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權利

道德權利

發布時間: 2020-12-19 00:50:28

『壹』 道德權利與公民道德建設的公民道德的題中之義

「公民」(citizen)這一概念來源於古希臘的城邦制國家,其原意就是「市民」。在古希臘,公民就是住在城邦中的自由民,他們著重從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系來界定公民權利。對古希臘人而言,權利就是參與城邦的政治生活和公共管理的資格,公民權利主要是政治權利,它是公民社會的根本。而在古羅馬時期的公民,則強調法律對公民個人和公民團體利益的保障,特別看重個人私有權或公民權利的私人性,這對近代以來西方公民權概念的發展起著深刻的影響。
新興的資產階級思想家從自然法的理論出發,把公民權看成是每個人生來就有的自由平等權利,而在社會中實現這種自由平等,就必須使國家保障人們自由支配自己的意志和行動。資產階級在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之後,就以憲法的形式確認了「人人平等」和「主權在民」的原則。全體公民在法律上都是國家的主人,因而也是國家的公民,所以,在西方形成了「公民意識即權利意識」的傳統。

『貳』 患者道德權利的基本內容包括哪些

患者道德權利的基本內容包括:

  1. 生命健康權

  2. 平等的醫療權

  3. 知情同意權和知情選擇權

  4. 隱私保護權

  5. 被尊重的權利

  6. 免除社會責任權利

  7. 訴訟和賠償權

  8. 監督維護自己的醫療權利實現的權利


『叄』 權利的道德權利與法定權利

一般說來,正如法律規則通常表示道德規則那樣,法定權利通常可以看作道德權利在法律上的體現。例如,一個人對自己的生命、身體、貞操應該享有不被專橫侵犯的權利首先是一種道德原則,然後才由法律規定,以便藉助國家的強制力來支持和保護。法律規則、法定權利通過國家意志來表現,但其背後的主要是道德原則、道德權利,而不能看作主要是統治者的任意安排。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道德觀念不同,法律規則和權利配置也不同。
不過,道德權利與法定權利之間的許多差別也值得注意。一個人可能享有做某事的法定權利,但做某事是不道德的;反之,一個人可能享有某種道德權利,但該權利卻得不到法律的支持。因此,有些權利是道德的,而非法定的;有些權利是法定的,而非道德的;有些權利則既是道德的,又是法定的。法定權利由於是由國家法律規定的,因而也可以通過立法來改變或取消,道德權利則不僅不可能為國家權力和立法所取消,而且還是確證或批判國家權力和法定權利的根據。盡管一個處於不利境況中的人或者訴訟中的人所關心的、所需要的是法定權利,而不是寬泛的道德權利,但法定權利並不像某些現代法律理論甚至道德理論所希望的那樣能夠自證其身,它必須得到道德原理的支持。尤其明顯的是,法官在遇到疑難案件時常常要求助於道德原理或道德權利概念。
道德權利與法定權利的區別還體現在效力上。「甲對乙享有一項法定權利」,這意味著乙對甲負有一項可以依靠法庭來履行的義務,甲對乙享有一項由實在法所確認的要求權。所以,某人享有法定權利就是享有對特定的法律個人(legal person)提出要求並由法律保障實施的權利。「甲對乙享有一項道德權利」,雖然也意味著乙對甲負有某種義務,但這種義務不是必然具有法律效力的義務。如,在道德上甲有權要求乙講真話,乙對甲負有講真話的義務,但除了法律規定的特殊場合(如訂立契約)之外,甲無權藉助國家強制力迫使乙講真話。
道德權利與法定權利的劃分與法的應然與實然的區分是相適應的。深入研究兩者的關系,對於理解法律的原則和規則、立法者和法官的角色和任務,以及人權等問題,都有重要意義。
人權與公民權利的關系與道德權利與法定權利的關系同理。人權是人之作為人所享有的權利。「人之作為人」是一個道德判斷,不是一個法律判斷,因此,人權在本質上是道德權利。也就是說,人權並不依賴國家的法律而存在。即便法律剝奪公民權利,也不可能剝奪人權。因為每個人之享有人權是憑據人之作為人的道德資格,而不是憑據公民資格。沒有公民資格的人(如無國籍的人)不享有公民權利但享有人權。公民是一個法律概念,公民權利與人權的根本區別在於,公民權利是依賴主權國家的法律而存在的。當然,在迄今為止的世界政治里,絕大多數人在身份上都是歸屬於某一國家的公民,國家主權仍然是國際法的重要原則,因此,人權在一個國家裡得到尊重和實施應主要通過對公民權利的保護。
公民權利按根據的不同,又可分為法律權利和憲法權利。法律權利是由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設定的權利,可由立法機關根據一般法律程序創設、制和廢止。憲法權利乃是由制憲會議制定的憲法所創設的權利,是限制和制約國家立法機關的權利。立法機關不得侵犯此種權利。憲法權利是公民提起違憲審查的根據,是有限政府的保障,體現了公民和國家的對峙。
應有權利、法有權利和實有權利,是按照權利的存在形態所作的劃分。這一劃分的意義在於揭示理想的、道德的權利對於實在法權利的指導和限定作用,尤其是揭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對權利的實際享有構成了權利的一種獨立存在形態。
基本權利與派生權利、憲法性權利與非憲法性權利,是按照權利的種屬關系和效力層次所作的劃分。這一劃分,對於規設權利體系,規制立法機關的許可權,以及在處理立法和司法過程中不同權利發生沖突時決定哪一種權利應占據優勢,都有著重要意義。
個人權利與群體權利、私人權利與公共權利或社會權利是按照權利主體所作的劃分,公法權利與私法權利、人身權利與財產權利、公民和政治權利與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以及實體權利與程序權利,則是按照權利的具體內容所作的劃分,這些劃分的意義主要在於立法和教育。
根據權利與義務之間的紛繁復雜的關系,還可以作更多的分類。分類的價值,不在於敘述事實,而在於分類所支持的理論預設。權利的定義和分類都只是相對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們只具有語詞上的意義。究竟如何解釋權利和義務,權利從何而來,如何能夠享有權利,有哪些權利,哪些義務,權利與權利、義務與義務發生沖突後如何解決,不同的權利理論有著不盡相同的回答。

『肆』 最重要的道德權利指的是

最重要的道德權利指的是 守諾!

『伍』 法律權利和道德權利的關系 有誰和以幫我到在線等

道德權利指的就是作為道德主體的人依據道德所應享有的道德自由、利益和對待。道德主體有權作為或不作為,作何種行為,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種行為,必要時藉助於一定的道德評價形式(如社會輿論)協助實行一定的道德權益。
法律權利是權利體系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對於主體的應有權利來說,只有經過國家意志的中介,才能上升為法律權利體系,才能成為人的實際權利,即成為現實的有法律根據的權利。法律權利除具有權利共性的特徵外,還有其自身的基本特徵。法律權利的價值所在:它體現了一個國家對人之所以成為人的基本利益需求的尊重和基本人格獨立的高度重視,體現了對人性之深層次的理解和關懷。在一個為民眾謀福利的國度里,它是個人與集體、國家和社會之間的一個平衡點,它帶來了自由、秩序與正義。
權利表示著某種社會關系,並存在於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權利的最基本涵義就是一個人應該或可以從他人、從社會那裡獲得某種作為或不作為,最初是由道德和習俗來支持的表示應然的正義觀念,道德權利和法律權利是融為一體的。中世紀後期,阿奎那提出把權利理解為正當要求的明確概念。格老秀斯把權利看作一種品質,認為權利是人作為一個理性動物所固有的一種品質。由於它是一種道德品質,就使得一個人擁有某些東西或做某些事情是正當的和正義的。近代古典自然法學家霍布斯和斯賓諾莎根據自由權來解釋權利。權利就是一種免受干擾的條件。耶林提醒人們注意權利背後的利益,他認為權利就是受到法律保護的一種利益。所有的利益並不都是權利。只有為法律所承認和保障的利益才是權利。在邊沁那裡,對權利的認識就更為極端。他說:「權利是法律的產物,而且只是法律的產物;沒有法律就沒有權利,沒有與法律相反對的權利,沒有先於法律存在的權利。」他甚至直截了當地聲稱:「權利和法律權利是同一個東西。」這種一味強調權利的法律屬性,而排斥了任何非法律權利形式的說法被後來的許多學者予以了修正。美國倫理學家彼徹姆說:「權利體系存在整個規則體系之中。規則體系可能是法律規則、道德規則、習慣規定、游戲規則等等。但是,一切相應的權利之所以存在或不存在,取決於相應的規則允許或不允許這項要求權,以及是否授予這項『資格』美國法學家龐德也認為:「影響他人的行為之能力即可稱之為權利。倘使某人雖有一種能力足以影響他人的行為,因關系某項利益之故,使之必為或必不為一事。然是持道德為後盾者,可稱之為道德權利。惟一經法律承認或創造之後,而法院又隨時可用國家權力加以強制執行者,如此能力可稱為法律的權利」。由此可知,道德權利並非不存在,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深入,被包含在權利之中的道德權利也就漸漸為人們所了解。按照阿奎那的觀點,權利就是一種正當的要求,它反映了人們對行為「正當性」的評價。我們知道,這種正當性的評價根據既可以是法律,也可以是道德、風俗習慣,所以權利就不應局限於法的領域。它應當體現在社會習慣、道德、宗教、法律等諸多方面,包含著習慣權利、道德權利、宗教權利、法律權利等許多內容。就是在邊沁自己的理論中,也不得不隱晦地承認法律權利並非權利的唯一形式。邊沁曾說:「除了通過法律或某種具有法律力量的事物做中介,任何概念都不能與像『權利』這樣的詞語聯系在一起。」可見,邊沁的說法是留有餘地的。既然除了法律之外,還有「某種具有法律力量的事物做中介」,那麼,存在另外一種權利語言也就成為可能。於是,有人不無道理地推斷邊沁有這樣的意圖:即承認可以被稱作為實在道德權利和法律權利的東西。

『陸』 急!!!道德權利和道德義務的關系!

權利與義務的內涵權利與義務是一對緊密相連的概念。提到權利。就會令人想到義務。權利的內涵十分廣泛而模糊。很難給它下一個確切的定義。在《辭海》中,它被界定如下:「法律用語。與『義務』相對。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權力和利益。」在這個定義中可以看出權利已被限定在法律規范的范疇內。美國法學家龐德認為:「影響他人的行為之能力即可稱之為權利。倘使某人雖有一種能力足以影響他人的行為,因關系某項利益之故。使之必為或必不為一事。然是持道德為後盾者,可稱之為道德權利。惟一經法律承認或創造之後,而法院又隨時可用國家權力加以強制執行者。如此能力可稱為法律的權利」。其觀點就是權利有道德權利和法律權利之分。其實權利可以體現在社會習慣、道德、宗教、法律等諸多方面,包含著習慣權利、道德權利、宗教權利、法的權利等大量內容.

權利與義務是道德內涵中的一對重要范疇,當前我們的實踐中存在忽視道德權利的傾向,存在著道德權利與義務不一致的現象,這既有歷史的遺留原因,也有當前認識上的誤區,我們必須積極探索建構有效地社會運行機制來消除德福不一致的社會現象

人生不僅有道德權利,而且也有道德義務。道德權利與道德義務是倫理學中兩個重要的范疇。它們各自又有其特殊的規定性,二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在精神文明與道德建設中應該正確對待和處理道德權利和道德義務的關系

道德權利是指道德主體依據道德所應享有的能使其利益得到維護的地位、自由和要求。較之於法律權利,道德權利具有作用范圍大、救濟手段軟、與義務不完全對等的特性。道德權利表現為道德行為選擇的自由權、道德主體的被尊重權、道德行為公正評價權、請求報答權等。研究道德權利,是對傳統倫理學的重大補充,不僅有助於提高人們對道德權利的認識,推進新時期的道德建設,而且能適應法治建設的需要,推動法治建設的進程。

道德權利和道德義務是倫理學中的一對重要范疇。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但由於各種原因,在理論上和實踐中,許多人割裂道德權利與道德義務的聯系,只承認道德義務,而忽視、誤解甚至否認道德權利的存在。在這些原因中,有錯誤觀念的影響,但也和道德權利與道德義務關系的復雜性、曲折性、受動性、不確定性和非強制性等特殊性密切相關。

夠你參考了吧

『柒』 道德權利與公民道德建設的道德權利與公民道德建設

關鍵詞: 公民社會、公民道德、道德權利、
公民道德相對於傳統社會的「臣民道德」來說,回:個人權答利的法律保障和人格上的人人平等。以公民為主體的現代社會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它本身代表著一種歷史道德的進步,因為它使人擺脫了「人的依賴關系」和「物的依賴關系」,從而實現了對公民權利的確立和「個性的自由」。因此,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問題是如何通過保障公民權利來達到要求公民履行相應義務的目的。只有正確認識公民社會權力本位的性質,才能了解公民道德的實質性內容;只有明確了公民道德的核心,才能有效地開展公民道德建設。

『捌』 法律權利和道德權利的區別

這兩個概念是不同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法律權利是法律賦予的有國家強制力的保證
而道德權利沒有

『玖』 在常見的討論中,權利一般被分為什麼權利和道德權利

一、道德權利是來指人們源在道德生活中應當享有的特殊的社會權利,即由一定的道德體系所賦予人們的,並通過道德手段(主要是道德評價和社會輿論的力量)加以保障的實行某些道德行為的權利。它以人們在履行道德義務後所享有的尊嚴、榮譽和權利等形式表現出來。例如,我國有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老年人享有「尊老」的權利;幼童享有「愛幼」的權利。二、法定權利是指按照法律規定而享有的包括民事、行政、訴訟等方面的權利。具體而言, 由憲法和法律明文規定的公民享有的權利。與法定義務相對應,與自然權利、道德權利相區別。例如,我國《婚姻法》規定的,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熱點內容
社會與法2017最新一期 發布:2024-12-28 13:53:24 瀏覽:900
行政法律關系是一種法律關系 發布:2024-12-28 13:43:47 瀏覽:346
婚姻法發表時間 發布:2024-12-28 13:10:25 瀏覽:296
我的寶貝社會與法三 發布:2024-12-28 13:08:05 瀏覽:713
辱罵打架有哪些法律責任 發布:2024-12-28 13:02:01 瀏覽:21
公司獨立人格的法律基礎 發布:2024-12-28 12:49:11 瀏覽:753
青島法治建設營商法治環境 發布:2024-12-28 12:19:54 瀏覽:466
非全日制臨時工勞動法 發布:2024-12-28 12:12:12 瀏覽:966
合夥企業法律責任是 發布:2024-12-28 12:12:11 瀏覽:466
外籍居住條例 發布:2024-12-28 11:49:52 瀏覽:385