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經
① 中國歷史上有哪四位皇帝為老子《道德經》做過注
中國歷史上有四位皇帝為老子《道德經》做過注 他們分別是:唐玄宗李隆基, 宋徽宗 趙佶 , 明太祖朱元璋,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
② 道德經(老子)的各種註解
河上來公、韓非、莊周、蘇自軾、高亨、馮達莆、楊潤根都注釋過。
還是古人的版本好。老子的道德經經過很多朝代,不斷的避諱,很多字改了,不如第一句「道可道非恆道」就避漢武帝名諱劉恆改為了「道可道非常道」。今人文化含義很多已經變了,所以斷章取義,解釋離題萬里。
建議博採眾家之長。作比較分析。任何領悟和含義都最多做考證。
還有老子的思想是微言大義。老子的思想它本身就是圓的,不同的人只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這個圓的一半。道德經是一個圓心,不同的註解就是圓線中的一段。幾十代人不斷的努力,不斷完善道家思想這個大圓。
③ 評價韓非子/河上公/王弼注《道德經》
韓非子《解老》、《喻老》是借老子的話來支撐他的思想觀點,版沒有尊重老子《權道德經》的本意來解釋。王弼注《道德經》是按他的玄學思想來玄化了《道德經》,即把《道德經》神化、復雜化、更加難懂了,本來,直接讀《道德經》原文,還能讀懂百分之一二十或二三十,看了王弼的註解,你可能這百分之一二十或二三十卻減少了,總之,幫助少阻礙大;2000多年來,採用王弼註解的最多,而受他阻礙的也最多,許多明顯不合情理的解釋也跟著照樣解釋,比如《道德經》第一句「道可道,非常(恆)道」,跟著王弼說(那個永恆的大道)不可道不可說;什麼樣永恆的道不可道不可說,只有我們沒有搞清楚的永恆道不可說,凡是搞清楚了的永恆道都可說;如果硬要說老子那個永恆的大道不可說,這也是睜著眼說瞎話嘛,老子明明對它進行了很描寫描述嘛!
④ 河上公 道德經章句
道德眞經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稱《道德經章句》,為最古的《道德經》注本。漢專文帝屬時,陝州隱者河上公注。按唐陸德明《老子道德經音義》謂:「河上公為章句四卷,文帝徵之不至,自至河上責之,河上公乃躍身空中,文帝改容謝之,於是授漢文以《老子章句》四篇」。一說出於東漢。
河上公,西漢道家學者。姓名不詳。在河濱結草為廬,因號「河上丈人」。精研黃老業,以《老子》教授。葛洪《神仙傳》載,漢文帝(前180-前157在位)好《老子》,有不解數事,時人莫能道,遣使問之。答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帝自至庵責問,乃踴身空中。帝稽首謝,於是授以素書道經章句,謂「熟研之,所疑皆了,余注經一千七百餘年以來,凡傳三人,連子四矣」。言畢失其所在。《隋書•經籍志》著錄曾注《老子道德經》二卷。此注分《老子》為八十一章,每章題名。
⑤ 關於中《道德經》河上公給的注釋的一些問題
兩者來都不矛盾,無形源的道是根本,因為它可以生化萬物,所以它就要有變化一切的可能,所以必須無形無相,從而加以別的規定才會定形下來。為本的東西如果是有既定形象,那麼就被老子認為是有,而有生於無。
老子是在宇宙觀的層面說有欲和無欲,無欲時人與自然合一,可以感受到變化的妙處。而限於有欲,縱然可以觀察到表象,但是從個人修養角度來說,慾望會導致沉溺於慾望中不可自拔,忘卻了自然無欲的根本,終而導致亡身,所以河上公注的針對角度是人的自身養身,老子是說人與天地自然的變化相通或相違。
樓主sorry,我的見解不一定對,我所閱讀的版本註解欲乃是欲求,不知解釋為「實有」從何而來,因為原文說二者同出於心,如果解釋為實有出於心的話,似乎和老子哲學不符。中國哲學裡面只有慾望出於心的傳統,心卻不是存在的根源。有疑問可以繼續提問,相互切磋。
再補充一個,該段有兩種斷句法,一是: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故常有,欲以……;二是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故常有欲,以觀其……「因為有的學者認為帛書本」欲「字後面有」也「字,故應該第二種讀法為是。僅供參考哦
⑥ 呂祖注道德經與河上公注道德經是一回事嗎
1923年俞平伯與朱自清同游秦淮河 但各寫了一篇散文 都叫《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而呂祖跟河上公都讀了《道德經》 但各寫了一份註解 都叫《道德經解》
⑦ 《老子道德經》,誰解釋得最好
欲家SCT :你好。
西漢【河上公注視道德經】。又稱《河上公道德經章句》。最為經典。
⑧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經注
經名:道德眞經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稱《道德經章句》,為最古的《道德經》注本。漢文帝時,陝州隱者河上公注。按唐陸德明《老子道德經音義》謂:「河上公為章句四卷,文帝徵之不至,自至河上責之,河上公乃躍身空中,文帝改容謝之,於是授漢文以《老子章句》四篇」。河上公,西漢道家學者。姓名不詳。在河濱結草為廬,因號「河上丈人」。精研黃老業,以《老子》教授。葛洪《神仙傳》載,漢文帝(前180-前157在位)好《老子》,有不解數事,時人莫能道,遣使問之。答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帝自至庵責問,乃踴身空中。帝稽首謝,於是授以素書道經章句,謂「熟研之,所疑皆了,余注經一千七百餘年以來,凡傳三人,連子四矣」。言畢失其所在。《隋書·經籍志》著錄曾注《老子道德經》二卷。此注分《老子》為八十一章,每章題名。今傳《道德經》分章標目本,卽始於河上公。全書主旨以治國治身相結合的思想來闡述《老子》,謂「道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其理想之人君,乃萬民之父母,為民興利除害,公正無私,去貪淫聲色,服飾飲食,宮室台榭。其修身之法為除嗜欲,去煩亂,懷道抱一,守五神,和柔謙主,不處權,愛精重施,髓滿骨堅,反樸守淳。鼻口呼吸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復,若可無有。用氣當寬舒,不當為急疾勤勞。此注除《道藏》本外,尚有景龍碑本,廣明本及日本天文鈔本,瀧川本等,可以互校。參校本:一、《四部叢刊》影印宋建安虞氏刊本(簡稱影宋本)。二、敦煌S.477、S.3926號寫本。
⑨ 哪有道德經的古人注本
道德眞經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稱《道德經章句》,為最古內的《道德經》注容本。漢文帝時,陝州隱者河上公注。按唐陸德明《老子道德經音義》謂:「河上公為章句四卷,文帝徵之不至,自至河上責之,河上公乃躍身空中,文帝改容謝之,於是授漢文以《老子章句》四篇」。一說出於東漢。河上公,西漢道家學者。姓名不詳。在河濱結草為廬,因號「河上丈人」。精研黃老業,以《老子》教授。葛洪《神仙傳》載,漢文帝(前180-前157在位)好《老子》,有不解數事,時人莫能道,遣使問之。答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帝自至庵責問,乃踴身空中。帝稽首謝,於是授以素書道經章句,謂「熟研之,所疑皆了,余注經一千七百餘年以來,凡傳三人,連子四矣」。言畢失其所在。《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