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手段
Ⅰ 德治是目的,法治是手段這句話正確嗎
德治是目的,法治是手段,這句話也是正確的,
法治的最終目的也是需要德治的
Ⅱ 什麼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一、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
簡言之,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維需以法治概念為前設。
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至今,於法治概念之認知盡管不完全一致,但對其核心內涵包括精神、實體、形式等層面諸要件已經有基本共識存在。
就中國當下而言,經過30多年砥礪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識也已基本具備。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維命題的前提。
二、法治方式就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
簡單地說,法治方式就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法治方式與法治思維是內在和外在的關系,法治方式就是法治思維實際作用於人的行為的外在表現。
可以說,法治思維影響和決定著法治方式。法治方式與原來人們常用的法律手段一詞,在意義上相近。但,手段一詞過於工具化,而方式則是更恰當更中性的描述。
(2)法治手段擴展閱讀
一、法治思維四個層次
法治思維在不同問題和領域的運用包含了不同的層次。概括而言,法治思維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一是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進行認識並得出初步判斷的層次。人們可以根據法律對社會中的一些行為或現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斷,例如飲酒駕車是違法行為。這種層次的法治思維,是普通社會成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備的。
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規范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結論乃至解決辦法的層次。法律職業者的思維多為這一層次。這一層次的思維是以通過法律解決個案為主要特徵。
三是綜合決策層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認知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性衡量,並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法治思維更多地體現在這一層次上。
四是建構制度層次,即在前面三個層次的思維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抽象,從而能夠通過建構或改革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最高層次的法治思維,也是高層級的領導幹部所應當具備的。因此,考察法治思維能力的高低,應當按照對象和主體的不同設定不同的標准。
二、與法治思維相應的法治方式,其外延更為寬泛。通常人們所說的「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都是屬於法治方式的范疇。
凡作決策、處理問題,都要先找法律依據。有法律依據的,看看法律是怎麼規定的,所提出的處理措施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沒有法律的具體依據的,看看上位法、憲法中有沒有原則性的規定,有原則性規定,要按照法律原則進行辦理。
有些事情可能是全新的,也要按照法律的基本原理進行比照處理,使之符合法律精神、合乎法理。有些情況下,出現法律規則之間相互沖突的情況,則要按照下位法服從與上位法的原則,依照法定程序來處理。
Ⅲ 法律方法是法治思維的基本要素
所謂法律思維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規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的習慣與取向。在通常情況下,法律問題往往還包含著政治、經濟或道德問題,可以從道德的、經濟的、政治的角度來思考和處理,但一旦這些問題被納入法律調整的范圍,就應當按照法律的規定、原理和精神來思考與處理。在相當多的情況下,按照法律思維思考與處理問題,與按照道德思維、經濟思維或政治思維思考與處理問題,會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結論,但在某些情況下,則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例如,欠債還錢是幾乎所有社會普遍通行的一項道德原則。法律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利,但法律中有訴訟時效的規定。按照我 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債權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債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也就是說,如果債權人在二年內既沒有向法院起訴債務人,也沒有向債務人提出還債要求,而且債務人也沒有表示要償還債務,那麼債權人的債權就不再受法律保護。法律雖然不強迫債務人履行義務,但並不反對債務人自行履行,因為從道德上說,一項債務不論過了多長時間,債務人都有義務償還。在此類情況下,法律思維與道德思維之間即產生了沖突。必須強調的是,在對法律問題的思考與處理上,法律思維應當優先,不能用道德的原則和道德評價取代法律的規則和評價。
Ⅳ 為什麼要靠法治手段推進垃圾分類
從一些垃圾分類推廣相對成熟國家的經驗來看,是否將其納入法治軌道,是影響該項內工作成效的重要容因素。對於垃圾分類,一些地方作出規定,居民一旦出現垃圾處理不分類的情況,就很可能面臨一紙罰單。與之配套的是,一些地方還對生活垃圾分類予以事無巨細的詳盡指導,使之內化為居民基本的生活習慣。但是,目前我國有關垃圾分類的規章制度主要為激勵性質,在督促個人履行環保責任方面,還缺乏有效的約束性、懲罰性規定。垃圾分類離不開法律法規、可操作的政策和完善的監管體系。當前關鍵是要建立起與垃圾分類參與者切身利益相掛鉤的監管機制,明確垃圾投放、收集、中轉、運輸、處理等各個環節的責任主體及其相應的義務。
Ⅳ 如何用法治手段開展信訪維穩工作
各級各部門要堅持以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批示精神為統領,牢固樹立依法治國理念,樹立依法做好信訪維穩工作理念,主動適應新形勢、新變化、新要求,不斷探索新思路、新方式、新手段,進一步增強工作的前瞻性、主動性、針對性,提高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和信訪維穩工作法治化水平。要堅持深化改革,依法治理,建立健全協商、風險評估、矛盾糾紛排查、信訪與調解聯動等新機制,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要堅持問題導向,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深入推進依法逐級走訪,著力打造「陽光信訪」,扎實做好重點疑難案件化解工作,依法維護信訪秩序,形成解決信訪維穩突出問題的法治導向。要繼續完善黨員幹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制度,積極推行網格化服務,善於運用信息化手段,構建常態化、長效化的聯系服務群眾機制,打牢信訪維穩工作的基層基礎。
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對信訪維穩工作的組織領導,切實擔負起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政治責任,為做好信訪維穩工作提供堅強保證。要加強輿論宣傳,創新宣傳教育方法和輿論引導方式,做好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強隊伍建設,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增強信訪維穩隊伍的公信力、執行力和戰鬥力。要加強檢查考核,以責任落實推動工作落實,為建設經濟文化強省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Ⅵ 維護法律的基本手段
維護法律的基本手段應該是依據法律,最初判決,保護合法的事物,處罰非內法的。並以強制力容確保判決得以執行,而非一紙空文。要求行政機關在行使權力時,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進行,不得與法律相違背。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
(6)法治手段擴展閱讀:
法理依據國家、集體或個人在行使其某項權利時所依據的法律理論。法理依據是一種抽象的、概括的法的形式,是形成某一國家全部法律或某一部門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學理,在一定意義上是法的淵源。
法理依據一般是法的原則、理論,用於在法律不足以解釋某一法律關系或事件時使用,目的在於彌補法律規范的空隙。因為法律無論如何詳盡,也不可能把錯綜復雜、千變萬化的社會現象都毫無遺漏地加以規定。
法理可以補充法律的不足,因此法理一些特殊情況下,被當做法律使用或作為某一案件判決的參照。法理,不是成文法,因此,在很多時候具有爭議,一般用於學理研究,指導法律的改進和提升。
Ⅶ 採取法律手段
協商,調解,仲裁,訴訟都是法律手段。
Ⅷ 如何運用法治手段促進我國社會事業發展
一、要深刻理解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主要內涵
法治,簡言之,就是依法而治,即管理國家、治理社會主要依靠法律這種普遍、穩定、明確的規范和規則,而不是法律之外的某些習慣和辦法,更不是個人包括領導者的意志和看法。強調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就是要求領導幹部在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推動工作和事業發展時,根據法律規則認識和解決問題。其中,法治思維是指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則、精神和邏輯對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的思想認識活動或思想認識過程;法治方式是指在法治思維的基礎上,按照法律規定和法律程序處理和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和工作方式。在依法治國被確立為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成為治國理政基本方式的背景下,領導幹部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必須切實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樹立遇到問題找法的思維方式,養成解決問題用法的工作方式。
二要積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大力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既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客觀需要,也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黨的執政水平和領導水平的重要內容。
1、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
法是全社會共同遵守的行為准則,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隨著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要更好凝聚改革共識、確保改革不斷推進,就必須在發揮政策作用的同時,更加註重發揮法治的作用。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領導幹部應善於將黨的改革主張和人民的改革意願通過法定程序轉化為代表國家意志的法律制度,以促進和保證改革措施貫徹落實、改革經驗和成果得到鞏固;善於將改革實踐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通過發揮法治的作用和維護法治的權威,提高領導改革和依法執政的能力與水平。
2、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
法治具有普遍性、穩定性和可預期性等特點,與科學發展有內在聯系。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有利於推動科學發展。法治不僅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法寶。特別是在經濟社會轉型時期,領導幹部應更多更自覺地用法治眼光審視發展問題、用法治思維謀劃發展思路、用法治手段破解發展難題,進一步建立健全適應科學發展要求的法律法規,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3、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法治是利益協調、權益保障的根本依據,也是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有效手段。面對各種社會矛盾多發頻發的現實,領導幹部應更加註意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妥善協調利益關系、有效化解矛盾糾紛、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特別是在應對人民群眾各種訴求和處理各種突發事件時,既要注意運用經濟、政策、行政等手段,更要注重運用法治手段,確保解決辦法和處理結果經得起實踐檢驗,從而更好地維護社會和諧與穩定。
Ⅸ 什麼是經濟手段,什麼是行政手段,法律手段
1、經濟手段是指政府經濟行政部門按經濟運行規律的要求,來管理下屬經濟組織及其活動的一種方法。從根本上說,是利用各部門其活動的經濟利害關系來制約相互間的活動的行政執行行為。
就以我國的出口貿易為例,當我們的民營企業日趨於國外高額關稅的時候,企業命運危在旦夕,我們國家對外的出口關稅實行補貼制度,保護我們的民營企業,這就屬於經濟手段。
2、法律手段是指行政機關以法律為武器,根據法律活動的規律、程序和特點實施行政管理。即國家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領域內,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把國家法律、法規實施到具體的行政活動中,以達到有效而合理的管理目的。
比如國家針對樓市的價格過高從而制定的限購令就是一種法律手段。
再比如訂立的各種合同也是一種法律手段。
3、行政手段是國家憑借行政權力,通過頒布行政命令,制定政策、措施等形式,對商業經濟活動進行宏觀調控或干預的方式或方法。
行政手段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很常見的,比如工商局的檢查,稅務的查稅,政府的命令等等。
比如如果發生食鹽短缺,有的地方會出現哄抬物價的現象,我們的行政單位會出面進行必要的懲治。
(9)法治手段擴展閱讀:
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區別:
1、含義不同。
經濟手段是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而影響和調節社會經濟活動的措施。
法律手段是國家通過制定和運用經濟法律法規來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
行政手段則是國家通過行政機關,採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標、規定等行政措施來調節和管理經濟的手段。
2、內容不同。
經濟手段包括經濟計劃和經濟政策。經濟計劃是由國家統一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是國家從宏觀上引導和調控經濟運行的基本依據。
法律手段是指政府指導和影響經濟活動所規定並付諸實施的一切准則和措施,它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信貸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價格政策、匯率政策、稅收政策等。法律手段主要包括經濟立法、經濟執法和法律監督。
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行政指標、行政規章制度和條例。
3、任務不同。
經濟手段的任務在於合理確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搞好經濟發展預測,總量調控、重大結構調整和生產力的合理布局規劃,集中必要的物力財力進行重點建設,綜合運用各種經濟杠桿,促進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
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則主要是規范生產經營者的活動,維護市場經濟秩序,調節國家、企業和個人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維護經濟活動參加者的合法權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手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行政手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律手段
Ⅹ 法律手段的分類
按行政執法所作的分類,法律手段主要有行政決定、行政檢查、行政強制執行和行政處置等不專同類型。
1、行政屬決定。是指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經法定程序依法對相對人的權利和義務作單方面處分的行為。其特點是:具有強制性和單方性;直接處分相對人的權利和義務,須依法定程序,通常不能及時做出。其具體形式表現為行政許可、行政獎勵、行政命令和行政處罰四種。
2、行政檢查(又稱行政監督檢查)。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對相對人是否遵守法律、法規和具體行政決定所進行的能夠間接影響相對人權利和義務的檢查、了解行為。它具有義務性、限制性和單方自主性的特點。
3、行政處置(又稱即時強制)。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在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危害的緊急狀態出現或將要發生的情況下,臨時採取特別行政命令、特殊強制措施的行為。它具有緊迫性、即時性和直接強制性三個特徵,是緊急狀態下行政管理的一種特殊的、必要的手段。
4、行政強制執行。是指特定行政機關採取強制手段保障法律、法規和行政決定得到貫徹落實的一種執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