,但由此所彰顯出來的是,我們為了得到他人的稱贊而行善,因為怕為人不恥而不行惡。但究竟是我們稱之為「善」、「惡」的東西決定了我們的情感,還是我們的情感之好惡決定了我們稱什麼樣的行為為善,其餘的為惡?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是否是勇敢、堅毅的品質就必然意味著善,撒謊、放棄就一定是惡?我們又怎樣去解釋殺人者的勇敢和善意的謊言?我們陷入了困頓,也可能為自己行為的搖擺不定找到了辯解的借口。善惡之界定在情感的羈絆下顯得如此模糊不清,它可能隨時隨地都會發生著變化,情感的制約力量便顯得脆弱而不堪一擊!善惡的飄忽不定表達著行為的無法確定,行為法則的不可能。因此如若我們還希望發現能夠具有普遍必然有效性的道德規律,就決計不能從人類普通的自然情感中去尋找。按照康德的說法,我們的情感是有區別的,一種是與欲求對象密不可分的,一種僅僅與觀念相關聯。前者是慾望、偏好的原因,由之而來的愉悅就僅是出於對偏好的關切,感性的東西會左右它;後者是出於理性的關切,它將與感性無關。[3](第320-324頁)我們的困頓就來源於感性的情感。道德感應該是理性對道德觀念的關切康德是這樣來定義 「道德感」的,「然而,他們對道德規律確實感到關切,我們把這種關切的內在基礎稱為道德感。」[2]( P460 ,85頁)道德感不同於由慾望對象或厭惡對象而來的自然的愉悅和不悅之情,它體現為一種關切,一種對道德律的關切,也就是服從道德法則的直覺。如果我們說人皆有道德感,在康德那裡就不單指的是羞恥善惡之心,還指的是服從道德律的傾向。因此純粹的道德感先天地決定於道德律,而不取決於主體的任何經驗狀態。同情、憤怒皆可能為偶然,而道德感只可能為必然,如若我們的道德律能夠成為普遍有效的。與此同時,道德律以命令的形式告訴我們什麼是應該追求的對象,什麼是應該憎惡的對象,道德感便是促使我們去追求、去憎惡的一種主體的內在感受,而那依據道德法則能夠成為必然追求的對象的,康德稱之為善,依據道德法則會成為必然憎惡對象的,康德稱之為惡。正如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所談到的,善惡概念不在道德律之前,而是由我們那能夠具有普遍必然有效性的道德律決定我們的善惡概念,決定行為的善或惡的依據就是先天的道德法則。[4]〔P63,68頁〕善惡不僅與人的苦樂感受、與人的利益無關,也與外部事物、與人的意志無關。道德感亦與外部事物以及個體的利益傾向無關,與主體的經驗無關,它僅是道德律所激發的一種主體的內心感受。但道德感並不能夠因此就成為道德律的決定依據。「不能把這種道德感錯誤地當作道德判斷的標准,而必須把它看作是規律對意志產生的主觀效果,而只有理性才對它提供客觀根據。」[2](P460,85頁)
通過人類情感中感性成分的排除以及理性成分的介入,康德找到了可能具備普遍必然有效性的道德律與主體感受之間的橋梁,或者說是滿足了主體的情感需求。因此可以將道德感看作是道德律的結果,理性才是原因。「所以,對於我們人來說,作為規律的准則普遍性,我們為什麼對道德感到關切,這是完全不可解釋的。只有一點是肯定的:它之對我們有效,並不是因為我們對它感到關切,因為關切是他律的,是實踐理性對感覺,對一種基本情感的依賴。」 [2](P460,85頁)也就是說,退一步來看,即便道德感之體現出來的關切能夠作為意志的決定性因素,但關切本身已指明了主體情感的傾向,它同主體慾望及外部因素的決定一樣,只能夠成為他律而不能實現自律。在康德那裡,他律就意味著強迫以及該法則本身的不必然。康德其實提出了兩個問題,什麼能夠使得行動必然地具有道德性,顯然,由情感而來的關切是不能夠的;什麼能夠實現道德律的普遍必然有效性?這是理性的職責。道德感的提出,兼有溝聯這兩個問題的可能。自然情感不僅不能保證道德准則的普遍必然有效性,亦不能實現行為之必然道德;道德感不能夠決定道德律,但它體現了行為的必然道德。
18世紀的歐洲倫理學領域,盛行的是以洛克、休謨以及亞當·斯密為代表的道德情感論。事實上以道德情感為基礎的倫理學,其基本性質是享樂主義和功利主義,是以愉快和幸福為唯一目標的。康德從根本上否定了經驗主義倫理學的基礎。他在《關於美和崇高情感的觀察》中寫到,「情感絕非只有一種聲音。」[5](第226頁)既然情感本身都不能夠一致,它又如何能夠提供判別善惡的唯一標准呢?
因此,僅僅將道德感這一概念提供給我們是不夠的,關切不能夠使我們的意志成為善良意志。換而言之,關切並不能決定行為的道德價值。其實, 「關切」一詞我們仍然可以作三個層次來理解。首先,是對對象的關切,這就包括了經驗的對象、主體慾望,而對道德律的關切亦屬於其中,只是較特殊的一類,它更接近於讓行為體現出道德性,因此將它作為過渡性的第二層次亦未嘗不可;第三層次,雖然康德還是使用了「關切」一詞,但純粹唯理性具有,由准則的普遍有效性直接規定意志,卻已經脫離了感性層面上的「關切」的含義。我們毋寧可以使用另一個詞來代替——「尊重」。尊重一詞才真正不成為經驗意義上的情感,而由那所謂准則的普遍有效性直接規定意志,按照康德的說法,也就是對道德律的尊重。尊重道德規律的同時,也有著對人的尊重的要求。
http://www.biye65.com/fanwen/47/1522/2006/11/5213_2.html
❷ 康德三大道德律是什麼
您好:康德的三大道德律為:普遍的行為法則,人是目的以及意志自律。(詳見《實踐理性批判》)……以下,我參照一些資料進行簡要的說明。 1、普遍的行為法則——「要只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規律的准則去行動。」……後來康德又對此准則做了一點延伸,即「你的行動,應該把行為准則通過你的意志變為普遍的自然規律。」這一經過變化了的定言命令,在突出行為准則需具備普遍性的同時,強調了如何實現准則向法則轉變的關鍵在於人自身的意志,法則體現著對意志的命令,准則則體現著意志的選擇,那麼當我們回憶起定言命令表達著的是自身即為意圖目的,而不是作為其他目的的手段時,我們知道了與這個道德律令相關聯的意志就只能是我們的善良意志了。因為「善良意志,並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並不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於達到預定的目標而善,而僅是由於意願而善,它是自在的善。」 2、人是目的——「你的行動,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是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該律令是在保證普遍性同時解決實踐原則的質料問題,即目的的依據。康德指出,人之作為有限理性存在者是作為自在目的而存在著的,在任何時候都只能被當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在目的王國中是有尊嚴而不是僅有價值的。正因為人是最終的自在目的,人類的善良意志是自在的善,這才促使我們將道德律令看作是行為的直接決定者,道德畢竟是人性中的道德,道德上的善正是善良意志本身。「只有道德以及與道德相適應的人性,才是具有尊嚴的東西。」 3、意志自律——服從定言命令的人類自身就是道德規律的立法者。任何規律皆為自由的,道德規律亦不例外。人類正是在立法的參與過程中,體現出人的自在目的性。人的尊嚴、人的法則也因透顯著與規律必然吻合的意志,才成為徹底善良的意志。「他之所以崇高,並不由於他服從道德規律,而是由於他是規律的立法者,並且正因為如此,他才服從這一規律。……既不是恐懼,也不是愛好,完全是對規律的尊重,才是動機給予行為以道德價值。只有在其准則可能是普遍立法的條件下才是行動的意志,才是人們可能的理想意志,才是固有的尊重對象。人類的尊嚴正在讓他具有這樣的普遍立法能力,雖然他同時也要服從同一規律。」對道德律的尊重最終實現的是對人性自身尊嚴的尊重,這樣的一個道德律才是唯一值得尊重也是配得上服從的規律。
❸ 康德的道德觀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來因支配的源說法,而是認為意志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則。
康德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
因此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採取該行為的動機。康德還認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3)康德的道德擴展閱讀:
康德認為,人類的認識從感性開始,經過知性,最後以理性告終。由於知性以感性為基礎,它就不可避免地受感性限制,它獲得的知識,一方面只涉及現象,不是事物自身的知識:另一方面又是不完整的,沒有達到最高最後的統一。
理性是人類認識的最高能力,它要求知識的「徹底性」一一不僅要追求關於現象的經驗知識,而且要超越經驗界限,去追求「終極」、「完備」、「絕對」等等不受任何條件限制的東西。
❹ 請問康德說的「道德律」是指什麼
"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著心靈: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氣勢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德墓碑上
❺ 康德哲學中道德律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在談到「道德律」(moral law)時,必須先了解「法律」的意義:
法律的涵義很廣,包括「物理律」和「道德律」。物理律是一種不須訴諸人類意志的律法,這個律規范了所有自然界的運行以及一切的事件,因它顯示出萬物的自然本性,所以又稱為「自然律」(natural law)。「道德律」是指一種規范人類生活的命令;它必須訴諸人的意志─ 人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聖多瑪斯(Thomas Aquinas,約1225-1274)對法律所下的定義即是指「道德律」而言,他說:法律是行為的規范或准則,人們依照它去實踐或戒避行動。聖多瑪斯以為,自然道德律的最基本內容和原則是「行善避惡」,這是人類原始而基本的倫理經驗。除此之外,自然道德律也包括人類一些生存上的基本需要,例如:生活、繁殖、理性的生活、社會生活、基本人權……等。
道德律也有神學上和哲學上的意義。從神學的角度來看,道德律來自上帝,基督徒根據信心來接受;其最具體的表現乃是聖經中的十誡,它是一種實際的道德命令。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道德律的內容不是來自上帝的命令。其根據也不是基督徒的信仰;而是根據「萬物的本性」。在此意義之上的道德律也就是一般所謂的「自然道德律」;它是全人類,包括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共同的基本倫理原則、共同的道德基礎。它來自人類的理性、反省和分析的能力。所以這種自然道德律是任何人都能發現的,而且對每一個人的道德生活都是有所助益的。它是有理性的人類在自己的人性上所發現的做人之基本要求。
❻ 康德的絕對道德是什麼意思
康德認為,道德完全先天地存在於人的理性之中。只有因基於道德的義務感而做出的行為,方存在道德價值。因心地善良而做出的義舉,或是因義務而做出的德行(譬如軍人因救災而犧牲),都不能算作真正有德的行為。道德應當,而且只應當從規律概念中引申演繹而來。盡管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遵循某種規律,但只有理性生物(人)才具有按照規律的理念而行動的能力(自由意志)。就客觀原則對意志的約束規范而言,其命令盡管是強制的,但同時也是理性的。這種理性命令的程式,就叫作「律令/命令/戒令(Imprativ)」。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說法,而是認為意志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則。康德指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因此康德指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採取該行為的動機。康德還指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康德的法則都是檢驗法則,而不是決策法則。使用的方法就是你首先要提出一個解決方案,然後把這個方案拿到這個法則中去檢驗,如果沒有沖突,那麼這種方法就是合理的。但是你要提出一個什麼樣的方案取決於你的實踐理性,你的人生經驗和邏輯。
也就是說康德不是不在乎結果,只是他更在乎手段。換句話說他在乎結果,但是他更在乎手段。因為他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預測到無限的結果(混沌理論),而手段或者法則卻是人可以掌握的,所以他才堅持手段的正義。換句話講,他之所以堅持手段的正義,恰恰是因為結果的正義是追尋不到的。
❼ 康德的那句很經典的話是什麼啊,頭上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法則
康德經典語錄如下: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版中喚權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個是我們頭頂浩瀚燦爛的星空,另一個就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
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氣勢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每當想起這句話時,內心原本被壓抑的美好的情操都會被調動出來 , 感到自己的人格得到了凈化 。
伊曼努爾·康德是世界公認的近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整個一生住在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出生於德國柯尼斯堡,也逝世於德國柯尼斯堡。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是近代西方哲學的集大成者,其學說深深影響著近代西方哲學。
他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是他的「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這三部著作。
❽ 康德法律道德的名言
1、自律原則是唯一的道德原則。——康德
2、思維無直觀是空的,直觀無概念是盲的。——康德
3、人是萬物的尺度。——康德
4、我不能讓人變得更好,除非他們身上還殘存著善良;我不能讓人變得更聰明,除非他們身上還有些許理智。——康德
5、既然我已經踏上這條道路,那麼,任何東西都不應妨礙我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康德
6、理性一手拿著自己的原理,一手拿來著根據那個原理研究出來和實驗,奔赴自然。——康德
7、酒能使人出語輕快,酒更能使人一吐衷情。酒,因而成為一種道德的性質成為搬運率直之心的物質。——康德
8、我從不擔心被證明有錯,卻擔心被誤解。——康德
9、大海之所以偉大,除了它美麗、壯闊、坦盪外,還有一種自我凈化的功能。——康德
10、橫波一盼,說話一句,勝過世界上的一切知識。——康德
11、凡是在理論上正確的,在實踐上也必定有效。——康德
12、事實上只有三種人適合結婚:傻瓜、惡棍和牧師。牧師習慣受縛於義務,惡棍希望他的太太不貞,傻瓜則相信他的太太是忠實的。——康德
13、哲學無法教授,哲學永遠是思想者的事業。——康德
14、知識分子是敢於在一切公共場合運用理性的人。——康德
15、一種在直觀中被給予的雜多的統覺,它的這種完全的同一性包含著一種表象的綜合,並且只有通過這種綜合的意識才是可能的。——康德
16、一切必然性在任何時候都以一種先驗的條件為基礎。——康德
17、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准;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康德
18、凡人的一舉一動,必是社會准則。——康德
19、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康德
20、自然的美是一個美的事物,藝術的美是一個事物的美的表現。——康德
21、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康德
22、生得偉大者,笑對無常。——康德
23、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徵。——康德
24、對顯象的雜多的把握在任何時候都是漸近的。各部分的表象相繼而起。至於它們是否也在對象中相繼,則是反思的第二點,它並不包含在第一點中。——康德
25、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種秘密,用來抑制放縱的慾望;它順乎自然的召喚,卻永遠同善、德行和諧一致。——康德
26、哲學的義務是,去除因誤解而生的幻想。——康德
27、為一個判斷中的各種不同表象提供統一性的同一種功能,也為一個直觀中的各種不同表象的純然綜合提供統一性,用一般的方法來表達這種功能就叫做純粹知性概念。——康德
28、痛苦就是被迫離開原地。——康德
29、美最忌諱的是使人反感,而和崇高相去甚遠的是令人失笑。因此男人最痛苦的是你說他無能,女人最討厭你說她醜陋。——康德
30、將人視作手段,而不以人本身為目的,這永遠都是錯誤的。——康德
31、自由不是想干什麼就干什麼,而是想不幹什麼就不幹什麼。——康德
32、思想無內容則空,直觀無概念則盲。——康德
33、活動或運動是人體健康的導師。——康德
34、當愛情需要我的時候,我沒有資格去享用它,當我需要愛情的時候它卻離我而去。——康德
35、道德確實不是指導人們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條,而是指導人們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學說。——康德
36、沒有信仰的人類生活與獸類生活無異。——康德
37、一個人的缺點來自他的時代,他的美德和偉大卻屬於自己。——康德
38、啟蒙就是讓人有勇氣去自己思考。——康德
39、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康德
40、有學問,然後有先見;有先見,然後能力行。——康德
41、發怒,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康德
42、我們所有的知識都開始於感性,然後進入到知性,最後以理性告終。沒有比理性更高的東西了。——康德
43、只要你盡職盡責,人們都會由衷地對你尊敬。——康德
44、三樣東西有助於緩解生命的辛勞:希望,睡眠和微笑。——康德
45、盡管我們的一切知識都是以經驗開始的,它們卻並不因此就都是從經驗中發源的。——康德
46、工作是使生活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康德
47、一個人沒有信心,第二天都不想起床。——康德
48、我已選擇了一條路,將要終身實行;我要繼續我的事業,任何事都不能加以阻擋。——康德
49、審美觀念生起許多思想而沒有任何一特定的思想,即一個概念能和它相切合,因此沒有語言能夠完全企及它,把它表達出來。——康德
50、想要成就大事業,要在青春的時候著手。——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