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客觀的
❶ 道德行為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道德一定具有主觀性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沒有主觀性就不存在道德,道德只能存在於主體的思維中,所以必然具有主觀性。問題是,道德是否具有客觀性。要麼具有,要麼不具有。如果不具有,那麼道德就對人沒有了動力。人不必按照道德律令來行動。因為沒有客觀性也就會缺乏普遍性或者是絕對普遍性。比如尼采和馬克思,都認為道德只是統治者的工具,是一種思想枷鎖。
所以這種道德觀下,道德具有客觀性的表現是一方面這種道德被客觀物所影響,一方面能影響一定量的主體。不具有客觀性表現在不同的主體因為階級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道德。那麼就沒有一個客觀的不變的道德。而且這樣道德變成了利益,甚至是消融道德的,也許是否認道德存在的。這種情況下,不具備客觀性的因素導致結果是道德無力,道德缺乏說服力。我認為這種道德觀是傾向於道德沒有客觀性的。說道德具有客觀性則是儒家學說的論證,康德也有過涉及。此處只講儒家。儒家經過發展,在道德問題上,認為道德是與宇宙本體分不開的。
宇宙本體是個客觀的實在。這個本體具有客觀性,而這個客觀性在人的身上所投射的就是道德。這就是儒家心性說的研究內容。儒家通過這種方式把人內心的道德和客觀的本體相聯系,然後借著本體的客觀性就有了客觀性。這樣道德就有了動力。可是事實的殘酷性是,形上學,本體論被認為是失敗的,是精緻的藝術品而不是真理。所以這種道德客觀性也就不成立了。
❷ 體現會計職業道德「客觀公正」要求的是
體現會計職業道德「客觀公正」要求的是依法辦事,實事求是,如實反映。
客觀公正的基本要求有:
1、依法辦事。是會計工作保持客觀公正的前提,它要求依據法律、法規和制度的規定進行會計業務處理,並對復雜疑難的經濟業務,作出客觀的會計職業判斷。
2、實事求是。實事求是要求會計人員從實際對象出發,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在需要進行職業判斷時,應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實事求是、不偏不倚。
3、如實反映。如實反映要求會計人員客觀反映事物的本來面貌,不誇大、不縮小、不隱瞞,如實反映和披露單位經濟業務事項。
(2)道德是客觀的擴展閱讀:
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特徵:
1、內容的一致性
會計人員的職業活動不是為了個人利益,他們受國家或集體的委託從事會計工作,其目的是為了滿足社會和人民群眾的需要,故個人利益能在社會和人民需要中實現。因此,會計工作的目的與會計道德對會計人員的行為要求是一致的。
2、法律的制約性
會計道德主要通過《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等形式和其他規章制度被固定下來,從而也含有「必須這樣做」的內在規定性,使會計道德具有法律約束性。
3、穩定的連續性
會計道德在內容上與會計工作時間是緊密結合的。在長期的會計工作中,會形成一種比較成熟的職業品質,並且在一個較長時間內這些道德的性質和方向保持不變。
會計人員這種行為方向的穩定性決定了會計道德的連續性,這種連續性表現為世代的會計傳統、會計習慣和會計風格,正是這種穩定連續性使會計實現由低級向高級、有不完善向完善方面的發展和演進。
❸ 求幾個道德客觀性的例子
是否存在道德的客觀性是自古以來爭論不休且至今未決的難題。該難題圍繞道德回的一般性和特答殊性、絕對性和相對性、客觀性和主觀性的討論展開,並形成了道德相對主義與道德客觀主義兩派,前者肯定道德的特殊性、相對性和主觀性而否定道德的一般性、絕對性和客觀性,後者卻認為道德是二者的統一。目前學術界普遍存在道德相對主義傾向。但研究表明,道德相對主義是片面的,而道德客觀主義正確反映了道德本體。
❹ 為什麼說道德行為是客觀的
道:本意是客觀真理,即自然界的構造、運動、變化等規律,社會的客觀發展和變化規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規律,是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它客觀存在,左右社會和人類的發展。順應它去發展,社會才能健康和諧、人才會健康幸福、自然界才會長足存在。
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需要發展。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的事業。
也是遵循不違背「道」去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從而使社會,自然界和人類能長久發展、和諧共存。
道和德統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們按「道」的規律去做事、處事,就是有「道德」。
我從80年代開始查找道德的定義,沒有很恰當的解釋,經思考、請教好多前輩,終於得到以上結論,拿來共同教育後人。
道:道就是明事理。
德:德就是付出。
道+德:籠統的講就是有素質。
實質上,人之初,性本惡,也就是說人一生下來只有本能(有不少本能會危害其他人的生存),而不知約束自己。所以,所有人都需要對本能的外在約束和內在約束,外在約束是法律,然而法律的功能只有制裁人的本能中企圖傷害他人等對人類社會有大的危害的方面;所以,需要內在約束(也就是道德)來約束本能中雖不違法,但亦會對他人(甚至是人類社會)造成危害的行為。
所以,道德就是社會規范對人的本能的制約,換句話說,人一生下來就有以任何方式傷害甚至殺死其他生命的本能(即「生存無道德」),道德也就是繼法律之後制約這種本能,減小這種傷害的工具。
❺ 道德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其實這個問題不是來很難,正如源我們經常辯論的絕對和相對是一樣的道理,我簡單闡述一下: 1)之所以說美是主觀的,是因為判斷美的標準是主觀的,或者說很多美都是部分人按照自己的喜好制定的,諸如一幅畫,你說美那是你的感覺,我同樣會感覺不美,.
❻ 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分別是什麼
德產生的主觀條件是人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客觀條件是社會關系。
❼ 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分別是什麼
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分別是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社會關系。
道德作為一種內社會容現象,其產生有多方面的條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
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認為道德產生於人類的歷史發展和人們的社會實踐中。
(7)道德是客觀的擴展閱讀
在道德的功能系統中,主要的功能是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
1、道德的認識功能。
道德的認識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會現實特別是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功效與能、力。
2、道德的調節功能。
道德的調節功能是指道德通過評價等方式,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和實踐活動,協調人們之間關系的功效與能力。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會功能。
除了上述主要功能,道德還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辯護功能、溝通功能等。
❽ 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分別是什麼
道德產生的條件:
(1)勞動是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勞動創造了道回德產生的主客觀條件,答也形成了道德產生的主客觀統一的重要條件,提供了道德產生和發展的動力。
(2)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
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只有形成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才會產生道德。
(3)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
有了自覺的意識,人才會有意識地建立關系並改變和調整關系,才會產生道德。
❾ 產生有多方面的條件.其中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
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產生有多方面的條件,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
首先,社會內關系的形容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道德是社會的產物,只有形成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才會產生道德。
其次,人類自我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當人們意識到自己作為社會的成員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意識到自己與他人或集體的不同利益關系以及產生了調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時,道德才得以產生。
(9)道德是客觀的擴展閱讀: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❿ 什麼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 A 倫理關系 B 法律關系 C 社會關系 D 道德關系
選C,社會關系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
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只有形成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才會產生道德。
道德產生所需要的主客觀條件是統一於生產實踐的。人們在勞動中結成生產關系,並產生需要調整的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創造人們的道德需要,提供道德產生和發展的動力,也形成道德產生所需要的主客體統一的重要條件。
人類最初的道德以風俗習慣等形式表現出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日益復雜化、多樣化,特別是隨著人類文明時代的開始,道德逐漸從風俗習慣中分化出來,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意識形式。
(10)道德是客觀的擴展閱讀:
人類社會先後經歷了五種基本社會形態,與此相適應,出現了道德發展的五種歷史類型,即原始社會的道德、奴隸社會的道德、封建社會的道德、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在社會主義社會,有一部分先進分子,還身體力行共產主義道德。
每一個社會都有與其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占統治地位的道德;在同一社會形態中,不同的階級或人群還會有不同的道德。在階級社會中,占社會統治地位的道德是統治階級的道德,而同時存在著的被統治階級的道德則總是處於從屬的地位。
道德發展的規律是:人類道德發展的歷史過程與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進程大體一致。雖然在一定時期可能有某種停滯或倒退現象,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向上的、前進的,是沿著曲折的道路向前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