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三十三章

道德經三十三章

發布時間: 2020-12-18 22:17:10

1. 道德經三十三章及九十 具體體現什麼思想

道德經第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這章文字很好理解,基本不用解釋,也可以看懂。需要注意的是,這幾層意思,是層層遞進的:知人不如自知,自知不如勝人,勝人不如自勝,自勝不如知足,知足不如強行,強行不如守道,守道能夠做到時刻不忘,就能養壽。

顯然,老子的意思,是守道為人生根本。

什麼是人的」道「呢?就是你這輩子究竟應該干什麼?你的使命是什麼?並且時刻不忘你的使命。

這章有一個疑點,就是老子明確提出了「自勝者強」這個觀點,表面上與老子在道德經里一再推崇的「柔弱勝剛強」的觀點相悖。但是,我們必須知道,道家的「弱」,並不是真的「弱」,只不過是外表上顯得「弱」,但其實內心極其強大的,他們是能夠「自勝」的一群人。老子在道德經裡面喜歡以水喻道,水就是外表柔弱,而內在強大無比的一種物質。

道德經第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這章的意思,可以用第八章「動善時」的觀點來解釋。該動則動,該退則退。韓信就是因為不懂這個道理,而遭來殺身之禍。相比之下,張良因為懂得黃老之術,就比他聰明得多,知道鳥驚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得以善終。

道德經第10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這章是講的守道之法。傳統的道家修仙之術,對本章非常重視。從哲學的角度去理解,就是「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人能時刻不忘自己的「道」,至精至純,片刻不忘,做什麼都可以成功,都能得「道」。

2. 老子第三十三章的感想!!!!!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內,自知的人算是聰容明。能勝人的稱得上是有力量,能自勝的人才算得上是強大。因此呂氏春秋先己篇曰:「故勝人者,必先自勝,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於外,務在自知。……敗莫大於不自知。」一個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勝之功力,就很難知人善任而進行有效的管理。

毛澤東曾說過:「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也將曾國藩作為自己的人生楷模,處處效法。獨樹一幟的曾氏之學,是對中國傳統優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結。曾國藩一生「用將則勝,自將則敗」。曾之用兵,靠「敬」與「誠」兩字,廣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權,用將得當,屢建大功;勝則自傲,自將而一試身手,屢戰屢敗,至於數次自殺未遂。正是這些磨難和經驗教訓使他逐漸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的哲理,達到「依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夠自勝而擁有強大的人格力量。

3. 有關老子第三十三章的議論文

駁論文的破立結合
定義:首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再批駁已指出的錯誤論點,並在批駁的同時或之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正確觀點加以論證。
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根據題目寫出一個觀點,再加以闡述說明,重要的是要有說服能力,三要素缺一不可,仔細看看下面的具體介紹,以後就可以多試著寫作,這樣作文才可以有長進。此外,還要多記一些名言警句和名人事例,以便在作文中更好的應用。總的來說,議論文的論點是要解決「要證明什麼」,論據是要解決「用什麼來證明」,而論證是解決「如何進行證明」的問題。
[3]論點
論點,是正確、鮮明闡述作者觀點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統帥。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個中心論點,一般可以有分論點。
論點應該正確、鮮明、概括,是一個完整的判斷句,絕不可模稜兩可。
①正確性:論點的說服力根植於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而這又取決於作者的立場、觀點、態度、方法是否正確,如果論點本身不正確,甚至是荒謬的,再怎麼論證也不能說服人。因此,論點正確是議論文的最起碼的要求。
②鮮明性:贊成什麼、反對什麼,要非常鮮明,千萬不能模稜兩可,含糊不清。
③新穎性:論點應該盡可能新穎、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見解,不是重復他人的老生常談,也不是無關痛癢、流於一般的泛泛而談,應該盡可能獨特、新穎。
論點的位置一般有四個:文題、開頭、文章中間、結尾。但較多情況是在文章的開頭,段落論點也是如此。當開始與結尾出現類似的語句時,開頭的為論點,結尾處的是呼應論點。
有的議論文的論點在文章中用明確的語句表達出來,我們只要把它們找出來即可;有的則沒有用明確的語句直接表述出來,需要讀者自己去提取、概括。概括出的句子不應含有修辭等手法。

4. 老子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三章——「知人善用」是統治者的「基本功」
知人者哲,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說明】
「知人者智」應當訂正為「知人者哲」。因為在西周時,有成語為「知人者哲」,這有《尚書》作證。再者,《老子》全文之中是反對「智」的。如:「使夫智者不敢為也」;「智慧出,定有大偽」;「絕禮棄智,民利百倍」;「以智治國,國之賊」!這都是說明他對「智」是咬牙切齒、恨之入骨的。絕對不可能在「知人善用」的問題之上,而去贊美這個「智」字。其三,春秋末以來,所新生的「仁義禮智」的認識的發展,在戰國期間,雖然沒有得到官方的認可(東周和東周以前出土的金文可證);但是,它們在社會之中,在不少的文人之中已經泛濫成災。因此,這也影響到在春秋、戰國期間,讀《老子》這一本書的爭相傳抄、自我訂正;加之甲骨文的「哲」與「智」寫法相似,並且還受到春秋晚期「聖智」的影響(見仲子平鍾銘文)。所以,當人們面對把甲骨文本的《老子》翻譯成籀文的《老子》的時候,老子的本章文字,就做了如此改動。
這是十分明顯的教育統治者的「言論」集錦,統治者必須按照老子說的去做:必須不違背「式敷民得,永肩一心」的宗旨,必須時刻把「保證、保障民得」的利益放在心上,才能有可能成其為「死而不亡者壽」的人!可惜,兩千餘年來,這種人很少、很少。
【字詞句注釋】
知人者哲:知人,徹底了解人,能充分看到人的品格與才能等;哲,聰明,才能和見識卓越;知人者哲,能夠徹底了解他人、正確「使用他人」才是一個聰明、有才能的統治者;
自知者明:自知,能夠正確估價自己;明,明白、清楚、聰明、精明;自知者明,自己能夠知道、正確估價自己就是一個精明的人。
勝人者有力:勝,(形)比另一個優越;勝人者,比別人優越的人;力,力量,這里指的是:才能、能力、本領、特長、專長;有力,在某些方面或某一方面的能力優越於他人,或者是自己的特長,別人是沒有的;勝人者有力,統治者比別人優越的地方,在認識問題的某些方面或某一方面是別人望塵莫及而獨到的,那麼他就是一個有「特殊」認識力量的人;
自勝者強:自勝,戰勝自我;強,強大、剛強;自勝者強,能夠戰勝(克服)自己「弱點」的人,才是真正「強」壯有力的人;不過,如果此人是一個十分自信的人,他就不會戰勝(克服)自己「弱點」,相反他就會發揚光大自己「弱點」,就是一個強行其事的人,這是十分可怕的行為;顯然老子指的是前者。
知足者富:知足,這個詞表面看上去是:「自知滿足」;或「安於現狀」;但是在《老子》這里還含有上一個章節的「適可而止」的意思,也就是必需認識到事物發展的尺度和分寸,應該停止的時候必須立即停止!也就是說,「知足」這是一種認識能力的體現;富,富有,精神上的富有,認識問題的能力的富有;知足者富,能夠認識到客觀事物的「進」和「退」(停止),這才是真正的精神財富。
強行者有志:強行者,按自己的志向、意志辦事的人;有志,有自己的志向、意志;強行者有志,只按照自己的志向、意志辦事的人。顯然這有兩種人:其一是一意孤行按自己主觀意志辦事的人;其二是遇事必須考慮民眾利益,一切從民眾利益出發而辦事的人。顯而易見,老子是刻意於後一種人的。也就是只按照自己「式敷民得,永肩一心」的志向、意志為民眾辦事的人;
不失其所者久:所,處所、所在,含有「根基」、「根本」,隱含「民眾」的利益;不失其所,不會失去居住的地方、不會失去辦事的根本、不會不顧及到民眾的根本利益;久,長遠、長久、持久;不失其所者久,在辦事的時候都要考慮、顧及到民眾的根本利益,這樣的辦事才能持久、長久。
死而不亡者壽:亡,逃亡、亡失、亡去、(動)淪亡,老子在這里指的是一種「信念」、「道理」的「丟失」、「沒有了」的意思;死而不亡,統治者的身體死了之後;壽,本義是指活的歲數大、年歲高、長命、長壽,然而,這里顯然是指「信念」或「道理」留傳長久的意思;死而不亡者壽,統治者這個人已經死了,但是他所推行、提倡的道理卻永遠留在我們的人群之中!這是指的誰呢?這只能指的是:成湯、盤庚、武丁、古公亶父、周成王、周宣王等統治者!他們才是讓我們永遠值得懷念和祭祀的人,也是54章中所說的「子孫以祭祀不輟」的人;好的統治者這個人已經死了,但是他所推行、提倡的道理卻永遠留在我們的人群之中,一直影響到我們的子孫後代乃至永遠!
【譯文】
能夠徹底了解他人、正確「使用他人」才是一個聰明、有才能的統治者;
統治者能夠知道、正確估價自己(知道自己身上的「弱點」和「缺點」以及「長處」)就是一個精明的人。
統治者比別人優越的地方,在於認識問題的某些方面或某一方面是別人望塵莫及而獨到的,那麼他就是一個有「特殊」認識力量的人;
能夠戰勝(善於克服)自己「弱點」和「缺點」的人,才是真正「強」壯有力的人。
能夠認識到客觀事物的「進」(前進、繼續發展)和「退」(停止、轉換、修正),把握、掌握、控制事物發展的「尺度」,這才是真正的精神財富(「擁有」或「能力」);
遵照祖宗的道理「式敷民得,永肩一心」,與自己的志向融而為一;所以,在大家面前就是一個只按照自己的志向、意志為民眾辦事的人。
在辦事的時候都要考慮、顧及到民眾的根本利益,這樣的辦事才能持久、長久;
好的統治者這個人已經死了,但是他所推行、提倡、踐行的道理卻永遠留在我們的人群之中,一直影響到我們的子孫後代乃至永遠!
【讀後】
「知人者哲」,這樣才有可能做到使用好他所擁有的權利,才會做到怎麼樣去「用人」,才會做到怎麼樣去善於「用人」。如果作為一個統治者,不會「用人」,那麼,這只能是一個不稱職的統治者!那麼,也只能形成「貪污腐敗」的窩點,藏污納垢的大本營。
「自知者明」,這樣,他就會針對自己的弱點,杜絕、分辨出什麼是「跟隨者、吹捧者、歌頌者」的阿諛奉承之類的語言,他就會面對「跟隨者、吹捧者、歌頌者」泰然處之,並且進而斥之、鄙之、責之、棄之!這將會杜絕多少「憂患」啊!
「勝人者有力」,這種特殊認識能力的力量,難以估計它的巨大威力。比如:盤庚「式敷民得,永肩一心」的「力量」無法衡量,它與人類社會的終極目的是那樣驚人的一致!另外,古公亶父所規定的「德」,是多麼光輝偉大。雖然目前把它的意思搞混淆了,但是只要認真對待社會問題,冷靜分析問題之所在,那麼也就會逐漸知道:社會內的根本問題是統治者的問題,是領導人的問題!這一點在西周以前是人人皆知的普通道理。統治者常常的口頭禪是「國之有咎在予一人!」顯然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出在統治者一人的身上。
「自勝者強」,能夠面對自己「弱點」和「缺點」的人,並且能夠戰勝它,就是敢於面對現實,敢於認識問題之所在,敢於前進的人。回顧一下我們的歷史上的統治者,有幾個敢於面對自己「弱點」和「缺點」?有幾個敢於面對現實而認識問題?有幾個敢於前進?
「知足者富」,「知足」是統治者執政能力的「檢驗」,否則是會滑向不顧民眾利益而一意孤行,從而魚肉百姓,置民眾於水深火熱之中而不顧。因為,有很多的事情是必須適可而止的,否則就會走向「事物」的反面,背離原先為民眾服務的「初衷」。
「強行者有志」,這就是執政之中的始終如一的堅持的原則和立場(「式敷民得,永肩一心」)。可惜的是好多的統治者們,不是忘記這樣的原則和立場,就是牙根兒就不知道有這么一回事!
「不失其所者久」,只有較為正確的執政,才能維系執政進程的長久,這是一個朴實的道理。統治者絕對的執政原則,不就是為他自己的國家的民眾而服務嗎?從古到今,從現在到未來,這都必須是顛撲不破的絕對的「道理」!
「死而不亡者壽」,我們常說「蓋棺定論」,但是這個詞語並不確切。因為我們回顧一下歷史,對不少的統治者是難以「定論」的。好多統治者死後,在他一定認識的圈子之內,可以得到一種「定論」;然而,在對立認識的圈子內,就會得出相反的「定論」。顯然這就會出現一個難以解決的歷史問題,我們的歷史不正是這樣嗎?顯而易見,這還包括世界歷史。這將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當然,如果都能夠統一到「式敷民得,永肩一心」共同認識之中,那麼就會具有共同的立場,也就會必然具有共同「為民眾而服務」的堅強信念和原則!
「知人善用」是統治者的「基本功」,也可以說是統治者第一要務,是必須而起碼的「本領」。否則,是不能擔當統治者這一職務的。所以,知人、自知,勝人、自勝,就是循序漸進而說明統治者所必備的「程序」。於是,知足、強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統治者的「執政」的全部「過程」。於是乎我們看到:「知人、自知;勝人、自勝;知足、強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等四類八個方面的統治者的真實「本領」和最後的「歸宿」。因為最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的本色是:不會失去為民眾利益而服務這個根本,當然就必定會永遠留存在民眾的心目之中!
再者,這是典型的西周末期時的語言流露,也是西周末期《詩》興的表白。當在西周末期出現四言句型(四言)或格言警句型(不僅僅是四言,有五言、六言、七言、多言)的時候(我們看到最早的四言句型或格言警句型,是在周厲王時期的青銅器之上),正是西周的「籀文」開始誕生(周厲王和周宣王之時)和發展的時期。然而,在西周的時候官用的書寫文字(不是青銅器上面的金文),還只能是甲骨文的沿用,甲骨文還沒有退出自己表現的舞台。老子是在周宣王四十三年擔當「歷人」職務而領導、組織人員修訂《書》的,他們使用的就是甲骨文,也只能是甲骨文。之後老子個人完成《老子》一書,同樣也只能使用甲骨文,但是,並不影響他使用「四言句型」的表露,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們在這里看到的是,當時西周末期理論精華的集匯,也代表了當時的認識水平。這里並不是老子個人的功勞,而是人們當時的認識水平。所以說,那些不顧事實胡亂吹噓老子如何偉大、如何不著邊際地了不起,怎麼會去認真認識《老子》?也沒有資格認識《老子》!
本章豈止是什麼個人修養問題,而應該是統治者、國家領導人必須具備的品德!同時,
這簡直是西周時候的格言警句集錦,必須引起我們對西周以前「社會」知識的重新認識,也必須引起我們從事領導工作人員的高度重視。這同樣也有利於國家內各級領導幹部的思想素質素養、認識能力、工作能力的提高!
【歷史性的錯誤】
有人給老子本人扣帽子,說「《老子》講知足,說死而不亡是長壽」,是什麼主義。這樣的人為什麼不知道「知足」,是知道事物的進退、是把握事物發展的分寸?是一個領導人所必須具有起碼的品質!另外,他根本不知「死而不亡」是什麼意思。可悲的是,這就是我們的學術!
【亟待展開研究探討的問題】
本章的每一個問題,都值得我們長期堅持不斷地去努力學習。特別是領導幹部,特別是高層領導幹部,乃至提高我們的認識問題的能力,加深我們為民眾服務的自覺性,以便有利於我們現實之中的工作需要,從而達到完滿地為民眾而服務的必然目的!這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特色,這才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這樣,只有這樣,只能這樣,才能是、也必然是我們和人類社會的進程保持一致,永遠立於不敗之地而一往無前,行進在世界的前列!

「知人善用」是統治者的「基本功」,也可以說是統治者第一要務,是必須而起碼的「本領」。否則,是不能擔當統治者這一職務的。所以,知人、自知,勝人、自勝,就是循序漸進而說明統治者所必備的「程序」。

5. 老子道德篇33章:...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知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最後一句怎樣解釋

富有屬於那些知足的人,有志之人必然是有強大執行能力的人。佔有而不喪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記的人才是長壽。

6. 老子第三十三章解擇

第三十三章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①。知足者富,強行②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③者壽。
[譯文]
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

[注釋]
1、強:剛強、果決。
2、強行: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3、死而不亡:身雖死而「道」猶存。

[引語]
本章講個人修養與自我設計的問題,主張人們要豐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觀點。在老子看來,「知人」、「勝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勝」更加重要。本章與第九章、十章、十五章、二十章的寫法比較類似,側重於探討人生哲理。老子在本章,全部用的正面直言的文字,與前面幾章不同。十章用問話的形式出現,二十章以反話形式表達。他認為,一個人倘若能省視自己、堅定自己的生活信念,並且切實推行,就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滿飽的精神風貌。

[評析]
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精神修養的問題。任繼愈說,這一章「宣傳了一系列消極、保守、反省的精神修養觀點」,「還宣傳精神勝利法,說什麼死而不亡是長壽,這些都是唯心主義的思想。」(任繼愈《老子新譯》)對於這種觀點,有學者表示不同意,例如張松如認為,老子所說的這種觀點「為什麼是唯心主義呢,難道『死而不亡』是『有鬼論』嗎?」他認為,這是見仁見智,人各有心。他認為個人的精神修養,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強、富、志、久、壽這些品格和素質,這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老子極力宣傳「死而不亡」,這是他一貫的思想主張,體現「無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並不是在宣傳「有鬼論」,不是在宣揚「靈魂不滅」,而是說,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這當然可以算做長壽了。
清末民初對《道德經》也有研究的著名學者梁啟超,他曾說,人的肉體壽命不過區區數十載,人不可能長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則可以永垂不朽,因為他的肉體雖然消失了,而他的學說、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卻會長期影響當代及後代的人們,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啟超的這種觀點,應該講主要所受的不是佛學的影響,而是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

7. 老子第三十三章闡述了什麼道理作業幫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這一章繼續講人之道,人生之道。可以說是老子政治哲學的最高智慧。「自知之明」「知足常樂」「知人善任」這幾個後世成語都來源於這一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認識別人叫做聰明,能認識自己才算高明。一個人能夠看清楚別人,能把任何人都認識清楚,就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歷史上的好領袖、工商巨子都能「知人善任」。「知人善任」很難,但做到了就具有領袖資質。然而,「知人者智」還只是第一步,更進一步的是「自知者明」。能夠自知才是一個明白人,一個高明的人。「知人」和「自知」不是截然分開毫無聯系的,「自知」是「知人」的基礎。一個人如果不能准確的了解自己,那麼對別人的認知也會出現偏差。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戰勝別人只能證明有力量,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強大。人生最難戰勝的是自己,自己的私慾、功利心、分別心以及思維習慣、心態模式等等。人能戰勝自己,就必定是一個強大的人,就不會被別人打倒。修道就是要戰勝自己的私慾妄念使自己強大。相反,一個堅強的人才能修道成佛。英雄能夠征服天下,但不能征服自己;征服天下易,征服自己難。有的英雄甚至把自己的煩惱痛苦建立在別人的頭上卻以為自己很了不起。聖人是不把自己的煩惱痛苦放在任何別人的身上,而是想把天下的煩惱和痛苦都擔在自己身上。這就是聖人與英雄的分別。

「知足者富。」知道滿足就是富有。「知足常樂」就源於這句「知足者富」。一個懂得滿足的人就會擁有快樂,快樂就是財富。不知足就是永遠跟著慾望跑,而慾望是永無止境的,所以也就永遠生活在痛苦之中。知足的心態來源於參透人生的價值觀,來源於悟道的思維方式。有了知足的心態,精神上、心靈上才能獲得大富有。

「強行者有志。」頑強前進的人是有志者。把做不到的事情做到了就叫做有志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是「強行者」。「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就叫做有道之士,佛家稱做菩薩。

「不失其所者久。」不喪失立身之本就能長久。「所」即處所,也就是位置、本分。人要認清自己的位置,守住自己的本分,也就是守住「自知者明」的那個「明」,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不該做些什麼,該承擔什麼責任,不失自己的本位,才可以長久。

「死而不亡者壽。」死了但是沒有亡,沒有被遺忘,這才叫真正的長壽。佛家講「涅槃」,就是不生不滅;道家講形變但精神不死;世俗觀念說「雖死猶榮」或「雖死猶生」,就是人雖然死了,但是功業留在人間,著作流傳後世,就像老子和他的五千言。「死而不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人夢寐以求的。有形的一定會死,無形的才能長壽。

上面討論的這一串問題,其實仍然是在「朴雖小」這一范圍之內。「朴」所講的是中道觀,就是中庸的道理。而上面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知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這些文字都是對等的,對等就是居中。所以「朴雖小」,但是如果能「守之」的話,「萬物將自賓」。

這一章是上一章的延伸。篇幅雖短,但通篇都是格言,字字珠璣,而且充盈著辯證意識。

以上是對本章的簡要解讀,供大家參考,並請批評指正。

8.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解讀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回,答死而不亡者壽。」

[解讀]

能看透一個人很不容易,這需要智慧和能力;而一個人要能真正了解自己也很不容易,你能從各方面了解你自己,既看到你的亮點,同時更要注意你的短處,處於順境不能驕傲自滿,處於逆境也不能悲觀失望,你才能算是一個聰明的人。能戰勝別人是有能力的表現,有時,打敗你的不是別人,恰恰是你自己,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戰勝自我的人才算真正的強者。

知足者常樂,知足者是天下最富有的人。

堅持不懈,努力執行的人才算有志者。

成功之屬於那些堅持到底的人,即使暫時失敗也會從頭再來,能保持業績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只有這樣的人,才算真正的長壽者。

[詩譯]

善於知人是智慧,認識自我才高明。

戰勝別人有威力,戰勝自我強中雄。

知道滿足就富有,勤奮堅毅志向明。

不忘根本能長久,死不忘道是長生。

9. 幫忙翻譯一下《老子》第八章第九章第三十三章第四十章

第八章
1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2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3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4 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1 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2 它處身於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
3 居身,安於卑下;存心,寧靜深沉;交往,有誠有愛;言語,信實可靠;為政,天下歸 順;做事,大有能力;行動,合乎時宜。
4 唯有不爭不競,方能無過無失。

第九章
1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2 揣而銳之,不可常保。
3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4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5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譯文
1 抓在手裡冒尖兒流,自滿自溢,不如罷了吧。
2 千錘百煉的鋒芒,也長不了的。
3 金玉滿堂,你能守多久呢?
4 富貴而驕,是自取災禍啊!
5 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隱去,這正是上天之道。

第三十三章
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3 知足者富。
4 強行者有志。
5 不失其所者久。
6 死而不亡者壽。

譯文
1 能識透別人,算有智慧;能識透自己,才有光明。
2 能戰勝別人,算有力量;能戰勝自己,才是真強。
3 知足的人富有。
4 攻克己身、順道而行的人有志氣。
5 持守本相、不失不離的人可以長久。
6 肉身雖死、生命活著的人才叫長生。

第四十章
1 反者道之動7,弱者道之用。
2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譯文
1 相反,是道的運動所在。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
2 天下萬物都生於實有,實有出自虛無。

10. 《老子》第三十三章

譯文:
能夠了解別人的人,一定是有智慧的人;能夠了解自己的人,一定是很聰明專的人。
能夠戰勝別人的人,屬一定是有力的人,能夠克服自身弱點的人,一定是堅強的人。
知道滿足的人,他就會富有,
意志堅強的人,就是有志氣的人,
始終不丟失「道」的人,他一定能保持高尚的道德,即使他的生命死了,他的精神也會和「道」一樣與世長存。

熱點內容
日本庭倫理道德電影 發布:2024-11-15 07:34:38 瀏覽:599
法治觀後感200字 發布:2024-11-15 07:09:44 瀏覽:519
有限責任公司企業法律形態 發布:2024-11-15 06:52:35 瀏覽:834
淄川司法所 發布:2024-11-15 06:51:45 瀏覽:8
2018深圳勞動法多少錢 發布:2024-11-15 06:50:10 瀏覽:842
天津璽名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11-15 06:41:23 瀏覽:132
濟南工傷賠償律師 發布:2024-11-15 04:56:38 瀏覽:987
評價中國傳統道德 發布:2024-11-15 04:47:30 瀏覽:501
司法所長工作總結 發布:2024-11-15 04:08:06 瀏覽:510
2015年新婚姻法法條 發布:2024-11-15 03:15:46 瀏覽: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